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茶艺与茶道课件.ppt
第八章 茶道 与 茶艺,一 中国茶文化与儒、佛、道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二 茶道的基本含义,三 什么是茶艺,四 茶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功能,第一节 中国茶文化与儒、佛、道,儒教:孔孟 伦理的教育(非宗教) 人与人的关系,佛教:释迦牟尼佛 智慧的教育 人与心的关系,道教:老庄 因果的教育 人与自然的关系,儒释道本为一体,都包含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智慧的教育。,第一节 中国茶文化与儒、佛、道,中国社会五千年来能实现大一统的长治久安局面,究其原因是就是中国人懂得教育。通过儒释道三教,主要教伦理、教道德、教因果。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教育的效果是人心向善、社会安定。,儒、释、道本为一体,都包含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智慧的教育。,一 茶文化与儒教(儒家思想),(一)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二)儒家思想贯穿茶文化,一 茶文化与儒教(儒家思想),(一)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根源。儒家思想主要讲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伦理)。,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 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自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治国方针。,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一直被帝王定为国家考试的内容,直至清朝末期。,第一节 茶文化与儒教(儒家思想),(一)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汉书艺文志:儒家思想“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第一节 茶文化与儒教(儒家思想),(一)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孟为儒家的典型代表人物,尤其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学习态度: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孔子一生所学、所教、所传的都是古圣 先贤的,自己并没有创作。,后人对孔子的评价:大成至圣先师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一)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思想:仁、礼、中庸,仁:人的本性(性本善) 善是圆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礼:伦理规范 五伦、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礼义廉耻)、 八德(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中庸:行事原则 内怀其仁,外依其礼,做人处事,执中而用,力求其正,既不可不够,也不可过分。,(一)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思想:仁、礼、中庸,十六集电视连续剧:孔子,可在土豆网收看或从以下链接收看 :幸福人生讲座网:http:/,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尘。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义洽生民 。,第一节 茶文化与儒教(儒家思想),(二)儒家思想贯穿茶文化,唐末刘贞亮的饮茶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祛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敬而已矣! 自卑而尊人,第一节 茶文化与儒教(儒家思想),(二)儒家思想贯穿茶文化,1 各种茶礼折射儒家的仁爱思想 贡茶、 赐茶、赠茶、敬茶、 茶宴(茶会)、下茶与婚姻、祭祀用茶,2 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中庸之道或“中和”一直是儒家茶人自觉贯彻并追求的某种哲理境界和审美情趣。,第一节 茶文化与儒教(儒家思想),(二)儒家思想贯穿茶文化,儒家茶文化注重人格思想,所谓高雅、淡洁、雅志、廉俭等等,都是儒家茶人将中庸、和谐引入茶文化的前提准备。只有好的人格才能实现中庸之道,高度的个人修养才能导致社会的完美和谐。儒家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就要像茶,清醒、理智、平和。茶虽然能给人一定的刺激,令人兴奋,但它对人总体的效果则是亲而不乱,嗜而敬之。茗饮最终能使人心静,自省,使人能清醒看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冷静地面对现实,这是与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相吻合的。因此,儒家便以茶的这种亲和力做为协调人际关系的手段。通过饮茶,营造一个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空间,达到互敬、互爱、互助的目的,从而创造出一种尊卑有序、上下和谐的理想社会环境。,二 茶文化与道家思想,(一)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尤以老子的道德经举世闻名。,无为而又无所不为:心里放下得失分别,顺应自然而不妄为。,根本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 茶文化与道家思想,(一)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道家的思想发展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有了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即自张陵创“五斗米教”而逐渐发展为道教。如何长生不老,羽化成仙曾是某些道教徒所崇尚和追求的境界。真正的道教依然是因果、伦理、道德等的教育,不带功利主义及迷信色彩。,道家的基础经典(笃行之经):太上感应篇,二 茶文化与道家思想,(二)中国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道法自然”。 “天地生物,各遂其理” 。茶是契合自然之物,茶道是 “自然”大道的一部分。,中国茶道强调 “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和精神三个层面。,二 茶文化与道家思想,(二)中国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物质方面:茶是 “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生产出好茶。,行为方面: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都要以自然为美,以朴素为美.,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心境清静、怡然、寂寞、无为,仿佛与宇宙相融合,升华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三 茶文化与佛教(佛家思想),(一)佛教简介,(二)茶的物质功能与佛教结合阶段,(三)茶与佛教的精神结合阶段茶禅一味,(四)佛教对茶文化发展的贡献,三 茶文化与佛教(佛家思想),(一)佛教简介,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佛陀、本师),佛教:佛陀的教育(正宗或传统)释迦牟尼佛:多元文化社会义务教育工作者, 教学49年 大藏经:揭示宇宙人生真相,公元67年从印度传入中国,是中国的帝王派特使迎请到中国来的。寺:皇帝直接管辖机构,从事译经、讲经的 教学场所。,三 茶文化与佛教(佛家思想),(一)佛教简介,目前佛教的另外几种形态(非正宗) 学术佛教 宗教佛教 旅游佛教 企业佛教 邪教(一定要回避),佛教:佛陀的教育(正宗或传统),真正的佛教:诸恶不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的 教育) 佛教徒的行持:不作国贼 不谤国主 不漏国税 不犯国制,三 茶文化与佛教(佛家思想),(一)佛教简介,学习佛教要从经典下手:十善业道经是笃 行之经,正确认识佛教要从认识释迦牟尼佛开始:,释迦方志释迦谱 净空法师:认识佛教,正确认识佛教徒(高僧大德): 鉴真东渡玄奘之路 百年虚云,真正的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揭示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任何迷信。,三 茶文化与佛教(佛家思想),(二)茶的物质功能与佛教结合阶段,“茶寮”、“茶堂”、“斗茶”、“茶鼓”、“茶头”、“施茶僧”、“茶宴”、“茶礼”等等各种茶文化的名词出现在佛门里面,由此可见茶与佛教渊源之深。,茶尤其与佛教十大宗之一的禅宗关系最为密切。茶的药理特性与种种功效对禅宗的修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 茶文化与佛教(佛家思想),(二)茶的物质功能与佛教结合阶段,茶的祛病强身、提神益思,驱困解乏,生津止渴的种种药性与功效,对坐禅引起的诸病有裨益作用。佛教僧人在长期的坐禅实践中总结出“茶具三德”的观念: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以及茶具不发(抑制情欲)之功。此外茶之所具祛火解毒、消食化积的效能和苦寒平和的性味,使饮者内心易生冲和之气,保持心态平衡,对于坐禅时的摄心入定,的确大有裨益。,三 茶文化与佛教(佛家思想),(三)茶与佛教的精神结合阶段茶禅一味,茶禅一味:茶之性质与禅悟本身融为一体。,两层含义:一是指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苦” 、“静”、 “凡” 、“放” 均有相通之处。禅宗将饮茶一事,为悟道的契机与妙传心印的载体,称“茶禅一味”。,“茶禅一味”的真义,即原本佛法平常,尽在日常茶饭间,“茶禅一味”之茶乃即禅即茶,即茶即禅,以茶喻禅时茶禅不二,乃至以任何一物喻禅时,物禅不二。所谓“闻声见色,无非是禅”,“低首举足,皆成佛道” 。又说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佛色,佛声者,禅也。,三 茶文化与佛教(佛家思想),(三)茶与佛教的精神结合阶段茶禅一味,三 茶文化与佛教(佛家思想),(三)茶与佛教的精神结合阶段茶禅一味,茶对禅宗是从去睡、养生,过渡到入静、除烦,从而再进入到“自悟”的超越境界的。最令人惊奇的是,这三重境界,对禅宗来说,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它悄悄地自然而然地但却是真正地使两个分别独立的东西达到了合一,从而使中国文化传统出现了一项崭新的内容茶禅一味。,(四)佛教对茶文化发展的贡献,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 3. 促进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佛教徒的心量:“大道无疆,乾坤一体,区域虽殊,佛性不异。”,三 茶文化与佛教(佛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儒教:孔孟 伦理的教育(非宗教),基础经典:太上感应篇,佛教:释迦牟尼佛 智慧的教育,基础经典:弟子规,道教:老庄 因果的教育,基础经典:十善业道经,儒释道本为一体,都包含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智慧的教育。,混元三教九流图赞,当中一个人像,从正面看是释迦牟尼佛,从左面看是孔子,从右面看是老子,把三个人合成一个。手上拿著一张纸,纸上画的是什么?九流,九流是学派。也就是说,这三家是教育,所以儒释道叫三教,它不是宗教,是教育,三个教学的学派,跟社会上的九流(即今天讲的专家学者),是一体,建立起中国传统文化。,少林寺的一块碑(唐朝),三教九流是一家,三教:儒(儒教) 佛(佛教) 道(即道教)九流:在汉书艺文志分别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三教”和“九流”的名称,在汉朝时并不含有贬义。自唐人撰春秋谷梁序中,把“九流”“异端”并列后,加之某些佛教徒、道教徒迷信日盛,后人就用“三教九流”来泛指社会上 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各行各业各式人物,从此含有贬义了。,雍正皇帝上谕节要,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人惟不能豁然贯通。于是人各异心。心各异见。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闢二氏以为异端。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朕以持三教之谕。亦惟得其平而已矣。能得其平。则外略行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于善。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导人于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诱掖奖劝。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其任意诋毁。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谕者。皆未见颜色。失平之瞽说也。特谕。,如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传统从扎好做人的根基开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七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孝家风的最佳读物。,弟子规,如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站,大方广: http:/,深圳弟子规文化教育公益网: http:/,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幸福人生讲座网:http:/,弟子规的重要性,澳大利亚 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南昆士兰大学 荣誉博士 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 净空教授,儒所讲的大道就在童子所学的弟子规里。我告诉学生:弟子规是圣学的根基,会念会背,没有用处,要能做到!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落实,一生都不能违背,从我们开始学到老死都不违背,都遵守,就真的学成了!这是圣学的骨干,像我们盖一栋大楼,这是楼的架构、钢架!一切经论是房屋里面的装饰陈设啊!弟子规是结构的架子,非常重要,要真正相信,理解,肯做,不能只做表面。,中国自古留传下来的家教、家规一类著述很多,约300年前李毓秀夫子编辑的弟子规是中国家教的集大成之作。从表面上看,其用字简单(仅1080字),但处处含有深意,包含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生活方方面面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实为经营幸福人生的一把金钥匙。且听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如何以平常事例阐释人生真谛,以智者语言激发灵性思辨,指点幸福人生立身行事的具体做法。我们常常诵读弟子规,结合蔡老师的讲解及社会各阶层人士落实弟子规后的喜悦 ,深刻领会做人的根本。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为人的德性,力行于日常生活、学习中。历事炼心,持之以恒。让我们一起沐浴圣贤教诲的光芒雨露,创造光明灿烂、幸福美好的人生。,与 各 位 同 学 共 勉,第二节 茶道的基本含义,早在我国唐代就有茶道这个词语,例如封氏闻见录中载: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也明确指出: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等等。,一.日本学者对茶道的解释,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是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是以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二.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道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的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总结,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关于世界人生本体根据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二.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有以下几点区别:,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四规”:待客亲善,互相尊敬,环境幽静,陈设高雅。 “七则”:点茶的浓度,茶水的质地,水温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炉子的方位,插花的艺术.,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第三节 什么是茶艺,1977年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等茶叶爱好者,倡议弘扬茶文化和品饮国饮,提出了“茶艺”一词,用以表述茶叶泡饮过程及程序,以区别于日本的“茶道”。原因之一是,日本茶道,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已被日本人传承,如果援用茶道,会引起误会,被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回中国;原因之二,认为“茶道”一词过于严肃,国人对“道”字特别敬重,有高高在上之感,一时难以被民众普遍接受。,一.关于茶艺的不同说法:,1.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 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2.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 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 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美,欣赏茶艺之美,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3 台湾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 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那就广泛地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一.关于茶艺的不同说法:,蔡先生还认为:“茶叶的冲泡过程不只是把茶叶的品质完美发挥的技艺,本身也是一种发展个性的表演艺术。借着泡茶、品茗的过程,因为必须专心一致才能将茶泡好,才可以体会茶的境界,而且要有秩序帮能表现美感与主客良好的关系,结果达到了修身养性与敦睦人伦的社教功能。”,4茶文化专家寇丹先生在综合各家学说之后,认为茶艺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叶的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 狭义的茶艺是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一.关于茶艺的不同说法:,总之,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而泡茶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正如丁文先生所说,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成为一门艺术。因此,我们不但要科学地泡好一壶茶,还要艺术地泡好一壶茶。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欣赏茶艺的冲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关于茶艺的总结,“茶的冲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的美与心灵的美。仪表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关于茶艺的总结,二.茶艺与茶道的区别与联系,“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 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蔡荣章先生也认为:“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 “指导茶艺的理念,就是茶道。”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二.茶艺与茶道的区别与联系,陈香白教授认为:“中国茶道 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不过,以这样的高度来要求茶人毕过于严格和空乏,常人不易掌握,一些茶艺人员和专家们便以精练的哲理语言加以概括,提出许多茶道的基本精神,使所有茶人易于理解和便于操作。这些基本精神就是饮茶的道德要求,亦称为茶德。,二.茶艺与茶道的区别与联系,庄晚芳教授的所提出的“中国茶德”是指“廉、美、和、敬”,具体内容为: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中国茶德,三.茶艺的分类与创新,目前国内的茶艺表演基本上可分为: 传统茶艺、 加工整理 仿古创新,(一)传统茶艺在我国民间最流行的茶叶冲泡技艺,主要有:四川及北方地区的盖碗茶,以冲泡花茶为主,也有用盖碗冲泡绿茶的。其次是闽广港台地区的小壶小杯的工夫茶,专泡乌龙茶。再次是江浙地区的玻璃杯冲泡名优绿茶、其历史较前二者为晚,是近代玻璃器皿盛行以后才开始使用的。而盖碗茶和工夫茶至少在清朝初年就已经流行,历史较为古老。此外,民间有用大壶泡茶或用大茶杯泡茶的,茶具简单,冲泡和饮用都没有什么讲究,属于喝茶范围,不在茶艺之列,最多可放到茶俗范畴中去研究。,1.工夫茶 2.盖碗茶3.绿茶玻璃杯冲泡法,(一)传统茶艺,在茶文化热潮兴起之后,为了适应在各种茶文化活动中表演和茶艺馆营业中的需要,许多热心的茶人就对民间自发状态的传统茶艺进行加工整理,使之规范化、艺术化,以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接受和喜爱,这其中较为成功的当数“台湾工夫茶艺”。,(二)加工整理,茶艺创新举例:A.台湾工夫茶艺a.是将以前的放置在白纸上赏茶,改为使用竹制或木制的茶则和茶匙。b.是创造了“茶海(公道杯)” c.是创造了“闻香杯”。 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不久前出版的喝杯好茶一书中,将台湾工夫茶归纳为18道程序,称为“行茶十八步”:1备具。2迎客。3煮水。4温壶。5赏茶。6置茶。7温润泡。8将茶水注入茶海。9悬壶高冲。10温杯。11斟茶入茶海。12分茶入闻香杯。13将闻香杯中茶汤倒入品茗杯。14,观赏汤色。15闻香。16品茶。17三口品完。18静坐回味。,B.海派工夫茶艺:上海天天旺茶宴馆总经理刘秋萍女士经过几年的摸索,对传统工夫茶进行了改良,终于形成了清淡怡人、简洁明了的独特风格,被称为“海派工夫茶”。海派工夫茶与传统工夫茶的主要区别在于:a传统工夫茶的投茶量一般为壶容量的三分之二,海派工夫茶则占壶容量的三分之一,这样跑出来的茶汤橙黄明亮,幽香淡雅,更适合上海地区人们的口味。b传统工夫茶由于投茶量较大,吸水舒展后的芽叶常常将壶盖拱出,在这拱盖的不经意之中,香和韵自然流失,茶汤达不到完美,而且壶中间的茶叶常常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被弃之,浪费许多茶叶。而海派工夫茶芽叶舒展后洽与壶口持平,七泡之后,每片茶叶都得以舒展,弥补了传统工夫茶的不足。,c传统工夫茶的投茶量较大,悬壶高冲后必须迅速出茶,不然茶汤苦涩,常人难以品饮。海派工夫茶则以科学的泡茶方式,精确计算时间从容有序地调控茶,能使茶的香、味、韵得到充分发挥,使人品尝到茶的真味。如泡茶从进水到出茶为1分钟,过短茶的香和韵不能显现,过长则产生苦涩味。按传统乒夫茶泡法,铁观音只能泡到七泡有馀香,按海派工夫茶的泡法,则九泡还能有馀香。d传统工夫茶的泡茶程序较繁琐,一般要有21道才能泡完一道茶,武夷山地区的工夫茶甚至多达26道。海派工夫茶则主张简洁明了,崇尚喝到茶的真味,将许多无伤大雅的多余程序剔除,只留必要的泡茶技艺,这种讲究实际的品茶方式,受到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欢迎。,经过改良后的海派工夫茶共有10道程序:1准备茶具。2鉴赏佳叶。3观音入宫。4悬壶高冲。5观音出海(洗茶)。6平分秋色(分茶)。7观赏汤色。8喜闻幽香。9小口啜饮。10收拾茶具。,示例:1).1994年,在“首届上海国际茶丈化节”上也表演了“农家茶”和“文士茶”。此后“农家茶”和“文士茶”还被一些地方茶艺队所引进。“农家茶”是表现江南农村妇女使用大瓷茶壶泡茶,属于壶泡法。“文士茶”是表现清末民初江南丈人雅士的品茗活动,属于盖碗泡法。“富室茶”是表现解放前江南富贵人家的品茗活动,也是属于盖碗泡法。因婺源古代属于徽州,故有人也将这些茶艺称之为“徽州茶道”。,(三)仿古创新,2)民族茶艺我国各兄弟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饮茶习俗,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傣族的竹筒茶、侗族的罐罐茶、纳西族的盐巴茶等等,无论是饮茶方法、饮茶器具都与汉族不同,在茶文化活动开展得较好的地区,一些茶艺工作者将本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茶俗加工整理成表演型的茶艺,配以民族服装和民族音乐,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因而很受观众的欢迎。云南地区的茶文化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成绩特别突出。,(三)仿古创新,第四节 茶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功能,1 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积极的精神有利于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儒、道、佛”诸家精神的载体。茶文化中包含着无私奉献、坚忍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传统美德,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2 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交往,茶文化与人们的礼俗生活紧密联系,茶被赋予礼仪功能且具象征意义 茶与酒是人们交际中常要用到的应酬物,然而茶与酒却有迥然不同的品性。以茶代酒进行交际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待人以茶常被视为高雅之举,也表示友善与尊敬他人之意,因而在无形之中融洽了交际的氛围。现代人们常在茶馆中进行商务洽谈、朋友往来,正是看中了茶馆高雅幽静,充满文化气息的良好氛围。其次,茶是一种健康的、文明的饮品,茶叶内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而饮酒过多则有害人的身体。因而现在的外事往来、招商引资、联络乡情、亲友聚会,无不借助茶文化以增强会晤的和睦氛围。,3.诗化人们生活,为人们提供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茶文化是一种高雅文化,能使人脱俗近雅,平添几分诗意茶文化是一种高雅文化,茶文化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文人雅士入茶来”,从而产生了与其他艺术相结合的契机,成为一种高雅文化。文人饮茶对环境、氛围、意境、情趣都有很高的追求,如陆羽曾主张饮茶可伴明月、花香、琴韵,还可作诗。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徐渭也曾描写了这样的品茶氛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4.提倡清廉俭德,倡导社会风气的好转,茶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支,它具有“教化”功能。茶圣陆羽在茶经的第一章就写明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意思是饮茶对自重操行和崇尚清廉俭德之人最为适宜。在西晋时期,陆纳将饮茶看作自己的“素业”,以茶来倡导廉洁,以对抗当时社会上的奢侈之风。唐代诗人韦应物赞颂茶“洁性不可污”,表明茶又具有高洁的品质。,在当代不管是中国茶德所提倡的“廉、美、和、敬”还是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以及韩国茶礼的“和、敬、怡、真”,所体现的是“重义轻利”“存天理去人欲”“以德服人”“德治教化”等价值观。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用“粗茶淡饭”“清茶一杯”来表示节俭、廉洁之意。“茶能性淡为吾友”,以茶为友,能使人淡泊名利,在平淡中找到人生的价值。,5.以茶为媒,扩大对外交流,当代茶文化活动已成为超越国界、种族、流派的活动,将为促进世界和平做出更大贡献。在当代,茶文化也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媒介。随着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当代茶人相聚一起,共同探讨茶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并展望茶文化的未来,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如“国际茶文化节”的举办,每次都有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茶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