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句式课件.ppt
一、关于“倒装”在古诗中的形式 古诗词中倒装的出现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倒词、倒句、倒叙。 倒词主要指古诗词中的词语因作者表达需要出现颠倒的现象。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这是为了与下句“更上一层楼”形成对仗和适应诗歌平仄要求而改变了语序。 诗歌倒词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主宾换位、定语提前与挪后、状语后置等,基本适用文言句式解读方法。,1,1.主谓倒装。 这类句子的“谓语”部分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唐杜甫江村)意即“堂上燕自去自来,水中鸥相亲相近”。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唐崔颢黄鹤楼)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意即,“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2,2.宾语前置。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唐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意即“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动词“怜”“爱”的宾语是“竹”“山”。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唐杜甫月夜)意即,“香雾湿云鬓,清辉寒玉臂”。这里的“湿”和“寒”都是使动用法,支配的对象是“云鬓”“玉臂”,本应在后,结果被放到了前面。,3,3.主宾换位。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贺新郎)第二句应是“黄花报霜信”。主宾换位的表面格式仍是“主动宾”,但在意义上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唐白居易长恨歌)第二句“光彩生门户”是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第一句应为,“门户生光彩”。,“林暗风惊草”。,4,4.定语的位置。(1)定语提到谓语前,置于句首。这类句子往往是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插入动词或名词谓语。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唐杜甫旅夜抒怀)意即“微风细草岸,独夜危樯舟”。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刘叉从军行)“横笛闻声”意即“闻横笛声”,在定语“横笛”与中心词(宾语)之间插入动词“闻”,好像主语是“横笛”,谓语是“闻”,宾语是“声”,这就误解了诗句。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陆游昼卧)意即,“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这个句子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有三个字“生帐里”,理解为“帐里生”或者“生(于)帐里”,都与古汉语一致,都通顺。,5,(2)定语挪后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句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数量定语置于名词中心语后的情况比较多。“血痕一缕在眉梢,胭脂红让娇。”(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前句即为“一缕血痕在眉梢”,这与文言文中的数量词定语后置一样,如“为窗八”。,6,5.状语后置或挪前。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唐李益盐州过胡儿饮马泉)意即“(在)明月(之)夜(听到)几处吹笳(的悲苦声),白云天(下)何人(抽出)倚(天长)剑(捍卫边疆)”。 “自许封侯在万里。”(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意即“自许(信)在万里(外打败金兵,收复失地,立功)封侯”。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唐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原句意为,“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7,倒句是指诗人因表达的需要而改变诗歌句子的关系,一般是倒置诗歌当中相临两句的顺序。 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其正确语序应为:“秦娥梦断秦楼月,箫声咽。”这里出现了因果倒装,作者为了与下句“咸阳古道音尘绝”形成对仗和韵律上与后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形成顶真修辞的需要而改变语序。,8,倒叙主要指诗人因诗词结构的需要而改变常见的表达方式。 这种情况在叙事抒情类诗歌中常用,如唐刘禹锡的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此诗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人胜。该诗采用“今昔今”相对比的方式可以更突出今日的遗憾情感,章法上回环婉曲,收到了曲尽其妙的表达效果。,9,(一)为符合声律的要求而出现颠倒词句的情况 诗词需要符合韵律规则押韵和平仄。因此,作者在表达时就出现了词语的倒置。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竹林中说笑喧闹,是洗衣服的女子归来了;水面上荷花摇动,是打鱼的小船从远处划过来了。诗中“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这样调换语序,一是为了避免颔、颈两联动词都用在句末,将“归”、“下”换到句中,使全诗的句式变化多样,不致呆板单调,创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让“舟”“秋”“流”“留”押韵和五律平仄的需要。,10,苏轼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其中“绿水人家绕”应为“绿水绕人家”,这里“绕”字后置主要是为了与“小”“少”“草”“道”“笑”“恼”押韵。 这种句子结构的颠倒用法还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美,让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11,(二)为了突出和强调表达的情感而出现颠倒词句的情况 诗人为了突出某种特殊的情感,在写作时有意将词语的语序改变。 北宋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中“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两句,后一句应为“黄花报霜信”。此处将“霜信”提前,表面上是写景物的凄凉,实际上是为了强调突出自己晚年生活的“凄楚”情怀。 王昌龄的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两句,后句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遥望”为“远远地望”,此处突出强调了在外守卫边疆城池的士兵遥望着内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情怀。,12,(三)为追求“新意”而改变词序、句序、结构的情况 所谓“新意”即:事物不新字词新,字词不新事物新,字词不新句子新,句子不新结构新,结构不新立意新。处处求新是每个诗人写作时的共同心愿。要想达到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出奇制胜这一目的,按照常规思维表达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因此诗人就会考虑选择词序或句序的变换。 钱起的谷口书斋寄杨初阙中“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两句。其正常语序应为“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如果采用正常的语序,就难以实现创新,同时也会缺少很多诗味。 将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改为正常组词“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词的意境美就会大打折扣。,13,结构上的求新往往以倒叙为主,诗人选择倒叙的行文方式主要是为了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化平淡为神奇。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一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用去年和今年的今日在都城南庄的见闻不同而引起内心无比的惆怅和感伤之情,诗歌采用倒叙手法将一个很平常的见闻写得饶有情趣。,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