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补益剂课件.ppt
,补益剂,1,要求: 1、熟悉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完带汤、四物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肾气丸。,2,补益剂概述一、定义:凡是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滋养、 补益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不足,用于 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称为补益剂。 补气药:黄芪、人参、白术、甘草1、 药物 补血药:当归、白芍、阿胶、熟地 组成 补阴药:龟板、枸杞、沙参、麦冬 补阳药:鹿茸、杜仲、巴戟天、续断,3,2、功用: 具有补益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作用。3、适应症: 先天不足,禀赋薄弱 虚证 后天失养,饮食失节,起居失调, 大病之后,4,关于气、血、阴、阳不足的诊断标准(全国中西结合会制定)气虚 神疲乏力,食少懒言,自汗,舌胖有 齿印,脉虚无力(弱、软、濡) 具备以上症状三项者即可诊断。血虚 面色苍白,起立时眼前昏暗,唇舌色 淡,脉细。 具备以上症状三项者即可诊断。,5,阴虚 主症:五心烦热,咽燥口干,舌红少苔 或无苔,脉细数。 次症:午后颧红,便结,尿短赤,盗汗。 具备以上主症二项,次症一项者即可诊断。阳虚 主症:畏寒肢冷,面目浮肿,舌淡胖, 苔润,脉沉微迟。 次症:夜尿频多,便溏,尿清长。 具备主症二项,第一项一定具备,次症一项者即可诊断。,6,二、分类: 1、补气 适用于肺、脾气虚之证。 常用药物:黄芪、白术、人参、甘 草。 配伍:A、利水渗湿药如茯苓。 B、升阳举陷药如升麻、柴胡。 C、养血药如当归。 D、行气药如砂仁。 代表方:如四君子汤。,7,2、补血剂 适用于心、肝营血亏虚证。 常用药物:当归、白芍、熟地。 配伍:A、活血药如川芎。 B、补气药如黄芪。 C、理气药如木香。 D、安神药如酸枣仁。 代表方:四物汤、归脾丸。,8,3、气血双补剂 适用于血气两虚之证。 配伍:补气与补血药同用。 代表方:如八珍汤。4、补阴剂 适用于肝、肾、肺阴虚之证。 常用药物:熟地、麦冬、龟版。 配伍:A、清虚热药如黄柏。 B、补阳药如鹿角胶。 C、利水药如泽泻 代表方:如六味地黄丸。,9,5、补阳剂 适用于脾、肾阳虚之证。 常用药物:鹿角胶、巴戟天。 配伍:A、补阴药如熟地。 B、祛湿药如茯苓。 代表方:如肾气丸。6、阴阳双补剂 适用于阴阳两虚之证。 配伍:补阴与补阳药同用。 代表方:如地黄饮子。,10,1、关于补气与补血关系: 2、关于补阴与补阳关系: 3、关于正补法与间接补益法:四、注意事项: 1、辨清虚实和具体病位所在脏腑、气血、 阴阳,针对病位和气血阴阳之不足进行 补益。 2、注意顾及气与血、阴与阳关系进行补益。,11,3、分清补益的峻缓,慢性虚弱者宜缓补,急 性虚脱者宜峻补。4、注意脾胃的功能,在运用甘温壅滞或甘寒 滋腻之品时,当配伍行气醒脾之品。5、注意虚实的真假,因“大实有羸状”、“至虚 有盛候”。6、身体不虚不可妄投补益剂。7、补益剂宜久煎,空腹时服或饭前服。,12,第一节补气剂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济局方,13,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14,一、功用:益气健脾,养胃和中 为补气基础方。二、主治:脾胃气虚之证: 望诊:面色萎白,舌淡,苔薄白 闻诊:语言低微 问诊:不思饮食,便溏,呕逆 切诊:脉虚弱,15,三、方解: 人参 甘草 益气 益气 茯苓 白术 健脾 健脾 喜燥 白术 燥湿和中 助脾胃之 恶湿 茯苓 渗湿健脾 运化水谷 防参、术、草甘温壅滞 二药配伍,使湿不内生,脾不为湿所困,脾胃 功能恢复正常。,16,配伍特点:补中有泻,补而不滞。四、比较:四君子汤 参、术、草 重在益气健脾,主治脾 胃气虚之证 补 补中益气理中丸 脾胃气虚 重在温中散寒,主治脾 阳不足之证 温,17,五、应用: 1、辨证要点: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 苔白,脉虚。 2、现代医学: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 疡。 3、常服、久服,药量宜等分,不宜过大。,18,补中益气汤脾胃论,19,黄芪,人参,甘草,白术,柴胡,升麻,当归,陈皮,20,一、特点: 1、为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 2、为治中气下陷之代表方。 二、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21,三、主治: 1、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之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 白,大便稀溏,舌淡脉虚; 以及脱肛,子 宫下垂,久泻久痢,小便失禁,肾下垂, 胃下垂。 2 、脾胃气虚发热证: 身热,汗出,渴喜热饮,少气懒言,肢体 倦怠,舌淡,脉虚大无力。,22,四、方解: 炙黄芪 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四君子汤去茯苓 升举清阳 升麻、柴胡 引参芪走表实卫 当归 养血和营,使气有依附 陈皮 理气化滞,补而不滞 特点:补中有行,养中寓升 补而不滞,升不助火。,23,五、应用: 1、辨证要点:身热,少气懒言,口渴欲热 饮,脱肛,子宫下垂,内脏下垂,脉虚 软无力。 2、现代用于重症肌无力,肿瘤放、化疗后 支持治疗,体虚易感及内脏下垂等。 3、注意:阴虚发热或里热炽盛均不宜使用。,24,玉屏风散医方类聚,25,黄芪,白术,防风,26,一、主治: 1、表虚卫外不固之自汗 症见:恶风,自汗,面色萎白,舌淡 苔白,脉浮虚软。 2、体虚易感风邪二、治法: 益气 固表 止汗,27,三、方解:黄芪 补益脾肺,益气固表 气旺 汗不外泄白术 益气健脾,培土生金 表实 外邪不侵防风 疏风散邪 补中有散,固表不留邪, 祛邪不伤正 黄芪得防风的祛风而外无所扰 黄芪得白术的补脾而内有所据,28,四、比较: 玉屏风散 表虚 卫气虚弱,腠理不固 故 黄芪配术、风,重在固表 止汗兼以祛风。 桂枝汤 自汗 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故桂 枝白芍为主,重在解肌发 表,调和营卫。,29,五、应用: 1、本方证为表虚卫气不固所致,以反复自汗,面色萎 白,虚人易感冒为使用要点。 2、加减:自汗不止加浮小麦、牡蛎、五味子;表虚外 感风寒,汗出不解,加桂枝。 3、现代用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支气管炎,各类 肾小球肾炎。 4、用法:黄芪60克、白术60克、防风30克,研末开水 送服,每次6 9克。 5、注意:阴虚盗汗、外感邪多虚少自汗不宜使用。,30,完带汤 傅青主女科,31,一、主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证。 面色苍白全身症状 肢体困倦 大便溏薄 两胁疼痛 舌淡白苔、 脉濡 带下症状 带下色白量多 清稀无臭,32,重用白术、山药 健脾祛湿 治脾为主 人参、甘草 益气补脾 健脾制湿 陈皮、苍术 行气燥湿 白芍 养血柔肝 治肝为主 柴胡、黑荆芥 疏肝理气 疏肝解郁 与术相伍,升发脾胃之阳气 车前子 利水渗湿 使下注湿邪从小便而去。,二、方解,33,配伍特点:肝脾同治,补中有行, 寓消于升,培土抑木。三、功用 :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四、应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脾虚肝郁湿浊之带下 的代表方,以带下清稀无臭,面色苍白, 舌淡,脉濡为辨证要点。,34,2022/11/26,35,2、加减:若带下兼黄色,湿热较重加黄柏、 龙胆草;小腹疼痛,偏于寒湿者加炮姜、 小茴香;日久病涉滑脱者加龙骨、牡蛎; 阴部瘙痒加苦参、蛇床子。3、现代医学:阴道炎、宫颈糜烂、宫颈炎, 属肝脾不和,湿浊下注者。,36,第二章补血剂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7,熟地,川芎,当归,芍药,38,一、主治:营血虚滞之证。 血虚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唇爪无华 月经 月经量少,经闭不行 胎前 胎动不安,下血不止 产后 恶露不下 营血亏虚 血行不畅 肝、冲任 补血和血 冲任虚损,39,二、方解 熟地 养血滋阴 血中 之血 养血、藏血 补其体 白芍 养血柔肝 药 补血不滞血 当归 补血调血 血中 行血不伤血 之气 调血、疏血 助其用 川芎 活血行血 药 特点:补中有散,散中有收,滋而不腻,温而不 燥,刚柔相济,阴阳调和,血自生也。,40,三、应用: 1、用于妇女月经不调:血虚兼热加丹皮、栀 子;兼寒加艾叶、肉桂;兼气虚加黄芪; 兼血瘀加桃仁、红花;兼气滞加柴胡、香 附。 2、用于胎前产后:胎漏下血不止加阿胶、艾 叶、黄芪、党参、兔丝子。产后恶露不下 加炮姜、桃仁、红花。,41,3、用于杂病:血虚生风之皮肤病加白藓皮、 荆芥、防风、蝉衣 四物消风散四、加减方: 四物汤 + 四君子汤 = 八珍汤 + 黄芪、肉桂 十全大补丸 川芎 + 五味子、陈皮、远志 人参养荣丸,42,归脾汤济生方,43,一、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二、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血不足: 心悸 舌淡 思虑过度,劳伤心脾 健忘、失眠 苔薄白 脾气受损: 食少 脉虚 乏力、倦怠,44,2、脾不统血出血证: 脾气亏虚 月经超前,量多, 舌淡 失其统摄 崩漏下血,或便血 脉细三、方解: 黄芪 补脾益气 龙眼肉 补气养心 人参、白术、甘草 益气补脾 酸枣仁、茯神、当归、远志 补血安神 木香 行气醒脾,防甘温壅滞 生姜、大枣 调和脾胃,45,配伍特点: 心脾同治,重在治脾,使脾旺则气 血生化有源。 气血双补,重在补气,使气能生 血,气能统血。,46,四、比较: 1、 四物汤 治 重在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 月 滞之月经不调。 归脾汤 经 重在补血统血 主治脾气虚 不 不能统血之月经不调。 逍遥散 调 重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之月经不调。,47,2、归脾汤 参、术 补气与养心安神药同用,重在 芪、草 补益心脾,主治心脾气血两虚 益气健 及脾不统血之出血。补中益气汤 脾 补气与升阳举陷药同用,重在 补气升提,主治脾胃气虚,中 气下陷及气虚发热之证。,48,五、应用: 1、辨证要点: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及崩漏, 舌淡,脉细弱。 2、加减:崩漏下血偏寒者加艾叶碳、炮姜炭;偏 热者加生地碳、棕榈碳。 3、现代用于胃及十二肠溃疡出血,子宫功能性出血, 再障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 病等。,49,第四章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50,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51,一、用量之比: 熟地 :山萸肉 :山药 8 : 4 : 4 泽泻 :丹皮 :茯苓 3 : 3 : 3二、治法: 滋阴补肾,52,二、主治: 肾虚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 舌红 耳鸣耳聋,牙齿松动, 囟门不合 少苔肾阴不足证 虚火内扰 骨蒸潮热,手足 脉细数 烦热,口干咽燥, 盗汗遗精 肾不主水 小便淋漓或混浊,53,四、方解: 熟地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补肾 三 山萸肉 补益肝肾,收涩肾精 补肝 补 山药 补脾固肾,健脾助运 补脾 泽泻 利湿降浊,防熟地滋腻 三 丹皮 清泻里热,制山萸肉之温 泻 茯苓 淡渗脾湿,助山药健脾,54,特点: 甘淡平和,不燥不寒,三补三泻,以补为主, 三阴并补,以补肾为主,兼以补肝、补脾, 补中有泻,寓泻于补,补而不滞。五、应用: 1、辨证要点: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 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55,2、加减:阴虚火旺加知母、玄参、黄柏; 脾虚气滞加白术、砂仁、陈皮; 小便频数加益智仁; 足跟痛加牛膝、续断; 遗精加芡实。 3、现代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 肺结核,肾结核,甲亢,中心性视网膜炎, 无排卵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症。六、附方:,56,5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58,生地,川楝子,59,一、用量: 重用生地,生地是所有药物总量的 二分之 一,是川楝子的十倍。二、功用: 滋阴疏肝,60,三、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证。 肝气横逆 胸脘胁痛,隐隐作痛,入夜尤甚 阴虚液耗 口燥咽干 肝气犯胃 吞酸吐苦 肝郁日久 疝气瘕聚 舌红少苔,脉弦细,61,四、方解:生地 滋阴养血,滋补肝肾 补肝枸杞、当归、麦冬、沙参 滋养阴血 体川楝子 疏肝泄热,理气止痛 助肝用 与大量甘寒养阴药配伍,无苦燥伤阴之弊。配伍特点:养阴药与理气药配伍,顾及肝体阴而用阳 之特性,使滋养阴血不郁遏气机,疏肝理 气 又不耗伤阴血。,62,五、比较: 一贯煎 疏肝养血 重在滋养肝肾,主治肝肾 治肝郁之 阴虚之胁痛伴有吞酸吐苦, 胁痛 舌红少津。 逍遥散 重在健脾养血,主治肝郁 脾虚之胁痛伴有神疲少食 舌淡红。,63,六、应用: 1、本方为治疗阴虚气滞而致脘胁疼痛的代表方。以胁肋疼痛,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弦细为辨证 要点。 2、加减:大便秘结加蒌仁;虚热汗出加地骨皮;胁肋胀疼,按之硬加鳖甲;腹痛加白芍、甘草;不寐加枣仁。 3、现代医学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 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64,第五节补阳剂肾气丸金匮要略,65,一、功用:温补肾阳二、主治:肾阳不足之证。 肾阳不足:腰痛脚软,下半身有冷感, 阳痿早泄 水液代谢失调: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清长, 舌质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 脚气、痰饮、消渴、转胞证属肾阳不足者均 可使用。,66,三、方解: 六味地黄丸 滋阴补肾 重用滋阴药10 附子、桂枝 温肾助阳 轻用温阳药 1 少火生气配伍特点: 阴阳俱补、刚柔相济、补泻合剂四、应用: 1、辨证要点: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 而胖,脉虚弱尺脉沉细。,67,2、加减:夜尿频多加五味子;小便量多,面色 白而体羸加补骨脂、鹿茸;阳痿加人参、鹿 茸、巴戟天、锁阳。3、临床上生地易为熟地,桂枝易为肉桂。4、现代医学用于慢性肾炎,神经衰弱,糖尿病, 醛固酮增多症,甲低,慢性支气管炎。5、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之咽干口燥,舌红少苔 禁用。,68,2022/11/2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