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第1讲 城市与城市化 ppt课件.ppt
专题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第1讲城市与城市化,1. 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2. 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3.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1城市区位因素及其影响,城市区位因素及其分析评价,2.分析评价城市区位因素的方法,地形,位于江汉平原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气温适中、降水丰富,河流,地处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充足水源;同时,有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自然资源,靠近大冶铁矿,有利于钢铁工业发展(便利的交通运输是钢铁工业选址在武汉而不在大冶的主要原因),交通,交通发达,位于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同时京广铁路穿过,带动了武汉的发展,政治,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科技、旅游等,高科技发展快;旅游业日趋发达,注入新的活力,(1)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要运用综合思维,首先,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其次,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评价.(2)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会促进城市的繁荣发展,也可以带来城市的衰落,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12高考大纲全国卷)下图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完成(1)(2)题。,(1)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纬度河流降水地形ABC D(2)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A地形平坦 B水源充足C陆路交通方便 D水路交通枢纽,D,D,【解析】本题组以区域人口密度图为载体,考查人口密度及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1)图中显示,该区域人口沿河分布于地势较为低平的地区,影响因素为河流与地形。(2)据图中信息及河流判断,该区域为四川盆地,甲城为成都、乙城为重庆,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汇合处,与成都相比,水路交通便捷是其发展成为特大城市的优势所在。,1城市化进程的判读,城市化,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面积由小到大;城市数目由少到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卫星城;由孤立的城市发展成为城市群体,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比重变化,P1P3 为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的城市化进程P2P3 过程中会伴随发生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反映两类国家城市化进程差异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1)利用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和变化来反映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是最常见的命题方式,要注意坐标图、饼状图、柱状图等可以反映人口的比重大小和变化的统计因素的判读方法。(2)注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与城市化速度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百分比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速度指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如丙图所示,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2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2013高考四川卷)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1)(2)题。,(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2)据上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D,C,【解析】本题组解题关键是能够结合数学知识进行解答.第(1)题,我国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一直比我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大,故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加。第(2)题,我国自1985年以来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一直比较大,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乡村人口数量不会持续增长,城市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商业用地在城市用地中的比例最小,故城市新增用地应主要为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城市用地的快速增加必然会占用大量农业用地,故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