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中医内科学 07 02血证课件.ppt

    • 资源ID:1524203       资源大小:521KB        全文页数:6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内科学 07 02血证课件.ppt

    ,中医内科学,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第一节 郁证第二节 血证第三节 痰饮第四节 消渴第五节 自汗盗汗第六节 内伤发热第七节 厥证第八节 虚劳第九节 肥胖第十节 癌病,学习目的 掌握郁证、血证、痰饮、消渴、汗证(自汗、盗汗)、内伤发热、厥证、虚劳、肥胖、癌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学习要点 郁证的概念,基本病机及治则,分证论治;血证的概念,基本病机,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痰饮的概念,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消渴的概念,基本病机,分证论治,后期变证;自汗、盗汗、脱汗、战汗的鉴别,分证论治;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分证论治;厥证的概念,与中风、痫病鉴别,分证论治;虚劳的概念,与一般虚证区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肥胖的分证论治;癌病的概念,基本病机,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以气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津液代谢失常多继发于脏腑病变,而它又会反过来加重脏腑病变,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气血津液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病因的影响下,引起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输布失度,生成不足,亏损过度,从而导致的一类病证。内科的多种病证均不同程度地与气血津液有关,如气机郁滞引起郁证,血溢脉外可致血证,水液停聚出现痰饮,阴虚燥热发为消渴,津液外泄过度引起自汗盗汗,气血阴阳亏虚或气血水湿郁遏导致内伤发热,气机逆乱、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引起厥证,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导致虚劳,气虚痰湿偏盛出现肥胖,以及正虚邪结,气、血、痰、湿、毒蕴结引起癌病等。临床上常把郁证、血证、痰饮、消渴、自汗、盗汗、内伤发热、厥证、虚劳、肥胖、癌病等归属于气血津液疾病。,此外,积聚、瘿病亦与气滞、血瘀、痰凝密切有关,但本书按脏腑归人肝胆病证一章;水肿虽系水液停聚体内所致,但因其病位主要在肾,故本书将其列在肾系病证一章。 在治疗上要遵循以下原则:针对气血津液的病变性质进行治疗,补益其亏损不足,纠正其运行失常。气血津液的病证,虽有其共同性,但发病的脏腑不同,则症状表现也就各异,应结合五脏病变的不同特点进行辨治。重视补益脾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尤其是对气血津液亏耗过多或生成不足所形成的病证,应充分重视补益脾胃,以助化之源。重视气、血、津三者之间的关系,注意将气为血帅,气能行血、行津,气能摄血摄津,血为气母,津能载气,津血同源等理论,用于指导气血津液有关病证的临床治疗。注意攻补之适宜。气血津液疾病大多虚实夹杂,病久多痰阻血瘀。除纯属虚证者外,当分清标本缓急,虚实兼顾,补虚勿忘治实,祛邪勿忘固本。做好调摄护理工作对气血津液病证的好转及治愈有重要作用。,第二节 血证,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结语】【临证要点】【名医经验】,概述,概念: 血证是指血不循经,自九窍排出体外,或渗溢于肌肤的一类出血性病证。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而有齿衄、鼻衄、肌衄、咳衄、吐血或呕血、便血、尿血之称,如口、鼻、眼、耳、皮肤出血和咳血:呕血、便血、尿血并现者为大衄。,源流早在内经即记载了出血病证,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出血病证的预后有所论述,如灵枢百病始生日:“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素问大奇论日:“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至今仍在沿用。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理有较详细的论述。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收载治疗血证的方剂,如犀角地黄汤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宋代严用和济生方失血论治认为血证的病因有“大虚损,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恚怒”等,病机强调“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金代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也认为失血主要由热盛所致。元代朱丹溪强调阴虚火旺是导致出血的重要原因。明代虞抟医学正传血证率先将各种出血归纳在一起,以“血证”名之。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则提出了治吐血三要法,即“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一直为后代医家所推崇。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对血证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提纲挈领地将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及“气伤”两个方面,对临证辨别血证的病因病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清代唐容川血证论为治疗血证的专著,其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实为通治血证之大纲,目前仍具有指导意义。,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某些系统的疾病(如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病因病机】,外感六淫、酒食不节、情志过极、劳倦过度以及热病或久病之后等均可引起血液不循经脉运行,溢于脉外而发病。,(一)病因 1感受外邪外感风热燥邪,热伤肺络,迫血上溢而致咳血、鼻衄;湿热之邪,侵及肠道,络伤血溢,从下而泻可致便血;热邪留滞下焦,损伤尿道,络脉受损,导致尿血。正如临证指南医案吐血所云:“若夫外因起见,阳邪为多,盖犯是证者,阴分先虚,易受天之风热燥火也。” 2酒食不节饮酒过多或过食辛辣,湿热蕴积,损伤胃肠,熏灼血络,化火动血,则衄血、吐血、便血。所以临证指南医案吐血日:“酒热戕胃之类,皆能助火动血”;如酒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失摄,统血无权,血溢脉外。,3情志过极七情所伤,五志化火,火热内燔,迫血妄行而致出血。如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木火刑金,损伤肺络可致鼻衄和咳血;郁怒伤肝,肝火偏亢,横逆犯胃,胃络受伤,以致吐血。 4劳倦过度心主神明,神劳伤心;脾主肌肉,身劳伤脾;肾主藏精,房劳伤肾。劳倦过度,可致心、脾、肾之气阴损伤。气虚失摄,或阴虚火旺,迫血妄行均可致血溢脉外而致衄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 5久病热病久病或热病之后,一则可使阴津耗伤,阴虚火旺,火迫血行而致出血;二则由于正气损伤,气虚失摄,血溢脉外而致出血;三则久病人络,瘀血阻滞,血不循经,因而出血。,(二)病机 血证的基本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正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云:“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荣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火有虚实,气有盛衰。气火亢盛,血热妄行者属于实证;阴虚火旺,灼伤血络及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者属于虚证。在病理演变上,常发生实证向虚证转化。如开始为火盛气逆,迫血妄行,但在反复出血之后,则会导致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因出血过多,血去气伤,以致气虚阳衰,不能摄血,甚至有气随血脱,亡阳虚脱之虞。因此,在一定情况下,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所导致的结果。,此外,出血之后,离经之血,留积体内,蓄结而为瘀血,瘀血又会妨碍新血的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使出血反复难止。 血证的预后,主要与下述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引起血证的原因。一般来说,外感易治,内伤难治,新病易治,久病难治;二是与出血量的多少密切有关。出血量少者病轻,出血量多者病重,甚至形成气随血脱的危急重证候。,【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 1鼻衄血从鼻腔溢出,排除外伤、倒经。 2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排除外伤。 3咳血血由肺或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纯红鲜血,间夹泡沫,或痰中带血丝,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多有慢性咳嗽、喘证或肺痨等肺系疾患病史。 4吐血从胃或食道而来,随呕吐而出,常夹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多呈紫红、紫黯色,也可呈鲜红色,大便常色黑如漆或呈黯红色。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先兆症状。多有胃痛、嗳气、吞酸、胁痛、黄疸、癞积等宿疾。,5便血便血可发生在便前或便后或血便混下,色鲜红、黯红或紫黯,甚至色黑如柏油。多有胃痛、胁痛、积聚、泄泻、痢疾等宿疾。先血后便者,病位在肛门及大肠,为近血。先便后血者,病位在胃及小肠,为远血。由风热客于肠胃引起,症见便血,血清而鲜者,病属实热,为肠风。湿热留滞肠中,伤于血分,症见便血,血浊而黯者,病属湿热偏盛,为脏毒。 6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血丝、血块,但尿道不痛。 7紫斑四肢及躯干部出现瘀点或青紫瘀斑,甚至融合成片,压之不退色,常反复发作。,胸部x线、CT检查、支气管或造影检查、红细胞沉降率、痰细菌培养、痰抗酸杆菌检查和脱落细胞检查等均有助于咳血的诊断。呕吐物、大便潜血试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纤维胃镜和B超检查等有助于吐血、便血的诊断。尿常规、尿隐血、膀胱镜等检查有助于尿血的诊断。血液分析、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块退缩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束臂试验、骨髓细胞学检查等有助于血液病所致血证的诊断。,(二)鉴别诊断 1鼻衄 (1)外伤鼻衄:有明确的外伤史,如碰撞或挖鼻等原因而导致鼻衄者,其血多来自外伤 一侧的鼻孔,经治疗后一般不再复发,也无全身症状。 (2)经行衄血:其发生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一般在经前或经期内出现,也称逆经或倒经。 2咳血与吐血咳血与吐血均为血液经口而出的病证,但两者区别明显。咳血的病位在肺与气道,血色鲜红,常伴有泡沫痰液,咳血之前多伴有喉痒、胸闷之兆,血常随咳嗽而出,一般大便不黑,常有咳嗽、肺痨、喘证或心悸等旧疾。吐血病位在胃与食道,血色多紫黯,常混有食物残渣,常伴胃脘不适、恶心等症状,血随呕吐而出,大便常呈黑色,往往有胃痛、胁痛、黄疸、鼓胀等旧病。,3吐血与口腔、鼻咽部出血 口腔及鼻咽部出血常为鲜红色或随唾液吐出,血量较少,不夹杂食物残渣。此类出血多因相应的口腔、鼻咽部疾病引起。4便血与痔疮痔疮出血在便中或便后,色鲜红,常伴肛门疼痛或异物感。肛门或直肠检查可发现内痔或外痔。5尿血与血淋、石淋尿血与血淋均为血随尿出,血淋伴尿道疼痛,而尿血不伴尿道疼痛。石淋者可先有小便排出不畅,小便时断,腰腹绞痛,痛后排出砂石并出现血尿;尿血不伴腰腹绞痛、小便艰涩,亦无砂石排出。,6紫斑与出疹紫斑与出疹均为出现在肌肤的病变,而紫斑中有点状出血者须与出疹相鉴别。一般而言,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退色,触之不碍手;而出疹点则高于皮肤,压之退色,触之碍手。7紫斑与温病发斑紫斑与温病发斑在肌肤上的改变很难区别。但临证上温病发斑发病急骤,常伴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有时抽搐,同时可见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舌质红绛等,其传变迅速、病情险恶;而紫斑常有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史,但一般无舌质红绛,也无温病传变迅速的特点。,【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实证多由火热亢盛,迫血妄行所致,也可由瘀血阻络而成。火热之证,有实火与虚火之不同,其实火为火热亢盛,虚火一般由阴虚导致,而后者属虚中夹实证。虚证一般由气虚失摄,血不归经所致。此外,初病多实,久病多虚,而久病人络者,又为虚中夹实。 2辨病变部位同为一种血证,可由不同病变脏腑引起,其病位是不同的,如咳血有在肺、在肝的不同;鼻衄有在肺、在胃和在肝的不同;齿衄则有在胃、在肾的不同;尿血则有在肾、在脾和在膀胱的不同。,(二)治则治法 血证治疗原则为治火、治气、治血。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所云:“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之法无余义矣。”治火者,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治气者,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当出血严重,气随血脱而有亡阳虚脱之虞者,当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为急。治血,即止血,火热亢盛,血溢脉外,当凉血止血;出血不止当收敛止血;瘀血阻络,血不归经当祛瘀止血。,(三)分证论治 1鼻衄鼻衄多因火热偏盛,迫血妄行而成,以肺热、肝火、胃火最为常见。也可因正气不足,气不摄血而致。 (1)热邪犯肺 症状:鼻燥流血,血色鲜红,身热,口干咽燥,咳嗽痰黄,或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病机析要:热邪犯肺,迫血妄行,上循其窍,故鼻燥流血;火为阳邪,故其血色鲜红热耗肺津则口干咽燥;热盛灼津为痰,肃降失司故咳嗽痰黄。如热邪尚在卫表,则可见恶风发热。,治法:清肺泻热,凉血止血。 方药:桑菊饮。 常用桑叶、金银花、菊花、薄荷、蝉蜕、竹叶、连翘辛凉透表,宣散风热;栀子炭、白茅根、牡丹皮、侧柏叶凉血止血。 肺热盛而无表证者可去薄荷、桔梗,加黄芩、桑白皮清泻肺热;咽喉痛加玄参、马勃清咽利喉;咽干口燥加麦冬、玉竹、沙参、天花粉养阴生津;咳甚加象贝母、枇杷叶润肺止咳。,(2)肝火上炎 症状:鼻衄,血色鲜红,目赤,烦躁易怒,头痛眩晕,口苦耳鸣,或胸胁胀痛,或寐少多梦,或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析要:肝郁化火,木火刑金,迫血妄行,上溢清窍而为鼻衄;肝火偏盛故两目红赤;肝火上炎,则烦躁易怒,头痛,眩晕,口苦,耳鸣,胸胁胀痛;肝火扰心,则寐少多梦。,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 常用龙胆、柴胡、栀子、黄芩清肝泻火;侧柏叶、藕节、茜草根、白茅根凉血止血。 寐少梦多加磁石、龙齿、珍珠母、远志清肝安神;便秘加大黄通腑泻热;阴液亏耗加麦冬、玄参、墨旱莲养阴清热。,(3)胃热炽盛 症状:鼻血鲜红,胃痛口臭,鼻燥口渴,烦躁便秘,或兼齿衄。舌质红,苔黄,脉数。 病机析要:胃热亢盛,上炎肺窍则鼻衄且血色鲜红;胃火上熏则鼻燥口臭;胃热伤阴则口渴引饮;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安;胃热腑气不通,热伤津液,肠道失润则便秘。,治法:清胃养阴,凉血止血。 方药:玉女煎。 常用石膏、知母、黄芩清泻胃热;栀子炭、生地黄、牡丹皮、侧柏叶、藕节、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川牛膝引血下行。 便秘加大黄、瓜蒌通腑泻热;津伤口渴,舌质红,少苔,加沙参、天花粉、石斛益胃生津。,(4)气血亏虚 症状:鼻衄,血色淡红,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白头晕,不寐,或兼肌衄、齿衄。舌质淡,苔白,脉细或弱。 病机析要:气虚失摄,血溢脉外故见鼻衄、齿衄,血色淡红,也可见肌衄;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故见心悸,不寐;正气亏虚,则神疲乏力,气短;气血虚弱,不能上荣头面,故面白头晕。,治法: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 常用人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仙鹤草、茜草、阿胶养血止血。 以上各种鼻衄之证,除内服汤剂以外,迸可在鼻衄发生时,采用局部外用药物治疗,以期尽快止血。可选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局部给药以止血或用湿棉条蘸塞鼻散(百草霜15g、龙骨15g、枯矾60g共研极细末)塞鼻治疗。,2齿衄 手足阳明经分别人于上下齿龈,而肾主骨,齿为骨余,即所谓“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所以牙龈出血一般与胃、肾二经有关。 (1)胃火内炽 症状: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口渴欲饮,口臭便秘,头痛。舌质红,苔黄或黄燥,脉洪数或滑数。 病机析要:胃火内炽,循经上熏,血溢脉外,以致齿衄出血鲜红,齿龈红肿疼痛;胃火上熏,故口臭头痛;火热伤津,故口渴欲饮;热结阳明则便秘。,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加味清胃散。 常用生地黄、牡丹皮、犀角(水牛角代)、黄连、连翘、黄芩、黄柏、栀子、石膏清热泻火凉血;藕节、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 烦渴加知母、天花粉、石斛清热养阴除烦;便秘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2)阴虚火旺 症状:齿衄血色淡红,齿摇龈浮微痛,常因烦劳而发,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盗汗,潮热,手足心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病机析要:肾主骨,齿为骨余,肾虚则龈浮齿摇而不坚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络损血溢,故血从齿缝渗出,血色淡红;烦劳伤肾,易诱发齿龈出血;肾阴不足,则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潮热,手足心热,盗汗。,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合茜根散。 常用知母、黄柏、黄芩、银柴胡、胡黄连、地骨皮降虚火清虚热;生地黄、阿胶珠、墨旱莲、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藕节滋阴凉血止血。 阴虚潮热,手足心热,加银柴胡、胡黄连、地骨皮清虚热;盗汗明显加五味予、玉米须敛汗。,3咳血 咳血主要由燥热、阴虚、肝火导致肺络损伤而成。 (1)燥热犯肺 症状:喉痒咳痰带血,发热,鼻燥口干,或身热恶风,头痛,咽痛。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病机析要:燥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发热喉痒,咳嗽;肺络受伤故咳血;燥伤津液故口干鼻燥。如感受风热而肺卫失宣,则见身热恶风,头痛,咽痛。,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代表方:桑杏汤。 常用桑叶、栀子、淡豆豉、薄荷、蝉蜕轻凉润燥,清宣肺热;沙参、梨皮、麦冬、天冬、石斛、玉竹养阴润肺;侧柏叶、藕节、茜草根、仙鹤草、白茅根凉血止血。 出血量多而不止者,可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吞服。若兼外感风热,可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辛凉解表,清热利咽;燥伤津液较甚,加麦冬、天冬、石斛、玉竹生津润燥;痰热壅盛,热迫血行,咳血,身热,咳痰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可用清金化痰汤加大小蓟、侧柏炭、茜草根清肺化痰,凉血止血;热甚咳血较重,加黄芩、知母、海蛤壳、枇杷叶清热宁络。,(2)肝火犯肺 症状:咳嗽阵作,痰中带血,胸胁牵痛,烦躁易怒,目赤口苦,便秘溲赤,或寐少梦多。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病机析要:木火刑金,肺失清肃,肺络受伤,故咳嗽阵作且痰中带血;肝经布胸胁,肝火犯肺,故胸胁牵引作痛;肝火旺盛则烦躁易怒,目赤口苦,便秘溲赤;肝火扰心则寐少梦多。,治法: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方药:黛蛤散合泻白散。 常用龙胆、黄芩、栀子、牡丹皮、青黛清泻肝火;石膏、知母、金银花、连翘、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大蓟、小蓟、白茅根、茜草根、侧柏叶凉血止血。 肝火较甚,烦躁易怒,目赤口苦,重用黄芩、龙胆清泻肝火;咳血较多,血色鲜红,加用犀角地黄汤冲服云南白药或三七粉以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便秘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3)阴虚肺热 症状:咳嗽少痰,痰中带血,经久不愈,血色鲜红,口干咽燥,两颧红赤,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病机析要:虚火灼肺,肺失清润,损伤肺络则咳嗽少痰,痰中带血,经久不愈;阴虚火旺则潮热盗汗,两颧红赤,口干咽燥。,治法:滋阴润肺,降火止血。 方药:百合固金汤。 常用百合、麦冬、生地黄、熟地黄、玄参、水牛角、牡丹皮养阴清热凉血,润肺生津;白及、白茅根、侧柏叶、大蓟、小蓟、茜草根凉血止血。 反复咳血不止加阿胶、三七养血止血;潮热颧红加青蒿、地骨皮、鳖甲、白薇清退虚热;盗汗加五味子、煅牡蛎、糯稻根收涩敛汗。 以上咳血诸证当注意保持气道通畅,防止血液或血块阻塞气道引起窒息。,4吐血 丹溪心法吐血日:“呕吐,血出于胃也。”胃自身病变及他脏病变影响胃,使胃络受伤而吐血。临证常见胃热壅盛、肝火犯胃和气虚血溢等证。 (1)胃热壅盛 症状:胃脘灼热作痛,吐血色红或紫黯,夹食物残渣,恶心呕吐,口臭口干,便秘,或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干,脉数。 病机析要:热积胃中,热伤胃络,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吐血色红或紫黯,夹食物残渣;热结中焦,气机不利则胃脘灼热作痛;溢于胃络之血下走大肠故大便色黑;胃热上熏则口臭;热伤大肠津液则便秘。,治法:清胃泻热,凉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常用大黄、黄芩、黄连、石膏、知母清泻胃火;大蓟、小蓟、侧柏叶、荷叶、白茅根、茜草根、牡丹皮凉血止血。 胃热伤阴,口干而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加沙参、麦冬、石斛滋养胃阴;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加旋覆花、赭石、竹茹和胃降逆。,(2)肝火犯胃 症状:吐血色红或紫黯,脘胀胁痛,烦躁易怒,目赤口干,或寐少多梦,或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析要:肝郁化火,横逆犯胃,络伤血溢,故吐血色红或紫黯;肝胃失和,气机不利,故脘胀胁痛;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肝火旺盛,扰动心神,故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肝火上炎,灼伤津液,故目赤口干。,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 常用龙胆、黄芩、栀子、牡丹皮、青黛清泻肝火;石膏、知母、金银花、连翘、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侧柏叶、藕节、白茅根、墨旱莲、牡丹皮凉血止血。 寐少梦多加磁石、龙齿、珍珠母、远志清肝安神;便秘加大黄通腑泻热;阴液亏耗加麦冬、玄参、沙参养阴清热。如吐血不止,口渴不欲饮而胃脘刺痛者,为瘀血阻络,血不归经所致,应合用十灰散、三七粉化瘀止血;胁痛明显加延胡索、香附疏肝理气,活血止痛。,(3)气虚血溢 症状:吐血缠绵不止,血色黯淡,吐血时轻时重,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语声低微,面色苍白,或畏寒肢冷,自汗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沉迟。 病机析要:气虚摄血无力,血液外溢,故吐血缠绵不止,血色黯淡,时轻时重;气血虚弱,则神疲乏力,气短声低,自汗,心悸,面色苍白;气虚及阳,中阳不足,则畏寒肢冷,便溏。,治法: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 常用人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仙鹤草、茜草、阿胶、炮姜炭、乌贼骨养血止血。 气损及阳,脾胃虚寒,肢冷畏寒,自汗便溏,脉沉迟,治宜温经摄血,可用柏叶汤和理中汤。 以上吐血诸证,如出血过多导致气随血脱,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出、脉微等,亟当益气固脱,可服用独参汤或参麦注射液等救治。,5便血 便血为胃肠脉络受伤所致。临床主要有肠道湿热与脾胃虚寒两类。 (1)肠道湿热 症状:便血鲜红,腹痛不适,大便不畅或便溏,口黏而苦,纳谷不香。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析要:湿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而便血;湿性黏滞,肠道传化失常故大便不畅或便溏;湿阻气机不利故腹痛;湿热困于肠胃,运化失调,则口黏而苦,纳谷不香。,治法: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方药:地榆散。 常用黄连、黄芩、栀子、滑石、通草、猪苓、泽泻泻火除湿;槐角、槐花、地榆、侧柏叶、茜草、生地黄、牡丹皮凉血止血。 口黏苔腻加苍术、砂仁健运脾胃;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去而营阴已伤者,应清利湿热 与养阴补血兼而治之,可用脏连丸加茯苓、白术、泽泻;若为肠风,下血鲜红,血下如溅,舌质红,脉数,应清热止血,用槐花散或槐角丸;若为脏毒,下血浊而黯,用地榆散加苍术、萆薢、黄柏。,(2)脾胃虚寒 症状:便血紫黯或黑色,脘腹隐隐作痛,喜温喜按,怯寒肢冷,纳差便溏,神疲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病机析要:脾胃虚寒,脾失统摄,血溢肠中,故便血紫黯或呈黑色;中阳不足,失于温煦,故脘腹隐痛,喜温喜按;阳虚不能温煦肢体,故怯寒肢冷;脾胃阳虚,生化无权,则纳差便溏;阳气不足则神疲懒言。,治法: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方药:黄土汤。 常用附子、干姜、白术、茯苓、炙甘草温阳健脾;灶心黄土、炮姜炭、艾叶、鹿角霜、补骨脂温阳止血;白及、乌贼骨收敛止血。 有瘀血见证加花蕊石、三七活血化瘀止血;脾胃虚弱为主,便血,气短声低,面色苍白,食少乏力,当补脾摄血,用归脾汤;下血日久不止,肛门下坠,为气虚下陷,可合用补中益气汤。 便血诸证出血量大时可致气随血脱而致脱证,临证要仔细观察病隋变化,及时救治。,6尿血 尿血多因热邪蓄于下焦或阴虚火旺损伤络脉,致使血液妄行引起,也有因脾虚失摄、肾虚失固而致者。 (1)下焦热盛 症状:尿血鲜红,小便黄赤灼热,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质红,苔黄,脉数。 病机析要:下焦热盛,灼伤膀胱之络脉,故尿血鲜红;膀胱热盛,煎灼尿液,故小便黄赤灼热;热扰神明则心烦,夜寐不安;火热上炎则面赤口疮;热伤津液则口渴。,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小蓟饮子。 常用竹叶、滑石、栀子清利下焦火热;小蓟、大蓟、生地黄、牡丹皮、侧柏叶、白茅根、蒲黄、藕节凉血止血。 心烦少寐加黄连、夜交藤清心安神;火盛伤阴,口渴,加黄芩、知母、石斛、天花粉清热生津;尿血甚,重用白茅根、侧柏叶,加琥珀凉血止血。,(2)阴虚火旺 症状:小便短赤带血,头晕目眩,颧红潮热,腰酸耳鸣。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析要:肾阴亏虚,虚火内动,灼伤脉络,故小便短赤带血;阴虚阳亢,故头晕目眩,颧红潮热;腰为肾府,耳为肾窍,肾阴不足,则外府失养,肾窍不充故腰酸耳鸣。,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 常用知母、黄柏、黄芩、银柴胡、胡黄连、地骨皮降虚火清虚热;生地黄、牡丹皮、墨旱莲、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大蓟、小蓟滋阴凉血止血。 颧红潮热明显者,重用地骨皮、胡黄连、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盗汗明显者,加五味子、玉米须敛汗。,(3)脾不统血 症状:久病尿血,色淡红,气短声低,面色苍白,食少乏力,或兼见皮肤紫斑,齿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析要:脾气亏虚,统血无力,血不归经,则尿血日久不愈,兼见紫斑,肌衄;脾胃运化无权,气血生化不足,故食少乏力,气短声低;气血不能上荣头面则面色苍白。,治法:补脾摄血。 方药:归脾汤。 常用人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仙鹤草、茜草、阿胶、炮姜炭、乌贼骨养血止血。 气虚下陷,小腹坠胀,加升麻、柴胡提升中阳,亦可合用补中益气汤。,(4)肾气不固症状:尿血日久不愈,血色淡红,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腰酸耳鸣。舌质淡,苔薄白,脉弱。病机析要:肾气不足,封藏不固,血随尿出,故尿血日久不愈,血色淡红;肾虚则腰膝酸痛兼见耳鸣;髓海不充则头晕目眩,神疲乏力。,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方药:无比山药丸。 常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怀牛膝补益肾精;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杜仲温肾助阳;煅龙骨、煅牡蛎、金樱子、赤石脂固摄止血;仙鹤草、蒲黄炭、大蓟、小蓟、槐花止血。 畏寒神怯加肉桂、鹿角片、狗脊温补肾阳。,7紫斑 紫斑常因热盛迫血、阴虚火旺和气不摄血而血溢肌肤所致,清热解毒、滋阴降火和益气摄血为主要治疗方法。 (1)热盛迫血 症状:肌肤出现紫红或青紫斑点或斑块,发热口渴,烦躁不安,溲赤便秘,常伴有鼻衄,齿衄,尿血或便血。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有力。 病机析要:火热偏盛,迫血妄行,血溢于肌肤,故皮肤青紫斑点或斑块;热邪损伤鼻、龈、肠胃和膀胱脉络,则鼻衄、齿衄、便血和尿血;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安;火热伤津则发热,口渴,溲赤,便秘。,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清营汤。 常用水牛角、玄参、生地黄、麦冬、牡丹皮滋阴清热凉血;金银花、连翘、黄连、竹叶清热解毒;紫草、茜草、侧柏叶、地榆凉血止血。 发热口渴,烦躁不安,紫斑密集成片,用生石膏、龙胆,并冲服紫雪丹以增强清热泻火解毒之效,还可合用十灰散;热壅肠胃,气滞血瘀,腹痛,便血,加白芍、甘草、槐花、地榆炭凉血止血;湿热阻滞肢体经络,关节肿痛,加秦艽、木瓜、桑枝、川牛膝清热祛湿、舒经活络。,(2)阴虚火旺 症状:肌肤出现红紫或青紫斑块,时作时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颧红,心烦口干,常伴齿衄、鼻衄、月经过多等症。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析要:虚火内炽,灼伤脉络,血溢肌腠,则肌肤出现红紫或青紫斑点、斑块,齿衄、鼻衄或月经过多;阴虚火旺,则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虚火扰心则心烦,盗汗。,治法: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方药:茜根散。 常用玄参、龟甲、女贞子、墨旱莲、生地黄、阿胶滋阴养血清热;紫草、牡丹皮、茜草根、侧柏叶、黄芩清热凉血止血。 阴虚较甚加玄参、龟甲、女贞子、墨旱莲育阴清热;潮热加地骨皮、鳖甲、秦艽、白薇清退虚热;盗汗加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收敛止汗。,(3)气不摄血 症状:紫斑反复出现,经久不愈,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舌质淡,苔白,脉弱。 病机析要:气虚不摄血,脾虚不统血,血溢于肌肤而见紫斑反复出现,经久不愈;脾虚运化无权,气血不足则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治法:补脾摄血。 方药:归脾汤。 常用黄芪、黄精、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仙鹤草、棕榈炭、血余炭、蒲黄炭、紫草止血消斑。 脾虚及肾,肾气不足,腰膝酸冷,大便不实,小便频数清长,加菟丝子、补骨脂、川续断补益肾气。,【预防调护】,注意饮食有节,宜进食清淡、易于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蛋等,忌食辛辣香燥、油腻炙赙之品,戒除烟酒。吐血者,应暂予禁食。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避免情志过极。对血证患者要注意精神调摄,消除其紧张、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注意休息,病重者应卧床休息。应严密观察出血量,注意面色、血压、脉搏的变化,以防产生厥脱之证。,【结语】,血证是血液不循经脉运行,溢于脉外,以口鼻诸窍、前后二阴出血,或肌肤紫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病因为外感六淫、酒食不节、情志过极、劳倦过度以及热病或久病。主要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实,而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属虚。治疗原则为治火、治气、治血。实火者清热泻火,虚火者滋阴降火。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气随血脱有亡阳虚脱之虞急用益气固脱,回阳救逆。火热动血者凉血止血,出血不止者收敛止血;瘀血阻络,血难归经者当活血止血。出血之后,血虚明显者又当补血生血。,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内科学 07 02血证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