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产业结构课件.ppt
,第六章 理论发展第七章 关 联第八章 优 化 第九章 布 局,第三篇 产业结构,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进及其规律第三节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第六章 理论发展,一、产业结构的涵义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结构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 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产业关联理论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一、产业结构的涵义,(一)历史背景 产业结构理论是人们将经济分析深入到产业结构层次,在进行“产业结构”分析和“产业结构政策”实践的探索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经济分析深入到产生结构层次导致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不同经济学科的经济分析的对象,大体经历了个量分析总量分析产业分析的漫长过程。 与此相适应,经济理论也经历了从微观经济理论的成熟到宏观经济理论的形成、再到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这一演进过程。,以完全竞争为假设条件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其经济分析侧重于个量分析。个量分析继亚当斯密之后,经马歇尔、瓦尔拉斯和帕累托,将“看不见的手”如何自动调节市场均衡、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进行了理论抽象,形成了资产阶级正统的价格理论微观经济理论。其重要结论是,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能自行调节资源的最佳配置,不需要任何外来干预。,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大危机、大失业使自由主义价格理论发生了严重危机,市场失效了,“看不见的手”不灵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凯恩斯的国民收入理论。凯恩斯及其追随者,将经济分析投向国民经济宏观层次,即总量分析,诞生了以国民经济有关总量的变化及其规律为分析对象的宏观经济理论。,凯恩斯的重要的结论是: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等心理因素的作用,通常情况下的有效需求不足,“非自愿失业”总会存在,市场机制本身没有力量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萧条和失业。,凯恩斯的主张虽一度获得成功,但却孕育着更大的失衡,其结果是国家财政赤字不断膨胀。凯恩斯理论发生了严重危机。凯恩斯主义的失效,使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面临着两难境地:回到亚当斯密那里去搞完全竞争,实践证明行不通;实行凯恩斯主义主张,又使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于是经济学家在“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两个端点的连线上找出路,把手伸进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观层次产业层次,进行产业分析。产业分析理论相继问世:出现了以产业部门之间关系结构为对象,以各产业部门之间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所发生的投入与产出量化关系为研究领域的“产业关联理论”;出现了以较粗产业分类为基础,寻求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为主线的狭义产业结构理论。,2.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践加速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有关干预产业部门之间资源配置过程以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发展的经济政策总和。产业结构政策的概念首先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战后的日本经济濒临崩溃,日本政府不同时期实施各有侧重的产业结构政策,促进了该国经济的迅速崛起。 战后另外一些国家实际上实施了产业结构政策,如韩国、法国等。 这些国家制定和实施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践活动,促进了人们对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早在17世纪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分别于1758年和1766年发表了重要论著经济表和经济表分析。他创立了“纯产品”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做了分析。,2.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赤松要早在1935年就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理论”。库兹涅茨在他1941年的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一书中就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重要联系。里昂惕夫早在1941年就对美国的经济结构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分析。他的19191929年美国经济结构一书是产业结构理论的经典之作。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条件一书,总结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3.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里昂惕夫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于1953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和投入产出经济学两书,建立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在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方面出版了现代经济增长、各国经济增长等重要论著。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了著名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型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于1958年出版了经济增长理论一书,全面分析了影响经济发展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赫希曼于1958年出版了经济发展战略,设计了一个不平衡增长的模型,其中,“关联效应”(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理论和“最有效次序”理论,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析工具。罗斯托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主要著作有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 钱纳里发展了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学说,他的研究成果有产业关联经济学、发展计划研究、发展的模式、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等。,邓宁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反映在他出版的20世纪英国工业的变化与发展以及其他关于工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方面的著作中。拉尼斯与费景汉(又称约翰费)一起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学说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霍夫曼对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和经济增长以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为重点和马来西亚半岛的工业增长、就业与外国投资等。,丁伯根的关于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包含有丰富的产业结构理论。 希金斯描绘了不发达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主要论著包括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稳定与发展、经济发展:原则、问题与政策等。在日本,对产业结构理论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学者还有:筱原三代平、马场正雄、宫泽健一、小宫隆太郎、池田胜彦、佐贯利雄、筑井甚吉等人。,(一)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 产业结构理论以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联系方式为研究对象。这里的技术经济联系主要是指按照投入产出的技术矩阵关系划分的联系方式,例如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侧向关联等,它们的量度指标相应为前向关联系数、后向关联系数等。,第六章 理论发展,三、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由产业结构形成理论、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理论、产业结构效应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产业结构分析理论、产业结构政策理论、产业结构研究方法论以及产业关联理论等几部分组成。,(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一、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 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联系。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一、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一)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观点认为,经济总量的增长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由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需求的变化和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被看作是相对不重要的,因为所有部门的资本和劳动都能带来同样的边际收益。,亚当斯密、李嘉图等人的古典经济理论没有把部门之间的资源流动等诸多结构变化当作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而排斥结构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哈罗德和多马在古典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吸收了凯恩斯的思想,发展了经济增长理论,为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这一经济增长模型也没有将技术进步因素和结构变化因素考虑进去,从而也排斥了结构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索罗将哈罗德多马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他采用总量生产函数来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其一般表达式为: Q=F(K,L,t) 式中,Q是国民经济总产出,K和L分别为资本总投入和劳动总投入,t为时间。这一模型考虑了时间变量t,即技术进步因素。很明显,这些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始终把结构因素排斥在经济增长源泉之外。,(二)经济增长的结构主义观点结构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生产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生产结构的变化应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资本和劳动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增长。 结构主义观点没有资源配置最优的假设前提,而认为资本和劳动在不同部门的使用,其收益可能出现系统的差别。结构主义属于“次优论”的范畴。由于种种原因,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无法获得的,结构主义的观点是放弃追求最优化的企图,转而追求“次优”。,(三)库兹涅茨与罗斯托对现代经济增长本质问题的争论 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总量过程;部门变化和总量变化是互为关联的,它们只有在被纳入总量框架之中才能得到恰当的衡量;缺乏所需的总量变化,就会大大限制内含的战略部门变化的可能性。”根据他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引起消费者需求结构的高变化率,消费者需求结构的高变化率又拉动了生产结构的高转换率。,罗斯托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的过程。部门分析是解释现代经济增长原因的关键。他认为,经济增长是主导部门依次更迭的结果。,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从不同角度来看有如下几种规律性: (一)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五个阶段 ,如下图所示: 产业结构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样的一个发展进程由低级向高级走向高度现代化的。,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时期,(二)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其独特的规律。,(三)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四)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研究,先后发现: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二)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仔细地挖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他利用现代经济统计体系,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较彻底的考察。他发现的这种变动规律,即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被称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三)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罗斯托通过长期研究首先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罗斯托的这些理论被称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四)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特点的理论总结被称为钱纳里工业化理论。,(五)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工业化问题进行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研究,提出了被称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他根据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六)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与国际市场相适应。一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内贸与外贸相结合的全方位的产业结构。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对此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雁行形态理论”。这一理论要求将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密切联系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他认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可以通过四个阶段来加速本国工业化进程。,一、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二、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三、国际贸易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四、国际投资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五、其他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第三节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一、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供给因素从广义上来说包括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提供劳动力的人口、投资(包括国内资金供应和外来投资)、商品供应、进口、技术进步等,也包括国内和国际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还包括体制和人的思想、观念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动也往往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一)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一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对该国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变化有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那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其产业结构或多或少地具有资源开发型的特性。 由于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一般是人力因素难于改变的,同时资源禀赋又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因素,因而对一国的产业形成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二)人口因素从供给的角度来说,人口因素影响着劳动力的供给程度和人均资源拥有量以及可供给能力的程度。所以,依据一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水平,保持适当的人口增长率,提高人口素质,对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劳动力资源的多寡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也决定了一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产业的发展战略 。,(三)技术进步科技进步是推动一国产业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一国的产业结构表现为一定的生产技术结构,生产技术结构的进步与变动都会引起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动,一旦技术发生变革,产业结构将会发生与之相适应的改变。技术水平的不同决定了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技术进步又引起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产业结构转换的动力来自比较生产率的差异,它表现为生产要素从比较生产率低的部门向比较生产率高的生产部门转移;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主要取决于部门之间生产率增长速率的差异。,(四)资金供应状况资金供应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一方面包括资金的充裕程度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包括资金在不同产业部门的投向偏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可以说,资金供应总量和资金供应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改变的直接原因。,(五)商品供应状况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较大影响的商品包括原料品、中间投入品、零部件、进口品等商品。一般来说,后向关联系数越大的产品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就越大。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商品供应还可以包括电力、原料、燃料的供应,服务的提供,技术的供应等更广的范围。这些商品的供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基础工业、上游工业、后向关联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水平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动。,(六)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国内环境因素和国际环境因素,或称作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环境因素。一国的国际政治环境对该国的产业结构变动有重大的影响。文化环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很大。 法律环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相当大。良好的法律环境会促进投资的增加,加速产业结构的快速演进。法律环境还对科学技术等其他活动有重要影响。经济等其他环境也同样对产业结构的变化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一)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变动与人口数量、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发展周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需求变化一是需求总量的增长,二是需求结构的变化。需求总量与结构变化都会引起相应产业部门的扩张或缩小,也会引起新产业部门的产生和旧产业部门的衰落。,二、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1.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一般地说,人口愈多,消费需求的绝对量就愈大。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促使需求总量的增长;需求总量的变化又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2.个人消费结构。个人消费结构不仅直接影响着最终产品的生产结构和生产规模,而且间接地影响中间产品的需求,进而影响中间产品的产业结构。 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结构将会带动多层次的产业结构的递进升级。,3.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是一种重要的需求结构。所谓中间需求是指对中间产品的需求,最终需求是指对最终产品的需求。 中间产品的需求结构决定着生产中间产品的产业的内部结构;最终产品的需求结构决定着生产最终产品的产业的内部结构。自然,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比例变动将会使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发生相应变动。,4.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关系直接决定了消费资料产业和资本资料产业的比例关系;消费和投资比例的变化直接引起消费资料产业与资本资料产业的比例变化。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很好地说明了消费和投资比例的变化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二)投资需求投资是企业扩大再生产和产业扩张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向不同产业方向投入所形成投资配置量的比例就是投资结构。不同方向的投资是改变已有产业结构的直接原因。,社会分工打破国家界限,导致了国与国在资源、产品、技术、劳务等方面的交换,即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是通过本国产品出口刺激本国需求增长和外国产品的进口以增加国内供给来影响本国产业结构的。 进出口贸易有利于各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获得比较利益。,三、国际贸易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四、国际投资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国际投资也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投资包括本国资本的流出即本国企业在外国的投资以及外国资本的流入即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 对外投资会导致本国产业的对外转移,外国投资则促使国外产业的对内转移。这两方面都会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除了受到上述各种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政府经济政策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变化受到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最直接。产业政策是指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主要依据。 市场是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市场给出信号直接引导人们的投资与消费行为,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因此,市场法规与机制的完善程度也成为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之一。,五、其他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第七章 关 联,第一节 产业关联概述第二节 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第三节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第一节产业关联概述,一、产业关联的涵义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二、产业关联方式 (一)产业间联系的纽带,1.产品、劳务联系。,(二)产业间联系方式的类型 单向联系与多向联系;顺向联系和逆向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三、投入产出的涵义投入产出的“投入”,是指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产出”是指产品生产出来后所分配的去向、流向,即使用方向和数量,又叫流量,例如用于生产消费、生活消费和积累。,第二节 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一、投入产出表 (一)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以产品的标准单位或自然单位计量的投入产出表。用以显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主要产品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即这些主要产品的生产、使用情况、以及它们之间在生产消耗上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 1.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一般形式。 2.实物型投入产出表中的平衡关系。 实物型投入产出表中的平衡关系式主要有两个: (1)总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 (2)劳动力总量=各产品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之和。,(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1.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一般形式: (1)中间需求部分:亦称为内生部分,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它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一个国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相互提供中间产品的依存和交易关系。 (2)最终需求部分:亦称“外生部分”。它反映各产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成为最终产品那部分的去向。,消费部分,投资部分,出口部分,(3)毛附加价值部分:,折旧,新创造的价值,2.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的均衡关系:,(1)各行的平衡关系是:各行的中间产品+各行的最终产品=各行的总产品 (2)各列的平衡关系是:各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各列新创造价值=各列的总产值 (3)行与列之间还存在如下平衡关系:第一,横行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等于相对应的同名称的纵列各产业部门的总投入。 第二,最终产品总量等于国民收入总量和固定资产折旧总量之和,即最终需求部分和毛附加价值部分相等。,二、投入产出模型,(一)各类系数的计算与确定 1.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与确定。直接消耗系数又叫投入系数,其经济含义是生产单位j产品所直接消耗的i产品的数量。其计算方法是,aij=,xij,Xj,(i,j=1,2,n),2.直接折旧系数。其经济含义是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提取的直接折旧费用的数额。其计算公式为:,3.国民收入系数。亦称净产值系数,表示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或净产值的数额。其计算公式为:,aDj=,Dj,Xj,( j=1,2,n),aNj=,Xj,Nj,( j=1,2,n),4.劳动报酬系数。该系数是指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需支付的劳动报酬数量。其计算公式为:,5.社会纯收入系数。该系数表示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能提供的社会纯收入数量。该系数的计算公式为:,aVj=,Xj,Vj,( j=1,2,n),Xj,aMj =,Mj,( j=1,2,n),6.直接劳动消耗系数。该系数是表示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数量,它是依据实物型投入产出表来计算的。其计算公式为:,7.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的经济含义是指某产业部门单位产品的生产,对各产业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和间接消耗量的总和。也就是说,完全消耗系数等于直接消耗系数与间接消耗系数之和。用公式表示:,Xj,aLj=,Lj,( j=1,2,n),(二)投入产出的两个基本模型,1.按行平衡关系式建立的投入产出模型。,(I-A)称之为里昂惕夫矩阵,其经济含义是:矩阵中的纵列表明每种产品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每一列都说明某产业为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要投入各相应产业的产品数量;负号表示投入,正号表示产出,对角线上各元素则是各产业的产品扣除自身消耗后的净产出。,2.按列平衡关系式建立的投入产出模型。,三、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内容,(一)各产业部门的投入结构和销路结构 1.投入结构。用“投入系数”,即“直接消耗系数”来衡量。 2.产品的销路结构。通过各产业部门产品的分配系数来度量。 分配系数计算公式为:,(二)产业间的比例关系,dij=,xij,Xi,( i=1,2,n),(三)各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1.中间需求率。所谓中间需求率,即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是指各产业对某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与整个国民经济对该产业部门产品的总需求之比。其计算公式为:,依据中间需求率,就可比较精确地计算出各产业部门产品用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从而较准确地把握各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2.中间投入率。某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是指该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其计算公式为:,某产业的中间投入率越高,该产业的附加价值率就越低,高“中间投入率”产业就是低附加价值率产业部门。,反映产业关联程度的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指标,其在产业关联分析中的作用在于:第一,可较准确地确定按不同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划分不同产业群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地位。 第二,可较清楚地显示各产业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不同程度。 第三,可揭示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的“有序性”。,(四)产业部门间的联系广度与深度,1.产业间联系广度。 可用直接消耗系数aij指标来考察与度量:当aij=0时,表明i产业部门与j产业部门没有直接联系;当aij0时,且涉及j(j=1,2,n) 产业部门越多,则表明第i产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的联系就越广,反之亦然。 2.产业间联系深度。 通过计算投入产出表各列中各自的流量(即产业间的直接消耗)在总的直接消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来度量,这一度量指标可用下列公式计算:,第三节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一、产业波及效果以及分析工具,(一)产业波及效果、波及源及波及线路 1.产业波及效果。 产业波及,是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当某一产业部门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会沿着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影响力逐渐减弱,这一过程就是波及。这种波及对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影响,就是产业波及效果。 2.产业波及源。,最终需求发生了变化,毛附加价值发生了变化,3.产业波及线路。 某一或某些产业的变化,是按什么样的走向,将这一变化波及到各产业部门,这一走向就是产业波及线路。,单向联系传递,双向联系传递,逆向联系传递,(二)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基本工具,投入产出表,投入系数表,逆阵系数表,1.投入系数表。投入系数功能见下图:,2.逆阵系数表。所谓逆阵,是指里昂惕夫矩阵(I-A)的逆阵(I-A)。逆阵系数表就是指具体的(I-A)的矩阵,即:,逆阵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当某一产业部门的生产发生了一个单位变化时,导致各产业部门由此引起的直接和间接地使产出水平发生变化的总和。,利用投入产出表、投入系数表和逆阵系数表这三个基本工具,进行产业波及效果分析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投入系数的稳定性和有效性问题。 第二,波及效果的时滞现象。,二、产业波及效果现状分析,(一)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一个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程度”叫作该产业的影响力;把受到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叫作该产业的感应度。产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度的大小,分别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表示。,1.感应度系数公式。,某产业的感应度,该产业横行逆阵系数的平均值,全部产业横行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若大于1或小于1,表明该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在全部产业中居于平均水平以上或以下。,2.影响力系数公式。,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该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或小于1,表明该产业的影响力在全部产业中居平均水平以上或以下。,(二)生产诱发系数及生产的最终依赖度 生产诱发系数用于测算各产业部门的各最终需求项目(如消费、投资、出口等)对生产的诱导作用程度,可以揭示和认识一国各最终需求项目对诱导各个产业部门作用的大小程度。生产的最终依赖度是用来测量各产业部门的生产对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程度大小 。,1.生产诱发系数的计算。 所谓某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是指该产业的各种最终需求项目的生产诱发额除以相应的最终需求项目的合计所得的商。,WiL=,ZiL,YL,( i,L=1,2,n),2.最终依赖度的计算。 最终依赖度是指某产业的生产对各最终需求项目(消费、投资、出口等)的依赖程度。,某部门的生产对各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度,该产业各最终需求项目(消费、投资、出口等)的生产诱发额,该产业各最终需求项目生产诱发额合计,(三)综合就业系数和综合资本系数,1.综合就业系数的含义与计算方法。 某产业的综合就业系数的经济含义是,该产业为进行1个单位的生产,在本产业部门和其他产业部门直接和间接需要的就业人数。,综合就业系数就业系数逆阵中的相应系数,某产业就业系数,该产业就业人数,该产业的总产值,2.综合资本系数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某产业的综合资本系数的含义是,该产业为进行1个单位的生产,在本产业部门和其他产业部门直接和间接需要的资本。,综合资本系数资本系数逆阵中的相应系数,某产业的资本系数,该产业的资本量,该产业的总产值,三、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其他应用,(一)特定需求、特定产业的波及效果的预测分析,1.特定需求的波及效果预测分析。 这种特定需求往往是指特大型投资项目所造成的特殊需求,例如高速公路、铁路、港湾、大型钢铁基地、巨型化工联合企业,以及大规模住宅建设等投资项目。其预测分析过程是:首先,将该投资项目所需的最终产品按产业分类进行分解;其次,运用前述方法,将这些需求作为各产业的最终需求XiL的增加额,再用波及效果分析模型Z=(I-A)XiL,来分别计算各产业的生产诱发额ZiL。这些生产诱发额便是该投资项目对各产业将要发生的影响,即该投资项目波及效果的预测数据。,2.特定产业波及效果的预测分析。 对待定产业波及效果的预测分析分两种情况。 第一,如果这个国家没有这一产业,这时需要根据这一新兴产业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依据有关信息分解为投入各产业的产品,然后将它作为最终需求放到模型中进行计算,就可算出该产业的建立对原有各产业的波及效果。 第二,如果该国家有这一类产业或国家内某一地区有这类工厂,并且投入结构也是相同的,那么有一个简便的计算方法,即先从原有投入产出表的逆阵系数表(I-A)上求出一个次逆阵系数。计算方法是用该产业的纵列各系数除以该产业横行和纵行交叉点的系数,其各商数值就是该产业生产1个单位时对各产业产生的波及效果。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测定任何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波及效果系数。,(二)价格波及效果的预测分析 1.价格波及效果的含义。 价格波及效果有两层含义: 第一,是指某一产业或某些产业的产品价格变动对其他产业产品价格变化带来的全部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这就是该产业或该产业产品价格变化的波及效果。 第二,是指某一或某些产业的工资、利润、折旧、税金等变动对各产业部门产品价格变动带来的全部影响。,2.某一或某些产业部门产品价格变动对其他产业部门产品价格影响的预测和分析。,(三)波及效果分析在计划编制中的应用,从最终产品出发编制计划的简要过程是: 第一,预测计划期内国民消费总需求; 第二,依据计划期生产的增长情况确定积累总额; 第三,确定计划期的直接消耗系数,对短期计划可参照使用报告期的直接消耗系数,而对于中长期计划,则要使用RAS法等进行预测; 第四,利用X=(I-A)计算计划期内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并与各产业部门实际生产的可能进行反复平衡; 第五,选择一个比较合理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