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群体心理与管理(二)ppt课件.ppt
第八讲 群体心理与管理(二),一、 群体动力二、 群体人际关系三、群体意见沟通,一、 群体动力,勒温:“群体动力”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或结果,用公式表示为:B=f(P,E) B是行为,P是个人(遗传、情绪、能力等) E是环境(心理氛围、群体压力、领导作用), f为函数。 群体动力:即群体活动的动向,他认为群体不是单个个体的简单总和,而是超越了总和。群体对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个体在群体中会产生不同于处在单独环境中的行为反应。 群体动力的主要内容包括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士气等。,1.群体规范的含义 群体规范:指群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 。 群体的规范可能是正式规定的,也可能是自发形成的或约定俗成的。 如“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群体规范的形成受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一)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案例,某单位青年职工楼的一层,门对门十间房,住了6个部门的18名青年职工。这是一个由年龄、地位和收入大致相同者组成的松散生活群体。单位用电规则规定:严禁使用电炉,违者重罚。然而除一间例外都有电炉,而且公开推广了一种偷电方法:在各自门外的电度表进出线间跨接了一马蹄形导线。月末单位动力科派人抄录电表时暂时拆去。半年中曾有两间房因忘了拆去被抓住,各罚款30元,大家表示同情。此外相安无事。每到吃饭时小炒大煮,充满欢笑。他们这种行为显然是与正式规范、特别是道德相背离的,但他们的规范是:,群体规范案例,(1)白用一点电微不足道,工资这么低还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就够高尚的了。 (2)这年头人际关系第一,谁也犯不着反对别人,更不能去告状。 (3)不与大家一致,要受孤立。 人们对唯一不用电炉者说:“你真是洁身自好啊!”被问者立感压力,连忙辩解:“不不,我是懒,不爱做饭。”证明他的确没有揭发,算是对群体没有危险的人。,2.群体规范的功能 功能:维护、评价、约束和矫正 具体表现: 1、维系群体; 2、使认知标准化; 3、矫正行为; 4、群体规范也有消极一面,即惰性作用。 群体规范必须经过成员的内化和社会化,才能变成实际起作用的规则。 内化就是被个体采纳、接受,变自己的观念并转化为社会行为。,就你逞能,大家都是隔天生蛋,你为什么天天生蛋?,群体压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 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关系而遵守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或认可的反应。 群体压力的大小与个体目标和群体目标的距离远近成正比,不同的人在同一群体中所感受到的群体压力是不尽相同的,(二)群体压力,霍桑实验导致群体压力产生的原因: 1)人天生就有一种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群体为人们的个体行为提供参照,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数,认为他们是信息的可靠来源而怀疑自己的判断。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3)群体给予个体的归属感和自我同一性使得个体产生维护群体形象的心理。 “母校”,亨利法布尔曾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然后在花盆的不远处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一连七天七夜,都未曾有一只松毛虫吃到松叶。相反,它们一直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直到饥饿劳累而死。,法布尔毛毛虫实验,中国人的群体行为究竟具有内聚还是内耗的特征呢?,思考?,中国 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 没水吃。,日本 “每个单独的日本人,看起来像是一头猪,可是三个日本人加起来就是一条龙”。,英国 “一个英国人,一个呆子,两个英国人,一场足球,三个英国人,一个不列颠帝国”。,1.群体凝聚力的含义 群体凝聚力,又称内聚力,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和向心力。 表现: 一方面是群体成员对群体所感受到的吸引力,从而自愿参与群体活动; 另一方面是群体对其成员所具有的吸引力的程度,从而把群体成员组织到群体活动中去(群体团结的力量)。 群体内聚力是衡量一个群体是否有战斗力的重要标志。,(三)群体凝聚力,2.群体凝聚力的测量,1)定量评价法:美国心理学家伊多奇提出。这种测量方法需借用群体成员相互选择问卷。其公式为: 群体凝聚力 = 群体成员间相互选择的数目/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数目 2)问卷法:通过问卷,了解群体成员对一系列问题的真实态度。如:对群体目标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对群体现状的满意程度;当群体受到外部压力,特别是非正常压力时,群体成员的态度;对群体领导是否满意、信任和喜爱;对群体成员与个人成就关系的认识。,群体凝聚力的测量(问卷),你对你的同学在大部分时间内的感觉如何?有以下9对形容词来形容。请就以下空格中选取一个最适当的空格作个记号,以说明你对同事的感觉。 非常 十分 有点儿 说不好 有点儿 十分 非常 合作 不合作 愉快 不愉快 吵架 情投意合 自私 不自私 爱挑衅 和蔼可亲 精力充沛 无能为力 效率高 效率低 聪明 笨拙 不帮人 能帮人 使用说明:对合作、愉快、精力充沛、效率高和聪明的记分是从最左边的7 分;到最右边的1分;其它形容词则从最右边的7分到最左边的1分。内聚力的得分是以上分数之和。,3.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群体领导方式群体的规模(压力)群体的目标群体奖励方式群体成员的同质性成员满足其需要对群体的依赖性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其他因素,4.群体凝聚力的种类,自然凝聚力-来自归属的需要 人都有归属的需要,如果一个人单独生活,就会萌生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而回到群体中,就会充满信心和力量。群体自然而然对个人产生了一种吸引力。人必然依赖一定的群体,才能更好地生活。简而言之,人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生活,每个人都需要别人,这就是团结的自然凝聚力。工作凝聚力-人需要依赖工作而生存 每个人都有获得良好工作的愿望,都希望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现阶段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一种手段,人们必须依赖工作而求得生存、发展,这就是团结的工作凝聚力,领导凝聚力 成功而有威望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领导者行为直接影响群体凝集。 一个民主型的领导者,使群体内部的意见得到良好的沟通,群体人际关系和谐,成员心情舒畅,凝聚力就强。一个专制型的领导,群体内部就不易沟通,群体成员就会感到压抑,对工作也会感到乏味和无聊,因而群体凝聚力也差。放任型的领导,对群体成员无所约束,群体凝聚力也差。情感凝聚力 群体内各个成员之间,成员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关系融洽,群体就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是以情感为基础产生的,属于情感凝聚力力。,5.群体内聚力与工作效率,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检验了群体内聚力和不同的诱导对群体生产效率的影响 内聚力与诱导关系,低内聚力积极诱导,高内聚力积极诱导,低内聚力消极诱导,高内聚力消极诱导,积极诱导,消极诱导,低 高,内聚力,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生产效率,工作时间,高内聚力积极诱导,低内聚力积极诱导,对照组,低内聚力消极诱导,高内聚力消极诱导,实验表明:群体内聚力高低与生产效率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既可能带来高的效率,也可能带来低的效率。 内聚力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与诱导有关,不论内聚力高低,积极诱导都能提高生产效率。 高内聚力群体更易受到诱导的影响,高内聚力组的积极诱导,其生产效率更高;而高内聚力组的消极诱导,其生产效率更低。,(四)群体士气,1.群体士气的含义 群体士气,又叫团队精神,由群体的工作精神和成员对组织的积极态度组成。 夫战者,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史密斯(G.R.Smith)认为,士气是对某一群体感到满足,乐意成为该群体的一员,并协助达到群体目标的态度。 雷顿(A.H.Leighton)则认为,士气是一群人追求共同目标,持久地、首尾连贯地协力工作的群体能力。,2.高士气群体的特征,群体团结来自内部凝聚力,非外部压力群体成员没有分裂成为互相敌对小团体的倾向群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及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群体成员间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群体成员都明确意识到群体目标群体成员对群体目标及领导者抱肯定和支持的态度群体成员承认群体存在的价值,具有维护群体存在和发展的意向,(B)士气高,生产率也高。 (A)士气高,生产率低。 (C)士气低,生产率高。 (D)士气低,生产率也低。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3.群体士气与生产率的关系,3.群体士气的影响因素 (1)成员对组织目标的赞同程度; (2)成员对工作的满足感; (3)合理的经济报酬和奖励制度; (4)群体成员参与管理的程度; (5)有优秀得力的领导者;,二、 群体人际关系,一位青年人拜访年长的智者。青年问: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也能使别人快乐的人呢? 智者说:“我送你四句话。第一句是:把自己当成别人。即当你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做别人,这样痛苦自然就减轻了;当你欣喜若狂时,把自己当做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些;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做自己,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要,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做自己。”青年问道:“如何理解把自己当自己,如何将四句话统一起来?”智者说:“用一生的时间、用心去理解。”,恐惧与亲和实验 心理学家沙赫特曾经做过一项实验, 以62名女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处于恐惧状态下的个体的合群需要。,亲和的对立面:排斥、拒绝和孤独,伯尔海军上将在孤独一书中讲述了他在北极探险期间,一个人独居6个月时的生活感受。这6个月,他是在被冰雪掩埋下的小木屋中孤独地度过的。伯尔是主动地要过与世隔绝的生活的,他想真切地体验一下孤独生活的和平与宁静,但不曾料到,他仅仅在冰雪下的小木屋里孤独地生活了 3个月,就陷入了极度忧郁的状态,不得不在6个月后,悻悻地返回人间社会。,1.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确立的社会心理关系。它反映了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的状态。,(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与类型,包括: 亲属关系、朋友关系、 同学 关系、师生关系、 雇佣关系、战友关系、 领导关系等。,2.人际关系类型,(1)按性质可分为社会性人际关系和自然性人际关系 社会性人际关系:由于共同的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形成的人际关系,主要指经济、政治、法律、伦理等人际关系。 自然性人际关系:自然形成的人际关系,主要指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社会性人际关系,经济关系: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如买卖关系、合同关系、契约关系、借贷关系、分配关系等。 政治关系: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在阶级社会里,还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法律关系:依据法律规范结成的关系,如原告和被告的关系。 伦理关系:以道德作为行为准则产生的各种关系,如三纲五常,买卖关系,合同关系,契约关系,借贷关系,分配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自然性人际关系 血缘关系:以血统为纽带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夫妻关系。 地缘关系:以地域为纽带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有邻里、同乡等。 业缘关系:以行业为纽带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自然性人际关系一般比较固定,不容易变更;社会性人际关系比较不固定,容易变动。 请给以下人际关系进行分类 同穿一条裤子 举案齐眉 分外眼红 穿小鞋 相见恨晚 井水不犯河水 相亲相爱 分道扬镳 相濡以沫 口蜜腹剑,(2)按效果可分为良好人际关系和不良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友爱、团结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条件下,人们心情舒畅,干劲倍增,工作积极性高。 不良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猜忌、摩擦、冲突。不良的人际关系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影响生产效率。人际关系的九个层次,(3)按形式可分为合作型人际关系和竞争型人际关系 合作型人际关系:不同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竞争型人际关系:指不同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人际吸引是指人们彼此愿意接近,乐于与对方在一起,并由此产生依存、喜爱等情感的互动过程。人际吸引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基础,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邻近性: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性相似性相似性:个性、社会性的相似 社会性相似的因素:种族、宗教、职业和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 个性相似的因素: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 各种情况的相似都能引起人际吸引效应:共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兴趣;共同的民族、文化、宗教;共同的语言、种族、国籍、出身地;共同教育水平、年龄、职业、社会阶层、共的身体特征相互性:人际吸引是双向的、相互作用的。互利、两厢情愿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 “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尚往来”,互补性:研究表明,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喜爱程度也会增加。 极端的例子:有虐待倾向和受虐待倾向的男女结为夫妇。由于双方的个性倾向和行为特征正好都满足了对方的需要,并构成了双方的互补关系,有虐待倾向或受虐待倾向的人与正常人很难维持正常的婚姻关系。 一个支配型的男人娶一个依赖型的妻子,一个喜欢控制人的泼辣女人与一个被动型不愿做决定的、沉默的男人结为夫妇。个人魅力:研究表明,在一个群体中,受欢迎、最被喜欢的未必是最有才能的。 产生于两种需要,一方面希望周围的人有很好的才能,有一个愉快的交往背景;另一方面又认为他人的超凡才能望尘莫及,使人感到一种压力。 结论:才能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在一定限度内成正比,超出这个范围,会给人造成压力,使人倾向于逃避或拒绝。,(三)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是要靠人际关系和他做人处世能力。” 卡耐基,(四)人际关系的原则,要想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人际关系的破裂,建立并维持人际关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真诚原则:真诚原则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基本原则。一个人要想吸引别人,赢得他人,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交往,真诚应该是具备的基本品质和交往方式。 交互原则:“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己所不欲,无施欲人”。,阿伦森(1965)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重视、相互支持。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的接纳、喜欢我们。别人喜欢我们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我们也要喜欢他们、承认他们的价值,对他们起支持作用。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一般情况下,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去喜欢他们,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愿意接近。而对于疏远、厌恶我们的人,我们的反应也是相应的。 因此,在人际交往、关系建立与维持当中,对于同我们交往的人,应该首先接纳、喜欢他们,保持人际关系上的主动地位。不然,在人际关系上困难重重,甚至被别人所拒绝。,功利原则: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际交换与市场交换不完全一样,但交换原则是一样的,即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得大于或至少等于失。不然人们就无法保持心理平衡。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都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或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倾向于建立和保持,而对于哪些对于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和终止。,人情增减规律: 对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来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情感卷入更多,因而有明显的重情谊、轻物质的倾向。这类人与别人交往倾向于增值交换过程。即:他们对于交往媒介的价值估计,往往高于交换行动的发出者,从而在人际关系当中,总感到欠别人的情分,依次在做 出回报时往往也超出别人的期望。这种过程的循环往复,就导致了交换过程的双方都感到得大于失。 对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人来说,在人际关系中,纯粹的物质利益交换意识要多于个人的情感卷入,总感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吃亏,别人对他们没有做到所应该做的,这样,他们在对别人内的交往回报时,往往低于别人的期望。这类人的交往倾向于减值交换过程。,情境控制原则 情境控制原则:指人都需要达到对所处环境的自我控制。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在一个陌生的、新的环境中都会有探究、了解环境进而把握环境,使自己在该环境中的行为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人如果想真正达到别人从内心深处接纳自己,就必须保证与别人共处时能够实现对情境的自我控制,保持自己表现的自由。,(五)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1. 人际关系的基本能力 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 主要指适应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人际关系的变化,不断根据变化了的人际环境调整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能力。 人际关系的感受能力 也称人际敏感性,指人们对别人的思想、情感、需要和动机的认识和体验能力,以及对周围人际关系变化的敏锐洞察力,对自己行为后果的预见能力。,2.改善人际关系的因素 1)真正承认别人的存在是重要的 (尊重他人) 2)真诚的关心、诚心的赞美、善意的批评 (真诚待人) 3)多与人沟通,适时表示自己意见 (加强沟通) 4)细心聆听他人的意见,表示有兴趣 (善于倾听) 5)尊重社会规范 6)培养幽默感 7)控制住坏情绪 8)提升自我形象,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 老板骂了员工小王;小王很生气,回家跟妻子吵了一架;妻子觉得窝火,正好儿子回家晚了,“啪”给了儿子一耳光;儿子捂着脸,看见自家的猫就给它狠狠一脚;那猫冲到外面街上,正遇上街上的一辆车,司机为了避让猫,却把旁边的一个小孩给撞死了。 可见,坏情绪是可以传染的,我们的健康也在受其威胁,控制坏情绪其实是在珍惜生命。,“踢猫效应”,戴尔卡内基在怎样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书中给出留下良好印象的六条建议: 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多谈他自己 微笑 多提别人的名字 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 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 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三、群体意见沟通,艾伦的遭遇 艾伦是小镇上的一个小伙子,他来大城市拜访朋友特德。一天晚上,在前去特德的住处参加一个鸡尾酒会的路上,艾伦看到一位迷人的姑娘,她虽是白人,但肤色微黑。艾伦见她在自己前面穿过一条横街,走上了另一条街道。艾伦跟在她的后面,对她走路时那种显而易见的特征感到惊异。如果说艾伦理会了她所传达出的非语言信息,那当然是她走路的样子。 他跟在她后面走完了一条街,知道姑娘已经发觉了他。但知道她走路的姿势并未改变,艾伦确信这是在叫他跟上去。 最后在亮红灯时,艾伦鼓起勇气赶上姑娘,对她投以悦人的微笑,并说:“你好!” 使他感到诧异的是,姑娘转过头来,带狂怒之色,咬牙切齿他说:“再纠缠,我可要叫警察了。”绿灯一亮,她就转身离去了。艾伦呆若木鸡,窘得满脸通红。,他急急忙忙地赶到特德的寓所,酒会早已开始。在特德为他倒酒时,艾伦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特德听完笑着说:“小伙子,你看错人了。” 艾伦说:“真见鬼!不过,特德,你知道,家乡的姑娘们都不象她那样走路,除非除非她是在自找麻烦。”特德解释说:“有一些说西班牙语的人住在这附近,绝大多数姑娘都是相当正派的,尽管外表看起来显得放荡。” 思考:艾伦为什么会遭到姑娘的怒骂? 艾伦是如何看待姑娘的走路姿势的? 对你有什么启示?,信息源,信息接受人,编码,通道,反馈,障碍,译码,(一)群体意见沟通的概念 群体成员间借助一定手段交流信息,交换意见的过程。,沟通的过程,沟通环节包括七个部分: 信息源(发送者);编码(符号);信息;通道;接受者; 解码;反馈。,美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一个公式: 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调+38%声音+55%肢体语言,( ) 你 在 说 什 么 ( ) 你 是 怎 么 说 的 ( ) 你 的 身 体 语 言,7%,38,55,(二)沟通方式,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2.正式沟通 :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三)沟通的类型,1.正式沟通网络结构,链式,轮式,环式,全通道式,Y式,(四)沟通的渠道,(1)链式沟通网络,优点:结构严谨、规范缺点:信息传递速度较慢,容易失真,成员平均满意度较低,(2)轮式沟通网络,优点:信息传递速度快,准确性高,主管(C)控制力强,具有权威性特点:集中化程度高缺点:成员满意度和士气低,(3)Y式沟通网络,优点:中心成员(C)具有权威感和满足感缺点:成员士气较低,容易导致信息失真,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4)环式沟通网络,优点:成员满意度和士气高特点:集中化程度低缺点:信息传递速度较慢,准确性较低,(5)全通道式沟通网络,优点:成员满意度和士气高,合作气氛浓厚,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沟通的准确性特点:集中化程度低缺点:缺乏结构性,易造成混乱,讨论费时,影响到工作效率,不同沟通网络的比较,2.非正式沟通网络结构,单线式,谜语式,集群连锁式,随机连锁式,非正式网络/小道信息的传播,特点: 不受管理层控制 大多数员工认为小道信息更可信 它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人们的自身利益研究表明:近半数的小道信息是准确的 小道消息的目的 缓解焦虑 使支离玻碎的信息能够说得通 把群体成员甚至包括局外人组成一个整体 表明信息发送者的地位,1.明确原则2.及时原则3.持续原则4.平级沟通原则,(五)有效沟通的原则,你心里想的 100%,你嘴上说的 80%,别人听到的 60%,别人听懂的 40%,别人行动的 20%,沟通,漏斗,信息漏斗,信息失真,最初的信息,董事会 100%,副总裁 63%,部门主管 56%,工厂经理 40%,第一线工长 30%,职工 20%,最终的信息,影响沟通的因素,1.发信者2.信息通道3.接受者,正式沟通,总经理,生产副总,研发副总,营销副总,人力资源部副总,财务副总,华北市场部经理,华南市场部经理,中南市场部经理,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斜向沟通,向上沟通没胆向下沟通没心水平沟通没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