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思乡诗ppt课件.ppt
1,明月何时照我还 羁旅思乡诗鉴赏,2,一、常见内容情感,3,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羁旅愁思,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思念亲友,5,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征人思乡,6,二、“传情原理”(产生情感往往有触发点,或某种景,或某种物,或某种节日,或某个时间点,或梦境),7,题稚川山水戴叔伦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触景生情,8,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感时生情,除夕,9,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寒食,10,十五夜望月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还有哪些?,中秋,11,重阳登高: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伤春悲秋: (杜甫登高)日暮思归: (崔颢黄鹤楼 ),12,思江南方干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望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因梦寄情情因梦切,13,托物言情物因情动,蜀中九月登高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14,三、常见意象,15,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日暮,16,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鸿雁、明月、家书,17,夜宿七盘岭沈佺期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子规,18,余干旅舍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捣衣,19,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20,羁旅思乡诗之“四大意象”,“望月怀远”“鸿雁传书”“折柳送别”“杜鹃啼血”,21,声音 类笛声、角声、芦管声子规、鹧鸪、乌鸦、猿啼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船、浮萍、飞蓬、飘蓬、孤雁、沙鸥 、浮云自然、植物类秋风、秋霜、衰草、梧桐、丁香、芭蕉其他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孤灯、双鲤、桑梓、阳关、关山、天涯、他乡、故园,22,概括景物特点之常见术语,景:萧条冷落、萧瑟悲凉、暗淡凄寒、幽寂清冷情:羁旅愁绪、孤独寂寞、凄凉哀伤、幽深的乡思、满腔的离愁别绪,23,四、常用手法,24,余干旅舍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融情于景,以景衬情,25,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luan)夜煮茶。“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26,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27,(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细节描写,28,(2)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象,虚实相生,“落笔对面”可以弥补直抒胸臆那种一泻无余之不足,别有风致,既明快有力,又含蓄委婉,耐人咀嚼,是一种富有余味富有意境的表现手法。,29,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辨析下列诗句所用手法,30,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31,秋 思张 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32,月夜 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33,常用手法总结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衬情 、以景结情 、渲染烘托想象、虚实相生、对(侧)面落笔反衬、乐景衬哀情细节描写,34,五、鉴赏方法,1、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4、熟知技巧,明确艺术特色,35,六、课堂演练,36,绝 句 宋 石 柔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注】石柔,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1)联系整首诗,谈谈这首诗人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赏析。 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37,余干旅舍刘长卿摇落暮天迥, 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 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 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 何处捣寒衣?有人评论说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这一特点。,38,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叶(飘零的霜叶)触动了了诗人的离情乡思;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 ,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乡心欲绝;偏偏这个时候,却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诗歌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的退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4分。五个层次,每层1分,答对四个层次得满分。意思对即可),39,除夜作 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1)两首诗都以“除夜”为题,“除夜”指 ,两诗都选择 作为意象。 (2)请分别赏析二首诗中“又”字的内涵。 高诗之“又”:归乡遥遥无期,一年又一年,寄托无奈、伤感、凄冷、孤寂之意; 戴诗之“又”:可做多解,既可理解为在悲苦的人生中寄予新的希望,也可理解为诗人年年待岁,迎来的只能是越来越可怜的老境,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除夕,旅馆寒灯、霜(衰)鬓,40,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1)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2)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游子在春色烂漫的优美环境中,本来是应该心情舒畅愉悦的,但是因为听到杜鹃不停的叫声,仍然勾起了强烈的思家情绪,这样,美丽的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做了反衬。,41,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游子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本词最后两句的直译是:“身处天涯,哪里是没有回家的心思!但是回家的日子连自己都无法预料,有什么办法呢?”这两句话表面上是对喋喋不休的杜鹃的埋怨,实际上可以说是游子对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生活遭遇的愤慨。,42,舟中二首(其一)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起坐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风用壮:大壮,易卦名,乾下震上,表示阳刚盛长之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火:这里指磷火。,43,鉴赏:舟中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这首七言古诗作于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这一年因朝中党祸,苏轼被贬谪惠州安置,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人,都因受牵连相继被贬。作者在这年春初,也被罢去颍州州学教授的职务。在离开颍州(州治在今安徽阜阳)的舟中,感慨时事,写下舟中组诗。诗的头两句:“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写舟行之险。江上恶风卷浪,黄流湍急,风势壮猛,浪涛骇人。作者处于这样的情境当中,感到惊心动魄。三四两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44,横压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内心感慨,重点在于绘景。下面四句,则着重抒吐情怀。 第五六两句:“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诗的末尾两句:“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45,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深感进退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综观全诗,以写江上风涛入手,以痛感世事艰虞作结。前半极写风浪的险恶,后半流露志士的悲辛,情在境中,深沉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