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课件.ppt
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专题,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1.2 国内现状,1.3 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减灾,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1.2 国内现状,1.3 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减灾,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城市主要灾害分类,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城市安全问题的新特点,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根据防灾学者金磊的分析,最近五十年来国际城市综合减灾应急管理体制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多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 是以单项灾种部门的应急管理为主的体制,在观念上以救灾、应急救援为主导思想,并制定若干单项灾种法规。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从单项灾种应急管理体制转向多灾种的“综合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把灾害或危机事件的“监测、预防、应急、恢复”全过程的灾害管理对策综合起来,协调实施,形成一体化管理。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除重大自然灾害外,国际恐怖活动日益猖獗,因此各国把“综合防灾减灾管理体制”上升到“危机综合管理体制”,形成“防灾减灾危机管理国家安全保障”三位一体的系统。,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防灾城市建设,防灾城市的建设,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未来防灾城市示意图,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区域法令(Zoning Ordinance)”和“土地细分规划(Subdivsion Regulations)”也被作为减轻灾害暴露、风险和易损性的有效工具。,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从土地利用规划入手提高灾害的防治水平,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1.2 国内现状,1.3 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减灾,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建设部1997年公布的城市建筑综合防灾技术政策纲要中认定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质破坏为现代城市主要灾害源。其他致灾要素有:气象灾害(暴雨、冰雹、大雾、雪灾、沙尘暴、雷击、高温高湿等)、爆炸、泄漏、公害致灾(环境污染)、高新技术事故、古建筑防灾、流行病灾、交通事故、工程质量事故等。,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我国正在建立一套完善的防灾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防灾体系:,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灾害事故预防体系是从根本解决灾害威胁的第一步,包括对孕灾环境、灾害事故及承灾体易损性的分析,制定各种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或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及防灾总体规划,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市域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心城区),城市综合防灾控制性详细规划,防灾设施与空间规划设计,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灾害风险度评估,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1.2 国内现状,1.3 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减灾,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1.2 国内现状,城市地下空间的自然属性:恒温、恒湿、密闭、绝热、节能。3 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减灾,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城市地下空间的概念: 城市地下空间,一般含义为与城市建成区范围相吻合的一定深度范围内的三维实体空间,通过一定得措施,将土体挖掘出来,由周围空气、岩土、水组成的三相介质围合而成的封闭、半封闭空间。,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功能分类:1.地下交通运输系统,地下交通综合体示意图,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2.地下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地下公共服务设施示意图,1.2 国内现状,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3.地下市政设施系统,地下市政服务设施示意图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不同层面防灾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主要内容,城市地下空间防灾体系划分:,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地对城市地下空间如火如荼的开发,人们对城市地下空间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同时,对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一般而言,对地下空间的防灾减灾策略研究主要从外部防灾和内部减灾两个角度出发。,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外部防灾是指地下空间发挥的防灾功能;内部减灾是指与地下空间发生火灾、地震、爆炸等内部灾害的应对策略。,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防空洞-地下空间防灾功能的早期模式,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1.土地的有效利用,2.地下流通和输送系统的效能发挥,3.自然环境的改善,4.自然灾害的防护,城市地下空间优点,5.城市防护能力的提高,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土地的有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城市地下服务交通综合体,地下流通和输送系统的效能发挥,地铁城市的“大动脉”,南京地铁一号线,自然环境的改善,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充满“阳光”和“雨水”的地下空间,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及自身防护能力的提高,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灾难之国的启迪:东京“地下神殿”地下雨污系统,1.进出和往来的限制,2.封闭性和容积的限制,3.自然采光和眺望的限制,4.救援力量到位的限制,城市地下空间缺点,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 纵观城市地下空间的优缺点,可以看出,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有许多优点,这肯定会使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心向地下偏移。同时,地下空间的缺点也使灾害发生时的不可控性增强。许多灾害在地面上发生时很容易被控制,然而由于地下空间的缺点,当发生在地下空间时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这也迫切地需要我们去全面认识城市地下空间的主要灾害。,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包头地下商场,火灾,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地下停车场火灾,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塌陷,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管沟回填不实,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城市地下空间灾害及特征,地下商场水患,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杭州地铁,施工事故,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北京地铁,踩踏事故,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从饼图可以看出:火灾引起的灾害事故最多,约占到1/3;其次,施工事故发生频率也比较高,占到总事故的19%。,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通过对日本地下空间灾害事故的分析可得出:火灾、爆炸、空气质量恶化等人为灾害是威胁地下空间安全的主要灾害事故。我国对地下空间灾害事故在管理时的受重视程度进行了专家调研,调研的结果为:受重视程度最高的五类灾害事故依次为火灾、爆炸、施工塌陷、空气污染、水灾。所以,在地下空间开发时,应对这些灾害事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管理。,城市地下空间灾害及特征,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城市地下空间灾害及特征,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1997-1999年间我国地面高层建筑与地下空间火灾对比情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地铁火灾典型案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地下空间结构内爆炸事件,在近十年来,地下空间灾害的灾害形式呈现多发性和突发性、多样化和严重化趋势等新特点,一些常遇的灾害如施工事故等,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另外一些以前被忽视的灾害如地震,则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因此,迫切需要确定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全面系统地开展城市地下空间各种灾害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对城市地下空间结构在各种灾害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和破坏机理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总结出其内在的规律,并据此提出适宜于地下各类结构应对于各种灾害的防灾减灾方案,以有效控制灾害损失,提高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度,进而减少甚至避免灾害的发生。,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地下空间各种灾害中,火灾仍然首当其冲位于首位,另外,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大规模、深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内部环境越趋复杂,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种类也越发繁复,本章节着重对主要灾害的特征进行分析。,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1.安全疏散困难,2.扑救难度大,3.发烟量大,4.造成的人员伤害和财产经济损失巨大,地下空间火灾的一般性特征,5.温度升高快,且容易形成高温,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1.地下街道,2.地铁,3.地下停车场,4.共同沟,地下空间火灾频发地段,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确认火灾位置、人员搜索、避难诱导及灭火活动困难;多与其他设施接续,蔓延、扩散的可能性大。,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转入地下的商业王国:大型地下商场,车辆的电气系统出火、电缆的燃烧等,使密闭空间充满烟雾,妨碍人的避难。,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西班牙马德里地铁站,因空间规模大、与外部相通、空气量充足、燃烧时间长,造成初期灭火困难。,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新型智能地下停车场,电线、电缆的火灾事故多,此时浓烟和有毒气体产生,灭火需相当长的时间。,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广州大学城“共同沟”-国内距离最长、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善的综合管沟,1.因地下空间的施工造成地面沉降,2.深大基坑施工引起的土体滑移,3.隧道、地下管道施工对航道的影响,4.大量抽取地下水和注浆等带来的影响,地下空间施工诱发灾害特征,5.地铁运营后对地下构筑物的影响,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向地下深层发展,地下空间及周围环境渐趋多样性和复杂性。城市地下空间空气污染事故也日渐频发。地下空间内空气污染事故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地震破坏特征:1.不对称的结构发生破坏更严重2.上部底层越厚,破坏越轻3.上层比下层破坏更严重4.破坏主要发生在中柱上5.纵横墙出现大量斜向裂缝(角点部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为地震设防区,根据地震烈度分布资料,在全国三百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位于地震基本震级为7级或7级以上的地震区,23个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中,有70%属于7级和7级以上的地区,像北京、天津、西安等大城市都位于八度的高烈度地震区。,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城市地下空间灾害发生机理,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灾害管理的特点及原则,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灾害管理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防灾减灾的技术设备和技术措施2.关注城市灾害心理与安全宣传3.设置城市灾害预警系统除此之外,还提出了建设城市生命线系统。,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城市生命线系统规划管理,美国提出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地理条件及城市规模,设有足够数量的对外出口,市区道路要确保与重要交通枢纽(机场、车站、港 口、码头)的连接。,日本神户市重建规划将港口建设和交通网络建设和修复列为振兴“都市活力”中除产业振兴之外的主要内容,形成海、港、空相结合的交通网络和防灾中枢据点。,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国外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避难场所规划,作为灾后附近居民的紧急疏散场地和中转地点,要求就近布置,居民可以在510分钟之内到达,临时避难场所,灾后收容附近地区居民,使其免受伤害,在相当时期内供避难居民生活的场所,配备水、电等基本生活设施,居民在地震期间避难,以及灾后进行紧急救助、重建家园期间供灾民长期生活的场所,配备供水、供电、通信、物资与人员运送、卫生防疫、厕所、指挥、保卫、消防等设施,固定避难场所,中心避难场所,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当前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管理主要有以下方面:1.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与开发2.地下人防工程的安全保障,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1.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与开发 不同的城市、城市中不同的地段的重现期不同,规划重现期越长,建筑就越安全。因此,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时灾害管理的先行工作。为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减少城市灾害发生的几率,今天,关注城市公共安全、进行公共安全规划的改革,应当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一场革命。,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综合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科学选择地下空间施工方式,构建便捷通畅的地下交通系统,合理安排城市地下空间用地,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减灾规划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战略是:在21世界初的30年内,在目前的基础上,采用积极稳妥的方针,加强立法和政策的制订,加强全面规范的管理,加强技术标准和规划的制订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有序、合理、综合、高效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2.地下人防工程的安全保障 大力宣传人防工程的重要性,把完善人防工程的安全保障系统与和平时期的利用充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能够达到既起备战作用,又能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潜力。如:通信电缆、输水、供气管道等管线都可以利用地下人防工程来铺设。,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南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等级,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在我国,对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管理的研究处于起步中,数据的缺失给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建立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管理数据库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未来,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管理还应该走出城市的局域,达成城市之间的数据库构建、互联,从而将城市防灾减灾真正纳入到未来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4.4.1 地下结构防火安全技术,4.4.2 地下空间动态火灾预警救援技术,4.4.3城市雨洪多功能调蓄技术,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2005年上海市地铁某标段盾构隧道进行旁通道冷冻法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时,由于电焊工不慎,引燃水箱内冷却塔中的塑料散热片,引起火灾。火灾持续了约10 min。火源起向下风侧约260 m,向上风侧约170 m隧道衬砌管片表面被熏黑。造成约15 m范围内混凝土管片受到轻度到中度损伤,损伤层厚度最大达25 mm,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1968年,德国汉堡莫尔费雷特(Moorfleet Tunnel)公路隧道火灾中,隧道拱部和边墙混凝土发生了严重的爆裂,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1984年,英国萨米特(Summit Tunnel)铁路隧道火灾中,隧道内最高温度达到1500,1900 m范围的隧道衬砌受到了火灾损坏,其中严重破坏的范围为395 m,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1996年,英法海峡隧道(Euro Tunnel)火灾中,600 m700 m长一段衬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最严重的50 m范围内原本厚45 cm的衬砌管片混凝土剥落深度达3040 cm,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1999年,勃郎峰公路隧道火灾中,最高温度达到1000 ,大火持续了55 h,隧道结构受到严重损坏,拱顶局部沙化,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2000年,瑞士圣哥达公路隧道火灾中,隧道内温度达到了1000,出事地段隧道顶部塌陷,隧道内部分路段被烧毁,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2001年,美国霍华德城市隧道火灾中,隧道结构被严重破坏,火灾造成横贯隧道顶部直径1 m的铸铁水管破裂,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火灾对衬砌结构的损伤,爆裂,耐久性降低,力学性能劣化,内力变化及承载力降低,大变形,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影响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工作的开展影响上部建筑以及临近构筑物正常使用功能的发挥降低地下结构的安全性,威胁隧道及地下空间日后的安全运营特别是处于高水压、软弱地层等情况下的盾构隧道、沉管隧道,可能导致密封及防水失效结构的修复和重新组织交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衬砌结构的损伤影响:,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火灾高温下大直径装配式衬砌结构体系渐进性破坏的机理:1)火灾高温作用过程中,温度在衬砌结构内呈现渐进性扩散增加的过程,使得衬砌结构体系的混凝土、钢筋、接头连接螺栓等力学性能也在时间上呈现出出渐进性劣化的过程,逐渐从初始值向失效状态过渡;2)由于火灾时衬砌内温度场分布的不均匀性不仅表现为沿衬砌结构厚度上的不均匀,同时也表现为衬砌结构体系不同部位温度分布的不均匀,使得衬砌结构体系的破坏表现出空间上的渐进性演变过程;3)火灾高温作用过程中,衬砌结构体系各位置初始受力状态不同,衬砌结构体系各位置达到破坏状态的时间也不一致。衬砌结构体系表现为从最先破坏的薄弱环节开始,随着内力重分布和转移,破坏状态逐渐蔓延,在空间上衬砌结构体系呈现出渐进性破坏的现象;4)由于衬砌结构体系的变形的延迟,在火灾高温作用过程中,由于荷载的变化及内力重分布,衬砌结构体系的变形、内力状态都处在逐渐调整、演化的过程;5)衬砌结构体系与周围地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渐进性调整与演化。,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基本参数 材料参数 周围地质环境 火灾基本参数 结构耐火措施及救灾措施,对地下结构火灾进行安全性评估,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模糊综合评判法,安全等级标准,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抗爆裂复合盾构隧道管片,可抑制爆裂,不会明显降低高温后衬砌结构的抗渗耐久性无需增厚衬砌,无需增加隧道开挖断面拼装与普通管片一样,无需增加额外施工时间可以满足工程全寿命的要求,提供了从施工到运营全程的抗爆裂能力,地下结构防火保护技术,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4.4.1 地下结构防火安全技术,4.4.2 地下空间动态火灾预警救援技术,4.4.3城市雨洪多功能调蓄技术,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空间比较封闭,自然排烟困难,火灾发生后升温速度快,易爆发成灾,对外出口少,导致疏散救援工作非常困难,城市地下空间火灾安全问题的特点:,扑救非常困难,因为消防人员进攻路线缺乏,很难接近火源扑救,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现有的防火疏散救援措施有:设置了监控系统、固定消防系统、疏散通道以及其他的结构防火措施,同时还制定了火灾疏散预案。现有的防火措施存在的不足之处和问题:,所能够得到的火情信息比较有限,只能知道火灾探测器所在点处的温度,而对于地下空间内的整体温度分布情况了解不足; 对于烟雾扩散的监控和预测能力不足; 闭路电视系统的摄像头容易被烟雾遮挡而失去其作用; 各系统之间的联系配合不够紧密,无法充分发挥各系统设施的功能效果; 现有的火灾疏散预案多为固定性的、文字性的预案,而火灾现场的实际火情是实时发展变化的,这就使得一成不变的固定的预案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火灾的误报、漏报火灾现场实时信息的获取疏散救援预案及防灾管理体系不能适应火灾现场的复杂情况 数字化应急疏散救援体系(灾害监测报警新技术、疏散救援新技术、数字化应急救援预案等),火灾预警疏散,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总体思路,结合火灾探测器收集到的数据实时重构地下空间内火灾情况下的三维温度、烟气场,建立火源温升曲线与火灾类型、火源热释放速率等重要火情信息间的关系,根据火势的实际发展情况来选择并实时调整疏散方案,从而达到人员疏散的最合理化,火情信息获取,三维温度烟气场重构,数字化疏散预案,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地下空间火灾动态预警疏散救援系统组成及功能图,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动态火灾预警救援技术的优点,能提供火灾时大量的关键信息,包括火源点位置,火灾大小和类型,温度场,烟气扩散范围和移动速度,从而更好地指导救援疏散工作。 实时性:根据火灾探测器测得的信息实时地重构地下空间内的三维温度烟气场,从而实时地调整所执行的应急疏散救援预案。 合理性:根据地下空间内实际的火势发展情况来选择相应的疏散救援预案,从而能够保证预案实施的有效性。 火灾预警系统运行状态实时监测与评估,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独立光纤光栅感温火灾探测系统,在工程应用中,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中控室,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4.4.1 地下结构防火安全技术,4.4.2 地下空间动态火灾预警救援技术,4.4.3城市雨洪多功能调蓄技术,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灾难之国日本带来的启迪,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宏伟的日本东京“地下神殿”,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宏伟的日本东京“地下神殿”,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多功能调蓄是在传统的、功能单一的雨水调节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类设施与一般雨水调节池的最明显的区别是:暴雨设计标准较高、规模大, 而在非雨季或没有大的暴雨时,这些设施可以全部或部分地正常发挥城市景观、公园、绿地、停车场、运动场、市民休闲集会和娱乐场所等多种功能,从而显著地提高对城市雨洪科学化管理与利用的水平和效益投资比。,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多功能调蓄设施断面示意图,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雨洪多功能调蓄技术具体运用:在非暴雨季节, 调蓄池保持干的状态或维持较低的正常水位。有水区域在常水位较小的水位变化范围里主要起到景观、雨水的调蓄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在无水和水位之上的高地区域则可以建造绿地、停车场、运动或其他活动场所。当发生多年一遇的大暴雨时, 利用常水位和最高水位专门设计的溢流处之间巨大的空间来贮存调蓄暴雨峰流量。减少洪峰对周边或下游重要区域的水涝灾害,暴雨过后再通过利用、排放、下渗、蒸发等逐渐恢复到正常水位,调蓄容量、集水放水方式和时间、溢流大小、景观和安全防护措施等等具体设计应该根据汇水流域、安全要求、水涝可能造成的损失评价和其他现场条件综合考虑。整个设施的设计更需要通过复杂的程序包括技术经济分析和多专业的综合分析来完成。,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日本城市雨洪多功能调蓄设施应用实例,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我国较大规模的城市雨洪调蓄利用主要体现局限在一些已有的湖泊、水库、河道和少量的城市湿地等。也有少量的利用地下大型管渠或调节池调节暴雨峰流量, 大量应用受到许多限制。如何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 根据当地的降雨条件、雨水径流水质、城市生态环境状况、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的总体规划, 科学、合理、安全地设计这种新型的生态型雨洪多功能调蓄利用设施。还有许多问题和复杂的因素需要考虑,有待通过深入的研究来逐步地推广实施。,北京近十年平均月降雨量,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钱七虎院士在地下城市一书中提及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趋势:(1)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必将大规模、有序化地推进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2)城市综合防灾建设必将推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3)城市环境保护和城市绿地建设与地下空间的复合开发将是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新动向。(4)小汽车的发展必将带动城市地下车库的建设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5)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必将会推动共同沟的建设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6)城市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必将加快相关政策、法规建设的步伐。(7)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管理的相关科学技术将会得到飞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伴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快速发展的同时必将带来更多防灾减灾领域的问题。虽然我国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试探性和阶段性的进展,但整体上我国是落后于国外发达国的,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减灾体系更显得孤立、脆弱,急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因此,钱七虎院士提出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对地下空间的各种灾害进行深入的研究,确定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未来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需要解决的若干主要问题:1.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与防灾规划:(1)城市地下空间整体综合开发利用和综合防灾规划(2)城市重点区域地下空间详细开发利用规划和重点防灾规划(3)城市平战结合公共场所、公用设施等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和防灾规划(4)城市地下空间生命线工程开发利用规划和防灾规划,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2.城市地下空间结构抗灾性能方面:(1)城市地下空间火灾灾害下结构的耐火性能(2)城市地下空间爆炸灾害下结构的抗爆性能(3)城市地下空间地震灾害下结构的抗震性能(4)城市地下空间水灾灾害下结构的防水性能,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3.城市地下空间灾害实时检测监控和预警系统:(1)城市地下空间火灾害检测监控和预警定位系统(2)城市地下空间可燃、有毒气体在线检测监测和预警系统(3)城市地下空间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监控和预警系统(4)城市地下空间温度、湿度、电磁场自动监控和预警系统(5)城市地下空间“防恐怖袭击”检测监控技术,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4.城市地下空间综合救灾预案和应急救灾方案:(1)城市地下空间救灾组织指挥体系和救灾应急方案(2)城市地下空间人员疏散与避难应急方案(3)城市地下空间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应急方案(4)城市地下空间物资供应与生活保障救灾预案和应急方案,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5.城市地下空间性能评估和修复加固措施技术:(1)城市地下空间结构原有建(构)筑物结构性能评估和修复加固措施技术(2)城市地下空间结构健康诊断评估和修复加固措施技术(3)城市地下空间结构灾后性能评估和修复加固措施技术,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城市地下空间是宝贵的土地资源、经济资源和战备资源,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走平战结合与防灾功能相结合的道路,逐步建立完善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系统,提高城市总体防灾能力。 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灾害数据库的建立、防灾减灾技术的发展和各类灾害防灾措施和规范的出台。必将使我们转被动防灾减灾为主动预防灾害。使得城市地下空间成为一片真正的“世外桃源”。,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