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2020年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ppt课件.pptx
部编语文中考文言文课 内 重 点 19 篇 复 习,一、论语十二章,字词积累:(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词语1.三省吾身(三,古义:泛指多今义:表示确数)2.饮水(水,古义:冷水今义:指所有的水)3.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三)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4.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成语归类: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博学笃志6.三十而立,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9、表明了学须有友。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0、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的句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曾参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句子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2、强调复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3、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4、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5、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6、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17、论语中含义深远,金铿玉振,古往今来,不知激励过多少志士仁人在险恶的环境中守志不移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8、论语中用简洁朴素的笔致,勾画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理状态,平凡而又高洁,令人向往之至,在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的句子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9、写出五个在论语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三十而立 不舍昼夜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志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内容理解1、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读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国家(天下);道出(强调)了论语在人格修养(修身)和国家治理(治国)方面的巨大作用。2、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那些风范呢?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3、“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4、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一个好老师应该是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的知识中有所发现。强调要独立思考。,5、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中孔子的话加以分析。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不会思考,则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思考而不能学习则会疑惑,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6、第一则3句话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答:不能。因为第一句是对自己的要求,要重视复习,实践。第二句除了自己讲学习外,还要重视与同伴交流,才能学有所成。第三句将学习提高到自我修养的高度,指出求学的人应有君子之风。所以三者不可调换。,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对弟子说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是孔子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谈的。告诫弟子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告诉我们要向一切人学习,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只有用谦虚的学习态度,向周围的一切人学习,才会有成就。,8、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一、文学常识填空。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 _(时期) 国人, 家、 家、 家, 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2、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3、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共 _篇, 由 编写, 以 和 为主,记录了 的言行。4、请写出“四书”“五经”:,丘,仲尼,春秋末期,鲁,思想,教育,政治,儒,圣人,孔孟,20,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语录体,对话体,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随堂训练,二、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1)为人谋而不忠乎(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4)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曲肱而枕之(7)不义而富且贵(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切问而近思,(表示转折),(表示转折),(表示承接),(表示承接),(表示转折),(表示修饰),(表示承接),(表示承接),(表示并列),三、你知道源于本课的成语有哪些吗?,不亦乐乎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温故知新 箪食瓢饮 富贵浮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志 博学笃志,四、用原文填空,1、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十二则中的哪一句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论语十二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或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6、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十二则中,阐述了“吾日三省吾身”内容的句子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二、 陋室铭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谈笑有鸿儒 鸿:大 2、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身体 案牍:官府公文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调弄,这里指弹。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灵验,神奇,6、斯是陋室 斯:指示代词,此,这 7、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阅金经 金经:佛经 9、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10、有仙则名 名: 有名(出名、闻名) 11、无丝竹之乱耳 乱:干扰(扰乱、使乱),二、课文内容理解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_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 ”、“ ”的性质。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文章是从_三方面表明陋室的_,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_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惟吾德馨(德馨)。,名,灵,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恬静雅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风生,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_引出主旨。“_”立意贯穿全篇。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13“仙”和“龙”比喻 _ 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_。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_:,品德高尚,德馨,陋室不陋。,陋室,,德馨,迁移拓展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2.作者作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4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略),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3、文章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随堂训练,二、选择、简答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A,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同“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A何陋之有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醉翁之意不在酒2翻译下面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下面哪一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 ) A.无案牍之劳形 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C.腰白玉之环 D.必先苦其心志,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C,C,7.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举例分析。8.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4.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5.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6写出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苔痕、草色的青翠,表现环境的清幽,可见陋室不陋。,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一、重点词语解释 1、 可爱者甚蕃 蕃:多,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 益: 副词,更。 3、亭亭净植 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 鲜:少。,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 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仅,5、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妖:妖媚。,三、爱莲说,重点字词,二、一词多义:而:濯清涟而不妖 聚室而谋曰之:水陆草木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渔人甚异之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之爱,(却),(顺接连词),(的),(介于主谓之间,不译),(它,指桃花林奇景),(的,结构助词),(宾语前置),三、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3、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香远益清。 7、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四、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花,是花中的君子。,*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课文分析:,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熟读课文,找出描写莲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五、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分析:,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通过以上这些描写,请概括出莲花的品质。,课文分析:,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写莲,为什么还要提到菊和牡丹?请同学们讨论。,分析一下作者怎样通过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的形象?,借助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的形象,菊 正面衬托牡丹 反面衬托,正衬,反衬,六、阅读探究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4“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6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7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的操守。,8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的_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_的世风。9文中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10作者写莲表白自己 _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_ 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_的生活态度。,洁身自好,趋炎附势、追求富贵,洁身自好,不愿隐逸,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1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13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什么? 花之君子者也。(君子的美好品德。),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14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5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 ,牡丹属于迁移拓展(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做一个避世的隐士;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莲花。,正衬,反衬。,(3)喜欢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判断下列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 濯清涟而不妖 2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解释句中加横线的字: 1 可爱者甚蕃 2 不蔓不枝 3 陶后鲜有闻 4 宜乎众矣 、,随堂训练1,1、加红色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陶后鲜有闻 无鲜肥滋味之享B.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是谓大同C.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尝遗余核舟一D. 不蔓不枝青树翠蔓2、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色词语的意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蕃:_濯清涟而不妖濯:_妖:_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_C、多;洗涤;美丽而不庄重;亲近而不庄重,随堂训练2,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答:_我惟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里,(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随堂训练3,4、作者称莲是花中君子,赋予莲象征意义。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美好资质的句子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随堂训练4,5、说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言外之意。答:_含蓄批评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6、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答:_洁身自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与恶浊势力同流合污,正直大度,鄙薄名利,不炫耀自己等等。,7、本文采用衬托写法,用_、_衬托莲,从而表现了作者_。菊;牡丹 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也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随堂训练5,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3分) 甚蕃 亵玩 宜乎众矣2.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中考实战演习),(安徽省),多,亲近而不庄重,应当,喜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随堂训练6,4. 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_ _的高尚品格。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_”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8分),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我寄愁心与明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随风直到夜郎西,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3 分) 可爱者甚蕃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9.根据原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3 分),(浙江湖州市),多,亲近而不庄重,少,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提示: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等作答。示例: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 (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 (或:有时) 3、则素湍绿潭 (素:白色)(湍: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 (良:很) 5、属引凄异 (属:连接) 6、不见曦月,四、三 峡,(曦:阳光或日光),(阙:通“缺”,中断),(如果),(从,在),(断绝),(极),(消失),1、通假字 略无阙处 2、一词多义 自: 自非亭午夜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 绝: 沿溯阻绝 绝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3、词类活用 乘奔御风(奔:动词作名词,此指飞奔的马),词语小结,课文内容理解背诵,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写三峡两岸的山连绵、多的句子: 。2正面描写三峡两岸山峰高耸的句子: 。3、侧面写三峡两岸山峰高峻江面狭窄的句子: 。4描写夏季三峡水势浩大的句子: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5.交代水流湍急,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 , 。6. 总写春冬景物特征的句子: 。7.最能表现三峡秋季特点的句子: 。8.借猿啼表现三峡凄凉景象的句子: ,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9.与朱元思书中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借比喻突出了江水流速极快,本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 。10.本文中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色,请写出春冬季江水特点的句子: 。11.三峡水库蓄水已达135米,真正实现了“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本文里描绘的渔者歌唱的“ , _”的情景已是一去不复返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巘多生怪柏 *极高的山峰上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课文内容理解,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奔放美 清幽美 凄婉美,4本文写春冬之景,用_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之景,用_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5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_。,6作者先写夏水的目的是:_。,清荣峻茂,寒 、肃 、凄 、哀,雄奇险峻、清幽秀丽,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7.为什么后写秋天?,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感受悲凉的气氛。,9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凄凉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也有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10.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理由一:水流急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二: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阙: 襄:2.翻译下列语句。(4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2分) ,天高地厚华夏情。4.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2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通“缺”中断,漫上,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山险水急三峡景,相同点:都从侧面写水。,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中考链接,随堂训练,5.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沿溯阻绝(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翻译下面句子。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7.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逆流而上,快,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能消失。,文章的第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 )的特点;文章第段与诗中( )一句相对应。,湍急,两岸猿声啼不住,五、记承天寺夜游一、重点词语解释 : 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怀民亦未寝 寝:睡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4、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或:漫步 走 行走)。,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6、月色入户 户:窗户 7、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行:走。 8、解衣欲睡 解:脱、 脱下 9、水(月光)中藻、荇交横 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二、理解性默写 :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的句子是: 月色入户,无与为乐。,三、重点语句翻译 :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1、按“记叙-描写-抒情”把全文分为三层, 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其内容。,记承天寺夜游,记叙,描写,抒情,寻伴夜游,庭中月色,月下感叹,四、课文内容理解,2、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 承天寺中庭人物: “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3、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无聊,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请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作者写月的精妙之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积水 空明竹柏藻荇 交横,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色比成像水一样的澄澈,体现的月光皎洁的特点;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的动态美,侧面衬托了月光的清丽。,正,静,侧,动,此景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用比喻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依然旷达的心境。,5、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闲人”即清闲的人。(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叹,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6.思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叹,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坎坷人生 乐观旷达胸襟,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面对逝去的青春,他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坎坷人生 乐观旷达胸襟,1、全文以“_”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_的意境,表达了作者_心境。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月光,清冷皎浩,旷达,随堂训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欣然起行(高兴地)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_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的心境。(须扣住“月”字概括。),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答“豁达”也对;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答“闲适”、“热爱自然”不对),A,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旷达,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藻、荇”、是指_,此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月光 竹柏影 比喻),B,7.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8.“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9.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往之女家_通_,意思:_。2古今异义丈夫之冠也古义:_,今义:女子的配偶。,成年男子,女,汝,你,六、富贵不能淫,3词类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富贵不能淫原意为:乱,活用意思为:_贫贱不能移原意为:改变,活用意思为:_威武不能屈原意为:屈服,活用意思为:_,使扰乱,使改变,使屈服,(2)动词作名词居天下之广居 原意为:居住,活用意思为:_,居所,住宅,戒之曰 _必敬必戒 _居天下之广居 _居天下之广居 _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得志 _,(1)戒,(2)居,(3)得,4.一词多义,实现,告诫,谨慎,居住,居所,住宅,能,能够,5重点实词(1)安居而天下熄 熄_(2)丈夫之冠也 冠:_(3)父命之 命:_(4)往之女家 往:_(5)无违夫子 子:_,指战争平息,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作冠,教导,去,到,儿子,(6)以顺为正者 顺:_正:_(7)与民由之 由:_(8)独行其道 独行:_道:_,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