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教育学原理教育管理原理精品ppt课件.ppt

    • 资源ID:1470037       资源大小:970KB        全文页数:39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育学原理教育管理原理精品ppt课件.ppt

    教育管理原理,1,第一章 教育管理学概述,2,第一节 管理与教育管理一、关于管理 (一)管理的含义从管理学的角度去理解管理,有多种界说:1.认为管理是为实现目标而组织和使用各种资源的过程从过程的角度;2. 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控制从职能的角度;3.认为管理就是决策从决策的角度;4.认为管理是人的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从人的角度。,3,上述对管理的理解虽然都从一个方面揭示管理的属性或特点,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片面性。 我们认为: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原理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引导组织被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活动。,4,(二)管理的属性 管理具有两重性,它是非政治性与政治性的统一。管理的非政治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管理之所以具备这种属性,首先它是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凡是共同的劳动都需要管理,这在任何生产方式下都是相同的,与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社会制度没有直接联系。,5,其次管理可以把劳动过程中的各种要素组合成为有机体,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管理的这种职能也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没有直接联系的。管理的政治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属性。管理的这种属性,表现在管理必须也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方式不同,管理的社会性质也不同。,6,(三)管理的特点第一,管理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为实现一定目标服务的。第二,管理都是对人、财、物、信息、时空的管理。第三,管理是一个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过程。 第四,每一种管理活动都是管理的主体和管理的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7,二、关于教育管理(一)教育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一个大的专业门类,它包括工程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教育管理属于管理中公共事业管理的一种。 我们认为,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引导组织教育人员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这种教育管理活动一般分为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两方面。,8,教育行政就是国家对教育的管理。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的有限资源,引导和组织师生员工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一种活动。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教育管理离不开国家对教育的管理。教育管理也离不开学校管理教育的活动,学校管理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加以具体实施,以完成国家的教育任务和实现国家的培养目标。,9,(二)教育管理的产生 在教育管理中,学校管理的产生较之于教育行政的产生来说要早。人类的教育活动自从产生了学校教育这种形式就有了学校管理。 教育行政虽然是国家对教育的管理,但不是一有国家就有了教育行政,它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以国家一级教育行政机构的产生作为标志的。19世纪以前,世界各国的教育管理活,10,动,多处于无系统无组织的状态。进入19世纪,各国纷纷设立了比较系统的教育行政制度,建立了国家一级的教育行政机构。1817年,普鲁士的教育部脱离了内政部而独立;l828年法国也设立了教育部;中国在1905年也设了学部,后改称教育部。,11,这时各国纷纷建立教育行政制度,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从需要方面来说,在政治上,19世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兴盛时期。为了达到政治上的目的,国家教育制度成立,系统的教育行政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在经济上,教育是一种投资的事业,教育有由政府统筹计划的必要。就教育本身来说,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公共教育以后如学制的制定、标准的确立、课程的编制、教育人员的任定、教育视导、经费的支配、校舍的建筑和公文的处理等,就需要有专门的人和机构来解决,于是建立国家管理教育的制度就不可避免了。,12,从可能方面来说,在政治上,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无论是从组织机构还是从其管理职能上,较之以前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这就为国家管理教育在政治和组织上提供了保证。在经济上,一方面,国家办教育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为国家办教育提供了一定的财力;,13,另一方面,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各国工商业发达,各国在企业和城市管理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为了增进教育管理效率,各发达国家便都致力于应用工商业的管理于教育行政上,这对促成有组织的高效率的教育行政无疑有重要作用。另外,由于教育本身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事务的日益复杂,教育管理本身在系统的组织和严格的管理上也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也为国家对教育实行有组织的高效率的管理起了重要作用。,14,(三)教育管理的特点 首先,教育管理,归根结底总是为一定国家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政治路线和阶级政策服务的。 其次,教育管理是与其他各种社会活动以及产生和制约这些活动的社会历史条件密切关联、相互依存的。 第三,教育管理也是一种管理活动。它除了具有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外,还具有教育管理的特殊规律。,15,(四)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1民主化 教育管理民主化的趋向,表现为某些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呈现出分权化的趋向,表现在学校内部的教育管理上呈现出民主参与的趋向。,16,2相对集权化 相对集权化也是现代教育管理的一种趋势。这种集权化的趋势表现在,有些国家强调国家管理教育中的中央集权的作用,对地方管理教育的权力加以限制,以实现对全国教育的有效管理。美国过去没有设立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机关,只是在卫生、福利部下设一个教育署。为了适应相对集权化的需要,美国于1979年成立了教育部,加强了联邦对全国教育的管理。,17,3科学化 教育管理科学化的趋势在世界各国表现尤为明显。这种科学化的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如“老三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行为科学等理论对教育管理进行研究,找出教育管理的规律,或运用这些理论,直接指导教育管理活动,以提高教育行政的效率。二是注重在教育管理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管理效能,如把电子计算机运用于管理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4效率化 这是与上述几种趋势有关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在,有的强调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有的则强调教育管理制度化、程序化。另外,为使教育管理效率化,欧美各国,一方面注重教育管理人员的职前训练;另一方面也注重在职训练。,18,第二节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体系 一、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的现象,揭示教育管理规律的科学。教育管理学是以教育管理现象和教育管理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一)关于教育管理的现象 教育管理学首先要研究教育管理的现象。把握纷繁复杂的教育管理现象,可以从教育管理的活动、教育管理的体制、教育管理的机制、教育管理的观念四个方面去研究教育管理的现象。,19,教育管理活动:从层次来说有宏观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观的教育管理活动和微观的教育管理活动。宏观的教育管理恬动是指管理全国教育的活动。中观的教育管理活动是指国家对某一层次和某方面教育管理的活动。微观的教育管理活动指教育行政机关内部和学校内部的教育管理。从要素来分,教育管理可分为人、财、物、信息、时空的管理。从过程分,教育管理活动一般有计划、执行、监督、检查、总结反馈等几个环节。针对不同的教育工作,管理又可分为教学工作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科研工作的管理、体育卫生工作的管理、科技开发工作的管理、后勤工作的管理等。,20,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是教育管理机构与教育管理规范的结合体或统一体。它包括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两部分。教育行政体制要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教育行政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学校管理体制要处理的是学校内部领导体制、执行体制、咨询体制、监督反馈体制之间的关系。教育管理机制:教育管理机制是指教育管理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作方式。从层次来说,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的运作机制;从形式来说,它包括行政计划式的运行机制、指导服务式的运作机制、监督服务式的运行机制;从功能来说,它包括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21,教育管理观念:教育管理观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管理的一种系统的理性的认识。 在这种认识中,有对各级各类教育管理的认识而形成的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观,我们称之为广义的教育管理观;有对教育管理的共同问题或核心问题的认识而产生的教育管理观,我们称之为狭义的教育管理观。狭义的教育管理观包括对教育管理是什么的认识而形成的教育管理本质观、对教育管理作用的认识而形成的教育管理价值观、对如何发挥教育管理作用的认识而形成的教育管理实践观及对教育管理作用结果的认识而形成的教育管理质量观。,22,(二)关于教育管理的规律教育管理的规律有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是从总体上把握教育管理的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角度而提出的。这种规律是指,在教育管理的现象中,教育管理的活动,教育管理的体制,教育管理的机制,教育管理的观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由此构成了教育管理的整体。 教育管理的特殊规律是从教育管理现象四个层面的每一个层面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角度而提出的。由此我们也可以把教育管理的特殊规律称之为教育管理的具体规律。这种具体规律有,23,四个:教育管理活动的规律、教育管理体制的规律、教育管理机制的规律、教育管理观念的规律。 教育管理活动的规律是教育管理活动的各因素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要按教育管理活动的规律办事就要正确处理好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管理体制的规律是说教育管理体制的各因素之间也是有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的,要按教育管理体制的规律办事,也要处理好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24,教育管理机制规律是说教育管理的机制各因素之问也有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要按教育管理的机制规律办事,也要处理好层次机制、形式机制与功能机制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各层次机制、各形式机制、各功能机制之间的关系, 教育管理观念的规律是说教育管理各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要按教育管理的观念规律办事,就要处理好人与物、集权与分权、严格与宽松之间的关系,否则也谈不上用科学观念去管理一个国家的教育。,25,二、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一)教育管理学的著作体系 1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的著作体系2作为一门学科群的教育管理学的著作体系,26,(二)教育管理学的教材体系 1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的教材体系 2作为一门学科群的教育管理学的教材体系,27,第三节 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西方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管理学产生的标志及原因 如果以最早提出教育管理问题为标志,有人认为教育管理学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著名的行政学家、法学家施泰因在他1868年出版的 行政学及1884年出版的行政中论述了他对教育行政的看法,他被誉为“现代行政学的创始人”。 如果以单独论述教育管理学的论著出版为标志,有人认为教育管理学最早产生于美国,以美国的达顿和斯奈登合著的美国的教育行政(1908年)一书的出版为标志。,28,也有人以1954年美国教育行政会议在丹佛市召开,决定将威斯康辛大学教授郭立及康伯等所著的教育行政一书在1957年出版为标志。据我们最新掌握的资料,如果以单独论述教育管理学的论著为标志,教育管理学最早应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以美国学者佩恩在1875年出版的第一本学校行政的著作为标志。无论是以最早提出教育管理问题为标志,还是以单独的教育管理论著出版为标志,教育管理学大概产生于19世纪末。,29,教育管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有其客观必然性。,30,(二)西方教育管理学的理论源流 现代教育管理学有两大特征,它既研究国家政权如何干预教育行政活动,又研究教育管理本身的技术和效率问题,形成了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两大流派。现代教育管理学的这两大特征和理论流派可以说有两大源流。一是德国的行政学,二是美国的行政学。 1德国的行政学 德国的行政学是着眼于国家和国家的特性,研究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管理国家的科学。这样的行政学一般称为国家学的行政学或法学的行政学。德国的教育行政学,就是依据其行政学的理论,探讨国家如何干预国民教育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31,1871年4月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俾斯麦公布了宪法,不少学者开始从法学的角度研究行政问题,德国法学的行政学理论开始建立。这时德国的教育行政学,基本上属于法学的行政学体系的范畴,在建立公共教育制度和用法律限制行政活动的背景中,它所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如何用法律来约束教育行政活动,以克服教育行政中任意行使权力的现象。 德国行政学者施泰因,以自己独立的见解对德国初期的官房学行政学和19世纪后半期发展起来的公法学行政学进行了批判,并把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从考察一般的行政职能发展到教育行政的特性。,32,下面从两个方面对施泰因的理论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市民社会与国家的理论。他认为,人类为了生存,就会聚集起来,互相依存而成为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有人格的一方面,也有非人格的一方面,国家就是从具有人格的自律的因素,通过自我、意志和行为而体现的共同体。社会就是通过需求的体系,通过财物分配,通过劳动的有机组织,以及通过家庭及其法律而结成的世代相传的人类生活这样一些非人格方面所组织的统一体。社会是统治和隶属关系得以继续下去的共同体,而国家是旨在克服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矛盾的共同体。在非人格的社会里,会出现物质财富的分配不均,而在人格化的国家里,可以通过精神的陶冶来改变这种状况。 施泰因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理论,从抽象的人出发,脱离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考察现代社会及国家,这是不符合马克,33,思主义的观点的。他认为通过精神的陶冶就能改变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这是改良主义的表现。但是,施泰因把社会和国家当作两个互相联系和互相对立的范畴,这对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和国家还是有帮助的。,34,第二,行政学和教育行政学。 施泰因在行政学)(18651868年)、(行政学及行政法纲要(1870年)及行政(18831884年)等著作中对行政学及教育行政学的理论作了阐述。 施泰因的行政学是探讨和研究宪政和行政相互作用的过程及规律的学问。他认为,宪政同行政是不同的。宪政体现国家的意志,行政是为体现宪政的意志而开展的活动。宪政赋予行政以限度和秩序,没有行政活动,宪政就失去了内容;没有宪政,行政就失去了力量。行政的领域包括财政、司法、内务、外务、军事五个方面,教育行政包括在内务行政之中。,35,施泰因认为,教育行政学就是探讨国家如何干预教育的学问,研究如何用法律去规定国家对教育的干预问题。 施泰因的行政学和教育行政学的见解有着重要意义。他第一次区别了宪政与行政,第一次划分了行政和行政学的领域第一次研究了教育与教育行政、教育学与教育行政学之间的关系。这些观点,对行政学及教育行政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6,2美国的行政学 美国的行政学和德国的行政学不同。美国的行政学着重研究行政工作的合理性和效率性的问题,而并不研究国家政权怎样通过法律干预行政。所以人们称美国的行政学为技术性的行政学、职能主义的行政学或组织论的行政学。 美国的教育行政学的发展大体上受到了如下几种理论的影响。,37,一是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行政学的影响。美国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为代表。泰勒在大量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于1910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奠定了他作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历史地位。他提出了著名的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和计件工资制,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受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美国教育界也注重研究教育管理中的效率问题。在这一时期中,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卡伯利和他在1916年出版的公立学校的行政一书。本书论述了高效率地处理行政业务的方法,把科学的管理理论引进了教育行政,促进了美国行政的科学化,但另一方面,叉把行政工作推向了机械化和非人化。,38,二是人际关系的理论、行为科学的理论对教育行政学的影响。人际关系理论,是以梅奥和雷斯利斯伯格等在霍桑工厂里进行实验的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组织是由不同背景的个人所构成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既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非正式组织的一些行为规范,也会影响人的劳动热情。在管理中,人们不仅应注意由效率、费用、薪金、地位等所支配的正式组织,而且还应注意由心理和社会条件所支配的非正式组织。,39,在人际关系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理论,包括个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领导行为理论等。受人际关系理论及行为科学理论的影响,美国的一些学者研究了教育行政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学校管理中的民主化问题,研究了教育活动中人的需要、动机及教育领导的行为方式。格利费斯在1956年发表的学校行政上的人的关系论是这一时期研究的代表作。作者在书中不仅研究了教师参与管理的问题,还运用组织行为理论,研究了学校行政问题。,40,三是现代管理理论对教育行政学的影响。如果说美国的教育行政理论在科学管理时期和人际关系理论在行为科学时期的研究是分别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及行为科学理论的话,到现代时期,美国的教育行政研究则注重综合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及行为科学的理论来研究教育行政问题,这是美国的教育行政学在,41,现代研究中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在这方面,希阿兹受法约尔的影响,运用行政学及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开展了动态的教育行政学的研究活动,并于1950年出版了行政过程的本质一书,论述了行政过程中的计划、组织、指挥、调整、控制等过程。这一时期的第二个特点是巴纳德和西蒙的理论对教育行政学的影响。巴纳德和西蒙分别于1938年和1947年出版了行政管理界的经典著作经营者的任务和经营行动,他们综合了传统的组织理论及人际关系理论,提出了决策理论、组织均衡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等新理论。,42,瓦尔通在1959年出版的教育行政与政策形成中,重视决策或确定政策,既注重决策过程问题,也注重解释一般行政过程的规律性问题。格里费斯在1963年发表的年报行为科学与教育行政中,汇集了运用系统理论、巴纳德的均衡理论和西蒙的决策理论研究教育行政问题的论文。盖柴尔斯、李普哈姆、康贝尔在1968年出版了作为社会过程的教育行政,本书运用社会学的模型,探讨了教育组织中任务与人格的形成。,43,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的产生 一门学科的产生,一般是以这门学科的独立形态的产生为标志的。教育管理学在我国作为独立形态的学科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管理学作为独立形态的学科是以翻译介绍外国教育管理方面的论著和将教育管理学科作为独立课程在师范学校开设为特征的。在清末开办新式学堂过程中,由外国传教士译出了一些涉及到教育管理方面的论著,如泰西学校论略、七国新学备要等。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中规定设置“教育法令”为通习学科,列“教育制度”、“教育政令机关”为加习学科。另外,在学务纲要中还将教育管理的学科知识列为教育管理人员的研修的内容。,44,(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 教育管理学在我国作为正式学科设置以后,我国学者又陆续翻译了一批国外教育管理方面的论著。在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教育管理学一直被列为师范学校的课程。如1913年公布的课程标准中规定在两级师范中,分别设置学校管理、教育制度、学校卫生、教育法令等必修课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师范学校和各类教员培训班也将“小学管理法”、“教育行政略论”、“教育行政”等作单独的课程开设。 教育管理学作为单独的学科产生以后,从30年,45,代起,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由我国学者自己撰写、出版的教育管理学的著作逐步增多。据有关学者统计,从1919年起到新中国成立前,教育管理学的各类专门著作约200余种,发表在报刊上的有关论文(抗战前)也近2000篇。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杜佐周著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罗廷光著教育行政、程湘帆著中国教育行政夏承枫著 现代教育行政、张季信编著中国教育行政大纲、邵鸣九著 地方教育行政 、杨鸿烈的 教育行政等。,46,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时期,在师范院校中,未独立开设教育管理学的课程。除建国初期的苏联的教育管理的课本和我国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编著的几本教育管理学的油印稿外,未见我国学者自己撰写出版的教育管理学的论著问世。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管理学又重新在师范院校单独设置,翻译和撰写了一批教育管理学方面的论著。,47,三、当代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趋势(一)教育管理研究理论基础的发展趋势教育管理学产生的初期是受德国的行政学和美国的管理学的理论的影响的话,当代则表现出两种理论融合共同影响教育管理研究的趋势。如果说美国管理理论的影响最初是受泰勒为代表的古典的管理理论的影响,尔后受人际关系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的影响,当代美国教育管理的研究则不仅受以上三种理论的影响而且还受当代的许多新的管理理论,诸如社会系统理论、决策理论等理论的影响,使当代教育管理研究处于以多元理论为支撑的状态。(二)教育管理研究内容的发展趋势 如果说教育管理学在其产生的初期主要是总结教育管理的实践经验及运用一般的管理理论研究教育管理问题的话,当代教育管理学则注重对教育管理的全方位多元化的研究。表现在,一是注重教育管理学的历史研究,从对教育管理学的历史回顾中分析其方法论的异同;二是注重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研究,有学者从哲学的角度,,48,探讨了教育管理哲学的问题;三是注重研究教育研究与教育决策的关系,探讨教育研究与教育决策的互动模式;四是注重研究教育政策,探讨教育政策的价值观,对发达国家之间的教育政策进行比较;,49,五是注重学校效能的研究,与此有关的是研究了校本管理和校长研究,探讨学校效能的标准、因素、模型、校本管理与外控管理的区别、校长的领导行为等;六是注重研究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女性主义对教育管理的影响。,50,思考题1解释下列概念: 教育管理 教育行政 学校管理2管理的属性与特点有哪些?3简述当代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51,第二章 教育管理的原理与职能,52,第一节 教育管理原理一、教育管理原理概述(一)教育管理原理的含义教育管理原理指的是教育管理的实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它是对教育管理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而形成的,是管理思想的集中反映,对各种教育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二)教育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1客观性 2概括性 3稳定性 4系统性,53,二、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系统原理 教育管理的系统原理可以表述为:教育管理活动的每一个基本要素,都不是孤立的,它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各种形式的联系。为了达到教育管理优化的目的,必须对教育管理的对象进行系统分析。应该从整体着眼对待部分,使部分服从整体。同时,还必须明确,教育这个系统还是一个更大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因此,又必须摆正教育系统同其他系统的关系。,54,(二)人本原理 教育管理的人本原理是指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的参与是学校有效管理的关键;使教职员工和学生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核心;为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发展服务是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55,(三)动态原理 动态原理是指教育管理者要明确管理的对象、目标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它们;要根据教育内部和外部情况的变化,注意及时调节,保持充分的弹性,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56,(四)效益原理 效益原理,就是要在教育管理中讲究实效,使教育管理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57,第二节 教育管理职能一、教育管理职能概述(一)教育管理职能的意义 教育管理的职能,是指管理教育的职责和功能。教育管理的职能对国家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育管理的职能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到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和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到教育能否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为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58,(二)教育管理职能的类型 1计划职能 计划职能是指教育管理者在教育计划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它要求教育管理部门制定教育发展计划,并依据计划对教育进行管理。计划职能是一个重要的职能,它可以保证教育事业稳步协调发展。计划分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2法治职能 法治职能是指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立法和执法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它不仅要求国家要制定完备的教育法规,并依法对教育进行管理,也要求学校依法治校。 法治职能是使教育管理活动正规化的一个重要职能。这是管理教育的最强有力的措施。,59,3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是指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的监督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实施监督职能,有自上而下的监督、自下而上的监督、横向的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督等。 4经营职能 经营职能是指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的经营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从宏观来说,它是指国家对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内部事务直接进行管理;从微观来说,是指学校管理者对学校事务所进行的管理。 5指导职能 指导职能是指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管理的指导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它一方面包括国家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指导和建议。另一方面也包括在学校内部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对被管理者予以指导。,60,6服务职能 服务职能是指教育管理者在为教育服务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它既包括国家为地方和学校提供诸如信息、咨询、协调、资助等项目,以此作为教育宏观控制的重要手段,也包括学校管理者为被管理者所提供的服务。 二、不同体制国家教育管理职能的特点 教育管理的6种职能,强化其中一些而弱化另一些,就形成了一个国家管理教育职能的特色。有的学者把世界各国管理教育的职能划分为监督型和指导型(或服务型)两大类,认为每一类都有自己的特色。监督型行政,以指令性计划职能、经营职能、行政监督职能为主;指导型行政,则以指导性计划职能、指导服务职能、法律监督职能为主。,61,思考题1什么是教育管理原理?它有哪些特征?2简述教育管理的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动态原理及效益原理。3什么是教育管理职能?当今世界主要国家教育管理职能的主要趋势是什么?4教育管理职能的类型有哪些?简述每一种职能的基本内容。,62,第三章 教育管理的一般原则与方法,63,第一节 教育管理原则一、教育管理原则概述 (一)教育管理原则的含义及意义 教育管理原则是管理教育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基本要求。在进行教育管理活动时,要想实现教育的目标,提高管理效率,就必须把教育管理活动置于正确的原则指导之下;否则,就不能保证教育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二)教育管理原则与教育管理原理的关系 教育管理原则与教育管理原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教育管理原则应以教育管理原理为基础,它是教育管理原理的体现。区别:教育管理原理是客观的,而教育管理原则是人的一种主观选择.,64,二、我国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指我国的教育管理活动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依据,使教育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教育管理活动贯彻方向性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进行教育管理活动的基本政治依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首要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65,2要进行教育改革只有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教育改革,才能完成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行政体系的任务。3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教育为社会上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归根结底,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66,(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教育管理活动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注意采用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使教育管理活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贯彻这个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管理活动必须按教育规律办事 教育有两条基本的规律:一是教育必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二是教育必须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相适应。国家管理教育的教育活动,还必须按教育管理的规律办事。,67,2要采用新的管理理论,特别是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68,(三)规范性原则 规范性原则是指教育管理活动要依照国家制定的教育法律、法令来指导和调节自己的管理行为,从而使教育管理活动规范化、制度化,以保证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69,贯彻规范性原则的基本要求:首先,要重视和加强教育立法。其次,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法制观念,逐步做到依法治教。再次,要建立健全教育法规实施的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保证教育法规的贯彻执行。,70,(四)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教育管理活动必须科学地组织和调动教育系统内外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贯彻这个原则:首先,要从整体出发,认真研究学前教育与小学、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的衔接关系,71,其次,不能把教育看成足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系统。再次,在教育系统内部,也要协调好各种因素,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72,(五)权变性原则 权变性原则是指教育管理活动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和采取不同的措施、方法,实行动态调节,使教育管理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贯彻这个原则要求做到:1要根据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管理2要看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并按照这些变化来确定对策,73,(六)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是指教育管理活动中要合理地组织和利用人、财、物和时间等资源,从而获得较高的效率和较好的效益。贯彻有效性原则,必须做到: 1提高用人的效益2提高对财物的利用率3提高时间利用率,74,第二节 教育管理方法一、教育管理方法概述 (一)教育管理方法的含义 教育管理方法是指教育管理者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和实现一定教育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 教育管理的方法,在整个教育管理活动的运行机制中有着重要作用。 教育管理方法包括国家管理教育的方法教育行政方法和教育管理具体方法学校管理方法两方面。,75,二、我国教育管理的基本方法(一)法治的方法 它指的是教育管理者运用教育法令、决定、命令、指示、规章,对教育活动予以强有力的指导、调节和影响。 这种方法对于保证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保障我国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76,(二)预测规划的方法 预测规划的方法是指一个国家在对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前景作出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教育规划本身的特点,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规划。 预测规划的方法,顾名思义,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进行预测然后是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规划。预测是规划的基础,是为制定规划服务的。,77,(三)组织调度的方法 组织调度的方法是建立在权力和责任基础上由上级对下级下达必须遵照执行的任务、要求和命令的方法。,78,(四)经济的方法 经济的方法是从经济的角度或方面指导、调节和影响教育活动的方法。其中主要包括制定合理的教育经费政策来促进教育的发展。,79,(五)激励的方法 激励的方法是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和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激发、调动教育人员积极性的方法。,80,运用激励的方法,首先要注意运用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理论来调动教育人员的积极性。运用激励的方法来凋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还要注意运用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81,行为科学的激励理沦是从人的需要人手探讨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满足个人的需要来达到激励人的积极性。 运用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需要在人积极性中的作用。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研究和满足人的需要。 第二要对教育人员当前的需要有一个总的估价,对教育人员有一个正确的看法,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激励收到预期的效果。,82,第三,要认真分析教育人员的需要,并针对这些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有一定层次结构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沦认为,人的需要是由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五种需要所组成的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结构。人在一定的时间内有多种需要,而人的行动是由优势需要所支配的。 第四,运用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来调动教育人员的积极性。还必须利用目标的作用,以及在满足教育人员的需要时,使他们具有公平感。,83,思考题1什么是教育管理原则?2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权变性原则及有效性原则的含义是什么?3 教育管理的法治的方法、组织调度的方法、激励的方法的含义?,84,第四章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第一节 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 一、教育方针(一)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最高表现形式。教育方针作为党和国家对一定历史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总方向的规定,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85,(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变1.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2.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时期的三个政权都分别提出或正式制定过教育宗旨。辛亥革命以后, 1912年9月,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宗成其道德。”,86,1915年1月袁世凯发布了他的所谓颁定教育宗旨)即“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1929年3月15日,在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确立了国民党政府的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这一教育宗旨以后还为台湾当局延用。,87,3.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正式确认了这一教育目的,并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教育方针。,88,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89,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三个面向”写入教育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90,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91,三、教育方针的特点: 第一,教育方针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反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定需要。 第二,教育方针所概括的内容通常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 第三,教育方针表述方式的确立,是随着制定者对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深化而逐步完善的。 第四,当教育方针的内容(尤其是教育目的)为社会现实所证明在一定历史时期是必须坚持的,还需要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才能保证其一贯性和稳定性。,92,二、教育政策(一)教育政策的概念教育政策是国家政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国家为完成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所确定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策略和行动准则。,93,从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来看,教育政策可以区分为政党的教育政策和国家的教育政策两种。除了中央政府制定的全国性教育政策之外,还有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的地方性教育政策和部门性教育政策。从教育政策的内容及其作用看,教育政策可以区分为方针、策略和行动准则等不同层次。,94,从教育政策的构成要素看,教育政策包括政策对象、政策目标和实现政策的手段三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学原理教育管理原理精品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