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第七讲 有效教学三大策略课件.ppt

    • 资源ID:1525981       资源大小:632KB        全文页数:16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七讲 有效教学三大策略课件.ppt

    讲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2,2,有效教学:规律原则方式方法策略 方法策略 教学的定位:有教之学。 有效教学的定位: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 什么是有效学习? 从一个案例说起。,客观:具体的做法、办法、方法,主观:秘方、招数、绝活,4,第一节 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化难为易,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为什么学得慢、学不会)知识过于抽象思考过程过于复杂 案例:除法竖式缺乏知识基础(经验、背景)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把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目标,把一件大事分解成一件件小事,这样你就会发现:从小处着手,从易处着手,事情也许并不很难。,4,5,5,一、化抽象为形象二、化理论为实践三、化未知为已知四、化复杂为简单,怎样化难为易:,6,一、化抽象为形象,语言的形象化图像的形象化动作的形象化,6,7,1. 语言的形象化(形象比喻),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中呈现的是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语义代码。如讲丰收,决不仅仅是亩产多少增产多少,更应该是“高粱乐红了脸,麦穗笑弯了腰 ”。,萧伯纳的案例爱因斯坦解释相对论,“100 50 20 = ”充满诗意的数学课,8,图像包括图片、图表、草图、绘画、摄影、幻灯、电影、电视、计算机等。在无法借助实物的情况下,图像直观是实现形象化的最主要途径。通过图像的直观性可把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所阐述的道理,具体直观地呈现在儿童面前,使他们获得生动的形象,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教师自绘图画的教学价值。,2. 图像的形象化,图画巧解数学题 利用电路图的案例,博士是什么,所见,9,“数学归纳法”,9,3. 动作的形象化,动作直观: 表演直观 演示直观 操作直观,案例:,表演:守株待兔,10,二、化理论为实践,10,2. 活动性(做中学),1. 生活性 生活性学科性 (生活数学学科数学) 语文的外延: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回归生活的政治,邱学华,教学:行程问题,“语用” (在使用、应用中学习语文) 3. 经验性,11,11,三、化未知为已知新旧知识的关系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的,所以利用旧知学习新知是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策略。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12,四、化复杂为简单 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案例:怎样把复杂的语文教学做简单(于永正),13,第二节 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策略化浅为深,教得深、教得透的前提,学生学得浅学不透的原因和表现: 认识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表面); 思维没有深度参与; 缺乏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14,一、由结论到过程;二、由知识到问题;三、由已知到未知;四、由一元到多元;五、由传承(接受)到创新(质疑);六、由依赖性的学到独立性的学;七、由教知识内容到教思维方法。,怎样化浅为深:,15,一、由结论到过程,15,孩子们的精彩,让学生学深学透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展示知识本身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同时也要让学生的思维卷入到知识的获得过程。,案例:,16,二、由知识到问题,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某语文教师不善言谈,每节课只将一些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自己读书、思考,期末考试,该班学生的平均成绩高过上好每一节课的教师所带的班级。,17,把知识转化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探究,并围绕问题进行交流、互动、研讨,这样就能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深学透。当然,问题要设计得有价值、有意义、有挑战性、有新颖性,使其能够有效引领和刺激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一份美国中学关于南北战争的作业 问题化教案一例,案例:嗟来之食,18,18,三、由已知到未知(由熟悉到陌生)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从熟悉的地方引到陌生的地方,由已知引到未知,让学生处在陌生、未知的状态,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是陌生者”,19,四、由一元到多元,“一元”指的是一元标准、共性认识、普适价值,“多元”指的是多元解释、个性认识、独特价值。认识和思维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 为此,新课程教学提倡和强调学生对文本的多种解读、对问题的多种解答和对情景生活的多种体验感悟。多样化和个性激活了课堂、激活了思维,有助于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出个性来。,江雪教学片断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20,五、由传承(接受)到创新(质疑),学习不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传承和接受,也是对课本知识的创新和质疑。这样的学习才会学得深学得透。,松鼠的结尾是不和谐的音符吗?,教育的主要任务,21,六、由依赖性的学到独立性的学,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能力是做会的,不是讲会的。传统的课堂里学生是被“教会”的,不是自己学会的,这种会往往是表面上的会,即心理学所说的“假知”,而不是真正的会。 所以,教师要改变旧的课堂教学方式,变“我告诉你”为“我帮你的忙,你自己去学”,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学得深、学得透。没有教的过程,学生或许能够学好;没有学的过程,是绝对学不好的。,学生自读自悟 教师条分缕析,少点设计 多点空间(数学案例),“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杜威) 我们知道,教材的编写因为要受到书面形式等的限制,总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当教材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把学科知识内容固定下来时,它必然省略了隐含在其中的有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这样就带来一个矛盾,,七、由教知识内容到教思维方法,即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形式上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这也就是说,以书本(教材)形式出现的知识,它的思维和智力价值是潜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教材知识内容时,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材表面的结论和说明的表述上,而是要进一步深入进去,挖掘和揭示这些表面结论和说明的产生与形成的思维过程,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还原,让学生看到了不曾预想的精彩,第三节 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越学越爱学、乐学的具体策略有很多,但这些策略一定有其共同的特点和秘诀:富有情趣。 情趣是快乐和幸福的源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发现的幸福。这是有效教学的动力源泉。,爱因斯坦说得好:“教育提供的东西,应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 不要把学好一门学科仅仅看成是一份责任,更不能仅仅把学好一门学科看成是为了分数。,案例1案例2,一、教师要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上课要投入。 这是让你的学生热爱学习的前提。,范梅南的观点,用学科魅力 “征服”学生,在学生面前,努力做到更好,“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我即语文”陈日亮,28,二、挖掘学科知识的内在魅力,让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这是让你的学生热爱学习的核心。,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探索“休”字的教学加强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29,三、“寓教于乐”,把游戏、艺术引进教学,使教学活动充满情趣。这是让你的学生热爱学习的敲门砖。,29,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古诗草教学片断让我的数学课堂充满乐趣反例:婆婆老师语文教学模式反例:一则故事,四、体验成功,让学生在你所教的学科上获得成就感。这是让你的学生热爱学习的公开的秘密武器。,“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从知识学习上,要让学生从师生关系上,就是要,提倡五种激励,1. 学会;2. 学好;3. 学成(学优)。,1. 鼓励;2. 肯定;3. 赏识。,31,安全感缺乏害怕自由权力尊重无条件宽容学会等待,31,五、重建课堂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家的感觉(安全感)。这是让你的学生热爱学习的吸铁石。,课堂是犯错误的地方; 课堂是求知和思考的地方; 课堂是,提倡七个允许 教会学生讲五句话,思考与作业:1. 如何理解“化难为易”与“化浅为深(化易为难)”的关系?2. 本讲所介绍的教学策略哪几种对你 启发最大?3. 介绍你常用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 做法和经验。,32,33,谢谢倾听!欢迎提问!,34,实际生活对于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有特别重要的教学价值。有一次,著名小学数学教学法专家邱学华与一位小学教师交谈时,这位教师不停地埋怨自己教的学生“笨得像石头”。邱学华让他请个“笨得像石头”一样的学生来。 学生来了,邱学华笑眯眯地说:“今天不让你做题,你能帮我办件事吗?”说着拿出两角钱,请他去买两本作业本、两支铅笔,而且要便宜的,孩子高高兴兴地跑了。,35,一会儿就买来了本子和铅笔,还找回了4分钱。谁知,邱老师说少了一分钱,孩子着急地申辩说,“本子本5分,二五得十;铅笔一支3分,二三得六;两角减去一角6分,还剩4分,怎么不对呢?”不料,他刚说完,邱老师却高兴地笑了。,36,学生走后,邱老师对那位教师说:“你看他多聪明呀,在实际生活中能解答复杂的多步计算应用题,而且还带着小括号呢!”这个“笨”学生之所以能解答这种复杂的多步计算应用题,正是因为他有“实际生活”作为认知基础。,回归生活的政治,例如, 初一的第一堂政治课上, 老师没有急着讲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先让我们谈谈“什么是政治? 政治对我们有什么用?” 一些同学壮着胆子说: “政治没什么用。”“政治就是新闻联播上每天大官开会。”“政治就是很无聊的东西”,没想到,老师听到大家的回答不但没生气,还哈哈大笑起来,说:“同学们对政治有误解。其实政治既不枯燥也不神秘,政治就是讲人为什么要生活在一起,以及如果人一定要生活在一起,怎样才能不吵架、不打架、不发生矛盾并且和睦相处的学问。只要你不能忍受一个人生活,那么就一定离不开政治。接下来,大家可以想一想,你一个人待着的最长记录是多长时间呢? 你能永远一个人生活吗?”,突然间,“政治”两个字不再像以前那样拒人于千里之外、遥不可及,一下子变成了生活中离不了也甩不掉的事。我不由伸直了脖子,对接下来的课充满期待。 在后来6年的政治课堂中,这位老师经常把社会热点新闻、校园大事、班级小事引入课堂,时而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讲解我们身边的事,时而又让我们展开联想把不同单元甚至不同年级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我的记忆中,老师从来没有跟我们提过考试分数,但我每次都名列前茅,这里既有对知识本身感兴趣的因素,也有对老师敬佩和感激的因素。上大学甚至上研究生后,我还多次主动选修政治学原理、中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社会学等课程。 事实上,这里所说的仅仅是我遇到的众多拥有神奇力量的教师中的一位。但我发现,好教师最重要的共同点在于,他们深刻理解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并能将这种联系有效地传达给学生。,41,“除法竖式”的两道例题:,42,43,萧伯纳的案例,一位新闻记者问萧伯纳:请问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区别在哪儿? 萧伯纳的回答是:区别非常简单明了。假定这里有一瓶只剩下一半的酒,看到这半瓶酒的人如果高喊:太好了,还有一半。这就是乐观主义。如果哀叹:糟糕,只剩下一半了。那就是悲观主义。,43,(来源:马德.幽默与智慧),44,爱因斯坦解释相对论,“如果你在一个漂亮的姑娘旁坐一个小时,你只觉得坐了片刻;反之,你如果坐在一个热火炉边,片刻就像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的意义。如果有人存在怀疑,而又想试验一下的话,有谁不会宁愿做那个同姑娘坐在一起的人,而把火炉留给那个怀疑者呢?”,例如:有这样一个算式:“100- 50-20 = ”。这是一个抽象的算式,在小学二年级,如果教师非常抽象地对学生说:“这叫连减,第一个数叫做被减数,我们现在就是要从被减数中减去第一个减数,然后用它们的差减去第二个减数,再得到它们的差。”这就把一个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教师应该非常灵活地对学生说:“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你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你妈妈带你上超市,带了100元钱,买了一箱苹果,花了50元;又给你买了一个玩具,花了20元。那么还剩下多少钱呢?”这样一解释,学生马上就明白了,因为学生有相关的生活经验,他们把这个算式与头脑中的形象记忆联系起来了,就会很容易理解这一知识。,进而,如果要进一步教学“算式中减50再减20,也可以把50和20加起来再减”,教师又可以这样说:“我们去超市买东西,超市是怎么收银的呢?是一次性收的,先把你买的所有东西的钱全部加起来以后,用100元去减这个数,这个一起减的过程就是找钱的过程。”教师这样一说,学生又很容易就懂了。,这还不够,教师在学生理解题意之后还应进一步讲解:“这个题目问的是还剩多少钱,因此它和人物、地点就没有关系了。妈妈、你、超市可以删去,也可以改为爸爸、小明、商店。因为是问还剩多少钱,所以这与买的什么东西也不相关,题中的苹果、玩具可以删掉,也可以改为橘子、书籍。”这样通过其一,了解其二、其三, 以至无穷,就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掌握“100 - 50 - 20”这个算式的抽象含义了。,“张老师的数学课,不仅仅是数学。他在解释数学的过程中还总是引用一些诗句来解释,句句都很精辟,充满诗意。”学生赵一鸣这样对记者说,“比如,他用长河落日圆来解释解析几何直线与圆的关系;大漠孤烟直则形容线面垂直的位置关系;根的存在性定理中函数零点存在的条件可以变成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而数列学习时,一句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不仅给出了一个递减的等比数列,同时更深刻地揭示了极限的思想。”,(来源:蒋夫尔.让枯燥的数学充满诗意.中国教育报. 2012年10月18日.),50,图画在数学教学中也有其特殊的价值: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请一位数学专家解下面这道算术题:在一个减法算式里,减数、被减数与差的和等于90,差是减数的两倍,那么差等于多少呢?题中概念太多,这位专家让孩子读两遍,学生还是把握不住,专家改用图来表达,图给孩子直观感和整体感,容易把握(见图1) 。,50,51,专家与孩子商量:既然差是减数的两倍,我们能否将图1改为图2呢?孩子高兴地说,它是减法算式,干脆把图2改成图3吧!根据“减数、被减数与差的和等于90”,有+=90,就可知道=15,那么差等于30。,51,52,可以认为,这三张图形是一种特殊语言,它给人以直观感和整体感,它比普通语言要容易把握得多。因此,美国数学家斯蒂思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被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所见时,便是通过自绘图画创设直观情境,展现课文内容。一上课,她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这首古诗,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老师画的图”。她边画边娓娓动听她描述:“夏天,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树林里。树林里的树长得真茂盛!密密的枝叶遮住了蓝蓝的天,挡住了炎炎的夏日。牧童一边放牛,一边大声地唱着歌,歌声在林间震荡着。,这时,牧童听见了知了的 鸣叫声,他很想捉一只,于是他忽然停止了歌唱,在地上搜索着、寻找着 ”随着动人的描述,一幅妙趣横生的黑板画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议论画面,评价画面,最后对画面的结论是:景色美丽,牧童可爱。这时,教师把话锋一转:“这么美丽的景色,这么可爱的牧童,古代诗人仅用了 二十个字来表达。这首诗的题目叫所见,请同学们翻开书”。,博士是什么,美国犹他大学的助理教授Matt Might 用这组图解释,博士学位到底是什么意思。他说,每年都有新生的入学教育,但是有些观点用语言说不清楚,不如画图。我觉得这组图真的很好懂,而且一点没错,博士就应该是图中的意思。老子说:“大道至简。”可是真的要很简单地表达出来,却是非常难的一件事。,56,利用电路图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充要条件 ”,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不易正确理解。结合下面的电路图就可以突破这个难点。,57,下图所示的电路图,视“开关A的闭合”为条件A,“灯泡B亮”为结论B。,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A是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A是B的非充分非必要条件,58,演示模型也能创设直观情境。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归纳法”时,便是通过演示模型,引入归纳法的。一上课,教师演示袋子,从袋子里摸出来的第一个是红玻璃球,第二、三、四、五个均是红玻璃球,问:“这个袋子里是否全是红玻璃球?”学生:“是”,继续摸,摸出一个白玻璃球,问:“是否全是玻璃球?”学生相互争论,高度兴奋(少部分):“是”。,59,再摸,摸出一个乒乓球,(大笑)教师问:“是否全是球?”学生:“不一定”。小结:“这个猜想对不对:若知道袋里的东西是有限的,则迟早可以摸完,当把袋里的东西全摸出来,当然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结论。但当东西是无穷的时候,那又怎么办?” (静) “如果我约定,当你这一次摸出的是红玻璃球的时候,下一次摸出的也肯定是红玻璃球,那么袋子里是否全是红玻璃球?”学生:“是”。这种直观有助于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一位教师教学守株待兔,很快就教完了,可学生并不理解其寓意。这时教师灵机一动,扮成守株待兔者,倚在黑板下,闭目打坐,让学生“劝”自己。学生兴致倍增,纷纷劝起老师来:“老师,你等不到兔子啦”“老师,再等下去你会饿死的!”老师还模仿守株待兔者的口气和学生争辩。学生越劝说,兴致越高,就越深刻地理解这篇寓言的意思。教学中除教师表演外,还可让学生表演,学生表演有独特的教学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从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实际上,儿童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表演能够有效地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语文教材中有些篇幅戏剧因素浓厚,语言的动作性强,教师要善于把它们改编成小品或课本剧,让学生走进课文,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在“动”与“乐”中把握课文内蕴,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及内心世界。,62,一位数学教师在教行程问题时,感到学生对“同时”、“不同地”;“相遇”、“相遇时间”等概念难于理解,于是他组织学生活动,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他组织两队学生分别在操场两边竞走,老师哨子一吹,两人同时从两地对走。这时,老师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的含义。要求两人碰上时停止,告诉学生这是“相遇”。,63,然后让同学们看在相遇时谁走的路程多,让学生理解在同一时间内两位同学各走多少距离。活动后,老师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学生想起活动的情景,以活动中获得的感性材料为支柱,进一步分析思考,便掌握了相遇问题的知识。,64,当前有人把语文教学搞得太复杂了,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具体表现在内容复杂、手段复杂、环节复杂。内容复杂的现象很普遍。,第一,教学目标要简要;第二,教学内容要简约;第三,教学过程要简洁;第四,教学方式要简练;第五,作业要简化。,65,教得深、教得透的前提: 语文课改来改去,在教法上花样翻新,却不在教材的钻研上下功夫,以至于无论教多少年,教多少遍,对一篇课文仍无新的发现,仍无独到发掘,一如既往地停留在对教学参考书简单重复的浅层次、低水平上,学生怎么会买账呢?一篇课文,在阅读的基本面上固然有其客观一致性,但发掘的深入程度是无止境的而现在的教师,不要说深入发掘了,就是文本的基本阅读面,也没有自己的理解,完全变成了一个毫无理性判断力的只是现成结论的搬运工。(崔茂新),66,孩子们的精彩(杨明明) 春天,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了首写春天的诗。诗很精彩,孩子们更精彩。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五月的雨滴 像熟透了的葡萄 一颗、一颗 落进大地的怀里 到处是蜜的气息 到处是酒的气息,66,67,我没有把诗句一下子都展现在他们的面前,而是让孩子们逐句品味诗句,或者故意留有空白,让他们猜猜诗人会怎么写。 诗中说:“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 孩子们说:是啊!是啊!熟透了的葡萄才会掉下来,熟透了的葡萄水分才多呢!,68,诗中写“一颗,一颗”,我问:“一颗,一颗,落下来的是什么呀?” 甲孩子说:“落下来的是雨滴。” 乙孩子说:“不,落下来的是葡萄。” 丙孩子说:“你们说得不对,落下来的是像葡萄一样的雨滴。” 丁孩子说:“应该说,像雨滴一样的葡萄。” 多么执著的讨论啊!何必去追究他们谁说得对呢?只需读读他们一脸的认真,我便满足了。,68,69,接下去的争论更精彩了,诗中写道“落进”,还没等我念完后半句,他们又接腔了。直言不讳:“落进我的嘴巴里!” 反唇相讥:“你的嘴巴盛得下吗?” 争先恐后:“应该落进池塘里!”“不,落进干旱的土地里!”,69,70,“落进沙漠里!” “落进果园里!” “落进庄稼地里!” 最后是一个伟大的总结:“落进大自然的怀里!” 我亮出了诗人的原话:“落进大地的怀里!” “哦!”孩子们欢呼了!他们欢呼什么?是欢呼猜对了吗?不是吧!他们是欢呼自己也有诗人的水平。,71,最后两句,我是让孩子们填空的。“到处是( )的气息,到处是( )的气息。” 他们对这个括号有兴趣极了,答案五彩纷呈:写葡萄的,写香的,写糖的,写丰收的,写喜悦的,居然也有孩子写出了与原诗一模一样的文句:“到处是蜜的气息!” 真惊讶孩子的能力!他们不仅会读诗,会体味诗,同样也会创作诗。,71,在课堂上,全班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提出了一个自己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会发生饥荒?”“为什么饿汉那么穷,财主却那么有钱有物?”“饿汉为什么说他情愿饿死,也不吃财主给他的食物?”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第三题进行讨论。,围绕问题展开教学,“嗟来之食”,在讨论中,学生探讨了多种可能性。有一个学生回答 “因为他很有骨气,很有尊严”。教师非常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学生的话进行引导:“对!他很有骨气,很有尊严。可是他已经快要饿死了,你赞成他这样做吗?”新的问题立即又使学生的认识产生了分化。有的学生明确赞成,有的学生强烈反对。在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提升出了一个与此关联、又蕴含哲学意味的问题,即 “生命和尊严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在激烈的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生命比尊严更重要,“因为没有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有的学生觉得,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因为没有尊严会被人看不起”;还有的学生语出惊人,说生命和尊严同样重要,“因为没有生命就没有尊严,而没有尊严生命就没有意义。生命和尊严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手心和手背一样”(来源: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5期),75,你是否同意林肯总统关于美国不能存活除非它全部解放或全部奴役的声明?解释。解释为什么北方白人反对奴隶制,南方白人拥护奴隶制,但他们都感觉是在为自由而战?内战期间,女人开始担任很多以前男人的工作。你能对由于内战造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冲突的问题做出怎样的概括?构造一个争论,运用历史证据来支持或反对下面的观点:美国内战是地区差别不可避免的结果。,76,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探索历史复习课的问题化教案(张铁军):一、复习重点。1.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所采取的革命模式及依据。2.苏联和中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探索的异同。二、复习难点。俄国十月革命和“斯大林模式”对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77,三、问题的预设。1.学生通过自学能发现和提出问题。(1)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有哪些区别?(2)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走的道路有什么不同?根据是什么?有什么启示?,78,2.学生可能发现不了的问题。(1)十月革命的胜利对近代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2)中苏两国经济体制曾经共有的特征是什么?这种特征在两国工业和农业方面的共同表现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共同影响?,79,3.老师抛给学生的问题。(1)苏俄为什么用新经济政策来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在中国是如何变化的?(3)中苏两国对社会主义探索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它给你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四、反馈练习(略),80,江雪教学片断 生: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 一石击起千层浪。是啊,不在钓鱼又是在做什么呢?是照搬教参中现成的答案,还是允许学生的多元解读?说不定有意料之外的精彩呢! 生: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 万里江山,银装素裹,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81,生:老人感到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 妙! 生:我觉得老人在磨练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 生: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 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82,生:老人是在钓一个春天! 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至情至性,独具慧眼,精彩! 这样的语文,才能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师: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 是课本呢?生:因为大自然里充满着知识,充满了科学的奥妙。 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师:哦,那就是说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科学课本了! 谢谢你,你打开了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 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讨论: 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生:我认为大自然是本语文课本,当你看到树木的 时候,就会想起“木”字。我们倚靠在大树旁, 不就是“休”字吗?生:我认为大自然是音乐课本。小燕子是音符。 燕子中写过: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 一支春天的歌。生:我认为是美术课本。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 层次丰富。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是画上的 景观。师:好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诗:云是天空的画。,生:我不说课本了,我认为大自然是一本童话书, 一本用绚丽色彩描绘成的童话书。春天的童话 是嫩嫩的,夏天的童话是碧绿的,秋天的童话是 金色的,冬天的童话是雪白的。师:好浪漫的想象啊!同学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 又美妙,打开它,你就会感受到它的魅力。我 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它还会是数学课本、 体育课本,甚至舞蹈课本。我们只要用心阅 读,也同样会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大自然课本。,曾经看过一篇教育随感,有这样一段话深契我心: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叫学生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引导学生产生自己的思考; 不是要学生记住课本中的、教参上的或教师讲的思想,而是要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思想;,不是要培养一个会记忆的民族,而是要培养一个会思考的民族,而要培养一个会思考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思考、批判、探索,就难以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生活中的重大突破都来自全新的答案,它们来自挑战现状,而不是接受现状。” (来源:王丽萍. 给学生一双看世界的眼睛. 中国教育报. 2012年4月5日.),松鼠的结尾是不和谐的音符吗?(单咏梅) 学习法国作家布丰的松鼠,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或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老师,我认为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是这篇文章中的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我笑着问:“为什么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我没有亲眼见过松鼠,读了这篇文章,了解到松鼠原来是个漂亮、驯良、乖巧的小动物,我感觉自己很喜欢它。可是,文章最后却说: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他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我在读到此处时,感到很别扭。如果我们真心喜欢一个小动物,比如说小狗,我们在夸奖它一番后,会告诉别人它的肉可以吃,皮可以制成皮袄吗?,或许,以前的学生也有这一想法,只不过作为老师的我,从来没有给他们这一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课改后,正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读书的感受,学生才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能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 作为老师,我欣赏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佩服他们读书时那种鲜活的感受,也在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于是,我进一步鼓励道:“你敢于向课本挑战,很了不起。同学们,你们当中有没有人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认为这是不和谐的音符呢?” 陆陆续续有几个举手。 “那就请你们继续说说你们的理由吧。” ,92,学生自读自悟 教师条分缕析 最近,我有机会听了两节阅读课,上的都是苏教版第三册水乡歌。这是一篇热情讴歌水乡美景的赞美诗,语言文字优美,读来让人浮想联翩。如何引导二年级的孩子读进文中,走进画一样的诗中,两位执教老师颇费心机。一位老师是将文字与画面分割成若干块,一一在孩子面前呈现;另一位老师则把孩子带到文字与画面旁,放手让孩子去品味、欣赏。先将两节课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片段节录如下:,93,【教例一】 出示第一段文字: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 师: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自读。 生:我从“千条渠,万条河”中体会到了水乡。 师:这里“千”和“万”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水乡的渠和河很多很多。,94,生:我从“池塘一个连一个”中体会到了水多。师:“一个连一个”说明了什么?生:说明了水乡的池塘很多。生:也说明水很多。生:我从“绿水荡清波”中体会到了水美。师:“绿水”是什么样的?生:“绿水”是水碧绿碧绿的。,95,师:“清波”呢?生:“清波”是水很清澈,上面还有波纹。师:是呀!你们看水乡的水这么多、这么美。让我们朗读并把这段话并背诵下来。生练习有感情朗读、背诵,96,【教例二】出示第一段文字(同上) 师:好好读读这段话,老师相信小朋友自己一定能读懂的。 生自读。 师:刚才读这段话时,你们的脑海中是否出现了一幅幅水乡的画面。(出示水乡图) 师:请小朋友们再图文对照着读一读、想一想,然后说说水乡的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景象。 生自读(读得很投入),97,生:我仿佛来到了水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水。 生:我也仿佛来到水乡,我睁大眼睛,想数一数水乡有多少条水渠和小河,可是我怎么也数不过来。啊,水乡的水太多了! 生:我看到了水乡的小河,河水很清很清,连河底的水草我都能看到,有时水草旁还会有小鱼虾游过呢。,98,生:我看到的水乡小河和朱珠刚才说的不太一样。河水是碧绿碧绿的。一阵微风吹来,河面上就荡起一层一层的小水波,太美了! 师:假如现在小朋友们就站在水乡的渠边、河边、塘边,你们最想去做什么呢? 生:我想画一幅画,画下“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绿水荡清波”。,99,生:我想弯腰,捧起水乡的清水喝一口,尝一尝它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生:我想照张相片,把水乡美景留在照片中。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老师什么也没说,你们就自己读进文中去了。水乡的水是这么多,这么美,像画一样。想把这段话读好背下来吗?请认真做准备。 生练习有感情朗读,背诵。(情绪高涨),100,以上两个教学片段实录虽然教学内容是一模一样的,但由于两位执教者教学思想观念的不同,其课堂教学设计的差异很大,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教例一:教师条分缕析,学生亦步亦趋 本教例中,教师从引导学生了解该段大意,到怎么体会水乡、水美,再到感情朗读,整个教学环节是由老师主宰着一切,学生不过是在迎合老师去读、说。,101,教师预设好一条阅读的暗线,每到一个知识点,教师便要适时介入学生的阅读活动,牵着他们往下走,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不允许学生有离线、越线之机。学生阅读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只是为了回答好老师所设计好的几个问题,获取课文语言文字中所荷载的内容知识吗?当然不是,学生阅读主要是为了学会阅读、发展语言、提高语文素养的。那么,怎么进行阅读教学呢?,102,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既然是个对话过程,那么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当他们通过自主的阅读实践与文本及文本的作者交流时,教师就不应该不合时宜地介入、打断,要充分相信学生,要给学生自主阅读实践的机会,要让学生先与文本充分交流之后,再与老师、同学合作交流。像上述教例一当中条分缕析式的教学设计,常常带来的是对教学内容的人为肢解、条块分割。,103,教学中教师不能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必然会出现重讲解、重理性分析、搞知识的外部搬运的情况。学生在这种条分缕析式的教学设计中没有自主性,无法主动探究,下一步将要学习什么总是由教师来安排,学生就只能在老师的精心牵引下亦步亦趋。长此以往,只会泯灭学生阅读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104,教例二:教师能放能收,学生自读自悟 本教例中,教师从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到点拨学生想象画面,再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一直到最后鼓励学生朗读背诵,在整个教学环节之中,我们没看到一点师“牵”生的痕迹。教学自始至终处在一种学生要读、愿想、抢说、乐背的良好氛围之中。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教者大胆放手让二年级的学生去自读自悟这段话,让学生独自走进文中,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105,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各自构建起自己独特的阅读表象,产生了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教者深谙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学生是阅读的主人,阅读是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体验与理解。正是有了上述的认识,教者才能放的开;也正是有了教师充分的放,学生才会有自读自悟的机会,课上才会产生多姿多彩的独特感受与体验。,106,设想一下,学生若是在老师问题的牵引下,还会有机会尝一口河水的味道吗?阅读教学中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语文课程标准中写的清楚:“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同时也是阅读课堂上学生的另一个主要对话对象与合作伙伴。课堂上,教师只收不放,学生便会亦步亦趋;能放能收,学生才能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107,阅读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若是能做到“尽职而不越位,出手而不牵手”,学生就会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在与教师、文本之间不断的对话过程之中,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108,少点设计 多点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十分周到,往往导得过多、过细。请看一位教师教“用字母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一节的教学片段: 出示例4:某商店一天上午卖出3个花瓶,下午又卖出4个花瓶。每个花瓶的单价是X元,这一天卖花瓶一共收入多少元?师:指名读题,出示直观图。(略)师:每个花瓶的单价是多少元?,109,生:X元。师:上午卖出几个花瓶?生:3个。师:那上午卖花瓶的钱数一共是多少?生:3个X元。生:3X元。师:下午卖出几个花瓶?生:4个。,110,师:那下午卖花瓶的钱数一共是多少?生:4个X元。生:4X元。师:这一天卖花瓶的钱数一共是多少?生:3X+4X元。师:3X和4X各表示几个X?一共是几个X?生:3X表示3个X,4X表示4个X,一共是7个X。师:那么3X+4X就是7个X,7个X可以写成。,111,生:3X+4X是7个X,7个X可以写成7X。板书:3X+4X=(3+4)X=7X师:思考上面的计算过程,这实际是应用了什么运算规律?生:运用了乘法分配率。师小结:根据运算意义,这里的3X+4X是3个X加4个X,结果是7个X,也就是7X。这种设计就理解和把握教材而言,应当是无可非议,但问题也是明显的。,112,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教师主宰了课堂和学习,教师一问,学生一答,学生跟着教师跑,缺乏主动性。这种课堂教学失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性特点,掩盖了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和思维碰撞,僵化了鲜活的学情。,113,2、不利于面向全体。 由于学生学习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总有一部分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而另一部分学生还在思考,而教师又不可能等到全班学生都想好以后再作交流。结果是中下学生还没想好,就开始讨论,他们只能停下来,听别人说。于是就形成了优等生唱主角,中等生唱配角,学困生当群众演员的局面。一节课下来,学困生没有一个问题能解决掉,当然是学习困难越来越多,成了名符其实的学困生。,114,3、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把教学内容分析得过细,提出的问题过小,思维距很短,缺少思维训练,这固然能使学生易于应答,可以保证学生知识的掌握,教学环节的有“序”进行,但也造成了许多失落,如活跃的想像,模糊的体验,会心的沟通,不可言传的意会等等,淡化了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功能。 同样是教学这一节内容,在另一位教师的课堂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115,出示情境:一位商店老板上午卖出了3个花瓶,下午卖出了4个花瓶。晚上回家不会记账,你能帮他把这一天的收入记住吗?花瓶(个)上午:3个下午:4个学生思考,讨论。生1:我觉得可以列表式记账。,116,生2:我觉得这样只是记住花瓶个数,不能表示出总收入是多少。所以我认为用未知数X来表示每一个花瓶的元数,这一天的收入就是(3+4)X元。 生3:这样表示很好,可还是不简单易记。我认为用7X元表示更简洁。因为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七讲 有效教学三大策略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