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第四篇宏观调控法课件.ppt

    • 资源ID:1474488       资源大小:1.12MB        全文页数:8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四篇宏观调控法课件.ppt

    第四篇 宏观调控法,案 例,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案,【案情】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利率调整权连续八次降低存贷款利率。自2019年5月至201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八次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分列如下:,2019年6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1921号,以下称121号文)。中国人民银行称,出台该政策是由于2019年下半年以来,部分地区出现房地产投资增幅过高、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房价上涨过快以及低价位住房供不应求和高档住宅空置较多等结构性问题。部分地区的商业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违反有关规定,放松信贷条件;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地区房地产投资的过热倾向。,121号文要求各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信贷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贷款、储备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等7项贷款全面提高了门槛。 2019年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国务院建议,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思考方向1、中国人民银行利率调整权的体现?2、中国人民银行在我国经济运行中扮演着什么角色?3、法律制度如何保障中央银行履行其职责?,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义务提供公共物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运行。其中,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国务院及其宏观经济调控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的义务。为保障这些义务的履行,增进相应的绩效,宪法和有关法律还赋予国务院及其宏观经济调控主管部门相应的权利宏观调控权。其中,利率调整的决定权,是国家宏观调控权体系中的权利之一。宏观调控权是法定的。宪法第15条及其修正案第89条,是国务院行使宏观调控权的宪法依据。调整利率,是一项重要的宏观调控行为,是宏观调控权行使的体现 。,利率调整决定权,既是中国人民银行所享有的法定权利,又是其法定义务 。1992年以来,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一些宏观经济指标趋于恶化,通货膨胀的问题日益严重。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几次提高存贷款利率。1994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趋向另一面,通货紧缩形势日益明显。为此,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宏观经济的新形势特别是货币供应量MI、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其他相关宏观经济指标及其走势,经国务院批准,连续实施了八次降低存贷款利率从而及时地遏制或减缓了通货紧缩的形势,增强了国民经济的协调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2019年4月28日,成立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正式剥离,工作重点集中到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职能。12月27日公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案将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明确定位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而宏观调控也要紧紧围绕“金融稳定”的大方向。具体到本案例而言,虽然房地产业是否已经过热、将来应当如何发展,并非央行的职责,但如何防止房地产市场过热导致银行信贷风险提高,却是央行应当关注的焦点,央行也正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的职责和权限出台的121号文件。,中国人民银行法是宏观调控方面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也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具体到本案例,对121号文件的激烈反响,反映了被监管者、监管者及其机制等多方面的问题,体现了银行监管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进一步完善机制的迫切性。三大银行法的颁布,还仅仅只是揭开了我国银行制度改革的序幕。,宏观调控法概述,宏观调控是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从狭义上讲它仅指货币收支、财政收支和外汇收支总量的调节和控制;从广义上讲,人们通常又把政府为弥补市场缺陷而采取的其他有关方面的宏观措施也纳入宏观调控的范畴。1984年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出现了“宏观调节”的提法,到1993年宪法修正时,才正式确立“宏观调控”这一概念。,宏观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又称宏观经济调控,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的供求关系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一般是通过宏观调控经济政策来实现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按照宏观调控目标的要求而制定的组织、调节、控制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运行,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主要内容财政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和债务政策。货币政策。它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实施的,对经济运行的干预,主要集中在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 。产业政策。它是国家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从增加有效供给方面促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措施总和。 收人分配政策。它是以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为直接调节对象的,通过变动国民收入最终分配(即总需求)调节社会供求关系。通过变动收入分配,兼顾积累与消费,促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实现大体平衡。,宏观调控法宏观调控法是指国家在调整国民经济运行,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一部统一的宏观调控法,它是由许多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构成的,如预算法、中国人民银行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对外贸易法、价格法等等。,在人们的一般观念中,宏观调控仍然是政府的特权,宏观调控法不过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意志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事实上,这是对宏观调控法的误解。宏观调控法是法律,政府的宏观调控意志和行为也应当受到法律的约束。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是宏观调控关系。宏观调控法不是政府管理市场主体的工具,而是要同时制约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宏观调控行为;无论调控方还是受控方在宏观调控中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并负有一定的义务,尽管双方地位不对等,但都必须依法行事。,国外有关宏观调控的理论1、罗斯福“新政”(19331936)时期的经济学说及其对美国经济立法的影响。 “新政”主要内容:以大量贷款和津贴挽救工商业,刺激私人投资,借通货膨胀提高物价,消减农业生产,销毁农产品以克服农产品过剩,举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对失业者给予最低限度的救济等。 在罗斯福积极有效的推动下,美国国会制定了紧急银行法、产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许多反危机的法律,以保障“新政”的推行。,2、凯恩斯经济学说对资本主义经济立法的影响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创立了一个以国家干预为中心的医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解决就业问题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凯恩斯对经济大萧条中资源普遍未被充分利用的现象进行解释,提出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政策(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对社会总需求进行刺激,使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在经济处于通货膨胀的“过热”阶段,政府也可以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控制社会总需求。总之,凯恩斯理论非常强调政府在宏观调控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政府可以通过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减轻经济波动,使总体经济的均衡点处于一个理想的位置。,在日本,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政府制定的粮食法、工业公会法、取缔重要物资出口法、国家总动员法,实行对战争需要的资金和物资的国家控制,同时,在几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建立以统制生产和分配为主旨的统制会,这种统制会和统制机关,实际上发挥着国家统制的机能,对一切经济生活实行强制管理。 在英国,起先导作用的是1944年英国政府发表的就业政策白皮书,1946年国会通过了就业法,首次把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的思想,运用于立法实践。该法案的最大贡献,就在于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英国联邦政府负有扩大就业、稳定和促进经济的责任。后来该法案又被称为“经济计划大宪章”而备受赞赏。,3、德国有关宏观调控方面的理论及立法 德国的经济制度以“社会市场经济”而著称,其基本理论是把市场的自由原则同社会的平衡结合起来,强调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协调。 德国基本法第22条规定:国家有义务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于社会的结果进行干预。 1967年制定的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比较全面地规定了政府对社会市场经济各领域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经济手段及实施程序。“持续增长、物价稳定、高度就业、外资平衡”成为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是一切经济政策的总方针和立法宗旨,进而明确规定联邦政府保证经济稳定与增长的职能。,(二)国外有关宏观调控的立法实践德国于1967年制定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法国1982年颁布计划化改革法、美国1976年颁布充分就业和国民经济平衡增长法。美国,1861年制定莫里尔法以保护关税,1864年制定国家银行法,1913年制定联邦储备银行法,1887年通过商业管理法、1933年颁布产业复兴法案和农业经济调整和农业信贷法;二战后,美国还制定出口管理法、外贸法 。,德国制定有财政管理法复兴开发银行法、德意志联邦银行法、煤炭经济法、农业法、原子能法等。法国1984年法国制定银行法,1986年颁布价格放开和竟争条例等。日本仅在财政税收方面就先后制定有财政法、地方财政法、地方税法、国税征收法、所得税法、法人税法等法律;在产业调节方面更为突出,仅二战以来,就制定有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原子能基本法、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农业基本法、石油业法、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沿海渔业振兴法、中小企业现代化资金促进法。,三、宏观调控法的理论研究和立法现状1、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宏观调控的手段可采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3、宏观调控的范围。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是主要的,是第一次调节;政府调节是次要的,是第二次调节。市场调节能够做到的,政府就不用去干预,而且政府调节主要是通过实行宏观调控来实现总量、结构等方面的平衡与合理化。4、宏观调控法的特征。调整范围的整体性和普遍性、调整方法的指导性和调节性、调整手段的综合和协调性。,5、宏观调控法体系 我国宏观调控法的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法、财政税收法、金融法、产业政策法、投资法、价格法、国有资产管理法、对外贸易法等。6、宏观调控法的理论基础(1)经济增长政策理论;(2)稳定物价政策理论;(3)反经济周期政策理论;(4)就业政策理论;(5)资源管理和保护理论;(6)国际经济政策理论,,宏观调控的若干基本问题,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存在着弊端与缺陷,要求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加以纠正和补充。,一、宏观调控政策与宏观调控的法治化研究,市场经济的弊端与缺陷表现市场经济受本位利益和局部利益驱动,忽视全局和整体利益,对某些非竞争性的基础产业部门、社会公益性部门的经营以及环境保护等无能为力; 市场经济以近期利益为目标,忽视长远利益,产生短期行为,对生态平衡造成危害;市场调节是事后调节,它能自动纠正经济运行中已经产生的偏差和失衡,但不能预先防止这种偏差和失衡的产生,其调节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易造成产品大量积压和社会财富的浪费;市场经济受多元的、分散利益所支配,具有某种盲目性和自发性,引起市场效率的波动性;市场经济对于涉及全局性的领域,如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大规模高新技术的开发,各个利益集团冲突矛盾的调节,经济关系国际化带来的矛盾和冲突等难以应对。,宏观调控的法治化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市场经济只有在法律的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下才能得到正常发展。市场经济法治化的实质和核心在于不仅要强调政府维护和执行法律,而且要强调政府本身也要依法行政,受到法律的约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应是一种法治经济。,宏观调控行为具有宏观性、应急性、概括性、广泛性、主体的高层次性等特点。所以,如果经济管理机关的宏观调控不受法治原则的约束,宏观调控就可能会变成行政专权,导致法律危机,其结果只能是弊害丛生。所以,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进行法律上的控制是法治国家必然的要求。,传统观点认为:宏观调控包括行政、经济和法律三大手段,而这三大手段又是并行不悖的 。李昌麒教授提出:有的问题明显是法律问题,但还要说那是经济问题;有的政策已经上升为法律规定了,还要说那是政策规定,这是宏观调控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当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手段实施宏观调控的思想,行政手段必须以法律规定为前提,当经济手段上升为法律时,就不宜再称经济手段。不论是经济手段还是行政手段,其运用都必须采取一定的法律形式。,(二)宏观调控手段及法治化研究,宏观调控手段的法治化在法治社会中,行政和经济手段,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才能运用,也只有在法律的认可和保护下才能实施;法治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决定了经济和行政手段最终都应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宏观调控手段法治化的途径一是立法,即将有效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宏观调控措施制定为具体的法律规范;二是计划,即依法定的程序制定、下达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适用于较短期限内实施的宏观调控措施;三是颁布临时特别法令,即在较为紧急的情况下,或实施时间短、涉及的问题比较特殊的临时性宏观调控措施。,(三)宏观调控政策与宏观调控的法治化宏观调控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宏观调控政策是宏观调控法的基础,宏观调控法可以保障宏观调控政策更好地贯彻实施。,二、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宏观调控关系是指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含义(1)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的一方主体是国家。(2)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是国家在履行经济管理职能,以间接手段调控经济运行过程中与市场主体之间所发生的间接管理关系。(3)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是国家在对国民经济的总体调控过程中与市场主体之间普遍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宏观调控关系,潘静成、刘文华(2019)提出:平衡优化、有限于预、宏观效益、统分结合。王守渝、弓孟谦(2019)提出:总量控制、间接调控为主、协同调控、集中统一调控权、政府的调控行为规范化和约束。卢炯星(2019)提出:资源优化配置、总量平衡、间接调控、统一协调、宏观效益。杨紫烜(2019)提出:间接调控、计划指导、公开、合法、适度性、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三、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决策集权原则宏观调控决策权不能由各种各样的部门和机构分散行使;宏观调控决策权必须控制在较高层次的国家机构手中。国务院、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 权力制约原则(也称“国家权力的制衡”)在宏观调控过程中,调控者拥有无比强大的权力,调控者与受控者的法律地位不平等,极易导致权力滥用、低效运行等逆向效应,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面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风险。因此,对宏观调控关系的调整,重点在于控制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宏观调控法首先是规范和管理调控者的法。,坚持权力制约原则,必须从经济民主的理念出发,一方面要合理分配权力、强化权力制约,做到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的严格一致;另一方面要赋予市场主体、社会公众以广泛而有力的异议、抗辩和监督的权利。体现在立法中,就是要建立严格的决策提议、初步审查、预期公告、异议和评估、公开论证(或听证)、最终批准的决策机制;构造国家机构之间的监督制约机制;确立宏观调控机关及其个人的法律责任制度;建立过错追究机制等等。,维护受控者权利原则宏观调控在多数情况下可能会对市场主体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可能会从根本上牺牲一部分市场主体的利益 。法律在赋予受控主体必须接受国家宏观调控义务的同时,必须赋予并充分顾及受控主体应有的权利。宏观调控法是控权法,但同时也必须是权利保障法。受控主体的权利主要有:参与权;监督权;获得补偿权;求偿权,保障宏观调控理性化运行的原则 宏观调控法的最基本价值,就是要通过制度设计保障宏观调控沿着其本质方向运行。立法对宏观调控行为的理性控制主要通过以下制度设计来完成:一是在立法中规定确立宏观调控措施的实体评判标准;二是建立实体评判标准的程序保障措施;三是建立纠错制度;四是建立法律责任制度。,调控手段法治化的原则在法治社会中,行政和经济手段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才能作出,也只有在法律的认可和保护下才能实施。法治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决定了经济和行政手段,最终都应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因此,在本质上,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只有依照法律的程序决策和实施,或者只有经过法律的认可,才有合法存在和运行的根据。,四、宏观调控法律关系,宏观调控法律关系的主体,宏观调控主体,宏观调控的受控主体,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及职能部门,宏观经济监督部门,宏观经济信息部门,企业,其他经济组织,个人,宏观调控法律关系的内容,宏观调控主体的权利,宏观调控主体的义务,宏观经济决策权及调控权,宏观经济协调权,宏观经济管理权,宏观经济运行监督权,依法进行宏观调控,尽职尽责,提供物质保障,尊重受控主体经营自主权,宏观调控法律体系,石少侠、朱崇实(2019)为代表的“列举说”:计划法、财政法、税法、金融法、价格法 。杨紫烜(2019)的“实践需要说”:计划法、投资法、预算法、税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价格法等。杨新明(2019)的“成分说”:中国人民银行法、投资法、预算法、计划法、产业导向法、反垄断法、税法、政府采购法、外汇管理法、对外贸易法等。刘国欢(2019)的“任务说”:计划法、预算法、银行法、税法、投资法、产业政策法等 。,宏观调控法律体系构成的不同观点,董娟(2019)的”范围说“:计划法、预算决算法、中央银行法、货币法、物价法、税收征管法、统计法、外汇管理法、外债调控法、工商行政管理法。漆多俊(2019)的“分层说”:现代国家宏观调控形成了以“国家计划经济政策调节手段”为轴线的系统工程。相应地,宏观调控法也包括计划法、经济政策法及各种调节手段运用的法律。杨紫烜、徐杰(2019)的“制度说”:计划和统计法律制度、固定资产投资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银行法律制度、价格法律任制度、会计、审计和注册会计师法律制度、计量和标准法律制度、自然资源和能源法律制度、对外贸易法律制度。,李昌麒(2019)的“环节说”:政府宏观调控行为法、产业调节法、中央银行法、固定资产投资法、国有资产管理法、物价法。,国家宏观调控基本法国家宏观调控基本法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最基本的法律。包括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基本法和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法。宏观调控部门法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法财政税收法金融调控法投资法产业调节法国有资产管理法审计法国际收支平衡法就业法,创立和完善宏观调控法律体系的构想,财税法宏观调控制度,财税法律制度功能分析预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国债法律制度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财税法律制度功能分析,一、收入分配功能 二、宏观调控功能 三、满足公共需要功能,预算法律制度,预算的概念 是国家对会计年度内的收入和支出的预先估算。它包括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预算的特点 法定性、阶段性、时间性、公开性、预测性。,税收法律制度,一、税法概述二、课税要素三、增值税法律制度四、消费税法律制度五、营业税法律制度六、所得税法律制度七、关税法律制度八、税收的征收管理制度,税收法律制度,(一)税收的概念、特征和分类1、税收是人民依法向征税机关缴纳一定的财产以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从而使国家得以具备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需要的能力的一种活动。2、特征为:第一,税收在征收上具有强制性。第二,税收在缴纳性质上具有无偿性。第三,税收在征税对象和标准上具有固定性。3、税收的分类:(1)根据税负是否转嫁为标准,税收可以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2)根据税收的计税依据的不同,税收可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3)根据税收管理权和税收收益权的不同,税收可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4)根据税收与价格的关系,税收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5)根据课税标准是否具有依附性,税收可以分为独立税和附加税。(6)根据征税对象不同,税收可以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和资源税。,税收法律制度,税法的概念 税法是调整在税收活动中国家、征税机关和纳税主体等各方主体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法的调整对象 即为税收关系,包括税收权限关系和税收征纳关系。,税收法律制度,课税要素1、税法主体要素2、征税对象要素3、税率要素4、税收优惠措施和税收重课措施要素5、纳税期限要素6、纳税地点要素7、纳税环节要素8、税务争议的解决9、违反税法的法律责任,增值税法律制度,(一)主体 征税主体是税务机关(进出口环节由海关代征) 纳税主体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有形动产),提供应税劳务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包括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划分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 1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兼营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下. 2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在180万元以下的 3个人、非企业型单位、不经常发生增值税应税行为的企业,即使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也视同小规模纳税人 *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区别: 1一般纳税人可以使用增值税发票,可以用“扣税法”进行税款抵扣 2小规模纳税人不能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只能用简便方法计税 3税率不同,一般纳税人为17%或13%,小规模纳税人4%,(二)征收范围 销售货物、提供应税劳务、进口货物(三)税率 117%-基本税率 213%-低税率 3零税率出口退税 (四)应纳税额的计算 1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销售额*税率)-当期进项税额 2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通常的征收率为4%) 3进口货物:应纳税额=组价(关税完税价格+关税税额+消费税税额)*税率,消费税法律制度,(一)纳税人:在我国境内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 (二)征税范围: 1过度消费会对人类健康、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等造成危害的消费品 2奢侈品、非生活必需品 3高能耗的消费品 4石油类消费品 5具有特定的财政意义的消费品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 1适用比例税率:应纳税额=消费品的销售额*税率 2适用定额税率:应纳税额=消费品的销售数量*单位税额,营业税法律制度,(一)纳税主体: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二)征税范围: 1提供应税劳务 2转让无形资产 3销售不动产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营业额*税率,所得税法律制度,(一)内资企业所得税 1、纳税主体:在我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并实行独立核算的除涉外企业以外的企业和组织 2、征税范围:生产、营业所得;其他所得 3、计税依据:应税所得额 4 、税收抵免(税额扣除): 指行使居民征税管辖权的国家对其居民和企业来自境外的所得征收所得税时,允许居民和企业将其已在国外缴纳的所得税额从其应向本国缴纳的所得税额中扣除(限额扣除不超过按本国税法应缴纳的部分),(二)涉外企业所得税 1、纳税主体: 在我国境内有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统称为涉外企业 2、税率 (1)基本税率 (2)预提所得税税率,(三)个人所得税 以个人所得为征税对象,并由获取所得的个人缴纳的一种税 1、纳税主体: (1)居民纳税人: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来源于境外的所得都要缴税) (2)非居民纳税人: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我国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只就从我国境内的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2、税目 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以及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3、税率,关税法律制度,以进出关境的货物或物品的流转额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商品税 (一)纳税主体: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出口货物的发货人,接受委托办理有关货物出口手续的代理人、物品的持有人或所有人、收货人 (二)税率:差别比例税率 (三)应纳税额计算:应纳税额=关税的完税价格*税率,税收的征收管理制度,(一)税务管理制度 1、税务登记: 设立税务登记 变更税务登记 注销税务登记 2、财簿、凭证登记 3、纳税申报: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以后,按照规定的期限就纳税事项向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报的一项制度(二)税款征收制度 1、税款征收方式:查账征收、查定征收、查验征收、定期定额征收及其他方式 2、税收保全制度和强制执行制度 (三)税务代理制度 税务代理是代理人受纳税主体委托,在法定的代理范围内依法代其办理相关税务事宜的行为 业务范围:不能代理税务机关的征税权 办理税务登记 发票领购 纳税申报 税款缴纳和申请返税、文书制作、税务咨询、税务行政复议等,国债法律制度,一、国债概述二、国债的发行、转让与兑付,国债概述,(一)国债的概念和职能1、国债的概念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它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所举借的债务。它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弥补财政赤字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2、国债的基本职能 弥补财政赤字的职能、 宏观调控的职能(二)国债的分类1、按偿还期限的不同,可分为定期国债和不定期国债。2、按发行地域的不同,可分为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简称内债和外债。3、按使用途径的不同,可分为赤字国债、建设国债、特种国债。4、按流通性能的不同,可分为上市国债和不上市国债。,国债的发行、转让与兑付,我国对政府债券的发行实行严格的计划审批制。其发行主要方法为:公募法、包销法、公卖法、摊派法。国债的持有者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到国债流通市场转让债券。在流通市场上办理国债券转让业务的中介机构主要是各类证券公司。这些中介机构在办理国债转让业务时主要采取自营买卖和代理买卖两种方式国债券的兑付即国债的还本付息。,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一、政府采购概述二、政府采购的具体内容,政府采购概述,国家财政支出包括购买支出与转移支付两类。其中购买支出就是政府采购方面的支出。所谓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共目的,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以购买者身份购进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的具体内容,一般说来,政府采购制度至少应涉及到以下问题:(一)政府采购模式的选择。(二)政府采购法的主体。(三)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一、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二、财政转移支付的条件三、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财政转移支付又称补助支出、无偿支出,它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财政转移支付的条件,1、地方政府必须处在其地方税收能力指数小于其财政收支平衡指数的财政年度。2、企业必须从事法定为补贴对象的生产经营项目。3、居民必须具有享受社会保险或社会救济待遇的身份,并且已发生应当支付社会保险或社会救济待遇的法定事实。,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1、一般转移支付或称体制转移支付。2、专项转移支付。3、特殊转移支付。4、税收返还。,货币金融法宏观调控制度,货币金融宏观调控的机关货币金融宏观调控的措施,货币金融宏观调控的机关,一、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二、中央银行与国家机关的关系三、中央银行与普通银行的区别,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一般说来,中央银行充当三种角色: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与国家机关的关系,中央银行是国家机关,其与一般的政府机构相比,具有金融企业的性质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金融信用业务活动实现其职能,其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直接管理的一般政府机构有明显的区别。 中央银行办理金融信用业务有独立的资本,其与完全靠国家财政预算拨付经费的政府机关显然不同。 中央银行因其职能业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一般都具有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中央银行与普通银行的区别,作为金融机构,中央银行不同于普通银行,更多地体现出国家机关的性质 中央银行不经营普通银行的业务。 中央银行的经营目标与经营原则与普通银行不同。 国家加强控制中央银行的资本,高级管理人员的任用有其特殊性。,货币金融宏观调控的措施,一、垄断货币发行权二、存款准备金制度三、再贴现制度四、再贷款制度五、公开市场业务,垄断货币发行权,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人民币发行库,在其分支机构设立分支库。发行库调拨人民币发行基金,应当按照上级库的调拨命令办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动用发行基金。,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依法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比例,来控制商业银行使用创造信用的能力,从而达到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目的的金融政策。,再贴现制度,贴现是指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之前,向银行贴息转让票据以获取现款的行为,即用票据贴息兑换现款。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从而达到控制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再贷款制度,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被称为再贷款。再贷款政策是我国中央银行运用较多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从而起到调节货币存量作用的一项宏观调控活动。 公开市场业务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第二,协助再贴现政策的运用。第三,减轻政府财政收入对金融环境的影响。,

    注意事项

    本文(第四篇宏观调控法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