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温病学绪论课件.ppt

    • 资源ID:1452216       资源大小:7.44MB        全文页数:10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温病学绪论课件.ppt

    温病学,中医经典,抗击非典,目的要求,了解温病学的定义、学习温病学的意义。 了解温病学的发展概况。熟悉主要温病学家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成就。,一、温病学的定义和地位,温病学的定义温病学研究主要对象学习温病学主要任务温病学的地位,1、定义,温病:由四时温热邪气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 总称 不是单一种病; 外感 非内伤; 外感中一部分; 四时温热邪气引发 发热为主症。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2、地位,温病常见热病多发发病重、发展迅速,易传染 地位重要,3、对象,温病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理、传变)防治手段(诊断、治疗、预防),4、任务和意义,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二、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一)萌芽阶段 战国至隋唐时期(二)成长阶段 宋至金元时期(三)形成阶段 明清时期(四)发展阶段 近代与现代,(一)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时代背景,战国至两汉时期,由于大小战争接连不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因为战争屠杀,使大批劳动者死亡;社会动乱,劳动人民也无法安心生产;加之统治者要维持战争,就要尽量搜 括,赋役繁重。所以,一向为经济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已经变成了比较落后的地区,使中国经济文化中心进一步转移到长江流域的中国南方。,黄河流域“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伤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孟子滕文公上)。 管子度地篇中已提到水、旱、风雾雹霜、疠(疫病)、虫等害。 礼记 “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两汉、新莽、魏晋、南北朝:旱、水、虫、饥、雹、风、疫、地震八灾搔扰。东汉王充,字仲任,生活于公元2797年,会稽上虞人。论衡命义中说:“饥馑之岁,饿者满道,温气疫疠,千户灭门。”,对温病的因证脉治有了初步认识,素问遗篇刺法论说“黄帝曰:五疫之至,皆相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热病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初之气,地之 迁,气乃大温,草木乃荣,民乃疠,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肤疮疡”。病名、病因(伏气)学说肇始,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 分类与狭义伤寒,并列,东汉末年的曹植(字子建,生于公元192232年间,沛国谯人)在说疫气中记载“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 疫。”,伤寒卒病论集(原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伤寒论“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 ”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 有病因症状治疗散在记载,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中说:“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暍”,也就是伤暑的证治,属于温病。,金匮要略百合狐 阴阳毒病脉证治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阳毒、阴毒病证,是感受疫毒所致,应当属疫病范畴。,概念:归属于伤寒范围病因:伏寒化温证候:热象偏重治法:初步奠定治疗基础预防:已有专门的预防方药,葛洪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的作者为西晋的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约生于公元281341年 间,句容人。书中记载了一些关于温病、疫病的内容。 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第十五数首“辟瘟疫”、“辟天行疫疠”的方剂。,老君神明白散:术一两,附子三两,乌头四 两,桔梗二两半,细辛一两,捣、筛。正旦服一钱匕,一家合药,则一里无病。此带行,所遇病气皆消。若他人有得病者,便温酒服之方寸匕,亦消。病已四、五 日,以水三升,煮 散,服一升,覆取汗出也。,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气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太乙流金方:雄黄三两,雌黄二两,矾石、鬼箭各一两半,羖羊角二两,捣为散,三角绛囊贮一两,心前并门户上,月旦青布裹一刀圭,中庭烧,温病人亦烧之,即瘥”。以药物制成药囊佩带于胸前、挂于门户、烧烟熏居所的防治疫病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流传很广,至今仍有沿用者。,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由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主持编撰。巢氏约生于公元550630年间,该书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完成。书中列举了“时气诸病候凡四十三论”、“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温病诸候凡三十四论”、“疫疠病诸候凡三论” ,这些内容都属温病、疫病范畴。,33,“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初唐医学家,后世称为“药王”。,医德医术养生,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二胆腑吐血第六中的“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方犀角地黄汤”,为后世治疗温病、疫病所常用,至今仍是凉血散血的代表方剂。,温病萌芽阶段特点,温病与伤寒界线不明确(温病隶属于伤寒之中)温病的含义大多指伏气温病没有比较系统的治温病方药没有一部温病的专门论著,(二)宋至金元时期,宋金元时代背景,宋、辽、西夏、金时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在这一时期里,生产力的水平又有新的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全面发展,若干新的生产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社会生产已经接近在古代技术条件下的最高水平。 水、旱、虫、饥已成为四大主灾。,治疗上的新突破理论上的新进展,主张灵活应用经方,强调热病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开始明确温病与伤寒的界限,朱肱类证活人书,“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用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唯冬月及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半两,夏至后桂枝证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升麻半两,若病人素体虚寒者,正用右方,不在加减 也。”,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伤寒总病论的作者为宋代的庞安时,字安常,约生于公元10421099年间,湖北蕲水人。其书中较详细地论述了暑病、时行寒疫、斑痘疮、天行温病等有关温病与疫病的内容。 “温病若作伤寒,行汗、下必死。伤寒汗、下尚有错谬,又况昧于温病乎?天下枉死者过半,信不虚矣。”“古方今病不相能也。”,郭雍伤寒补亡论,郭雍 (11061187年) 字子和。祖籍洛阳,出身儒门,其父师事程颐,对周易研究颇深。郭氏笃好仲景之书,研究日深,因感于伤寒论残缺,采素、难、千金、外台诸书,及朱、庞、常等诸家之说予以补充,于1181年撰成伤寒补亡论20卷。,伤寒补亡论:“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提出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两类,刘河间,刘完素(约11201200年)。金代医家,字守真。河北河间人称刘河间,寒凉派的创始人,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金章宗(完颜璟)三次征聘皆不就,遂赐号高尚先生。耽嗜医书,对素问造诣颇深。代表作素问要旨论、宣明论方三消论、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等。,发展了病机十九条核心思想:“六气皆从火化”“五志化火” “六经传受,自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证”寒凉药应用:双解散,防风通圣散,天水散伤寒宗仲景,热病用河间创新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变皆是热证立新法治以寒凉为主,法当表里双解订新方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表里双解剂,王履医经溯洄集,王履,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独老人、奋翁,约生于公元13321391年。元末明初画家,医学家。江苏昆山县人,学医于朱丹溪,是其门人,尽得朱氏之学。著有医经溯洄集对后世温病学影响较大。,46,古今医统称王安道“学究天人,文章冠世,极深医源,直穷奥妙”。四库全书提要称其“实能贯彻源流,非漫为大言以夸世者”。充分说明王氏之学于医学理论颇有造诣,其探讨医理强调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治学严谨,立论有据。著有医经溯洄集、百病钩玄、医韵统等,现唯有医经溯洄集行于世,是其代表著作。,47,医经溯洄集“伤寒即发于天令寒冷之时,而寒邪在表闭其腠理,故非辛甘温之剂,不足以散之,此仲景桂枝、麻黄等汤,之所以必用也。温病、热病后发于天令暄热之时,怫热自内而达于外,郁其腠理,无寒在表,故非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不足以解之,此仲景桂枝、麻黄等汤独治外者,之所以不可用。而后人所处双解散(麻黄、大黄、黄芩、桂心、甘草、白芍)、防风通圣散之类,兼治内外者,之所以可用也。”,“温病不能混称伤寒”,吴氏在温病条辨自序中说:“至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王安道第一个从理论上突破了伤寒论用辛温解表法治疗温病的框框,阐明了温病的辨证与治法。吴氏也指出“惜其论之未详,立法未备。”,温病在成长阶段特点,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对热性病的认识与治疗有所发展。主火论的产生,寒凉药的运用,滋阴派的形成,对温病的治疗开了先河。温病与狭义伤寒明确分开,即温病不得混称伤寒。伤寒与温病逐渐开始形成了两个学派。,(三)形成阶段(明清时期),1、吴又可与温疫论2、叶天士与温热论3、薛生白与湿热病篇4、吴鞠通与温病条辨5、王孟英与温热经纬,“温病四大家”,明清时代背景,清代经济经历了由破坏到恢复,由繁荣到衰落的发展变化。当中国封建经济衰败之际,正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兴旺之时。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侵袭下,中国几千年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产生。,53,温病学人才辈出温病专著不断涌现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张鹤腾伤暑全书,张鹤腾,字凤逵,明代颍州(安徽阜阳)人,是明代官吏。曾患暑病,经徽医汪韫石治愈后,发愿搜集治暑诸书。公元1623年编成伤暑全书二卷。书中记载历代医家治暑良方,升降散乃其中之一。 “暑证不分表里,一味清内,得寒凉而解,苦酸而收,不必用下。”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张凤逵云,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可称要言不烦。,温疫论原序“崇祯辛巳(公元1641年),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始发之际,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嗟呼!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医者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药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也。吁!千载以来,何生民不幸如此。余虽固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平日所用历验方法,详述于左,以俟高明者正之。”,关于温疫的病因及传变,温疫论原序中就开宗明义地说:“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传有九,此治疫紧要关节。” 吴氏明确指出了温疫的病因不是六淫邪气,而是感受自然界的“异气”、“疠气”,又称为“戾气”、“杂气”。,邪气侵入的部位,邪气入侵途径(“所入之门”)、邪气侵入的部位(“所受之处)。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疟论所谓横连膜原者也。”,传染性,具有强烈传染性。“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运有多少,在方隅有轻重,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温疫论杂气论 “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阖户,众人相同者,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盖当其时,适有某气专入其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故众人之病相同,是知气之不一,非关脏腑经络或为之证也。”,物种选择性,温疫论论气所伤不同杂气致病在人畜之间各有选择的问题,他说:“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但人疫无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有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温、瘟、热、疫考证,温疫论正名“伤寒论曰: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后人去氵加 疒为瘟,即温也。 夫温者热之始,热者温之终,温、热首尾一体,故又为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合户,如徭役之 役,众人均等之谓也。今省去彳加 疒为疫。又为时疫、时气者,因其感时行戾气所发也,因其恶厉,又谓之疫疠。然近世称疫者众,书以温疫名者,弗遗其言也。”,创“以祛邪为第一要义”的治疗思想。立疏利透达法,创方剂达原饮,以厚朴、槟榔、草果为主药,为温病治疗学开辟新的途径,对后世影响很大。温病条辨自序:“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 发,遂专心学步焉。细查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大抵功过两不相掩,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也。”,温疫论,病因:创“杂气”(其致病甚者称疠气)说流行:“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感染途径:由口鼻而入。治疗:以逐邪为第一要义,主疏利透达。,我国第一部温疫专著,喻嘉言,喻昌,字嘉言,生于公元15851664(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江西南昌新建人,清初定居于江苏常熟,因其故乡新建古称西昌,所以晚年自号西昌老人。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喻嘉言,尚论篇卷首详论温疫以破大惑 “然从鼻、从口所入之邪,必先注中焦,以次分布上、下,此三焦定位之邪也。” 对温病条辨中以三焦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应当说不无启示。 医门法律立秋燥专篇,首创秋燥病名,指明秋燥为感受秋季燥热病邪而致,多犯上焦肺系,创立清燥救肺汤名方。,戴天章广瘟疫论,戴天章,字麟郊,号北山,生于公元16441722(清顺治至康熙)年间,江苏上元(江宁县)人。极推崇吴又可温疫论一书,因而对吴氏原著进行了删削增改,于公元1675年著成广瘟疫论一书。“至吴又可先生贯串古今,融以心得,著时行瘟疫一论,真可谓独辟鸿蒙,揭日月于中天矣。”其书名虽然把“温”字改为“瘟”字,但书中并非专论瘟疫,其中也包括了非瘟疫类的其它温病。,杨璿 伤寒温疫条辨,伤寒温疫条辨的作者杨璿(璇) ,字玉衡,晚号栗山老人,约生于公元17061796(清康熙至嘉庆)年间,河南夏邑县人。他经历过多次温疫流行,因此采辑、总结前人关于温疫、温病的论述,加以分析批判,取其精华,结合自己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著成伤寒温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一书。,升降散为总方,辛凉宣透,清热解毒,攻下逐秽。“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取僵蚕、蝉蜕,升阳之中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周杨俊,周杨俊,字禹载,江苏吴县人,生于清顺治康熙年间,成书于1679年。有温热暑疫全书。“黄芩汤,治温本药也” ,对后世治疗热郁少阳有所启发,叶天士 温热论,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晚年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清代名医,四大温病学家之一,与薛雪等齐名。,温热论,叶天士首次阐明温病的病因、感受途径和传变规律,明确提出“温邪”是导致温病的主因,突破了“伏寒化温”的传统认识,从根本上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叶天士是创立温病辨证论治完整体系的杰出代表。温热论是温病学中学术价值很高的文献。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纲领。丰富和发展了温病学的诊断内容。创立了温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叶氏对后世影响很深,如章虚谷、吴鞠通、王孟英、柳宝怡均受其影响。,清:叶天士,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发展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舌诊、验齿、辨斑疹白pei,薛雪,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晚年自署牧牛老朽,以字行。清代吴县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享年90岁。,74,据墨林今话记载,有一次薛生白与一位和尚共饮,和尚喝了三十六瓢,而薛生白仅饮“一瓢”,遂以“一瓢”自号,且命其卧室曰“一瓢斋”。他有诗秋日卧病一瓢斋:“炎威何自歇,秋意满林园。飒飒催残叶,纷纷下短垣。端居耻贫病,向老念儿孙。掬尽临风泪,谁招迟暮魂。”(薛生白一瓢斋诗存),75,学诗于同郡叶燮,博学多通,工画兰,善拳勇。“所著诗文甚富”(吴医汇讲)。乾隆初举鸿博,两征不就。母多病,遂研读内经,究心医学。医理晓畅,治疗每奏奇效。清史稿称他“于医,时有独见,断人生死不爽,疗治多异迹”,“与叶天士先生齐名,然二公各有心得,而不相下”。,湿热病篇是第一部关于湿热性温病的专著,主要论述了湿热性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发展了湿热学说,为温病分为温热、湿热两大类做出了贡献,后世对其评价与温热论等同,也为医家必读之作。 专门系统阐述了湿热病的因证脉治“水湿三焦辨证”,吴鞠通,吴鞠通,中国清代医学家,名塘,字配珩,鞠通乃其号。江苏淮阴楚州人,根据骆勉先生考证,吴生于乾隆23年(1758),卒于道光16年(1836),享年79岁。,78,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温病学的一座里程碑,不朽的中医著作。全书分七卷,以条文和注解相结合的方式对温病加以阐述。 首卷“原病篇”摘引内经有关温病的记载,并加以注释,说明温病的始原。一至三卷是分述上、中、下三焦温病的证候及调治方法。四卷是杂说,提到救逆、紧急救治和病后调治各论,以便阅读者不致临床混淆。五至六卷是“解产难”和“解儿难”,分述妇科产后及儿科惊风、痘疹的论治。,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温病学专著。创立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相辅而行。“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系统论述了多种温病的传变和证治。总结或创立了许多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自吴鞠通开始,温病辨证施治成了完整体系,王孟英 温热经纬,王士雄,字孟英,号梦隐,又号半痴山人,清代著名医家,浙江盐官人(今属海宁市)。曾祖王学权,精于医,曾撰 医学随笔;祖父及父皆业医。孟英自幼失怙,历经贫困14岁即立志习医,深得舅父俞桂庭之助,并为其书斋题名 “潜斋”。,王孟英 温热经纬,“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辩为 纬”,重点选编了温病学的代表著作,并作了较深刻的阐发。王氏主张治温病宜用轻质平淡之法。认为 “此论温病仅宜轻解,况本条所列,乃上焦之治,药重则过病所。” 王氏对“暑”症,亦多论辨。认为当时医家有“暑必兼湿”说不可过于执信。此认识亦有其独到处,雷少逸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戴北山广温疫论杨栗山寒温条辨陈平伯外感温病篇 余师愚疫诊一得 柳宝怡温热逢源,温病形成阶段特点,温病病因学说新概念的建立。“温邪”“疫邪”的提出,标明温病学说有了完整的病因学概念。确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理论体 系,提出一整套有系统的理法方药。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继承了内难伤寒的基本精神,进行了补充和发挥,对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大量临床实践中证实了,在内科急重危证有较好疗效,对杂病有一定指导作用。温病学说渊源于内经,孕育于伤寒,发展于宋元,形成于明清。,伤寒与温病学派论争,伤寒学派之说温病属于伤寒范围,不应另列门户伤寒论六经辨证即为适用于温病提出“阳明病即是温病”,白虎、承气就是治疗温病的方剂,伤寒与温病学派论争,温病学派之说强调寒温有别,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截然不同,不可混淆认为伤寒论“详于寒,略于温”,承气、白虎虽可治温病,但远远不能概括温病的治疗。因而极力主张“跳出伤寒圈子。”创新论以“羽翼伤寒。”,伤寒论是温病学形成的基础温病学又是伤寒论的发展和补充,(四)发展阶段(近现代),新中国成立前后,低谷时期(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前) 一些医家寻求中西汇通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吴锡黄中西温热串解 丁甘仁喉痧证治概要、丁甘仁医案何廉臣重定广温热论,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中医教育兴起,中医学校、中医刊物兴起,促进了中医学与温病学发展。,张锡纯,18601933年,字寿甫,河北省盐山县人,中西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于1916年在沈阳创办了我国第一间中医医院立达中医院。1930又在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 1920年代初期,与江西陆晋笙、杨如侯、广东刘蔚楚同负盛名,称为“四大名医”。又和慈溪张生甫、嘉定张山雷齐名,被誉为海内“名医三张”。,吴锡璜,近代医家(1872-1950年)。同安(今福建厦门)人。光绪年间(1895-1908年)。悬壶于厦门,并创办了“厦门国医学校”,日寇占领期间,拒为日寇服务,遂移居新加坡。中西温热串解,丁甘仁,字泽周,1865年生于江苏省孟河镇。幼年聪颖,下笔成章。从业于一代宗匠马培之先生。1917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两年后又创办女子中医专门学校,博施济众。,何廉臣(18611929年),出身于世医家庭。祖父何秀山为绍派伤寒名家,有增订通俗伤寒论 ,将六经与三焦联系起来作为热病知常达变的诀窍。,提高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医政策及卫生工作方针的实施,使中医药事业迅速发展,温病学也显出勃勃生机,理论和临床都有了长足进展。1、医疗实践:防治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急性热病有独特功效。2、文献整理:(1)重印、注释出版另外古籍及新书。(2)对温病学传统理论进行深入研究。3、温病学科人才的培养:高等中医教育、硕 士、博士人才培养。,蒲辅周蒲辅周(18881975年)现代中医学家,四川梓潼人。,1045年近立秋,成都小儿麻疹流行。当时大雨连绵,街巷积水,病儿麻疹隐伏于皮下,医生用宣透无功。蒲辅周联系到其时多雨,热从湿化,因而用通阳利湿法,俾湿开热 越,疹毒豁然而出,虽不宣透亦热退神清而愈。同道用之,亦皆应手。,1956年,石家庄市曾流行乙型脑炎,用清热解毒、养阴法治疗,方药则是以白虎汤为 主,重要药物有石膏、全蝎、蜈蚣、犀角、羚羊角、安宫牛黄丸等一般患者服药后都能在短期内退烧,1至2周痊愈出院,很少留有后遗症,,而次年北京流行此病时,用上述方法效果不显。蒲辅周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北京多年阴雨连绵,湿热交蒸,因此属暑湿偏盛,遂用杏仁滑石汤、三仁汤等化裁,通阳利湿,收到了良好效果。,现代科学研究(1)对卫气营血实质和治法机理的研究:通过生理、病理、免疫生化等知识和检测方法,提供客观依据。(2)制作动物模型,通过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观察,卫气营血各证侯不同,及舌象与卫气营血证侯的关系。(3)探讨重症感染的治疗方法及研制高效、速效方剂,改革剂型及给药途径。以上均说明了这一时期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温病学的研究正在不断产生新的课题,酝酿着新的突破,处于提高阶段。,99,发展方向,主要内容介绍,基础理论,概念,病因,病机(辨证),治法方剂,预防,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诊断方法,常见症状,斑疹,白,舌,齿,咽喉,胸腹,脉,+,+,+,+,+,+,+,+,+,+,+,辨证论治,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温毒类温病,温疫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诊断: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卫分证治、气分证治、营分证治、血分证治、后期证治,湿温暑湿伏暑,诊断: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卫分证治、气分证治、营血分证治、后期证治,+,+,+,+,经典原著学习,学习温病学的方法,学好理论注重实践诵读经典中西合参,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谢 谢,

    注意事项

    本文(温病学绪论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