咬文嚼字 ppt课件.pptx
咬文嚼字,朱光潜,作者简介,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人称“美学老人”。我国现代美学奠基者之一。,作者简介,清代,桐城出了以方苞、姚鼐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被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作者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文体知识,随笔: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以借景抒情、夹叙议叙、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文艺随笔:又叫文艺短评,是文艺评论的一种,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基础知识,倒涎 援例 啰唆 锱铢 斟酌 镞,鲁莽岑寂蕴藉灞桥付梓尺牍,xin,yun,lu,z zh,zhn,z,mn,cn,ji,b,z,d,快速浏览全文,并注意以下问题:1、标出文段序号2、思考:文章中的哪个文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在该段中找出中心句和核心观点。,文章共分8自然段。总结性语段在最后一段 。,作者的主要观点,概括一下就是:中心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核心观点:(谨严精神的具体体现)文学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最终目的)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咬文嚼字的道理,以上就是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的道理。这里的咬文嚼字和我们平常说的咬文嚼字一样吗?,咬文嚼字的通常含义: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 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作者笔下“咬文嚼字”的新含义:1.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2.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 谨严精神(贬词褒用),“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 咬文嚼字的道理”,找出课文中“咬文嚼字”的实例。,一、(12段)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二、(34段)王若虚改史记三、( 5 段)贾岛诗句的“推敲”四、( 6 段)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五、( 7 段)柳腰桃面等套语,课文中“咬文嚼字”的实例,实例一: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12段),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语气坚决,感情强烈,实例一: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明确:“你是”单纯叙述,不带情感判断,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实例一: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由“郭老改词”的例子引出:“你是”和“你这”两个句式的探讨。“这”、“是”之辩,实例一: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是 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 虫口里倒垂涎!,实例一: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明确:“你是”单纯叙述,不带情感判断; “你这”不仅坚决判断,情感强烈; 还表达极端憎恶的情感。,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实例一: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明确:“你是”含有假定语气,带“你不是”的讽刺意味, “你这”神情不对。,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字句与“是”字句的比较总结:,“这”字句:1.是坚决判断 2.表现强烈情感,但一般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不适宜。,“是”字句:1、表示单纯叙述语,没有更多意义,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出现。 2、可以含有假定语气,带有“你不是”的讥刺意味。,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不妥,1.情感上:表达褒贬义不妥2.语法上:不符合语法规范,举郭沫若的例子,说明什么?,引出咬文嚼字的内涵1.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2.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3.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句式不同,情感不同,实例二:王若虚改史记(第3、4段),2.“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3.“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王若虚改句,1.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原句,实例二: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意味有何不同?,实例二: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意味有何不同?,作者认为:“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索然无味。,实例二: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作者举王若虚改史记的例子,说明什么?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更动了文字,同时也就更动了思想情感。,文字繁简,意味不同,实例三:贾岛诗句的“推敲”(第5段),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范阳人,中国唐朝诗人。他出身寒门,屡试不第,迫于生计,只好皈依佛门为僧,取法号无本。他性格冷漠孤僻,不喜与人来往,所交悉尘外之士。他唯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下功夫,诗风清奇僻苦,世人称之“诗囚”、“诗奴”。,实例三、贾岛诗句的“推敲”,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相传有一天,贾岛去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诗留了下来: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实例三、贾岛诗句的“推敲”,第二天,贾岛骑着毛驴返回长安。他觉得“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听了,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实例三、贾岛诗句的“推敲”,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一般认为:“敲”字好:一、以动衬静:“敲”字将环境衬托得更为幽静,幽然之境顿出,孤寂之心情也不言而喻。把诗人的心境表现得更为透明。二、符合逻辑:诗题是“题李凝幽居”,所叙之事是访友,这个“门”应是李凝幽居之门,而不是僧(贾岛)自家之门。,实例三、贾岛诗句的“推敲”,作者认为:一、“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也就是说,“僧推月下门”,“推”的应是自家之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二、“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不免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寂静,平添了搅扰。,说明的道理:,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境界,要和全诗调和。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a.僧推月下门。b.僧敲月下门。,a.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b.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变句式,变字数,变字眼,文字改动,相应的思想情感也会随之变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的推敲。,三个例子,“我应该车底,不应该在车里”他一定很爱你“你都害羞得不敢抬头,只会傻傻地看着天上的星星”小镇姑娘“把你捧上手上,虔诚地焚香”爱的供养“又见树下一盏风存,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别让恩怨爱恨凉透那花的纯,吾生愿牵尘。”凉凉,歌词!逻辑?!,追求外在形式美而忽略内在逻辑,文采诚可贵,思想价更高,化虚为实,以理服人,实例四:惠山烹小龙团(第6段),小龙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是茶团,形状似饼,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专门进贡给皇上用的。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地上小龙团泡在茶水中,天上小团月映在泉水中,联想,明月照泉水:清沁肺腑,清茶泡泉水:清沁肺腑,通感,举例惠山烹小龙团的例子说明什么?1.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和控制。2.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易用,固定联想的意义:难用,游离,苏轼词中的联想义:从飞鸿、孤鸿、到归鸿“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尔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飞鸿:人生的飘忽不定,青年的苏轼流寓无奈的心态。“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孤鸿:孤标傲世的品格,中年的苏轼流寓孤独的心态。“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归鸿:归宿的象征,晚年的苏轼对流寓融合和认同的心态。,实例五:柳腰桃面等套语(第7段),实例五:“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美人“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风景“春花秋月”别离“柳岸灞桥”买卖“端木遗风”,分析: 联想意义如果进入习惯,就会让你只想起一些套语滥调,而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最后就会形成“套板反应”。,实例五:“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作者举“桃面柳腰”等套语的道理: 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 套板反应,袭用套语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 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 情新,语言新。,郭老改字,引,咬文嚼字,李广射虎 (正),贾岛吟诗 (正),阅 读,要,苏轼写诗 (正),套板反应 (反),写 作,要,结,达到艺术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实例,品读语言,体会在炼字、用字上的妙处。,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 “轻风 细柳”和“淡月 梅花”后,要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这样一改妙在何处?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内容启示:1.“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 严谨”重视提高自身语言文化修养。2.对待语言文字的态度可以反应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作有品味的读书人。,谈谈学习本文给你的启示,写作启示:1.“套板效应”要不得,写作应该推陈出新。2.写议论文既要举例,又要严密逻辑的论证。3.做学问靠积累、平时在阅读、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谈谈学习本文给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