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培训资料课件.ppt
1,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培训,2015.5,2,一、管理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设,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第47号令),(一)制定本单位职业卫生方针(二)设立职业卫生领导机构(三)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四)用人单位应明确相关组织的职能配备专(兼)职的职业卫生专职人员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职业卫生管理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设置岗位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机评价制度确保职业卫生管理必要的经费投入,管理要求,2015.5,3,二、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监管理总局第47号令,管理要求,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职业危害警示语告知制度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制度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职业危害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劳动者职业健康及其档案管理制度职业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职业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2015.5,4,三、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第47号)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安监总局令51号),管理要求,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下简称职业卫生“三同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2015.5,5,四、职业危害项目申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第47号令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安监总局令48号),法律依据,职业危害识别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向何处申报: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职业危害申报与受理职业危害项目变更职业危害项目申报的监理督管,管理要求,2015.5,6,五、职业危害告知,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203)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7号)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2014第111号),管理要求,劳动合同告知职业危害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公告栏和警示告知职业危害说明书和标志告知职业危害警示标志 图形标志,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提示标志,2015.5,7,警示线 警示线分为黄色警示线、红色警示线和绿色警示线 警示语句 禁止 、警告、指令有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危害告知卡警示标示的设置 使用有毒作业场、设备、储存、事故现场警示标示的要求,管理要求,职业病危害告知卡.doc职业病危害告知书.doc中文警示说明.doc,2015.5,8,六、职业卫生教育培训,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47号令,管理要求,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的定期培训,2015.5,9,七、职业危害的日常检测,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令第47号)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516号),管理要求,纳入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责任部门或责任人,明确所需检测费用纳入年度经费预算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档案,纳入职业卫生档案体系在公告栏向劳动者公布定期检测结果 定期检测结果浓度或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作相应整改建议,2015.5,10,八、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管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7号)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516号,管理要求, 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泄险区事故通风装置,并与泄漏报警装置相连锁存在放射线和放射性同位素装置场所报警装置或工作信号,并安全连锁个人剂量仪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劳动者工作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2015.5,11,九、个人防护用品管理,法律依据,管理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7号) 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7号)2005年,按照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11651及相关标准规范配备劳动防护用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职工做到三会:会检查护品的可靠性、会正确使用护品、会正确维护保养护品监督检查,2015.5,12,十、职业健康监护,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7号)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安监总局第49号令)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14),管理要求,职业健康人群的界定职业健康检查分类 上岗前 在岗期 离岗时 应急时针对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所采取的措施,2015.5,13,十一、职业卫生档案管理,法律依据,管理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7号)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安监总局办公厅2013第171号令),(一)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档案(二)职业卫生管理档案(三)职业卫生宣传培训档案(四)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评价档案(五)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六)劳动者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要求的其他资料文件。,2015.5,14,十二、女劳动者和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7号)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国务院619号2012年4月28日,管理要求,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 矿井下作业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中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 毎小时负重6次以上,每次20公斤的作业女职工经期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女职工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得就业,2015.5,15,十三、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化学粉尘生物,物理因素,噪声高温射频辐射工频电场振动采光和照明紫外辐射激光体力劳动分级和体力工作时心率和能量消耗的生理限值,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PC-TWA) 最高容许浓度 ( MAC 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 PC-STEL ),2015.5,16,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八条规定一、必须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严禁责任不落实违法违规生产。二、必须保证工作场所符合职业卫生要求,严禁在职业病危害超标环境中作业。三、必须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保证有效运行,严禁不设置不使用。四、必须为劳动者配备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严禁配发假冒伪劣防护用品。五、必须在工作场所与作业岗位设置警示标识和告知卡,严禁隐瞒职业病危害。六、必须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检测,严禁弄虚作假或少检漏检。七、必须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严禁不培训或培训不合格上岗。八、必须组织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监护档案,严禁不体检不建档。,十四、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76号,2015.5,17,2015.5,18,2015.5,19,十五、工程防护,职业病危害防护基本要求,(1)预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2)尽可能消除工作场所中的职业危害因素(3)控制工作场所中职业危害因素浓度、强度,选择防护措施原则,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连锁警告个体防护,2015.5,20,十六、粉尘控制措施,目的,治理不符合防尘要求的作业和操作消灭或减少生产性粉尘的产生、逸散,降低作业环境粉尘浓度。,措施,工艺改革湿式作业密闭吸风除尘,2015.5,21,十七、毒物技术措施,目的,措施,治理不符合防毒要求的作业和操作消灭或减少生产性毒物的产生、逸散,降低作业环境毒物浓度。,工艺改革合理布局密闭、通风排毒个体防护,2015.5,22,十八、噪声防护技术措施,目的,治理不符合要求的作业场所降低生产性噪声的分贝保护劳动者听力,措施,控制噪声源 噪声源的控制应采取最根本、最有效的综合预防措施。通过工艺改革,机械结构改造,隔声、控制设备振动等措施来实现。控制噪声的传播 吸声、隔声、消声、防振动、正确使用和选择个人防护用品,2015.5,23,十九、射频电磁场、振动防护措施,目的,治理不符合要求的作业场所消除或减轻振动源的振动保护劳动者,措施,(1)屏蔽(2)远距离控制和自动化作业(3)吸收(4)个体防护,2015.5,24,二十、紫外辐射防护措施,目的,措施,治理不符合要求的作业场所消除或减轻紫外线辐射保护劳动者,1)技术革新(2)设置防护屏蔽(3)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2015.5,25,个人呼吸防护误区,误区1:我感觉不到. 在没有仪器检测提供客观依据时,我们对周围空气环境的主观认知来自于视觉、嗅觉和味觉。如果没有感觉,往往就认为是安全的。但是感觉器官对外界的感知存在着局限性,过分相信感觉,会使自己身处险境而不知。分析: 氧气无色、无嗅、无味,当这种维持生命的气体浓度降低到18%以下时,生命就会受到威胁,而主观感觉对缺氧窒息不能提供任何预警; 许多有害气体也是无色、无嗅、无味,不具有任何警示性,常见的如一氧化碳、甲烷、汞蒸气等; 一般人都知道硫化氢是致命的有害气体,也了解它具有臭鸡蛋气味,所以认为凭嗅觉判断它的存在是可靠的,殊不知嗅觉疲劳会使我们无法感觉逐步累计的和高浓度的硫化氢; 由于个体差异,有些人天生对某些气味无法感觉,如氰化氢的苦杏仁味; 一些有害气体虽有气味,但当人感觉到味道时,已经造成伤害,如甲醇的嗅阈大约为180mg/m3,而甲醇卫生标准为50 mg/m3;再如四氯化碳嗅阈为260 mg/m3,而卫生标准却为25 mg/m3; 粉尘是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物,没有气味,10微米以上肉眼可见的粉尘往往能被呼吸系统的自清功能清除,而真正威胁健康的粉尘是看不见的呼吸性粉尘,吸入呼吸性粉尘不会有任何感觉,而它却是导致尘肺病的元凶。,二十一、个体防护措施,2015.5,26,误区2:万能的口罩 “我们现在用的纱布口罩便宜而且好用,夏天吸汗,冬天保暖,脏了可以洗,用破了拿回家还能洗碗。” 而这样“好”的口罩却不具备必要的防尘功能,国家已经禁止使用纱布口罩作为防尘口罩。误区3:不能洗的口罩怎么会好用 防尘口罩的滤料是不能水洗的。 防尘口罩所使用的高效滤料通常为无纺材料,有些还依靠纤维上带有的静电电荷过滤呼吸性粉尘。水洗后滤料的微观结构会受损,出现肉眼看不见的裂缝、孔洞,静电电荷也会大量损失,过滤材料越洗阻力越低,感觉到的是呼吸更舒适,而感觉不到的是呼吸防护失效。误区4:我的身体已经有抵抗力了 有人以为身体会对有毒物质产生免疫,这是荒谬的。接触有害物后人通常不会很快发病,潜伏期有时很长,如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象尘肺病,发病往往在接尘几年至十几年后。误区5:我干几年就不干了 合同工往往工作换得勤,一个地方干一、两年就走,来的时候好好的,走的时候也感觉不出有什么毛病,但是如果工作中接触了有毒有害物质,慢性中毒或疾病的症状却会在以后的某个时候逐步显现出来。,2015.5,27,误区6:买个医生做手术时戴的口罩就行 手术过程要求无菌,外科手术口罩的功能是防止医生呼气或说话产生的飞沫污染手术创面,它的作用是保护患者。这类口罩一般为平面结构,过滤材料也没有经过专门的过滤效率测试,不能用于呼吸防护。另外,呼吸防护还要针对防护的对象,过滤式口罩不产生氧气,不预防缺氧;防尘口罩不防有害气体,防毒口罩不能防尘,遇到有粉尘和有害气体同时存在的情况,务必选择防尘加防毒过滤材料的口罩。误区7:口罩谁不会戴 多数人都有戴纱布口罩的经验,所以很少人认为戴口罩还有专门的方法,还需要培训。有效的口罩都是立体的结构,目的就是要与脸部取得密合,将呼吸区与外界空气隔离,如果留着大胡子戴口罩就不可能取得密合,如果戴上的口罩四处漏风也不会保护呼吸。误区8:戴口罩的人有病 日常生活中也有需要呼吸防护的场合,如出现沙尘天气,对花粉过敏等等,外出时会有不少人戴口罩。误区9:我用的是进口的,最好的,很保险 世界上没有万能的口罩,任何呼吸防护用品都有其适用性,存在局限性,不能提供100%的防护。 呼吸防护用品的适用范围指防护对象,还指适用的有害物浓度,这受到防护方式、过滤材料容量、面罩种类等因素的影响,最后还应考虑使用的环境和使用者特点。如果超出防护用品的适用范围使用,就会存在危险。 因此,选择呼吸防护用品应遵照专业指导。,2015.5,28,(1)1997年11月5日10时,江西某厂氯磺酸分厂硫酸工段,副工段长刘某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配7滤毒罐),从人孔进入硫酸干燥塔作业时,因塔内SO2含量过高,过滤式防毒面具无法起到防护作用,发生闪电式猝死。(2)2005年9月2日,北京市朝阳区某施工现场,一名52岁的工人头戴过滤式防毒面具腰拴绳索在井下作业,由于井下缺氧,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所戴防毒面具无法起到防护作用,很快就被熏昏在井底。另一名工人头戴防毒面具腰绑安全带下到井底准备援救,下去不到3分钟,救援人员感到呼吸困难,返回地面。大约一小时后被熏昏在井下的工人被消防人员救回地面,经医护人员诊断,该名工人已经死亡。3)1999年8月7日,某厂加氢裂化车间硫化氢管道泄漏,9点15分,一职工巡检时被熏倒。班长发现后,立即配戴防毒面具去施救。在救人过程中,因所戴防毒面具不能防硫化氢,也被熏倒,造成两人死亡的重大事故。,二十三、由于错误佩戴呼吸防护用具而导致的事故,2015.5,二十四、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2015.5,30,【职 业 健 康】, 用手扶住耳塞直至耳塞在耳中完全膨胀定型(大约要持续30s左右) 佩戴泡沫耳塞时,应将圆柱体搓成椎体后塞入耳道,让塞体自行回弹,充满耳道 佩戴硅橡胶自行成型耳塞时,应分清左右,放入耳道时,将耳塞转动,放正位置 戴后感到隔声不良时,可将耳塞稍微缓慢转动,调整到效果最佳位置为止,4、耳塞的使用方法 取出耳塞,用食指和大拇指将其搓细(越细越好) 把耳朵向上向外提起,将搓细的耳塞塞入耳中。,2015.5,31,【职 业 健 康】,4、耳罩的使用方法 使用耳罩时,应先检查罩壳有无裂纹和漏气现象,佩戴时应注意罩的方向,顺着耳廓的形状戴好; 将连接弓架放在头顶适合位置,尽量使耳罩垫圈与周围皮肤相互密合。,注意事项: 无论戴耳罩还是耳塞,均应在进入噪声场所前戴好,在噪声区不得随意摘下,以免伤害耳膜。如确需摘下,应在休息时或离开后,到安静处取出耳塞或摘下耳罩,2015.5,32,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