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课程组国家级课程课件.ppt
离 散 数 学,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软件学院,2022年11月24日星期四,离 散 数 学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4 九月 2,第5章 推理与证明技术,第5章 推理与证明技术 数学归纳法的使用 3CP规则相关证,5.1 本章学习要求,5.1 本章学习要求1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规则和公理,特别是命,5.2 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5.2 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 概念描述问题的句子;Add Y,推理的有效性和结论的真实性,有效的推理不一定产生真实的结论;而产生真实结论的推理过程未必是有效的。有效的推理中可能包含为“假”的前提,而无效的推理却可能得到为“真”的结论 。,推理的有效性和结论的真实性有效的推理不一定产生真实的结论;,推理的有效性和结论的真实性,所谓推理有效, 指的是它的结论是它前提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即,如果它的前提都为真,那么所得的结论也必然为真,而并不是要求前提或结论一定为真或为假; 如果推理是有效的话,那么不可能它的前提都为真时,而它的结论为假。,推理的有效性和结论的真实性所谓推理有效,,5.2.1 推理的基本概念和推理形式,定义5.2.1 设G1, G2, ,Gn,是公式,称H是G1, G2, ,Gn的逻辑结果(G1, G2, ,Gn共同蕴涵H),当且仅当H 是G1G2Gn的逻辑结果(logic conclusion)。记为G1, G2, ,Gn ,此时称G1, G2, ,Gn 为有效的(efficacious),否则称为无效的(inefficacious)。G1, G2, ,Gn称为一组前提(Premise),有时用集合来表示,记 = G1, G2, ,Gn。H称为结论(conclusion)。又称H是前提集合的逻辑结果。记为 H。,5.2.1 推理的基本概念和推理形式 定义5.2.1 设G,判定定理,定理5.2.1 公式H是前提集合=G1, G2, , Gn的逻辑结果当且仅当G1G2Gn为永真公式。,证明:“”若G1, G2, ,Gn ,但G1G2GnH不是永真式。于是,必存在G1, G2, ,Gn,H的一个解释I,使得G1G2Gn为真,而H为假,因此对于该解释I,有G1, G2, ,Gn都为真,而H为假,这就与推理形式G1, G2, ,Gn 是有效的相矛盾,故:G1G2GnH是永真公式。,判定定理定理5.2.1 公式H是前提集合=G1, G2,判定定理(续),“”若G1G2GnH是永真式,但G1, G2, ,Gn 不是有效的推理形式,故存在G1, G2, ,Gn, H的一个解释I,使得G1, G2, ,Gn都为真,而H为假,故G1G2Gn为真,而H为假,即是说G1G2GnH为假,这就与G1G2GnH是永真式相矛盾,所以G1, G2, ,Gn 是有效的推理形式。,判定定理(续) “”若G1G2GnH是永真,“”与“”的不同,1.“”仅是一般的蕴涵联结词,GH的结果仍是一个公式,而“”却描述了两个公式G,H之间的一种逻辑蕴涵关系,G H的“结果”,是非命题公式;,2. 用计算机来判断G H是办不到的。然而计算机却可“计算”公式GH是否为永真公式。,“”与“”的不同1.“”仅是一般的蕴涵联结词,GH的,1、真值表技术,设P1,P2,Pn是出现在前提G1,G2,Gn和结论H中的一切命题变元,如果将P1,P2,Pn中所有可能的解释及G1,G2,Gn,H的对应真值结果都列在一个表中,根据“”的定义,则有判断方法如下:,对所有G1,G2,Gn都具有真值T的行(表示前提为真的行),如果在每一个这样的行中,H也具有真值T,则H是G1,G2,Gn的逻辑结果。对所有H具有真值为F的行(表示结论为假的行),如果在每一个这样的行中,G1,G2,Gn中至少有一个公式的真值为F(前提也为假),则H是G1,G2,Gn的逻辑结果.,1、真值表技术 设P1,P2,Pn是出现在前提G1,例5.2.1,判断下列H是否是前提G1,G2的逻辑结果(1)H:Q;G1:P;G2:PQ;(2)H:P; G1:PQ;G2:Q;(3)H:Q;G1:P;G2:PQ。,解,例5.2.1 判断下列H是否是前提G1,G2的逻辑结果解PQ,5.2.2 判断有效结论的常用方法,5.2.2 判断有效结论的常用方法 要求=G1, G2,离散数学课程组国家级课程课件,设G,H,S是任何的公式,则:,基本等价公式,1:G(HS)(GH)S(结合律)2: G(HS)(GH)S3:GHHG (交换律)4:GHHG5:GGG (幂等律)6:GGG7:G(GH) G (吸收律)8:G(GH) G,设G,H,S是任何的公式,则:基本等价公式1:G(HS,9:G(HS)(GH)(GS)(分配律) 10:G(HS)(GH)(GS)11:GG(同一律) 12:GG 13:G(零律) 14:G15:GG (排中律)16:GG (矛盾律),基本等价公式(续),9:G(HS)(GH)(GS)(分配律)基本,基本等价公式(续),17:(G)G(双重否定律)18:(GH)GH(De MoRGan定律) 19:(GH)GH20: (GH)(GH)(HG)(等价式)21:(GH)(GH)(蕴涵式)E22: GG(假言易位)E23: GG(等价否定等式)E24: (G)(G)G(归谬论),基本等价公式(续)17:(G)G(双重否定律),5.2.2 判断有效结论的常用方法,5.2.2 判断有效结论的常用方法 要求=G1, G2,真值表技术,真值表技术G1G2G3GnH0101001011101001,2 推理定律,设G,H,I,J是任意的命题公式,则有:,I1:GHG(简化规则)I2:GHHI3:GGH(添加规则)I4:HGHI5:GGHI6:HGHI7:(GH)GI8:(GH)HI9:G,HGH,2 推理定律设G,H,I,J是任意的命题公式,则有:I1:,2 推理定律(续),6)I10:G,GHH (选言三段论) I11:G,G HH7)I12:G,GHH(分离规则)8)I13:H,GHG(否定后件式)9)I14:GH,HIGI(假言三段论)10)I15:GH,GI,HII (二难推论),2 推理定律(续)6)I10:G,GHH,例子,1)、前提:1. 如果明天天晴,我们准备外出旅游。PQ2明天的确天晴。P结论:我们外出旅游。Q可描述为:PQ,PQ(分离规则)2)、前提:1.如果一个人是单身汉,则他不幸福。PQ2.如果一个人不幸福,则他死得早。QR结论:单身汉死得早。 PR可描述为:PQ,QRPR(假言三段论),例子1)、前提:,例子(续1),3)、某女子在某日晚归家途中被杀害,据多方调查确证,凶手必为王某或陈某,但后又查证,作案之晚王某在工厂值夜班,没有外出,根据上述案情可得前提:1.凶手为王某或陈某。PQ 2.如果王某是凶手,则他在作案当晚必外出PR 3.王某案发之晚并未外出。 R结论:陈某是凶手。Q则可描述为:PR,RP(否定后件式) PQ,PQ(选言三段论),例子(续1)3)、某女子在某日晚归家途中被杀害,据多方调查确,例子(续2),4)、前提:1.如果某同学为省二级以上运动员,则他将被大学录取。PR2.如果某同学高考总分在560分以上,则将被大学录取。QR3.某同学高考总分在560分以上或者是省二级运动员。PQ 结论:该同学被大学录取。R 则上述例子可描述为: PQ,PR,QRR(二难推论),例子(续2)4)、前提:,3 演绎法,演绎法是从前提(假设)出发,依据公认的推理规则和推理定律,推导出一个结论来。,3 演绎法 演绎法是从前提(假设)出发,依据公,引入推理规则,在数理逻辑中,主要的推理规则有: P规则(称为前提引用规则):在推导的过程中,可随时引入前提集合中的任意一个前提; 规则(逻辑结果引用规则):在推导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引入公式S,该公式S是由其前的一个或多个公式推导出来的逻辑结果。 规则(附加前提规则):如果能从给定的前提集合与公式P推导出S,则能从此前提集合推导出PS。,引入推理规则在数理逻辑中,主要的推理规则有:,演绎的定义,定义5.2.2 从前提集合推出结论H的一个演绎是构造命题公式的一个有限序列: H1,H2,Hn 其中,Hi或者是中的某个前提,或者是前面的某些Hj(ji)的有效结论,并且Hn就是H,则称公式H为该演绎的有效结论,或者称从前提能够演绎出结论H来。,演绎的定义定义5.2.2,例5.2.2 设前提=PQ,PR,QS,G=SR。证明G。,例5.2.2,证明G的方法 ?,(1)建立公式PQ, PR, QS, SR的真值表,利用真值表技术,判断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逻辑关系;(2)利用公式的等价转换,判断公式(PQ)(PR)(QS)(SR)是否是永真公式;(3)任取解释I,若I满足(PQ)(PR)(QS),证明I满足(SR);(4)利用演绎法中的直接证明方法,证明如何从前提演绎出结论;(5)由于结论为(SR),而SRSR,为此可以采取引入附加前提S,采用CP规则,利用演绎法证明如何从前提演绎出结论。,证明G的方法 ?(1)建立公式PQ, PR, Q,例5.2.2,证明1 PQP PQT,(1),E QSP PST,I SPT,E PRP (PR)(RP) ,E PR ,I SR T,I SRT,(9),E,设前提=PQ,PR,QS,G=SR。证明G。,例5.2.2 证明1 PQP设前提=P,证明2 SP(附加前提) QSP QT,I PQP PT,I PR P (PR)(RP) ,E PR,I R T,I SR CP, SR T, ,E,设前提=PQ,PR,QS,G=SR。证明G。,证明2 SP(附加前提)设前提=PQ,P,例5.2.3,证 RP(附加前提)RPPPT,IP(QS)PQST,IQPST,IRSCP,设=P(QS),RP,Q,G=RS。证明:G。,例5.2.3证 RP(附加前提)设=P(Q,4 间接证明法(反证法),前面使用过的一些证明方法都是正向推理。但在数学领域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当采用正向推理时很难从前提为真推出结论为真。,PQ等价于QP,因此,为了间接地证明PQ,可以假设Q为假(Q),然后证明P为假(P)。,4 间接证明法(反证法) 前面使用过的一些证明方法,例5.2.4,设n是一个整数,证明:如果n2是奇数,那么n是奇数。,证明 设n是偶数,则n2k,这里k是一个整数。于是有: n2(2k)2=4k2=2(2k2)所以n2是偶数。 因而证明了若n是偶数,则n2是偶数,它是已知命题的逆否式。因此,证明了所给的命题。,例5.2.4 设n是一个整数,证明:如果n2是奇数,那么,定义5.2.3, 假设G1,G2,Gn是一组命题公式,P1,P2,Pn是出现在中的一切命题变元,I是它的任意解释,若有解释I使G1G2Gn取值为“真”,则称公式G1,G2,Gn是一致的,或者说是相容的。 如对任意的解释I,都有G1G2Gn取值为“假”,则称公式G1,G2,Gn是不一致的。或者说G1G2Gn是一个矛盾式。,G1G2Gn是矛盾式当且仅当G1G2Gn,其中,R可为任意公式,RR为一矛盾式。,定义5.2.3 假设G1,G2,Gn是一组命题公式,,间接证明方法,将结论的否定加入到前提集合中构成一组新的前提,然后证明这组新的前提集合是不相容的,即蕴涵一个矛盾式。G1,G2,Gn,H RR,定理5.2.2 设命题公式集合G1,G2,Gn是一致的,于是从前提集合出发可以逻辑地推出公式H的充要条件是从前提集合G1,G2,Gn ,H出发,可以逻辑地推出一个矛盾(永假)式来。,间接证明方法将结论的否定加入到前提集合中构成一组新的前提,然,例5.2.5,证明不存在有理数p/q其平方为2,即,证明 是无理数。,证明 对某两个整数p和q,假设(p/q)2=2成立,并且p和q没有公因子。如果原来选择的p/q不是最小项,则可以用它等价的最小项形式来取代它。 于是p2=2q2,所以p2是偶数,这就推出p是偶数,因为一个奇数的平方是奇数。,例5.2.5证明不存在有理数p/q其平方为2,即,证明,例5.2.5 证明(续),因此存在某个整数n使得p2n成立。因此2q2p2(2n)2=4n2, 即有q2=2n2,所以q2是偶数,从而q是偶数,于是得到p和q都是偶数,故它们有一个公因子2,这与假设相矛盾。 因此假设一定为假。,例5.2.5 证明(续) 因此存在某个整数n使得p2n成,例5.2.6,用反证法证明二难推论 PQ,PR,QRR,证明 PR P R (附加前提) P T,I QR P Q T,I PQ P ,I PP ,I,例5.2.6用反证法证明二难推论 PQ,PR,QR,三种证明方法之间的关系,G1,G2,Gn, G1,G2,Gn () G1,G2,Gn() G1,G2,Gn,反证法CP规则证明法直接证明法,三种证明方法之间的关系 G1,G2,Gn,5.2.3 命题逻辑推理的难点,1、弄清楚蕴涵式PQ的逻辑关系及其真值,这里Q是P的必要条件。无论蕴涵关系如何表述,都要仔细地区分出蕴涵式的前件和后件。2、推理过程中推理规则、基本等值式和逻辑蕴涵式的引用要适当,逻辑思维要清晰。,5.2.3 命题逻辑推理的难点 1、弄清楚蕴涵式PQ的逻,5.2.3 命题逻辑推理的难点,3、弄清楚几种推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对于命题逻辑推理而言,任何一个问题的推理,都可以采取三种推理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来证明,针对不同的问题选用不同的推理方法。一般而言,对于结论是蕴涵式或析取式的,大多可以采取带CP规则的直接证明方法。,5.2.3 命题逻辑推理的难点 3、弄清楚几种推理方法的区,5.2.4 命题逻辑推理的应用,例5.2.7 符号化下面的语句,并用演绎法证明结论是否有效。 或者明天下午是天晴,或者是下雨;如果明天下午是天晴,则我将去看电影;如果我去看电影,我就不看书。如果我看书,则天在下雨。,设P:明天下午天晴; Q:明天下午下雨; R:明天下午去看电影;S:明天下午看书。 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 P Q,PR,RS SQ。,5.2.4 命题逻辑推理的应用 例5.2.7 符号化下面,例5.2.7 证明,(1)S P (附加前提) (2)RS P (3)R ,(1),(2),I (4)PR P (5)P ,(3),(4),I (6)P Q (7)Q ,(4),(7),I,例5.2.7 证明 (1)S,例5.2.8,一个公安人员审查一件盗窃案,已知的事实如下: A或B盗窃了x; 若A盗窃了x,则作案时间不能发生在午夜前; 若B证词正确,则在午夜时屋里灯光未灭; 若B证词不正确,则作案时间发生在午夜前; 午夜时屋里灯光灭了。B盗窃了x。,例5.2.8一个公安人员审查一件盗窃案,已知的事实如下:,例5.2.8 证明,设 P:A盗窃了x;Q:B盗窃了x; R:作案时间发生在午夜前; S:B证词正确; T:在午夜时屋里灯光未灭。 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PQ,PR,ST,SR,T Q,例5.2.8 证明 设 P:A盗窃了x;Q:B盗窃了x;,例5.2.8 证明(续),证明1 采用直接证明方法(反证法请学生完成) (1)T (2)ST (3)S ,(1),(2),I (4)SR (5)R ,(3),(4),I (6)PR P (7)P ,(5),(6),I (8)PQ (9)Q ,(7),(8),I,例5.2.8 证明(续)证明1 采用直接证明方法(反证法请,回顾,1、推理规则:P: 前提T: 中间结论CP: PQ E24:I15:,回顾1、推理规则:,2、三种证明方法,G1,G2,Gn G1,G2,Gn,直接证明法反证法CP规则证明法,G1,G2,Gn (),2、三种证明方法 G1,G2,Gn直接证明法G1,证明 令 P:马会飞;Q:羊吃草; R:母鸡是飞鸟; S:烤熟的鸭子会跑。符号化上述语句为:=PQR,RS,S,G=Q。证明G。,如果马会飞或羊吃草,则母鸡就会是飞鸟;如果母鸡是飞鸟,那么烤熟的鸭子还会跑;烤熟的鸭子不会跑。所以羊不吃草。,例5.2.8,证明 令 P:马会飞;Q:羊吃草;如果马会飞或羊吃草,则母,例5.2.8 证明 (续),S PRS PR T,IPQR P(PQ) T,IPQ T,EQ T,I,例5.2.8 证明 (续)S,5.3 谓词逻辑的推理理论,5.3.1 谓词演算的演绎与推理,定义5.3.1 设G1, G2, ,Gn,是公式,称H是G1, G2, ,Gn的逻辑结果(G1, G2, ,Gn共同蕴涵H),当且仅当H 是G1G2Gn的逻辑结果(logic conclusion)。记为G1, G2, ,Gn ,此时称G1, G2, ,Gn 为有效的(efficacious),否则称为无效的(inefficacious)。G1, G2, ,Gn称为一组前提(Premise),有时用集合来表示,记 = G1, G2, ,Gn。H称为结论(conclusion)。又称H是前提集合的逻辑结果。记为 H。,5.3 谓词逻辑的推理理论 5.3.1 谓词演算的演绎与,定理5.3.1,定理5.3.1 公式H是前提集合=G1, G2, ,Gn的逻辑结果当且仅当G1G2Gn为有效公式。,定理5.3.1 定理5.3.1 公式H是前提集合=G1,谓词演算中的有效公式,(1)E25:(x)G(x) = (y)G(y); E26:(x)G(x) = (y)G(y); -(改名规则) (2)E27: (x)G(x) = (x)G(x); E28:(x)G(x) = (x)G(x); - (量词转换律/量词否定等值式),谓词演算中的有效公式 (1)E25:(x)G(x) = (,谓词演算中的有效公式(续),(3)E29:(x)(G(x)S) = (x)G(x)S; E30:(x)(G(x)S) = (x)G(x)S; E31:(x)(G(x)S) = (x)G(x)S; E32:(x)(G(x)S) = (x)G(x)S; - (量词辖域的扩张与收律),谓词演算中的有效公式(续),谓词演算中的有效公式,(4)E33:(x)(G(x)H(x) =(x)G(x)(x)H(x); E34:(x)(G(x)H(x) =(x)G(x)(x)H(x); (量词分配律)(5)E35:(x)G(x)(x)H(x) =(x)(y)(G(x)H(y); E36:(x)G(x)(x)H(x) =(x)(y)(G(x)H(y);,注意: (x)(G(x)H(x) =(x)G(x)(x)H(x);,谓词演算中的有效公式(4)E33:(x)(G(x)H(x,一 推理规律,(1)I16:(x)G(x) (x)G(x);(2)I17:(x)G(x)(x)H(x)(x)(G(x)H(x) I18:(x)(G(x)H(x)(x)G(x)(x)H(x)(3)I19:(x)(G(x)H(x)(x)G(x)(x)H(x) I20:(x)(G(x)H(x)(x)G(x)(x)H(x),一 推理规律(1)I16:(x)G(x) (x)G(,推理规律(续),(4)I21:(x)(y)G(x,y) (y)(x)G(x,y); I22:(x)(y)G(x,y) (y)(x)G(x,y); I23:(y)(x)G(x,y) (x)(y)G(x,y); I24:(y)(x)G(x,y) (x)(y)G(x,y); I25:(x)(y)G(x,y) (y)(x)G(x,y);,推理规律(续)(4)I21:(x)(y)G(x,y) ,二 推理规则,1、US(全称特指规则,Universal Specify): (x)G(x) G(y),其中G(x)对y是自由的 推广: (x)G(x) G(c),其中c为任意个体常量,2、ES(存在特指规则, Existential Specify ): (x)G(x) G(c),其中c为特定个体常量,二 推理规则1、US(全称特指规则,Universal S,推理规则(续),3、UG(全称推广规则, Universal Generalize ): G(y) (x)G(x),其中G(y)对x是自由的,4、EG(存在推广规则, Existential Generalize ): G(c) (x)G(x),其中c为特定个体常量 推广: G(y) (x)G(x),其中G(y)对x是自由的,推理规则(续)3、UG(全称推广规则, Universal,4.4.2 Skolem标准型,定义4.4.2 设公式G是一个前束范式,如消去G中所有的存在量词和全称量词,所得到的公式称为Skolem标准型。,定理4.4.2 任意一个公式G都有相应的Skolem标准形存在,但此Skolem标准形不一定与原公式等值。,4.4.2 Skolem标准型 定义4.4.2 设公式G,例4.4.2,求公式(x)(y)(z)(u)(v)(w)P(x, y, z, u, v, w)的Skolem标准型。,消去(y),消去(x),(y)(z)(u)(v)(w)P(a, y, z, u, v, w),(z)(u)(v)(w)P(a, y, z, u, v, w),消去(z),(u)(v)(w)P(a, y, z, u, v, w),(x)(y)(z)(u)(v)(w)P(x,y,z,u,v,w),消去(w),(v)(w)P(a, y, z, f(y,z), v, w),消去(u),(w)P(a, y, z, f(y,z), v, w),P(a, y, z, f(y,z), v, g(y,z,v),消去(v),解,例4.4.2求公式(x)(y)(z)(u)(v)(,推理规则的正确使用(1),例5.3.1 设实数集中,语句“不存在最大的实数”可符号化为: (x)(y)G(x, y)。 其中:G(x, y):yx。,推导1: (1)(x)(y)G(x, y) P (2)(y)G(y, y) US,(1),分析:推导1是错误的。正确的推导如下: (1)(x)(y)G(x, y) P (2)(y)G(z, y) US,(1),注意:使用US规则来消去量词时,所选用取代x的变元y在公式中必须是自由的。,推理规则的正确使用(1)例5.3.1 设实数集中,语句“不,推理规则的正确使用(2),推导2: (1)(x)(y)G(x, y) P (2)(y)G(z, y) US,(1) (3)G(z, c) ES,(2),分析:推导2是错误的。正确的推导如下: (1)(x) (y)G(x, y) P (2)(y)G(z, y) US,(1) (3)G(z, f(z) ES,(2),注意:使用ES规则来消去量词时, 若还有其它自由变元时,则必须用关于自由变元的函数符号来取代常量符号.,推理规则的正确使用(2)推导2:分析:推导2是错误的。正确的,推理规则的正确使用(3),推导3: (1)(y)G(z, y) P (2)(y)(y)G(y, y) UG,(1),分析:推导3是错误的。正确的推导如下: (1)(y)G(z, y) P (2)(z)(y)G(z, y) UG,(1),注意:使用UG规则来添加量词时, 所使用的变元符号不能与辖域内的变元符号相同.,推理规则的正确使用(3)推导3:分析:推导3是错误的。正确的,推理规则的正确使用(4),推导4: (1)G(x, c) P (2)(x)G(x, x) EG,(2),分析:推导4是错误的。正确的推导如下: (1)G(x, c) P (2)(y)G(x, y) EG,(2),注意:使用EG规则来添加量词时, 所使用的变元符号不能与辖域内的变元符号相同.,推理规则的正确使用(4)推导4:分析:推导4是错误的。正确的,5.3.2 谓词演算的综合推理方法,(1)推导过程中可以引用命题演算中的规则P 和规则T 。(2)如果结论是以条件的形式(或析取形式)给出,我们还可以使用规则CP。(3)若需消去量词,可以引用规则US和规则ES。(4)当所要求的结论可能被定量时,此时可引用规则UG和规则EG将其量词加入。,5.3.2 谓词演算的综合推理方法(1)推导过程中可以引用,谓词演算的综合推理方法(续),(5)证明时可采用如命题演算中的直接证明方法和间接证明方法。(6)在推导过程中,对消去量词的公式或公式中不含量词的子公式,完全可以引用命题演算中的基本等价公式和基本蕴涵公式。(7)在推导过程中,对含有量词的公式可以引用谓词中的基本等价公式和基本蕴涵公式。,谓词演算的综合推理方法(续)(5)证明时可采用如命题演算中的,例5.3.1,解 设H(x):x是人;M(x):x是要死的;s:苏格拉底。则符号化为: (x)(H(x)M(x),H(s)M(s),证明苏格拉底三段论:“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证明:(1)(x)(H(x)M(x)P(2)H(x)M(x)US,(1)(3)H(s)P(4)M(s)T,(2),(3),I,证明:(1)(x)(H(x)M(x)P (2)H(s)M(s)US,(1) (3)H(s)P (4)M(s)T,(2),(3),I,(4)错了!正确的为,例5.3.1 解 设H(x):x是人;M(x):x是要死的;,例5.3.2,证明:(x)(P(x)Q(x),(x)P(x)(x)Q(x),有下面的推导: (1)(x)(P(x)Q(x) P (2)P(x)Q(x) US,(1) (3)(x)P(x) P (4)P(c)ES,(3) (5)Q(c)T,(2),(4),I (6)(x)Q(x) EG,(5),错!,例5.3.2 证明:有下面的推导:错!,例5.3.2(),推导可修改为:(1)(x)(P(x)Q(x)P(2)(P(c)Q(c)US,(1)(3)(x)P(x)P(4)P(c)ES,(3)(5)Q(c)T,(2),(4),I(6)(x)Q(x)EG,(5),还错!,c=5,c=3,例5.3.2()推导可修改为:还错!c=5c=3,例5.3.2(),正确地推导如下:(1)(x)P(x)P(2)P(c)ES,(1)(3)(x)(P(x)Q(x)P(4)(P(c)Q(c)US,(3)(5)Q(c)T,(2),(4),I(6)(x)Q(x)EG,(5),例5.3.2()正确地推导如下:,例5.3.3 ,证明:1)(x)(P(x)Q(x)P 2)(P(c)Q(c) ES,1) 3)P(c)T,2),I 4)Q(c)T,2),I 5)(x)P(x)EG,3) 6)(x)Q(x)EG,4) 7)(x)P(x)(x)Q(x)T,5),6),I,证明:(x)(P(x)Q(x)(x)P(x)(x)Q(x),例5.3.3 证明:1)(x)(P(x)Q(x),例5.3.3(续1),1)(x)P(x)(x)Q(x)P2)(x)P(x)T,1),I3)P(c)ES,2)4)(x)Q(x)T,1),I5)Q(c)ES,4)6)(P(c)Q(c)T,3),4),I7)(x)(P(x)Q(x)EG,6),请看上述推论的逆推导:,错!,P(x):x喜欢踢足球;Q(x):x喜欢跳舞,例5.3.3(续1)1)(x)P(x)(x)Q(x),例5.3.3(续2),正确地推导:1)(x)P(x)(x)Q(x)P2)(x)P(x)T,1),I3)P(c)ES,2)4)(x)Q(x)T,1),I5)Q(b)ES,4)6)(P(c)Q(b)T,3),4),I7)(x)(y)(P(x)Q(y)EG,6),例5.3.3(续2)正确地推导:,例5.3.4,证明(采用反证法,CP规则的方法由学生完成):1) (x)P(x)(x)Q(x)P(附加前提)2) (x)P(x)(x)Q(x)T,1),E3) (x)P(x)T,2),I4) (x)Q(x)T,2),I5) (x)P(x)T,3),E6) P(c) ES,5),证明(x)(P(x)Q(x)(x)P(x)(x)Q(x),例5.3.4 证明(采用反证法,CP规则的方法由学生完成):,例5.3.4 证明(续),7) (x)Q(x) T,4),E8) Q(c) US,7)9) P(c)Q(c) T,6),8),I10)(P(c)Q(c) T,9),E11)(x)(P(x)Q(x) P12)(P(c)Q(c) US,11)13) (P(c)Q(c)(P(c)Q(c) T,10),12),例5.3.4 证明(续) 7) (x)Q(x),5.3.3 谓词逻辑推理的难点,(1)在推导过程中,如既要使用规则US又要使用规则ES消去公式中的量词,而且选用的个体是同一个符号,则必须先先使用规则ES,再使用规则US。然后再使用命题演算中的推理规则,最后使用规则UG或规则EG引入量词,得到所要的结论。(2)如一个变量是用规则ES消去量词,对该变量在添加量词时,则只能使用规则EG,而不能使用规则UG;如使用规则US消去量词,对该变量在添加量词时,则可使用规则EG和规则UG。,5.3.3 谓词逻辑推理的难点(1)在推导过程中,如既要使,谓词逻辑推理的难点(续),(3)如有两个含有存在量词的公式,当用规则ES消去量词时,不能选用同样的一个常量符号来取代两个公式中的变元,而应用不同的常量符号来取代它们。(4)在用规则US和规则ES消去量词时,此量词必须位于整个公式的最前端。,谓词逻辑推理的难点(续)(3)如有两个含有存在量词的公式,当,谓词逻辑推理的难点(续),(5)在添加量词(x)、(x)时,所选用的x不能在公式G(c)或G(y)中以任何约束出现。(6)在使用EG规则引入存在量词(x),此x不得仅为G(c)或G(y)中的函数变元。在使用UG规则引入全称量词(x)时,此x不得为G(y)中的函数变元(因该函数变元不得作为自由变元)。,谓词逻辑推理的难点(续)(5)在添加量词(x)、(x)时,5.3.4 谓词逻辑推理的应用,例5.3.5 每个喜欢步行的人都不喜欢坐汽车;每个人或者喜欢坐汽车或者喜欢骑自行车;有的人不喜欢骑自行车。因而有的人不喜欢步行。,证明 设H(x):x是人; P(x):x喜欢坐汽车; Q(x):x喜欢骑自行车;R(x):x喜欢步行。,则上述语句可符号化为: (x)(H(x)R(x)P(x), (x)(H(x)P(x)Q(x), (x)(H(x)Q(x) (x)(H(x)R(x),5.3.4 谓词逻辑推理的应用例5.3.5 每个喜欢步行,例5.3.5 证明(续),(1)(x)(H(x)Q(x) P (2)H(c)Q(c) ES,(1) (3)H(c) T,(2) (4) Q(c) T,(2) (5)(x)( H(x)P(x)Q(x) P (6)H(c)P(c)Q(c) US,(5) (7)P(c)Q(c) T,(3),(6),I (8)P(c) T,(4),(7),I,例5.3.5 证明(续) (1)(x)(H(x)Q(,例5.3.5 证明(续),(9) (x)(H(x)R(x) P(x) P(10) H(c)R(c) P(c) US,(9)(11) (H(c)R(c) T,(8),(10),I(12) H(c)R(c) T,(11),E(13) R(c) T,(3),(12),I(14) H(c)R(c) T,(3),(13),I(15) (x)(H(x)R(x) EG,(14),例5.3.5 证明(续) (9) (x)(H(x)R(x,例5.3.6,证明下述论断的正确性: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脊椎动物;并非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胎生动物;故有些脊椎动物不是胎生的。证明 设谓词如下:P(x):x是哺乳动物;Q(x):x是脊椎动物;R(x):x是胎生动物。则有: (x)(P(x)Q(x),(x)(P(x)R(x)(x)(Q(x)R(x),例5.3.6 证明下述论断的正确性:,请看下面推导:,1) (x)(P(x)R(x)P2) (P(x)R(x)US,1)3) (P(x)R(x) T,2),E4) (P(x)R(x)T,3),E5) P(x)T,4),I6) R(x)T,4),I7) (x)(P(x)Q(x) P8) P(x)Q(x) US,7)9) Q(x)T,(5),(8),I10)Q(x)R(x)T,6),9),I11)(x)(Q(x)R(x)EG,10)12)(x)(Q(x)R(x)UG,10),错!,(x)没有位于整个公式的最前端!,请看下面推导:1) (x)(P(x)R(x)P错!,例5.3.6 证明(续),1) (x)(P(x)R(x)P2) (x)(P(x)R(x)T,1),E3) (P(c)R(c) ES,2)4) (P(c)R(c)T,3),E5) P(c)T,4),I6) R(c)T,4),I7) (x)(P(x)Q(x)P8) P(c)Q(c)US,7)9) Q(c)T,5),8),I10)Q(c)R(c)T,6),9),I11)(x)(Q(x)R(x)EG,10),例5.3.6 证明(续)1) (x)(P(x)R(x),例5.3.7,证明下列论断的正确性:有些学生相信所有的教师;任何一个学生都不相信骗子;所以,教师都不是骗子。证明 设谓词如下:S(x):x是学生T(x):x是教师P(x):x是骗子L(x,y):x相信y则可符号化为: (x)(S(x)(y)(T(y)L(x,y), (x)(y)(S(x)P(y)L(x,y)(x)(T(x)P(x),例5.3.7 证明下列论断的正确性:,例5.3.7 证明(续),1) (x)(S(x)(y)(T(y)L(x,y) P2) S(c)(y)(T(y)L(c,y) ES,1)3) S(c) T,2),I4) (y)(T(y)L(c,y) T,2),I5) T(x)L(c,x) US,4)6) (x)(y)(S(x)P(y)L(x,y) P7) (y)(S(c)P(y)L(c,y) US,6)8) (S(c)P(x)L(c,x) US,7),例5.3.7 证明(续) 1) (x)(S(x)(y),例5.3.7 证明(续),9) S(c)(P(x)L(c,x) T,8),E10) P(x)L(c,x) T,3),8),E11) L(c,x)P(x) T,10),E12) T(x)P(x) T,5),11),E13) (x)(T(x)P(x) US,12),例5.3.7 证明(续)9) S(c)(P(x)L(,5.4 数学归纳法,5.4.1 数学归纳法原理,假设要证明的命题能写成形式:nn0,有P(n) 其中n0是某个固定的整数,即:希望证明对所有的整数nn0都有P(n)为真,5.4 数学归纳法 5.4.1 数学归纳法原理假设要证明,数学归纳法原理,假设 1)验证nn0,有P(n0)为真; (归纳基础)2)假设对于nk(kn0),有P(k)为真;(归纳假设)3)证明nk1,有P(k+1)为真。 (归纳结论)结论 对所有的整数nn0,都有P(n)为真。,谓词表示: (n0)(P(n0)(n)(nk)P(k)P(k+1)1 其中(kn0),数学归纳法原理假设 谓词表示:,例5.4.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对所有n1,有1+2+3+n=,证明 归纳基础验证 1= 显然P(1)真值为1; 归纳假设假定 对于n=k(k1),有P(k)为真,即有 1+2+3+k= ;,例5.4.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证明 归纳基础验证,例5.4.1,归纳结论证明 对于nk1,有P(k+1)为真 1+2+3+k+(k+1)= +(k+1) =由数学归纳法原理得到,P(n)对所有n1为真。,例5.4.1归纳结论证明 对于nk1,有P(k+1),5.5 按定义证明方法,在离散数学中,我们大量的定义描述都是用蕴涵型“PQ”的方式来描述的。,如集合中子集的包含关系的定义描述为: 集合A B (a)(aAaB),5.5 按定义证明方法 在离散数学中,我们,5.5.1 按定义证明方法原理,5.5.1 按定义证明方法原理加上题目中的已知证明问题H中,5.5.2 按定义证明方法应用,例5.5.1 设A、B是两个任意集合,证明 A B P(A) P(B),证明 (1)必要性“”: 对任意的xP(A),则x A,由于A B,所以x B,即有xP(B)。由CP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