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别离写作背景【唐】李白课件.ppt
远 别 离,作者:李白,远别离李白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湘江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怒吼,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运:尧幽囚,舜野死。九嶷连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类乃可灭,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李白从河南到皖南去的前夕。,当时,唐王朝的黄金时代已经是日落山。曾经实行过励精图治的唐玄宗,已经变成了一个骄奢淫逸的昏君。朝廷上奸佞当道,小人得势。对内,多次制造冤狱,迫害忠良,对外,连年穷兵黩武,滥事征伐。整个国家一片乌烟瘴气。,在唐玄宗的纵容之下,安禄山从一个小小的番将,以故意制造边境纠纷获得所谓的 “军功”,而成为一个骄横跋扈的“大人物”。他一个人兼任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兵力几乎是全国的一半。他的势力愈大,野心也愈大,竟然企图夺取国家政权。在边塞战争掩护下,连年招兵买马,积草屯粮,积极为发动叛乱作准备。但在当时,一般人还不知道内幕,因此到幽州去的人很多,竟成了一股风。大家还以为这是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当时,李白51岁,正在老朋友元丹丘隐居的南阳石门山中作客。在当时的风气影响之下,竟想弃文就武,到边塞上去闯荡一番,抱着建功立业的幻想,开始了幽州之行。,经过幽州之行,李白对唐王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预感到危机相当严重,一场战乱即将发生,甚至有亡国的危险,而罪魁祸首是唐玄宗,唐玄宗已是无药可救,即使冒死上书,也无济于事,不得已只有远走高飞,去找一个避乱的桃花源。但在临行之前感慨万端。在李白这一时期所写的一系列诗里充满这种思想感情。远别离就是这一时期这一类诗中最出色的一首,两年以后,安史之乱果然发生了。,李白此次南游,从时间上来说,是去朝十年;从路程来说,是千里以远;从思想感情来说,是和他心目中的“圣明天子”和“太平盛世”诀别,故曰“远别离”。,2022/12/1,这是伟大诗人理想破灭的悲歌,也是李白唱给行将大乱的唐王朝的一首挽歌。该诗通过二妃和舜帝生离死别的故事,表现远别离的悲哀。,2022/12/1,诗以叙述二妃别离之苦开始,以二妃恸哭远望终结,让悲剧故事笼括全篇,保持了艺术上的完整性。全诗采用楚歌和骚体的表现手法,构成深邃的意境和强大的艺术魅力!,赏析,“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湘江之浦。”,2022/12/1,“皇、英”指娥皇、女英,她们是尧的女儿,舜的妃子。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帝尧曾经将两个女儿(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嫁给舜。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这个传说,使得潇湘洞庭一带似乎几千年来一直被悲剧气氛笼罩着,那流不尽的清清的潇湘之水,那浩淼的洞庭,那似乎经常出没在潇湘云水间的两位帝子,那被她们眼泪所染成的斑竹。都会一一浮现在脑海里。,传说舜晚年到南方出征,死于苍梧之野。二妃到了洞庭湖南边的潇水和湘水之间,听见舜死的消息,便每天望着苍梧方向痛哭,她们把眼泪洒在江边的竹子上。从此以后,那一带的竹子就出现了泪痕一样的斑点。二妃在流尽了痛哭的眼泪以后,跳进湘水死了。死后成了湘水之神,称为湘妃。,远别离这首诗以湘妃故事起兴,并且终用这一神话穿插其间,这是诗人有意为他这首具有强烈政治内容的抒情诗布置的云雾。,“海水之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这两句是借海水之深形容洞庭湖之深形容“此离”之苦。“此离”,表面上是指舜与二妃生死之别,实际上是指此次南游。李白此次南游,心情之所以特别痛苦,是因为预感到唐朝大势已去,今生今世再也不能回到朝廷上去了,济苍生,安社稷的宏愿也就无从实现了。好像湘妃和舜,从此一别,永远没有见面的日子了。以上是写“此离”之情。,“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这是“此离”之景,太阳暗淡无光,天空阴云密布,猩猩在烟雾弥漫中啼哭,鬼怪在风雨交加中呼啸这一派阴暗恐怖的景象,正是安史之乱前几年唐王朝政治昏暗,危机严重的象征。,“窃恐皇穹不照余之忠诚,我纵言之将何补?”,安禄山肯定要发动叛乱,整个国家即将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老天爷(暗指唐玄宗)却不知道我的赤忠心,我即使冒死上书,又能起什么作用呢?,“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此处又是托古喻今。古人认为,雷是兵革之象,“凭凭”是盛大的样子,“雷凭凭兮欲吼怒”意思是:惊天动地的雷声快要怒吼起来了。这是暗喻唐王朝即将有巨大的战乱发生。“尧舜当之亦禅禹”,表面意思是说,即使是尧舜之君,遇到这种局面也只好将天下拱手送人了。实际意思是说,一旦大祸临头,唐玄宗也只有下台了。“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这两句中的“臣”字,含义各不相同.,“君失臣兮”之“臣”,指贤臣,“权失臣兮”之“臣”,指奸臣。上句指玄宗迫害忠良,失去了贤臣的辅佐,必将自取灭亡;下句是指李林甫,杨国,安禄山等人窃取权柄,必将祸国殃民。“或云:尧幽丘,舜野死。九嶷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或云”数句是用野史传说,暗指唐王朝父子兄弟君臣上下之间,也难免发生诸如此类的事情。一旦祸起萧墙,哪怕你大唐天子,也死无葬身之地。,2022/12/1,“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此处的“帝子”,表面上是湘妃,实际上是指他自己。他在即将远游之际,感到自己一生理想,终成泡影,好像古代神话中的湘妃一样,望穿秋水,不见伊人。“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此恨,既是指湘妃的悲剧,也是李白的悲剧,更是指古代一切有志之士报国无路的悲剧。,2022/12/1,主题思想,此诗以夫妇的生离死别之恨为线索,用艺术氛围的渲染加以烘托,再通过议论使主题得以深化,并点以强烈的抒情之笔,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突出了君主大权旁落之恶劣后果的主题思想。,2022/12/1,3. 学习楚辞用男女之情托喻君国之思,在李太白全集中是屡见不鲜的。他时而把自己比作旷男,时而又把自己比作怨女,常用旷男怨女的缠绵悱恻的情思,来表现他强烈的忠君爱国之忱。此处的“帝子”,表面上是湘妃,实际上是指他自己。,课 后 思 考,1.远别离这首诗以湘妃故事起兴,并且始终用这一神话穿插其间。为什么?2.诗歌为什么以远别离为题?3.诗歌末尾“苍梧山崩泪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表达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