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 一轮复习生物第九单元第32讲课件.pptx
,第3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考纲要求1.群落的结构特征()。2.群落的演替()。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考点一群落的结构,考点二群落的演替,内容索引,重温高考 演练模拟,课时作业,考点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知识网络 答题语句,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要点同一时间; ;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 、空间结构、 等。2.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 的重要特征。(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 的多少。(3)不同群落的丰富度 。,梳理知识要点,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不同群落,物种数目,不同,3.种间关系(1)常见种间关系的特点和实例(连线),种间关系,特点,实例,捕食,a.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蛔虫和人,b.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鹰和鼠,寄生 c.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互利共生 .牛和羊,竞争 .根瘤菌和大豆,d.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2右图中的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图2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则:,.在图1中,属于捕食关系的是 ,属于竞争关系的是,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填图中序号)。.若甲: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乙:大、小草履虫;丙:兔与狐; 丁:细菌和噬菌体。则甲丁对应图2中哪种能量关系图(填图中序号)。甲: ;乙: ;丙: ;丁: 。,a,c,b,d、e,4.群落的空间结构(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 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2)类型,生物种群,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表现,影响因素,表现,影响因素,_现象,植物:_,分层,光照强度,动物:栖息空间和_,食物,镶嵌分布,地形的变化、土壤_、光照强度、生物_及人与动物的影响,温度和盐,碱度,自身,生长特点,(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形成原因:在长期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 的充分利用。,自然选择,自然资源,1.判断常考语句,澄清易混易错(1)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物种丰富度( )(2)“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4)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5)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2.分析命题热图,明确答题要点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 m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提示,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什么?,提示,b处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3)b处不同的植物层次中分布着不同的鸟类,鸟类的这种分层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主要取决于食物的分布和巢位的位置。,提示,命题点一种间关系的判断1.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 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 关系如图乙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探究命题方向,答案,解析,由曲线中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判断:甲为互利共生关系,可用来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数量变化;乙为捕食关系,而噬菌体与细菌之间是寄生关系,所以两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乙表示;丙为竞争关系,X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且将另一种群淘汰,这与种内互助有关,实验后期X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命题点一种间关系的判断2.(2016永州高三第一次模拟)右图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 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C.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D.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答案,解析,分析曲线可知,银毛蝙蝠和蓬毛蝙蝠的活动时间比棕蝙蝠晚,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三种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而不是互利共生关系,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B错误;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C正确;蝙蝠夜间觅食,既可降低与白天觅食的食虫鸟之间的竞争关系,也可避免遭遇许多天敌的白天捕食,D正确。,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技巧,(1)若两种生物的最大数量有明显差异,一般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如图1中A为被捕食者。(2)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如图2中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命题点二群落结构的种类及成因分析3.植物群落的生长具有分层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因为群落具有分层现象,所以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C.在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该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D.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答案,解析,不同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不同,所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玉米的合理密植没有涉及不同种生物,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分层现象属于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主要是长期适应环境条件(如阳光、温度、湿度等)的结果,这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独特形式;在生产上利用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合理搭配作物品种,充分利用光能,可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命题点二群落结构的种类及成因分析4.(2016临沧一中高三期末)植物高度是直接反映植物群落外貌特征的重要指标。如图是某草原放牧活动对群落植物高度的影响,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放牧程度对群落植物净光合速率没有影响B.禁止放牧是对草场最好的保护C.同一种牧草的高低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原植物的生长,答案,解析,与零放牧量相比,轻度放牧量植物高度增加了,而另外两种放牧量植物高度降低了,说明放牧程度对群落植物净光合速率有影响,A错误;轻度放牧是对草场最好的保护,B错误;同一种牧草属于同一种生物,而不属于群落,C错误;据图中数据可知,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原植物的生长,D正确。,考点二,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概念:随着 的推移,一个群落被 代替的过程。其中关键词“代替”是指“优势取代”还是“完全取代”?。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梳理知识要点,时间,另一个群落,优势,取代,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短,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4.群落演替的趋势自然条件下,群落沿着一定的方向演替:生物种类越来越 ,群落结构越来越 ,总生产量越来越 ,稳定性越来越 。5.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多,复杂,强,高,速度,方向,1.判断常考语句,澄清易混易错(1)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2)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3)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4)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5)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 ),2.分析命题热图,明确答题要点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图中群落演替的类型。,提示,针阔混交林群落遭受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阔叶林群落经人工砍伐后的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2)杂木植物群落演替成针阔混交林群落和阔叶林群落的主要原因是。(3)在乱石窑裸地演替成针阔混交林群落的过程中,有机物总量、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及群落的稳定性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有机物总量会逐渐增加,群落结构会变得更加复杂,物种丰富度会变得更大,群落的稳定性会变得更强。,环境条件不同,探究命题方向,命题点一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1.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 结构越来越复杂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其中 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答案,解析,该群落的演替是在保留了植物种子和土壤的条件下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A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但也属于群落的演替,B错误;的过程中,乔木逐渐增加,草本植物逐渐下降,其中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C正确;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D错误。,命题点一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2.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演替的先后顺序:乙丙甲丁B.生物多样性:丁甲丙乙C.此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此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答案,解析,在废弃鱼塘中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演替过程应为丁甲丙乙。,“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命题点二群落演替的趋势和规律3.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答案,解析,b点和d点均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量逐渐增多,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升高,恢复力稳定性降低,B、C正确;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前,草本植物数量逐渐增加,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后,草本植物数量减少,最终趋于稳定,D正确。,命题点二群落演替的趋势和规律4.(2016许昌一中高三模拟)某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符合题意的是A.bc,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 种是阳生植物B.物种和物种之间竞争强度小于物种和物种之间的竞争强度C.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D.物种和物种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答案,解析,根据题意,封山育林后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发生优势物种的替换,bc过程中,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出现了物种,物种、在与物种的竞争中处于弱势,A错误;物种和物种之间竞争强度大于物种和物种之间的竞争强度,导致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B错误;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竞争环境资源的能力最强,C正确;物种和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不能表明两者间存在捕食关系,D错误。,群落演替的三个易错点,(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演替并不都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考点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 。(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 的活动能力,常用 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法。,解读实验流程,栖息场所,较强,取样器,目测估计,2.实验流程(1)提出问题:不同区域土壤中,物种丰富度相同吗?(2)制订计划: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备注等。(3)实施计划准备:制作 ,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取样:选择取样地点,用 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的地点、时间等。采集小动物: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统计和分析: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取样器,取样器,(4)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 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 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 ,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 。,不同,不同,越长,越复杂,点拨实验关键,1.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1)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2)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问题探究如图表示的是两种采集土壤中小动物的装置,请分析:,(1)甲装置的花盆壁丙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什么?,提示,甲装置的花盆壁丙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2)利用该装置采集主要利用了小动物的什么习性?,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3)乙装置采集的小动物保存的主要方法是什么?,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提示,提示,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错误。,探究命题方向,命题点一实验基础1.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壤中的小动物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 土样,答案,解析,命题点一实验基础2.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答案,解析,任何植物或动物群落中都存在分层现象,A项错误;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为竞争关系,B项错误;土壤盐碱度不同,其中的生物种类也有差异,故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C项正确;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将表层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将取样器来回旋转按入土中进行取样,D项错误。,命题点二实验拓展3.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答案,解析,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C.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土壤动物群落调查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由表格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用地和某植物园相同土层的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B错误;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第1层个体数与农用地个体数存在明显的差异,C错误。,命题点二实验拓展4.在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答案,解析,采集的原理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A错误;灯罩的功能是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B错误;一些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筛网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的,C错误;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作用是杀死样本,并进行防腐处理,D正确。,知识网络 答题语句,构建知识网络,1.群落指的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该地区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2.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件和食物有关。在水平方向上, 群落的不同种群常呈镶嵌分布。3.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必背答题语句,4.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相比,时间往往比较短的原因是:次生演替开始时,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5.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 的方向发展。6.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重温高考 演练模拟,1.(2016海南,2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答案,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不包括无机环境。,1,2,3,4,5,2.(2015全国,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解析,1,2,3,4,5,1,2,3,4,5,灌木阶段中,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阴、避风等作用,同时为各种生物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所以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要大于草本阶段的,A错误;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因此无论从垂直结构上还是从水平结构上看,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物种更加多样化,使得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群落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草本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3.(2015海南,22)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答案,解析,1,2,3,4,5,碳等化学元素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A项正确;群落在垂直方向上都有一定的分层现象,森林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项错误;森林群落中物种丰富度较高,生物之间具有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C项正确;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需氧型的微生物呼吸利用,D项正确。,1,2,3,4,5,4.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有关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敌害与鳄鱼之间属于捕食关系B.鳄鱼与小虫之间属于寄生关系C.鳄鱼与小鸟之间属于种间互助关系D.小鸟与小虫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答案,解析,1,2,3,4,5,由“敌害来临时,鳄鱼逃走”可判断,敌害可能是鳄鱼的天敌,二者具有捕食关系;小虫生长在鳄鱼的口腔内,二者可能属于寄生关系;小鸟吃寄生在鳄鱼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通知鳄鱼敌害来临,属于种间互助;小鸟与小虫之间属于捕食关系,所以D项错误。,1,2,3,4,5,5.(2014新课标,30)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50年”相对于题目信息中的“5万年”来说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故人的作用会加快演替的速度。人类活动导致向荒漠化方向的演替与“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的演替方向是一致的。,1,2,3,4,5,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答案,解析,(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答案,1,2,3,4,5,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答案,1,2,3,4,5,变快,未发生改变,课时作业,1.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最终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1,2,3,4,5,6,7,8,9,10,11,12,13,答案,解析,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但只是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若两种生物的栖息地、食物种类不完全相同,则这两种生物间的竞争较弱,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可以共存于群落中;淡水鱼的分层与它们的食性有关;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的最终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2.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疟原虫只与人是寄生关系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D.鱼类与藻类只存在捕食关系,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疟原虫与人和按蚊都是寄生关系;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是生产者,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是消费者,鱼类捕食孑孓也是消费者;鱼类和藻类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在空间上还存在竞争关系。,1,2,3,4,5,6,7,8,9,10,11,12,13,3.下图1中所示的是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坐标系中的曲线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下列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A.图1中表示的生物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和竞争B.图1的中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一直增加C.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1,2,3,4,5,6,7,8,9,10,11,12,13,根据图1中几种生物关系的模式图可判断、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表示的是生物A的不同个体间的种内斗争,A正确;图1的中A与B是捕食关系,当A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不能一直增加,B错误;图2中的甲、乙和丙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对应图1中的、,C正确;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可能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4.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该实验调查的指标是动物种类的丰富度和数量丰富度C.样土塑料袋上应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D.可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有较强的活动能力的土壤动物,不适于用样方法;身体微小的动物,也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5.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B.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乙群落的演替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相同,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当初,物种丰富度并非为“0”,故A不正确;在某些条件不适宜的地方,即使时间允许,群落演替也未必能达到“森林”阶段;第N年时,甲、乙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群落结构未必相同。,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该群落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1,2,3,4,5,6,7,8,9,10,11,12,13,6.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该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B错误;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时,岩石体积增大,D错误。,7.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结构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 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 断增加B.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C.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该蜘蛛同化量的20%D.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腐生等种间关系,1,2,3,4,5,6,7,8,9,10,11,12,13,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此群落的结构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A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可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是指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不是在生物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因此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可能高于该蜘蛛同化量的20%,C错误;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D错误。,8.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答案,1,2,3,4,5,6,7,8,9,10,11,12,13,1,2,3,4,5,6,7,8,9,10,11,12,13,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C.该地能恢复到第4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解析,过度砍伐的森林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因此,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简单,丰富度低;表中群落演替的情况并没有反映出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1,2,3,4,5,6,7,8,9,10,11,12,13,9.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 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蝗虫捕食更多的植物,植物的数量和密度减少,故种间竞争会减弱。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说明其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大。距石头的远近影响了蜥蜴的数量,进而影响了蝗虫的种群密度,最终影响了植物生物量,所以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由题图可知,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能增加蜥蜴的数量,从而导致蝗虫种群密度下降和植物生物量增加,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1,2,3,4,5,6,7,8,9,10,11,12,13,10.下列有关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A.调査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调査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调查动物丰富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A错误;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B错误;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正确;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1.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请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注: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变化情况。,1,2,3,4,5,6,7,8,9,10,11,12,13,注:表中数据表示阳坡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变化分析结果。(1)根据图分析,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该群落发展至第3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_关系。该群落的空间结构应具有_现象。,答案,解析,次生演替,竞争,垂直分层,分析题图,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发展至第3阶段时,丙种群占优势,甲、乙占劣势,三个种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该群落出现了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1,2,3,4,5,6,7,8,9,10,11,12,13,(2)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 _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 _稳定性会逐渐提高。,答案,解析,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数目越来越多,即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则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1,2,3,4,5,6,7,8,9,10,11,12,13,物种丰富度,抵抗力,(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有一种鞭毛藻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这说明_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油松和刺槐,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1,2,3,4,5,6,7,8,9,10,11,12,13,从题表看出,油松和刺槐的物种生态位重叠最大,因此竞争最激烈。鞭毛藻具有趋光性,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说明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12.小型动物线虫普遍存在于各类土壤中,其类群和数量极丰富,被看作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性指示生物之一。某省沿海某湿地的三个群落中土壤线虫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1,2,3,4,5,6,7,8,9,10,11,12,13,1,2,3,4,5,6,7,8,9,10,11,12,13,请据表中数据回答:(1)科研人员调查土壤中的线虫时,常采用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首先在三个群落内各选取5个采集点,每个土样分010 cm、1020 cm两层,在设置采集点时应做到_选择地点。,线虫属于土壤小动物,调查线虫时应该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并做到随机取样。,取样器取样,随机,答案,解析,(2)腐食线虫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_成分,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使此类线虫和表中_线虫的数量明显增多。,答案,解析,腐食线虫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丰富,排放到湿地后会导致细菌在湿地中大量繁殖,所以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会使腐食线虫和食细菌线虫数量增加。,1,2,3,4,5,6,7,8,9,10,11,12,13,分解者,食细菌,(3)表中三个群落的_线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表层聚集”分布。从线虫的取食习惯分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_ (cm)土层;深层土壤中_积累较少。,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植物寄生,010,有机质(腐殖质),1,2,3,4,5,6,7,8,9,10,11,12,13,据表可知,三个群落中的植物寄生线虫数量最多,为优势种群。线虫出现表层聚集现象可能是由于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于010 cm的土层,且深层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营养结构最复杂的群落可能是_,因为该群落土壤线虫的_最高。,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白茅群落,丰富度,1,2,3,4,5,6,7,8,9,10,11,12,13,据题表分析,白茅群落的线虫属丰富度为24,其余两个群落的线虫属丰富度均低于该群落,所以白茅群落的营养结构最为复杂。,13.近几年我国西北地区经常遭受大风暴的袭击,导致土地沙漠化严重,水土大量流失,为了保护广阔的草原面积,西北某坝上地区利用沙棘的耐旱、抗风沙性,在已盐碱化的土地上种植沙棘用于恢复生态,从而保持水土。如图1为恢复过程中一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该盐碱土地,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得到保留,原有的_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故该地区沙棘、阔叶混交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演替。,1,2,3,4,5,6,7,8,9,10,11,12,13,土壤,次生,答案,解析,该盐碱土地的土壤没有完全改变,土壤中会留下原来植物的种子和根系,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1,2,3,4,5,6,7,8,9,10,11,12,13,(2)该群落中沙棘种群在年初个体数为500,一年内新生个体100个,死亡个体50个,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_。,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20%,1,2,3,4,5,6,7,8,9,10,11,12,13,(3)某野外调查小组对某沙棘群落进行深入调查,并绘出该群落中的沙棘与甲、乙两种动物(三者构成一条食物链)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如图2)。乙种群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随着甲种群的数量增多,短时间内沙棘、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分别是_、_。,A,减少,增多,答案,解析,种群数量最大时,种内斗争最激烈,A、B、C、D四点中A点时乙种群的数量最大。由图中甲与乙种群的相对数量呈现“非同步性”变化“先增者先减,后增者后减”可判断乙捕食甲;又因为沙棘与甲、乙两种动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可知该食物链为沙棘甲乙,当甲种群数量增多,短时间内乙种群数量会增多,沙棘数量会减少。,1,2,3,4,5,6,7,8,9,10,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