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古史(二)ppt课件.ppt
世界中古史(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陈志强 教授,第三章 欧洲文化(二),拜占廷帝国(330-1453)又称东罗马帝国,是中古时期长期称雄东欧地中海世界的政治实体。在千余年中古历史中,拜占廷人以古典希腊文化为基础,以基督教为信仰核心,在古代罗马政治传统框架内,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廷文化,并以此逐渐同化了东欧广大地区存在的多种民族,建立起与西欧和西亚地区不同的政治文化范畴。该文化圈至今保持其强大的影响,我们熟悉的东欧地区就是在拜占廷文化影响下保持其特色的。,第一节 拜占廷帝国 1、前言,“拜占廷”名称的来源“拜占廷”这一名称最初是指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古城拜占廷。当时,原罗马帝国东部被称为“东罗马帝国”,其君主自称为“罗马皇帝”,当地的居民则自称“罗马人”,连他们的首都也冠以“新罗马”。1526年,德国学者赫罗尼姆斯沃尔夫在最初奠定波恩大全编辑基础工作中,首次使用“拜占廷的”一词,以示这部丛书的内容有别于古希腊和近代希腊的历史文献。1680年,法国学者西维奥尔杜康也使用这一名称作为其拜占廷史一书的题目,用来说明这个以古城拜占廷为首都的东地中海国家的历史。从此,学者们就将涉及这个古国的事物冠以“拜占廷的”,东罗马帝国也被称为“拜占廷帝国”。,拜占廷国家的形成及其历史开端 拜占廷国家历史始于330年,这一年,君士坦丁一世正式启用古城拜占廷为东都“新罗马”,后来该城改称为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之城”。长期以来拜占廷历史起始年代一直是史学界聚讼不休的问题,学者们对这一年代的判断相去甚远,意见多达近十种。本人采用330年作为拜占廷国家史的开端。拜占廷历史分期 拜占廷帝国的历史大体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公元330-610年,中期为610-1204年,晚期为1204-1453年。330年为君士坦丁堡建城启用的时间,610年为伊拉克略一世建立新王朝的年代,而1204年是西欧十字军骑士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廷政府流亡的年代,1453年则是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并灭亡拜占廷帝国的时间。,拜占廷疆域 拜占廷帝国疆域变动不定。4世纪的帝国疆域大体与罗马帝国时代相同,5世纪的疆域因蛮族入侵而失去对西部领土的控制,6世纪末,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大举侵入巴尔干半岛,波斯军队则进犯帝国亚洲领土,兵抵地中海东部沿海,伦巴第人的进攻也使拜占廷军队龟缩于拉文纳总督区,至7世纪中期,阿拉伯人更以凶猛的进攻夺取拜占廷帝国在亚洲和非洲的领土,从而导致帝国疆域的巨大变化。8世纪时,拜占廷帝国疆域仅包括以阿纳多利亚高原和幼发拉底河上游为东部界标的小亚细亚地区,和以马其顿北部为边界的巴尔干半岛,以及爱琴海及其海岛。此后,这一边界大体保持不变,上述领土构成拜占廷帝国版图。,拜占廷民族早期拜占廷帝国的居民基本上是由原罗马帝国东部地区各民族构成的。他们包括东地中海沿海地区各民族,即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希腊人、希腊化的埃及人、叙利亚人、约旦人、亚美尼亚人,以及小亚细亚地区的古老民族,如伊苏里亚人和卡帕多西亚人等,还包括西地中海的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等。虽然,帝国的民族构成复杂,但是,希腊人和希腊化的各个民族是拜占廷帝国的主要民族。这一时期,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民间语言则主要包括希腊语、叙利亚语、亚美尼亚语、科普特语等。67世纪,早期拜占廷民族构成发生巨大变化。斯拉夫人大举迁徙进入巴尔干半岛,并作为帝国的臣民定居在拜占廷帝国腹地,在与希腊民族融合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拜占廷帝国的主要民族之一。这样,中期拜占廷帝国的主要居民包括希腊人、小亚细亚地区各民族和斯拉夫人,他们使用的官方语言是希腊语和拉丁语。,2、早期拜占廷帝国史: 君士坦丁时代,早期拜占廷的历史主要包括君士坦丁时代和查士丁尼时代两个阶段。君士坦丁时代的欧洲,社会变革非常剧烈,拜占廷社会也经历了在危机中寻求出路,在普遍的动荡中确定发展方向的过程。“公元3世纪大危机”使罗马帝国腐朽的社会结构遭到巨大冲击,罗马社会经济全面崩溃,这次危机对整个帝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其它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帝国大厦将倾之际,日耳曼诸民族迁徙的浪潮成为促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的力量。拜占廷帝国在危机中寻求着摆脱困境的出路,同时也加速拜占廷国家的形成,这一过程发生在君士坦丁王朝统治时期。,君士坦丁王朝(324-363年)由君士坦丁一世创立,统治时间仅30余年,历经五位君主。该王朝存在时间虽短,却由于它作为拜占廷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而在拜占廷国家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王朝创立者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期间制定的一系列方针大计对整个拜占廷历史影响极大。君士坦丁生于273(或274)年,其父君士坦提乌斯为罗马帝国东方达吉亚行省人,与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二世有血缘关系,行武出身,官至达吉亚行省总督,后升为高卢大区的大区长。戴克里先实行“四帝共治制”时任命他为大区长之一,统领高卢大区全部兵马。305年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退位后,君士坦迪乌斯成为罗马帝国西部地区的主宰。306年7月25日,其父去世,他于同日在不列颠被部下拥立为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及其后继者主要致力于四件大事,即建立拜占廷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接受基督教为国教,制定灵活的“蛮族政策”和深化政治经济及社会其它方面的改革。,君士坦丁堡的建设是君士坦丁一世主持完成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君士坦丁一世统一帝国后,帝国东西部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迁都的计划势在必行。君士坦丁一世最终选定拜占廷城作为建设新都的城址。这一选择具有战略眼光。拜占廷原是古希腊商业殖民城市。公元前世纪前半期,希腊商人首先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亚洲一侧建立了卡尔西顿城,几年后,又在卡尔西顿城对面的欧洲一侧建立起新的商业据点,并使用其首领柏扎思的名字为新城命名,称拜占廷城。君士坦丁一世认识到这座城市具有的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军事战略重要性。它座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欧洲一侧的小山丘上,南临马尔马拉海,北靠“黄金角”海湾,东面扼制博斯普鲁斯海峡,控制赫力斯滂(今达达尼尔)海峡,把守马尔马拉海北面出口,西面居高临下俯瞰色雷斯平原,易守难攻。,324年,君士坦丁一世发布命令兴建“新罗马”,指派得力重臣着手进行建筑工程的准备工作,并下令建立专门的建筑技术学校培养大批急需的各类建筑人才。次年,建筑工程正式开工。君士坦丁一世对这项工程极为重视,亲自跑马勘测,圈定城市界标。他还调集帝国各地的建筑大师和能工巧匠,按照罗马城的规模精心设计,并从帝国各地收集大量的奇石异物和无数古代的建筑装饰及艺术品,罗马、雅典、亚历山大、以弗所和阿提卡半岛是主要的古代艺术品来源地,黑海沿岸原始森林的优质原木、爱琴海岛屿出产的各色大理石也源源不断运抵黄金角海湾。君士坦丁经常亲临施工现场,为了加快施工进度,特地调动4万哥特士兵投入建筑工作。5年后,新都基本完工,一座规模宏大、豪华典雅的“新罗马”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西侧拔地而起。新罗马的面积超过旧城十几倍。年月日,君士坦丁一世举行盛大的新都落成典礼,拉开了持续天的庆祝活动的序幕。人们把“新罗马”称为“君士坦丁堡”,意即“君士坦丁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的建立是拜占廷帝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因为,此后拜占廷帝国历史就是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国家史。作为拜占廷帝国首都的君士坦丁堡成为其兴亡历史的主要舞台。自此,以君士坦丁堡及其周围地区为核心的东罗马帝国也被后代史学家称为拜占廷帝国。拜占廷国家的基督教化是君士坦丁时代社会演变的重要方面。基督教最初产生在罗马帝国东部的巴勒斯坦地区,后在东地中海沿岸和小亚细亚地区广泛流传,逐步形成其独立的教义、教会组织和礼仪,发展成为跨地区、多民族、成分复杂的世界宗教。4世纪初,基督教影响迅速扩大,帝国统治者对它不得不给以更大的注意。君士坦丁一世作为精明的政治家,充分认识到基督教在其统一帝国和建设新国家的事业中将发挥的特殊作用,采取一系列支持基督教的政策,他因此被后人称作第一位基督教皇帝,从此,揭开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的序幕。,君士坦丁一世推行基督教化政策的重要步骤是实行对基督教的宽容。君士坦丁在其统一帝国的斗争中,为争取基督教信徒的支持,于313年发布著名的米兰敕令,宣布对基督教实行无条件的宽容,废除以前所有迫害基督教信徒的法令。敕令指出:“从今以后,所有希望共同遵奉基督教信仰的人都将无条件地被许可自由信奉基督教,其信仰将不受任何骚扰和侵害。我们认为下述各点有助于以最完整的方式表明你们所关心的事情,象你们可能了解的那样,我们已经完全地无保留地给予所谓基督教权威人士施行其信仰的权力”。米兰敕令还明确规定,发还教产,许可教徒向教会捐赠各种形式的财产。这个法令使基督教获得和其它宗教同样的合法地位,将基督教置于国家的保护下,因而,为基督教发展成为国教作准备。此后,君士坦丁一世继续通过多项法令扩大基督教信徒的特权,承认主教在教会的领导地位,免除基督教神职人员的劳役和赋税,授予教会接受遗产和馈赠的权利。,君士坦丁统一帝国后,于324年在尼西亚召集第一次基督教主教会议,来自帝国各地的318名主教参加会议。他亲自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会议取得重要成果:制定了以“三位一体”为基础的尼西亚信经;确定三位一体为正统信仰,肯定三位一体派的正统地位;谴责反对三位一体教义的阿里乌派为异端;确立皇帝为教会最高首脑,拥有包括召集宗教大会、解释教义和任免主教在内的教会最高领导权。会议还完善基督教教会组织,决定按省划分教区,允许各地主教建立本地的宗教会议,并规定主教的权限和神职人员的义务。尼西亚会议确定基督教实际上的国教地位。君士坦丁开始推行的基督教化政策为其后的皇帝们所坚持,成为早期拜占廷帝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特别是在塞奥多西王朝(379457年)统治时期,为恢复君士坦丁王朝末代皇帝朱利安(361363年)迫害基督教政策造成的破坏,采取更加彻底的支持基督教的政策。,塞奥多西一世(379-395年在位)在登基之后第二年便在帝国第二大城市萨洛尼卡(今塞萨洛尼基)受洗皈依基督教,而后,公开宣布支持尼西亚信经,反对任何其它异教异端学说,驱逐阿里乌派教士,企图以国家政权的力量平息宗教分裂。380年和此后颁布多项支持基督教的法令。塞奥多西于381年召集第二次基督教大会,重申基督教的正统信仰,明确君士坦丁堡教区的首席地位,其目的在于尽快恢复社会安宁。392年,塞奥多西再度颁布立法,最终正式确认基督教的国教地位,再度确定尼西亚信经为唯一的正统信仰,这标志基督教完成了从民间宗教向国教的过渡,也标志着拜占廷国家基督教化过程的结束。 公元前2、3世纪,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即开始了长期的迁徙运动,其中属于日耳曼民族的哥特人首先侵入东罗马帝国东部省份,他们从波罗的海南下俄罗斯平原,经维斯瓦河流域,进入第涅伯河与顿河流域的草原定居。定居在第聂伯河以东的哥特人被称为东哥特人,以西的哥特人则称为西哥特人。,蛮族政策:238年,哥特人大批涌入罗马帝国的多瑙河下游、希腊和小亚细亚地区。他们作为东罗马帝国的臣民和同盟者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哥特人定居在帝国边境人烟稀少的荒野和沼泽地带,将荒地开垦成农田,为帝国政府提供赋税,成为帝国经济生活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他们为帝国军队提供相当充分的人力资源。哥特人以其勇猛善战成为帝国军队重要的组成部分。君士坦丁一世即依靠哥特人军团击败军事对手李基尼乌斯,据记载,他的军队中有4万哥特士兵,其中一些人还担任军队重要职务。他们在其居住的罗马边境地区形成阻遏其他游牧民族侵入罗马帝国的屏障。哥特人对拜占廷社会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经济生活中。随着哥特人进入拜占廷社会,在日耳曼人中普遍存在的农村公社为拜占廷国家经济增加了一种新的经济生活方式。然而,哥特人进入拜占廷政治军事生活也产生诸多新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定居拜占廷边疆地带的哥特人多次举行起义,造成新的危机。哥特人领袖阿拉里克(395-410年在位)于395年发动的民族起义,在巴尔干半岛北部的色雷斯和马其顿地区产生巨大震动。另一方面,哥特军事贵族政治势力渗透进拜占廷国家统治机构,激起以希腊人为主体的拜占廷贵族集团的极大恐惧,他们联合起来,组成反哥特人联盟,策划阴谋,企图将哥特人赶出拜占廷军队,从而引发新的内乱。400年7月11(或12)日,民族情绪高涨的拜占廷民众在君士坦丁堡大教长约翰 赫利索斯托姆(389-404年在任)领导下,在君士坦丁堡发动反对哥特人大起义,哥特士兵被大批屠杀,哥特军官被处死,哥特贵族对拜占廷政治军事生活的影响从此消失。虽然哥特人对拜占廷帝国上层社会的威胁被解除,但是,仍有大量哥特移民活跃在巴尔干半岛,他们和来自于小亚细亚的另一支蛮族伊苏里亚人成为5世纪拜占廷国家新的威胁。哥特人问题在利奥王朝(457491年)时期得到解决。,拜占廷皇帝泽诺(474491年在位)在位时,拉拢说服东哥特人领袖塞奥多里克(471-493年在位)率所部哥特人前往意大利,代表拜占廷帝国皇帝平息西哥特人的反叛。当时西哥特人在奥多亚克(476-493年在位)领导下于476年废黜皇帝罗穆洛,灭亡西罗马帝国,自立为帝。泽诺的蛮族政策十分精明,起到一箭双雕、一石两鸟的作用,既能祸水西引、最终消除哥特人对东罗马帝国的祸害,又可借刀杀人、平息意大利的骚乱。488年,塞奥多里克率东哥特人横渡亚得里亚海进攻西哥特人,哥特人在早期拜占廷国家的军事威胁从此被解除,使早期拜占廷国家基本解决蛮族入侵的问题,避免重蹈西罗马帝国在蛮族入侵的打击下最终灭亡的厄运。 社会改革:当时,东罗马帝国的危机首先表现为严重的经济衰落。例如在非洲,古代文明生活中心的城市经济瓦解最为迅速。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贵金属货币逐渐消失。,君士坦丁一世面临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他首先进行旨在强化中央集权的行政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继续推行戴克里先采取的皇帝专制制度,强化皇权;建立由皇帝控制、只对皇帝个人负责的庞大的官僚机构;削减地方权力,将地方行政权和军事权分开,由皇帝任免军、政高级官员。在强化王权方面,君士坦丁一世着手建立王朝,他一改任命皇帝继承人的传统作法,抛弃了在位皇帝收养“义子”的习俗,而是任命其两宫皇后所生的诸子为副皇帝,作为其皇权继承人。这一举措是罗马帝国皇帝继承制度的重要改革。君士坦丁还利用对基督教的宽容政策争取民众支持,鼓励基督教信徒神化皇帝的活动。为了有效地防止和克服军阀割据的现象,他废除戴克里先曾推行的“四帝共治制”,将整个帝国的高卢、意大利、伊里利亚和东方大区分别置于由皇帝任命的大区长的管辖之下,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为直辖市。,君士坦丁改革后行省的数量增加到120余个。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为杜绝地方官员培植个人势力,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同时,严格的等级制度也有效地制约各级官员权力的膨胀。君士坦丁时代是早期拜占廷国家在剧烈动荡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通过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改革,努力探索在困境中求发展,从危机中找出路的历史时期。应该说,这一时期以君士坦丁一世和塞奥多西一世为代表的拜占廷帝国杰出的君主初步解决了拜占廷国家形成初期面临的各种难题,确定拜占廷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奠定中古拜占廷社会演化的基础,基本上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君士坦丁时代最重要的成就是建立起东罗马帝国的政治实体,开启拜占廷帝国独立发展史。在此期间确立的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制度、以皇帝为最高首脑的基督教国教政策和以君士坦丁堡为核心的帝国版图,成为拜占廷帝国千余年历史演化的基础。,3、早期拜占廷:查士丁尼时代,查士丁尼时代是早期拜占廷历史上最辉煌的阶段,是指查士丁尼王朝统治直到610年的时期,以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推行的各项政策和取得的种种业绩为主要标志。查士丁便任命其外甥查士丁尼一世为东方步骑兵司令,数年后,又封之为凯撒(副皇帝),辅佐他治理帝国。查士丁尼在任凯撒期间成为帝国军政大计的实际制定者,也是内外政策的实施人,其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初步得以施展。在此期间,查士丁尼积极推行“清除内患,化解外争”的政策。同时,他取消前任皇帝的宗教政策,重申对尼西亚信经正统教义的支持,暂时消除因宗教对立造成的社会动荡。527年4月初,他任命查士丁尼为共治帝,正式确定其爱甥的帝位继承权。,辅佐查士丁期间,查士丁尼十分注意网罗各方面的人才,不以出身门第为标准,任人唯贤,唯才是用,为其日后治理帝国作组织准备。对查士丁尼统治起重要作用的人物贝利撒留(505-565年)也是巴尔干半岛色雷斯地区的农民之子。查士丁尼一世对这个青年军官极为赏识和信任,任命他担任东部战区总司令,当时后者仅24岁。特里波尼安(约500542年)、卡帕多西亚的约翰(约500548年)和彼得巴特利基欧斯(约500565年)等人虽然出身低贱,却因才能出众受到查士丁尼的重用。527年8月1日,查士丁一世去世,同日,查士丁尼一世即位。为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实现重建昔日罗马大帝国的理想,他制定全面的改革方案和对外征服战争的计划。,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一世即位之初,首先下令开始立法工作,529年4月,经过一年多努力编成的10卷本查士丁尼法典正式颁布,其收编范围自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连(117-138年在位)到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历代皇帝颁布的法律。该法律颁布后立即取代其他与此矛盾的旧法,成为拜占廷帝国唯一具有权威性的法典。该法典包括前言、法理一卷、私法七卷和刑法一卷,534年修订后又增加公法三卷。530年,特里波尼再次指导扩大为16人的法学编辑委员会编辑法学汇编,并于三年后编成颁布。该书汇集古代法学家的论著,共分50卷,是学者们阅读参考约2000部古书,编撰的包括300万行内容的巨著。为了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人才,查士丁尼要求特里波尼安、狄奥菲鲁斯和贝鲁特法律教授多罗塞乌斯完成法理概要,并于533年发表,全书分为五卷,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明确的法学概念简明系统地总结法学汇编的全部内容。,在查士丁尼统治末期,他又将自己在534年以后30年期间颁布并没能收入法典的法令编辑成查士丁尼新律作为补充,与前几部法律书有所区别的是,查士丁尼新律使用希腊语完成。这样,查士丁尼一世就完成了罗马民法大全的编辑工作。由于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遂成为欧洲各国的法律范本。不仅如此,由于这部法典明确地确定公法和私法的概念,为私有制的商品社会关系提供法律基础,因此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我国法学界和史学界对查士丁尼的立法活动多有研究,学者们从历史的角度提出独到的评价,认为:查士丁尼的立法不仅从人类法制史的角度看是一个伟大的历史里程碑,而且从政治史和经济史的角度看也是一个伟大的历史里程碑,因为法典既是对古代罗马法制传统的总结,也是对自罗马到拜占廷时期政治经济发展演变的反映,它不是以复旧和倒退为原则,而是以承认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并在政策上促进其发展为出发点。,内政改革:查士丁尼一世的内政改革以强化皇权和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和发展城乡生产的经济改革为中心。加强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是查士丁尼一世上台伊始首先推行的政策,这一政策是他企图重建古罗马帝国理想的核心,也是其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查士丁尼清楚地认识到,皇权面临两种威胁,其一是代表大土地贵族和旧王朝贵族势力的复辟力量,其二是代表古罗马帝国公民政治传统的党派势力,他们经常利用下层民众的不满情绪制造事端。查士丁尼首先立法强调皇权至上,君权神授的思想,企图在基督教思想原则和价值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拜占廷帝国社会里构建起皇帝神圣、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基础。同时,他除继续实行戴克里先以来的种种皇帝崇拜的礼仪外,还仿效波斯等东方国家君主专制制度,制定大量对皇帝顶礼膜拜的规定,终于将其“一位皇帝”的政治抱负付诸实践。,为了剪除不利于专制皇权的贵族势力和党派势力,查士丁尼利用532年的君士坦丁堡尼卡起义的机会对他们进行毁灭性打击。他密令贝利撒留率领军队进行大屠杀,当场杀死数万人。在随后进行的清算中,查士丁尼无情地屠杀任何异己势力。他的这一血腥恐怖政策消除了皇权的敌人和威胁王朝统治的隐患,基本上改变了君士坦丁堡民众参与政治的传统,也清除了对皇权构成威胁的主要社会因素。查士丁尼的行政改革包括中央和地方管理体制改革。他一方面加强中央政府各部门的调整,精简机构,取消对强化皇权无用的官职。542年,查士丁尼立法取缔执政官一职,宣布以537年为新纪年的开端。这一系列政策调整使他梦寐以求的“一个帝国”的君主专制得到稳固和加强。查士丁尼一世的经济改革主要落实在税收和商业两个方面。在税收方面,他首先针对大地主和大土地贵族势力的兴起采取措施。,为限制大贵族和大地主的发展,查士丁尼取消贵族地主享有的免税权,要求大地主根据各自土地的多寡和劳动力的人数按时按量完成税收。他还以各种借口对最有势力的地主采取没收地产、强迫捐献和依法惩处的措施。查士丁尼还下令清理全国税户,确定税收等级,增加新税种,整顿全国税收机构,严厉整肃税收机构官僚队伍。发展商业贸易是查士丁尼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拜占廷帝国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利用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丝绸之路”在东西方贸易中获得巨大的利益。查士丁尼决心打通新的商路,发展海上势力,建立东西方之间直接的商业往来,打破波斯人的垄断,以使拜占廷人能在对东方的商业活动中占有更大的份额。查士丁尼还从中国引进育蚕技术,表明他发展对外商业政策的决心,普罗柯比在哥特战争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记载。查士丁尼为了保护拜占廷帝国的商业利益,不惜发动战争,与波斯展开对红海贸易的激烈争夺。,宗教政策:查士丁尼的宗教政策是为其建立统一帝国的总目标服务的。查士丁尼公开宣布自己是正统国教的保护人,对教会拥有至高权力,同时,大力支持教会兴建教堂和修道院,并授予教会多方面的特权。529年,查士丁尼关闭被视为古典思想中心和传播异教学说基地的雅典哲学院,许多不愿屈服的著名教授被流放,学院的财产被没收。查士丁尼对“一性论派”的政策不仅涉及复杂的宗教问题,而且与中央政府对东方行省的政策有密切联系。查士丁尼最初公开宣布支持正统的卡尔西顿信条,并强迫君士坦丁堡大教长于518年颁布教会法,确定“一性论派”为异端,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对该派信徒的迫害和“一性论派”教徒的反迫害斗争。548年,查士丁尼重新全面推行反“一性论派”政策,主持召开第五次基督教大会,决定严厉迫害“一性论派”信徒和所有反对其宗教政策的人士。这些措施激起东部各省的起义,加强东方居民脱离帝国的离心力,为阿拉伯人在数十年后顺利征服这些地区埋下了伏笔。,征服战争:查士丁尼为重建昔日罗马帝国的光荣竭尽全力,为此他重新修建君士坦丁堡。532年的“尼卡起义”使城市中心区的建筑被尽数摧毁。查士丁尼聘请当时著名的建筑师伊塞多利和安赦米奥斯制定庞大的计划,下令他们立即监督施工。5年后,宏伟的圣索非亚教堂屹立在城市中心,成为拜占廷建筑风格的代表作,堪称中古世界的一大奇观。据普罗柯比在建筑一书中的记载,这个时期在君士坦丁堡建立的教堂有座。查士丁尼一生发动多次对外战争,以恢复古代罗马帝国的疆域。他即位以前,拜占廷帝国已经丧失对地中海西部地区的控制。查士丁尼一世发动的多次对外战争似乎完成了“光复帝国”的“伟大事业”,恢复罗马帝国光荣的愿望似乎得到暂时的满足。,查士丁尼的对外战争主要包括“汪达尔战争”、“哥特战争”和“波斯战争”,普罗柯比对这些战争作过详细的记载,使我们得以了解这些战争的细节。查士丁尼派遣拜占廷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将领贝利撒留担任东部军区总司令,抵抗波斯军队的入侵,意图稳固东方边防,而后将军事中心转移到西部。531年,贝利撒留率领边防军巡戈于帝国东部边界,在美索布达米亚北部达拉斯城与波斯军队相遇,他摆出新阵型,以少胜多,取得大捷。拜占廷帝国在西地中海征服战争的打击目标是占据迦太基的汪达尔王国、控制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和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533年6月贝利撒留统领1.5万人和数百条战舰渡海直取汪达尔王国。贝利撒留首先在东哥特人控制下的西西里岛休整部队。次年,拜占廷军队于防务薄弱的卡布特瓦达突然登路,从陆地和海上同时发起进攻,击败汪达尔国王盖利摩尔(530533年在位),贝利撒留还在9月代基蒙战役中重创汪达尔主力军,并乘势夺取卡尔西丹城,最终取得特里卡马洛战役大捷。,此后,拜占廷军队续追击向西逃窜的盖利摩尔残部,在伊彭城消灭最后一股敌军,生擒盖利摩尔。被俘的汪达尔人大多被押往拜占廷,编为汪达尔人兵团,从此,这个民族逐渐从历史中消失。此后拜占廷人在北非地区的统治因土著居民摩尔人长期骚扰而处于动荡之中。汪达尔战争胜利后,查士丁尼一世又发动征服东哥特王国的战争。东哥特人于世纪末在拜占廷帝国皇帝泽诺支持下侵入意大利,并以拉文纳为都城建立东哥特王国。535年,贝利撒留再次领军作战,向西渡海,在西西里岛登陆,并以此岛为基地,沿意大利西海岸向北推进。最初,拜占廷军队进军顺利,夺取了西南重镇那不勒斯,而后又于536年底攻占罗马古都。查士丁尼一世增派拜占廷将领纳尔西斯率军攻打东哥特人都城拉文纳。最终,贝利撒留审时度势,施展外交阴谋,诱骗东哥特军队投降。拜占廷军队对外扩张的军事成就使查士丁尼一世重建罗马帝国的政治抱负得以实现。,虽然,查士丁尼一世重建的罗马帝国还不能与古罗马帝国相比,但是其疆域比他即位之初几乎扩大了一倍。此时,西地中海沿海地区和海上各大岛基本被征服,地中海再次成为帝国的内湖,拜占廷帝国成为西起沟通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直布罗陀海峡,东至两河流域中上游,北自多瑙河和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半岛,南抵尼罗河第二瀑布和马格里布,幅原广阔,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查士丁尼一世一生奋斗,生前基本上实现了他的理想,无论在内政还是在外交军事方面,他都取得令其后人羡慕的成就,罗马帝国似乎又重放光辉,查士丁尼似乎象其罗马帝国皇帝一样成为地中海世界的主宰。但是,查士丁尼一世的成就未能持久,大规模瘟疫和气象异常加剧了农业经济的瓦解,因“鼠疫”造成的人力资源短缺长达百年。565年,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同年,贝利撒留和普罗柯也比随之撒手人间。,他们毕生为之奋斗、苦苦追求的罗马大帝国不久便告瓦解,他们历尽坚辛、千方百计重现的罗马帝国的“光荣”也很快烟消云散,他们重温古罗马帝国的旧梦很快便破灭了。如果说君士坦丁时代的主要成就是完成了拜占廷国家初步形成的历史任务,那么查士丁尼时代就目睹了早期拜占廷国家试图恢复古罗马帝国的暂短成功和最终失败。早期拜占廷帝国的历史证明查士丁尼一世企图在古罗马帝国体制内为拜占廷国家寻求出路的计划落空了,他耗尽帝国国力勉强实现的政治理想只能维持一时,再现古代罗马帝国的神话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罗马帝国的光荣只能昙花一现,拜占廷国家的发展也只能适应新的历史环境。,4、中期拜占廷帝国史:伊拉克略王朝,伊拉克略王朝(610-711年)是由伊拉克略一世(610641年在位)创立的,统治百余年,共经六代皇帝。6世纪末和7世纪初,伊拉克略的父亲利用君士坦丁堡发生权力斗争和帝国皇帝更迭的机会,宣布独立,并派伊拉克略率领军队远征君士坦丁堡。伊拉克略遂联合埃及起义军队渡海直逼首都,在君士坦丁堡民众支持下,推翻篡位皇帝福卡斯(602-610年在位)的统治,建立新王朝。伊拉克略在首都人民的欢迎声中于610年秋季进入君士坦丁堡。,面对帝国内外交困的局势,伊拉克略一世即位后,毫不犹豫地进行国务改革,调整中央政府机构,整顿财政系统,加强军队建设。同时,他清楚地认识到罗马大帝国的光荣不过是一种梦想,查士丁尼一世时代的政策不能再继续下去,应该采取符合帝国实际情况的政策。这种基本思想促使他制定和实行深刻的军区制改革,推行帝国的军事化政策。他首先在帝国边防地区施行军事和行政改革措施,而后对当时帝国边防威胁最大的波斯人发动大规模军事远征,直捣波斯首都,彻底击败波斯帝国。可以说,伊拉克略王朝时期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实行军区制,使拜占廷帝国逐步军事化,是拜占廷国家进行的最重要的改革,对中期拜占廷帝国的强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伊拉克略王朝最重要的政绩是进行军区制改革,这是一场有关军事和行政制度的改革,由于这场改革以解决军事问题为主、且最终在帝国普遍建立军区,故被称为军区制改革,新制度则被称为军区制。,军区制改革:军区制的希腊语称呼为塞姆制,原意为“士兵名册”,后指军区。伊拉克略一世迫于波斯人对小亚细亚地区入侵的紧急形势,首先在小亚细亚东部地区建立亚美尼亚军区和奥普西金军区。此后,由于阿拉伯人的扩张,伊拉克略王朝的其他皇帝又在帝国其余地区建立军区。年建立的阿纳多利亚军区位于亚美尼亚军区西南。色雷斯军区附属于奥普西金军区成立于世纪末。这几个军区的建立使拜占廷国家在反击波斯人入侵的战争中实力大增,它们在提供兵员,补充军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成为伊拉克略一世发动远征,最终击败波斯人的基地。自世纪中期军区制在帝国境内全面推行,拜占廷大部分国土被置于军区制管理之下,全国共设立六大军区,即除了上述五个军区外,还有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希腊军区。此后不久,又组建起海上军区,辖治爱琴海上大小岛屿。,需要指出的是,军区与总督区的区别在于其管理结构不同。总督区各级权力机构与其他省区一样,仍然保持军事系统与行政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只是由总督区的最高首脑总督总揽军政权力。而在军区内,管理机构采取战时体制,不仅军政权力都由将军控制,而且军区的各级权力机构也按师、团、营等军事单位设立,行政权力附属于军事系统。与总督相比,军区首脑“将军”拥有更大的权力。另外,总督区内的社会结构与其他省区没有区别,两者都没有形成农兵阶层,军队主要是由领取军饷的职业军人组成。而军区制下则形成相对稳定的农兵阶层,他们成为拜占廷帝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军区制的社会基础是农兵,农兵阶层的形成与发展是军区制得以巩固的基础,因为获得军役土地的农兵是军区兵员和财力的源泉。农兵是经营军役地产并负有军役义务的农民。以田代饷的军役地产是形成农兵阶层的关键,也是拜占廷国家推行军区制进而推动拜占廷社会变革最明显的举措。,军区制从解决小农生计和加强地方管理入手,重新调整拜占廷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它不是以严酷的立法实现社会各阶层和居民职业的固定化,而是通过制度的改革,着重解决占人口大多数的小农的生存环境问题,进而为社会稳定创造有利条件。这一制度将成年公民按照军队的编制重新组织起来,屯田于边疆地区,平时垦荒种地,战时应招出征,平时以生产为主,战时以打仗为主,从而使军队具有广泛而稳定的兵源。军区制在稳定局势,缓解外敌入侵的威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这种制度使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的拜占廷帝国疆域逐步稳定,国力有所恢复。拜占廷国家凭借逐步恢复的经济实力和外交活动,实现与阿瓦尔人等其他民族之间的和平。这一时期,拜占廷军队先后击败波斯人,打垮阿瓦尔人,将阿拉伯军事扩张被阻止在小亚细亚和东地中海一线,使拜占廷帝国危危可笈的形势发生根本好转。军区制改革成为此后数百年拜占廷帝国强盛的基础。,波斯战争是伊拉克略一世统治时期拜占廷帝国进行的最重要的战事。波斯人在7世纪初以前,一直构成拜占廷帝国东方边境的主要威胁。波斯国王侯斯罗埃斯二世(589-628年在位)统治期间,对拜占廷帝国发动大规模的入侵,一度占领大部分拜占廷帝国东方领土,几乎将拜占廷人在亚洲和埃及的势力完全赶出这些地区,其兵锋所向直指君士坦丁堡。伊拉克略即位后首先为解除波斯人的威胁发动战争。他奔赴小亚细亚建立兵站,征召勇猛善战的小亚细亚士兵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伊拉克略进行的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备战极大地提高了军队士气和军事实力,622年春夏之交,他从小亚细亚军事基地凯撒利亚发兵,置已经被波斯人占领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等地区于不顾,选定幼发拉底河源头的波斯军队为攻击目标,从侧翼打击波斯军队。伊拉克略攻入波斯境内,击溃波斯人,取得波斯战争的重大胜利。拜占廷波斯战争经历三个阶段,拜占廷军队多次击败波斯军队。,波斯战争的最后阶段是在627年展开的,伊拉克略在古战场尼尼微附近与波斯主力展开决战,打败侯斯罗依斯亲自指挥的波斯主力军队,取得了击败波斯人的决定性胜利。同年底,拜占廷军队攻占泰西封兵临波斯首都城下。侯斯罗依斯遭到部下袭击,被囚禁并处死于泰西封。波斯新王卡瓦德(628-629年在位)即位后,立即向伊拉克略提议停战议和。4月3日,双方订立和约。波斯战争终以拜占廷军队的胜利结束,困扰拜占廷人数百年的波斯入侵问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但是,长期的战争使两国筋疲力尽,波斯国家陷入内乱和无政府状态,拜占廷人也需要时间休整。现代学者对伊拉克略发动的对波斯战争的胜利给以很高的评价,将他说成是“自图拉真以来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堪称拜占廷的汉尼拔”。正是由于拜占廷帝国实行军区制改革,才使拜占廷国家经历查士丁尼时代后期的危机,逐步进入其历史上的强盛时代。,中期拜占廷历史上最重要的对外战争还有阿拉伯战争。当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和哈里发国家大举扩张的时候,拜占廷帝国尚未完全从对波斯战争中恢复,特别是伊拉克略王朝末期的宫廷政变和军事叛乱严重削弱了帝国的实力。634年,新兴的阿拉伯国家首次与拜占廷帝国东部边境部队发生军事接触,阿拉伯骑兵攻占拜占廷东部边防重镇波斯特拉(今死海附近),迫使伊拉克略调集美索不达米亚和小亚细亚地区军队仓促应战。事实上,阿拉伯人对拜占廷人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很早以前就熟悉阿拉伯半岛上生活的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称之为贝督因人。世纪20年代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以后,由于穆罕默德的思想及其新宗教符合当地社会发展的趋势,故受到广泛欢迎,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迅速发展,新型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迅速兴起。阿拉伯骑兵首先穿过沙漠攻击叙利亚,在大马士革附近与奉命紧急增援的拜占廷将军贝恩尼斯相遇,636年,阿拉伯将领哈立德以灵活的战术彻底击败数倍之敌,5万拜占廷军队全军覆没。拜占廷前线部队被迫后撤。在此后几年内,拜占廷帝国在东地中海地区失地丧城,领土迅速缩小。拜占廷帝国军队在北非也遭到同样的打击。639年,阿拉伯军队开始入侵北非和埃及。642年,亚历山大教区大教长西留斯代表全教区居民宣布投降。拜占廷帝国在埃及数百年的统治从此宣告结束。数万阿拉伯主力骑兵风驰电策般地横扫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拜占廷军队残余势力,占领迦太基,征服当地土著人,迫使他们信仰伊斯兰教。然后,他们以摩洛哥为基地,以土著穆斯林军队为主力,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进犯西班牙。这样,阿拉伯军队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占领了欧、亚、非广大地区。655年,阿拉伯舰队首次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但是,阿拉伯军队所向披靡的扩张势头却遭到拜占廷皇帝君士坦丁四世(668-685年在位)的阻遏,君士坦丁堡成为他们始终未能逾越的最后屏障。,这位皇帝全面加强国防,调整对阿拉伯军队的作战部署,使东部一些军区有效地阻止阿拉伯军队的前进。特别是他广泛征集退敌良策,得到“希腊火”的配方和使用方法,并充分利用“希腊火”在海战中的杀伤力粉碎阿拉伯人对君士坦丁堡的海上进攻,挫败阿拉伯军队的扩张计划,迫使哈里发和谈。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希腊火是一种以石油为主体、混合了易燃树脂和硫磺等物质的粘稠油脂。它容易点燃,但不具备爆炸力,因此便于携带和运输。其性状如油,可以在水面上漂浮和燃烧,而且容易附着于物体表面。经过配制的希腊火一般被装入木桶,运送到前方供守城将士使用。士兵们通常使用管状铜制喷射器将它喷洒向敌人,然后射出带火的弓箭将它点燃。同年,拜占廷人和阿拉伯人订立30年和约,哈里发穆维雅(661680年在位)表示降服,承诺每年向拜占廷帝国进贡。现代历史学家高度评价拜占廷军队在年夏季取得的胜利,认为这是阿拉伯扩张势头遭到的最严重的阻遏,阿拉伯人征服欧洲的计划因此最终破产。,当代著名拜占廷学家奥斯特洛格尔斯基指出:“这一胜利使欧洲免遭阿拉伯军队的蹂躏和伊斯兰教文化的征服,其重大的历史意义远远超过胜利本身,它可以被视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717年夏季,由奥马尔哈里发的兄弟莫斯雷马萨统率的十余万阿拉伯陆军进入欧洲,从色雷斯方向严密封锁君士坦丁堡与欧洲的陆地联系。同时,大量阿拉伯海军舰船团团包围君士坦丁堡水上进出口,拜占廷帝国形势极为严峻。抵抗阿拉伯军队再度入侵的重大历史责任是由伊苏利亚王朝承担的。伊苏里亚王朝(717-802年)的创立者是利奥三世首先整顿君士坦丁堡城防,利用希腊火多次瓦解敌军攻势,而后,命令各军区分头出击,切断敌军的补给线,使孤军深入的阿拉伯人处境日益艰难。一年后,久战不决的阿拉伯军队因不习惯北方冬季的多雨天气,军中瘟疫流行,被迫撤退。,拜占廷军队乘势全线出击,沉重打击阿拉伯军队,奥马尔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