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赋写作背景课件.ppt
资料链接,别 赋,江 淹,退出,思考练习,艺术赏析,内容述评,译文,背景简介,作者简介,教学重点,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了解南北朝时战乱频仍、聚散不定的社会状况。体会到伤离伤别是人们的普遍情感。,返回,教学重点,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离别。如何借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来刻画人的心理感受。,返回,作者简介,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人。南朝著名文学家。出身寒庶。宋大明五年(461)为新安王从事,后转入建平王幕。入齐,历官中书侍郎、尚书左丞、侍中等。入梁,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江淹善作抒情及体物小赋,文辞清丽,情思要眇,尤以恨赋、别赋驰名。有江文通集。,返回,背景简介,这是一篇著名的抒情小赋。齐梁之际,赋摆脱传统板滞凝重的形式向抒情言志的小赋发展过渡,并用以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感受。这篇赋便以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划等艺术方法,通过对戍人、富豪、侠客、游宦、道士、情人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出齐梁时代社会动乱的侧影。,返回,内容述评,别赋通篇都贯穿着一个字“别”,通篇体现着一种感情“凄凉”,从开头到结尾,始终都沉浸在这一感情中,整篇文章显得相当紧凑,涉及到了富贵之别、剑客之别、从军之别、赴绝国之别、夫妻之别、求仙得道之别、热恋男女之别,将种种离别之情集于一体,使文章感情相当集中,使离别之情更加突出。 文章开篇点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一点睛之笔为文章增色不少,也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一个“别”字将离别之苦,分别之痛发挥的淋漓尽致,作者也由此想到许多许多 文章结尾作者又写道“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骸,心折骨惊”,将整篇文章之“别”作了一个总结,使各种离别之行犹如再现,使各种离别之愁跃然纸上,为文章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别赋并非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而是对人间种种别离作类型化的刻画。,返回,艺术赏析,本文以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划等艺术方法,通过对戍人、富豪、侠客、游宦、道士、情人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出齐梁时代社会动乱的侧影。结构上,首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定一篇之基调;中以“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铺陈各种别离之情状写特定人物同中有异的别离之情;末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打破时空的方法归结,在以悲为美的艺术境界中,概括出人类别离的共有感情。,返回,思考与练习,一、 别赋所写,都是类型人物的共同心理,为什么读者却仍能感到生动、具体而形象呢? 二、 体会作品语言的音乐之美。 三、 今天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离别?,离别是人生总要遭遇的内容,伤离伤别也是人们的普遍情感。江淹的别赋择取离别的七种类型摹写离愁别绪,有代表性,并曲折地映射出南北朝时战乱频仍、聚散不定的社会状况。,别赋的文饰骈俪整饬,但却未流入宫体赋之靡丽,亦不同于汉大赋的堆砌,清新流丽,充满诗情画意。尤其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等名句,如溪流山中,珠落玉盘,千古传诵。,返回,资料链接,相关评论作者介绍作者逸事补充注释扩展阅读,返回,相关评论,江淹在南齐朝初年,曾奉命修史,完成齐史的体例和齐史十志。唐朝刘知几在史通说江淹认为“史之所难,无出于志”,“故先着十志,以见其才”。齐史十志现在已经失佚,但是萧子显编撰的南齐书大体继承了齐史的体例,江淹的齐史十志也是萧书的史料来源之一。,相关评论,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取诸目前,不雕琢而自工,可谓天然之句。(杨慎升庵诗话)赋家至齐梁,变态已尽,至文通已几乎唐人之律赋矣。特其秀色,非后人之所及也。(何焯义门读书记)立格与恨赋同,前以激昂胜,此以柔婉胜。 总论一气呵成,有天骥下峻阪之势。 言尽意不尽。(许梿评选六朝文絜卷一),返回,作者介绍,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人,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 江淹6岁能诗,13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20岁左右教宋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并一度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 江淹为官清正,不避权贵,直言敢谏。宋少帝即位“多失德”,刘景素又偏听偏信左右之言,政局岌岌可危。江淹从容直谏,刘景素怒而不纳,江淹赠诗十五首以讽谏。江淹任御史中丞时,弹劾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仲远。也曾奏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有脏物宝货成千上万,并拘捕了他们,交朝廷治罪。其他被检劾论治的违法官员更是不胜枚举。齐明帝曾当面称赞江淹:“从宋代以来,不曾有严明的御史中丞,君今天可说近代独一无二了。”,江淹名句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别赋) “万壑共驰鹜,百谷争往来。” (渡泉峤出诸山之顶),作者介绍,返回,作者逸事,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记载了一个故事:“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後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这个故事试图解释江淹晚年作品质量下降的缘由,但是可信度终究有限,只能当作一种传说。 南史江淹传有两段关于“江郎才尽”的故事,其中一段是说:江淹在宣城太守卸任回来的路上,一天晚上梦见有个自称张景阳(西晋文学家张协,字景阳)的人对他说:“从前我把一匹锦寄存在你那里,现在可以还给我了。”江淹从怀中拿出几尺锦给他,结果这个人却生气地说:“怎么只剩这么点了?”然后回头看见丘迟(南朝文学家)就对他说:“剩下的几尺没什么用,送给你。”于是从此江淹的辞赋文章就“踬矣”(不行了)。另一段与诗品记载的相似,也是还五色笔给郭璞,不同的是结果“尔后为诗绝无美句”,就是说没有“不复成语”那么严重,只是作诗没有什么精彩之处而已。,江郎才尽,后人不满足于诗品和南史的故事,试图探讨江淹晚年,尤其是自宣城太守卸任后,作品不如从前的真实原因。根据现代学者曹旭在诗品集注中的总结,清朝以前对江淹才尽的解释主要有四种观点: 江淹晚年遇到喜好文墨而又气量狭窄的梁武帝,不敢以文才凌驾于帝王之上,所以故意“藏拙”,不是真的才尽。 江淹对当时流行的“永明体”文风不满,但无力与之抗衡,只能搁笔表示抗议。 江淹由于生活环境改变,晚年已身居高位,俗务缠身,没有时间进行文学创作。 江淹真的才尽了,归还五色笔和锦的梦就是“才尽”的征兆。 近年人们对江淹“才尽”的看法仍然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类说法:部分研究者坚持认为江淹确实“才尽”,只是“才尽”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才尽”只是江淹远离祸患、自我保护的一种策略,并非真的才尽。,返回,名人逸事,补充注释,江淹的作品,根据自序传说“自少及长,未尝着书,惟集十卷,谓此足矣”,则有十卷,这是江淹任南朝齐的中书侍郎时的记录。根据梁书江淹传的记载,“凡所着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可以知道后来他又有了很多作品问世,自己辑录为前后两个集子。隋书经籍志记载:“江淹集九卷,江淹后集十卷。”可能到了隋朝时前集已经失佚一卷。但是旧唐书记载的却是“江淹前集十卷,江淹后集十卷”(新唐书与此略同),反而比隋朝多出一卷,可能是找回散佚的那卷,也可能是另外补充辑录了一卷。唐朝之后,大多记载为十卷。 现存江淹的大部分作品都创作于齐武帝永明(483年-493年)之前,这些作品都收录于江淹担任南齐中书侍郎时,自行辑录的作品集,即江淹前集中。此后的作品在唐朝之后就散失了,具体原因无法稽考,现代学者曹道衡认为是江淹的后期作品质量不佳所致。,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