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课件.ppt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专题17,1,1.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指标 。2人口分布与迁移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三种趋势:一是向 集中,二是 集中,三是 集中。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是 、 、 、 。其中人口密度最大的 。,人口密度(人/千米2),平原,沿海,城市,东亚,南亚,西欧,北美东部,南亚,2,一、各大洲人口分布情况,找出人口密度最大和最小的洲,增长最快和最慢的大洲,原因是什么?,阅读表格“世界各洲人口密度”:,从上表可看出世界人口分布明显不均匀。,3,世界的夜景,世界的夜景,二、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四大稠密区的土地面积合计占陆地总面积的1/7,而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2/3。-分布极不平衡,4,四大人口稠密区的自然特征:,目前世界人口过亿的国家共有11个:,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适宜的温带、亚热带地区沿河、沿海,1、中国 2、印度 3、美国 4、印度尼西亚 5、巴西 6、巴基斯坦7、俄国 8、孟加拉国9、尼日利亚 10、日本 11、墨西哥,5,西伯利亚,加拿大,亚马孙河,大自流盆地,热带雨林,寒带,沙漠,沙漠草原,高原高山,三、世界人口稀少地区,撒哈拉沙漠,青藏高原,6,自然因素:地形-平原密集;山区稀少。气侯-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和半湿润人口密集;过冷过热过干过湿人口稀少。水资源-沿河沿湖沿海及绿洲密集;干旱地区稀少。,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城市,沿海)人口密集。历史因素:人口增长有惯性,开发早的地区,长期的繁衍,人口密集。如渭河平原、四川盆地。,四、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7,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地形地势,水资源、海陆位置,气候,生产力水平,开发历史,交通,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最基本因素,影响最显著,8,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 不是看人口分布得是否均匀, 而是应该看该地区人口资源和自然资源在一定的 生产力条件下,是否得到了最佳的结合,最佳,两种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并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系统保持了可持续利用的良性循环,衡量人口分布合理的标准:,9,思考:1、人口地理分界线2、分布特点3、原因,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藏北高原为无人区),五、我国人口分布,10,1、人口地理分界线,2、分布特点极不平衡,黑河腾冲一线,(胡焕庸线),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东南部人口稠密的原因:1、地势低平,多平原,土壤肥沃;2、沿海,季风气候区,暖湿3、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西北部人口稀疏的原因:1、多高山、高原,地势高;2、内陆,气候干旱或高寒。3、经济落后,交通条件差;,11,3、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分布状况,看P18“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人口排序”图,找出人口最多和最少的省级行政区。,看P20“我国人口分省分布”图,找出每平方千米人口在500人以上的省和每平方千米人口在10人以下的省。,12,2005,思考:分析河南省人口总量大的原因?,13,问题: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级行政单位?,密度大于700的有:澳门、香港、上海、天津、北京,密度在500700的有:江苏、台湾、山东、河南,密度最小的省区: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14,东密西疏的状况将更加明显将进一步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集中,4、我国人口分布的趋势,15,( l )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在_部,这里是我国地势的第_、_ 两级阶梯。按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划分,人口主要集中在_区;按内外流区域划分,人口主要集中在_区域。按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东、中、西三个地区来分,主要分布于经济较发达的_、_地区。,练习: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完成以下作业:,东南,二,季风,外流区,中部,东部,三,16,( 2 )图中四川盆地,虽地处内陆,但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其原因是:,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资源较丰富,开发历史悠久,云贵高原人口较稀疏的主要原因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人口密度_盆地内部(填写“大于”或者“小于”)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地形崎岖,沟通不便,经济较落后,大于,盆地边缘有塔里木河,利用水源可发展生产,集聚人口,17,1、概念,必须改变居住地,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例如: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一般具备三个条件:,大批卢旺达难民向国外迁移,六、人口的迁移,18,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凡人口在两地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 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 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D 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反馈练习,C,19,2、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A、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B、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C、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D、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3、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哪些是国际迁移( ) 哪些是国内迁移( )A 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B 19世纪末,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C 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D 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BCD,AB,CD,20,(1)劳务迁移,2、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2)难民迁移,(3)智力迁移,资源开发吸引的移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的移民,21,劳务迁移:劳动力的空间移动。,表现形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菲佣基本大学毕业,英语流利,进城务工,22,探讨: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特点?农民进城务工对流入地、流出地的影响?,23,成因: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24,20世纪80年代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25,特点:流动的经济定向: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地农业人口多的省是民工主要的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主要的输入地。)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体,“外籍工人”以年青人居多。流动不稳定。文化素质偏低。,26,积极影响(1)激发和提高移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能量,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2)满足沿海地区和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消费市场。(3)改善迁入地的人口年龄结构,缓解老龄化问题。(4)提高素质,带回资金,办厂开店,促进迁出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负面影响(1)使迁出地人口和劳动力过疏化、高龄化以及文化素质弱化,影响社会经济发展。(2)不利于西部开发和贫困地区迅速脱贫。(3)不利于实行计划生育和控制人口。(4)对流入地的交通、环境以及社会治安造成压力, 加重“城市病”。,27,难民迁移:由于战争或自然灾害等迫使 人口向安全地域的迁移。,阿富汗难民,战争是对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和秩序的破坏,并常常引发人口迁移。,1983年,埃塞俄比亚,饥荒中的难民缺衣少食,28,智力迁移,(“头脑外流”,“人才迁移”),2000年7月31日,获得第一张电脑专家绿卡的印度尼西亚人维伊亚。,讨论智力迁移给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正负影响。,主要指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才向发达国家的迁移;欠发达地区的科技人才向发达地区的迁移。,29,发达国家,由于发展中国家人才的流入,增加了国家的科技实力,节约了基础教育费用。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大;增强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讨论智力迁移给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正负影响。,30,【探究1】,讨论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美国本土老年人在退休后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沙漠地区因缺水引起的人口外迁。 农民因耕地不足发生人口迁移。 大庆、攀枝花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和家属迁入。20世纪非洲干旱造成的环境难民。,气候; 淡水; 土壤; 矿产资源;自然灾害,自然生态环境因素,31,美国老人迁往阳光地带,在美国的迁移人口中,老年人占了很大比例。其中不少老年人在退休后会选择迁往阳光地带,如:佛罗里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32,荒漠化与移民(生态移民),33,【思考5】生态移民是不是人类逃避困难、向大自然低头的懦弱表现?为什么?不是。首先,人类战胜、改造自然的这种人定胜天的认识是错误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达到可持续发展。其次,实施生态移民,绝对不是人类向大自然低头懦弱的表现,而是充分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保护自然,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也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34,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导致大量人口迁入。三峡工程大移民。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越来越大规模、大范围、大跨度的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探究2】,讨论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大型工程建设;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经济因素,35,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相对地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36,我国六、七十年代知青下乡。美国的反恐怖战争,引起大量阿富汗难民流入巴基斯坦等国。中国历史上迁都引起的人口迁移。,【探究3】,讨论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国家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政治因素,37,巴西新都的诞生,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始建于1956年。当时总统儒塞利诺库比契克力图带动内陆地区发展及加强对各州的控制,遂耗费巨资,仅用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市。1960年4月21日新都落成时只有十几万居民,而今已变成一座2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38,科技人员出国留学。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引起的人口迁移。李老师把年迈的父母带到嘉兴定居。 印巴分治与人口迁移,【探究4】,讨论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社会文化因素,39,印巴分治,1947年,印巴分治。在随后的3年内,1000万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从巴基斯坦迁居印度。75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40,3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如:就业机会、经济收入,如:战争、迁都、政策,如:宗教、教育、婚姻家庭,如:气候、水、环境、土壤,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41,4.人口迁移的影响,总体:调整人口的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 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有利于加强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增加经济收入。,造成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使教育投入回报减少。,弥补劳动力不足,促进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推动城市化发展。,加剧生态环境问题。给城市造成巨大的压力,带来就业困难、交通拥挤、居住困难等问题。,42,经济发展快,生活水平高,就业岗位多,43,边境贸易发展、石油资源开发、农业种植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战争 灾难 经济水平差异,劳务 难民 智力,44,为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加强了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交流,缩小了地区差异。,45,5、我国移民状况,流动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组织国内移民,支援内地和边疆;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流动人口大量增加。,1、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2、从农村流向城市;3、内陆地区流向沿海地区,46,移出最多的国家:中国、墨西哥、印度、和菲律宾,移入最多的国家和地区:美国、德国、加拿大和西欧,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美洲,大洋洲,(新大陆的发现和产业革命),6、世界移民状况,欧洲,目前:,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47,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几个特点: 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即劳务输出。接受劳务输出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欧、北美和中东地区。 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48,走西口: “西口”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一般指杀虎口,明时称杀胡口,张家口等则为东口)。 因为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以,流民走过西口,过长城,就可到达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带谋求生计。 走西口流民来自华北各地,而以山西人为主流。“走西口”流民潮持续了300年。,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移,49,闯关东:关,指山海关。具体指吉、辽、黑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旧中国,山东人口稠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历史上两地有紧密地缘人缘联系,逃荒农民闯关东成为主流。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移,50,下南洋:南洋包括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地。指流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绝对多数。,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都是贫苦民众抗争命运、艰难创业生存的历史,都是一段段苦难与艰辛、血汗与泪水交织而成的回忆。,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移,51,“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的人类迁徙,其中“闯关东”历经的时间最长、经历的人数最多。据史料记载,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先后有3000多万人相继踏上关东大地。这种历史鲜见的移民现象被称为“闯关东”,是中国乃至世界移民史上最大的一次迁徙活动。,52,2008年春节前后,电视剧闯关东在各省、地电视台滚动热播,讲述的是清代华北大旱,赤地千里,河北及山东的饥民大批出山海关移至东北。据统计,整个清代闯关东的山东移民占当时整个东北人口的近一半。闯关东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影响巨大的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次空前的移民壮举。改革开放后山东经济增长迅速,现在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完全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现象。据此完成下列四题。,1.清代,华北饥民大批“闯关东”,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东北地区( )A.制造业高度发达 B.有大量可开垦的土地C.大量征兵抗战 D.畜牧业水平高2.自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许多人口返乡回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东北地区环境恶化 B.交通通讯的发展C.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东北土地开发导致地力下降,B,C,53,3.有关“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省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劳动力增多,促进经济发展 B.加剧当地人地矛盾和环境压力 C.有利于山东省人力资源的提升 D.缩小山东省东西部差异,D,54,1(2008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1)(2)题。,55,(1)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2)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多的休闲时间C更高的收入 D更优的自然环境,A,C,56,(2010年南京模拟)目前,南京市常住人口正以每年10万的速度增长。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南京市总人口数将超过900万,并有可能突破1000万。据此回答(1)(2)题。(1)南京市人口大幅度增长的原因是()A保健品丰富,死亡率大幅下降B进入生育高峰C计划生育政策松动D外地人口迁入(2)南京市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可能带来的问题是()交通拥挤郊区城市化发展缓慢人均收入大幅下降就业困难A B C D,D,C,57,(济南市2012届调研)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是(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D,58,(2)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A甲、乙 B甲、丙C乙、丙 D乙、丁,A,59,(2013新课标卷)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60,(1)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C,61,(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B,62,(2009年高考全国卷)下图显示某国19512000年每10年的人口变化。读图完成(1)(2)题。,(1)19512000年,该国( )A是人口净迁入国B人口迁入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C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D人口增长了15.1%,A,63,(2)据图示资料推测,该国()A自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进入现代型B可能位于欧洲C1990年人口达到900万D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B,64,(1)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A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B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C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入区D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A C,65,(2)主要因资源开发而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双选)()A山西 B江苏C新疆 D黑龙江,A C,66,温馨提示:原因因素分析原则: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由主要因素到次要因素。一般地,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答题思路:推力(迁出地) 中间因素 拉力(迁入地),人口迁移的原因答题思路,67,68,人口迁移的原因答题模版:(1)迁出地的推力(不利条件):如经济(经济落后,剩余劳动力多)、政治(战争)、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等。(2)迁入地的拉力(有利条件):如经济(经济发达,生活条件好,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生态环境(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等。(3)其他原因:如政策影响等。,69,材料一:闯关东 我国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 、茂密的森林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 口向这里迁移和流动 。明清时期 ,更多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移民主要来自山东、山西 、河北 、河南等省,尤以山东人最多。山东地少人稠 ,是近代有名的灾害多发区。在清代,山东曾出现旱灾 233年次 ,涝灾 245年次,潮灾 45年次 ,各种自然灾害之严重超过全国其他各省。不仅天灾 ,人祸也接踵而至。咸丰年间,“鲁捻”、长枪会军 、文贤教军等起义烈火烧得山东“大半糜烂”。在天灾和战乱的冲击下 ,山东人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于是逃荒农 民“闯关东”成了主流。 19世纪中期,我国人口突破4亿大关,面对沉重的人口压力,清政府被迫开放长期封禁的东北山林、草原,由此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移民洪流。18971911年,东北地区人口由570多万猛增到1800多万,年平均增长率高达75。到1933年,该地区人口已迭2910万,成为当时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山东地少人稠,自然灾害和战乱频繁。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清朝开放封禁地。,70,美国东北部气候冷湿,老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西部和南部气候温暖湿润,环境污染程度较轻。,71,(3)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人口迁移非常频繁,且规模很大。主要迁移方向是什么?迁移原因是什么?,方向:从内地到沿海,从农村到城市。原因:农村和内地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城市和沿海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高;受国家政策影响.,72,人口迁移的原因答题模版:(1)迁出地的推力(不利条件):如经济(经济落后,剩余劳动力多)、政治(战争)、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等。(2)迁入地的拉力(有利条件):如经济(经济发达,生活条件好,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生态环境(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等。(3)其他原因:如政策影响等。,影响类问题答题模版:环境:资源、环境问题社会:人口(劳动力、收入水平、社会问题)、城市(城市化水平)经济:三大产业(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第三产业)、经济发展,73,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影响:环境: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改善生态环境;社会: 造成人才外流(劳动力流失);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经济:换取资金和技术,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影响类问题答题模版:环境:资源、环境问题社会:人口(劳动力、收入水平、社会问题)、城市(城市化水平)经济:三大产业(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第三产业)、经济发展,7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环境:给当地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社会:提供廉价劳动力;加重城市交通、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压力,影响城市治安稳定;提高城市化水平经济:提高工业化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影响类问题答题模版:环境:资源、环境问题社会:人口(劳动力、收入水平、社会问题)、城市(城市化水平)经济:三大产业(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第三产业)、经济发展,75,下图表示200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产业和空间的转移(占总量比重),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据图分析200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原因。(6分),76,从产业结构看,向二、三产业转化;原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高,吸引力强。从转移的空间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地转化的同时大量向外流动或迁移;原因:就地转化是因为离土不离乡,可同时兼顾农业生产活动; 向外流动或迁移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77,表22010年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省区排名。,(2)据表2分析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主要原因。(4分),78,(2)空间特征: 主要由中西部省区流向东部沿海省区; 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原因: 中西部省区经济较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生活条件好。,表22010年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省区排名。,79,材料一国家人口计生委于2009年7月启动了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试点,监测区域涵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西部,涉及北京、上海、深圳、太原、成都五市的2 330万流动人口。图为根据监测结果绘制的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材料二监测显示,北京流动人口50.9%来自河北、河南和山东;上海的流动人口52.1%来自安徽和江苏。材料三监测显示,流动人口中78.7%为农业户口,21.3%为非农业户口。86.8%接受过初中教育,10.4%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年。,(1)结合材料一、二、三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4分),80,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以农业户口的人口流动为主;呈现就近流动趋势; 主要流向沿海城市;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1)结合材料一、二、三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4分),81,材料四分户口性质流动人口各行业就业比例(%)及收入(元)分布图。,(2)根据材料四可判断流动人口的就业主要集中在_、_、_等行业,这些行业的月平均收入_。(4分),较低,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82,七、人口容量,1、概念: 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2、影响人口容量大小的因素:,自然资源与环境首要因素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资源,资源越多,能够供养的人数也越多。其中:水资源影响最明显,83,科技发展水平 科技的发展可以提高人类勘探、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并且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思考:在清朝康乾时期的中国能否养活现在的13亿的人口?,不能。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比现在低得多,现在开采和利用的许多资源在当时是不可能发现和利用的,环境人口容量比现在低,84,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一个地区越开放,对外交往越频繁,贸易越发展,人口容量就越大。,生活消费水平 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什么样的生活消费水平也就会有什么样的环境人口容量。通常而言,消费水平和人口容量呈负相关。,3、重要意义: 它可以用来警示人们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中要量力而行,重视自然所能承受的限度。,85,1、为什么我国解放前测算的人口容量比当前的测算值要小?2、美国与我国的面积相近,经济也更发达,为什么美国的人口容量反而比中国小?3、为什么我国西部2/3的土地的人口容量反而比东部小?,思考:,86,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乐观者认为地球能够养活500亿人口,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太多不应超过10亿,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因为目前的科技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的许多人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87,三种估计无所谓正确或错误,之所以会有多种估计结果是因为,他们各自在估计时确定的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悲观者的估计要求我们不能否认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持久的压力。乐观者的估计则要求我们相信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来协调人地关系。,谈谈对三种观点的看法?,88,根据土地资源的承载力估计,应控制在16亿左右。目前(13亿)还没达到这个规模,但这却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在现有的计划生育工作落实到位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况且我国如今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已经相当突出:,我国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平均的1/3,我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的1/4,出现过度开采地下水的情况。,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89,简答,1 综合分析我国东南沿海人口容量大,西北地区人口容量小的原因,(提示:主要从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水平和地区开放程度等方面分析) 东南沿海自然环境较西部优越,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适于人类的居住; 东南沿海较西部经济发达,城市集中、科学技术水平高; 东南沿海较西部对外交流方便,开放程度高,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有利于国外先进技术、经验的引进,推进当地的经济发展。,90,2 为什么同一地区现实人口容量和未来人口容量会不一样?为什么美国西部半干旱地区与我国西部的半干旱地区的人口容量不一样?,因为人口容量从时间上看具有动态性。同一地区现实与未来资源环境条件在变化,科学技术水平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变化,所以现实人口容量与未来人口容量不一样。 美国西部与我国西部半干旱地区虽然自然环境看上去相似,但也有许多明显不同,美国与我国科技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人口容量也不一样,说明人口容量具有鲜明的地区性。,91,学生自查,92,93,亚热带、温带季风,温带气候,温带气候,热带季风,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大西洋东岸,大西洋西岸,平原丘陵,平原高原,平原,平原丘陵,悠久,悠久,悠久,短,欠发达为主。传统水田农业生产地域;世界主要工业地带。,欠发达。传统水田农业生产地域,工商业和交通发达。工业集中地区。,世界生产力水平最高地区。,世界人口四大稠密区、稀疏区及原因,94,亚寒带。气候寒冷,热带雨林区。气候湿热,热带沙漠、大陆内陆。气候干旱,高原、高山。气候寒冷,西伯利亚,加拿大,亚马孙平原,撒哈拉沙漠,大自流盆地,青藏高原等,(阿拉斯加等高纬地区),(刚果河等),(我国西北、西亚、中亚等),95,世界人口分布趋势,主要有三种趋势: 向平原集中 向沿海集中 向城市集中,96,阐明某人口稠密区或稀疏区的形成原因(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自然因素:地形-平原密集;山区稀少。气侯-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和半湿润人口密集;过冷过热过干过湿人口稀少。水资源-沿河沿湖沿海及绿洲密集;干旱地区稀少。,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城市,沿海)人口密集。历史因素:人口增长有惯性,开发早的地区,长期的繁衍,人口密集。如渭河平原、四川盆地。,97,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及两侧分布特征、原因,人口地理分界线: 黑河腾冲一线,(胡焕庸线),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原因:1、地势低平,多平原;2、沿海,季风气候区,暖湿3、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原因:1、多高山、高原,地势高;2、内陆,气候干旱或高寒。3、经济落后,交通条件差。,98,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与影响因素,劳务迁移,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及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难民迁移,原因:由于战争或自然灾害等迫使人口向安全地域的迁移。,智力迁移,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生活水平的差异,99,人口容量涵义、影响因素,涵义: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影响因素:,自然资源与环境首要因素(水资源影响最明显),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