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海域使用基础调查课件.ppt
第三章 海域使用基础调查,一份科学、合理、公正的海域使用论证材料离不开详细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背景信息,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信息,并通过科学分析、评价,才能得出正确的海域使用论证结论。可见,开展海域使用基础调查,获取海域使用论证所需的信息资料,是海域使用论证的基础工作。,P 52,海域使用基础调查包括:,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条件海洋资源条件海洋开发现状海洋功能区划与规划状况海洋自然灾害,P 52,主要内容,第一节 一般要求第二节 社会经济调查第三节 自然条件调查第四节 海域环境质量调查第五节 海洋资源状况调查第六节 海域使用现状与利益相关者调查第七节 海洋功能区划与规划调查第八节 海洋自然灾害调查,第一节 一般要求,一、调查原则 为了保证论证工作的质量、保证论证结论的客观、真实、有效,在进行论证基础调查时,要遵循准确性、全面性和代表性原则。1、准确性原则海域使用论证基础调查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的要求,精心操作,规范实施,使所获取的调查信息真实、可靠。2、全面性原则 在调查工作实施时,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调查内容,充分保证调查区域和调查信息的系统、全面、完整,能较好地反映出论证海域资源、环境、社会及经济的现状。 3、代表性原则 调查内容的安排、调查站位的设计及样品的获取等要保证所获信息尽可能地反映出海域资源、环境、社会及经济的特征,有效地说明相关问题,揭示论证工作的实质。,P 52,二、一般步骤与工作方式,1、一般步骤(1)调查技术方案设计与准备阶段;(2)资料搜集阶段;(3)现场勘测和样品采集阶段;(4)实验分析阶段;(5)数据处理和统计、汇总阶段。,P 52,2、工作方式 调访 资料收集 实地观测与勘测 室内分析,P 53,3、调查前的准备,根据需要选择有代表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的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真实丰富的材料。(1)确定调查范围根据项目用海类型与特点、所需信息的类型,确定调查范围。不同的信息要求的调查范围也不相同。一般来说,涉及区域的资料,范围需适当扩大。(2)设计调查工作量根据论证的需求和技术规范要求确定调查内容和工作量。(3)选择调查仪器设备根据调查项目,按照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确定不同调查项目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精度应达到规范和国家计量认证要求。,P 53,三、调查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1、深入实际,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 深入调查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先决条件,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只有经过脚踏实地的调查,才能从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来。2、真实准确,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情况 反映实际情况。既要了解现状,又要了解历史材料。既要了解正面的意见和材料,又要了解反面的意见材料,避免片面性和简单化。3、认真分析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认真的研究。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 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科学、合理、全面的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中获取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4、用事实说话,把观点和材料统一起来 调查报告的特点就是用事实说话,用材料说明观点。在调查报告的编写中,一定要把观点和材料紧密地结合起来,摆材料的时候要有观点;提观点的时候,要有材料。调查报告的观点要鲜明、集中,把观点和材料统一起来。5、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调查报告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真实性反映,这就要求报告文字简洁、通俗易懂,切忌词藻的堆砌。,P 5354,第二节 社会经济调查,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1、调查对象沿海市、县(市、区)政府的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所在地政府统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 各涉海企业等。,P 54,2、调查方法,采用宏观调查与微观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宏观调查以资料搜集为主 微观调查包括: 典型调查(典型行业主管部门走访、座谈) 重点调查(重要资源、重点产业有关管理、开发部门小型咨询研讨会)、 个案调查(沿海农户、个别企业调查), 必要时采取问卷调查形式,作为宏观调查的补充资料,P 55,二、调查内容,1、社会经济基本状况(1)地区行政建制的历史沿革、行政区划的变化、海域开发历史过程;(2)人口的数量、密度和构成,年龄、文化结构,劳动力和从业人口数量、比例情况;(3)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各占的比例;(4)社会服务设施(包括交通运输、供水供电、通讯、水利等)状况;(5)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特征、主要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等)与存在问题、在国家、省或市范围内所处的地位;(6)与内地和海外的各种社会经济联系(资金、技术、人才、贸易、旅游等)及对本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P 55,2、区域海洋产业发展状况,(1)渔业生产基本情况调查(2)港口与航运基本情况调查(3)海洋油气资源与开发状况调查(4)盐业与盐化工情况调查(5)海洋(滨海)旅游情况调查(6)其它相关情况的调查,P 5556,三、资料分析,(1)人口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及健康、城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2)主要海洋产业及相关陆域产业发展状况 (结构、布局、发展水平、与资源利用的匹配度);(3)海洋资源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资源供需、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度)。,P 56,第三节 自然条件调查,自然条件主要包括: 气象与气候条件 海洋水文条件 水深地形 区域地质地貌条件 海水质量状况 沉积物质量状况 海洋生物状况,P 56,一、气象与气候条件调查,调查方式以资料收集为主,辅以必要的现场调查 1、气候基本特征 2、气压 3、气温 4、降水 5、相对湿度 6、风 7、雾 8、蒸发量 9、灾害性天气,P 5657,二、海洋水文调查,包括: 1、水温 2、盐度 3、海流 4、海浪 5、潮汐 6、透明度与水色 7、海冰,P 57,1、水温,水温指现场条件下测得的海水温度。(1)观测技术指标观测时次: 大面或断面测站,船到站观测一次; 连续测站,一般每小时观测一次。观测的标准层次:(见表) 水温观测的标准层次 表层指海面下1m以内的水层; 底层的规定如下: 200m 根据现场情况,P 5758,(2)观测方法按GB/T 12763.2(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水文观测)的步骤和要求实施。(3)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给出各站层实测的温度变化特点。 给出海区海水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和最 高、最低值, 推算不同重现期的最高、最低水温, 累年及各月平均、最高、最低水温值。,P 58,2、盐度,(1)观测技术指标根据用海项目类型、观测海域、观测方法及仪器类型等因素,(2)观测方法:CTD进行定点测量、XCTD和走航式CTD(MVP300)进行走航测量。实验室盐度计进行测量计算。(3)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对实测海水盐度数据和历史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给出各站层实测的盐度变化特点,分析海区盐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和最高、最低值,计算不同重现期的最高、最低盐度。,3、海流,海水的宏观流动称为海流,以流速和流向表征。单位时间内海水流动的距离称流速,海水流区的方向称流向(正北为零,顺时针计量)。 (1)观测技术指标 主要观测要素为流速和流向。 辅助观测要素为风速和风向 海流观测的取样时段:流向一般为瞬时值;流速值通常使用3min的平均流速,否则应在观测记录上说明取样时段。 连续观测的时间长度与时次:不少于25h,至少每小时观测一次。 预报潮流的测站,一般应不少于三次符合良好天文条件的周日连续观测。,P 59,(3)资料处理与潮流调和分析,1)通过对实测海流资料分析 提供实测流速、流向成果表、曲线图、矢量图; 分析实测海流随时间的变化、垂直变化; 进行流速流向联合分布统计分析。2)对实测海流进行调和分析 计算各主要分潮流的调和常数和椭圆要素; 计算潮流性质系数和潮流类型判别,分潮流运动形式; 分析潮流场、余流场的基本特征; 计算各层最大可能潮流和余流流速、流向; 计算潮流水质点最大可能运移距离; 根据潮流调和常数计算绘制各层潮流椭圆图。,P 60,4、海浪,(1)观测技术指标 主要要素:波高、周期、波向、波型和海况 辅助要素:风速和风向, 观测时次: 大面或断面测站,船到站观测一次; 连续测站每三小时观测一次(2)观测方法 目测、承载工具观测波浪和锚碇测波等。 表3-4 海况等级表 表3-5 波型分类表,P 61,(3)资料处理及波浪要素的统计分析,1)给出分方向统计的平均波高(m)、最大波高、平均周期(s)、最大周期和出现频率(%)等,明确海区的强波向和最大波高、次强波向,常波向和出现频率,最大周期及其方向、次大周期及其出现频率等。2)推算不同方向、不同重现期的波高和周期。3)分向进行波级和出现频率统计,分析海区的波浪状况,绘制各向波级玫瑰图。4)统计分析各月最大波高及方向,各月的最多波向及频率,分析海区全年各月的波浪状况。,5、水位,水位系指观测点处海面相对于某参照面的垂直距离。(1)观测技术指标 准确度规定:一级为0.01m;二级为0.05m;三级为0.10m。取样时间间隔:30d,间隔10 min。 (2)观测方法:压力式和声学式等水位计 (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水文观测)执行。,P 62,(3)资料处理与统计分析进行调和分析,计算潮汐类型判别数并进行潮汐类型判别,统计分析潮汐特征值(最高高潮位、平均高潮位、平均水位、平均低潮位、最低低潮位;最大潮差、平均潮差、最小潮差;平均涨潮历时、平均落潮历时;平均高潮间隙、平均低潮间隙)、潮汐分布特征(时空变化规律)。与相关台站的同步潮汐资料进行相关分析,计算相当于多年的逐月平均水位和逐年平均水位,分析平均水位的季节性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进行风暴潮增减水分析。,6、透明度与水色,(1)观测技术指标只在白天进行,大面或断面测站,船到站观测一次;连续测站,每两小时观测一次,观测时读数取一位小数。水色观测与透明度观测同时进行,准确度为1级。(2)观测方法 1)海水透明度 透明度盘为直径30cm,白色圆盘单位为米 2)水色 透明度值一半的水层,根据透明度盘上方海水呈现的颜色,在水色计中找出与之相似的色级号码,P 63,7、海冰,类型:浮冰、固定冰、冰山(1)观测技术指标 1)观测要素海冰观测要素:主要观测要素和辅助观测要素。浮冰观测的主要观测要素:冰量、密集度、冰型、表面特征、冰状、漂流方向和速度、冰厚及冰区边缘线。固定冰的主要观测要素:冰型、冰厚和冰界。冰山的主要观测要素:位置、大小、形状及漂流方向和速度。海冰的辅助观测要素:海面能见度、气温、风速、风向及天气现象。2)观测时次:大面或断面测站,船到站即观测; 连续测站,每两小时观测一次。(2)观测方法 海冰通常在调查船或飞机上进行观测。 船上观测海冰的位置,应尽可能选在高处。 观测对象应以二倍于船长以外的海冰为主,以避免船只对海冰观测的影响。,P 64,三、水深地形调查,1、调查方法 采用回声测深系统进行走航式测量。 单波束测深仪和多波束测深系统二种 导航定位主要使用GPS进行实时差分定位(包括局域或广域实时差分定位); 在没有条件收到差分信号的海区,可使用GPS系统,但仅适用于比例尺小于1:10万的调查。,P 64,2、技术指标,1)测图比例尺 根据用海项目性质、设计阶段和规模大小确定,也可按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GB17501-1998)的要求执行。2)水深测量精度 水深20m时,中误差0.2m; 水深20m时,中误差Z1%。3)测线布设 主测线方向:(单波束)应垂直等深线,1cm2cm (多波束)平行等深线主测线 检查线的方向:尽量与主测线垂直,分布均匀, 长度占主测线总长的310%。,4)坐标系 一般采用国家坐标系统(1980西安坐标系)、 1954北京坐标系、 WGS-84坐标系和 地方坐标系等。5)投影 一般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按6分带或3分带。6)深度基准 采用理论最低潮面(理论深度基准面)、 1985国家高程基准、 1956黄海高程基准等 深度计量单位为m,7)高程基准 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1956黄海高程基准等, 高程计量单位为m。8)定位精度 岸台点位平面位置精度应符合国家GPSE级 网的要求; 海上定位中误差0.5mm(图上),3、水深测量,测深仪器进行测试和校正: 单波束:停泊稳定性试验、航行试验 多波束:参数设定校正(横摇、纵摇、 定位时延、罗经偏差、吃水)。近岸测量时,获得同步水位资料 设立验潮站或从已建验潮站验潮资料测量的步骤和要求参照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GB 17503)执行。,P 65,4、资料整理与图件编绘,1)资料整理 外业资料整理与检查、内业资料整理。具体可参照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调查资料交换(GB/T 12763.7)执行。2)数据改正 现场声速改正、吃水改正、水位改正3)结果检验 以主测线与检测线相交点 20m 0.2m, 20m Z1%。 海道测量规范、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4)图件编制 地形图图式,四、地质地貌条件调查,调查要素:区域地质地貌条件 海底地貌 底质 浅地层结构和 工程地质特征工作方式:历史资料收集分析 现场探测与取样调查,P 66,1、地质地貌调查,1)主要内容 第四纪地质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各种地貌形态及分布2)资料分析 分析区域地质条件, 内、外动力对地质地貌类型的控制作用及 时空变化特征, 探讨区域地貌发育环境,2、海底地貌调查,1)主要技术指标侧扫声呐全覆盖测量时, 合理的测线间距, 20%30%的重叠; 分辨出单侧扫描量程1/200m3物体; 进行海底扫描图谱镶嵌时,应采用数字记录,并在调查将定位数据实时接进记入文件; 出现测线段漏测超过或等于3个定位记点,记录图谱质量差导致无法正确判读等情况时应进行补测。 测量时,每条测线的漏测率不得超过测线长度的3%,连续漏测不得超过1km。,P 67,2)侧扫声呐探测 参见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3)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主要包括:外业资料整理与检查 资料解释 海底地貌图编绘 资料解释: (结合其他资料)分析内、外动力对地貌类型的控制作用,确定地貌成因; 地貌分类采用成因-形态相结合的分类原则,依分布规模,先宏观后微观,先群体后个体;,3、底质调查,1)调查技术指标 取样站位一般确定在沉积物类型发生变化处; 根据环境条件(水深、地貌沉积环境和底质类型)和取样目的选用取样设备(按表3-6)。2)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分表层采样和柱状采样两种。 3)底质样品的现场描述与处理 进行现场描述内容:颜色、气味、厚度、稠度(流动的、半流动的、软的、致密的、略固结的)、粘性、物质组成、分选性、结构构造等。,P 67,4)沉积物粒度分析 通常使用筛析法加沉析法(吸管法),即综合法。 筛析法适用于粒径大于0.063mm沉积物, 沉析法适用于粒径小于0.063mm的物质。5)沉积物分类和命名 沉积物粒级标准一般采用尤登-温德华氏等比制值粒级标准。 沉积物分类和命名一般采用谢帕德的沉积物粒度三角图解法,也可采用福克沃克分类命名法 对样品中少量的未参与粒度分析的砾石、贝壳、珊瑚、结核、团块等,用文字加以说明,或在编制沉积物类型图时,用相应的符号加以标记。6)粒度参数计算 采用福克和沃德公式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判断沉积物粒度分选程度,按分选程度等级表(表3-7)划分粒度分选程度等级,4、海底地层结构调查,1)调查内容与方法 浅地层剖面调查 中地层剖面调查 较深地层剖面调查 根据水深、地质条件和要求选择其中一种、二种或三种调查。调查采用走航式探测。,P 69,2)调查技术指标浅地层:深度30m (砂质地层中20m) 分辨率0.3m中地层:深度80100m 分辨率1m;较深地层:深度200300m 分辨率 25m。图像清晰,无强噪声干扰和图像模糊、间断现象;主测线方向应垂直于等深线或区域地质构造走向检测线与主测线垂直。,3)地层剖面调查资料整理与成果图编制 地层剖面调查资料整理外业资料整理与检查、地层剖面资料解释。进行噪声干扰信号和多次反射信号的识别。 地层剖面资料解释追踪反射界面、划分反射波组、分析反射波组的特征、进行地质解释等。 成果图编制编制地层剖面图和浅部地质特征图。,地层剖面图:平面比例尺一致性, 垂直比例尺根据深度而定, 纵横比例合理。 内容:水深、地层分界面、岩性、浅层气、断层浅部地质特征图: 重要地层层次的厚度等值线或顶面埋深等值线; 重要的地形、地貌及浅部地质现象; 主要不良地质现象 测区内主要地物标志、海底取样站位、钻孔位置、地质取 样结果描述和沉积物测试结果。时深转换声速可附近测井资料或声速资料进行,也可采用1500m/s的假设声速。,第四节 海域环境质量调查,一、污染源调查污染源:一般是指向环境排放或释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污染物:任何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度、形态和途径进入环境系统并对环境产生污染或破坏的物质或能量的统称。 1、调查内容(1)入海点源,包括入海河流、混合排放口、直排口和市政下水排海口等。调查入海点源位置、入海水量、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等。(2)面源污染源,乡镇农村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化肥、农药、生长剂等随地表径流的污染物入海量。(3)养殖污染源,养殖水域面积,主要养殖品种及年总产量,主要饵料种类,年投饵总量,养殖废水年排海量,养殖水域邻近海域功能及污染损害状况。,P 70,2、调查方法污染源调查方法: 社会调查、普查与详查、污染物排放量估算法社会调查法:对排污单位、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调访污染源调查通常采用普查与详查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污染源:对于排放量大、影响范围广泛、危害严重的应进行详查,详查时污染源调查人员要深入现场,核实数据是否准确,同时进行必要的监测;非重点污染源:一般采用普查的方法,3、污染物排海量估算(1)污水排海量估算污水排海量的估算是污染源调查中最重要的环节,推算法:根据用水量和耗水量推算污水排海量;实测法:通过对入海排污口的现场测定,得到污水的排海速度和污水排海管(渠)道的截面积,计算出污水排海量。,(2)污染物排海量估算主要方法有物料衡算法、经验计算法和实测法三种。1)物料衡算法 遵循物质不灭定律, 生产过程中的某种物料 投入量产品的含量流失量 2)经验计算法 根据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的排污系数进行计算,求得污染物得入海量。3)实测法 通过对入海排污口进行现场测定,得到污染物的排海浓度和污水排海量,然后计算出污染物的排海量。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已投产的污染源,并且容易受到采样频次的限制。实际工作中实测的数据要有代表性,否则难以得到真实的排放量。,二、海水质量现状,一般包括:污染源、海水常规要素、营养盐、 重金属及其它要素等。调查方式:现场为主,资料收集为辅 (收集资料时限应在论证工作开始的二年以内)1、样品采集、预处理、储存与运输 参照海洋监测规范 海水分析2、样品分析测定 样品测定方法符合表3-8的要求。 质量保证符合: 海洋监测规范 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海洋监测规范 海水分析,P 72,3、调查成果 现状调查报告、 成果图件 (要素的等值线分布图、断面图等)。,三、海洋沉积物质量现状,包括:硫化物、有机质、油类、总磷、总氮、铜(Cu)、铅(Pb)、锌(Zn)、镉(Cd)、汞(Hg)、砷(As)、六六六、滴滴涕等、多氯联苯。 调查方式:现场为主,资料收集为辅 (收集资料时限应在论证工作开始的二年以内) 1、样品采集、预处理与制备 参照海洋监测规范 沉积物分析 2、样品分析测定 测定方法列于表3-9。 质量保证:海洋监测规范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海洋监测规范 沉积物分析3、调查成果 现状调查报告、图件 (等值线分布图、断面图等)。,P 72,第五节 海洋资源状况调查,海洋资源种类: 海域空间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 滨海湿地资源、 滨海旅游资源、 海洋盐业资源、 港址资源、 矿产资源(海底油气资源)等。调查方式:调研、资料收集,结合现场调查分析与评价:阐明论证区域及其周边地区海洋资源的类型、分布、资源量、开发利用现状及开发与保护规划等。,P 74,一、海域空间资源,调查内容: 海岸线类型、长度; 潮间带面积、类型及开发利用现状; 海岛数量、位置、类型、面积、岛岸线长度、 开发利用状况; 不同水深海域的面积、分布、开发利用现状。,二、海洋生物资源,调查内容包括:(1)初级生产力: 叶绿素a数量及其分布等。(2)浮游生物: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及其分布,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及其分布等。(3)浅海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栖息密度、生物量及其分布, 重要经济贝类的资源量、分布等。(4)潮间带生物(包括大型底栖生物和附着生物):种类组成、 栖息密度、生物量及其分布,重要经济贝类的资源量、分布等。(5)游泳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及分布,重要经济鱼类组成、数量及分布。(6)鱼卵及仔稚鱼:种类、数量及分布,重要产卵场数量及分布等;(7)海洋捕捞资源现状:海洋捕捞主要种类组成、产量、生物学特性,海洋渔业增值(渔礁、贝类底播、对虾和海参增值放流)品种、产量及生物学特性等。(8)海水增养殖现状:主要品种、分布、产量,增养殖方式、规模,产量产值、经济与环境效益、养殖病害,增养殖潜力(渔礁、贝类底播、对虾和海参增值放流)品种、产量及生物学特性等。,三、滨海湿地资源,调查内容包括:(1)湿地的类型、规模、分布及生态特点等。湿地的类型、现状、形成、演化;生物多样性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2)湿地占有海岸线长度、底质、蚀淤情况;(3)主要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健康状况;(4)湿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类型、数量、规模、分布范围、开发利用与保护历史、开发利用与保护单位;(5)湿地主要生态问题等。,四、滨海旅游资源,调查内容包括: 旅游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开发利用程度, 资源利用效益、区域旅游资源组合状况、资源利用潜力和客源市场等。,五、海洋盐业资源,调查的内容包括:盐田现状与宜盐土地资源、盐区气候、盐度、海水化学、底质、地下卤水储量及分布、海洋盐业资源利用状况。六、港址资源调查的内容包括:港址资源类型、位置、面积、宜港岸线长度、水深条件、开发利用现状等。 七、海底油气资源调查的内容包括:油气构造区范围、资源储量、开采量、油井分布等。,第六节 海域使用现状与利益相关者调查,一、海域使用现状调查 1、调查内容 项目用海海域及其周边区域, 调查对象:包括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开发性和公益性的各种用海活动状况, 具体包括:位置、范围(界址)、权属、面积、 用海类型、占用岸线的类型及长度、 用海单位、用海年限、 审批机关等基本情况。用海类型参照海籍调查规程的分类体系进行划分。,P 76,2、工作方式调研、调访、资料收集分析为主,必要时对用海项目进行权属核查、实际界址测量和面积核算。,二、主要用海类型兼容性与排他性调查,1、渔业用海:渔业用海类型、对毗邻用海者的影响、周边海洋产业开发利用现状等。2、交通运输业用海:港口平面、建筑物类型,港池、航道及锚地冲淤状况,对毗邻用海者的影响,周边海洋产业开发利用现状等。3、工矿用海:日开采量、年开采量、开采范围、工业污(废)水排放、对毗邻用海者的影响,周边海洋产业开发利用现状等。4、工程用海:海洋(海岸、水面、海底)工程类型、工程质量、建成时间、对毗邻用海者的影响,周边海洋产业开发利用现状等。5、特殊用海:特殊用海类型、用海时间、使用现状、对毗邻用海者的影响,周边海洋产业开发利用现状等。,第七节 海洋功能区划与规划调查,调查方式:调访、资料收集与现场勘测相结合。 一、区域海洋功能区划布局主要内容(重点海域) 主要功能区位置、面积, 主要功能利用现状及功能区利用率, 功能区兼容与排它性, 主要功能区工程质量, 主要功能区区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二、规划布局 规划类型(总体规划和行业规划)与名称, 规划编制单位、编制时间、审批单位, 规划空间布局、规划目标及时间安排等。,P 77,三、海洋经济发展对海域使用需求调查 用海项目计划投资总额、实际到位资金、投资期限、年产值及其对区域同类海洋产业的贡献率、区域海洋产业结构、海洋产业对区域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区域经济发展对海域使用的需求等。四、相关产业政策调查 相关产业发展目标、布局要求等。,第八节 海洋自然灾害调查,主要包括: 各类海洋自然灾害发生的期次、位置、范围及影响程度。调查方式:调研、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对突发性灾害进行跟踪调查。搜集的资料主要包括: 历次海岸带普查资料、区域性的工程勘测数据; 各部门、各环境监测站、各水文气象站的长序列调查 与观测成果; 沿海地方志; 有关研究成果; 各省沿海市县地方志以及各省沿海市县灾害年表等。依据所获取的资料,掌握项目用海区及邻近区域历史时期主要海洋灾害及严重海洋灾害情况纪实,分析区域海洋自然灾害的地理分布及其特点、灾害强度(影响程度)、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规律等。,P 78,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