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民俗风情赏析 课件.ppt
回族民俗风情赏析,背景概况,回族,有人口约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回族的起源,回族族源,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侨居中国的“蕃客”。当时,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各族商人主要是通过海上香料之路或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这些来华通商贸易者,一般多在冬季回国,春季再回来。但由于商业往来频繁,有利可图,加上唐、宋政府鼓励商业贸易,因而有不少人便留居中国不归,称之为“住唐”,也就成为了回族早期的先民 。,13世纪,蒙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进行三次西征 ,西征中,每攻克一城一地都要俘掠工匠和妇孺,并征调青壮年充军。这样,随着每次战争的胜利,一批批中亚、西亚各地各部落和各王国的工匠、平民、军士以及一些将领、贵族和学者等,都被安置到中国从事各种工作,被迫定居在了中国。,这些被迫留居的人,和唐宋时期留下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后裔,出于共同的信仰,共同的风俗习惯,又都身处异国他乡,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民族意识,最终形成了“回族”。,服饰特点,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黑色的无沿小圆帽。又叫“礼拜帽”。妇女多戴盖头,目的是盖住头发、耳朵、脖颈,显示女性的本分庄重。,男子白帽,女子,中老年妇女一般内穿普通袖旗袍、深灰色过膝坎肩,戴过膝长的黑盖头(60岁以上者戴白盖头)。少女戴绿盖头,结婚时穿粉红色长袍、绣花鞋,平时喜艳色,如绿裤子、玫瑰红歪襟短褂,背心前后胸均绣花。有的地区戴齐腰长的短盖头。女孩9岁以前不戴盖头,头顶常排一大排花发卡,穿中式艳丽短裤褂和短绣花背心及绣花鞋;19岁后出门须戴盖头。,饮食禁忌:不吃猪肉,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生活上是一个注重卫生,讲究营养的民族,因而有很多的饮食禁忌。最主要的禁忌来源于其遵守的教义古兰经。,回族人认为这些饮食禁忌完全是对饮食文明的选择:如 自死物:死因不明 血液:含有害物质 猪肉:形态丑陋、不择饮食、性情懒惰,传染病多 古兰经认为猪不可食,不可摸,不可用来祭神 酒:开始限量,后来因酒醉误事而禁止,回族“盖碗茶”,回族喝茶的一大特色是都喝盖碗茶,即俗称的“三件套”、“三炮台”,由茶碗、茶盖、茶托组成。有的茶盖上还绘有蓝色的花纹或红色的小花朵,有的还绘有绿色或黑色的阿拉伯文“清真”字样。回族饮的盖碗茶非常富有营养。盖碗茶亦茶亦药。因其不但放置茶叶,还要放入糖、红枣、核桃仁、枸杞、元肉等多种营养果品,营养价值较高,故常饮盖碗茶对健脾生津、强身健体大有裨益。回回老人寿数长,早起礼拜喝茶汤。回族老人长寿的较多。这同他们戒烟酒,嗜饮茶,讲卫生有较大关系。,回族盖碗茶,冲茶时:先将盖碗擦洗干净,放入茶叶和佐料,揭开茶盖(半遮半掩)将沸水注入,在茶碗中冲出一圈一圈的浪花,冲泡5分钟后,双手递给客人,并说“请喝茶”。客人边饮边用碗盖刮茶场面,还得注意不用嘴吹或吸出响声,否则视为不懂礼貌,无教养。刮时,用左手捧托盘,用右手大拇指和二拇指抓住盖顶,用第四指卡住盖口,刮一下喝一次,茶要露汤色,常喝常有,清香爽口,连续不断。,回族茶谚说:“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意思是说,刮第一遍时只能喝到最先溶化的糖甜味,刮第二遍时,茶叶与佐料经过泡制,香味则完全散发,其时味道最佳。而刮第三遍时只剩下茶叶淡淡的汤色,只能起解渴作用。,回族的民居,第一种:根据山大沟深、丘陵纵横的自然条件和地形特征,修成窑洞居住。如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河南、河北等山区的回民,因本地林木少,经济基础薄弱,大多住这种窑洞。,回族住宅,第二种:根据地势较平坦的川、坝、塬、台、平川的地形特征和缺钱少木材的自然经济条件,利用地面空间,用土坯和黄草泥垒窑洞,回民叫箍窑。,第三种:根据地形特点和经济条件,建造上栋下宇的房屋。人类社会发展的水平越高,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就越高。有句俗语说:“回族有钱盖房,汉族有钱存粮。”说明回族人民经济富裕后首先改善居住条件。,见面问候:色俩目,汉族中意为:你好!讲究:晚辈对长辈说;教民对阿訇说;男人对女人说;客人对主人说等除了说“色俩目”之外,还要握手,或者把右手放在胸前,或者双手抱拳等。,问候、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