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利益相关者课件.ppt
6.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一个企业的经营过程,必然与其他相关主体的利益息息相关。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如果能够较好地处理多方面的关系,无疑有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企业经营究竟与哪些人或者组织关联,以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是谁等。明白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明白了企业经营过程中在外部交易方面的权利和责任,才能有效经营。,企业利益相关者是影响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它们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存在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企业选择经营行为时,如何能够找出改善经营环境的因素,提出改善与利益相关者的经营关系的策略,并且制定提升利益相关者效用的方案,对于企业健康发展、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失,也存在重要关系。,61 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理念之间存在很多共性。为了能够深入理解利益相关者理论,下面介绍该理论的一些概念,以及一些有关基本问题。通过对有关理论的描述,希望能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加深认识。,611 利益相关者理论演变与概念变化 (一)影响企业生存阶段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演变过程中,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概念界定标准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利益相关者“影响企业生存”的研究阶段,斯坦福大学研究所提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没有其支持,组织就不可能生存的团体”(Freeman,1984),这个定义对利益相关者界定的依据是某一群体对于企业的生存具有重要影响。,虽然这个定义一开始就赋予了利益相关者足够的重要性,但仅强调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支持,忽视了利益相关者和企业之间影响的交互性,那些虽不足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但却受企业行为影响的人或团体没有被考虑在内,是一个“单边的”概念。但是它毕竟使人们认识到,企业存在的目的并非仅为股东服务,在企业的周围还存在许多关乎企业生存的利益群体。,从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提出利益相关者定义,到1984年弗里曼的战略管理一个利益相关者方法出版之前,可以归结为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企业生存”阶段。在这个阶段,学者们主要强调把利益相关者理解为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利益相关者是谁、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基础和合理性问题。总之,“企业依存”观点对利益相关者的内涵和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基础的研究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二)实施战略管理阶段 把利益相关者方法应用于战略管理研究始于RE弗里曼。1984年,他在其经典著作战略管理一个利益相关者方法中首先提出了这个观点,此后的利益相关者研究基本上都是按照他的框架展开的。利益相关者的“战略管理”观点强调利益相关者在企业战略分析、规划和实施中的作用,侧重于从相关利益主体对企业影响的角度定义利益相关者,强调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弗里曼(1984、1987)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任何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这种实现影响的团体或个人”,这一定义虽然刻画了利益相关者和企业战略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但正如他批评“企业依存”观点的定义那样,显然过于宽泛。他也认识到这一点,后来将定义修改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因公司活动受益或受损,其权利也因公司活动而受到尊重或侵犯的人”(1988),,其他经典性定义,如斯威齐等(Sweezy,1991)的“利益相关者是受组织活动的影响,并且有能力影响组织活动的人”,布瑞纳(Brenner,1995)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影响企业,又能够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等,都主要是从这个角度定义的。这些定义强调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组织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从而也就为利益相关者在企业战略管理活动中的参与提供了条件。,由于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经营过程存在密切关系,因此,企业在自身的战略管理中也必须考虑这些利益相关者的作用,需要把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但是,观察多数企业的实际管理状况,企业并没有将利益相关者列入战略规划中。在企业战略管理中,利益相关者还没有被当做重要的经营资源。,(三)参与所有权分配阶段 针对利益相关者定义过于宽泛和刚性的指责,近来的研究侧重从更为全面、广阔的视角定义利益相关者。从公司治理和组织理论角度的利益相关者研究是近年来极为活跃的领域,其源头还是管理层到底应该向股东还是向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也就是说利益相关者是否可以分享企业的所有权。,讨论利益相关者是否可以分享企业的所有权,就必须探讨企业的本质,就不能回避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问题。科斯(1937)从交易成本角度出发,认为企业是以“权威”来替代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组织。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反对企业是由权威统治的观点,强调联合投入和团队生产中监督的作用,认为监督的专门化和赋予监督者剩余索取权是企业效率的保证。,詹森和麦克林(1976)则进一步指出,契约关系是企业的本质,不仅对雇员是如此,而且对供应商、客户和债权人等来说也是如此,进而明确提出了企业是“一组个人间契约关系的一个连结”的观点。至此,主流企业理论的模型中已经考虑到了利益相关者的位置,虽然他们仍然坚持只有资本的所有者股东才能充当中心签约人并拥有企业的所有权,但无疑也为把利益相关者融入主流企业理论创造了条件。上述的讨论,可以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演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表61)。,在相关研究中,研究者提出的概念还有:在经营过程中,企业的经营活动必然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很可能造成社会上一些主体的利益损失。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结果可能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状况,比如,形成污染环境的废物,造成某些当事人利益损失的事件等。对于这些可能的结果,企业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实际上,企业在法律上可能仅仅承担有限责任,它们在经营过程中有意或无意造成的对社会、个人或组织的损害,可能是由其他主体承担责任了。比如,有一家化工厂处于居民区附近,该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有毒气体,直接影响了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比如,水源上游的企业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排入河流,则下游的居民、农民的生活都会受到损害等等;再如,有些企业恶意在金融机构贷款,当这些企业破产时,却将由企业挥霍行为造成的损失强加到银行等金融机构身上等。,所以说,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不仅仅是法律概念上存在的那部分责任,还有一些法律没有明确的部分责任。由于利益相关者承担了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许多风险,所以这些利益相关者应该得到企业的尊重与补偿。因此,企业面对利益相关者,必须承担起相应的道德义务和责任。企业需要承担社会和道德规范所设定的义务与责任,需要对直接的和间接的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6.1.2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的局限性 在现有的研究中,已经有大量文献讨论了利益相关者身份的问题。比如,上述有关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定义中已经明确了有关利益相关者的身份内涵,认为公司是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公司,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都投入了专用性资产,理应获得管理公司和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股东只是利益相关者之一。,在讨论过程中,也有文献对利益相关理论提出了一些疑问。(一)到底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一个正在演进的理论,有不少概念的界定是模糊不清的。例如,对于其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概念利益相关者来说,目前也还没有达成共识。根据Mitchell(1997)等人的研究,理论界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有三十种之多。其中最窄的定义是指只有那些在企业押了“赌注”(stake)的人或团体才是利益相关者,也就是上面提到的股东、雇员、债权人、消费者和供货商五大群体。但是,还有很多问题该理论并没有清楚地告诉我们,例如临时性雇员和正式签约的雇员以及已经退休的雇员一样是利益相关者吗?,(二)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管理层能否做到 利益相关者理论并没有给企业的管理层指出,怎样才能知道各个利益相关者已经满意。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相互竞争,甚至可能是实现一方利益必然是以牺牲另一方利益为代价的。例如雇员希望获得更高的工资,而在利润率一定的前提下,高工资必然会侵蚀所有者的利益,而如果要同时保障所有者的利润和雇员的高工资,企业则必须提高价格,在这种情形下,消费者的利益又会受损。另外,即使是同一群体的利益相关者也会存在利益冲突,如某些员工的高工资也许会导致另外一些员工的低工资或失业。,(三)企业的目标应该是什么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对于任一机构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首先弄清楚它存在的目的是什么。要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同样也必须解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什么是企业存在的目的,或者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什么?按照传统的企业理论,企业既不是体育协会,也不是社会福利机构,更不是业主俱乐部,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是企业得以与其他组织相区别的一个根本特征,无论是把企业定义为专业化的生产组织还是市场的替代机制,企业都首先是因为投资者的投资而存在,实现价值增值是企业的原动力。,(四)董事或董事会代表谁的利益 在正统理论中,董事的角色被定义为最好的“打工仔”,他们被认为是所有者的“自己人”,与股东之间在利益关系上高度一致。董事的职责是作为股东的代言人进入公司,履行义务和忠实义务并引导公司实现由所有股东设定的目标股东价值最大化。董事及董事会至高无上的权力源自股东的绝对信任,因而,他们首先必须效忠于所有者,而不是雇员、经理、消费者或其他的主体。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董事以及董事会应该代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而应该由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团体任命和选举自己的代言人进入董事会。也就是说董事会中既有股东代表,又有雇员代表,还有消费者、供货商、社区代表甚至政府机构的代表等等,只要属于利益相关者,就应该有自己的代言人进入董事会,参与影响自己利益的所有事务的决策过程。,(五)什么是公司的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是相互依存的社会体系中的一部分,公司不可能脱离其他个人和团体而存在,因而,公司应该对这些主体负有社会责任。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什么是公司的社会责任呢? 信奉传统企业理论的经济学家如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仅限于按照合同提供商品,遵守法律,恪守传统或正常的道德规范。市场交易是自愿的,并不存在强迫签约,企业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回报是双方共同认可或公平的。企业不是奴役雇员,而是向其支付工资并从其劳动中获得收益;企业不是从消费者手中偷盗钱财,而是为其提供产品或服务来获得他们提供的收益;企业并不是社会的“搭便车”者,它遵守法律,照章纳税。既如此,为什么公司还必须在这些正常的回报以外为利益相关者提供额外的东西呢?,对利益相关理论的运用提出的质疑,对该理论的实际运用将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62 利益相关理论中的规则讨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能够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要求,去处理企业与其他主体的利益关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一些利益相关者是影响企业生存的竞争者,而另外一些则是企业战略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合作者。还有一些主体则是与企业一起承担风险的经营伙伴。所以讨论企业在经营行为中,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规则是非常有必要的。,6.2.1 企业处理利益关系的规则 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克拉克森原则(clarkson principles)起源于多伦多大学法律学院企业社会绩效与伦理研究中心在1993年至1998年间组织的四次学术会议。在这几次会议期间,来自各个商学院的师生们聚在一起,围绕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交流一个新兴的领域,即企业与员工、顾客、供货商、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克拉克森原则代表了企业管理人员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一种初期认识,21世纪初商业丑闻频发之际,它成了广泛讨论的社会议题。克拉克森原则具体可以概括如下:,原则1:管理人员应该承认所有法律认可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并积极了解他们的想法与需求,在制定企业决策和从事经营生产时,适当考虑他们的相关利益。 原则2:管理人员应该与利益相关者广泛交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所认定的企业生产活动给他们带来的风险。,原则3:管理人员应该采取一种敏感的行为过程和行为模式,以应对每一名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力量。原则4:管理人员应该明确承认利益相关者的贡献与回报,在充分考虑他们各自的风险与弱点之后,公平分摊责任、义务及利益。,原则5:管理人员应该与其他力量(公共组织及私人团体)积极合作,确保将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风险、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并对无法避免的危害进行适当补偿。 原则6:管理人员要坚决避免违反基本人权(如生存权)的活动和造成人权危害的风险,对于这一类危害和风险,利益相关者是断然不能接受的。,原则7:管理人员应该承认自己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与作为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法律、道德责任承担人之间的双重角色冲突,承认和强调这一对冲突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公开的交流、适当的报告、有效的激励以及第三方评议(如果需要的话),等等。 克拉克森原则应该被视为“原则的原则”,鼓励企业管理人员基于这七项原则去制定、执行更为具体的利益相关者原则。,6.2.2 企业处理利益关系的选择过程 克拉克森原则实际上反映了企业处理利益关系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企业在使用这种原则之前,需要认真分析其在经营过程中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既定利益关系,按照利益关系的一般特点,分析需要选择的关系管理策略。在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基本利益条件下,按照利益与风险共享的原则,分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获取的利益。人们常说的“舍得”,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得到真正地尊重与理解。,上述讨论涉及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企业在使用利益相关理论指导自身的行为时,是否考虑到了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增量与社会福利净增长之间的取舍问题。对于能够看见的或者显性的利益关联者,企业可能会重视他们的利益所得,而对那些代理人比较含糊,权利要求强度较低的利益相关方是否很重视呢? 按照前面的叙述,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增量判断过程,可能会忽略某些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周祖城在一篇论文中给出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交往时需要回答的几个问题:(1)谁是我们现行的利益相关者?(2)谁是我们潜在的利益相关者?(3)利益相关者想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4)我们想从利益相关者那里得到什么?,(5)我们的决策会对哪些利益相关者带去利益?利益有多大? (6)我们的决策会给哪些利益相关者造成伤害?伤害有多大? (7)利益相关者受到损害后会不会采取行动?如果会,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8)可能采取行动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有多大? (9)利益相关者可能采取的行动是否足以使决策不可行或使企业得不偿失?,尽管一个企业在选择某项经营行为时,不会真正地去考虑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明确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基本关系。或者说,倾向于选择规范和道德性经营行为的企业,可能会在潜意识里回答这些问题,并以这些问题的答案指导自己的经营行为。,6.3 企业利益相关者经营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利益,可以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经营环境。在考虑企业行为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时,还需要明确评价利益相关者经营绩效的指标体系,以便企业能够实际考虑交易对方的利益需求,更好地安排和选择实际经营内容。,6.3.1 平衡计分测评法 (一)平衡记分卡与利益相关者 绩效是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包括活动过程的效率和活动的结果两层含义。经营业绩是指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贡献;管理效率是指在获得经营业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管理绩效既然是经营者管理企业的业绩和效率,就需要界定一些指标来体现这些业绩和效率,这些指标就是企业管理绩效指标。美国管理学专家罗伯特S卡普兰等人选择了在传统绩效测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12家企业,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平衡计分测评法”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卡普兰认为,管理一个复杂性的企业组织,要求经营者能同时从几个方面来考察绩效。卡普兰的平衡计分测评法使经营者从最关键的4个测评指标来观察企业:顾客如何看我们?(顾客角度);我们必须擅长什么?(内部角度);我们能否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创新和学习角度);我们怎样满足股东?(财务角度)。,卡普兰将顾客角度的指标视为第一位的,并认为顾客绩效指标来自组织中所发生的程序、决策和行为。以顾客为基础的测评指标,必须转化为企业内部做什么的指标。因此要求经营者能从内部角度考察绩效。 卡普兰的“内部业务角度”指的是:“平衡计分测评法的内部测量指标,应当来自对顾客满意度有最大影响的业务程序,包括影响循环期、质量、雇员技能和生产率的各种因素。公司还应努力确定和测量自己的核心能力,即为保证持久的市场领先地位所需的关键技术。”,卡普兰将“创新和学习角度”绩效指标列于第三位,是针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影响股东价值而提出来的。卡普兰指出:“公司创新、提高和学习的能力,是与公司的价值直接相连的。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为顾客提供更多价值并提高经营效率,公司才能打入新市场,增加收入和毛利,才能发展壮大,从而增加股东价值。”也就是因为市场竞争,企业不得不考虑竞争者对企业绩效(股东利益)的影响。于是,卡普兰将战略而不是控制放在了企业绩效指标的中心位置。,卡普兰从股东角度给出了绩效指标,并指出传统的财务绩效指标是从股东利益角度提出的。 不难发现,卡普兰的“平衡计分测评法”,已经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思考企业管理绩效指标体系问题。但是卡普兰的指标体系中,缺乏经营者角度、债权人角度、供应商角度以及国家角度的指标;同时,除了股东外,并没有给出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收益指标。由此可以看到,卡普兰的“平衡计分测评法”指标体系,仍然反映股东价值最大化思想。随着工业经济时代的结束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从“股东利益最大化”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企业管理绩效指标体系应该体现这一发展趋势。,为此,我们应该将卡普兰的绩效指标体系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角度重新分类并将其扩充,以期得到企业管理绩效的利益相关者指标体系。企业利益相关者应该包括股东、经营者、雇员、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竟争者、国家等等。,(二)平衡记分卡的优劣 平衡记分卡既是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管理体系,更是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一种工具。但该方法的核心还是主要考虑如何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为了理解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需要充分了解利益相关者实现其经营目标的思路、方式以及手段,并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调整企业自己的行为模式,在取得多赢的前提下,选择企业的经营模式和达到经营目的的有效途径。,6.3.3企业利益相关者绩效指标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绩效指标:,(一)经营者角度的绩效指标 经营者角度的绩效指标是综合性指标,企业管理绩效就是经营者的管理活动的绩效。但从现代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特征上考虑,经营者的满意度影响企业整体绩效,所以经营者角度的指标应该单独突显出来。 (1)经营者满意度:经营者的工资和福利;对经营者的股权激励。 (2)经营者管理协调能力:经营者的努力程度;经营者的学历以及领导能力;经营者的知名度、名誉、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责任感;经营者的信息系统功能。,(二)竞争者角度的绩效指标 (1)竞争强度:行业集中度;行业利润率。 (2)竞争优势与获利能力:市场份额;现金流量;增值额;研究与开发(R&D);团队学习状况。,(三)顾客角度的绩效指标 (1)顾客满意度:质量方面;设计方面;数量方面;价格方面;服务方面;品位等。 (2)获得可使企业盈利的顾客(群)的能力指标:市场份额;留住客户(率)能力;保持现有的客户的能力和顾客的忠诚性;从客户处获取利润(率)能力;发展新客户的能力。,(四)股东角度的绩效指标 (1)股东满意度:净收益和每股收益额;剩余收益;市场价值;经济增加值(EVA)。 (2)股东获利能力:投资报酬率(ROI)和销售利润率(ROS);市场价值比率市盈率、净资产倍率;股东对经营者的控制能力。,(五)雇员角度的绩效指标 (1)雇员满意度:生理满意指标;安全满意指标;社交满意指标;尊重满意指标;自我实现满意指标。 (2)雇员创造价值能力:雇员的劳动生产率;雇佣期限;雇员培训率。,(六)债权人角度的绩效指标 (1)债权人满意度:利息或项目利润率;还贷及时性。 (2)财务杠杆的获利能力:资本成本;投资密度;负债率与还债能力。,(七)供应商角度的绩效指标 (1)供应商满意度:定货数量和频率;货款支付及时性。 (2)材料供应的获利能力: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对供应商所提供原材料的规格、性能谈判能力(关系)。,(八)国家角度的绩效指标 (1)国家满意度:税率与纳税额;纳税及时性。 (2)减免税能力:合理避税能力;向税务机关申请减免税的能力。,6.4 企业经营行为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的案例,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用市场交易规则以及非成熟市场的缺陷,通过“合谋等手段,攫取市场盈余,中饱私囊,已经成为一种大家司空见惯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本质是通过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过程,形成小团体内部的利益增长与积累。这种现象并不一定能帮助社会得到更多的净福利。,6.4.1 企业重组行为与利益相关方 郑百文重组事件简介 2000年l0月,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百文”)由于做假账、骗取上市资格、任意挪用募集资金等内幕披露后,舆论大为震惊。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一个月后,郑百文董事会宣布,山东三联集团(以下简称三联)将出3亿元现金、4亿元资产重组郑百文,使之起死回生。,1郑百文重组内容, 上市公司必须第一时间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报刊上,充分披露事关其经营发展问题重大事项的信息,这是我国现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郑百文全体股东将其所持股份约50无偿过户给三联。不同意过户的股份,由公司按公平价格回购其全部股份。 三联入主后将注入优质资产4亿元。郑百文现有的人、和债务全部由郑州百文集团有限公司承接。 郑州市政府同意为承担郑百文现债务的百文集团所欠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3亿元贷款提供担保。 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向三联公司出售债权。三联集团以重组后所拥有的郑百文流通股权作质押,以3亿元的价格购买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所拥有、并由郑百文承担偿付责任的约15亿元债权;三联购得这一债权后,郑百文欠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侦务被全部豁免。,2重组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1)重组事件的受益者。“这是一个多赢的方案”,从郑百文的债权人、大股东、战略投资者到财务顾问,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异口同声地重复这一评价。 对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而言,重组使它有望收回6亿元债权,其中包括从三联集团收回3亿元资金,从郑州市政府得到对3亿元债权的有效担保。 对重组方的三联集团来说,成功借壳上市,轻取大股东地位,并廉价取得其他大股东难以得到的约5000万流通股,并可以顺利地将自己的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对郑州市政府来说,可避免面对所辖企业破产、开中国上市公司破产之先之窘境; 对郑百文的股东来说,股票缩水一半总比颗粒无收强得多;对郑百文而言,它得以脱胎换骨,赢得新生。,(2)重组事件的受害者。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虽然有望收回6亿元,但相对那20多亿的债权来说,也是损失的变现,不能说它是赢家。 郑州市政府:既不是股东,也不是债务方,却要替郑百文集团公司(郑百文原来的大股东)为信达提供3亿元债务的有效担保。 郑百文的股东:重组虽然可使百文免于破产,他们的股票也会因此而增值,但他们的股份要减半,也不能说他们是赢家。 郑百文集团公司:郑州百文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郑百文第一大股东,只持有郑百文15左右的股权,这次却要百分之百地承接郑百文现有的这个人、和负债这个烂摊子。,中国证券市场:一个投资者饱含情绪地直言:郑百文重组成功会产生一个最大的输家,那就是中国证券市场!郑百文这样严重资不抵债的公司都能重组,中国证券市场就没有不能重组的公司;ST郑百文这样的股票如果不退出证券市场,就没有能够退出证券市场的股票。这样,我们的证券市场将永远改变不了投机之风,狂炒垃圾股的行为将会愈演愈烈,树立成熟的投资理念只能流于空谈。,6.4.2 案例评述 郑百文案例说明,一个企业的行为涉及诸多的利益相关者。文中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政府、证券市场、投资者、经营者、重组者、债权人、债务人等。当一个企业属于被公众关注的焦点时,该企业的盛衰、企业经营行为的规范性等内容,都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企业选择特定的经营行为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其行为的社会属性。,另外,郑百文事件说明,一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选择非道德性经营行为(做假账、挥霍性投资),不仅可能造成利益相关者的损失,也给企业本身造成的损害更大,还使企业经营病入膏肓,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尽管重组过程挽救了公司,但明确的结果是郑百文原有的业务将退出重组后的新公司,原有高层管理者将基本会在新的管理层中淡出等。一个原来具备极好市场潜力的大型公司早早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力。,郑百文的重组过程,主要涉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并期望最终得到利益相关者皆大欢喜的结果。该重组过程的进程与结果,充分说明利益相关者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的既得利益不容忽视。比如在此案例中,如果政府、债权人、投资者、重组方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中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不能得到利益增长,则该重组方案就不能得以实施。因此,企业选择经营行为的过程,必须充分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问题,否则,在经营过程中,就很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郑百文的重组过程,必然是利益相关方重新分配利益的过程。利益获得者最大的相关方,对重组过程的兴趣也最大,它是推动重组的主要力量。在本案例中,三联获取利益最大,因此它是整个事件的推手,而比较特殊的一个利益关联方是郑百文的公众股东,这些股东数量大,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较大,所以也取得了一定的利益增量。,6.5 本章小结 1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郑百文事件能够反映出利益相关者存在于所有企业经营活动中。利益相关者能够影响企业的行为选择。企业多数经营活动都需要认真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要求。郑百文的重组过程,没有多数利益相关者的同意,就不可能实施。,2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的运用空间很大 利益相关理论的研究已经很多,但该理论在企业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还不够理想,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理解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内涵,对企业寻找达成经营目标并促使企业健康经营,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