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建筑课件.pptx
外国建筑史 之古代建筑篇,第三章 古代埃及建筑,引言,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古埃及文明,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一样古老。在公元前4千纪末,埃及人开始从事定居农耕,并发明了最早的象形文字。这是埃及人的独立创造抑或是从美索不达米亚传播而来,现在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大大提高了祭司行政管理效能,并对上下埃及的统一起到极重要的作用。埃及的统一约发生在公元前3100年前后,从那时开始,埃及古代的历史被分为:古朴时期、古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新王国时期,以及晚期。各个时期之间又各有一段中间期及若干王朝。再往后,便是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的时期,直至公元4世纪。从新王国的灭亡开始的这最后1300多年,埃及先后被外部势力所控制,虽然其间有过短暂的独立。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相比,古埃及的建筑较少变化。其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埃及文化繁荣于狭长的尼罗河流域,在地理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度,不易受到外族入侵,本地传统可一以贯之;而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是一片向外界敞开的平原,没有可以抵御外敌入侵的自然屏障,异族的艺术趣味通过战争、贸易等渠道不断赋予本地建筑以新的面貌。其二,古埃及的王权与宗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控制力,加强了社会的稳定性与延续性;而两河流域政权频繁易手,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政教合一的强大中央集权以对整个地区实行有效的控制。所以,在这样一个超稳定的文化结构之下,古埃及的建筑正如雕刻与绘画一样,形成了固定的程序,在几千年中呈现出几乎一成不变的面貌,尽管不能说没有局部的变化与革新。,第一节 古王国时期,古王国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是金字塔,它是由古朴时期君主与贵族的“马斯塔巴”,即平顶式陵墓发展而来,到吉萨金字塔群达到顶峰,它们耸立于尼罗河畔,是埃及法老和宗教神灵的宏大纪念碑。,古埃及的两种主要建筑形式,金字塔与神庙,是南北传统相融合的产物。上埃及和下埃及拥有各自的传统;发展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宗教观念、丧葬习俗以及居住形式。上埃及的居民除农民外,还有相当数量迁徙而来的游牧民族,他们所住的造型往往类似于帐篷,而坟墓却位于远离人烟靠近沙漠的地方,其上堆起高高的沙丘。下埃及地处湿润的平原,原始农业兴起之后,在较高的地势上出现了村落。人们用尼罗河淤泥制成泥砖,以芦苇及纸莎草捆札起来充当支柱,用棕榈树干排列起来作为屋顶,人死后就被埋葬在草屋的下面。上下埃及国王的王宫也比茅屋好不了多少,在埃及的象形文字中,王宫就是以茅屋的图像来表示的。只是到了后来,王宫才用泥砖与木头之类较为经久坚固的材料来建造。但我们不能忽略这些原始形态的房屋,它们对后来埃及的石造建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能征善战的马背上的民族总是充当世界征服者的角色。相传上埃及君主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将上下埃及统一起来,定都于下埃及的孟菲斯。因此美尼斯被确定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法老,也被奉为埃及文明的缔造者。从他开始一直到古王国还有一长串国王的名单,他们在营建自己陵墓时并没有将上埃及的建筑形式完全搬过来,而是吸收了尼罗河三角洲的传统,并将两种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法老被视为太阳神的儿子和在人世间的代表,而神庙又是神的居所,所以法老是当然的设计师。不过,一般而言,神庙营造遵循着古制,只有强大的外力作用才可能造成某些改变。“建筑师”的职责由大祭司、掌玺大臣甚或国王的儿子来履行,总之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在基本的设计方案决定下来并举行了奠基礼之后,他们便负责工程的实施。当然,在建造过程中,他们仍能表现出其精湛的技术水平与高度的创造力。,一、塞加拉法老陵墓和阶梯式金字塔,1、马斯塔巴(Mastaba)埃及的艺术和建筑与埃及人关于死后生活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相信,将尸体完整地保存下来是确保死后生活的第一要务。国王死后,要将他的遗体制成木乃伊,另外还要制作雕像、石碑等图像铭文,建造金字塔与陵墓,以寄寓法老的身躯与精神。早期的法老陵墓较为简单,是一种平顶式的石墓室形式,叫做马斯塔巴,后来一层层向上增减,形成了向上渐次缩小的阶梯式的巨大坟墓。考古挖掘到保存完好的第一王朝期间所建的马斯塔巴:其最核心部分是位于地表下的长方形坑,地坑被分成五个小间,正居中的大间用于贮放死者;毗邻的四小间是放死者的生前曾用品。地坑上面先是由泥砖构建的九排三纵式小隔间,再由沙土覆盖最外层。,2、佐塞金字塔( Pyramid of Djoser)在金字塔发展的过程中,位于开罗以南的塞加拉的葬庙建筑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这是古王国第一位法老、第三王朝的创建者佐塞于公元前2680年前后兴建的。这是在这里,埃及人第一次将金字塔、葬庙以及礼仪性图像综合起来,以孟菲斯皇家宫殿的规格,建成了大规模皇家陵墓综合体。,与美索不达米亚城市神庙建筑群不同的是,该建筑群沿着南北中轴线来布局,由一圈石灰石墙壁围起来。围墙共有15个入口,但只有东南角上的一个塔门可以进入,其余都是假门。塔门内的门厅是一条长54米的过道,两侧装饰着芦苇束式的半圆柱。一座接近60米高的巨型阶梯式金字塔是整个区域的制高点,考古学家发现它原先仅为一座三层的马斯塔巴,在工程的第二阶段,在其上部建起了阶梯式金字塔。金字塔的南北面各有一个大型庭院,并建有一系列墓葬神庙和礼拜室。整个布局具有极强的礼仪性与象征性,其主旨是要永远纪念与赞颂死去的法老,其排场一如他生前的情形。这种祭奠礼仪可以确保他生前的统治得以延续,并确保由神建立的世界秩序万古不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上埃及与下埃及传统要素的综合,如围墙以及礼拜堂的立面呈现出凸出与凹进的形状,就起源于下埃及早期居民用来加固茅屋墙壁的植物捆束;而礼拜堂天际线的弧线形,则与上埃及的帐篷式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有趣的是,佐塞在埃及数千年历史记载中占有重要地位,并非是由于他的文治武功,而是因为他是埃及石造纪念性建筑的开创者,他的儿子伊姆荷太普是主要建筑师,也享有盛名。,1、概述塞加拉的伟大成就开启了一个建筑大发展时期,他的继承者们简化了陵墓布局,而将建筑的重点放在了金字塔上,同时金字塔的数量猛增,甚至一个国王要兴建数座金字塔。尤其是在第四王朝第一代国王斯奈夫鲁时期,进入了所谓的“金字塔时代”,这也是古埃及文化最重要、最具有魅力的时期之一。除了建筑以外,绘画与雕刻也达到了巅峰,数学与医学方面取得了相当成就。此一时期,太阳崇拜作为国家宗教,主导着埃及的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这就是对太阳神瑞的信仰。瑞由前王国时期各地的保护神合并而来,也是埃及统一的产物,它被视作世间万物的创造者和保护神,而且还是正义、公正和真理之神,维护着宇宙间的道德秩序。瑞神将其神性授予法老,通过法老来实现对世界的统治。斯奈夫鲁的神号为“世界秩序之王”,他儿子干脆将自己等同于瑞神。在太阳神崇拜的影响下,国王的丧葬礼仪更为复杂化与神秘化了。金字塔建筑群的形制有所改变,整个墓葬区域从南北轴线的长方形变成了东西朝向的正方形,金字塔朝向太阳升起的东方,塔下的享堂前设有安放雕像的壁龛大殿,并有一条长长的堤道向东延伸到一个山谷神庙。那里是生活区,是这座金字塔之城进行礼拜活动的中心,女神哈托尔和国王作为神祗在那里受到供奉。,二、金字塔时代,2、角锥式金字塔这个时期的另一个主要变化就是金字塔的造型从阶梯式向角锥体方向发展。我们知道,世界上其他地区也出现过阶梯式的金字塔,但都没有朝这个方向做过努力,而修剪如一座大山般单纯而抽象的几何形金字塔,其斜度要与阶梯式金字塔接近,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高度的智慧与自然科学的支持。斯奈夫鲁做出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在他的统治期内,建了五座金字塔,共用去360万立方米的石头。前两座是阶梯式的,后三座是角锥式金字塔,其中建于梅杜姆的阶梯式金字塔后来被改造为角锥式;位于代赫舒尔南面的一座是角锥形的,原计划的建筑高度为150米,但由于地基原因,内部墓室沉降,外观开裂变形,故被称作弯金字塔。虽采取减缓坡度和降低高度的补救措施,但最终还是放弃了。,位于代赫舒尔北面的“红色金字塔”在五座金字塔里规模最大,边长达220米,斜度为45度,高度为105米,他死后便葬于这座大金字塔内。在代赫舒尔的这两座金字塔的东面,大型的马斯塔巴内埋葬着皇室成员,长方形石建筑的表面打磨得平整光滑。在斯奈夫鲁的统治下,陵墓工程延续了50年,在石工技术、构造工程和石料运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红色金字塔内出现了早期的叠涩拱,其结构十分完美。,三、吉萨金字塔群,金字塔的内部设计了这么一套复杂的墓葬区域,而外部则相对简化了,主要是东面的葬庙,现在只有地坪保存下来。从地坪的图形来看,原先有一个圆柱环绕的庭院,并设有一套供奉祭品的礼拜殿。在这一区域的东南角上,新近发现了一个小型祭奠金字塔,是后来增建的。大金字塔的东面和南面掘有5个竖石坑,内置胡夫的三桅船。东面一坑中有一条皇家三桅船,船舵、船具一应具备,但早已化为了碎片。东面还排列有三个小金字塔,分别是胡夫母亲和两个王妃的坟墓,外侧是埋葬庶出子女的马斯塔巴。朝廷重臣以及金字塔建筑的规划者赫米乌鲁王子,被葬在大金字塔西面的墓区中。,2、吉萨金字塔群( Giza pyramid complex)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这座大金字塔近旁又建起了胡夫的儿子哈夫拉及其继承人孟卡拉的金字塔,二座巨大的金字塔,加上法老妻子的小金字塔,以及斯芬克斯,形成了一个壮观的皇家大墓地。每座大金字塔在东面的山谷中都有一座相对应的下神庙,由各自的神道相连。哈夫拉金字塔的下神庙的平面为正方形,墙的外侧是倾斜的,内外都以花岗岩贴面。在西面有两个入口,进入后有一个狭窄的横向小厅,再向前穿过一个通道,便到达了宽大的方柱大厅。这里安放着哈夫拉的雕像,神秘的再生仪式就在这里举行。离这河谷神庙不远的神道旁,坐落着一尊大斯芬克斯雕像,它是在公元前2590年前后以露出岩层的石灰石雕刻而成的,长73.5米,高20米,是古埃及最大的纪念性雕刻。他威严地挺着胸膛,雄视着太阳升起的东方。,第二节 中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的重点仍在皇家与地方官员的陵墓建筑,门图荷太普二世创造了有别于金字塔的另一种恢宏的纪念性陵墓建筑。而作为法老陵墓的金字塔仍然在建造,只是规模缩小了,布局也更为紧凑了。同时,地方诸侯及贵族的墓葬建筑流行着凿岩石窟的形式,其内部结构反映了埃及民居的特点。也正是在中王国时期,埃及神庙从砖石建筑向石造建筑过渡,亦反映了民居的结构,同时像塔门、方尖碑的形式也已出现并逐渐成熟起来。,古王国巨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至今仍然是个谜。当时没有轮子、车辆,没有起重机与滑车,古埃及人可能只是凭借楔子、活动滑台、杠子、摇杆等工具就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程。专家推测,主要建造方法是在金字塔石墙的外围垒起碎石斜道,以人力拉撬输送建筑材料,在金字塔建成之后再将这些斜道拆除。在一年一度尼罗河水泛滥之时,大批民工和战俘被征用来参加施工。长年累月的建造工程由于花费巨大,致使征服财政枯竭,加上自然灾害和各省诸侯擅权,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古王国兴盛了数百年之后,于公元前2170年走到了尽头。古王国灭亡后,埃及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混乱局面,南北陷入分裂。第十一王朝的国王门图荷太普二世重新统一了国家,定都于底比斯城,从此开始了埃及历史上又一个伟大时期中王国时期。在政治方面,法老与地方贵族的对立贯穿于这一时期,而各代法老在治理国家方面显得更为务实,他们抛弃了没有实际意义的金字塔的建造,致力于兴建造福于民的公共工程。在尼罗河东岸,新的底比斯城建立起来,城区修建了王宫、行政机构和居民区。底比斯的主神叫阿蒙,先前的太阳神瑞此时被称作阿蒙-瑞。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神祗俄赛里斯,是各种大自然伟力化身的诸神合并而来,也是尼罗河的河神。有关俄赛里斯流传着许多生动的故事,说他原是一个宽厚仁慈的统治者,被兄弟杀害,他的妻子伊西斯将他的碎尸找回拼接起来,使他奇迹般地复活。之后他继续做国王,最后下至阴间充当了死者的判官。这些故事具有深刻的道德寓意和象征含义,如俄赛里斯的死而复活象征着尼罗河在不同季节里的干涸与泛滥,也向人们证明了神能战胜死亡,敬神的人亦可获得永生的道理。到了中王国灭亡之际,埃及宗教达到了顶峰,太阳崇拜和俄赛里斯信仰完全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伦理性的宗教。,门图荷太普在底比斯河对岸的代尔拜赫里为自己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陵墓,称作门图荷太普二世葬庙,它是法老陵墓建筑向革新方向迈出的第一步。这里三面环山,只有朝东的一面敞开,且山势险峻,峭壁林立。一条长长的宽阔大道从冲积平原通向山前的大型露天场院,那里种植着无花果树和柳树,树下置有一排排国王坐像。在这平台之上修建起高台式的神庙,底层朝东的立面建有圆柱门廊,居中的坡道可上达上层平台,有3排圆柱的柱廊环绕于神庙四周。这座神庙在国王漫长的统治期内多次扩建,它的平顶之上并非是金字塔,而是垒起的一个高11米的方形土丘,叫做“原始土丘”。神庙的西面紧接山坡处是开凿出来的丧葬神庙,内有一个带门廊的庭院,由此可进入一个多柱大厅,划分为若干祭堂,设有法老与阿蒙神的神坛。而法老的墓室则是凿入山体岩石150米深的花岗岩石室,其中设有一个雪花石膏的神龛。这葬庙中出土了一些精美的浮雕,后来在这座建筑下方的一个粗糙凿出的石室中,还发现了一口空石棺,以及著名的门图荷太普坐像。整个建筑群从山体向东沿中轴线布局,就像是一组悬崖峭壁下的景观建筑。,一、法老陵墓的新形式,第十二王朝的法老们离开了底比斯,将首都迁到孟菲斯,在它的南面建立起根据地,地名叫Itj-tawi,意为“上下埃及的征服者”。在那里,他们建造了大量的陵庙建筑群。这些建筑承袭了古王国时期金字塔墓葬建筑群的传统,但规模小得多。在古王国后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金字塔标准,底边长约6575米,高度约50米。经验表明,这种规模适中的建筑有利于结构的稳定和工期的缩短。国王阿蒙内姆哈特一世的金字塔便是以此种规模建造的,但采用了从吉萨等地窃取而来的石料。到了塞索斯特里斯一世时,建造规模有所扩大,而且采用了新的技术,以一种星形的石骨架加强基础,并在未加工的石料外部用石灰石块贴面,并以黏合材料加固。金字塔内部的墓室与通道体系也有所变化。动乱时期对于皇家陵墓的劫掠,使国王将墓室建造得更隐秘、更坚固。古王国时期金字塔入口一般设于北面中部,而现在则被置于难以发现的地方或深井之中,墓室深藏于金字塔的下部,曲折的通道可将闯入者导入死胡同。墓室的前厅是俄赛里斯的审判室,在这里,国王与俄赛里斯合二为一生活于下界,这种信仰在当时已经取代了早先死后进入天堂与太阳神合一的来世观。对俄赛里斯的崇拜之风在第十二王朝与第十三王朝盛行,此时阿拜多斯成为崇拜该神的圣城。上至国王,下至各阶层的人,死后都有两个墓,一个真墓,一个纪念墓。有人在阿拜多斯的仪仗大道上竖立石碑,以便与俄赛里斯相认同。塞索斯特里斯三世在阿拜多斯建了一个巨大的崖壁廊道墓,包括三个连续排列的假墓和一座“俄赛里斯之墓”。这个崖墓成了后来新王国时期皇家陵墓的样板。,二、中王国的金字塔建筑,在中埃及与上埃及,地方诸侯们在其住地附近的尼罗河谷峭壁上开凿石窟陵墓,规模很大,保存也相对完好。这类陵墓虽然在各地有自己的做法,但共同特征是受到古王国山崖石窟陵墓的影响,采用了最为简单的房屋设计形式,反映了世俗住宅建筑的面貌,一直延续到第十七王朝。建筑布局一般是沿中轴线排列,前面有一小院,入口有柱廊,墓室的主空间以圆柱划分为三堂,正对着入口的中堂尽头墙壁上又开一小室,在其中供奉着死者的雕像。在中埃及的贝尼哈桑有一处大型的石窟陵墓群,其中的一个称作赫蒂的墓室,是贝尼哈桑中期凿岩式陵墓的代表作。在这墓室的主室中,有两排纸莎草形的圆石柱支承着扁形的横梁,这横梁延伸至边墙即成了壁柱。这些建筑构件均无结构功能,只是对民居的模仿。,三、地方诸侯与贵族的凿岩式陵墓,在上埃及的阿斯旺附近,有一处萨伦普特二世的陵墓,它是典型的纵向布局的石窟陵墓,前面是一间三堂式的厅堂,有六根方方正正的柱子支撑着屋顶,没有多余的装饰;向前踏上9级台阶,有一段长长的通道,上部是筒形拱顶,两侧各有三个壁龛,放置着墓主人的半身像,做成奥利西斯木乃伊的形状;通道的尽头是一间方形墓室。从入口到最里面的墓室,天顶逐渐降低,地面逐渐升高,给人一种神秘幽深的感觉。在夕阳西下的时分,阳光可以一直照射到内里的雕像身上。,1、神庙建筑的发展在埃及,神庙建筑是人与神、生者与死者沟通的场所,日常的礼拜和定期的宗教节庆活动确保了这种沟通,进而确保了宇宙秩序的和谐和创造力的生生不息,永不衰竭。而建筑的形式与布局,雕刻、绘画以及象形文字经文,赋予了神庙一种魔幻般的力量,唤起人们的敬畏之情。国王是神与人、天上与人间的中介人,他在神庙中的身份是双重的,既是神的祭祀者,又是接受臣下与百姓礼拜的神。对国王和神的崇拜是埃及人生活的特点,这从史前时代就开始了。最早的礼拜偶像或神龛是由木框和织毯做成的,其外部形式各色各样,并不从属于固定的礼拜对象、功能或处所。在古朴时期,泥砖神庙取代了这些临时性的结构;到古王国开始时,石头被用于神龛的门框和支柱,神庙的空间划分也变得复杂起来,在供奉礼拜神像的房间旁还设有接待室和祭品室。在金字塔时代,泥砖继续用来建造宫殿和神庙,而国王的大型石造丧葬建筑群中的神庙则用石头建造。法老被视为何露斯神和太阳神的儿子,具有全能的创造力。但在埃及人的观念里,创造力并非是一种永恒的能力,必须年年更新、代代更新。第六王朝政治力量的衰弱,导致了古王国的灭亡和国家的分裂,也导致宗教信仰的危机,人们对法老的全能神性在世间的作用发生了怀疑。现在,人要对现实生活负责,而身后则让神秘的俄赛里斯来照应,国王和俄赛里斯集于一身,独立于现世世界。门图荷太普的第十一王朝统一了埃及,并确立了新的宗教信仰:神选择了统治者,赋予他以合法性,使他能够保存世界的秩序,防止混乱。所以对国王的崇拜成了对神灵崇拜的一个重要部分,国王雕像便成了神庙中的组成部分,神为国王加冕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艺术母题。,四、神庙建筑,2、凯尔奈克(Karnak)塞索斯特里斯一世统治期间,在全国各地建起了无数的神庙,石建筑取代了古老的砖建筑。随着阿蒙神崇拜的兴起,凯尔奈克作为崇拜地日益重要起来,老神庙建筑被重建。建筑群的前部是一个露天花园,立面前环绕着圆柱和一组俄赛里斯柱,后面是三间礼拜室和辅助用房。在凯尔奈克另有一座塞索斯特里斯一世时期的建筑,是中王国最优美的建筑之一,即所谓的“白庙”,为国王第一次更新节而建,后被拆毁,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物是根据原先结构重建的。高高的底座上有16根方柱支撑着平屋顶,前后有两个坡道上达台座,室内有一个底座立于中央,可能原先上面置有国王和阿蒙神像。,3、赫利奥波利斯(Heliopokis)赫利奥波利斯是埃及自古以来重要的太阳神瑞的崇拜中心,塞索斯特里斯一世在那里为他的更新节建造了新的建筑群,并在阿图姆神庙前面树立起两座方尖碑,只保存下来一座,是现存最古老的方尖碑。方尖碑起源于古王国时期,其形式为一高高的柱身,顶端有金字塔形式的包金尖顶。它是太阳神的象征,也暗示着国王与太阳神之间的联系,由此确保了创造力量的永恒更新。,第三节 新王国时期,新王国时期,古埃及神庙建筑进入了黄金时代。底比斯的凯尔奈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集中体现了此一时期辉煌的建筑成就;哈特谢普苏特女王修建的阶梯平台式的丧葬神庙,将门图荷太普二世的建筑传统推向高潮;同时,法老墓葬建筑进一步革新,发展出凿岩式陵墓和丧葬神庙,前者以“国王谷”石窟墓群为主,后者则以拉美西斯二世在上埃及的阿布辛拜勒所开凿的丧葬神庙为代表。,在中王国的末期,下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遭受到来自西亚地区的喜克索斯人的入侵,法老雅赫摩斯一世成功地驱逐了侵略者,并征服了包括苏丹在内的大片领土,复兴了埃及帝国。他定都于底比斯,标志着新王国的开端。新王国前半期的法老们继续奉行军事扩张政策,其结果使埃及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它的势力北达小亚细亚,南达尼罗河第五瀑布的北面。对于埃及人来说,军事上的胜利和帝国的复兴,是阿蒙神伟大神力的明证,所以信仰的复兴随之而来,埃及人的宗教生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新王国时期,底比斯成为埃及宗教的中心,国王陵墓以及阿蒙-瑞神庙进行了大规模的兴建,皇宫一度也建在那里。从底比斯城的城市布局来看,沿着尼罗河东岸,南面是卢克索,北面是凯尔奈克,一南一北两个庞大神庙建筑群遥相呼应。王宫、政治管理部门与居民区位于底比斯中部,而在尼罗河西岸的山脚下,则是从中王国到新王国历代法老的陵墓,它们从北到南一字排开,与东岸的神庙隔河相望,凯尔奈克神庙与卢克索神庙在城市的政治、文化与宗教生活中发挥着今天我们难以想象的作用。它们是教俗权力的中心,拥有大量地产和巨额财富,甚至还有税收的功能。它们与城市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西方中世纪的城市主教堂与修道院。除了重大的祭祀活动在神庙中举行之外,还有无数的宗教节庆活动与盛宴在城里进行。,1、凯尔奈克神庙(Karnak Temple)凯尔奈克是底比斯这片神庙区的管理中心,河西岸的皇家陵庙以及南面的卢克索神庙均属于它管辖。虽然说起来国王是神在世间的最高管理者,但他不可能事事躬亲,故这里的最高管理者是大祭司,他与其他三位“神的奴仆”共同管理着祭祀活动和巨大的庄园产业。在古埃及,祭司阶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对国内的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埃及神庙不像希腊神庙,并非规划成单一完整的整体,而是一组经年累月不断增建的建筑群。凯尔奈克的建设发端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中王国初期,那时建造了献给阿蒙-瑞之神的神龛,规模不很大。后来连续不断地增建,香火越来越盛,高高的入口塔门一重接着一重树立起来,沿着中轴线作纵向或横向扩展。持续了2000年之久的不断扩建,使凯尔奈克成为世界建筑史上最奇特的建筑迷宫之一。人们相信阿蒙-瑞之神在凯尔奈克放射出一种生命能量,维持着四季的运行节律,包括尼罗河一年一度的泛滥,保证了农业的好收成。在神的庇护下,帝国军队所向披靡。整个神庙区域分为三个大部分,中央部分祭祀主神阿蒙-瑞,形成了东西向的长长的主轴线;南面是主神配偶穆特的神庙群,构成了南北向的次轴线;北面也有一些神庙,可能是供奉战神蒙图的。原先在中王国第十二王朝时重建的老凯尔奈克神庙,位于现在建筑群的中央部位。从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开始,扩建工程从中央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并从主轴线中部向南延伸。,一、祭祀神庙,从第三道塔门进入,穿过第四、五、六道塔门便可到达圣所。圣所里存放着三桅帆船。再过去是另一个巨大庭院,这就是著名的图特摩西斯三世的“节庆大厅”,也位于中轴线上。这个大厅是由一个巨大的庭院以及环绕四周的方柱柱廊构成,其特点是篷帐撑竿式的圆柱,它的造型类似于支撑着宝座天篷的木撑竿。从这里环绕走进一间真正的至圣所,阿蒙-瑞的金像立于红色花岗石座之上,这石座至今犹存。这里是整个建筑群的最顶端,专供国王与大祭司使用,在墙壁与天顶上画有各种宇宙图景,为礼拜仪式中人与神的际遇提供了神秘的背景。神庙南侧有一个“圣湖”,其实是一个长方形的大水池,它象征着太阳神最初诞生的太古海洋,在举行祭礼时是停泊神舟的地方。,进入塔门,是拉美西斯二世庭院,三面以高大柱廊环绕,圆柱之间置巨型圆雕。通过两排共14棵高21.2米的纸莎草式巨柱廊,可进入第二进大院,即阿蒙霍特普三世庭院,其三面有双排的纸莎草式圆柱环绕,再向南进入一个多柱式大厅。庭院与大厅的柱子数量共96棵,与赫尔墨波利斯的阿蒙神创造观密切相关,以八位原初神祗为基础。下一进小柱厅也是8棵圆柱,在奥佩特节其间,在这柱厅左侧的小礼拜室内就供奉着象征统治者生育力的神像。在神庙的主轴线上,还排列着祭品室、三桅船神龛等厅室。这些建筑内的壁画浮雕,表现了神的出生和阿蒙-瑞神选择国王的情节。,1、皇家陵墓所有新王国的国王,除了埃赫那吞之外,均葬于底比斯对面、尼罗河西岸的皇家墓地,那里被称为国王谷。太阳东升西落,永恒循环,所以西边是法老长眠之地,也是他来世生活的地方。早在中王国时,在底比斯西面,女神哈托尔就受到了崇拜,因为她与国王死后的生活有紧密的关系,她被称为“西方女王”,其形象为牛。出于来世生活安全的考虑,国王们不再葬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中,而是选择了凿岩式的墓室。陵墓深深开凿进山体内,内部空间主要是通道、柱厅和墓室,平面从早期直角拐弯式到晚期简单的直线式。在国王谷附近,还有著名的“公主谷”、代尔拜赫里等大型墓区,埋葬着皇家亲眷。第十八王朝的女王哈特谢普苏特在凯尔奈克神庙建筑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为纪念父亲图特摩西斯一世和丈夫图特摩西斯二世,在代尔拜赫里谷地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丧葬神庙,这是她的一项伟大的贡献。,二、皇家陵墓与丧葬神庙,哈特谢普苏特女王葬庙吸取了先前开放式柱廊以及坡道式层层上升的传统建筑模式,但更多是对传统的超越。从水草丰美的山谷之口,一条斯芬克斯大道一直通向神庙前的大院。在炽热的阳光下,神庙的入口大院绿树浓荫覆盖,周围还有种着纸莎草的池塘。沿着神庙的中轴线,有两层坡道向上直通两层平台,平台立面均建有方形柱廊。上层平台柱阔的南北两端,各建有一个较小的庙。从第二层坡道上达顶部的平台,正面方柱廊前安放着一排庄严的俄赛里斯神巨型雕像,它们是女王的化身。再进入柱廊正中入口,穿过一系列的庭院与柱廊,可抵达西面尽头的岩壁,那里是从山体中开凿出来的阿蒙石窟圣所。整个陵庙区域为背后的大山所环抱,规整的人工建筑与大自然的粗放与浑沌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又相辅相成。,2、丧葬神庙在著名的埃赫那吞宗教改革之后,底比斯不再是埃及首都,但它仍然是埃及全国阿蒙宗教崇拜的中心,尼罗河西岸也仍然是新王国终结前的法老墓地。蜿蜒排列于山脚下的丧葬陵庙不断修剪,但还是数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陵庙最为壮观气派。拉美西斯二世于公元前1250年也在那里建起自己的巨型丧葬神庙,现在被称作拉美西姆,也正是在这里,西河岸建起了石头的塔门。在塔门朝庭院的一面上,装饰着拉美西斯早年一场著名战役的浮雕。庭院中还曾竖立着高19米的雕像,在西河岸皇陵中它是最高的法老像,现在破碎于第二进塔门的通道处。而拉美西斯二世规模更大的雕像出现于努比亚地区的阿布辛拜勒,那里自新王国开始时就成为埃及的一个行省,国王们越来越喜欢在那里的尼罗河两岸修建凿岩式神庙和皇陵。在努比亚地区,修建这样的神庙有助于传播埃及神灵的崇拜,出于此种目的,仅拉美西斯二世就建了不少于6座神庙。他在阿布辛拜勒建的凿岩式建筑群,是这类建筑发展的顶峰,据说当他设计那里的神庙时,年仅15岁。该建筑群由一大一小两座互为补充的神庙组成,大神庙中供奉着法老以及帝国的三位大神;在小神庙中拉美西斯二世将自己与苍天女神哈托尔联系在一起,她被表现为这位法老的妻子奈费尔塔里的形象。神庙立面依山势而倾斜,形同神庙高高的塔门,大神庙前的巨大坐像和小神庙立面前的立像,以国王家族的形象展示了征服的力量和埃及众神的伟大。室内是从山岩中开凿出来的空间。,在大神庙的多柱大厅中,身着礼服的法老像立于方柱之前,向西是一个小型的柱厅,最顶端便是圣所。那里供奉的神像立于西壁之前,被神化的国王亦在其中。在每年的2月20日和10月20日,初升的太阳光束射进石窟,正好照在四尊神像之上,成为一大奇景。据传,这两个日期是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和加冕日。由于附近的湖水上升,在1964年1968年间,这两座著名的神庙被切割迁移至附近的高地重新组装起来。,第四节 后期,古埃及后期虽然长期陷于外族统治之下,但二三千年的建筑传统依然延续了下来,尤其是在希腊马其顿的托勒密王朝时期,神庙建筑兴盛一时,并向着布局对称、规模适中的方向发展。,新王国衰落之后,埃及重新陷入四分五裂状态,外族入侵浪潮接踵而至,直至完全陷入外国人的统治。从第二十一王朝至第三十一王朝期间,先后有利比亚人、努比亚人、亚述人、波斯人入侵埃及。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侵入埃及,他死后埃及成为托勒密王朝的一个行省,再后来便是罗马帝国诸皇帝的统治。虽然外国统治着剥夺了埃及人的政治权利,但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感到有必要对埃及神祗保持尊敬,承认其在宇宙秩序中的中心地位,所以仍使用法老的名号进行统治,并允许神庙保有地产和祭司制度。所以神庙在埃及得以继续建造,外国国王的肖像经常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浮雕上的游行行列中。在此时建造的100多座神庙中,有6座大神庙和若干小神庙保存完好,如在伊德富、登德拉和菲莱等地的神庙,都属于上埃及地区,年代为托勒密王朝及罗马帝国时期。这些建筑具有极高的品质,达到世界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建筑水平。,一、埃及后期概况,1、何露思神庙(Temple of Horus)埃及后期的神庙建筑继承了传统形式并多有改进。位于伊德富的何露斯神庙约建于公元前164年前55年,平面为完美的对称格局,整个神庙区以10米厚的围墙与外界隔绝,创造出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从南面塔门进入,一条中央通道穿过庭院和多柱大厅,一直抵达最深处的圣所,使来访者经历了从明到暗,从开阔到狭窄的一系列空间变化过程,最后将注意力集中于神祗的神性。,二、托勒密王朝神庙,思考题,一、古埃及金字塔的形制从何发展而来?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二、古埃及人的生死观和宗教观是如何影响其建筑形制的发展的?三、请描述古埃及建筑艺术的总体特征,并指出与两河流域建筑的异同。四、以具体建筑为例,举出古埃及建筑传统在法老陵墓建筑与神庙建筑中的表现。五、简述古埃及石造建筑在工程技术上的伟大成就及对世界建筑的主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