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六章记忆课件.ppt
第六章 记忆,.,2,提 纲,一、记忆概述二、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三、感觉记忆四、短时记忆五、长时记忆六、内隐记忆,.,3,一、记忆概述,1、定义:个体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2、过程:编码-储存-提取(成功或失败)3、分类根据记忆信息性质:程序性、陈述性记忆 情景、语义根据记忆方式:外显、内隐记忆根据记忆保持时间?,.,4,一、记忆概述,3、分类根据记忆保持时间感觉记忆:感觉信息在0.25-2秒时间内的保持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大概为5秒-2分钟的记忆直接记忆 工作记忆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后,长时间地保持,.,5,一、记忆概述,思考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者的关系?独立的系统?序列加工?记忆三个系统说神经网络?,.,6,二、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阅读P210215,思考记忆系统在脑中的分布记忆与神经元的关系记忆与脑内化学物质的关系1、记忆的脑机制学说定位说潘菲尔德(WPenfield,1952,1963)在医治癫痫病人时,用电极刺激右侧颞叶,引起患者对往事的鲜明回忆。,.,7,二、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1:熟悉的街道 2:人物 3:人物 4:物体 5:熟悉的景物 7:人物 8:持棒人 9:朋友 10:熟悉的机械11:亲切的护士12:熟悉的景色13:人物 14:景色 15:爱打闹的人 16:妇女 17:登上阶梯的人 18:人物和景色 19:景色 20:景色 21:熟悉的房间 22:人物 23:人物24:吸烟的人 27:景色 28:人物29:房间里母亲和儿子 30:人物 31:物体 32:人物 33:时髦的人34:物体 35:在家里的母亲37:亲人发怒斥责 38:孩提时代41:带枪的小偷 42:小偷的形象45:在自己庭院的兄弟,.,8,二、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1、记忆的脑机制学说定位说科恩(Cohen,1968):电击抑郁症患者脑的不同部位,发现两半球的记忆丧失差异。,电击脑休克后记忆的丧失,.,9,二、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整合说/均势说Lashley :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和大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某个部分的特殊机能。记忆的保持不决定于特定区域的损伤,而是决定于大脑皮层损伤的面积大小。得到了细胞集合理论和全息理论的支持。,神经细胞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任何神经细胞都只是通路上的一个部分,不能单独工作。,在全息照相中,底片上的每个点由于光的相互干涉记录了完整影像。记忆可能也是按全息方式储存的。,.,10,二、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多重记忆理论和SPI理论(Tulving)多重记忆理论(5种记忆系统) (P212)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储存于不同脑区SPI(serial parallel independent)理论说明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的关系信息以串行(S)的方式进入记忆系统进行编码,以并行(P)的方式储存,以独立(I)的方式进行提取加工句子:“我去看演唱会”,.,11,二、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2、记忆的脑细胞机制学说反响回路说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刺激神经冲动按通路传递神经回路刺激停止神经冲动继续按回路传递一段短暂的时间小白鼠实验突触联系说长时记忆的生理基础不断地练习和强化之后,突触数量增多小白鼠实验,.,12,二、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长时程增强说(LTP,long-term potentitation)长时记忆的生理基础不断地练习和强化之后,突触传递效能增强海马结构中的突触回路发生高频动作电位: LTP现象可持续数月大鼠实验,.,13,二、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3、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学说核糖核酸记忆分子:核糖核酸(RNA)神经细胞化学假说证据人脑细胞中RNA的浓度随着年龄先增长后下降当神经细胞受到反复刺激时,RNA的浓度会增加RNA的合成被阻断,动物的记忆就遭到破坏激素:一些激素的分泌能够促进记忆保持(P215),.,14,三、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特征瞬间储存大量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部分进入短时记忆后,才进一步加工,产生意义思考:以何种形式编码:图像?声音?命题/符号/语义?,.,15,三、感觉记忆,1、视觉编码斯帕林(GSPerling,1960)的经典实验实验一:全部报告法实验二:部分报告法,X M R J C N K P V E L B,X M R JC N K PV E L B,.,16,三、感觉记忆,1、视觉编码实验结果全部报告法结果:平均正确回忆率33%部分报告法结果:即时回忆正确回忆率75% 延迟300ms正确回忆率55% 延迟1s正确回忆率36,.,17,2、听觉编码达尔文等人的经典实验9个字符:左侧2、T、F;正中央x、4、s;右侧M、5、3字符呈现后,规定各种延迟时间全部报告部分报告(屏幕指示需要报告的部分),三、感觉记忆,.,18,三、感觉记忆,2、听觉编码实验结果延迟2秒进行回忆部分报告法的成绩优于全部报告法延迟4秒进行回忆两种方法无显著差异结论:感觉记忆的视觉编码消退时间约为1s; 感觉记忆的听觉编码消退时间约为4s。,.,19,四、短时记忆,1、短时记忆的编码听觉编码康拉德(Conrad,1964)经典实验,A D Z F T Q W,A D Z F T Q W,音似,形似,A D Z F T Q W,.,20,四、短时记忆,1、短时记忆的编码视觉编码Posner(1969)经典实验2(同时呈现、继时呈现)2(音同形同、音同形异),条件1,条件2,条件3,条件4,A,A,A,a,A,a,A,A,.,21,四、短时记忆,1、短时记忆的编码语义编码Wickens经典实验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随记忆材料而变化,5 - W,字母字母,数字字母,A - W,.,22,四、短时记忆,2、短时记忆编码的影响因素组块短时记忆容量(记忆广度):72组块:一个意义单位,E R A T V I B M F B I G A M E U S A,ERA-TV-IBM-FBI-GAME-USA,组块,.,23,识记阶段:呈现刺激“想”回答问题: 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吗? 这个字和“享”同音吗? 这个字可以用于“我很_我的爸妈”这个句子吗?,四、短时记忆,2、短时记忆编码的影响因素加工深度深加工优于浅加工,组1,识记阶段:呈现刺激“想”,要求被试进行回忆,回忆成绩显著优于组1,组2,要求被试进行回忆,.,24,8,2,5,7,1,6,四、短时记忆,3、短时记忆的提取如何从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测试项目与识记项目如何进行比较?Sternberg(加因素实验)的三种假设系列扫描完全系列扫描系列扫描自我停止扫描平行扫描,2,.,25,四、短时记忆,3、短时记忆的提取实验变量:识记项目数量 刺激是否为目标刺激,.,26,四、短时记忆,4、短时记忆的遗忘衰退理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遗忘是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27,五、长时记忆,1、长时记忆的编码视觉编码、听觉编码语义编码语义类别语义联想与组织,.,28,五、长时记忆,1、长时记忆的编码“记忆术”自然语言媒介法:运用形、音、义的联系提高记忆。 例,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在后面。地点法:将识记材料想象为放在自己熟悉地方的不同位置上,回忆时在头脑里对每一个位置逐个进行检索。 据说,起源于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Simonides)视觉心象法:将识记材料同视觉心象联系起来,视觉心象越清晰,记忆效率越好。,.,29,五、长时记忆,2、长时记忆编码的影响因素意识状态:觉醒程度加工深度动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自我参与程度与记忆效率:“乐意便能精通”试图回忆与记忆效率:在识记过程中不断自问自答,.,30,五、长时记忆,试图回忆与记忆效率的关系,.,31,五、长时记忆,3、长时记忆储存的动态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保持量和记忆内容都会变化经典实验一:伍尔夫(Wull F,1922),向着更匀称的方向变化(a)某些特征突出地被强调(b)向着标准图形的方向变化,.,32,五、长时记忆,3、长时记忆储存的动态变化经典实验二:巴特莱特(Bartlett F C,1932)以故事为记忆材料故事逐渐被缩短和省略,保留重大线索故事中的说话语气和表述被换成被试惯用的语气和表述故事变得更连贯和合理,变成适合习惯或符合价值观的故事以埃及的古老图形为原型,被试进行记忆传递,.,33,五、长时记忆,3、长时记忆储存的动态变化经典实验三:卡密克尔等人(Carmichael L,1932)命名效应,.,34,五、长时记忆,3、长时记忆储存的动态变化记忆储存注意事项(P229)有效复习:及时 合理分配时间(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 识记与试回忆交替外部记忆手段:笔记;卡片;提纲用脑卫生:营养;休息,.,35,五、长时记忆,4、长时记忆的提取提取过程4个过程:线索产生、搜寻、决定、作出反应线索产生:启动提取过程搜寻:激活相关的储存信息,可能是目标信息,可能不是决定:判定搜寻到的信息是否符合任务要求作出反应:一般为言语反应,阐述回忆结果任何一个阶段出问题,都可能导致提取失败Q:上周三导论的内容,.,36,五、长时记忆,4、长时记忆的提取再认和回忆回忆:搜寻目标刺激确认目标刺激再认:确认目标刺激为什么选择题易于问答题?推测率线索:整体信息和辨别信息,.,37,五、长时记忆,5、长时记忆的遗忘不完全遗忘/完全遗忘、临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遗忘进程艾宾浩斯(Ebbinghaus,1885)遗忘曲线/保持曲线,P234,.,38,五、长时记忆:5、长时记忆的遗忘,遗忘的影响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无意义的材料比有意义的容易遗忘数量多的材料比数量少的容易遗忘,.,39,五、长时记忆:5、长时记忆的遗忘,学习程度低度学习容易遗忘,适量的过度学习保持量最佳Krueger的迷宫实验结果:应避免不必要的认知资源浪费,.,40,五、长时记忆:5、长时记忆的遗忘,回忆类型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和指标检查保持量,结果也会不同陆志韦:再认、再学、重构、自由回忆等方法测量被试学习无意义音节后的保持量,结果如图:,.,41,五、长时记忆:5、长时记忆的遗忘,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系列位置效应:最少遗忘的是最后识记的内容,其次是最初识记的内容,中间部分遗忘最多。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刺激最易回忆,最少遗忘;首因效应:最早呈现的刺激较易回忆,较少遗忘。,.,42,五、长时记忆:5、长时记忆的遗忘,遗忘的原因/遗忘理论衰退理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记忆痕迹:在感知、思维、情绪和动作等活动时大脑皮质有关部位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要证明衰退理论很难:必须控制学习前或学习后不能有其它干扰出现,即不能出现新的神经联系。要证伪衰退理论很难: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43,五、长时记忆:5、长时记忆的遗忘,干扰理论遗忘是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最早的干扰理论实验(Jenkins Dallenbach,1924)识记工作回忆识记睡觉回忆Yalrouch等人的实验有梦睡眠比无梦睡眠的保持量差有力的证据前摄抑制倒摄抑制,.,44,五、长时记忆:5、长时记忆的遗忘,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抑制效果影响因素:材料相似性、难度、加工程度等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解释“系列位置效应”,287641,961425,.,45,五、长时记忆:5、长时记忆的遗忘,提取失败理论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就能被提取出来。舌尖现象/TOT现象(tip of the tongue)提取失败失去了线索或线索错误Tulving和Pearistone的实验48个单词共12类,有线索组的回忆率显著高于无线索组证据:催眠被“遗忘了”的信息仍在,只是无法提取,.,46,五、长时记忆:5、长时记忆的遗忘,压抑理论/动机性遗忘理论遗忘是因为不想记,由于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而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精神分析学派观点:被遗忘的事件往往与罪恶感、羞耻感相联系。由于不能为自我所接受,故不能回忆。成年人回忆儿童时代的经验的研究:同高兴相联系的事件占30同害怕相联系的事件占15同愤怒、痛苦和激动相联系的事件比例最小,.,47,六、内隐记忆,1、内隐记忆现有主要研究再学习时的时间节省曾经学过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材料,再学时会表现出时间的节省。无意识学习“语感”的研究图画、象形文字的学习对汉字学习的影响,.,48,六、内隐记忆,1、内隐记忆研究的主要内容启动效应经验对当前任务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健忘症/失忆病人的研究技能学习:健忘症病人虽不能外显地记得曾完成过某一任务,但却能获得完成相应任务的运动技能和认知技能。重复启动:当用词根或词段作为线索时,健忘症病人能表现出一系列熟悉词的正常保持。,.,49,六、内隐记忆,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加工深度对两者影响不同不影响内隐记忆效果;显著影响外显记忆效果保持时间不同外显记忆的回忆量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减少;内隐记忆可以保持较长时间记忆负荷的变化对两者影响不同对内隐记忆影响不大;显著影响外显记忆,.,50,六、内隐记忆,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学习和测验的呈现方式变化对两者影响不同内隐记忆易受通道交换的影响;外显记忆不易干扰因素对两者影响不同内隐记忆不易受外界干扰;外显记忆易受影响,.,51,补充:虚假记忆,记忆错觉,对过去事件的报告与事实严重偏离最早发现于犯罪现场目击证人的证词1、发生原因生理原因额顶区活动持续增强(罗伯特卡贝萨)白物质的活动(贝利维特赫生物医学研究所)主观因素个人经验情绪、价值判断、因果关系等,.,52,补充:虚假记忆,2、相关研究关联效应识记信息与测试信息相似时,极容易虚报误导信息效应Loftus(1974)的研究:撞车事故录像和误导问题审问嫌疑犯的过程中,是否可以使用诱导信息?人际交往,.,53,补充:虚假记忆,2、相关研究词语遮蔽效应对外部刺激事件的语词编码有助于记忆当事件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时,语词编码反而可能导致错误面孔再认酒再认记忆的错觉联结事物或事件的各部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漂浮来自不同单元的特征组合在一起时,容易导致错误再认安德伍德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