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钢铁生产过程余热资源回收与利用技术ppt课件.ppt

    • 资源ID:1447888       资源大小:5.90MB        全文页数:9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钢铁生产过程余热资源回收与利用技术ppt课件.ppt

    钢铁生产过程余热资源回收与利用技术,钢铁行业是高消耗、高排放行业: 工业消耗能源量约占全国的17%;水资源消耗约占我国工业耗水的10% ;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11%。 钢铁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钢铁生产流程实质上是复杂的“煤铁化工”过程,以煤为主的过剩能量流在推动“矿石铁钢材”这一过程(即物质流)完成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余热余能。,物质流(主要是铁素流)在能量流(主要是碳素流)的驱动下,工序串联作业,流程协同(集成)运行,实现化学、物理转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碳素能量流没有全部转换到铁素物质流中去。 国际顶级的高炉-转炉-热连轧生产流程,仍有38%左右的二次能源未被铁素物质流有效利用,因此有必要协同优化“物耗、能耗”综合成本地系统节能降本。,随着钢铁工业生产流程的不断优化和工序能耗的逐步降低,回收利用各生产工序产生的余热余能资源是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方向、途径及潜力所在。,企业能耗,降低工序能耗必须从两方面入手: (1)降低各工序生产单位产品所直接消耗的燃料量和各种动力; (2)高效回收各工序产生的各种余热和余能。 随着钢铁工业生产流程的逐步优化和工序能耗的不断下降,降低单位产品能源实物消耗量的节能难度越来越大,回收与利用余热余能的效果会更加明显。,点题,余热资源的高效回收与利用是进一步降低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吨钢能耗的主要措施之一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1 我国钢铁生产过程余热资源的回收与利用现状2 余热资源回收与利用的热力学分析 3 钢铁生产过程典型余热资源的回收与利用 关于烧结过程余热资源高效回收与利用,1利用现状,余热资源属于二次资源。广义而言,凡是具有一定温度的排气、排液和高温待冷却物料所包含的热能均属于余热。 余热资源包括:燃料燃烧产物经利用后的烟气显热;高温产品的显热;高温废液的显热;冷却水带走的显热。 在不同的工序余热有着不同的种类和形态,其温度水平(即品质)和数量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1.1 余热资源的组成,典型余热,就我国钢铁工业而言(以长流程为例),其比较典型的余热资源有:焦化工序:红焦显热、焦炉荒煤气显热;烧结工序:烧结矿显热、烧结烟气显热;炼铁工序:铁水显热、高炉炉顶余热、融渣显热、高炉冷却 水显热;炼钢工序:钢水显热、转炉烟气显热、融渣显热;轧钢工序:加热炉冷却水显热。,余热总量,2005年,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生产1吨钢所产生的余热资源总量为8.44GJ/t钢,大约占吨钢可比能耗的37%。,图5 我国钢铁工业余热资源构成*,*2005年,我国20余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统计数据,以1吨钢为基准,统计各种余热的回收与利用数据。,表 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的情况 GJ/t-s,1.2 余热资源的回收利用水平,续表,表 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的情况(续) GJ/t-s,利用分析,我国钢铁工业余热资源利用回收现状: 2005年我国钢铁工业余热资源的平均回收利用率25.8%。 回收利用率: 高温余热资源44.4%中温30.2% 低温1%。 若按携带余热物质种类和形态:产品显热50.04% 烟气14.92% 冷却水1.90% 熔渣1.59%。 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率30%50%,全国平均值则更低;而国外先进钢铁企业余热余能的回收利用率平均为80%,有的在90%以上,如日本新日铁高达92%。,表 某大型钢铁公司余热资源回收利用情况统计表,蔡九菊,中国冶金报,2009.6.11,回收利用钢铁生产过程产生的余热余能资源,烧结工序最具代表性。我国烧结工序能耗比国外先进指标高出20以上,主要原因是烧结工序余热资源的回收与利用水平低。烧结余热资源包括烧结过程的废气显热和产品显热,分别占烧结工序总热量收入的 20-45%。据报道,烧结工序的燃料消耗约44 kgce/t,余热资源的回收利用量多达 14 kgce/t,与每吨烧结矿的电力消耗大体相当。 烧结过程余热资源“数量”的多少和“品质”的高低,不仅与烧结工艺有关而且还与余热回收方式及装备水平有关。充分利用烧结过程不同温度水平的余热资源,不只是节能的需要也是减排的需要,更是改善烧结工艺和提高烧结矿质量的需要,一举多得。,(1)烧结余热资源回收与利用技术,我国烧结工序的余热回收利用工作先后经历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后再创新等几个阶段,余热的回收利用方式也从最初的简单热回收到生产余热蒸汽,最后发展到回收电力等。 2000年,首钢烧结厂4台烧结机的余热回收工程投入运行,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烧结生产用汽的自给自足。,2004年马钢继宝钢之后,再一次引进川崎一整套烧结冷却机余热发电系统,2005年9月建成并投产。 2台300m2烧结机,年产约660万吨。 每台烧结带冷机各配备一套额定蒸发量37.4t/h余热锅炉(卧式自然循环),生产375、1.95MPa的过热蒸汽; 2台余热锅炉配备一套17.5MW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 汽轮发电机系统中配置低压蒸汽发电系统(闪蒸器),在额定负荷下可增加发电功率6KW。 年发电0.7亿kWh,节约能源3万tce。,11.5以来,“十一五”以来,我国在消耗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基础上,自主研究。济钢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依靠国产化设备,在1台300m2烧结机上建成了国内第二套烧结余热发电系统(2007年1月投产)。吨矿发电约15kWh。 2007年以来,鞍钢、邯钢、安钢、玉溪新兴等公司都先后签订了烧结余热发电合同,烧结余热发电势头强劲。,整体概况,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我国钢铁行业有烧结机450余台,总烧结面积为38000m2(折合360m2烧结机约105台),年产烧结矿4.3亿t,其中配备余热回收装置已由2005年的不足10%增加到15左右,热回收利用率也由2005年的10%增加到13左右,相关的技术指标是:吨烧结矿蒸汽回收量约3040kg,工序能耗4660kgce。,(2)CDQ,(2)干熄焦(CDQ)技术,工艺流程,工艺流程:首先,将炼焦炉推出的大约为1050的赤热焦炭置于熄焦室中,在熄焦室中被逆向流动的冷惰性气体(主要成分为氮气,温度170190)熄灭,同时惰性气体被加热到700800,然后经除尘后进入余热锅炉,最后将产生的余热蒸汽再送往汽轮机发电。优点:采用干熄焦装置可回收红焦显热,节约工业水消耗,降低焦化工序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同时,还可改善焦炭质量,降低高炉焦比,提高产量。,技术概括,我国干熄焦装置从2005年的36套增加到2010年的112套,在建的干熄焦装置还有近50套。干熄焦产能相应地从3800万吨/年增加到10895万吨,约占我国炼焦产能的24%。重点钢铁企业的干熄焦普及率从2005年的26%提高到2010年的85%,我国干熄焦装置和熄焦能力均居世界第一。 2005年后,处理能力从2005年的65t/h150t/h扩展到最大260t/h的不同系列的干熄焦设备均可由国内供应。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钢铁企业新建焦炉必须配套建设干熄焦装置和地面除尘装置。“十二五”期间要求钢铁企业焦炉100都要采用干熄焦技术。至2011年7月末,我国已投产和在建的干熄焦装置115套,占83%,据世界第一。,(3)高炉炉顶煤气余热发电(TRT)技术,高炉炉顶压力高达0.15MPa0.25MPa,炉顶煤气中存有大量的压力能。TRT是利用高炉炉顶煤气的压力能和热能经透平机膨胀做功,从而驱动发电机发电。,继续分析,高炉的稳定运行和炉顶煤气温度的降低,为 TRT发电和高炉煤气干法除尘创造了条件,全干法 + TRT技术可使发电效率提高 30% ,吨铁发电量达 35-45 kWh。,整体概况,我国TRT技术在1000m3以上大型高炉的普及率还不到40%,尤其是干式TRT的使用率更低,吨铁发电量、吨铁节水量等技术指标与国外先进产钢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配套设备的国产化率也比较低。因此,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特别是消化吸收后的集成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式TRT技术与装备,是我国未来TRT技术的发展方向。,(4)蓄热,TRT技术在国外较为普及,如日本TRT技术的普及率已达到90%。我国也在逐步推广,截止“十一五”末期,我国总计有超过600座高炉配备了597套高炉炉顶余压发电设备(TRT),比2005年增加了357套,产生了巨大的效益。2010年全年回收电量约12亿kWh,年减少CO2排放量1000万吨。重点钢铁企业中大于1000m3高炉的TRT普及率比2005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达到98%,2010年吨铁发电量达到32kWh,比2005年提高了7kWh。采用干法除尘的TRT发电量将增加25%30%左右。首钢京唐的两座5500m3高炉均采用干法除尘,TRT吨铁发电量达到56kWh。目前。配备干式TRT的大型高炉已超过100座,例如首钢京唐、宝钢、莱钢、济钢、包钢、鞍钢、唐钢、韶钢、首秦等。,(4)高温蓄热燃烧技术,观点,高温空气燃烧技术,是对传统蓄热室结构设计、热工操作,火焰炉燃烧方法和燃气显热回收方式的重大革新。适用于燃用纯高炉煤气、空气煤气双预热的加热炉或热处理炉,不大适用于燃用高热值燃料、入炉料冷装或冷热混装的一些加热炉。,当热装率和热装温度较高时,为保证物料有较高的热价值,炉子应短些,选用蓄热式炉型较好;当冷装料或热装温度较低时, 炉子应长些,选用换热式加热炉较好。 当空气预热温度较高时,为保证炉气有较高的热价值,炉气与钢坯热交换的时间应长些(实际恰好相反,现有的一些蓄热式加热炉的空气、煤气预热温度虽然很高,但燃烧产物即炉气沿炉子宽度方向与炉料间热交换的时间却很短);只当空气预热温度较低,炉气在炉内热交换时间方可短些。,蓄热换热联用式加热炉,发挥两种换热器的优势,适应不同类型加热炉的加热工艺、炉型结构、操作制度的变化,解决目前大型蓄热式加热炉炉压偏高、大型化和不易控制等问题。,中国:蓄热换热式联用加热炉 作为“热装热送”成套技术的组成部分,(5)熔渣,(5)熔融渣显热回收技术,熔融渣主要包括高炉渣与钢渣,这些熔融渣温度高达14001500,其不但富含Fe、CaO、SiO2等重要资源,而且其熔融态还携带大量显热。 以2008年为例,我国高炉渣和钢渣产生量分别约为1.5和0.7亿吨。据初步估算,若这些熔融渣显热全部用于发电,则年发电约为170亿kWh;若假设这些电量全部用于企业自用,则折合吨钢耗电量降低约40kWh。,进展,“十一五”以来,我国一直在积极研发冶金熔融渣显热高效回收与利用技术的基础研究,力图在充分国外先进的干式成粒与显热回收利用基础常开发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熔融渣显热回收方法。迄今为止,我国尚未见关于干法成粒与显热回收利用的工程报道,但有关的基础研究、小试和中试已见诸报道。,2 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现状over,2 余热回收与利用的热力学分析,2.1 余热回收与利用的热力学分析方法 2.1.1 基础知识(几个术语) 2.1.2 各种热力学分析方法,2.2 余热回收与利用的基本原则,2.1 余热回收与利用的热力学分析方法,(1)关于热力学定律,“当任何一种形式的能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时,其可用能(质量)只能降低,不能提高”,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无条件),“当任何一种形式的能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时,总量保持不变”,说明能量在转换时数量上的守恒关系,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转换定律(有条件),说明了能量在转换时在质量上的贬值特性能量转换具有的方向性或不可逆性,问题:没有区分不同形式的能量在质量上的差别,2.1.1 余热回收与利用的基础知识(几个术语),能量分类,(2)能量的分类,根据能量转换难易程度,能量可划分为三类:,例:电能、机械能、位能(水力)、动能(风力)等功量高级能,完全有序运动的能量,其数量与质量是统一的。,第一类可以不受限制地完全转换的能量,例:热能、物质内能、焓等热量(以传热方式传递的能量)中级能,无序的能量可以部分地转变为有序运动的能量。数量和质量是不统一的。,第二类具有部分转换能力的能量,例:处于环境状态下的大气、海洋、岩石等所具有的内能和焓,虽然它们具有相当数量的能量,在技术上却无法转变为功。低级能,是只有数量而无质量的无序能量。,第三类完全没有转换能力的能量,(3),(3)能量中的“火用”与“火无”,火用环境条件下能够完全地连续地转化为任何一种其它形式的能量,即可用能、可用功。,火无不能够转变为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即无效能、无用功。,例如:机械能、电能全是火用,火无0;,自然环境的热能以及从环境输入、输出的热能全为火无,火用0。,(4)能级,(4)能级,能级(质) 能量中火用所占的比例,衡量能量作功能力大小的统一尺度。,火用表征能量转变为功的能力和技术上的有用程度,因此可以用它来评价能量的质量或级位。,高级能(功量):低级能(环境中):中级能(热量):,(5),火用损失不可逆过程中火用的减少量。自然界中实际过程均为不可逆过程,它将使能量中的火用转变为火无,造成能量的贬值(一部分火用被消灭),即火用损失。 节能的本质是减少火用损失,节能就是节火用。,(5)火用损失,余热回收与利用的热力学分析方法: (1)焓分析法/热平衡法 (2)火用分析法 (3)能级分析法,2.1.2 余热回收与利用的各种热力学分析方法,(1)焓分析法/热平衡法 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 从能量的“数量”方面分析、评价用能设备及系统的能源利用程度,评价指标是热效率。该方法可以获得所供应的能量中有多少得到了有效利用,但不清楚所供应能量的质量(品位)是否适合用户的需要。,(2)火用分析法 依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从能量的“品质”方面分析、评价用能装置或系统的优劣,揭示其热力学完善程度及其存在的薄弱环节,评价指标是火用效率。具有能的量纲和质的属性,所以,火用分析比热分析更科学。,(4)能级,如果将电能释放的热能全部用于室内采暖(没有外部热损失),那么经热平衡分析得出电热取暖的热效率可以达到100%,这是最理想的。实际上,这是热效率指标带给人们的一种错觉,100%热效率有时并不意味着节能潜力的枯竭。,把高品质的电能用于低品质的室内采暖是极其不合理的(能量利用在数量方面虽然很充分,但在质量方面供需不匹配,能级差大)。这是由能源匹配不合理造成的一种能源浪费!,例 1:室内用电炉取暖的过程,例 2:锅炉汽轮机发电系统,热平衡分析法是从能量的“数量”方面进行分析,注重的是流经冷凝器的外部热损失,由于冷凝散热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开发了“热电联产”技术;火用平衡分析法是从能量的“质量”方面进行分析,注重的是发生在燃煤锅炉的内部火用损失,为了降低燃烧和传热过程火用损失,于是开发了提高蒸汽初始参数的“超临界发电”技术。,余热回收分析方法,小 结:热效率和火用效率,不宜作为评价设备/过程/系统(企业)的能源利用水平的统一判据。评定不同种类的用能设备/过程的能源有效利用水平时,热效率指标、火用效率指标(有些时候)不是一个统一的、合理的评价指标。热平衡和火用平衡分析方法不能全面揭示被研究装置或系统(企业)的能源利用合理性。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基础的火用分析法,虽然优于热分析方法。 但是,火用分析还是不能解决能量系统中供能与用能双方在能量品质上(能级)是否匹配的问题。,热力学的完善性与能量利用的合理性,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前者只涉及设备本体,是关于单体设备如何改善其结构与操作的热工问题(熔炼、蒸馏、加热、冷却、干燥等);后者则涉及到设备、能源、用户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是关于整个系统的用能过程如何分配、使用、控制的能量流网络问题。即便是热力学上最为完善(火用效率=100%)的热工装置,对它所在的更大系统的用能问题的分配也很有可能是不合理的。为了解决能量利用合理分配问题,提出了能级分析法、能级差或能级降的概念。,(3) 能级分析法,依据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从过程推动力和实现能量转换以获得动力的观点来考察用能装置或系统,评价指标是能级差。能级分析可以很好地解决有限能源在若干用户之间的合理分配问题,为能量系统的优化设计、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3) 能级分析法,能级差()能量流通过某用能装置时能量流的输入端能级与输出端能级的差值。 就能源使用过程而言,若输入能量与用户使用的能量之间存在着能级差,则能量的利用一定存在着不合理性,能级差的绝对值越大越不合理,越小越合理。能级分析法可以很好地解决有限能源在若干用户之间的优化分配问题。,2个例子,余热回收与利用系统的热力学分析方法:,余热回收与利用必须同时依据热力学第一、第二两大定律;不仅要看热量的数量损失,还要看热量的质量贬值,过分地强调其中哪一个都是片面的!热效率、火用效率等指标在不同热工设备之间或在同一种设备的不同工况条件下缺乏可比性,只有余热回收利用环节所在工序(或系统)产品能耗的改变(影响)量才是评价热工设备完善性和用能系统合理性的统一判据。 能级分析法同时结合火用分析法和热平衡法是余热回收与利用的分析方法。,2.2.1余热回收利用过程的能量流模型,Q1 余热源的热量E1 余热源的火用量T1 余热源的平均温度W 动力利用量Q2 热利用量E2 热利用的火用量T2 热用户的平均温度T0 环境温度,影响因素:余热源温度、热用户需求、回收利用方式利用方式:热利用、动力利用、热动力联合利用,根据数量、品质(温度)和用户需求,按照能级匹配的原则分配得当、各得其所、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在有用户需求的情况下,将回收的热量优先用于工艺过程本身则最为经济。如,产品显热不经转换直接供给下一道工序,用余热预热空气和煤气、预热或干燥物料、生产蒸汽和热水;,2.2.2 余热回收与利用的基本原则,原则继续,对于高温余热资源,优先用于动力回收,如发电或热电联产; 对于低温余热资源,应首选直接热利用,对不能直接利用的低温余热,先将它作为热泵系统的低温热源,提高其温度水平后再加以利用; 对于中温余热资源,或热回收或动力回收。,小资料,1980年拨乱反正后,吴仲华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举办的科学技术知识讲座做中国的能源问题及其依靠科学技术解决的途径报告中(当时全体中央领导除邓小平外都到会),从科学技术角度,提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战略构思。提出各种不同品质的能源要合理分配,对口供应,做到各得其所,在相当长时期内要把加快煤炭的开发摆在重要的地位,电力建设要逐步把水电开发放在重点上,在严重缺能地区还要建设核电站,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新能源等。提倡按照“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原则,大力发展各种联合循环与热电并供、余能利用等总能系统。,吴仲华院士与能源的梯级利用,这份报告经过精炼后在党刊红旗杂志上全文转载,是红旗杂志上极为罕见的科技性文章。后来,中央党校又邀请他对全校作报告,这份报告内容经整理后正式出版为县团级干部必读教材。1981年,他任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对我国能源标准与能源法规制定提出完整的指导性意见,认为能源标准化是合理开发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更新和改造能量转换设备和用能设备的科学技术依据,是能源管理和能源立法的科学技术基础。,3热力学分析 over,2.2.3 合理回收利用余热的判别准则能级差,能级差的大小既表明余热利用过程火用损失的大小,也反映该过程输出火用的多少。 较小的方案非但在“按质用能”方面较为合理(因为火用损失E失较小),而且在数量方面余热资源量的利用也比较充分(WE2较大)。所以,可以用来比较余热资源相同时各种回收利用方案的优劣。,57,2.2.4 余热源温度、余热利用方式对能级差的影响,结论:,关于烧结余热资源高效回收与利用若干问题的探讨,1 背景及意义 2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3 分级回收与梯级利用的提出 4 典型关键技术问题,目 录,我国烧结工序能耗约占企业总能耗15,仅次于炼铁居第二位,比国外先进指标高出20以上。其主要原因是余热资源回收与利用水平低。,随着钢铁工业生产流程的不断优化和工序能耗的逐步降低,高效回收利用各生产工序产生的余热余能资源是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方向、途径及潜力所在。,1 背景及意义,烧结过程余热资源的高效回收与利用是进一步降低烧结工序能耗乃至钢铁工业能耗的主要措施之一 。,烧结过程余热资源的组成,(1)烧结烟气显热从烧结机下部抽出的烧结烟气;,(2)烧结产品显热从冷却机上部排出的冷却废气;,某360m2 烧结机热平衡,某360m2 烧结机火用、火无,充分回收利用烧结过程不同温度水平的余热,不只是节约能源,而且是环境保护的需要,还是改善烧结工艺条件提高烧结矿质量的需要。一举三得!,2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2.1 国外,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 ,以日本为代表: 普及率在95%以上; 余热回收率70%以上; 吨矿回收蒸汽达120kg以上; 吨矿回收电力达20kWh以上。,日本新日铁480m2烧结机烧结烟气分区再循环系统,高温高氧低湿,高硫低温低氧,高氧低温低湿,低硫低温低氧,举例1,废气中较高氧浓度(19.1%)和较低湿度(3.6%)应用,使没有耗尽的氧气通过再循环得以利用,减少废气量;根据所含硫份不同分别治理,降低的投资和运行成本。,和歌山No.4烧结机余热利用,举例2,效果:回收烧结余热率30%,吨矿蒸汽120kg,40-50%,烧结烟气显热回收利用-EOS (荷兰Hoogovens Ijmuiden ),举例3,两种烧结方法废气排放量等指标的比较,Hoogovens钢厂132m2烧结机 生产数据(1994年),效果:废气减排40-50%,固体燃料消耗降低10-15%。,2.2 国内发展现状与趋势,2008年,我国有烧结机400余台,总计33000m2(折合360m2约92台),年产烧结矿3.8亿t,其中,配备余热回收装置的烧结机不到 10%。 仅回收环冷机高温段冷却废气的部分高温显热,对现存的大量的烧结烟气显热和环冷机中低温段冷却废气的显热都没有回收。 由于回收工艺不合理以及设备陈旧、漏风率大、热交换不充分等原因,致使余热锅炉产生的蒸汽不仅温度低而且流量、温度和压力波动大,每吨烧结矿回收的蒸汽远不及工业发达国家,且很少能并网。,近年来我国相继上了一些发电项目,典型企业:,待完善:仅回收温度较高余热、单纯动力回收(发电); 关注余热锅炉-汽机部分,忽略“取热” 。,我国烧结余热回收利用的如何发展? 引进后要吸收,不能照抄照搬; 不能只回收温度较高的冷却废气; 不能只进行动力回收而不进行热回收; 不能局限于余热锅炉以后环节,还要关注余热锅炉前的诸多环节,如环冷机 “取热”等关键技术问题。,质:中低温余热,变化幅度较大;气氛复杂粉尘颗粒量:流量较大,波动;,某360m2烧结余热资源情况,3.1 烧结余热资源的主要特点,3 “分级回收与梯级利用” 技术的提出,3.2 我国烧结余热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我国,由于缺少必要技术支撑和装备条件,照搬国外,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不足,造成余热的回收与利用相互脱节、用能模式单一等弊端。,(1)对余热资源认识不足,只重视回收温度较高冷却废气,而未回收烧结废气和温度较低冷却废气,余热回收利用率低(约50火用量散失)。,36,26,10,5,24,火用量分配图,(2)对新技术认识不清,只关注“量”的回收,不考虑能量贬值问题,造成余热回收端与利用端相互脱节,将回收的余热单一用来生产蒸汽(发电),而不进行直接热回收。,(3)技术更新缓慢,对中低温余热“取热”、烧结废气热利用等关键技术尚未取得突破,且缺少技术集成。,(4)自主创新薄弱,对关键装备自主研发不足,国产化率低,主要设备由国外进口,余热回收利用工程投资大,得不偿失,经济效益差。,烧结过程余热资源“数量”的多少和“品质”的高低,不仅与生产工艺有关,而且还与余热回收方式及装备有关。着眼于回收利用环节、动力回收热力回收关联性,基于烧结余热的特点,提出“温度对口、按质用能”原则(对策):,按品质分级回收,优先用于直接热回收前提下, 梯级利用各种品质余热: 温度较高动力回收(发电); 居中动力回收、直接热回收,改善工艺 较低直接热回收,改善工艺。,3.3 烧结余热回收与利用的基本原则,(1)一级余热回收与利用系统 高温“取热” +“双压”余热锅炉+“补汽凝汽式”汽轮机发电系统,3.4 “分级回收与梯级利用”工艺流程,(2)二级余热回收与利用系统直接热回收1,(3)三级余热回收与利用系统直接热回收2,4.1 动力回收的若干关键技术,生产实践证明,“取热” 是“源头”和关键技术所在,1)料层厚度的调整2)冷却风量的调整3)台车运行速度的调整4)冷却机结构和尺寸5)漏风(溢热风):风机全压;环冷机烟罩密封,冷却机功能的拓展;对操作和结构参数进行调整。,4 典型关键技术问题,问题1 环冷机内烧结矿“取热”,问题2 动力回收部分工艺参数的考虑,3类变量之间的关系:1-2;2-3;1-3,问题1 烧结烟气显热回收,烧结机功能拓展:烧结烧结显热回收,烧结机漏风(漏风率5560),将使得废气温度降低5070。(漏冷风),操作参数和结构参数的调整: 1)减小抽风造成的压差: 热风烧结,烧结机台面微正压,风箱内负压减小。 2)完善烧结机台车风箱的密封性能。,4.2 直接热回收的若干关键技术,温度与氧含量变化、露点腐蚀 热风烧结、点火炉助燃空气均受影响,取风:高温高氧段 掺混 新鲜空气、 冷却废气,问题2 烧结烟气显热利用,水分双重功能水分适宜 一定水分:改善透气性,减少阻力; 改善烧结料换热条件 过 湿:料层透气性变差,增加点火消耗。,确定适宜含水率 确定干燥热源适宜温度与流量,问题3 烧结混合料干燥预热,4.3 余热回收利用热力学分析与评价,燃料化学热(以燃烧产物形式携带),对烧结料、熔剂等进行加热,烧结料被加热,烧结过程进行,完成换热、以燃烧产物为主混合气体,炽热烧结矿炽热烧结料、熔剂,经由烧结抽风箱进入各抽风立管即烧结烟气,汇入主排烟管道烧结主排烟,即烧结废气,最终全部转换为炽热烧结矿,炽热烧结矿进入冷却系统,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其显热为冷却空气所携带,即冷却废气,烧结过程余热资源的回收与利用过程示意图,通入余热锅炉,产生过热蒸汽,过热蒸汽推动汽轮机作功,热能转换为动能,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动能转换为电能,产生回收过程,利用过程,86,正因为现有的环冷机是为冷却烧结矿服务的,所以风量大、料层薄、冷却快、漏风等弊端不可避免!无法满足高效换热和取热的要求。为了达到既要冷却烧结矿又要回收余热的双重目的,对环冷机的结构设计与热工操作务必进行彻底改造(不是小打小闹)。否则,不会取得满意的节能效果!,受干熄焦技术的启发,凡赤热的烧结矿、球团矿,都有可能像干熄焦那样用散料床气固强化热交换的方式进行强化换热。即用CDQ式散料床气固热交换装置,取代现有的烧结矿环冷机。在冷却烧结矿的同时,最大限度回收烧结矿显热(已获国家发明专利,ZL20091018738.1),实现物质流冷却工艺与能量流回收利用的相互统一与协同运行 。,CDQ式烧结矿余热回收技术,CDQ式烧结矿余热回收装置,87,竖罐式(CDQ式)烧结矿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示意图,88,竖式回收与卧式回收的节能效果对比以328m2烧结机为例,89,竖式回收与卧式回收的节能效果对比以328m2烧结机为例,1000万吨级钢铁厂,采用竖罐式回收1000万吨铁*1.5吨烧结矿/吨铁*35 kWh/吨烧结矿 = 5.25 亿度 ;是干熄焦发电总量的1.5倍,1000万吨铁*0.35吨焦炭/吨铁*100 kWh/吨焦炭 = 3.5亿度。,谢谢!,

    注意事项

    本文(钢铁生产过程余热资源回收与利用技术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