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病机.ppt
第八章 病 机,目的要求1. 掌握邪正盛衰病机。2.掌握阴阳失调病机。3.掌握精气血失常病机。4.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5.掌握津液代谢失常病机。6.了解疾病传变的内容。7.了解病机的概念及层次结构。,病机与病机学概念,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中医病机学,基本病机,系统病机,病类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病机,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和三焦病机,症状机理,疼痛病机、发热病机、眩晕病机,中医病机学说的结构与内容,病证病机,感冒的病机、哮喘病病机,整体观,辩证观,立足于整体联系的病理观,以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观点认识和研究疾病,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第一节:基本病机,基本病机: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的病机,(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虚的病机,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邪盛与正虚同时存在 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兼邪实。如脾虚所致水肿 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兼正虚。如邪热炽盛灼津所致气阴两伤证。(2)虚实转化 因虚致实 由实转虚(3)虚实真假,真虚假实,真实假虚,(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转化,阴阳互损,阴阳亡失,阴阳格拒,二、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一)阴阳偏胜,1.阳偏盛:即阳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特点:阳盛而阴未衰(或虚亏不甚)的“实热 证”。机理:,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感受阳邪 五志化火邪郁化火 阴邪从阳化热,阳偏胜,壮热、面红、目赤、便干、苔黄、脉数等症状,临床特点:热、动、燥,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阳偏胜病机示意图,2.阴偏胜:即阴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特点:阴盛而阳气未衰(或虚损不甚)的“实寒证”。机理:,感受寒湿 过食生冷,阴偏胜,形寒、肢冷、舌淡、下利、脉迟等症状,临床特点:寒、静、湿,病机趋向:“阴胜则阳病”,阴偏胜病机示意图,(二)阴阳偏衰,1.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特点:阳不制阴,阴偏相对盛的“虚寒证”。 机理:,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饮食失养劳倦内伤 久病耗伤,阳偏衰,寒象:畏寒喜暖、形寒肢冷、面色白、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等虚象:倦卧神疲、乏力少气。,临床特点:以肾阳虚为主。,鉴 别:“阳虚则寒”:虚而有寒,以虚为主; “阴胜则寒”: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阳偏衰病机示意图,2.阴偏衰:即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特点: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机理:,阳邪伤阴 五志过极化火 久病伤阴,阴偏衰,阴虚阳亢阴虚火旺阴虚内热阴虚失润,临床特点:以肾阴虚为主。,鉴 别:“阴虚则热”:虚而有热,以虚为主;“阳胜则热”:以热为主,虚象不明显。,阴偏衰病机示意图,(三)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1.阴损及阳:是指由于阴精或阴气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2.阳损及阴:是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阴阳两虚,阴虚,化生,阳虚,1.阴损及阳,2.阳损及阴,阴阳互损病机示意图,(四)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假热之象。 (真寒假热证),1.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是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2.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是指邪热极盛,阳气被郁,深伏于里,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阳盛于内格阴于外,壮热,面红,气粗,烦燥,舌红,脉数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假寒之象。 (真热假寒证),(五)阴阳亡失,邪盛正虚素体阳虚疲劳过度汗吐下太过,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倦卧、神疲、呼吸微弱、脉微欲绝。,1.亡阳:是指机体阳气大量亡失,使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是指机体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脉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2.亡阴:是指机体阴气大量亡失,使属阴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热邪炽盛邪热久留 煎熬阴液其它因素,喘渴烦躁,手足虽温而汗多欲脱,体倦无力,脉数疾躁动。,亡阴与亡阳,阴亡,亡阳,阳亡,亡阴,阳散越,阴耗竭,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三、精气血的失常,是指精、气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异常,精、气、血互根互用关系失常等病理变化。,锦囊秘录“足于精者,百病不生;穷于精者,万邪蜂起”。,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一)精的失常,1、精虚(肾精与水谷之精的亏损),(1)精瘀(男性精滞精道,排精障碍),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房劳过度,房室不节,情志内伤,邪阻精道,临床表现:排精不畅,伴精道疼痛、睾丸胀痛、精索小核硬结,小腹坠胀。,临床表现:小儿生长发育异常,成人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男子精少不育,女子不孕,精神不振,耳鸣,健忘 / 面黄无华,消瘦,头晕目眩,疲倦乏力。,手术所伤,2.精的施泄失常,(2)失精(生殖之精和水谷之精大量丢失的病理状态)。A.失生殖之精肾气不固/相火内扰滑精、遗精、早泄。精脱:精泄不止。B.失水谷之精脾肾气虚不摄长期旦白尿、乳糜尿,少气乏力,精力不支,面黄无华,形瘦,失眠健忘。,(一)气的失常,1、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损过多,从而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2、气的某些功能不足及气的运动失常或紊乱,从而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理状态。,1、气虚:气虚是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气的化生不足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肺脾肾功能失调,气的消耗太多如:劳倦内伤、外感热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精神萎顿、倦怠、神疲乏力、动辄气喘、四肢无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舌淡,脉虚,活动后诸证加重。,气滞是指气的流通不畅,郁而不通,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2、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失常,情志抑郁不舒,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形之邪,临床共同病理表现:闷、胀、痛,脏腑功能失调,(1)气滞,气逆是指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2)气逆,情志内伤,饮食冷热不适,多见于肺、胃、肝等脏腑病变肺气上逆咳逆气喘等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肝气上逆头胀痛、面红目赤、易怒等,外邪侵犯,痰浊壅滞,气陷是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的病理状态。气陷病机多由气虚发展而来,与脾气虚损关系最为密切。,(3)气陷,气陷的病理表现,上气不足:头晕、眼花、耳鸣等。,中气下陷:胃、肾、子宫、肛门位置相对下移;少腹坠胀、便意频频。,气虚表现,气闭是指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4)气闭,情志抑郁或巨大的精神创伤、或外邪、痰浊,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甚或四肢拘挛;呼吸困难,气急鼻煽或面青唇紫。,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5)气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慢性长期消耗、汗吐下太过、大出血,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气脱,气脱与亡阴亡阳的鉴别,亡阳,亡阴,均为气的大量脱失,临床均可见机能严重衰竭的表现如:呼吸衰微,四肢瘫软等,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可并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等寒象。,阴气突然大量亡失,可并见大汗而皮肤尚温,烦躁、脉数疾等热象。,但见气虚不固,机能衰竭,(三)血的失常,1、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失血过多,久病不愈慢性消耗,面色不华,唇舌爪甲色淡无华,头目眩晕,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形体瘦怯,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或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脉细等。,脾胃虚弱,化生障碍,2、血运失常,(1)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或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血寒,血热,气虚,痰阻,血瘀,瘀血,血寒,是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止不行的病理状态,寒凝心脉,寒凝肝脉,寒凝肌肤,心脉血气痹阻,真心痛,肝经血气瘀滞,胁下、少腹、阴部冷痛,痛经、闭经等。,冻疮等,疼痛、手足、爪甲及舌色青紫。,寒瘀互结,癥积,(2)出血: 血液不循常道,逸出脉外的病理变化。,血热,外伤,瘀血,气虚,出血,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瘀斑,是指血分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或血液妄行的病理状态。,外感温热病邪,五志过极,临床以既有热象,又有动血、出血等为其特征。可出现身热以夜间为甚,舌质红绛,心烦或躁扰发狂、谵语,甚则昏迷,或衄血、吐血、尿血、月经提前量多、脉数等症。,外感寒邪入里化热,血热,(三)精气血关系失调,1. 精与气血的关系失调,精气两虚,精血不足,气滞精瘀血瘀精阻,生长、生育迟缓,生殖功能障碍,早衰,面色无华、眩晕、健忘,腰膝酸软,男子精少不育,女子月经不调、不孕。,胁肋胀痛、精神抑郁、喜太息,阴部重坠感,或见血精、阴部结节等。,2. 气与血关系的失调,气病影响血病,气虚,气虚,气逆,气滞,气虚,血虚(气不生血),血瘀(推动无力),出血(气不摄血),血瘀(血行受阻),出血(血随气逆),血病影响气病,血虚,血脱,血瘀,气虚(血不生气),气滞(气行受阻),气散(气随血脱),(一)津液不足,干燥;血燥生风等。,热盛伤津津液丢失过多生成不足慢性病耗损,伤津(失水),脱液(失水和精微),形瘦骨立,大肉尽脱,毛发枯槁,手足震颤,肌肉目闰动,舌光红无苔或少苔。,四、津液代谢失常,(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主要与肺、脾、肾、肝、三焦功能失常有关,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水停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痰、饮、水、湿停留脏腑经络,阻滞气机,汗、吐、下等津液大量亡失,气无所附,津液亏损,血失其濡养,血燥生风,津液耗损,血行瘀滞不畅,血脉瘀阻而致津液输布障碍,五、内生“五邪”,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异常所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热(火)五种特征的病理变化。由于病起于内,因此,又称作:外邪致病“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一)风气内动,指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或筋脉失养而形成的具有眩晕、抽搐、震颤等“动摇”特征的一类状态。,1、肝阳化风(肝风内动):由肝阳上亢发展展而成。2、热极生风(热甚动风):见于热性病的极期。3、阴虚风动:多见于热性病的后期。4、血虚生风:血虚濡养功能失职,(二)寒从中生,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阳不制阴,虚寒内生的病理状态。,内寒,阳气不足,机失体失于温养(畏寒肢冷),气化功能减退,痰饮水湿停留,阳不化阴,津液不化(小便清长,痰涎清稀),(三)湿浊内生,因体内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导致水湿痰饮内生并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主要与脾、肺、肾三脏功能有关。,(四)津伤化燥,体内津液不足,导致人体各组织器官失于濡润而出现的一系列干燥枯涩症状的病理状态。,(五)火热内生,阳气过盛化火,阴虚火旺,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阳盛有余、阴虚阳亢、气血郁滞或病邪郁结等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壮火食气”,“气有余便是火”,外感六淫或体内病理性产物郁而化火,情志刺激,气机郁结或亢逆,日久化热,津液亏损,阴气大伤,阴不制阳,传变: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组织中的传移和变化。,疾病传变,邪正斗争及盛衰变化,决定因素,1.传变与否2.传变方向3.传变速度,第二节:疾病传变,一、疾病传变的形式,疾病的传变,病位的传移,病性的变化,病位传变(病变部位发生相对转移的病理过程),表里出入,表邪入里,外感病传变,六经传变,内伤病传变,脏与脏传变,脏与腑传变,腑与腑传变,形脏内外传变,(一)病位传变,里病出表,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二)病性转化,从化:又称从类化。是指病邪侵入机体,能随人之体质差异、邪气侵犯部位,以及时间变化和治疗不当等各种条件变化而发生性质的改变,形成与原来病邪性质相反而与机体的素质一致的病理变化。,寒热转化,由寒化热,由热转寒,寒热转化一般规律阳盛阴虚体质易热化、燥化;阴盛阳虚体质易寒化、湿化受邪脏腑经络属阳多从阳化热、化燥受邪脏腑经络属阴多从阴化寒、化湿误治伤阳从寒化;误治伤阴从热化,虚实转化,因实致虚:邪气过盛损伤正气或失治误治,因虚致实:脏腑机能减退,气化不行,导致气血津液代谢障碍,虚实转化的形式,突变:以外感病多见,渐变:以内伤病多见,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体质,1.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气的强弱,决定发病和传变的迟速,2.对病邪的从化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素体阳盛,邪易从火化;素体阴盛,邪易从寒化。,地域气候,地高干燥,久晴少雨易化热、燥、伤阴津居处卑湿,阴雨连绵易化湿,易伤气、伤阳或转化寒湿证,生活状况,情志、饮食、劳逸、房事作用于正气而影响传变,治疗情况,正确治疗中止疾病,失治、误治助邪伤正,病邪因素,十,对传变的迟速以及病位、病性有影响,思考题,1、病机的概念?2、实性病机与虚性病机的概念?3、阳偏胜与阴偏胜的概念?4、阳偏衰与阴偏衰的定义?5、亡阴与亡阳的概念?6、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及气脱的定义?7、“内生五邪”的概念?8、津液代谢障碍与哪些脏腑有关?机理如何?9、内风的种类有哪些?基各自的机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