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中的插曲》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获奖ppt课件原创.ppt
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在敌后发动了一场,由105个团参与的,毙伤日军20645,伪军5155人的百团大战。,在百团大战中,井经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夫妇去世,留下了一对女儿,被八路军从硝烟中救了出来。,大战中的插曲,大战中的插曲,大战中的插曲,教学目标,1、了解回忆录的特点。2、理清全文线索、情节、了解聂荣臻将军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3.结合历史背景,了解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核和意义。,作者介绍,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出生于重庆江津吴滩镇。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聂荣臻同志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晋察冀军区是作战的主力之一。1940年8月20日晚,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一声令下,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经车站,8月21日黎明,矿区的日军全部被消灭。在这次战斗中,井经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夫妇去世,留下了一对女儿,被八路军从硝烟中救了出来。,题目解说,“大战”指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插曲”的意思是“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入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交代会议的故事,开篇点题。,第二部分(2-5),聂荣臻在战火中照料日本孤女。,第三部分(6-10),聂荣臻派人送回日本孤女。,第四部分(11-14),孤女谢恩。,第五部分(15),“插曲”成佳话。,合作探究,2.本文的标题为“大战中的插曲”,作者是如何叙述这一“插曲”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故事背景,点题并引出“插曲”。再用倒叙的方式,叙述大战中聂荣臻拯救两个日本女孩并将地们送回目方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军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大战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写出中国军人在处理战争中各种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体现出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个故事也成为中日友谊的象征。文章用质朴、自然、亲切的语言回忆过去,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流露出作者理性又真诚的感情。,合作探究,3.本文塑造了聂荣臻元帅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重情义、有情怀。,对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事儿,能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并且用善意和理智来看待战争中的人和事儿。,心思细腻、缜密。,在考虑到两个孩子究竟怎么办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的利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办事的细心和周全。,合作探究,3.本文塑造了聂荣臻元帅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心。,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说道: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体现了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平易近人,慈爱亲切,例如: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合作探究,3.本文塑造了聂荣臻元帅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运筹帷幄、精明干练,有真知灼见。,例如: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能够看到长远的发展。,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能够不计嫌隙,救助日本小姑娘。,合作探究,4.本文是如何体现中国军队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救日本小姑娘。孩子是无罪的,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对日本人民尽最大力量进行爱护和关心。,通过一封写给日本官兵的信,表达去齐心合力共谋和平的愿望。,通过聂荣臻元帅的讲述。,合作探究,4.本文是如何体现中国军队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救日本小姑娘。孩子是无罪的,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对日本人民尽最大力量进行爱护和关心。,通过一封写给日本官兵的信,表达去齐心合力共谋和平的愿望。,通过聂荣臻元帅的讲述。,合作探究,5.文章全文引述了“我”当时写给日军一封信,占用了较大的篇幅,将这封信的内容删除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给日本军写信是“大战中得插曲”这一故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删除,就损害的了故事的完整性。,这封信是聂荣臻主张在战争中重视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的体现,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表现聂荣臻的形象以及其政治、军事思想和主张。,合作探究,5.文章全文引述了“我”当时写给日军一封信,占用了较大的篇幅,将这封信的内容删除好不好?为什么?,不好。,信中提到的“国际主义之精神”是对文中所说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补充与佐证,保留信件原文有利于宣扬和展示八路军奉行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后文有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日军表示“很感谢”的“回信”,这一内容与下文写战后日本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形成有机关联。删除信件后,没有前文的这些铺垫,后文的叙述就会显得比较突兀。,合作探究,6.这封信与这篇回忆录整体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这样一种语言风格?,聂荣臻的回忆录,以口述的形式,叙述了聂荣臻革命生涯中的种种经历,回忆录的目的是让后人更多地了解那一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历史,因而具有通俗性;作者在主观叙述的同时,力求做到对历史史实的客观再现,因而适当运用书面语,以求对内容的严谨表达;采用自然亲切的语言风格,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回忆录的整体语言风格:浅显平易,通俗易懂,口语与书面语共用,雅俗共赏,自然亲切。,合作探究,6.这封信与这篇回忆录整体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这样一种语言风格?,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在当时无疑具有外交属性,因而,语言庄重典雅、言简意明,符合这封信外交属性的要求。同时,这封信还被赋予给日军做政治工作的功能,因而,不仅借送还日本小女孩的事件动之以情,而且义正词严地阐明中国人民的立场,揭露日本军阀的罪恶,晓之以理,情理并重,促使日本军人认识到日本军阀发动的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和邪恶性,从而产生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进而有效发挥这封信政治思想工作的功效。这封信的整体语言风格:典雅庄重,义正词严,情理并重,言简意明,多文言词汇和成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写作特点,(1)行文结构严谨。,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清晰,构思精巧。开头综述,引出“插曲”,接着叙述聂荣臻拯救日本孤女并送回她们的故事,之后叙述孤女谢恩,最后以总结“插曲”的影响和意义来结束全文。,(2)语言质朴。,这是一篇回忆录,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语言质朴,真诚感人。,挖掘主题,“百团大战中的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什么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从中国人民的角度来说,对待战争遗孤的救助,体现出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证明了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的实质就是不正义的战争,也促进了中日人民之间的交往和友好往来。,从日本人民的角度来说,中国人民的义举证明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抗日战争实质上是维护和平和主权的战争,我们的战争只是针对那些入侵者而言的,而不是对日本人民的,是我们最终取得胜利的保证,而以美穗子为代表的日本民众的态度,更加体现了我们中日友好的主题。,挖掘主题,“百团大战中的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什么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个人而言,美穗子回访更加证明了中日人民的友情,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同是战争受害者的中日人民保持了高度的一致,美穗子就是一个事实的例子,美穗子的回访以及日本人民的表现更是体现了中日友情。,课堂小结,1980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报道,在中日两国引起强烈反响。经多方努力,人们终于在日本宫崎县都城市找到了两个小姑娘中的姐姐美穗子。当年,她和妹妹被送到日军兵营后,妹妹因病在石门铁路医院身亡。1980年,美穗子携全家来中国,向聂帅和帮助过她的中国人民表达了诚挚的感谢。聂帅救孤的佳话由此传遍了全世界。,布置作业,2.写一篇读后感。,1.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