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济增长理论和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课件.ppt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掌握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四种基本思路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模型,新剑桥模型,新增长理论,库兹涅茨关于经济增长的历史统计分析,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第二章 经济增长理论和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一、经济增长模式(一)哈罗德-多马(HarrodDomar)模式,20世纪4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Harrod,R.F.)美国经济学家多马(Domar,E.D.)第一个广为流行的经济增长模型。合称哈罗德-多马模型(Harrod-Domar Growth Model)。,1.假设前提 (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2)储蓄S是国民收入Y的函数,即 S = sY 。s 代表这个社会的储蓄比例,即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有的份额。 (3)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L和资本K。 (4)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 (5)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问题。 (6)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即生产任何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都是固定不变的。2.模式的中心思想 一定量的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条件。,资本-产出比等于K / Y = K / Y = k。折旧等于零,则当期投资 I 等于当期资本增加量K;如此则有I / Y = k,或I = kY。S = sY。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为:I = S 。联立方程组,得到kY = sY 即Y/Y = s/kg = s / k,3.该模型的基本表达式为 G=s/k 增长率=储蓄率/ 资本-产出比例4.表达式的含义为: G表示国民收入增长率或经济增长率; s表示一定储蓄倾向下的储蓄率(年储蓄); k表示资本-产出率,它表示1个货币单位的产出需要多少货币单位资本的投入(这是平均数的概念),或每增加1个货币单位的产出需要增加多少货币单位资本的投入(这是增量的概念)。,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式简单地说明一个道理:GNP的增长率是由国民储蓄率和国民资本-产出比率共同决定的。GNP的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产出比率成反比。,哈多模型的应用,如果s = 12% (储蓄率投资率)K = 3 (3 单位的资本才能产生1单位的产出)则g = 12%/3 = 4%,假如一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是7,投资效益率是3(每投资3元可以增加1元国民收入)。那么,按哈罗德-多马模式,储蓄率应该(投资率)是多少?答案:21 。,5.评价 (1)肯定 在非常强调资本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式受到发展经济学家的普遍赞扬。不少人认为,这个模式与其说适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如说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因为这个模式不仅消极地显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要害-资本的匮乏阻碍了经济的增长,还积极地证明:只要有稳定的资本形成,就有持续的经济增长。,尽管哈罗德-多马模式的最初动机是研究经济周期,但它同时为构造发达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型和发展中国家的计划学派提供了基础。 哈罗德-多马模型应用于战后发展中国家的计划学派源于下述三个主要的方法论原因:它的预测能力;它在统计应用上的可修正性;它在理论形式上的可扩展性。,(2)疑点和批评 第一,这个模型是建立在储蓄能全部转化为投资的假定上的(即凯恩斯的I=S),在分析宏观经济时这是不可能的。 第二,这个模型是建立在资本-产出比不变的假定上的。实际上,随着经济发展,资本-产出比不可能不变。 第三,这个模型只有资本(储蓄)一个变量,这实际上暗含地假定资本-劳动比例是不变的。这是不现实的。,6.对中国的储蓄率的思考 2014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表示,中国最近几年储蓄率在50%左右,居世界第一,但居民储蓄率只是20%左右。储蓄高主要表现在政府和企业,而非居民。2013年9月,我国居民储蓄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人均储蓄超过3万元,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 从1992年到2012年,中国国民储蓄率从35%升到了59%,其中,政府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翻了一番,但居民储蓄率却没有变,1992年为20%,2012年依然是20%。这意味着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企业倾斜。,(1)高储蓄率的影响 政府和企业的高储蓄促成了高投资,而高投资反转过来又进一步做大了政府和企业的储蓄,于是乎国内家庭形成的购买力会越来越无法消费掉投资形成的产能,这些产能只能销往国外,变成顺差。周而复始,直至有一天外部需求垮了,这个循环会彻底崩溃。 高储蓄高投资意味着未来生产投资品的产能也在提高,因此如果现在的储蓄率很高,那么未来的投资需求可能更高,未来的储蓄率可能会更高。如果现在有一半人在为现在的消费而工作,那么,明天可能就只有不到一半的人为了现在的消费而工作。从这一层意义上,通过目前这种不断自我膨胀的高储蓄高经济增长方式总有一天是不能持续的,而一旦中断,很多的其他问题如失业、公平等就会更加严重。,(2)高储蓄率的原因 林毅夫教授曾把中国的高储蓄归结为经济体制中有三方面的剩余扭曲,包括金融上的“劫贫济富”、资源暴利和垄断暴利。 第一,政府、企业储蓄与居民储蓄缺乏替代性。 企业、政府的储蓄率在不断提高,直接导致中国整体储蓄率提高。但政府、企业储蓄没有替代家庭储蓄的功能,企业的储蓄是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所以企业储蓄高了,直接转化成了企业的投资,而没有将利润通过企业分红转换成居民个人收入;在政府方面,政府储蓄是政府可支配收入减掉消费,政府的消费有一部分是医疗卫生、保障的开支,这部分的开支比重长期以来并不高,所以,政府储蓄上升的同时,居民储蓄不减反增,来应对政府在医疗保障、教育等方面支出的不足。,第二,经济增长模式。 我国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以及政府对金融资源控制导致高储蓄率。与其说是高储蓄催生了高投资和高增长,不如说高投资增长模式需要高储蓄来维持,居民储蓄率逐步提升,并不是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经济增长模式裹挟下的被动选择。 第三,经济不确定性。 社会保障方面、资本市场方面、个人工资收入、对于那些未来的利润能否转化为个人收入等方面缺乏稳定预期。 第四,收入差距大。 中国收入分配的“二八效应”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钱集中到了百分之二十的富人手中。富人和穷人边际消费倾向不同,例如低收入者拿到一百元花掉八十八元,高收入者同样拿到一百元只花掉六十四元。,(3)解决办法打通国家、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储蓄替代性 第一,完善社会保障体制,降低居民所面临的各类收入风险。 社会保障的完善和政府在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加相当于用政府的消费替代了家庭储蓄的功能,可以有效地降低居民的储蓄。 第二,“均贫富”。 通过控制收入差距,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让愿意多花钱的人有钱可花。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把富人的税收通过财政杠杆转给低收入群体。 第三,政府还富于民。 国有垄断企业应更多地将未分配利润通过政府财政向全体人民分红,如果这部分分红能够切实地转化为政府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的话,居民储蓄率就会降低。,(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 1.基本思路 新古典经济家认为,只要投入要素的价格和比例是固定不变的,经济增长就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相反,投入要素的价格和比例是变动的,经济增长就消除了内在的不稳定性。,2.基本模式及含义 (1)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 r La K 式中:Y表示产出量,K表示资本投入量,L表示劳动投入量,r、和为常数。 与之和为1。 和表示各个投入要素在产出增长中所起的不同份额的作用,也可叫做各个投入要素的产出量弹性,它是由各个投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2) 索洛-斯旺模型,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增长模型。美国索洛(Solow,R.),英国斯旺(Swan,T.W.)、米德(Mead,J.E.)对哈多模型作修正和补充系统表述并加以完善,称为“索洛-斯旺模型”。,索斯模型的假设:资本与劳动存在替代关系。资本-产出比可变。规模收益不变,且资本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市场完全竞争。存在技术进步。但是一个有着固定趋势的常数。技术进步中性,不改变资本和劳动比例,即产出规模不变。,索洛、斯旺提出的生产函数为: Q= A(t) f (K,L) 式中Q代表产量,A(t)是衡量长期变化累进效应的乘数因子(反映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K代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投入。这两种投入要素的组合比例是可以变化的,这是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直接修正的一个例子,克服了“刃锋”问题。并且,每种投入要素服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原因是其技术进步是“天生的”、“外生的”。,索斯模型的内容,经济增长来自对社会储蓄资源的分配,分配方式:,s =储蓄率k =K/L = 人均(劳均)资本量f(k)=Y/L= y =人均(劳均)产量k = k的增加量n =人口增长率=固定资产折旧,资本深化,资本广化,Capital-Deepening人均资本增加,每人配备的资本设备更多,Capital-Widening每一增加人口所配备的人均资本弥补固定资产损耗,中国的资本配置,2004年中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的固定资产总额73850亿元,总资产195262亿元。人员6099万人。人均固定资产12万元;人均总资产32万元。2004年全国固定资产形成62351亿元。假设没有折旧,没有进出口,则按照人均12万元计算,至少可以促进5000万人就业。但2004年新增就业人口,全国只有800万人,该年新增人口760万人。说明:当前中国资本深化远大于资本广化,就业问题突出。中国处于机器排挤人的时期。,(3)米德把这个生产函数发展成为 YF(K、L、R、t) 式中:K、L和R各自表示资本、劳动及自然资源,t为时间(表示为技术不断改进趋势的因素),F表示函数关系。,如果R固定不变,L和K增加,时间在前进(意味着技术在不断改进),于是,经济中产出的变动可用要素的变化量来表示: YVK十WL十Y 式中V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W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Y为由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产出增长量。,同理,产出的增长率,可根据各投入要素的增加率由下式表示: 式中:Y/Y、K/K、L/L分别表示产出增长率、资本增加率和劳动的增加率,Y/Y则表示由技术进步而获得的产出增长率,VK/Y为资本的产出量弹性(即资本在产出量中的相对贡献),WL/Y为劳动的产出量弹性(即劳动在产出量中的相对贡献)。,含义:经济增长率等于资本的产出弹性乘以资本增加率,加上劳动的产出弹性乘以劳动增加率,再加上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产出增加率。 3.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 第一,反对经济增长理论中“资本积累是决定因素”的传统看法,提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贡献的观点。 第二,模式假定投入要素价格是可变的,因而投入要素之间具有替代性。 第三,模式突出了市场调节的作用。,4.代表人物及实证研究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由索洛、斯旺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建立,后来经米德等许多经济学家的补充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增长经济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多年。(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式 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剑桥大学的J罗宾逊 N卡尔多 1.基本思路 与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式基本上是同一思路,重点放在储蓄率的变动上,强调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2.基本假设 (1)把社会成员分为两大阶级,即利润收入者和工资收入者,这两个阶级的收入之和为国民收入; (2)在不同的收入者中,储蓄倾向是不同的。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而且两者的储蓄倾向都是相对稳定的,假定不变。收入分配发生变动,社会储蓄率将随之变动。 (3)资本-产出比保持不变。3.基本模式及其含义 首先,新剑桥增长模式采用了“两阶级”分析法,认为储蓄率并非是国民收入的一个简单百分比,而是由资本利润和劳动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例决定的。 收入分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模型(1) 上式即是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式。代表利润率(即P/K), Sp代表资本家的储蓄率,Sw代表工人的储蓄率,k代表资本-产出率。 模式的含义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经济增长率决定于利润率的高低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的储蓄倾向。,其次,新剑桥增长模式的提出者还进一步研究了长期中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变化的趋势。 模型(2) 设P为利润,I为投资,Cp为资本家的消费倾向,Sp为资本家的储蓄率,可以得到一公式 公式的含义是,利润的大小取决于投资和资本家的消费倾向或储蓄率。利润与Sp反方向变动,而与I和Cp同方向变动。,再次,由于Cp比较稳定,利润的大小决定于投资率的大小,而投资率的大小又与经济增长密切联系。 模型(3) 设利润率为,资本家储蓄率为Sp ,G为经济增长率,可得公式 G/Sp 公式的含义是,资本家储蓄率越低,利润率越高;经济增长率越高,利润率越高;利润率越高,又将导致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越大,因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越小。,3.新剑桥增长模式的特点:哈罗德-多马模式的延伸 第一,与哈罗德-多马一样,新剑桥增长模式的基本观点是增长率决定于储蓄率或投资率,而资本-产出比例是固定不变的。 第二,模式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以及收入分配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三,模式认为,在社会分化为两阶级-资本家和工人-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加剧了收入分配比例失调,收入分配比例失调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增长。要解决这一问题,重要的不是简单地谋求经济快速增长,而是消除分配比例失调的状况。 第四,模式否定了新古典模式的思路:持续稳定增长决定于投入要素比例的变化和技术进步,而认为要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必须靠国家政策对分配比例失调进行干预。,(四)新增长理论 新增长理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的最初论文发表为标志。罗默于1986年10月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报酬递增与长期增长的文章,卢卡斯于1988年7月在货币经济学杂志上发表论经济发展机制的文章。 他们提出了挑战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理论观点。1.基本观点 新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从经济系统内部发挥作用,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即所谓“技术内生化”(新增长理论也被称为内生增长理论),核心是报酬(收益)递增。,2.新增长理论与传统增长理论的区别 第一、传统增长理论(如新古典增长理论)一般是把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因素当作外生变量,而新增长理论则把技术进步因素作为一种内生变量。 第二、传统增长理论假设,劳动和资本这些生产要素是遵从收益递减(或不变)规律的。而新增长理论认为,由于人力资本积累和知识积累的外部效应(溢出效应),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和经济的规模收益也可以递增。3.新增长理论的意义(或启示) (1)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最终源泉是人力资本和知识的生产与积累。 (2)一国要取得长期经济增长,其政策重点应放在教育和研究开发上。,二、经济增长的历史统计分析,库兹涅茨(Kuznets,S.)1950年代末,经济增长: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并建立在先进技术及其所需制度和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基础之上。,经济增长的特征:(1)人均GNP和人口加速增长,但人均产值增长要高于人口。(2)技术进步,生产率不断提高。(3)经济结构的转变率很高。伴随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4)不为一国所独有,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如果世界范围内不平衡,就会受到限制。,经济增长的原因与趋势,在人均GNP增长中25%归因于资源投入量增长,75%归因于要素生产率(效率)提高。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生产效率提高,而不是资源投入数量的增加。生产效率的提高又是技术不断进步引进的。科学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变化趋势(1)财产收入比重出现下降趋势。(2)劳动收入比重上升,劳动力质量提高。(3)收入分配差距日益缩小并趋于平等。,库兹涅茨效应,假定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之前是平等的,这一规律被称为“库兹涅茨效应” (Kuznets Effect) 为“倒U曲线”。,初始阶段,收入分配出现不平等。,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不均的状况逐渐缓解,,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和收益差别缩小后,收入分配才变得较为平等。,库兹涅茨曲线,人均,GDP,吉尼系数,库兹涅茨曲线,著名的“库兹涅茨倒 U形曲线”:在经济增长的早期,收入分配趋于恶化;在经济增长的后期,收入分配趋于改善。,为什么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状况会出现先恶化而后改善的现象呢? (1)结构变化的性质造成了这种结果。 (2)个人和国家境况的变化造成了这种结果。 (3)阶层力量对比变化造成了这种结果。 对“倒U形曲线” 的实证研究 阿德尔曼和莫理斯;阿鲁瓦利亚和钱纳里等人,三、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1960年所著经济成长阶段(副标题:非共产党宣言),1971年出版的政治和成长阶段把经济增长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大规模高消费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其中,起飞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经济增长的两次“突变”,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阶段。,罗斯托(Rostow,W.W.)用经济史的标准来划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一)增长阶段的划分与特征,指牛顿科学产生以前的社会。,传统社会,包括处于转变过程中的所有社会。,起飞前提,是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分水岭,是社会变化质的飞跃。,起飞,起飞之后再经过五六十年的稳定增长,就迈向成熟阶段。,迈向成熟,小汽车进入家庭就是大众化消费的主要标志之一。,大众高消费时代,追求闲暇和娱乐,而不是把收入增长看得最为重要。,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六个阶段,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生产方法原始;社会结构僵化而缺乏弹性,社会等级之间很少有纵向流动性;思想观念消极无为,与宿命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征,产出增长缺乏持续性,虽然在特定时期也可能出现繁荣,但紧接着却是危机和衰落。,本质,指牛顿科学产生以前的社会。旧中国的各个王朝,中世纪的欧洲、中东和地中海等。现在非洲一些国家仍处于该阶段。,界定,1.传统社会,在西欧,进入前提阶段是由其内部因素引起的,如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地理位置、社会政治结构等因素。而在现代史中,大部分传统社会是由先进社会外部入侵而进入的。外部入侵动摇了传统社会,开始、加速了传统社会的衰落、转变。,2.起飞前提,由来,企业家出现,他们愿意调动储蓄、承担风险以追求利润;调动资金的银行与其他机构出现;运输、通讯和原料工业方面的投资增加;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范围扩大;使用新方法的现代制造企业出现。,特征,包括处于转变过程中的所有社会。 最初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在西欧开始的。,界定,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有限的,整个社会主要仍然是传统的。,本质,3.起飞,新工业扩张迅速,把利润中的大部分再投资新的工厂;这些新工业促进了城市地区和其他现代工业企业的进一步扩张。现代部门整个扩张过程导致一部分人收入大幅度增加,他们具有最高的储蓄率,并且把储蓄交给从事现代部门活动的人使用。新的企业家阶层在扩大,他们把扩大的投资引导到私人部门。新技术不仅在工业扩散,而且也在农业扩散。农业生产率革命性的变化是起飞成功的必要条件,因为现代化大大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特征,一些阻碍和抵制持续增长的旧势力最终被克服,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力量在扩展,最终支配整个社会,增长已成为正常状态。,界定,经过一二十年后,基本经济结构和社会与政治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使之适应于维持一个稳定的经济增长率。,结果,4.迈向成熟,吸收和使用现代技术先进成果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大约10%20%的国民收入用于投资,使得产出持续地超过人口的增长;随着技术改进,新工业加速扩张,老工业衰落,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对外贸易越来越大。整个社会服从于现代高效率生产的要求,新思想和体制代替旧思想和体制,以支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征,起飞之后再经过五六十年的稳定增长,就迈向成熟阶段。,界定,5.大众高消费时代,人均收入上升到远远超过基本需要,城市人口和白领阶层所占比例大;社会不再接受把现代技术进一步扩展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目标,而是把日益增加的资源用于社会福利和社会安全,福利国家的出现就是超过技术成熟阶段而进入大众高消费时代的一个表现。此外,在这个阶段,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引导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大众服务的提供。在这个阶段,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成为经济中的主导部门。,特征,小汽车进入家庭就是大众化消费的主要标志之一。,界定,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追求高质量生活,而不是去拼命赚钱。各种艺术追求和人自身精神发展。追求精品生活。珍馐美食。,(二)起飞理论,起飞是社会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过渡性阶段。能否实现工业化,关键是能否实现起飞。罗斯托认为,一国要实现起飞,必须具备下述4个条件。,起飞有赖于一大批富于创新、冒险和进取精神的企业家和全社会的创新精神。起飞前夕应该创造一些有利于企业家产生的社会环境。首先是社会的信念体系,如废除约束企业家精神出现的观念和制度。其次是树立追求物质财富为荣的社会风气,鼓励从事商业活动。,二是社会条件,牛顿革命的意义不限于科学本身,还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社会的基础。罗斯托把牛顿科学思想看作是历史分水岭,划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时间界限。自然科学进步,打破了资源瓶颈对经济增长的束缚,克服了要素生产率递减规律对经济增长的限制,开辟了持续增长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自然科学改造传统思想,调动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动科技发展并扩大了持续增长的可能性。,一是科学思想条件,其一,有一个统一国家,以利举国上下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其二,有一个集中到谋求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政治目标。其三,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三是政治条件,其一,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但工业增长必须要有农业作基础,同时需要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供使用。其二,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必须扩大储蓄,提高资本投资率,使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超过10%。其三,要建立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在起飞阶段,各个部门所处的地位和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有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增长决定着其他部门的增长,在所有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通过联系效应带动其他部门和整个社会的增长。,四是经济条件,罗斯托:增长是通过不同形式、主导部门不断重复起飞阶段的经验而进行的。主导部门在各国不都是相同的,而是随经济增长和国家环境差异而不同。纺织、原材料和食品、铁路、汽车、军事工业等都曾经充当过主导部门。主导部门的建立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必然性促成的。因为经济增长始于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率先出现在一个或几个部门,然后扩散到其他部门。,(三) 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阶段出现依次更替)的原因,主导部门依次更替客观原因,人类欲望更替主观原因,不同时代的人追求的目标不同.他们的欲望,即布登勃洛克式动力的更替,推动了增长阶段的过渡和更替。,主导部门:经济增长中起主要作用的先导部门,能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重大影响。,布登勃洛克式动力,罗斯托利用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中几代人对生活不同的要求来说明社会阶段更替、主导部门变化、中心人物置换提出布登勃洛克式动力(Buddenbrooks Dynamics)。此小说曾获诺贝尔奖,被人称作德国的红楼梦。,在布登勃洛克家族里老子追求的是金钱;儿子作为大富翁之子来到人世,追求的是社会地位;孙子生活在丰裕的财产和优越的社会地位之中,追求的是音乐。,战后出现的主导部门情况,按照罗斯托的观点,后进国家与先进国家的早期发展道路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只是后者在时间上先行了一步,而前者要晚行一步。,罗斯托的理论不单纯是经济分析,而是把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分析。,问题,这意味着当今发展中国家应当走先进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采取它们的政策和战略。这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假定,即当今后进国家所处的环境与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所处的环境是相同的。而这个假定是不符合事实的,因而遭到许多经济学家的批驳。,迈耶(Meier,G.)指出,罗斯托关于经济增长阶段的划分和起飞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学术界的浓厚兴趣,特别是他提出的经济起飞概念已被广泛接受。罗斯托的经济史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是有启发借鉴意义的。,意义,不要让过去起飞的成功故事诱使我们对发展的任务作出过于轻易的解释。也不应该把欠发达国家同现今发达国家的早期各阶段等同起来。世界经济中不发达现象的持续存在提出了一些棘手的问题,在发展成功的早先事例中是不存在的。,(四)罗斯托经济增长理论的特点,四、经济增长限度理论 1.极端悲观主义 1968年,罗马俱乐部专门开会讨论了人类目前处境和发展前景问题,并委托梅多斯等17人写出一份题为论人类困境的科研报告,它后来以增长的极限为书名于1972年出版,得出了所谓的“世界模式”。,“世界模式”中的三个结论 (1)如果现有的人口、工业化、环境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耗竭的发展趋势不变,世界将在未来100年内的某个时间达到增长极限,其结果很可能是人口和工业能力不可控制地突然下降,在公元2100年来到之前,整个经济将停止增长。 (2)改变上述趋势并建立持续的经济稳定和生态平衡的情况是可能做到的。,(3)要避免第一个结论所说情况的出现,争取达到第二个结论提出的目标,应该及早采取几方面的措施: 1975年人口不再增长; 1980年工业资本不再增长,工业产品的单位物质消耗降为1970年的1/4;从以物质产品生产为重点逐步转向服务设施的扩大;环境污染程度降到1970年数值的1/4;扩大对粮食生产的投资,而且优先使用在增加土地肥力和水土保持方面;为了抵消工业投资的相对减少,应改进设计并减少损耗和报废以延长工业资本的平均寿命。 梅多斯等人说,只有采取这些对策,才能建立起均衡世界模式,否则就会按照“末日”世界模式发展下去,并最终在经济上趋于崩溃。,2.温和极端悲观主义 1974年罗马俱乐部的梅萨罗维克等两位经济学家递交了人类在转折关头的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的基调与增长的极限一致。但有两点区别: (1)它不是把整个世界作为统一体,而是把世界分为互相依存的10个区域,每一个区域相对独立,因而每一个区域各自有它自己的极限,区域性的崩溃可能比整个世界系统来临要早一些。 (2)如果国与国之间能密切合作,经济崩溃是可以避免的。,第二节 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一、结构主义思路1.主要代表人物 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普雷维什、辛格和缪尔达尔,被称为“发展经济学的先驱”。2.结构主义经济发展思想的基本观点: (1)对待发展经济学兴起时西方流行的两种主要经济思潮的看法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都不切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批判西方主流经济学派,新古典主义的核心是“市场价格”机制。发展中国家商品经济不发达,价格、市场远未形成体系。新古典主义把经济看成是边际的、增量的调节。发展中国家需要大规模变化和重大经济结构改进。凯恩斯经济学认为失业是周期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存在劳动力过剩。凯恩斯是短期、静态分析。发展中国家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认为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经济学,都不适合发展中国家。认为就业不足是由于储蓄不足、资本短缺。发展中国家的任务是动员储蓄以增加投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具有刚性。缺乏弹性,价格变动对资源配置的推动作用很小。供求均衡状态不可能自动完成,存在持续不均衡。引起部门间结构差异。各部门都谋求福利最大化,但反应快慢和反应机制不同。,制定重视分配的政策。现代部门工资收入已属于中等阶层;最贫困阶层的小农、无地农和城市个体劳动者的收入不决定于工资,而决定于能得到多少土地和资本。不主张对现有财产重新分配。主张对收入增量重新分配。,(2)强调非均衡状态,(3)经济政策建议:重视分配。,二、新古典主义思路 1.主要代表人物有:鲍尔、瓦伊纳、哈伯勒、舒尔茨、明特和巴拉沙等。 2.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经济发展过程的基本看法 A 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过程。 B 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和谐的、无冲突的过程,经济发展的结果是所有阶层都自然而然地均沾利益。 C 经济发展的前景是值得乐观的,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是可能的。,(2)对经济发展运行机制的基本看法 价格机制是经济调节的基本机制,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机制。 个人作为决策者的刺激-反应机制。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适合于任何经济的一般原理,不存在所谓的发展经济学,而只有“单一经济学”。 (3)对国际贸易问题的看法 如果对外贸易自由化,穷国和富国都会得益;富国向穷国投资,借方和贷方同样有利;富国向穷国传播技术和管理方法,双方都会有好处。因此,他们认为不是南北冲突,而是自由化的国际经济秩序的维持,才能使双方都分享利益。,三、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路 主要观点: (1)不同意新古典主义把制度看成外生的和既定的观点,而认为制度是内生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初始阶段)最需要的是努力推动制度变迁。 (2)不同意新古典主义的一个基本假定,即存在着私有制和零交易成本,认为现实世界是正交易成本世界,其中,政治、法律等制度体系对于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3)不同意新古典主义把经济体系看成是一个稳定的、完全竞争的均衡体系。认为,如果由于制度变迁而得到的边际收益和维持制度不变而得到的边际收益不相等,则这个完全竞争体系是一个不稳定的体系。 (4)指出新古典主义分析是抽象的纯经济分析,在现实的市场中,如果权力进入,就会产生寻租或寻利行为,出现贪污腐败现象,以致市场一价格机制不能正常运转。,四、激进主义思路 主要特点: (1)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评,比结构主义更为尖锐,更为彻底。 (2)提出了反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依附论”。 (3)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的影响,自称也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者”。 (4)尽管各个激进主义发展经济学家论证问题时各有侧重,但他们对不发展的性质和不发展的根源,却有比较一致的观点。,小结: (1)新古典主义思路强调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主张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确认发展过程中社会阶层之间、穷国与富国之间利益的一致性; (2)结构主义思路强调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特殊性,主张国家的干预和管理,否认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平稳、和谐的状态; (3)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路强调影响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特别是制度的作用,认为制度变迁将使经济体系成为不稳定的体系,而且权力进入市场会导致市场价格不可能正常运转,主张重视产权和公共政策; (4)激进主义思路强调穷国与富国之间不平等地位和利害冲突,主张打破支配依附的旧格局,倡导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发展和南南合作。,简评: (1)新古典主义思路脱离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过分突出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无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利害冲突,并淡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关系。但是,新古典主义凭借它的成套的分析工具,细致的实证性分析,以及对经济运行机制缜密的观察,使它对经济发展理论始终保持着较大的影响。 (2)结构主义思路由于其论证出发点比较切合发展中国家和现有国际关系的实际,在第一阶段的发展经济学中处于比较显著的地位,但它的内向发展观点和对开放的悲观看法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步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后果。,(3)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路的贡献是关注经济发展中非经济因素,特别是制度因素的作用,但是,其理论基础毕竟是在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背景下形成的,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还有一定的距离。 (4)激进主义思路一直和新古典主义思路尖锐对立,对后者的脱离实际和为国际经济旧秩序辩解作出了中肯的批评,但激进主义思路有立论过于简单化的缺点(如主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脱钩”),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