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胜利油田EOR技术及发展方向课件.ppt

    • 资源ID:1550822       资源大小:29.94MB        全文页数:185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胜利油田EOR技术及发展方向课件.ppt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曹绪龙2009年6月,胜利油田EOR技术及发展方向,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在“三高”开发阶段,若控水稳油、保持油田产量稳定就需要我们寻求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理论和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汇 报 提 纲,一、EOR现状二、胜利油田化学驱油技术三、技术发展方向,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1、什么是EOR技术?2、开展化学驱的必要性3、化学驱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EOR技术简介,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1、什么是EOR技术?2、开展化学驱的必要性3、化学驱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EOR技术简介,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石油采出过程相互作用,驱油过程中油层物理化学问题研究示意图,降低粘滞力、粘附力:热、化学剂降低毛管力:化学剂,要求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洗油能力毛管力:对驱替相是动力,对毛管中被驱替相是运移阻力,对降低剩余油不一定有利,一、EOR现状,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EOR现状,EOR简介,原油采收率,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EOR现状,EOR简介,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EOR现状,EOR简介,原油采收率,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EOR现状,EOR简介,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1、化学因素,EOR技术简介,(1)流度比的影响,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1、化学因素,EOR技术简介,(1)流度比的影响,流度比减小可以增大油相流动、扩大驱替相波及 方向:降低油黏度、增加水相黏度 方法:热力降粘、活性剂乳化降粘、气体膨胀降粘 聚合物增粘、泡沫增粘、活性剂乳化增粘等,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EOR技术简介,1、化学因素,(2)毛管数的影响,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毛管数增大可以提高洗油效率方向:增大驱替相黏度、增大驱替相速度 减小油水间界面张力 Nc需要增加10010,000倍才能驱动残余油。因v(驱替液流动速度和粘度)提高的潜力有限,因此只能大幅度 (10010,000倍)降低界面张力。方法:活性剂、混相驱,NC=/,EOR技术简介,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润湿性对水驱采收率的影响,EOR技术简介,USBM指数,水湿岩心的水驱采收率大于油湿岩心的水驱采收率,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影响因素:油层非均质、驱替相与被驱替相间流动的差异方向:调整井、注入粘性流体、粘弹性流体或颗粒等,2、地质因素,EOR技术简介,(1)非均质性,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EOR技术简介,3、油藏因素,布井方式与波及系数,井网调整、多向受效井,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EOR技术简介,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化学驱油技术,一、EOR现状,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1、EOR技术简介2、化学驱的必要性3、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1、国家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要,化学驱的必要性,2006年原油消耗量3.14亿吨,进口1.227亿吨,占39.1%2007.05 胜利油价$60.86/桶预计2020年原油消耗量5亿吨, 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0%,国家将面临着重大的经济安全问题,原油价格的上升,使该问题越来越严重。要提高原油的有效供给途径:1.发现新的储量;2.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原油价格变化曲线,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化学驱的必要性,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加深,资源品位逐渐变差(稠、储层差、小土豆等),隐蔽油气藏比例逐渐,增加优质资源不足。,2、勘探优质资源不足的需要,10011.8,胜利油田历年勘探储量,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1、EOR技术简介2、化学驱的必要性3、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1.化学驱油技术,一、EOR现状,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EOR现状,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EOR现状,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EOR现状,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EOR现状,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EOR现状,国内外化学驱应用状况国外,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EOR现状,国内外化学驱应用状况国外,目前国外75个化学驱项目,其中三元复合驱、二元复合驱28个,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EOR现状,国内外化学驱应用状况国内,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EOR现状,国内外化学驱应用状况国内,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化学驱已经成为增加可采储量的重要阵地,目前累增油达到1623万吨,增加可采储量1919万吨。,胜利油区化学驱增油和新增可采储量变化曲线,累增油万吨,年增油万吨,累积增加可采储量万吨,年度增加可采储量万吨,一、EOR现状,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EOR现状,国内外化学驱应用状况国内,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20%,5.4%,一、EOR现状,国内外化学驱应用状况国内,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EOR现状,经济效益显著,国内外化学驱应用状况国内,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三次采油技术为油田稳产做出的重要贡献,一、EOR现状,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汇 报 提 纲,一、EOR现状二、胜利油田化学驱油技术三、技术发展方向,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二、胜利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化学驱条件苛刻,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二、胜利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化学驱条件苛刻,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二、胜利油田化学驱油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二、胜利油田化学驱油技术,聚合物驱技术三元复合驱技术二元复合驱技术泡沫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发展历史:上世纪60年代“八五”期间,合成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分子量由300万提高到1500万以上,推动了聚合物驱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发展现状: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年产量达1418万吨,生物酶法水解丙烯氰、后水解工艺等新型工艺手段,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提高到3000万左右,发展趋势: 聚丙烯酰胺改性:由传统向改性发展 在聚合物链上引入新的共聚单体、侧基、抗水解基团 两性或疏水缔合聚合物 效果:抗盐性能改善,表观粘度提高,但抗温性能没有明显发展,驱油机理更加复杂,驱油能力不强。,聚合物发展现状及趋势,(一)聚合物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聚合物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何种类型的聚合物适应胜利油田不同油藏化学驱的需要?胜利油田不同油藏条件下聚合物产品的粘度、稳定性、驱油效率?,?,(一)聚合物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聚合物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胜利油藏条件下聚合物驱要解决的核心问题:1.驱替相粘度对提高采收率有何影响?2.驱替相粘度应当如何选择?3.何种聚合物适合要求?浓度多大合理?,(一)聚合物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聚合物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聚合物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聚合物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聚合物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聚合物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聚合物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聚合物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聚合物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聚合物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聚合物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聚合物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聚合物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聚合物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一)聚合物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聚合物驱项目27个,地质储量3.37108t 年增油151104t,累积增油1420104t提高采收率612,平均7.0吨聚已增油50143t/t,平均73t/t,(一)聚合物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二、胜利油田化学驱油技术,聚合物驱技术三元复合驱技术二元复合驱技术泡沫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胜利条件下单一碱、活性剂与碱复配体系界面张力,开展三元复合驱的必要性,胜利条件下单一碱与原油作用界面张力高,且窗口窄。碱与活性剂的协同作用可形成超低界面张力,且浓度窗口宽。,(二)三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二)三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相态理论,目的:得到最佳含盐量下的中相微乳 1.中相乳状液驱油效果最好; 2.中相体积越大越好-增溶参数; 3.形成中相含盐需求量越低越好。,相性质与采收率的关系,微乳状液类型示意图,活性图区域界面张力低,驱油效率最高,(二)三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二)三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二)三元复合驱技术,(二)三元复合驱技术,(二)三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二)三元复合驱技术,(二)三元复合驱技术,2.界面张力,(二)三元复合驱技术,2.界面张力,(二)三元复合驱技术,(二)三元复合驱技术,(二)三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二)三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二)三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二)三元复合驱技术,3.现场试验效果,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二)三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二)三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二)三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二)三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二)三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二)三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聚合物驱技术三元复合驱技术二元复合驱技术泡沫复合驱技术,二、胜利油田化学驱油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水,原油,岩石,聚合物,表面活性剂,核心,关键,规避,揭示界面微观行为与相互作用,发展新的研究方法,创新理论认识,指导配方设计,(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试验区油藏条件下,毛管数的取值范围: Ncw.v/(0.004440.001157)/17.55.910-7 设砂岩孔隙的喉道大约为5m,设一油滴的长度约为孔喉的20倍 当驱动压力梯度大于或等于毛管压力梯度时即当dP/dxdPc/dL时,油滴活化: 聚驱前水驱压力梯度(dP/dx )约为355Pa/cm,远小于使上述油滴活化所需的压力梯度数值。其中: Pc2/rdP/dxL3.55 Pa/cm 8.9103 mN/m,在特定的孔隙介质中,油滴能否开始移动,直接和毛管数Nc值的大小有关,活化束缚油的途径降低界面张力,(1) 试验区油藏条件下界面张力限度的确定-通过孔隙介质毛管压力确定,(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随着Nc值的增大,驱油效率增加。胜利条件下当5.0103mN/m时,Ncw .v/(0.004440.002314)/5.01032.05103,约为80。,(1) 试验区油藏条件下界面张力限度的确定-通过CDC曲线确定,(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不同界面张力体系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试验表明:随着体系界面张力的降低,提高采收率明显提高。因此,所选配方界面张力应达到超低。,试验条件: 70;原油粘度:40mP.s;注入水总矿化度10428mg/L(Ca2+、Mg2+浓度330mg/L,),(1) 试验区油藏条件下界面张力限度的确定-通过物理模拟试验结果确定,(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1) 试验区油藏条件下界面张力限度的确定-通过数值模拟试验结果确定,界面张力在10-2与10-3之间,驱油效果差别较大;界面张力大于10-2时,模型二元驱提高采收率在11.5%以下;当界面张力达到10-3以下时,提高采收率在14.5%以上,而它们含水达到98的时间基本相同。二元驱配方应保证:界面张力达到10-3下,不同界面张力体系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小结: (1)对于目的油藏而言,若有效提高驱油效率,油水间界面张力须低于X103mN/m;且界面张力越低越好. (2)考虑到实际非均质性油藏,虽然IFT低可以提高洗油效率,但并不意味着提高采收率的幅度高。因为由于IFT的降低减小了毛管阻力,窜流会增强。从提高采收率的实际出发,必须考虑体积波及问题.因此,配方在充分考虑界面张力降低至8103mN/m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驱油效率的同时,还应最大限度地扩大波及体积。,(1)油藏条件下界面张力限度的确定,(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多取代直链烷基苯磺酸钠与胜利原油界面张力(mN/m),从活性角度:C链较长(15-17)、分支程度大的活性剂有利于界面张力的降低。,c.采用模型化合物研究表面活性剂碳链长度的影响:,(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构效关系研究活性剂-油相结构相似,磺酸盐的界面活性与其疏水链的结构有关,芳烃磺酸盐的含量越高,对界面活性提高越有利。,(2) 如何实现超低界面张力,(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疏水链含有芳环时,与磺酸盐型活性剂的复配协同作用最好。,油相为甲苯:正辛烷=1:2,构效关系研究主剂-助剂结构相似,(2) 如何实现超低界面张力,(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石油磺酸盐与1#活性剂界面张力,磺酸盐,助剂1#,二元驱体系中复配活性剂对SLPS的增效作用,2.9510-3, n,单一体系,复配体系,(2) 如何实现超低界面张力,(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冷冻蚀刻透射电镜研究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分布形态,单一磺酸盐在界面上的分布形态,复配体系在界面上的分布形态,复配体系比单一活性剂界面排列更紧密,二元驱体系中复配活性剂对SLPS的增效作用,(2) 如何实现超低界面张力,(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小结:作为对实践的指导,给出在低浓度活性剂条件下实现超低IFT的途径:以疏水链长与原油等效烷烃值相当的磺酸盐为基础,辅以助剂来提高体系界面效率和界面密度,从而达到高效。作为对今后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研发的指导:合成带支链或孪联型活性剂,(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HPAM对表面活性剂溶液张力的影响,0.15聚合物对0.4活性剂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高浓度下,加入不同浓度聚合物后体系界面张力没有变化,只是达到最低界面张力的时间延长了。,聚合物对表面张力的影响,(3) 聚合物与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1) HPAM对表面活性剂吸附的影响,聚合物的加入可以减少活性剂的吸附量。,(3) 聚合物与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4)二元驱中活性剂的吸附与色谱分离,驱油配方活性剂是复杂混合体系,确保矿场试验成功,色谱分离,矿场试验达不到预期效果,吸 附 脱 附,油 水 相 中,扩 散 系 数,分 配 系 数,发 生且严重,没 发 生或不严重,(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胜利石油磺酸盐、助剂#的吸附满足LANGMIRU吸附,(4)二元驱中活性剂的吸附与色谱分离数模,活性剂吸附曲线,化学剂分离的影响因素,磺酸盐,助剂,1.吸附介质与吸附剂的性质 2.井间距离 3.活性剂浓度大小,(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吸附剂a、b值的大小与分离程度的关系,对与两种复配吸附剂,在运行距离与浓度一定的条件下,a,b值(特别是a值)差别越大其色谱分离程度越大。,(4)二元驱中活性剂的吸附与色谱分离数模,a1/a21,a1/a25,a1/a210,a1/a28,(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吸附参数确定色谱分离程度,(4)二元驱中活性剂的吸附与色谱分离数模,SLPS吸附系数: aSLPS8.84, bSLPS3.34 助剂吸附系数: a1#1.67, b1#2.00,在石油磺酸盐注入浓度为3000mg/L,助剂1#注入浓度为1000mg/L时,石油磺酸盐与助剂1#吸附系数比值 aSLPS/a1#=5.29 。,(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4)二元驱中活性剂的吸附与色谱分离试验,二元驱配方色谱分离试验结果,SLPS吸附量不高,配方中三种物质存在色谱分离,但并不明显,复配协同作用就可以得到成分发挥。,(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4)二元驱中活性剂的吸附与色谱分离矿场,1.活性剂与聚合物色谱分离不严重;2.注入0.30.4PV后化学剂的采出浓度较高。,33-12井产出液中化学剂浓度(井距200m),29-154井产出液中化学剂浓度(井距80m),(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4)二元驱中活性剂的吸附与色谱分离矿场,1.活性剂与聚合物色谱分离不严重;2.注入0.30.4PV后化学剂的采出浓度较高;3.中心井与观察井见剂浓度较高。,36-195井产出液中化学剂浓度(井距300m),32-155井产出液中化学剂浓度(井距300m),(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创新方法成果一:,1、创新研究方法,推动理论认识,难 点:复杂体系的界面与体相行为描述特 点:描述分子在不同相中运动行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建立化学 体系微观行为与宏观性能的关系创新点:利用界面效率、界面密度、界面宽度等特征参数,量化表征 复杂体系的界面分子行为和效能 建立原油组分、驱油剂、体系的多种分子物模库 确定复杂体系中粒子间相互作用力参数和力场描述,油水体系分子模拟图,(三)二元复合驱技术-创新成果,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方法创新成果二:,1、创新研究方法,推动理论认识,特 点: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具有高灵敏度,并可实时动态测量吸附量, 原子力显微镜AFM可测定固体界面吸附形貌创新点:将石英晶片与AFM的吸附基底薄层组装作为QCM的新质量传感器, 实现QCM-AFM测量并行,给出固液界面分子吸附的完整信息,QCM-AFM并行界面分子行为表征方法,QCM-AFM测定的表面活性剂在云母表面的吸附形貌及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吸附动力学曲线,(三)二元复合驱技术-创新成果,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磺酸盐、硫酸盐亲水头基界面效率最高,不同头基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理论创新成果一:,揭示表面活性剂构效关系,疏水尾链结构、含碳数与原油相似含有苯环,支化度高,以增加界面富集,提高界面效率,尾链结构对界面张力的影响,2、创新二元驱理论,设计二元驱配方,1,3,5,7位支化,(三)二元复合驱技术-创新成果,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2、创新二元驱理论,设计二元驱配方,理论创新成果一:,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合理结构:疏水基含芳香基团和支化链的磺酸盐,石油磺酸盐原料:原油结构: 头基:磺酸盐 疏水链:结构与原油相似 分子量分布较宽成本:较低,烷基或芳香基尾链,磺酸头基,油,水,示例:,(三)二元复合驱技术-创新成果,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理论创新成果二:,阴、非表面活性剂复配增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簇 “楔入”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层空腔中,致紧密排布,实现超低界面张力,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加合增效聚合物吸附在面下层,增强界面膜的稳定性,减缓表面活性剂界面脱附,延长超低界面张力作用时间,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加合增效,阐明化学剂间加合增效机制,设计阴-非复配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油体系,2、创新二元驱理论,设计二元驱配方,(三)二元复合驱技术-创新成果,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理论创新成果三:,提出抑制吸附损耗及色谱分离的方向,选择具有合适吸附常数的表面活性剂,可控制色谱分离在合理的范围内,在油藏中持续保持超低界面张力。,驱油剂复配能够降低单剂吸附损耗。,2、创新二元驱理论,设计二元驱配方,(三)二元复合驱技术-创新成果,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2、创新二元驱理论,设计二元驱配方,理论创新,表面活性剂与原油构效关系,驱油剂间加合增效机理,石油磺酸盐,配方设计技术路线,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加合增效,降低吸附损耗与减轻色谱分离,二元驱配方,+,阴离子、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油体系,(三)二元复合驱技术-创新成果,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1)物化现象数学模型的改进,原界面张力方程,新界面张力方程,效果对比,水相粘度计算方程、表活剂与聚合物的吸附方程、渗透率下降系数计算方程都作了改进。,3、攻关关键技术,实现集成配套,技术创新成果一:,二元复合驱数值模拟技术,无法准确描述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界面张力特征,对试验室的界面张力等值图,用改进的距离加权法进行插值。,(三)二元复合驱技术-创新成果,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3、攻关关键技术,实现集成配套,技术创新成果一:,二元复合驱数值模拟技术,(2)数值解法的创新,对组分浓度的渗流方程,用算子分裂技术将对流和扩散过程分离。对流方程采用修正的高精度逆风格式,根据由上游流向下游的特点,改进了算法,使得显格式的计算量得到隐格式的解。对扩散方程则采用分数步长法、多重网格法快速求解。,效果,(1)模拟计算速度提高15倍以上。(2)时间步长由最大1天放大到最大1015天。(3)求解精度提高,消除了 “负浓度的”的非物理现象。,(三)二元复合驱技术-创新成果,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以模糊数学为手段,对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综合评判,从而确定出最佳的注采参数。,模糊综合评判(FCG)参数优化技术,3、攻关关键技术,实现集成配套,技术创新成果二:,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参数不同水平取值下的综合评判值对比图,(三)二元复合驱技术-创新成果,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Qmax,tp,t0,tmax,A1,A2,开采动态评价技术,3、攻关关键技术,实现集成配套,技术创新成果三:,动态定量预测模型:,t0:见效时机tp:见效高峰时间tmax:有效期Qmax:最大月增油b:和偏度有关参数,建立增长曲线描述增油量和含水变化,各项参数具有特定物理意义,增油量:,含水变化:,(三)二元复合驱技术-创新成果,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开采动态评价技术,3、攻关关键技术,实现集成配套,技术创新成果三:,技术政策界限,(三)二元复合驱技术-创新成果,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驱油剂跟踪分析新技术,3、攻关关键技术,实现集成配套,技术创新成果四:,聚合物浓度分析方法表面活性剂浓度分析方法油相中表面活性剂浓度分析方法,设计合成新型分离材料,建立复杂体系中微量组分的高效分析方法,采出原油中表面活性剂分析结果,认识驱油体系的运移特征,指导驱油配方的优化调整,中心井 32-175生产曲线,(三)二元复合驱技术-创新成果,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国内外率先已形成二元复合驱配套技术,二元复合驱配套技术,动态监测调整,驱油剂跟踪分析,开采动态评价,效果综合评价,方案设计优化,配方设计,3、攻关关键技术,实现集成配套,数值模拟,注采工艺,(三)二元复合驱技术-创新成果,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注入速度 1400 m3/d(0.11PV/a) 注入方式 清水配制,污水稀释,试验区矿场推荐注入方案,1.孤东油田七区西二元先导试验,(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累增原油33.3104t,提高采收率12%,数模预测复合驱增油曲线,1.孤东油田七区西二元先导试验,(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七区西二元先导区注入段塞完成情况表,七区二元先导区于2003年2月开始前期调整,2003年9月正式注聚,2004年6月投注主体段塞,截止到2009年2月底,累计注入0.557PV,1.孤东油田七区西二元先导试验,(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二元先导试验区生产曲线,1.孤东油田七区西二元先导试验,13.8%,(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1.孤东油田七区西二元先导试验,截止2009年2月累计增油20.7万吨,已提高采收率7.47。 7口油井单井增油突破1万吨,占总井数的34,单井累积增油最高达27054t; 中心井区提高采收率11.6,单井累积增油图,(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2.孤东油田六区二元扩大试验,六 区 注 聚 区 井网部署图,分批注聚,(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六区东南部二元驱注入完成情况表,六区东南部于2003年3月开始实施前期调整,2004年1月17日正式注聚,2006年8月18日在延长干粉的同时转二元复合驱,截止到2009年2月已累注溶液596104m3,累计注入0.508PV,累计注入0.237PV二元段塞。,2.孤东油田六区二元扩大试验,(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增油(万吨),孤东六区Ng5-6东南部注聚区增油图,目前注聚区见效井45口,见效率95.7%,已累积增油22.5311万吨,提高采收率3.4%。,2.孤东油田六区二元扩大试验,(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六区西北部二元复合驱段塞设计完成情况表,六区西北部于2006年1月16日正式注聚,2007年11月17日转二元复合驱,截止到2009年2月,六区西北部已经累注溶液457104m3,累注干粉10985t,累计注入0.401PV,二元阶段注入溶液174104m3,注入0.153PV,注入干粉3805t。,3.孤东油田六区二元扩大试验,(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孤东六区Ng5-6西北部注聚区增油图,目前注聚区见效井51口,见效率86.4%,已累积增油14.0816万吨,提高采收率2.18%。,增油万吨,生产时间(年),(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三)二元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聚合物驱技术三元复合驱技术二元复合驱技术泡沫复合驱技术,二、胜利油田化学驱油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四)泡沫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四)泡沫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四)泡沫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四)泡沫复合驱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面临的主要问题:1.聚合物驱后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2.三类高温高盐油藏提高采收率,二、胜利油田化学驱油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面临的主要问题,(1)聚合物驱后油藏,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2) 类高温高盐油藏提高采收率,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2) 类高温高盐油藏提高采收率,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2) 类高温高盐油藏提高采收率,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二、胜利油田化学驱油技术,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驱油用剂的要求与技术指标,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驱油用剂的要求与技术指标,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驱油用剂的要求与技术指标,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驱油用剂的要求与技术指标,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驱油用剂的要求与技术指标,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驱油用剂的要求与技术指标,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驱油用剂的要求与技术指标,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驱油用剂的要求与技术指标,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驱油用剂的要求与技术指标,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驱油用剂的要求与技术指标,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驱油用剂的要求与技术指标,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驱油用剂的要求与技术指标,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驱油用剂的要求与技术指标,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驱油用剂的要求与技术指标,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驱油用剂的要求与技术指标,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驱油用剂的要求与技术指标,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汇 报 提 纲,一、EOR现状二、胜利油田化学驱油技术三、技术发展方向,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三、技术发展方向,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深化“四项”理论研究,加强“六项”技术攻关,开展“七种”剂研制,三、技术发展方向,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三、技术发展方向,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三、技术发展方向,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三、技术发展方向,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三、技术发展方向,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三、技术发展方向,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三、技术发展方向,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三、技术发展方向,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三、技术发展方向,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三、技术发展方向,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三、技术发展方向,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三、技术发展方向,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三、技术发展方向,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谢谢,

    注意事项

    本文(胜利油田EOR技术及发展方向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