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分区利用课件.ppt
第三章 土地分区利用,12级土地资源管理 胡馨,目 录,土地分区利用原理,城市土地分区利用,其他非农业地区分区利用,中国西部地区土地开发,5,1,3,4,2,农业土地分区利用,第一节 土地分区利用原理,区位: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区位理论: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 布,及其在空间中相互关系的学说。区位理论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一、区位理论的提出及发展,杜能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基本吻合 辛克莱尔充分考虑了现代化城市特点,工业区位分布的基础网,六边形城市空间分布模型,区位理论作为一种学说,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工业区位论韦伯,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区位理论的提出及发展,将生产区位和市场结合分析,得出与“城市区位论”相似的六边形区位模型。,涉及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区位,具有更直接的参考价值。,由单一到综合,由抽象到具体,从落后到进步。,市场区位论廖什,空间结构理论E.V.博芬特尔,区位理论的新发展,农业区位论,提出假设1)圆形范围的“国家”; 2)外围是荒凉土地; 3)只有一个城市,位于中心; 4)交通条件; 5)土壤质量与气候条件; 6)运输费用。分析得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是呈圈层变化的。,农业区位论,辛克莱尔提出“逆杜能圈”。分析得出:在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城市地区,在城市近处,农用地可以随时转化为住宅等城市用地;远离城市的农民,农用地难以转换为城市用地。,工业区位论,韦伯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寻求工业企业的最佳分布点。两个影响因素: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原材料费用及其他区位差异,可以纳入到运输费用中。,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从城市中心居民点的物品供应、行政管理、交通运输等主要职能角度,论述了城镇居民点的结构及形成过程。,二、城乡土地利用的区位演变过程,(一)农业土地利用的区位演变过程。 农业生产对土地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而其演变过程受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时才得以表现出来。 杜能的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辛克莱尔模型可以更适用结合实际情况。 (二)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演变过程。 1、商业用地:城市的生产与生活与商业活动密切相关,应符合方便生活的需求。 2、工业用地:集中分散;分散集中。 3、居住用地:从工商混合区中独立出来,在交通方便、环境较好的外围地带建成独立的居住区。,三、土地区位配置原则,(一)地域分异原则 地域自然特性首先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地域差异性。在土地资源作为农业利用时,尤为明显。 (二)区位利用原则 土地利用存在着强烈的区位效益差异。 另外,土地面积有限,因此确定各种区位土地的最佳利用途径及方式非常重要。 (三)生态系统平衡原则 土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在利用时要遵循生态规律。 (四)系统综合原则 既是自然综合体,又是经济综合体。,第二节 农业土地分区利用,农业布局理论的核心是以区位地区作为分析手段,探求农业生产合理布局问题。,中国农业土地综合分区利用,中国农业地域差异规律,土地综合利用分区,1、西北区 2、西南区 3、青藏区 4、东北地区 5、晋豫区 6、湘鄂皖赣区 7、京津冀鲁区 8、苏浙沪区 9、闽粤琼区,东部与西部差异,南北之间的差异,高中山地区的垂直差异,农业土地综合分区利用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在合理进行农业区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综合利用各地区的土地。,农业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相关文献,1、江晓忠,2003:试论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分区利用,福建热作科技,第1期。东部地区: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高科技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业;中部地区:则充分发挥粮棉油菜等生产的比较优势;西部地区:搞好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2、陈江龙 、曲福田等,2004:农地非农化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对土地利用政策调整的启示,管理世界,第8期。,当前耕地保护政策中的“各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没有考虑到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禀赋,没有发挥土地利用的空间比较优势原则,因此提出调整思路。,改进思路:1、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分解的区域差异化。2、基本农田布局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区域调整。总体思路:全国实现总量动态平衡,但东部地区不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由在农业土地利用上有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耕地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善来实现耕地总量的平衡。,3、张英、张红旗等,2009:农业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系统的研建,资源科学,第12期。,该系统的突出贡献是将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空间配置三大过程有机整合,实现了功能模块之间特别是GIS与优化模型间的有效联接。,4、白瑞娜,谢世友等,2011:区域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安徽农业科学,第30期。评价准则:社会准则、经济准则、土地资源准则、 生态环境准则。可持续指标体系:社会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土地资源指标、环境指标。模型:,以重庆市为例,得出结论:1、耕地社会价值巨大,且呈增长态势。2、城镇总体支付意愿与农村总体受偿意愿存在较大差距。提出建议:1、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提高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意识。2、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和使用农用土地资源。3、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生产潜力。4、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地关系。5、建立健全土地法规,强化土地法制管理。6、综合治理受污染土地资源,建设良好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5、王克强、刘红梅等,1998:我国可持续发展农业土地利用评价体系研究,生态经济,P8-P11。 农地总量动态平衡、农地永续利用 。 研究方法:限制因素法、加权和法、层次分析法、指数法等方法,第三节 城市土地分区利用,一、城市土地利用特性1、位置在城市土里利用中具有特殊重要性。2、城市土地利用途径更具多样性。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对于城市土地更为显著。5、城市土地用途改变的代价相对巨大。,第三节 城市土地分区利用,二、土地利用在城市建设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1、土地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的运行载体。2、土地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空间。3、土地使城市能够发挥承接及转运的重要功能。4、土地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的运行载体。,五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理想,(一)圈层布局设想,(二)三维布局设想(三)扇形布局设想,(四)多核心布局模型(五)多中心布局模型,多核心、多中心布局城市模式相关文献,1、顾朝林,2006: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城市规划,P26-P30. 对多核心城市定义,并且提出城市联盟及其一体化。 (1)网络城市:两个或指的是两个或更多的原先彼此独立、但存在潜在功能互补的城市,借助于快速高效的交通走廊和通讯设施连接起来,彼此尽力合作而形成的富有创造力的城市集合体。 (2)走廊城市:在双中心或多中心的城市体系中,由于快速交通走廊的建设,使核心城市间的联系得到明显加强,地域空间结构逐渐形成“走廊式城(corridorcities)”结构。,2、何延科、唐劲峰等,2007:浅谈多核心与多核心结构,山西建筑,第二期。分析阐述了哈里斯和埃里克森的多核心理论, 并对多核心和多核心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 最后探讨了如何建立合理的多核心城市空间结构, 从而为进行城市规划提供了指导作用。优化城市的交通系统, 提高其交通效率。,徐蓉,2011: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形成与实践反思,江苏城市规划,第1期。 案例一、东京,东京的特点是: 依靠超级发达的交通系统保证人和经济要素在各中心城区以及城际之间的有效流动。 “提高常住性人口” 的稳定性, 使工作场所和居住地点要尽量的接近, 形成一个共同体。,案例二、巴黎拉德芳斯区,多中心城市模式发展要求:,1、副中心要有足够的腹地提供发展空间。2、处理好制度、规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合理配置各功能区域。3、适应多中心结构的要素分布方式,避免单中心同心圆式的城市环线建设与多中心城市结构之间的矛盾。4、适应产业结构升级, 合理利用通讯技术进步。,4、覃成林、李红叶,2012:西方多中心城市区域研究进展,人文地理,第1期。在欧洲的政策文件中多中心发展已经被作为实现空间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政策工具。但是,对于多中心城市区域是否真正具有发展的优势仍存在争议Lambregts (2008)荷兰兰斯塔德地区,Vandermotten 等(2008),5、孙斌栋、石巍等,2010:上海市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实证检验与战略思考,城市规划学刊,第1期。,无论从居住区密度还是就业密度来看,上海市域范围内都呈现明显的单中心结构。在郊区化进程中,中心城区的居住和就业功能向外疏解,但主要体现为中心城区的蔓延。虽然郊区的嘉定和松江逐渐形成稍具规模的次中心,但不足以形成很强的集聚力。,关于上海市多中心结构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1、多中心结构是上海城市空间未来发展的必然取向。2、政策焦距是多中心结构形成的关键。3、政策要充分尊重市场机制下的个人行为动机。,中小型城市土地利用相关文献,1、张静、秦公伟等,2011:关于我国中小城市土地利用的问题探究,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第6期。1 区域间城镇和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失调2 对城乡交接带的土地利用的失控3 城市建设犹如摊煎饼,2、陈爽、姚士谋,1998:中小城市土地利用不合理原因剖析,城市研究,第4期。 土地利用不合理的主要特征1 人均用地指标较高。2城市用地布局松散, 土地利用率低。3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提出建议,第四节 其他非农业土地分区利用,一、矿地利用二、交通运输业土地利用三、旅游业土地利用,旅游业土地利用相关文献,1、张娟,2008:旅游用地分类的探讨,资源与产业,第1期。在界定旅游用地概念的基础上, 分析了目前全国土地分类体系中有关旅游用地分类的不足和缺陷,对旅游用地进行了重新分类, 初步建立了旅游用地分类新体系, 为协调旅游用地与其他用地之间的关系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2、徐勤政、刘鲁等,2010:城乡规划视角的旅游用地分类体系研究,旅游学刊,第7期。对旅游用地的概念与分类标准进行了研究综述;在北京市城乡规划框架下,分析了北京市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旅游用地的分类需要以旅游用地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分析为基础;将总规中出现的旅游用地尽量分解放入中心城与新城控规标准。,3、胡千慧、陆林,2009:旅游用地研究进展及启示,经济地理,第2期。分析旅游用地的概念,结合研究国外旅游用地发展情况。国内近年来开始关注旅游用地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用地评价、旅游用地土地变化、旅游房产、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旅游用地类型及功能结构、旅游用地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等六大方面。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内容的不同,对于研究方法提出建议。,4、张娟,2008:旅游用地发展特征探讨,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第4期。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发挥了土地的基本生产功能, 还有效地延伸了土地的资源功能。 旅游用地的特征分析(1) 土地功能的叠加性。(2) 旅游用地的多效益性。(3) 旅游用地后果的社会性(4) 旅游用地利用方式的差异性。,5、席娅,2009:旅游开发中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国土资源,第6期。旅游业能有效延伸土地资源功能,延伸过程中土地资源综合利用与旅游业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土地资源利用可以从第一、二产业延伸至第三产业的,第五节 中国西部地区土地开发,一、西部地区发展战略首先,制定正确的文化和人才战略。其次,要依据西部地区自然经济条件和全国经济发展布局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再次,是坚持全面开放的战略。最后,关键是要制定科学的生态战略。,二、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特性及问题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较高。2、耕地质量差。3、土地利用率极低,耕地后备资源丰富。4、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退化严重。问题:1、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2、土地开发利用方式粗放。3、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西部开发的相关文献,1、刘维新,2002:西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与城镇开发,城市规划,第2期。探索和研究西部城镇土地开发, 必然涉及到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特征、耕地保护与政策调整。重点研究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及其政策调整和西部地区城镇开发的重点。探讨西部开发与耕地保护的关系。1、解决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2、解决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3、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2、夏建国、张素兰,2005:中国西部大城市郊区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探讨,农业工程学报,第2期。 以成都市郫县为例,分析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占补平衡状况。提出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与保障耕地占补平衡的措施。,3、于永,2004:明清内蒙古西部土地开发与沙化的历史借鉴,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一是西部开发须深刻认识当地自然环境, 二是要端正开发的目的, 三是要选择正确的开发方式。,4、王双怀,2005: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西北大学学报,第4期。中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相当严重。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 从宏观、中观、微观诸方面考察了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演变过程及其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的, 并且呈现出逐渐加剧的态势; 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 近五千年来人为因素的影响力往往超过了自然因素。 首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危害,认识治理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要正确认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土地荒漠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5、陈亚宁、贺西安等,2007:流域开发与土地管理模式,干旱区地理,第4期。美国西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开发过程、前苏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土地开发模式、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规模化 成功经验1制定和实行正确的开发政策2政府角色定位准确3发挥交通运输的先导作用4市场调节与行政干预相结合5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6重视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土地开发的教训1美国西部掠夺式土地开发的教训2前苏联片面追求粮食生产而产生的恶果3我国西部土地开垦的教训:塔里木河、黑河断流;甘肃民勤县租房的生产经营方式。,体会与感想:,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合理调整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和土地利用方向。 根据不同的土地特征,选择合适的功能分区,对于我国土地的集约利用有着重要意义。,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