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ppt课件.ppt

    • 资源ID:1437074       资源大小:1.95MB        全文页数:10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ppt课件.ppt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引言,定义: 描述控制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即为数学模型。用途: 1)分析控制系统 2)设计控制系统, 表达形式:,时域: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状态方程,复域: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信号流图,频域:频率特性,引言, 解析法对系统各部分的运动机理进行分析,根据所依据的物理化学规律列写相应的运动方程。, 实验法人为的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其输出,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去逼近。(系统辨识),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引言,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微分方程,1)确定系统的输入、输出变量;,2)根据控制系统所遵循的物理或化学定律,写出各元件或运动过程的微分方程;,3)消去中间变量,写出输入、输出变量的微分方程;,4)标准化,将与输入量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右面,与输出量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左面,并按照降幂进行排列。, 解析法建立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1. 线性元件及系统微分方程,例1:如图所示的RLC电路,试建立以电容上电压uc(t)为输出变量,输入电压ur(t)为输入变量的微分方程。,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1.输入 ,2.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写微分方程,输出,(2),(1),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3.消去中间变量i(t),(3),4 .标准化,(4),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例2 :机械位移系统,物体在外力F(t)作用下产生位移y(t),写出运动方程。,1.输入F(t),输出y(t),2.理论依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m,(1),(4),(3),(2),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3.消去中间变量,4.标准化,(5),(6),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例3 设有由惯性负载和粘性摩擦阻尼器构成的机械转动系统,如图所示。试列写以力矩Mi为输入变量,角速度为输出变量的系统微分方程。,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1 输入,输出.理论依据:角加速度方程,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式中,f 阻尼器的粘性摩擦阻力矩,它与角速 度成正比;f阻尼系数;J惯性负载的转动惯量,(1),.标准化,.消去中间变量,若以负载转角为系统的输出量,即有,则系统的微分方程为,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例 电枢控制直流电动机如图,电枢电压为输入量,电动机转速为输出量,是电枢电路的电阻, 为负载转矩。,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确定输入输出,.理论依据:,楞次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安培定律:,牛顿定律:,。消去中间变量,。标准化,其中,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许多表面上看来似乎毫无共同之处的控制系统,其运动规律可能完全一样,可以用一个运动方程来表示,称它们为结构相似系统。,上例的机械平移系统和RLC电路就可以用同一个数学表达式分析,具有相同的数学模型。,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结论:,2.非线性微分方程线性化,实际的物理系统往往有间隙、死区、饱和等非线性特性,严格地讲,任何一个元件或系统都不同程度地具有非线性特性。 在研究系统时尽量将非线性在合理、可能的条件下简化为线性问题,即将非线性模型线性化。,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非线性函数的线性化:将非线性函数在工作点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忽略二次以上高阶无穷小量及余项,得到近似的线性化方程。,例5:某元件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如图所示,元件的工作点为(x0,y0)。,将非线性函数y=f(x)在工作点(x0,y0)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得,当(x-x0)为微小增量时,可略去二阶以上各项,写成:,式中, 为工作点(x0,y0)处的斜率。,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增量方程:,将增量以普通变量来表示,就得到线性化方程,其中,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3.线性定常微分方程求解,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4.拉普拉斯变换,拉氏变换的定义,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2)指数函数,(1)阶跃函数,常见函数的拉氏变换,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3)正弦函数,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1)线性性质,拉氏变换的几个重要定理,(2)微分定理,0初条件下有:,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例6 求,解.,例7 求,解.,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3)积分定理,零初始条件下有:,进一步有:,例8 求 Lt=?,解.,例9 求,解.,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4)实位移定理,证明:,例10,解.,令,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例13,(5)复位移定理,证明:,令,例11,例12,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6)初值定理,证明:由微分定理,例14,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7)终值定理,证明:由微分定理,例15,(终值确实存在时),例16,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常见函数拉氏变换,(2)单位阶跃,(5)指数函数,(1)单位脉冲,(3)单位斜坡,(4)单位加速度,(6)正弦函数,(7)余弦函数,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拉氏变换重要定理,(5)复位移定理,(6)初值定理,(7)终值定理,(2)微分定理,(1)线性性质,(3)积分定理,(4)实位移定理,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L变换,系统微分方程,L-1变换,5.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微分方程,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6.拉普拉斯反变换,(1)反演公式,(2)查表法(分解部分分式法),解.,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用留数法分解部分分式,一般有,其中:,设,I. 当 无重根时,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解.,解.,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解一.,解二:,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II. 当 有重根时,(设 为m重根,其余为单根),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解.,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例6 R-C 电路计算,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1) 输入 u r (t),(2) 初始条件,(3) 系统的结构参数, 规定 r(t) = 1(t), 规定0 初始条件, 自身特性决定系统性能,影响系统响应的因素, 定义:,2-2 控制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拉氏变换与输入量拉氏变换之比。,微分方程一般形式:,拉氏变换:,传递函数:,传递函数的性质,2-2 控制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1) G(s)是复函数; (2) G(s)只与系统自身的结构参数有关; (3) G(s)与系统微分方程直接关联; (4) G(s) = L k(t) ; (5) G(s) 与 s 平面上的零极点图相对应。,2-2 控制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的零极点,零点,极点,根轨迹增益,=,2-2 控制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的标准形式,1 . 首1标准型,根轨迹增益,2 . 尾1标准型,增益,2-2 控制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例7 已知,将其化为首1、尾1标准型,并确定其增益。,解.,首1标准型,尾1标准型,增益,2-2 控制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例8 已知某系统在0初条件下的阶跃响应为:试求: (1) 系统的传递函数; (2) 系统的增益; (3) 系统的特征根及相应的模态; (4) 画出对应的零极点图; (5) 求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6) 求系统微分方程; (7) 当 c(0)=-1, c(0)=0; r(t)=1(t) 时,求系统的响应。 解.(1),2-2 控制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2),(4) 如图所示,(3),(5),(6),2-2 控制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7),其中初条件引起的自由响应部分,2-2 控制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2.典型元部件传递函数,(1)电位器(2)电桥式误差角检测器(3)无源网络(4)测速发电机(5)电枢控制式直流电动机(6)齿轮系,3.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1)比例环节(2)微分环节(3)积分环节(4)惯性环节(5)一阶微分环节(6)二阶微分环节(7)二阶振荡环节,2-2 控制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1.动态结构图的组成,1、信号线:有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传递方向。,2、引出点:信号引出或测量的位置。,从同一信号线上引出的信号,数值和性质完全相同,3、比较点: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号进行代数运算,“”表示相加,常省略,“”表示相减。,4、方框:表示典型环节或其组合,框内为对应的传递函数 ,两侧为输入、输出信号线。,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2.动态结构图的建立,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1 建立控制系统各元件的微分方程。,2 对各微分方程在零初始条件 下进行拉式变化,并画出各元件结构图。,3 按照信号传递方向,依次将各元件结构图连起来。,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例 试绘制如图所示的RC网络的方框图。设输入为u1(t),输出为u2(t)。,1建立各元件的微分方程,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2将各元件的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3绘出系统的动态结构图按照变量的传递顺序,依次将各元件的结构图连接起来,作用:1)直观形象的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2)方便求解传递函数,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3.典型连接方式及等效变换,1、串联及等效,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2、并联及等效,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3、反馈及等效,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4、引出点的移动,G(S),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5、比较点的移动,在移动支路中串入所越过的传递函数的倒数方框,1)前移,2)后移,x2,x3,x1,G(s),G(s),G(s),x1,x2,x3,-,-,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相邻综合点之间可以随意调换位置,注意:相邻引出点和综合点之间不能互换!,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例:试简化系统结构图,并求系统传递函数。,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例:试简化系统结构图,并求系统传递函数。,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方法2:引出点前移,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例 试简化如图所示系统结构图,并求系统的传递函数C(s)/R(s)。,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1,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2-3 动态结构图及等效变换,2-4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一、信流图的基本概念,信号流图是一种表示线性化代数方程组变量间关系的图示方法。,增益 两节点间的传递函数。,信流图的基本术语:,1、源节点:只有输出支路,没有输入支路的节点称为源点,它对应于系统的输入信号,或称为输入节点。2、阱节点:只有输入支路,没有输出支路的节点称为阱节点,它对应于系统的输出信号,或称为输出节点。,2-4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4、通路:从某一节点开始沿支路箭头方向经过各相连支路到另一节点(或同一节点)构成的路径称为通路。,3、混合节点:既有输入支路也有输出支路的节点称为混合节点。,5、开通路:与任一节点相交不多于一次的通路称为开通路。,6、回路:如果通路的终点就是通路的起点,并且与任何其他节点相交不多于一次的称为回路。,2-4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7、回路增益:回路中各支路增益的乘积称为回路增益。8、前向通路:是指从源头开始并终止于阱节点且与其他 节点相交不多于一次的通路,该通路的各增益乘积 称为前向通道增益。9、不接触回路:如果一信号流图有多个回路,各回路之间没有任何公共节点,就称为不接触回路,反之称为接触回路 。,2-4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例:,2-4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信流图的基本性质:,1 节点标志系统的变量。每个节点标志的变量是所有流向该节点的信号之代数和。,2 支路相当于乘法器,信号经过支路时,被乘以支路增益而变成另外一种信号。,3 信号在支路上只能沿箭头单向传递。,4 对于给定系统,节点变量可任意设置,因此信号流图不唯一。,2-4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二、信流图的绘制,1、由结构图绘制信流图,1)在结构图的信号线上用小圆圈标志出传递的信号,便得到节点。,2)用标有传递函数的有向线段代替结构图中的方框,便得到支路。,2-4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例:,2-4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2、由方程组绘制信流图,首先按照节点的次序绘出各节点,然后根据各方程式绘制各支路。当所有方程式的信号流图绘制完毕后,即得系统的信号流图。,2-4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三、梅逊(Mason)增益公式,在信号流图中计算输入节点与输出节点间传递函数的Mason公式为 n 前向通路的条数; P 总增益(传递函数); Pk第k条前向通路的增益; 信号流图的特征式,即,2-4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所有回路增益之和; 每两个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每三个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k 第k条前向通路的余子式,即把与该通路相接触的回路的回路增益置为0后,特征式所余下的部分。,2-4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例.设某系统的方框图如图所示,试求其传递函数。,2-4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2-4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1 两条前向通路,其增益为:,2 五条回路,其增益为:,2-4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3 不存在不接触回路,4 五个回路均与前向通路接触,2-4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例2-12 试应用Mason公式,求下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C(s)/R(s)。,2-4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1 该系统有四条前向通路,它们的通路增益分别为,2 六条回路,其增益为:,2-4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3 有一对不接触回路L1和L2,其增益之积,4 所有回路与前向通路均有接触,2-4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25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一、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开环传递函数:在H(s)的输出端把主反馈通道断开,前向通路传递函数与反馈通路传递函数的乘积。,二、输入作用下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三、扰动作用下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25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四、系统的总输出,25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五、误差传递函数,输入作用下的误差传递函数,扰动作用下的误差传递函数,25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六、系统的总误差,25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本章小结,

    注意事项

    本文(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