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耳鼻咽喉影像学课件.ppt

    • 资源ID:1517955       资源大小:37.63MB        全文页数:23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耳鼻咽喉影像学课件.ppt

    耳鼻咽喉影像学,耳,正常最大横径3.2mm,正常不超过2mm,内听道46mm,颈动脉管,颈静脉窝,MPR技术显示中内耳结构,正常听小骨重建图像,砧骨、镫骨的显示,面神经管的显示,鼓室段、垂直段和鼓膜张肌的关系,上半规管的长轴显示和测量,后半规管的长轴显示和测量,耳蜗,横断及冠状面均可见其骨迷路呈蜗牛状,较清楚的螺旋至少有2周,正常共2.5周,顶周甚小。骨迷路壳呈致密骨密度,与相邻颞骨结构有明显对比。薄层能显示骨螺旋板3D图能显示全貌,MRI,四、耳部病变的影像诊断,耳先天畸形1. 外、中耳畸形,外耳道狭窄及闭锁: 为最常见的外、中耳畸形,常合并有耳廓畸形。CT能显示其狭窄程度及闭锁范围。多同时有中耳畸形,如听小骨与闭锁板粘连、鼓室狭小及各种听小骨畸形。并常伴有面神经管走行异常。单纯听小骨畸形: 为最轻的外、中耳畸形。外耳道正常,单纯的镫骨畸形多见,但常规CT难以显示,螺旋CTMPR技术有助于诊断。,耳部常见病变的影像表现,例2:曹亚静,女性,11岁,双传导性耳聋。图示:双侧砧骨长脚、镫骨小头发育不良。,Right,Right,Right,Left,Left,2. 内耳畸形,内耳原基为外胚层衍生的听板及以后的听囊。内耳畸形包括由听囊衍生的前庭、半规管、耳蜗、内淋巴囊、前庭导水管以及非听囊原基的内耳道的畸形。平片对内耳畸形难于诊断。CT所能显示的内耳畸形都基于骨质改变,无骨质改变者CT则无能为力。MRI由于能显示膜迷路影像,对内耳畸形又能提供新的信息,扩大了影像诊断的范围。,耳部常见病变的影像表现,前庭、耳蜗畸形,空耳蜗,前庭导水管扩大,又称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前庭导水管扩大,颞骨骨折,症状:耳出血、耳聋及面瘫。平片对诊断帮助不大,故多需CT诊断。(横断面和冠状面)并根据症状推测骨折部位,确定扫描目标。纵行骨折最多见,多累及乳突部而不累及迷路。横行骨折可累及外耳道、内耳道、鼓室盖、前庭、耳蜗及半规管。听小骨可见外伤性脱位,也可发生骨折,常规CT难于确诊,螺旋CTMPR图像有助于诊断,纵行骨折,横行骨折,砖头砸伤,右耳流血2天。,导静脉,1.分泌性中耳炎,(1)临床检查鼓膜凹陷,无穿孔;(2)平片及CT示鼓室及乳突含气腔透亮度低,鼓室内软组织密度影,可见液平,随体位而变化;(3)听骨链移位不明显,无骨质破坏。,耳感染性疾病,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外耳道流脓可见骨质破坏,但平片多难于显示骨质破坏,CT可显示蜂房状骨壁有吸收破坏,边缘不整,边界不清,或在骨破坏区有游离死骨。听小骨可大致完整或部分侵蚀。残余乳突蜂房间隔增厚。乳突顶壁或后壁破坏中断则示感染问颅内发展。,耳感染性疾病,耳硬化症,为骨迷路的软骨骨化及血管发育异常,多在1041岁发病活动期造骨细胞、破骨细胞增生,骨迷路骨质增厚、血管增生、骨质吸收海绵化,故又称耳海绵化症。静止期为硬化期,活动期的骨质松化逐渐修复硬化,密度增高,骨增厚仍持续可见。常见有两型,即镫骨前庭窗型及耳蜗型。前者较晚期CT可示镫骨底板增厚、前庭窗线增厚。窗变小或封闭。可累及蜗窗。耳蜗型主要累及耳蜗,由于骨迷路海绵化而密度普遍减低,且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或中断,与周围骨质对比度差,有小硬化灶。,颞骨肿瘤及类肿瘤疾患,胆脂瘤,根据发病机制有原发、继发之分,而病理改变则相同,均为脱落角化上皮之堆积,继发性多见。发生于外耳道或上鼓室,沿鼓窦入口向后扩展,以软组织影占据气腔。平片表现:较小者常不能显示,平片最初常见上鼓室扩大及其中听小骨破坏致上鼓室变“透明”。,胆脂瘤的CT、MR表现,CT能显示胆脂瘤的软组织影向鼓室突入形成隆起边缘,不强化,可见鼓室盾板破坏,Prussak间隙扩大,听小骨移位。继而CT可显示听小骨、上鼓室侧壁(骨桥)破坏,鼓窦入口扩大,鼓窦扩大,岩鳞板消失。继发性者中耳有炎症,鼓室及乳突气房透明度低。胆脂瘤的 MRI表现在 T1WI信号较脑灰质低或相等。信号均匀或稍不均匀。T2WI信号似脑脊液,为高信号。增强不强化。,外耳道胆脂瘤,胆脂瘤破坏面神经管,自然引流,听神经瘤,平片可显示内耳道扩大边缘破坏的间接征象,但阳性率低,不能早期诊断。CT不仅能显示内耳道的骨质破坏而且能显示肿瘤本身,大大提高了影像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平扫CT多与脑组织等密度,仅平扫CT很可能漏诊。较大的肿瘤压迫第四脑室向对侧移位,有助于发现异常。CT对直径小于1cm的肿瘤仍可能漏诊,诊断听神经瘤的最佳影像方法是MRI,无创伤且能显示小肿瘤。,听神经瘤,C+,位置、形态特点:桥小脑角区,有突起伸入内耳道。 T1权重像呈低信号,部分呈等信号,T2权重像呈等或稍高信号,囊变区高信号。T1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有明显强化呈高信号,囊变部分无强化,呈低信号。,听神经瘤MR表现,听神经瘤,面神经瘤,临床上以面肌瘫痪为首发症状,可伴听力减退。X线及CT显示局部面神经管区占位病变。发生于小脑脑桥角及内耳道内者影像所见与听神经瘤相似。发生于颞骨其他部位者CT见面神经管扩大,边缘光整,内有软组织影,类似于胆脂瘤,但增强CT有强化且临床症状不同。MRI对肿瘤部位显示更为清楚,有沿面神经管蔓延的特点,面神经管以外的肿瘤延续也能清楚显示。面神经瘤T1权重像呈低信号,T2权重像呈高信号,增强MRI有明显强化。,鼻,鼻与鼻窦,平片仍有一定作用,CT是更主要的手段,可显示骨和软组织。空气、骨、牙、钙化和干结物等在MRI上呈无或低信号,CT则可有明显密度区别,一般主张应先行CT检查,MRI可配合应用。,鼻腔与副鼻窦,正常表现(平片、CT)外伤炎症占位性病变,正常表现和病变(外伤),青枝骨折复位前后 M11,鼻骨CT正常表现和骨折,华柯氏位正常表现,平片副鼻窦炎,CT正常副鼻窦,CT正常副鼻窦冠状位,副鼻窦炎,粘膜下囊肿CT,鉴别诊断:牙源性囊肿,黏液囊肿,霉菌性炎症,息肉,出血坏死性息肉,鼻腔乳头状瘤,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鼻腔癌 强化、中鼻甲破坏,右上颌窦鳞癌,鼻咽增殖体,鼻咽部正常表现,鼻咽纤维血管瘤,鼻咽癌 协助诊断明确范围,早期局部小肿块咽后淋巴结(特征)中晚期弥漫大肿块颅底骨质破坏海绵窦侵犯颈淋巴结转移,颅内侵犯,咽喉,喉部正常侧位平片,乳头状瘤,正常咽喉部CT表现 会厌,假声带和声带层面,声门下环状软骨层面,虚拟内窥镜,气道异物 瓜子吸入,气道异物病史明确,咽后壁异物和脓肿,咽后壁脓肿,舌甲囊肿,喉咽癌,喉癌,声门上型 颈块1月咽痛半月,声门型,声门下型,眼及眼眶,眼及眼眶,适应证: 1 眼球及眼眶外伤: 2 眼眶炎性疾病 3 眼球疾病 4 眶内肿瘤 5 眼眶血管畸形 6 突眼查因 7 眶周及全身疾病累及眼眶,检查方法,X线平片造影检查CTMRI,眼及眼眶,检查方法,一、X线平片 眼眶正位:柯氐位(Caldwell)病人俯卧,头矢状面与床垂直,中心线向足侧倾斜1520主要显示双侧眼眶、额、筛窦的骨性结构。眼眶侧位:头矢状面与床面平行,中心线垂直于眼眶。观察金属异物或眶骨质病变。视神经孔位:病人俯卧,头微伸,头矢状面与床面成53,显示视神经孔,眼及眼眶,二、造影检查:眼动脉造影: 经股动脉穿刺行患侧颈内动脉或眼动脉超选择插管造影,用于诊断眶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等。眼眶静脉造影:采用内眦静脉、额静脉穿刺或面静脉穿刺插管进行造影,观察眶内静脉曲张或海绵窦瘘等。泪囊泪道造影:滴注法造影、灌注法造影两种,了解泪囊大小,泪道有无阻塞等,已很少应用。,眼及眼眶,检查方法,三、CT 1 横断面扫描:扫描线与AB线(人体基线)平行,保持与视神经走行方向一致。 2 冠状面扫描:扫描线与AB线相垂直,有利于显示病变上下范围。 3 层厚/层距=25mm,必要时也可用1mm或重叠扫描。范围包括眶上下壁。 4 增强扫描用于定性诊断 5 采用软组织窗和骨窗分别观察软组织与骨质结构,检查方法,四、MRI1 线圈:头部线圈或眼球线圈2 扫描层厚和平面:横断/冠状/斜位(与 视神经长轴一致),2-5mm3 成像参数:T1WI、T2WI,脂肪抑制技术4 增强扫描: 5 注意事项:眼内有金属异物者禁忌,闭 眼,减少运动, 去除金属物品,眼及眼眶,检查方法,一、眼眶壁二、眼球三、眼后组织四、泪器,正常影像解剖,眼及眼眶,肌锥内间隙肌锥外间隙骨膜外间隙,一、眼眶:锥形顶壁:前颅凹底,前为额骨水平板, 后由蝶骨小翼组成,外上方有泪腺窝。内壁:前由上颌骨额突和泪骨,后为筛骨纸板和蝶骨体。外壁:前由额骨颧突和颧骨额突,后为蝶骨大翼下壁:上颌窦顶壁,由颧骨、上颌骨和腭骨眶板组成。眶后壁:大部由蝶骨组成,眶上裂、眶下裂。,正常影像解剖,二、眼球 前后径24mm,垂直径23mm, 水平径23.5mm 眼球壁: 外膜:前1/6为角膜,后5/6为巩膜; 中层:葡萄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内层:视网膜。 眼内容物:房水、晶体和玻璃体。,眼及眼眶,正常影像解剖,三、球后组织 肌锥:上、下、内、外直肌,上、下斜肌,提上睑肌 球后脂肪: 视神经:球内段,球后段,管内段,颅内段 眼动脉和眼上静脉:四、泪器泪腺:位于眶上壁泪腺窝内;泪道:由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组成。,眼及眼眶,正常影像解剖,眶上裂,无名线/眶斜线,圆孔,一、X线眼眶壁:后前位,眼眶呈稍椭圆的四方形,两侧对称,眼眶投影致密浓白,边缘清晰。 正常两侧透光度相同,密度较鼻窦低眼球:X线平片显示两眶内眼球密度相同,不能分辨眼球的形态和结构。球后组织:X线平片不能分辨球后组织形态结构,仅能显示视神经管,直径4-5mm。泪器:X线平片不能分辨泪器,正常影像表现,视神经孔位:形状(椭圆,圆形),大小(3-7mm),两侧对比(10%,1mm),视神经孔正常,视神经孔扩大,二、造影眼动脉和眼上静脉在X线血管造影检查或DSA上显示清晰,泪囊、泪道造影可见泪小管充盈,鼻泪管通畅、引流正常时泪囊显示较小,长1012mm,宽24mm;鼻泪管长1820mm;宽23mm。,眼及眼眶,正常影像表现,眼静脉造影:眼静迂曲,扩张,泪腺造影,三、CT表现 1 眼眶:高密度,结构清晰,骨质光滑整齐 2 眼球 眼环:厚度均匀(24mm),中等密度, CT不能区分三层结构 玻璃体:均匀水样低密度 晶状体:双凸透镜形高密度 3 眼外肌:均匀线条样或结节样等密度 4 视神经:带状等密度,36mm,粗细均匀 5 球后脂肪:均匀低密度 6 泪腺:均匀等密度,泪点和泪小管不易显示,眼及眼眶,正常影像表现,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正常眼球、眼外肌,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四、MR眼眶:骨皮质T1、T2像均呈低信号眼球及球内结构:球壁,晶状体,房水及玻璃体。 视网膜与脉络膜紧密相连不易区分,巩膜T1及 T2WI均为低信号,可区分视神经:T1及T2WI均为软组织等信号,3-4mm眼外肌:T1及T2WI均为中等信号眶内脂肪:多位于球后,T1及T2像均为高信号6 血管:T1及T2WI均呈管状低信号7 泪腺:外上象限,T1中等信号,T2略高信号。,眼及眼眶,正常影像表现,正常眼眶横断面,正常眼部(冠状面),正常眼部(斜矢状面)脂肪抑制T1加权像,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概述 为原因不明的眼眶内软组织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所形成的肉芽肿病变,占突眼性病变50%左右。 亦称假性淋巴瘤、瘤样淋巴组织增生、慢性肉芽肿等,病理 早期病理改变为水肿、渗出和少量炎细胞浸润,后期病变部位纤维化。 分型 弥漫炎症型、泪腺炎型、血管炎型、肌炎型、脂肪坏死型、肉芽肿型、纤维硬化型。,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临床1 发病年龄与病变类型有关,泪腺炎型多见成人,肉芽肿型多见于青少年。2 多单侧发病,少数双侧同时/先后发病。3 早期眼部不适、疼痛、红肿、畏光,后期可出现突眼、复视、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检查于眶下缘或内缘触及质硬、边界不清肿块。4 激素治疗有效。,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一、X线 1、常无异常发现。 2、严重病例可有眼眶内密度增高及眼球 受压前突。,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二、CT 眼环增厚,眼球后形态不规则中等密度肿块包 绕眼球。 眼外肌增粗,肌腹及肌附着点均增粗,肌边缘不 光滑。 视神经增粗,视神经与眼球连续处呈三角形。 眶内弥漫性密度增高。 泪腺肿大,形态不规则。 CT增强见病变呈不均匀轻度强化。,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三、MRI T1WI 见病变呈低至中等均匀或不甚均匀信号强度。 T2WI病变呈中至高信号强度,病变后期信号强度增高不显著。 Gd-DTPA增强见病变轻度强化。,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T1WI,T2WI,增强,炎性假瘤,诊断要点 X线平片诊断难度极大 临床以眼球突出 CT或MRI显示眶内不规则肿块、眼肌增 粗、视神经增粗及泪腺增大, 激素治疗症状减轻者可以确定诊断。,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鉴别诊断眼眶蜂窝组织炎病变弥漫,境界不清霉菌感染可伴有鼻窦、眶骨破坏淋巴瘤:MRI T2WI信号强度增高不明显Graves眼病:肌腹增粗明显,球后脂肪增多比较影像学 X线平片常无异常发现, CT和MRI 具有相同的诊断作用, USG对病变显示不如CT、MRI清楚。,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概述 . 视网膜母细胞瘤为起源于视网膜的胚 胎性恶性肿瘤 . 为儿童最常见的眼内肿瘤,绝大多数见 于三岁以内的儿童(75%) . 多数为单眼起病,少数为双眼先后发病。 . 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突眼及眼球运动障碍,体检见有白瞳孔和黄光反射。,病理 . 肿瘤可呈结节状突向玻璃体(内生型); 也可向视网膜下生长(外生型); 或沿视网膜呈弥漫型生长(平面型)。 . 本病的特征病理改变为常发生钙化(80- 90%)。,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一、X线 1、眶内可见细小砂粒状、斑块状钙化。 2、肿瘤晚期侵犯视神经时可见视神经孔扩大。,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视网膜母细胞瘤,眶内肿瘤密度增高,二、CT诊断 眼球内见不规则形高密度肿块 绝大多数(95%)可见钙化,呈斑点状或大 片状。 增强扫描肿瘤不均匀强化。 早期肿瘤局限于球内,眼球大小正常。 后期引起眼球增大、眼球突出,形态不 规则,肿瘤可沿视神经向后生长进入颅内 视神经增粗,视神经管扩大。,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MRI诊断 眼球内见不规则形异常信号之肿块 T1WI上呈低、等混合信号;较正常玻璃体信号高,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较玻璃体信号低。T1WI/T2WI低信号提示为钙化区,钙化较小时MR不易显示。 早期肿瘤局限于球内,眼球大小正常。 后期引起眼球增大/突出,形态不规则,肿瘤沿视神经向后生长,引起视神经增粗 增强扫描肿瘤不均匀强化。,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视 网 膜 母 细 胞 瘤,男性,4岁。,男性,4岁。右眼视力丧失一周,诊断要点: (1)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 (2)临床表现有黄光反射,视力减退,眼球突出,继发性青光眼等。 (3)CT及MRI扫描眼球内实质性肿块,钙化为其特征性改变。,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鉴别诊断 葡萄膜和视网膜发生的各种肿瘤,如黑色素瘤、血管瘤、转移瘤等,少见于儿童, 渗出性视网膜炎(Couts病):年龄较大,无钙化, MR信号较均匀 视网膜剥离:,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影像学比较: . CT较MRI更易发现肿瘤内钙化,故对本病诊断,CT较MRI好。 . MRI在肿瘤蔓延、侵及颅内结构、显示视神经等结构优于CT,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眼部肿瘤:恶性黑色素malignant melanoma of choroids,成人最常见的眼球内恶性肿瘤。85%发生于脉络膜,MRI信号具特征性,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是因为黑色素的顺磁性致T1、T2值缩短。少数不含黑色素T1及T2像均为中等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均匀一致强化。MR因具有特征性信号,优于CT。部分肿瘤缺少黑色素,需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球内转移瘤、脉络膜血管瘤鉴别,恶性黑色素瘤,恶性黑色素瘤,眼眶血管瘤 hemanangioma of the orbit,概述 为眶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因发展缓慢,在2040岁时才发病。 毛细血管瘤:多见于婴幼儿,主要位于眼睑, 偶可侵入眶内引起突眼。 动-静脉性血管瘤:罕见,原因不明,可能与先 天性发育异常或外伤有关。 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病理 . 以海绵状血窦型最常见 . 充满血液的血窦和纤维间质构成 血窦缺乏肌层及弹力纤维,血流缓 慢,可有出血、栓塞、含铁血黄素 沉着及钙化 . 具有完整的包膜,形成肿块,眼眶血管瘤 hemanangioma of the orbit,临床表现 临床上以眼球突出为主要症状,尤以静脉压增加时眼球突出明显为其特点 当肿瘤较大时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移位及视力下降。,眼眶血管瘤 hemanangioma of the orbit,一、X线 肿瘤较小时常无异常发现 肿瘤较大时眶内密度增高,眼眶扩大。,眼眶血管瘤 hemanangioma of the orbit,眼眶肿瘤,眶内血管瘤眼动脉造影,二、 CT 多发生在肌锥内,表现为球后肌圆锥内 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 肿块多数为软组织样等或略高密度 部分肿瘤内可见点状钙化或圆形高密度 静脉石,眼眶血管瘤 hemanangioma of the orbit,二、 CT 增强扫描肿瘤呈现明显均匀一致性强化, 延迟扫描强化更明显。 邻近眼外肌及视神经常有明显移位,但 肿瘤与眼外肌及视神经之间常有较清楚 分界 肿瘤较大时可压迫骨壁使其凹陷变薄, 但无破坏。,眼眶血管瘤 hemanangioma of the orbit,三、 MRI 多在球后肌圆锥内,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 肿块,边界清楚。 与眶内脂肪相比,T1WI上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信号可均匀,或不均匀 增强扫描肿瘤呈现明显均匀一致性强化, 延迟扫描强化更明显。 多数可见视神经受压移位或肿瘤包绕,眼 外肌移位。冠状面更有利于显示。,眼眶血管瘤 hemanangioma of the orbit,眼眶内血管瘤2,鉴别诊断:球后占位性病变 炎性假瘤:眼球突出不随静脉压变化, 形态不规则 强化不如血管瘤 视神经胶质瘤/脑膜瘤:一般血管瘤时视 神经呈推压表现,且肿瘤一般不累及颅 内。 眼眶内转移瘤:,眼眶血管瘤 hemanangioma of the orbit,比较影像学: X线平片诊断作用有限,DSA血管造影 有确诊价值 USA检查效果不如CT、MRI。CT、 MRI对肿瘤定位、定性有相同作用。,眼眶血管瘤 hemanangioma of the orbit,概述:. 是原发眶内肌圆锥外最常见的肿瘤,多起 源于泪腺窝内,以泪腺混合瘤最常见 (50%),泪腺癌次之,占30%. 泪腺混合瘤起源于腺管上皮及肌上皮细胞, 多数为良性,起病缓慢,约20%为恶性, 多见于中年人。. 泪腺癌又称圆柱状腺癌,起源于泪腺导管 上皮,多见于女性,病程短,发展快。,泪腺肿瘤 Tumor of lacrimal gland,泪腺肿瘤 Tumor of lacrimal gland,临床表现: 1 早期可无症状 2 眼球向鼻下向突出,向上转及外转受限 3 眼眶外上方可触及一质地坚硬,表面呈 结节状肿块 4 圆柱癌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眼球突出、 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迅速出现。,一、X线泪腺肿瘤均可见泪腺窝扩大。 良性肿瘤呈压迫凹陷,无骨质破坏。恶性肿瘤常见骨质呈蜂窝状破坏。,泪腺肿瘤 Tumor of lacrimal gland,CT表现眼眶外上方象限泪腺窝内边界清楚结节状肿块,边界清楚,平扫均匀等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肿块位于肌圆锥外,推移外直肌,使之向内侧移位,眼球移位。肿块较大时眼眶骨壁变形,泪腺窝扩大。恶性者肿块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眶壁破坏。,泪腺肿瘤 Tumor of lacrimal gland,MRI诊断: 1 眼眶外上方象限泪腺窝内边界清楚、结节状肿块 2 与眼肌相比,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信号多均匀 3 增强扫描呈中等度强化 4 肿瘤位于肌圆锥外,眼球向前内下方突出,外直肌向内侧推移,肿块较大时泪腺窝扩大,眶骨变形 5 恶性者:肿块形状不规则,信号不均匀,边界不清楚,强化不均匀,眶壁破坏,侵入颅内,泪腺肿瘤 Tumor of lacrimal gland,左侧泪腺混合瘤(横断T1),左侧泪腺混合瘤(冠状面),T1WI,T2WI,左侧泪腺混合瘤,诊断及鉴别诊断 良性与恶性:骨质破坏,信号不 均匀,强化不均匀 泪腺炎:疼痛,泪腺增大但形态正常 炎性假瘤:眼外肌、眼环改变,激素有效 淋巴瘤:,泪腺肿瘤 Tumor of lacrimal gland,比较影像诊断学X线对诊断作用有限MRI对眶壁骨质破坏不如CT,但显示肿瘤范围较CT直观。,泪腺肿瘤 Tumor of lacrimal gland,小结:眶内常见肿瘤,眼球内: 视网膜母细胞瘤: 小儿,钙化,CT较好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成人,MR信号特征肌圆锥内 血管瘤:明显强化,边界清楚,延迟强化 炎性假瘤:多种结构改变,激素治疗有效 肌圆锥外 泪腺肿瘤:外上象限,泪腺窝 炎性假瘤及其它肿瘤,眼及眼眶,CT与MR比较,MR优点: 无辐射损伤,尤其适用于小儿及多次随访者 软组织对比好,显示解剖结构清楚 可任意平面成像, MRI显示肿瘤范围及定性优于CT缺点: 眼内有金属异物禁忌检查 对钙化、新鲜出血,骨质改变不如CT,眼及眼眶,眼部外伤及异物定位,眼眶和视神经管骨折: 眼眶骨折:较常见,主要是直接暴力打击。大而钝的物体突然打击眼部,骤增的压力经眼球传送到眶壁 即可导致其骨折(爆裂骨折),最常见为内侧壁和底壁,鼻或鼻窦气体进入眼眶,临床出现气肿,眶内软组织肿胀,眼球突出。 视神经管骨折:多见于复杂颅面部或颅底骨折,视神经严重损伤,迅速出现视力下降。,眼眶和视神经管骨折: X线: 柯氏位对眼眶下壁骨折显示较好 上颌窦混浊,眶内积气, 眶内侧壁骨折:筛窦透光度降低, 视神经孔位片:视神经管骨折,眼部外伤及异物定位,眼眶骨折,左眼眶骨折、眼球内陷,眼眶骨折、眶内积气,眼眶骨折,眼眶和视神经管骨折: CT:可直接显示眼眶内侧壁或下壁骨质连续性中断,移位成角或粉碎改变。 视神经管骨折需用薄层扫描。CT尚能显示间接征象如眼球或眶内软组织损伤。,眼部外伤及异物定位,眼部异物分类: 按位置分:眼内异物,球壁异物,眶内异物 按种类:金属异物: 磁性:铁、钢、合金 非磁性:铜、铝、铅 非金属异物:玻璃、碎石、木屑等。 按吸收X线程度: 不透光异物(阳性):铁屑,矿石 半透光异物:铅矿砂,石片及玻璃屑 透光异物(阴性):木屑、竹刺,眼部外伤及异物定位,眼部异物影像表现: 一、X线:常规采用正侧位摄片,金属或不透光异物为高密度致密阴影,透光异物不易显影。应采用干净增感屏和优质X线片投照以确定异物的大小和位置。必要时使用无骨摄片或薄骨摄片提高异物的检出率。 如发现金属异物应进行异物定位,包括直接定位法、生理学定位法、手术切口标记定位法或几何计算定位法,明确异物位于球内或球外。,眼部外伤及异物定位,鲍氏定位器,吉氏定位器,眼球异物定位图表,角膜环定位法,眼眶异物定位,二、CT表现 1 可清楚准确地显示眶内异物位置(球内、球壁、球外眶内或眶壁) 2 不透光:铁、铜 0.6mm 半透光:铅 1.5mm 合金、合金玻璃碎片亦可发现 3 透光性异物(木屑、泥沙)不能检出, 但可显示异物周围肉芽肿反应 4 较大金属异物产生伪影,影响图像质量。 5 可同时确定有否晶状体脱位,视神经损伤等。,眼部外伤及异物定位,眼部异物影像表现: 三、MRI非磁性金属异物以及植物性异物在T1WI、T2WI均呈低信号强度,较小的异物确定有困难。 当怀疑眼内有金属磁性异物时,禁用MRI检查,以免异物移动造成组织损伤,且异物易产生伪影使图像扭曲缺失。,眼部外伤及异物定位,比较影像学: X线对金属异物诊断作用明显CT对金属和非金属异物诊断优于X线 。 MRI较少应用于异物检查,一般可作为补充检查。 USG对眼球内异物的诊断、定位及在超声引导下取除异物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上不能确定异物性质时,考虑到磁性异物的危害,在MRI检查前应常规X线、CT检查。,眼部外伤及异物定位,thanks!,

    注意事项

    本文(耳鼻咽喉影像学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