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三章:旧石器课件.ppt
第三章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第二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第三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第四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一、旧石器时代的概念与特征(一)什么是旧石器时代 1.石器: 用石头制作的工具或武器叫“石器”; 2. 旧石器: 用打制方法制作的石器叫“旧石器”; 3. 旧石器时代: 人类主要用旧石器的时代叫“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上划分人类文化“时代”的主要依据是生产工具的发展史。石器时代就是人类历史上主要以石器为劳动工具的早期阶段,从距今200300万年前猿人打制出第一件石器,到40005000年前青铜冶炼的发明,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阶段。 石器的制作工艺是伴随着人类的进化、智能的增长、生产经验积累而不断发展的,其中革命性的变化即由打制石器时代进化到磨制石器时代,由旧石器发展到新石器,这已为世界各国的考古发现所证明。旧石器时代就是指生产工具处于打制石器阶段的人类历史童年。,(二)旧石器时代的特征 1.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标志。 2.人类的体质具有原始的性质。 3.遗存与若干灭绝动物共存,其地质时代属于更新世。 4.生产力低下,过着采集、渔猎的原始生活,依靠自然的恩赐而生活,经济方式称为掠夺性经济、擭取性经济。 5.在人类和历史发展阶段上相当于前氏族社会到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二、地质年代与考古学分期(一)地质年代 地球的历史大约为45亿年。地史和古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的演化,将地球的历史分为5个“代”,并将“代”划分为“纪”,再将纪分为“世”。 新生代第四纪,人类在地球上出现。更新世始于距今300万年前后,距今一万年结束,是人类开始出现的旧石器时代。全新世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二)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分期 1.旧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300万年到20万年之前,人类属于直立人阶段,生产工具极其简单粗糙,石器工具没有明确的用途分工,处于原始人群时代。 2.旧石器时代中期 距今20万年到5万年前,人类处于早期智人,生产工具有了较为固定的形状,并且有了明确的用途分工,处于氏族制度的萌芽期。 3.旧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5万年到1.2万年前,人类处于晚期智人阶段,能够制造各式各样的石器和骨器,打制石器的技术水平很高,处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三、人类的起源(一)人类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几个问题 1.人类在生物、灵长类分类系统中的地位。(直立行走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标志) 2.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争论。(唯物与唯心、科学与宗教的斗争。各国、各民族都有各种关于民族诞生的神话和传说) 3.进化论的产生和发展。 (1)演化学说的形成与成熟(从希腊哲学时代到自然科学发展的时代) (2)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过程(代表著作物种起源) (3)达尔文学说的影响(人类学、宗教),4.进化论的不足与争议. (1)比较解剖学 (2)古生物学:凌乱的化石证据;寒武纪生物大爆炸;人类的起源 (3)胚胎学 (4)不可回避的化学进化(化学选择性、生物选择性) 5.人和猿的界限: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是否具有社会意识、语言及自觉能动性。 6.从猿到人的过渡:埃及猿腊玛古猿人类,1980年前后的人类谱系图,(二)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1.人类发展阶段的划分 人类从最早的古人类到现代人,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人类学家将古人类的发展进化分为早期直立人(距今300100万年)、晚期直立人(距今10020万年)、早期智人(距今205万年、 晚期智人(距今51万年)四个发展阶段。,第四纪地质、人类发展阶段与旧石器考古分期对比表,四、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概况(一)旧石器时代的生态环境 1.分期:中国华北地区的更新世分为四期:泥河湾期(早更新世)、公王岭期、周口店期(中更新世)、马兰黄土期(晚更新世)。 2.气候:总的来说属于温带,不过其间曾多次发生过冷暖、干湿的波动,并向大陆性气候发展。,(二)化石的分类、形成和埋葬 1.什么是化石: 经过自然的石化作用后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2.化石形成的条件: 生物体本身必须有不易遭受氧化腐烂的硬体部分。 3.埋葬: 生物体死亡后,尸体必须很快被沉积物所掩埋,掩埋后尸体必须经过长期的自然石化作用,才能形成化石。,(三)石化作用: 1.填充作用:即生物体的硬体部分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主要是碳酸钙)填充。 2.置换作用:即生物体的硬体部分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置换。(四)化石的类型 1.实体化石:生物遗体本身(多为硬体部分)经过石化作用而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2.印模化石:生物体表面或内面在岩层中印下的痕迹而行的化石。 3.遗迹化石:生物在其生活活动中遗留下的痕迹而形成的化石。,(五)石器的原料和来源 1.石器石材的选择: 首先,所选择的石料要有一定的硬度,旧石器时代人类一般选用5度以上的岩石制作石器,大部分石器的硬度在67度之间。 其次,所选用的石料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韧性。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制作石器的主要原料有燧石、石英、石英岩等。 2.石材的来源:最普遍采用的是在山谷、河床和海滩下采集经水冲磨的砾石(河卵石)。第二种是在山下开采石料,并就地打成石器的粗坯。,燧石是比较常见的硅质岩石,致密、坚硬,多为灰、黑色,敲碎后有贝壳状断口。旧石器时代的绝大部分石器都是用燧石打击制造的。,由二氧化硅组成的矿物,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晶体,一般乳白色,质地坚硬。,砾石:风化岩石经水流长期搬运而成的无棱角的天然粒料。,(六)石器的制作工艺 一般分两个步骤进行: 1.第一步是打片。打制石片的方法,总的来说有两种:直接打击法和间接打击法。直接打击法在整个石器时代一直被使用,而间接打击法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才被广泛使用的。 (1)直接打击法最常用的是锤击法、碰砧法、摔击法和砸击法四种。 (2)间接打击法不是石锤与石料直接碰撞,而是借助于木棒或骨棒作中间媒介来打击石器,它是一种比较进步的打片方法。可分几种打击方法:压制法、击钎法、压剥法。,锤击法,碰砧法,砸击法,击钎法,压剥法,2.第二步是加工,也称修理。旧石器时代早期一般用锤击法修整石器,产生的石片疤短而深,不整齐。到了中、晚期,人们普遍用骨棒或木棒来修理石器,产生的石片疤浅而长。 锤击修整单面加工:加工的痕迹(石片疤)只遗留在石器的一个面上,故也称“一面加工”。 两面加工:加工修整石器的两面,即石器的两面都遗留有加工痕迹。 压制法:是将被加工物握在手上或放在石砧上,然后另一手握带尖的硬木棍或骨棒,用手腕的力量不断地连续挤压石片的边缘等部位,使之形成一个个排列有序、平远窄长的小石片疤,最后加工成非常规整的石器。,锤击修整单面加工,两面加工,压制法,(七)石器的分类 可分为“砾石工具”、“石片石器”、“石核石器”和“石叶工具”等等。 旧石器的分类: 大体上分为石核石器、石片石器。 石核石器:石球、手斧、砍砸器等。 石片石器: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等,贵州黔西观音洞人的砍砸器,(八)真假旧石器的辨认 人工石制品的特征:有一定的硬度、韧性和脆性;石片上一般有台面、打击点、半锥体、同心波纹、辐射线等体征;有一定的加工方式;石器上的加工修整疤痕有一定规律性;有一定的形状。 自然营力所造成的碎片的特征:河流或泥石流推动石块相撞造成的碎片,但较散漫而不清;标本上往往有因多次撞击而造成的“遍体鳞伤”,疤痕有新有旧,无规律性,其周身还有明显的流水冲磨的痕迹。,五、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的分类 (一)遗址和地点 1.遗址原地埋藏。旧石器时代遗址一般规模较小,遗迹的种类较少,多以居址为中心。因此,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一般理解为人类居住或活动过的地方。 2.地点搬运埋藏。那些由于流水等自然力的作用离开遗址被搬运到其他地方的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散布地或包含点。 (二)遗址的分类: 1.洞穴遗址 2.岩棚遗址 3.旷野遗址,第二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一、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概述 旧石器时代早期大约相当于古人类发展阶段中的直立人或称(猿人)阶段,直立人又可分为早期直立人(早期猿人)和晚期直立人(晚期猿人)两个发展阶段。早期直立人延续年代为距今300万年至200万年或150万年,晚期直立人生存年代距今200万年或150万年至20万年或15万年。 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由简单到复杂,类型由少到多,从一器多用渐趋用途固定。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懂得用火御寒和熟食。,二、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一)元谋文化 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它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1965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 1.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杖上内侧门齿,一左一右,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梢残缺,表面有碎小裂纹,裂纹中填有褐色粘土。这两枚牙齿很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被命名为“元谋直立人”,俗称“元谋人”。,元谋人上、中门齿化石,2.石器:先后出土的石制品共7件,人工痕迹请楚。原料为脉石英,器型不大,有石柱和刮削器。它们和人牙虽不居于同一水平面上,但层位大致相同,距离又不远,应是元谋人制作和使用的。 3.动物群:与元谋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泥河湾剑齿虎、桑氏缟鬣狗、云南马,爪蹄兽、中国犀、山西轴鹿等29种,绝种动物几乎占100%,这表明元谋人的生存时代不会晚于早更新世。 4.年代:用古地磁方法测定,为距今17010万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根据古地磁分析和对比,认为是164万年。但也有人认为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元谋人使用的刮削器,(二)西侯度文化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发现于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附近。1961和1962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作过两次发掘,发现石制品、烧骨、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化石。西侯度文化的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据古地磁断代初步测定,年化为距今180万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1.地层和动物群:西侯度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左岸高出河面约170米的古老阶地上。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集中分布在平均约1米厚的交错砂层中,而砂层则夹在早更新世的砂砾层之内。砂砾层上面覆盖着中更新世的红色土,再上为晚更新世的黄土层。 与文化遗物共生的动物化石除鲤、鳖和鸵鸟外,还有22种哺乳动物。它们包括巨河狸、鬣狗、剑齿象、平额象、纳玛泉、步氏羚羊、古中国野牛、粗壮丽牛、山西披毛犀、古板齿犀、中国长鼻三趾马、三门马以及双叉麇鹿、步氏真梳鹿、粗面轴鹿等一批鹿类。,2.文化遗物:共发现石制品32件,包括石柱、石片和经过加工的石器。石器原料绝大部分为石英岩,少数几件为脉石英和火山岩。 石器主要用石片加工,有刮削器、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等。 刮削器有凹刃、直刃、圆刃之分。 砍斫器有单面加工和两面加工,以前者为主。 三棱大尖状器只发现1件,是脱层的采集品。,3.生活环境:西侯度的遗物虽然埋藏在河流沉积的砂层中,但来源不会太远,可以说明当时人们是沿河岸地带活动的。遗址出土有鱼类和巨河狸,哺乳类中绝大部分是草原动物,也有适于草原和森林生活的动物,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属于暖温带以北的种类。 西侯度文化的发现,极大提早了中国旧石器的历史,也提早了人类用火的历史。由于西侯度文化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质,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土地上最早的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物,还应到比更新世要早的上新世地层去寻找。,(三)蓝田文化 “蓝田人”曾泛指中国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直立人化石。 公王岭地点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断代的年代数据,一是距今约100万年,一是距今约80万至75万年。 陈家窝地点的地质时代亦属中更新世,用古地磁法测定的年代数据,一是距今约65万年,一是距今约50万年。,1.年代和自然环境:公王岭人类化石发现于灞河左岸最高的一级阶地的古老的红色土层中,同时发现哺乳动物化石42种,不但包括较多的华北中更新世常见种属,而且存在少量的第三纪残存种和第四纪早期典型种,这表明公王岭人类化石的时代比北京人要早。公王岭物群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具有强烈的南方色彩,如其中的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等,都是华南及南亚更新世动物群的主要成员。一方面表明当时蓝田一带气候温暖、湿润,林木茂盛,另一方面也表明那时的秦岭不象今天这么高,还未隆起成为妨碍南北动物迁移的地理屏障。,陈家窝位于灞河右岸,化石也发现于最高一级阶地的红色土层中。在陈家窝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4种,它们多半见于公王岭,但也有晚更新世的动物。许多学者认为,陈家窝的时代晚于公王岭,大致和北京人的相当。 陈家窝与公王岭不同,缺少带有强烈南方色彩的哺乳动物。软体动物也基本上都是现代生活于华北的种类。有的学者认为,两个地点的直线距离只有22公里,动物群却存在如此大的差别,这一事实也反映了时代的不一致。,2.人类化石:公王岭的头骨化石包括完整的额骨,大部分顶骨,右侧的顶骨和上颌骨(附有第二、三臼齿),左上颌骨的体部和额突部,大部分左鼻骨和右鼻骨的鼻根部,以及一颗左上第二臼齿,同属于一个30多岁的女性个体。原研究者将它命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亦可俗称为“蓝田人”。,3.文化遗物:在蓝田的中更新世地层里,共发现200多件石制品。这些石制品本身在技术上差别不大,在目前材料不足的情况下,一般暂时将它们都看作是蓝田人的文化遗物。 蓝田石制品包括砍斫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和石球,还有一些石柱和石片。它们多半用石英岩砾石和脉石英碎块制成,比较粗糙。 石器中最有特色的是大尖状器,断面呈三角形,又称“三棱大尖状器”。这种石器在周边其他地点中也有发现。上述地点均位于“汾河地堑”及其邻近地区,表明大尖状器是这个地区旧石器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蓝田人使用的尖状器,(四)北京人文化 1.发现史:1921年,安特生和师丹斯基首先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坡发现北京人遗址 “周口店第一地点”。 1921年和1923年,在这里先后发掘出两颗人牙,并定为人属。由于这一发现,1927年,B步林和李捷主持发现了一颗人的左下恒臼齿,通过对先后发现的三颗牙齿进行研究,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定名为“北京人”。,1929年12月2日下午,在中国考古学家斐文中的主持下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痕迹。这一消息一公布,震动了世界学术界。它使直立人的存在得到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966年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北京人头骨。,第一个头骨化石模型正面、侧面,2.概况和年代: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是一个很大的洞穴堆积。1927年在第一地点发掘,迄今发现40多个个体的北京猿人化石,10万件石制品,以及丰富的骨器、角器和用火遗迹。年代早期为距今70万年至40万年,中期距今40万年至30万年,晚期距今30万年至20万年。 3.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石锤和石锥等。北京猿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在打片技术上,碰砧法淘汰,砸击法被采用,锤击法被广泛应用而又有所改进,到上层还出现修理台面的技术。北京人石器以细小石器为主要成份,是华北旧石器时代两大文化传统之一。,周口店出土灰烬,周口店出土烧骨,第三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一、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概述 大约距今20万年至15万年,人类已由晚期猿人发展至早期智人阶段。旧石器时代早期进入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的社会形态由血缘婚发展至氏族外婚制的早期阶段。早期智人由晚期直立猿人演化而来,其体制结构有所进步,与现代人多有接近,但仍保留某些原始性。旧石器时代早期偏晚时出现的石器工艺修理台面的技术在中期已广泛运用,石器的类型增多,功能进一步分化。这一阶段已经出现有意的埋葬。,二、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存(一)大荔文化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智人化石。发现于陕西省大荔县解放村附近的洛河第三阶地砂砾层中。1978和1980年两次发掘。同出的有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大约距今10余万年。,1.人类化石:大荔人化石为一不足30岁的男性头骨,基本保存完好,但没有下颌骨伴存,体质特征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大荔人头骨面部的一些特点与现代黄种人比较接近,而与欧洲及西亚的早期智人类型相距较远。如颧骨较朝前使面部显得扁平,鼻梁不高,鼻根处凹陷不深,颧骨正中有一条矢状隆起,顶骨和枕骨之间夹着一块小的三角形的“印加骨”。印加骨在属于黄种人一支的南美洲印加人中出现率特别高,在北京人中也较多见。因此,大荔人代表智人的一个新的亚种。,2.文化遗物:与大荔人同出的石制品约500多件,大多数是石片和石核,石器约占30%。原料多为采自当地砂砾层中的石英岩和燧石。打片方法以锤击法为主,偶尔用砸击法。 大荔人的工具主要是石片石器,以刮削器为主,尤以凹刃刮削器数量为多。其次是尖状器,还有少量的雕刻器和石锥。 大荔人用锤击法修理石器,多向背面加工,修理工作相当粗糙。大荔人的石器在类型和修理方法上与北京人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表明二者关系密切。,3.生活环境:与大荔人伴生的动物化石有古菱齿象、肿骨大角鹿、鸵鸟等10余种。发现的植物孢粉不多,有蒿、菊、藜等草木植物,松、柏、云杉等针叶树种,而没有发现阔叶树种。这表明当时的气候不象北京人时期那样温暖而湿润。,(二)许家窑文化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末或中期初的人类化石。属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类型,也有人认为就是早期智人。发现于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和河北省阳原县侯家窑村之同。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或晚更新世初,据铀系法断代距今约10万年。许家窑人地点最初发现于1973年,1974197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掘。与人类化石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石制品和许多骨、角器,以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1.人类化石:化石近20件,包括较完整的顶骨3件,枕骨2件,附着部分牙齿的左上颌骨1件,还有一些单独的牙齿以及顶骨和其他骨骼的残片,分别属于十多个不同的个体。 许家窑人,一般认为它具有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性质。从头骨骨缝的愈合程度、牙齿萌出和磨损的情况判断,许家窑人的寿命一般比较短,平均年龄约20来岁。,2.文化遗物:许家窑人文化以石制品和骨、角器为代表。已发现石制品1. 4万余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其中石器约占20%。原料以石英、燧石和石英岩居多。 石器类型多样,有各种形式的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钻、砍斫器,石球等,其中刮削器和石球的数量占绝对优势。除石球以外,一般器形较小,加工精细。石球分大小两种,有人根据民族学资料推测,比较小的石球可以用作狩猎工具“飞石索”上的弹丸,大的可能是一种投掷武器。,许家窑人使用的石球,3.生活环境:许家窑人生活时期,现在的大同盆地曾经是一个面积达9000平方公里的大湖。许家窑人主要活动在湖的北岸,这里地势平坦,有溪流注入湖内,北边是低山丘陵,盛产许家窑人制作石器的原料。 湖边平地上杂草丛生,山区分布着稀疏树林,植物群中主要有松、云杉、冷杉、麻黄、蒿等。 动物群中绝大部分是适应寒冷气侯条件的草原性种类,鸟类中有天鹅和鸵鸟等,哺乳动物中有翁氏鼩(音同渠)、翁氏野兔等。 由动物群和植物群可以看出,许家窑人生活时期,大同盆地的气候属于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要比现在低一些。,(三)丁村文化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195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由贾兰坡主持进行发掘。遗址中出土有属早期智人阶段的丁村人牙齿化石,以及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突出特征的文化遗物。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早期。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地层与年代:丁村地处汾河中游临汾宽谷的南端。在以丁村为中心,南北长达11公里的汾河东岸第三阶地上,发现旧石器地点11处,动物化石地点3处。这里第四纪地层出露良好,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伴生的动物化石埋藏在晓更新世黄土的“底砾层”之中。动物化石中含有较多的华北黄土期种属,如野驴、普氏野马、加拿大马鹿(又称赤鹿)、河套大角鹿和原始牛等,同时也含有几种中更新世北京人时代的动物,如梅氏犀和葛氏梅花鹿。因此,该砂砾层的时代应为晚更新世的早期。,2.人类化石:丁村人化石包括3枚牙齿,一为上内侧门齿,一为上外侧门齿,另一为下第二臼齿,垒是右侧的。其大小、形状、颜色和石化程度相似,并且出土部位相近,应属同一个体。从磨损程度估计,为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 丁村人是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人类。它虽与晚期智人阶段的河套人接近,但出土层位较早,所以将它归入早期智人阶段。,3.文化遗存:在丁村各地点发现石制品2000多件,石制品的表面常包有一层纯净的碳酸钙外壳,证明曾被河水浸泡过。 丁村的石片多半用碰砧法和投击法产生。石器分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两类,以后者为主。石核石器有砍斫器、手斧和石球3类。石片石器有砍斫器,厚尖状器、小尖状器和刮削器。 三棱大尖状器是丁村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器物,由于是在丁村首次发现的,所以又称为“丁村尖状器”。,丁村人的三棱尖状器,丁村的文化遗物既具有其他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共同特点,如以石片石器为主等,又具有独特的打制技术和石器类型。丁村文化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两大传统之一,与西侯度文化、蓝田文化和匼河文化等存在着密切的源流关系。 4.生活环境:在丁村各地点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28种,大部分为生活在森林和山林之中的种类,代表温暖湿润的气候。这些情况表明,丁村人时期的丁村一带气候相当温暖,汾河的水势相当大。附近的山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河旁平地上草木茂盛,各种动物成群地出没于森林、草地和河边。,第四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一、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概述 大约距今54万年,早期智人进化到晚期智人,旧石器时代中期发展至晚期,人类社会则由母系制的开始阶段进入到确立阶段,石器制作技术有很大进步。华北地区还出现细石器工艺,多加工成镞。骨角器制作技术也有很大发展。 人类的居住地仍以天然洞穴为主,还有半地穴式的小屋。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出现埋葬死者的意念,晚期已成习俗,并在死者附近放置生产、生活用品,还撒赤铁矿类的红颜料,这说明原始宗教的观念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形成。,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一)峙峪文化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1963年发现于山西省朔县城西北峙峪村附近。同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掘。该文化以细小石制品为主要特征。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289451370和281351330年(未经校正)。,1.地层和年代:峙峪遗址位于桑干河上游黑驼山东麓的峙峪河第2阶地上,北、西、南三面环山,东临平原。地层层次清楚,底部为二叠纪含煤地层,其上依次为晚更新世的沙砾层、文化层、白沙层及马兰黄土层,文化层中含有大量动物化石,其中灭绝种有披毛犀、河套大角鹿、王氏水牛、斑鬣狗等4种,占40%,现生种有6种,和萨拉乌苏动物群的性质相近,时代早于山顶洞而晚于丁村。,2.文化遗存和人类化石:峙峪文化的石制品,共发现两万余件。石核中常见有两极石核和多面石核;石片分一般锤击石片、两极石片和小长石叶。 峙峪人既沿用北京人文化的某些传统技术,如用砸击法生产两极石核、两极石片,还掌握了较进步的制作技术,如能用间接法打制小石叶。 石器主要是小型的,大型石器极少,砍砸工具罕见。小型石器通常修制规整,以尖状器、雕刻器和刮削器数量为多。刮削器形制复杂,有圆头、盘状、双边刃和单边刃等类型。其他如扇形石核、斧木把上使用,它显示了峙峪文化的进步性质。,3.自然环境:峙峪动物群中有蹄类所占比例最大,种类上占70%,数量占95%以上,包括典型的草原动物普氏野马、野驴、普氏原羚、鹅喉羚、诺氏驼等。也有适于森林草原环境的马鹿,或生活于灌木草原的河套大角鹿,此外还有鸵鸟等。 峙峪人生活时期当地为草原地带,有的地方夹杂着灌木林。总的来说年平均气温较现在为低且干旱。普氏野马和野驴应是峙峪人狩猎的主要对象。当时人们已知根据兽类的生存情况,较集中地捕获一、两种动物,这反映了劳动技能的改进和狩猎水平的提高。,4.学术地位:根据峙峪的材料,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存在着细小石器文化系统,其基本特征,是用不规则小石片制作多种类型的细小石器,它至迟自旧石器时代早期北京人文化开始,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越来越发达,并成为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典型细石器工艺的先驱。而峙峪文化正是这一文化系统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二)山顶洞文化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18865420年。,1.洞穴结构:山顶洞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 yn )4部分。 洞口向北,高约4米,下宽约5米。 上室在洞穴的东半部,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约14米。在地面的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说明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 下室在洞穴的西半部稍低处,深约8米。发现有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的粉末及一些随葬品,说明下室是葬地。 下窨在下室深处,发现了许多完整的动物骨架,推测它们是在人类入居以前,偶然坠入这个天然“陷阱”之中的。,2.动物及年代:在山顶洞堆积中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共54种,其中哺乳动物有48种,大多数属华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现生种,绝灭动物只有洞熊、最后斑鬣狗和鸵鸟3种,仅占动物总数的12.1%。由此表明山顶洞是晚更新世末的洞穴遗址。 3.体质特征和种族:山顶洞的人类化石共代表8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由头骨缝的愈合程度和牙齿的生长情况看,其中5个是成年人,包括男女壮年和超过60岁的老人,1个是少年,1个是5岁的小孩,1个为婴儿。 山顶洞人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但个体之间尚有一些差别,表明当时蒙古人种正在形成之中,一些形态细节尚未充分形成。,山顶洞人头骨,4.文化遗物:山顶洞人的石器数量很少,总共25件,都不具代表性,砍斫器只有3件,用砂岩砾石打制而成。刮削器都是用燧石或脉石英石片制成的,其中一件凹刃刮削器制作较精致。两极石片(或称两端刃器)多为脉石英。这种石片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很多,山顶洞人沿用了同样的方法制作工具。 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针,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残缺,残长82毫米,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它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 装饰品非常丰富,有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小石坠、鲩鱼眼上骨和刻沟的骨管等。,骨 针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出土,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出土穿孔兽牙,5.生产、生活和埋葬:山顶洞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现在当地的情景相似。 山顶洞人以渔猎和采集为生,野兔、北京斑鹿应是他们狩猎的主要对象;能捕捞水生动物,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至水域。 骨器和装饰品制作精美,掌握钻孔技术、两面对钻。 掌握磨制技术,为磨制工具的出现奠定基础。 懂得用赤铁矿粉末染色的方法。 将死者埋葬在下室,证明已有原始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