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解构学派翻译理论ppt课件.pptx

    • 资源ID:1438191       资源大小:473.12KB        全文页数:69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解构学派翻译理论ppt课件.pptx

    解构学派翻译理论,曹晓东,背景定义解构主义思潮出现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 大的冲击代表人及作品,观点,实践中的例子。解构学派的核心翻译观及其得失,背景,翻译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后,主要向一些“后现代”翻译理论发展,而造成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解构主义理论被引入了译学研究。,定义,解构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开放式的批判理论,它以解释哲学作为哲学基础,主张多元性地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构的封闭性,消除理性主义(或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中心观念,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90年代后,解构主义大潮开始衰落,但解构主义的原则已经深深地渗透到翻译研究领域。,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c)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这是德里达继承海德格尔的思路对西方哲学的一个总的裁决。顾名思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一种以逻各斯为中心的结构,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白逻各斯的含义。,逻各斯出自古希腊语,为(logos)的音译,它有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意义,也有外在对规律与本质的言语表达的意义,类似于我们汉语的道,即所谓:道可道。即规律和本质可以言说。德里达指出,所谓“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c是以现时为中心的本体论和以口头语言为中心的语言学的结合体;它相信在场的语言能够完善地表现思想,达到实在世界的客观真理。,解构主义思潮出现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 大的冲击,1、对结构主义和解释接受理论的批判。2、将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形成了解构主义的翻译流派: 1)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 2)原文意义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 3)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 因素; 4)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3、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要“存异”。,结构主义,初步理论1922年,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世界是由许多状态构成的总体,每一个状态是一条众多事物组成的锁链,它们处于确定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是这个状态的结构,也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这是目前所知的最初的结构主义理论,它首先被运用到了语言学的研究上。,深入发展1945年,法国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发表了语言学的结构分析与人类学,第一次将结构主义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人类学上。他随后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其他学科对结构主义的高度重视,于是,到了60年代,许多重要学科都与结构主义发生了关系。结构主义获得了深入发展。,结构主义理论有以下代表人物:一、斐迪南德索绪尔,瑞士语言学家。二、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奥地利哲学家。三、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法国人类学家。四、布鲁纳,美国教育家。,代表人及作品,观点,实践中的例子,代表人1、瓦尔特本雅明2、雅克德里达3、保罗德曼4、劳伦斯韦努蒂,作品,“纯语言”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本雅明一、本雅明译者的任务阐述的语言哲学:“纯语言”(pure language)问题。1、翻译必须在“纯语言”的关照下方能进行。1)翻译的首要目的。 通过协调语言的多元性使它们相互联结,相互补充,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独特语言,即“纯语言”或“共同语”(universal language),2)“纯语言”的概念。如下图,该图的横向箭头表示原文与译文在“意指方式”上相互呼应,纵/折箭头表示原文与译文在“意指”上相互补充,然后共同形成一个“意指集合”,即“纯语言”。“纯语言”是抽象的,故用虚线表示。,纯语言,译文1,译文2,其他译文,原文,3)“纯语言”是超越任何具体语言的抽象语言,是神秘而虚无的。4)“纯语言”在翻译理论中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指一种抽象的语言,这种语言具单义(univocality)和纯粹意义(pure meaning)的特点,它存在于一系列具体语言中,而又不受遮蔽。另一方面,“纯语言”概念是本雅明把握语言差异性与补充性的手段。,2、本雅明从“纯语言”出发,论述了可译性问题。1)他认为,尽管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意指方式(mode of intention),但仍然可能指称同一事物。这种不同意指方式的同一关系,更见证了“纯语言”的存在。2)译者的任务是从一符号的众多意义中进行判断,找出本意,才能达到沟通。3)本雅明认为,原语的符号本身就包含了可译性,而可译性决定了原文和译文的本质。换句话说,原文的可译与不可译,取决于原文本身有无翻译的价值。,4)语言的可译性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可译性本身显示了语言背后的隐含意义。其二是可译性也表现了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之间的己/异(self/other)结构关系。5)问一部作品是否可译是一个双重问题:一是在这部作品的全体读者中能不能找到一个称职的译者;二是这部作品的本质是否将自己授予翻译,并在充分考虑到翻译这种样式的重要性之后,呼唤着读者。,3、译者的任务是延续原作的生命。1)本雅明认为,翻译像哲学、像批评或文学批评。像历史。 德曼(1986)解释说,翻译像哲学,因为翻译像哲学一样都具有批评性。翻译更像批评或像文学批评,因为翻译与文艺批评一样,打破了原文的稳定性,在翻译和理论化的过程中,给原文界定了一种规范的形式。翻译像历史,因为我们不能把历史理解为成熟或运动的自然过程;相反,我们应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自然的变化。,2)如果我们要理解译文与原文的关系,不能从自然过程的角度去理解,把译文与原文的关系理解为相似或派生的关系。我们应从译文的角度来理解原文。3)译文与原文在意义或内容上无关,只是语言之间的关系。4)翻译可以说是生命的延续,译文成为原文永恒的来世,译者的任务是延续原作的生命。,4、译文与原文是平等互补的关系。1)译者要利用语言之间的差异,借外语来倾覆原语的秩序,又把潜藏于原文中,原语无法表达的意念展现出来。2)翻译本身就不应求同,而应存异。在“纯语言”思想关照下,原文与译文的传统的“模式复制”关系转为平等互补关系。翻译的标准也由传统的“等值”或“逼近”(aprocimation)转变为在意指方式上的相互“呼应”(echo)。,3)原文的内容和形式(语言的意指方式)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翻译本身是一种不同与原文的意指方式。形式的改变破坏了原来的统一体,译文无法达到像原文那样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因此,“等值”就无从谈起。,5、翻译不是译意思,而是译形式。1)本雅明认为,翻译不应以原文意思为根据,而应当详细地再现原作意思的表现形式。2)翻译的重点从传递原文的信息或内容转移到语言所具有的特定的表达方式。3)译出的作品和原来的作品应当存在于一个共同的延续体中,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独立体。,6、逐行对照式的直译即逐字翻译是最理想的译法。1)在本雅明看来,要再现原作形式,就只有死抠原作字眼。2)译文的自由与忠实原著似乎总是处于冲突状态。要逐字翻译才能解决忠实与自由翻译这一矛盾。3)所有的文体中潜在的意义都蕴藏在字里行间,透过直译法,原有的语言得以吸纳新的元素,使表达更趋成熟。,二、本雅明及其阐释者们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给我们的启示。1、促使我们从新的视角来考虑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 使我们更多的考虑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语言本质,各具体语言之间的关系和意义的问题以及译文和原文的关系问题。,2、使我们更清楚地理解翻译的作用和地位问题。 解构主义告诉我们,译文是原文的来世,没有译文就没有原文。同时,译文和原文都是体现“纯语言”的碎片,这也意味着原文与译文的地位是平等的。译文是不同于原文的一个新的文本。这从根本上提高了译者和译作的地位。,3、使我们在翻译研究中更重视语言问题。 本雅明和德曼关于语言的本质和意义问题,最终可以通过对翻译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而揭示出来,因为翻译最能揭示出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因此,我们在翻译研究中,还应注意语言的问题。,“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达,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1、从方法论上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1)解构哲学的目标,就是要拆除“结构主义”所认为的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同一性;2)解构的方式是用“意义链”(a chain of signification)去取代“结构”,从而避免结构的现验同一性。,3)在德里达看来,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性整体性是建立在“在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他认为,这种关于“在场”的信念是限制人们理解世界的具体知识。2、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形而上学观。1)德里达认为,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本质上认定某一认识真理的方法优于另外一些方法,这使得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2)德里达指出,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的二元项对立并非是平等并置,而且存在着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所证明的是二元对立的前一项优于或先于后一项,因而前项是首位的、本质的、中心的、本原的,而后项则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衍生的。,3、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策略1)德里达称西方哲学为“在场的形而上学”,而他的解构主义理论就是要颠覆这一认为只有一个本原,一个中心,一种绝对真理的“在场的形而上学”。2)他得出了几种瓦解(presence)的解构主义策略:异延(difference),撒播(dissemination)、踪迹(trace)等概念。,二、德里达从解构主义思想入手讨论意义的本质和文本的意义。1、Difference(异延)是德里达自创的瓦解结构主义意义确定性的关键性术语。1)Difference包含了拉丁文differ的双重含义,即一、不同,相异;二、推迟、延期。他这样做本身就有一种对结构主义语言学以语音为中心语言理论的嘲讽。2)传统符号学理论普遍认为,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是紧密结合的。德里达则认为:人们从符号中寻找意义时所得到的不过是能指的能指,解释的解释。,每个符号都是由无限延续的符号的差异构成的,“异延”表明符号总是“区分”和“延搁”的双重运动。在空间(共时态上),符号总是为其他符号所限定,从而具有了“非同一的,与其他符号相区别的意思”,使词的意义不能最终确定,其意义有赖于其他符号,而只能在语境关系的区别中决定;在时间(历时态上),符号是一系列差异区分的产物,总是延搁所指的在场,“使意欲暂时不能得到实现或满足,把意义意欲付诸实践时所用的方法抹煞或减弱其效果”。,这种符号的共时态区分引出历时态的延搁,加深了符号意义的不确定性本质。可见德里达把意义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不像解构主义那样将意义视为一个“终点”或“固定点”。3)德里达自创的“异延”这个概念对翻译有两点启示与意义:德里达用此词首先对本体论的“存在”这个概念提出疑问:在场(presence)就是存在吗?“异延”在场就是缺席,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德里达用包括“异延”在内的这些概念构成一张网状结构,宣告了本原的不服存在,文本的永不完整。,德里达用“异延”这个概念旨在说明:意义在它的被解释过程中,不断推迟到来,处于缺席状态,不仅没有到场出现在“现在”,而且把这样的不出现或缺席作为它的意义。4)“异延”的存在造成了现时的不在场,使意义无法确定。德里达认为,虽然不存在现时在场,但有延时的在场,它是前者留下的踪迹(trace),顺着踪迹,就可能暂时找出其意义。,2、在文本意义理论方面,德里达坚持文本作为一个动态过程的不确定性。1)文本是一切,因而蕴藏着解释的无限可能性;2)文本不是不确定性的,所以其符号性与其他文本构成一种不断运动的参照关系;3)文本是一个永远超出自身意义的索取过程。3、因此,德里达认为,文本是一个开放,不完整的体系,而不是封闭而完整的系统。,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1、翻译的性质、作用1)德里达认为,翻译应该重新定义。 即翻译不仅仅只定义为掌握某种内容的跨越活动,同时更主要的是为“播撒”和“逃遁”(escape)等跨越时间场所提供论坛(forum)。2)他的翻译思想是假设不存在共核和深层结构,将自己的解构理论建立在非等同、非对等和不可传达的基础上。,3)他认为,翻译是不断修改或推迟原文的过程以置换原文。他对翻译的定义是:翻译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一种文本对另一种文本有调节的转换。(翻译的性质)4)德里达认为,各种语言在语义、句法和语音的差异上造成各不相同的表意方式,通过翻译我们对语言之间差异性和各语言的特定表达方式可以达到更深刻和更准确的认识。(翻译的作用)5)因此,翻译的目的,不是“求同”,而是“存异”。一篇译文的价值取决于它对语言差异的反映程度和对这种差异强调的程度。,6)德里达是从探索语言本质的角度来谈翻译的。他旨在强调通过翻译才能揭示语言之间的差异,而不是谈具体的翻译原则或方法。7)德里达用“转换”的概念取代“翻译”旨在说明,在翻译的过程中,通过修改和转换,原文在成长、成熟,最终得到“再生”(renewal)。,2、德里达还从解构主义的观点重新阐述了原文与译文的关系。1)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不是传统翻译理论所主张的“模式复制”的关系,而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即平等互补的关系。2)译文是另一个早先存在的译文的翻译,原先的译文又是更早的译文的翻译,如此向前不断循环,直至无限,即成为德里达所说的所谓“无限回归的意义链”。,3)解构主义认为,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创作本身是一个无数形式的文本互相抄印翻版的无限循环的过程。4)“互文性”否定了原作的权威性与创造性,甚至连作者的著作权都不承认。这样,也就无所谓原文与译文之分了。这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了译者和译文的地位。,3、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启示。1)提高了译者和译文的地位。2)从侧面说明了翻译的重要。5、德里达的翻译思想的消极影响。1)德里达提出的“异延”概念会使人们否认或怀疑翻译的作用,因为翻译不再可能传达任何意义,而且对翻译的研究产生的作用也会不断“异延”,甚至它对我们显现的意义也会永远是“缺席”或“不在场”的。,2)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强调原文意义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那么不同的读者(当然包括译者)就可以有不同的阐释,使译者的理解和对译文的衡量失去了客观有效的标准。3)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宣称作者和原文的死亡,实则否定了作者的权威性,否定了原文本的创造性、抹杀了译文与原文的区别,实际上也抹杀了翻译本身。这种酷似积极的反叛最终只能让解构主义翻译理论陷入混乱。,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一、转义的本体论德曼在他的整个学术生涯里,坚持认为语言的本质是修辞性的,任何语言都是通过修辞来指称意义,然而西方传统语言观却对此问题一直存在这认识上的不足。在抵制理论一文中,德曼指出,“语言的科学是由语法、修辞和逻辑(辩证术)构成”,语法控制语言内部关系,决定语义的产生;语法和逻辑之间“具有一种再自然不过的契合”,“语法服务于逻辑,而逻辑又反过来打开通向世界知识的道路”。,1、语言在本体论上是修辞性的,在隐喻的认识论开篇,德曼指出,任何语言都是建构在修辞的运作基础上的,语言的修辞性是它们存在的常态。德曼认为“一切的哲学,以其依赖于比喻作用的程度上说,都被宣告为是文学的,而且,就这一问题的内容来说,一切的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又都是哲学。”2、德曼又援引洛克的观念论、孔狄亚克的感觉论和康德的拟形说进一步说明。洛克认为,语言是一种“媒介体”,它的比喻力量会影响人们的理解,因此会使得语言的意义本身晦涩模糊。德曼认为洛克的语言观从理论上强调了语言转义的必然性。,第二,语言的转义是意向性的。在阅读的寓言中,德曼引用卢梭关于“人”的叙事寓言进行解释,认为语言的比喻运用实际上是“将指称的意义从一个外部的、可见的特征移置为一个内在的情感”。 德曼认为,原始人在辨别“巨人”与“人”的时候,主要是以自己的意向性来判定自己的语言,“巨人”与“人”对于现实中的“人”来说并不是实指,而是一种意向性反应。因此,语言在这种情境下不是本义,而是把一种比喻性的描述作为事实。,二、语言的修辞性 德曼认为,所有的文学研究最终都证明,文学作品决不能仅仅简化为特定的、单一的或多元的意义,后结构主义者的文本理论已经证明,作品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意义。罗兰巴特认为语言科学并不承担语言偏离的责任,在于以罗兰巴特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对结构的依恋,并试图将意义填补进这一结构,而对于德曼而言,作品中只有语言的修辞本性,其它的理解都是不成立的,修辞性就是语言的可能性。,语言使用过程的字面意思或者指称性概念,仅仅是由于忘记了语言的隐喻性“根源”而产生的一种幻想。所以,修辞性不是语言的运用方式,相反,它是语言的根源,也是语言的实质。,罗兰巴特,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公元1915年11月12日公元1980年3月26日),法国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社会评论家和文学评论家 。出生于法国下诺曼底大区,逝世于法国法兰西岛,享年64岁。,早期的著作在阐述语言结构的随意性及对大众文化的一些现象提供类似的分析。在神话学(Mythologies, 1957)书中分析大众文化。论拉辛(On Racine, 1963)在法国文学界造成轰动,使他成为敢与学院派权威相抗衡的人物。他后来有关符号学的作品包括较激进的S/Z(S/Z, 1970)、研究日本而写成的符号帝国(The Empire ofSigns, 1970),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作品使他的理论在1970年代受到广大的注目,并在20世纪有助于把结构主义建立为一种具领导性的文化学术运动。1976年在法兰西学院担任文学符号学讲座教授,成为这个讲座的第一位学者。,符号学理论是巴特的结构主义阶段最重要的部分,符号学的内质可以各有不同。巴特认为,多数符号学系统都具有一种本来不介入意指(signification)作用的表达内质,而社会往往把一些日常用品用于意指目的,如衣服本来是用于御寒的,食物是用来果腹的,然而它们也可以被用来进行意指。比如雨衣是为了防雨的,但这种运用与某种气象状况的符号是不可分的。因此,意指及其符号具有隐喻性特征。,解构主义翻译策略与韦努蒂,一、韦努蒂的异化翻译主张 总论:韦努蒂详尽研究了自德莱顿以来的西方翻译史,批评了以往占主导地位的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倾向,提出了反对译文通顺的抵抗式解构主义翻译策略。,1、译者的隐身:对 “通顺的翻译”的质疑。1)韦努蒂认,以往翻译传统,是以民族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价值观来塑造外国文本的。其提倡的翻译原则就是“通顺的翻译”和“归化”的翻译。2)韦努蒂提出了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其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这种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差异。3)译者的隐身是指在译文中看不见译者的痕迹,即“不可见性”(invisibility),2、异化翻译:韦努蒂的“抵抗策略”(resistancy)1)韦努蒂首先追溯了英美文化中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的历史从10世纪的英国开始,通顺的翻译就成了英语翻译的规范。通顺的翻译要求译文读起来不像是翻译,而像英语原文创造的作品。这种主张,在理论上是把语言看成是交际的工具;在实践上,强调通俗易懂,避免多义或歧义。语言被看作是表达个人感情的手段,把翻译看作是恢复外国作家所要表达的意义。,翻译的目的是使另一种文化变得可以理解。这一目的往往包含着一种把外国文本完全归化的危险。以这个角度来说,归化的翻译也起到了巩固目的语文化规范的作用。就英美文化而言,这是一种文化殖民主义表现。2)韦努蒂写译者的隐身的目的,就是要反传统的通顺策略,在译文要看的见译者,以抵御和反对当今尤其是在英语国家中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规范。,3)韦努蒂的翻译理论是以解构主义观点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他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把翻译定义为:“翻译是译者在理解的前提下,用目的语的能指链来替代原语文本中的所指链的过程”。4)韦努蒂也追溯了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的历史。异化的翻译保留了外国文本中之异,但破坏了目的语文化的规范,译文在忠于原文时,就背离目的语文化的规范。,异化的翻译抑制民族中心主义对原文的篡改,在当今的世界形势下,尤其需要这种策略上的文化干预,以反对英语国家文化上的霸权主义,反对文化交流中的不平等现象。异化的翻译在英语里可以成为抵御民族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反对文化上的自我欣赏和反对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以维护民主的地缘政治的关系。,5)韦努蒂批评了当代英美的翻译流派中以奈达为代表的归化翻译理论。说奈达是想把英语中透明话语的限制,强加在每一种外国文化上,以符合目的语文化的规范。这是用通顺的翻译策略,把归化隐藏在透明度之中。这与其说是文化交流,还不如说是为了归化的目的对外国文本进行文化侵略。,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的翻译,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他称这种翻译策略为“抵抗”(resistancy):这种翻译不仅避免译文通顺,而且对目的语文化提出挑战,以为通顺的翻译是以目的语文化的种族中心主义对外国文本进行篡改。所谓“抵抗”,就是抵抗目的语文化的种族中心主义。,6)“抵抗式的翻译”不适合于科技翻译,因为科技翻译主要是为了达到交际目的。7)韦努蒂主张异化的翻译,是要发展一种理论的、批评的和文本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把翻译作为研究和实践差异的场所,而不是当今普遍认为的那种同一性。,3、异化翻译体现的翻译思想。1)韦努蒂追溯了异化的翻译传统在德国和英美文化中的影响。2)异化翻译的前提是,认为文化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和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3)翻译是一个语言和文化之间求同的过程尤其是寻求相似的信息和相似的表达形式或技巧需要进行这样的寻求,正因为是译者经常面对着差异。但译者永远不能,也永远不应把所有的差异都抹掉。,4)异化的翻译表现了一种自主的意识形态,把差异放在异国文化之中;它追求文化的多样性,突出原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并在目的语中改变文化价值的等级。5)但异化的翻译充满危险,也难以出版,出版了也往往受到非议。现代主义的实验也没能推翻透明性翻译在今天的主导地位。异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英美文化中只是出于边缘的地位。,4、抵抗策略流畅策略:韦努蒂的对策。1)流畅策略的弊端: 阻止语言脱离概念所指、传译功能与自我表达的范畴;掩饰了许多翻译和阅读译文时所以依赖着的多种背景因素;抹掉了外语文本在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等等。2)韦努蒂的对策: 他提倡译者应尽量让翻译“现行”,以抵抗性的策略来代替传统的流畅译法;理论家应该把翻译历史“历史化”,要追溯流畅译法的历史进程,从而为当代翻译理论闯出一条新途径。,解构学派的核心翻译观及其得失,1、解构主义是一种结构消解式的批评,是一个反传统、反理性、反权威的怀疑主义思潮。1)它以解释哲学作为哲学基础,以拆解结构、瓦解系统、消除中心、否认本质为特征。2)它从结构内部寻找缺口,发现不合逻辑的因素,然后打破它的封闭性,让它朝着一切可能性开放。并使外部因素与其内部因素达到自由结合,主张多元性看问题。,2、解构主义学派打破了结构主义模式翻译学的封闭性。 解构主义学派把翻译学不仅仅设定在语言学领域之中,把语言不再看成是由句法语义规律设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把排除在结构之外的若干因素如主题(包括作者、译者)、语境、受体(读者),传播渠道等也纳入了翻译研究的领域,从而形成了一种多元的研究。,3、解构主义以多元视角展开翻译研究,并形成了多元的翻译理论。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建立,正是从一种多元建构的角度来说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解构主义功不可没。4、解构学派强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认为文本的意义不是由文本本身,而是由译者决定的,过分夸大了翻译的在创造性。5、解构主义学派热衷于理论的探索,却忽视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6、解构主义学派还存在以下弱点:1)解构主义反对意义的确定性,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性的,因而难以把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有点以偏概全。并且它没有同时提出对话生成意义的制约性机制,那就会使人们对意义的理解失去一切判据。2)如果说译作果如解构学派所言,根本无须忠实于原作,那么翻译批评似乎也就失去了依据与意义,翻译研究也就变得没有必要了。,3)仅凭译作使得原作再生这一点,似乎并不能说明译作可以不尊敬原作,还须得提供能够证明译作若是尊重了原作或是忠实于原作就不能使原作就不能使原作得以再生的反证。4)解构学派一方面认为译作根本无须忠实于原作,坚信只有将原作“置之死地”而后才能令其“再生”,一方面又主张异化的翻译,本身就自相矛盾。,5)解构学派反对归化、主张异化的翻译,目的在于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倾向。这里他们所强调的是目的语文化要尊重原语的文化价值观,表面看是在要求平等,而实际上绝非如此,因为异化翻译的实质是要目的语文化的读者放弃自己的价值观而接受原语文化的价值观。6)解构学派翻译研究最明显的一个弱点是它缺乏对语言问题的研究。,7)、我们应该把解构主义作为阐释、研究现代翻译文本的方法论和作为指导具体翻译实践的可操作方法区别开来。8)、我国学者吕俊先生认为中国译界大多强调和注重的是解构主义的“解构”的一面,而忽略了解构后的“重构”问题,译界应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才能正确把握和了解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谢谢观赏!,

    注意事项

    本文(解构学派翻译理论ppt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