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中世纪世俗翻译ppt课件.pptx
,西方中世纪的世俗翻译活动,龙 爽 孟庆佳 李 鑫 高 欢 郭晓琳 鲁 钰 胡 越 程常运,欧洲的百年翻译运动,早期的翻译活动,阿拉伯世界的百年翻译活动,文稿脉络,A,B,C,D,晚期的民族语翻译,历史背景,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关于其名称,也叫做“Medieval Ages或Middle Times,Francesco Petrarca称之为”Dark Ages)随着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相继出现了一批蛮族国家。先后有法兰克、伦巴德、奥多亚克、勃艮第、汪达尔阿兰、东哥特、西哥特、盎格鲁撒克逊等王国建立。王国之间战争不断,其中盎格鲁撒克逊、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比较长。,教会统治非常严厉,并且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1113世纪为中世纪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13世纪末,意大利产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扩展到欧洲很多国家。这时涌现出了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马基雅维利、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哈维、弗兰西斯培根等等。中世纪时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巴黎、里昂、都尔奈、马赛、科隆、特里尔、斯特拉斯堡、汉堡、威尼斯、热那亚等等,形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16世纪以后,兴起了工场手工业,最初是佛罗伦萨,随后是佛兰德尔,而圈地运动使英国迅速发展。这种经济模式加速了贸易,从而有了地理大发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自从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宣布合法化基督教后,基督徒就从被迫害者变为迫害者。他们敌视一切不合乎圣经的东西,包括部分新思想及科学等。历史上就有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及科学家被基督徒迫害。到中世纪,更出现罗马教廷的“宗教裁判所”及加尔文的“宗教法庭”等合法机构迫害所谓的“异端”。但在另一方面,教会也相当重视古代知识的传承以及教育,欧洲有许多大学是在教廷资助下建立的。基督教在其渗透过程以及胜利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所受周边异教学术的影响而做出的诸多重大调整在许多学识渊博的基督徒那里都有所体现。他们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期的翻译活动,中世纪西欧国家,代表人物A 哲罗姆B 波伊提乌C 格里高利一世D 阿尔弗雷德大帝,主要代表人物,哲罗姆哲罗姆(Jerome,约340年420年),早期基督教拉丁教父,是古代西方教会领导群伦的圣经学者,公元340年生于罗马帝国。366年入基督教。一生致力于神学和圣经的研究,曾根据希伯来版本,用拉丁文重新翻译圣经,即通俗拉丁文译本,由于此译本对中世纪神学有很大影响,16世纪中叶被特兰托公会议定为天主教法定版本。哲罗姆有志博览宗教丛书,遍游天下名胜,晚年时(386年420年)定居于耶稣的出生地伯利恒,过苦修隐居的生活,神学贡献,研究圣经哲罗姆以研究圣经和注释经文闻名。当他住在安提阿及伯利恒时,向犹太拉比学习希伯来文,因此他可算是拉丁教会中唯一懂得希伯来文的人。哲罗姆非常的博学又多闻,因为对希伯来文又有研究,所以在翻译圣经这件事上,就可以完全展现他的才华。在382年后,他出任罗马教宗达马苏(Damasus)的秘书。在罗马这段其间教宗请他将圣经翻译成拉丁文。虽然当时已有一部拉丁文译文,但那部圣经非常的粗糙又错误很多。他翻译时先用旧约的希腊文译本也就是七十士译本和希腊文新约作基础,再译成拉丁文的诗篇、旧约及四福音书。但是后来他发现要将希伯来原文所蕴藏的宝库,展现给拉丁文的读者。所以他又以希伯来文旧约作基础,重新翻译,他辛勤工作二十三年(382年405年)完成了拉丁文圣经修订本武加大译本,这也是拉丁文通俗译本,包括一部新约保守性的拉丁文订正本这也是西方教会所认定核可的拉丁文译本。并在1546年的“天特会议”重新受到肯定。直到今日这译本仍为罗马天主教会所重用。由这可以看到哲罗姆对圣经、真理、学问的追求是一丝不苟。最有学问的古教父哲罗姆是最有教养、最有学问的古教父之一,这位伯利恒的伟大隐士的才华不及奥古斯丁品格高超上不及安波罗修,在坚定的意志力不如屈梭多模,但在学识和多才多艺上,上述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主要著作,哲罗姆除了圣经的翻译,并且写了许多圣经的注解,在这方面哲罗姆是非常有天份。他依赖许多犹太传统,也大量引用旱期教会权威的看法意见。他的注释书的权威和俄利根及奥古斯丁并列。他又将希腊神学家的一些著作将他们翻成拉丁文,而且喜欢参与讨论。 哲罗姆的著作除了武加大译本(Vulgate),及许多圣经注释外,还有续编了优西比乌的历代志及编辑一部名人传(De viris Inlustribus),以及说明独身与修道生活的许多论文及书。约15世纪的荷兰鹿特丹的伊拉斯姆,他编了哲罗姆文集,这是一个杰出的成就,也可以看出哲罗姆是非常多产且重要的神学家。哲罗姆与安波罗修,相信圣灵不仅出于圣父,并且也出于圣子,所以是主张圣灵是出于圣父和圣子的双出说,这种的观念已加入在亚他那修信经的当中。哲罗姆对亚流派的思想是非常忧心的,甚至于他写道“全世界发现为亚流所支配,受惊而呻吟起来”,可见他的失望和沮丧。 对于圣徒和殉道的膜拜,当时哲罗姆、安波罗修和奥古斯丁都表示鼓励。并且哲罗姆曾说:“无论羔羊往那里去,他们都跟着他假如羔羊是各处同时都在的,那么,我们也得相信那些与羔羊同在的人各处同寺都在。”并且他们在圣徒面前以点灯,表示对圣徒的尊敬。,主要代表人物,波伊提乌波伊提乌,别名波爱修,罗马后期哲学家、政治家和音乐理论家曾任执政官。波爱修认为“种”与“属”是头脑在感觉的基础上加工的结果,共相存在于事物之中,而它本身却是非物质性的解释了基督教神学中“三位一体”和神的存在等教义。,主要贡献,哲学方面波伊提乌主要以政治家和哲学家留名青史。在政治上他有过辉煌时期,死后被认为是殉道者。在哲学上他最早将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中的范畴篇和解释篇等著作译为拉丁文传到西欧,还对其中一些著作做了注释,并声称要翻译并注释所有能找到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两人的著作。他将哲学分为思辨哲学和实践哲学两部分:思辨哲学包括自然哲学、数学和神学;实践哲学包括伦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他提出的“共相”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成为经院哲学唯名论与实在论争论的焦点。其代表作有在狱中写就的5卷本哲学的安慰和对希腊学者波菲利的哲学著作导论所作的注释。这些论著充分反映了他的宗教思想与道德哲学观点,被译为多种文字广泛流传。他的哲学是古希腊罗马哲学到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过渡,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数学方面波爱修的数学著作主要有算术入门二卷和几何学。除传播希腊数学外,他也做出自己的一些贡献,主要是在几何学中记载了一种罗马算盘的构造及其用法。此外,他还在书中阐述了计算所依据的10进位制的数系。逻辑学方面波爱修在逻辑学上也有建树,他创造了大量拉丁文逻辑术语,确定了属加种差的定义和发生定义,并试用了一些逻辑符号。他发展了命题逻辑,将假言命题分为简单的和复合的,提出了10个假言三段式(A则B,A,所以,B;A则B,非B,所以,非A,等等)。其逻辑著作对中世纪教士的训练起了支配作用。,作品,波爱修在他的著作中较早地使用了大量拉丁文数学词汇,例如加、减、乘、线、面、三角形、角、分、秒、素数、比例、相等、数使古希腊的学术用语得以保存。他给出几个物体每次取两个的组合数法。多边形等问题做了阐述。波爱修在算术入门的引论中提出一个计划,说要为算术、音乐、几何、天文四门学科各写一本手册。他认为这些都是数学的学科,称之为“四道”(四条道路)。在中世纪的大学里,这四门学科被列为高级学科,统一用他确立的名称“四道”表示。除算术入门和几何学外,他还写了一本音乐入门,用数学语言表述音乐的一些基本原理及术语。他以数关系为标准划分出三种音乐:宇宙的音乐、人类自然音乐和某些乐器的音乐,并指出最后一种音乐才是我们唯一能听到的音乐,但只是音乐的一种。这为解答音乐是什么和将音乐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提供了参考。作为古罗马学者,他的神学论著亦有一定影响。他除讨论了“三位一体”涉及的教义学说外,还对“自然”的各种含义做了详细论述,其哲学的安慰集中表达了他以认识神为获得至善境界,以哲学沉思为莫大安慰的思想。,主要人物介绍,格里高利一世格里高利一世(约540604),又译格里高利一世,第64任罗马天主教教皇(590-604在位),中世纪教皇之父。曾当过隐修士、590年被选为教皇,595年兼任罗马行政长官,对意大利中部、西西里、撒丁尼亚和科西嘉进行政教合一的统治。自称天主的众仆之仆。他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广建修道院,强制实施了宗教教规,又允许修士从事经济活动,扩大教会资产。极大地提高罗马教皇的地位而削弱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地位及职权,使得罗马教皇的地位与皇帝的地位相当。其神学思想主要遵循奥古斯丁的学说,但较少强调预定论。著有伦理丛谈、司牧训话等。,格里高利一世不仅是一个很有政治才干的教皇,而且是一位神学理论家。他根据圣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认为,一切对人有用的知识,都已包括在圣经中了。任何人如遇疑难,都可以从圣经中求得解答。格里高利一世写了许多宗教著作流传于世,其中有三部著作在中世纪的欧洲可谓家喻户晓。一部是伯约记解说(或译道德论),这部书是对圣经的诠注,也是关心教会伦理道德的教科书。一部是论神职人员的职责,写的是关于主教、神父们的人品和职责指南,曾被译为希腊文、英文而流行各地。还有一部是意大利父老生平神迹对话录,在书中他把世界描绘成充满神迹、天使、魔鬼和炼狱等情景,并有好人享乐,罪人受苦之类的宗教故事。格里高利一世对奥古斯丁关于教会的论述又有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更多地结合了大众基督教的内容。解释圣经也就成了人类最大的学问。,主要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大帝阿尔弗雷德(849年899年10月26日)也译作阿佛列、艾尔弗雷德等,是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韦塞克斯王朝的国王,他也是英国历史上真正第一位称呼自己为“盎格鲁-撒克逊之王”的君主。由于其英勇的统帅臣民对抗北欧维京海盗民族的入侵,被后世尊称为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同时也是英国唯一一位被授予“大帝”名号的君主。他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鼓励教育,翻译大批古典名著,并编纂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大力完善他的国家的法律体系和军队结构。他被一些天主教徒视为圣徒,但从未得到官方认可。英国圣公会尊称他为天主教英雄,并在他的忌日10月26日设立节日纪念他。他通常被描绘在英国教堂的彩色玻璃上。,阿尔弗雷德自己也是个学者,非常支持学术事业。然而比德(673年735年),卜尼法斯(约675年754年)和阿尔昆(735年804年)的时代早已过去。维京人将英国的修道院破坏殆尽,在当时的英格兰,拉丁语这种通向古典文化的语言几乎没人会说。对此,阿尔弗雷德决定在宗教界和俗世都要大幅度提高识字率,同时把拉丁文著作翻译成盎格鲁-撒克逊语。阿尔弗雷德聚集起一群学识渊博的学者,自己也参与其中(他曾自修拉丁文),翻译了不少著作,包括波依提乌的哲学的慰藉,格利高历主教的牧民职务和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在为牧民职务所作的前言里,他无不怀旧地写道:在一切被破坏殆尽,被烧毁之前,英格兰的教堂里堆满了财富和书籍。”在后来的千百年里,这本教规一直作为主教们的职务指南。阿尔弗雷德可能也主持编写了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以史无前例的规模记载了远至450年的大事(甚至更早,因为书中还对基督降生一事发表了评述)这部编年史一直由后人续编至1154年。,阿拉伯世界的百年翻译活动,摘要,中世纪的翻译运动,是世界学术史上潮流转换的大关节,而在这场持续数百年的运动中,阿拉伯人一直扮演着主角-占星学的历史在这里完全不例外。第一阶段大致始于公元8世纪中叶,主要中心在巴格达。第二阶段中的翻译家主体是欧洲人,但是他们译的许多书是阿拉伯文著作。这一阶段的主要中心是西班牙的托莱多(Toledo)城-托莱多天文表即因此城得名。,基本介绍,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也叫翻译运动,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和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吸取先进文化遗产。翻译活动初始自伍麦叶王朝,哈里发哈立德和阿卜杜阿齐兹命令宫廷学者将一些希腊语和科普特语的炼金术、占星术和医学书籍译成阿拉伯语。翻译运动的鼎盛时期在阿拔斯王朝。当时翻译活动的特点是以零散的个人译述为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领导。由于阿拔斯帝国哈里发(如曼苏尔、拉希德、麦蒙等)重视伊斯兰教法、财政制度、文化事业的创制与完善,倡导、鼓励学术活动,实行宽松的政治文化政策,吸收容纳帝国境内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者的文化和学术成果,这些作品被学者们翻译、介绍和注释,或由波斯文、古叙利亚文、或由希腊文,译成阿拉伯文。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欧洲因为文本的失传,不得不把一些翻译成阿拉伯文的古典文本从阿拉伯文又重新译成拉丁文。,背景情况,我们所说的阿拉伯文化,其实际内涵就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它由三个部分组成或者说是由三种文化源流汇合而成: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所固有的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内容包括阿拉伯语言、诗歌、谚语、故事、星象等,在古代诗歌中出现了早期阿拉伯有关宇宙的哲学思想的萌芽。伊斯兰教文化,可以说它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体,自公元7世纪中期伊斯兰教产生至今,在阿拉伯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语言学、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学、政治学、法学方面都受到伊斯兰教的深远影响。伊斯兰教文化包括古兰经经注学,圣训教义,教法学等。由穆罕默德逝世后的四大哈里发执政时期至阿拉伯帝国的形成期间,阿拉伯人的铁骑所到之处正是人类文化的先驱所在。通过吸收和发展各地区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如:拜占庭、波斯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希腊、罗马和中国文化,形成延续至今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浩如烟海、繁若星斗的学术文化作品,出现了盖世不朽的阿拉伯-伊斯兰思想家、艺术家。他们具有独创性的理论体系,对欧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的作用,在世界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据阿拉伯史料记载,倭马亚王朝期间出现早期的文化译介活动,但未形成规模。直到阿拔斯帝国,特别是在阿拔斯朝代中期的公元830年至930年左右,在哈里发的大力资助和倡导下,大规模、有组织的译介活动,以巴格达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形成了巴格达学派。它取代了早期的亚历山大学派,并引发了西班牙的科尔多瓦文化中心和埃及的开罗文化中心,共同构成了辉煌绚丽的五百年文化黄金时代。,著作成果,百年翻译运动的历史时期起自买蒙时代,即伊斯兰教历198年,止于300年(约公元830年至930年)。这个时期翻译了希腊各个学科的最重要著作,重译了托勒密的天文大集,翻译了毕达哥拉斯的金色格言和希波克拉第与格林的全部著作,以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法律篇、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这些著作都是由候奈因本易司哈格及其学人翻译的,其中大部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由他的儿子易斯哈格翻译的。至阿拔斯王朝前期结束时,古希腊科学典籍中的全部重要著作和大部分较次要的著作,都已译成了阿拉伯文,其中有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论天、论生灭、气象学、幼物志、论灵魂等等;柏拉图的政治家篇、法律篇、国家篇、智者篇、辩解篇等;玻菲利的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导论,毕达哥拉斯的金色格言及有关音乐的论文,此外还有医学、天文学、数学方面的各篇译作。格林的解剖学、小技等全部医学著作;希波克拉底和保罗的大部分医学著作:获奥斯科里的药物学、医典;托勒密的天文大集、四部集、地理学、光学等;阿波罗尼罗斯的圆锥曲线、比例截割、有限极数等;欧几里徐的几何原理、数据、现象、光学、论音乐等;阿基未德的论球和圆柱、圆的测定、论平面板的平衡、论浮体、定律等等。这一时期,著名的翻译家有:约翰伯特里格,他翻译了很多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库法的书商哈加吉本优素福本麦脱尔,巴尔莱拜克的盖斯塔布鲁高、侯奈因本易司哈格、萨比特本古赖等等。他们精通希腊语、波斯语、古叙利亚和阿拉伯语,这种奇特的语言能力,是历史与文化遗留下的产物。,贡献,在对原著直译的基础上,作了大量校勘、注释、质疑、补正、摘要、评论等,借题发挥了自己新的创见。确立了各学科的阿拉伯语名词、术语、概念、范畴体系。凡译文中涉及阿拉伯语已有的词汇,用阿拉伯语进行意译,凡译文中阿拉伯语无准确词汇表达的,引进外来词汇,进行音译;凡无法用阿拉伯语表征的词汇,创造新的词汇并赋予确定含义予以表述。在天文学、数学、医学、化学(炼金术)领域的大量名称、概念、范畴,是在翻译过程中用阿拉伯语逐步确立的。依据社会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除对大量名著全译外,还对一些著作进行了选译、节译、摘译、译编、改编。对一些著作经多次转译而被曲解或失传的部分,经校勘改译恢复了原著本来的面目。对原著的错误,进行了纠正。在译述的基础上,对有关学科根据观察实验研究所取得的新资料,撰写了大量新的各学科学术著作,阐发了新的创见。开创了集体协作译述的先例。凡大部头的著作由多人分工译述和注释,初稿译出后,集体讨论通审校译,最后由主译审定。有些著作经几代人初译、重译而完成。,主要人物介绍,侯奈因伊本伊斯哈格(809873)阿拔斯王朝著名学者、翻译家。生于伊拉克的希拉城,属伊巴德部落。他早年受教于叙利亚基督教医学家伊本马赛维,并担任药剂师。曾先到罗马去学习希腊语,后又到巴士拉师从哈利勒本艾哈迈德学习阿拉伯语。 他精通希腊科学和伊斯兰文化,通晓希腊语、古叙利亚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他曾到伊拉克、亚历山大和罗马各地游学,收集各种图书珍本。他一生除指导翻译局的全部科学著作的翻译外,还亲自翻译了希腊的医学、物理学、天文学、哲学等著作,如盖伦和希波克拉底的全部医学著作、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物理学、伦理学,还将引日约译成阿拉伯文。,翻译作品及风格,他的著述涉及到各个学科领域,主要有太阳和月亮的作用、天空与世界、论彩虹、创造人类说等。他在翻译过程中,将希腊著作由希腊文译成古叙利亚文,再转译成阿拉伯文。其译法是对词义逐字直译,文字精炼优美,对原文作了大量注释、评介、增订,对已译出的著作作了重译和修订。译文对阿拉伯语所没有的自然科学词汇,引进希腊新词汇或创造出适应阿拉伯语的新词汇予以准确的表达,使外来语汇阿拉伯化侯奈因是向阿拉伯翻译介绍希腊科学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为促进希腊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交流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阿拉伯学者称他是“翻译家的最高长老”、“科学的源泉,道德的矿井”;西方学者誉他为“九世纪最伟大的学者”,“希腊文化和伊斯兰文化融合的最优秀代表”。,影响,翻译运动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没有哪一个文明的翻译活动可与其比拟。其作用和影响不仅仅是让一个落后的阿拉伯文明飞跃上升,而且让波斯、两河以及埃及这些日趋衰落的文明得以延续生机,并为希腊罗马文明的重新崛起奠定了思想基础。翻译运动还使东西方文明得以较好的融合和交流,比较彻底的克服了地理距离所造成的文化交流障碍。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如此彻底的,全球性质的文化交流和活动。,欧洲的百年翻译运动,中世纪翻译中心,西班牙托莱多中世纪中期(11-12世纪)特点:西方翻译家云集于西班牙的托莱多,将大批希腊典籍从阿拉伯语翻译成拉丁语。托莱多翻译院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翻译活动长达100年之久,是人类历史上罕见地基督教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友善接触时期。,历史背景,托莱多为欧洲历史名城,曾遭罗马人、西哥特人和阿拉伯人的入侵。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为托莱多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和历史遗产,也使托莱多成为西班牙民族融合的缩影。从被摩尔人占领起,托莱多的莫扎拉布(摩尔人统治时期的西班牙基督教徒)、摩尔人和犹太人即友善和平地共居此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此并存共容,托莱多由此成为“三种文化之都”。,古城托莱多,托莱多翻译院的形成,七八世纪,阿拉伯人向外扩张,征服希腊。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希腊作品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又把一些希腊原作译成阿拉伯语。阿拉伯学者从各地来到巴格达研究翻译希腊作品,是巴格达成为学术中心阿拉伯翻译院11世纪中叶,阿拉伯作品大量涌向西班牙,转译成拉丁语,托莱多取代巴格达地位成为新的翻译中心。直到13世纪希腊原本才开始传入托莱多,开始了直接翻译希腊原作而不是转译。,托莱多翻译院的特点,翻译活动始终是在基督教会的赞助之下进行;是当时西班牙的教育和穆斯林学术中心;翻译的作品,主要是希腊著作的阿拉伯语译本,其次才是阿拉伯原著和希腊语原著。,代表作品,托勒密的四书,由提沃里的柏拉图译出;托名于托勒密的金言百则由塞维利亚的约翰译出,他还译了马沙-安拉、阿尔布马扎等人的占星学著作;天文学大成1175年由杰勒德译成第一个拉丁文本;亚里士多德的两部与天文学有关的著作天象学和生成与毁灭也由杰勒德译出。,历史意义,基督教和穆斯林教之间罕有的友好接触;带来东方思想,传播了古希腊文化,活跃了西方学术氛围,推动西方文化的发展;由于许多译者同时也是学者,在托莱多讲授各种知识,是托莱多成为西班牙乃至西欧的教育中心,托莱多成为西班牙中北部第一所大学的前身。,在长达百年的翻译活动中还有许多地区成为了当时的翻译中心。如: 法 国 普罗旺斯 意大利 西西里 西班牙 塞维利亚 等。,欧洲百年翻译运动的影响,翻译运动所处的公元八世纪到十世纪,是欧洲历史上黑暗的中世纪,亚洲的波斯文明和两河文明进入衰退期。在这样一个时机,翻译运动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没有哪一个文明的翻译活动可与其比拟。其作用和影响不仅仅是让一个落后的阿拉伯文明飞跃上升,而且让波斯、两河以及埃及这些日趋衰落的文明得以延续生机,并为希腊罗马文明的重新崛起奠定了思想基础翻译,运动还使东西方文明得以较好的融合和交流,比较彻底的克服了地理距离所造成的文化交流障碍。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如此彻底的,全球性质的文化交流和活动。,晚期的民族语翻译,简介,在中世纪时期,由于西罗马帝国的崩溃,民族语言逐渐发展,虽然拉丁语仍然是翻译以及创作的主要语言,其他民族则开始了同时使用本族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活动,并开始进行大规模自译活动,并逐步形成高峰,自泽语.言主要集中在法语和拉丁语之间。民族语翻译首先与翻译圣经有关,由于把拉丁语和希腊语翻译成日耳曼语,语义和语法结构差异很大,语义内涵连根拔除的同化过程必会改变日耳曼人的传统思想和语法结构,所以西欧各国语言在语法结构上变得逐渐接近。12世纪教会反对谴责甚至镇压来禁止人们阅读民族语圣经。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世俗文学和圣经的民族语翻译从13世纪起在欧洲各国开始形成。从另一方面来说,大规模的民族语翻译是随着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民族主义的高涨而开始的。,历史背景,中世纪晚期(约14-16世纪),欧洲进入了一个大震荡、大调整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初步发展,不仅为王权的加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物质基础,而且培养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的政治力量市民阶级。在市民阶级的支持下,各国王权日益强大,民族意识也因此不断增强;自然科学的兴起与初步发展对天主教神学体系和经院哲学提出了全面的挑战,不断揭露罗马教会的种种虚假、欺骗的说教;造纸与印刷等生产技术的进步加快了科学知识和新教思想的传播;新航路的开辟,打开了欧洲人的视野,使欧洲从此不再封闭;人文主义思想兴起,宗教革新运动展开,市民阶级壮大,民族意识增强,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民族语翻译宗教和世俗作品,这是塑造民族身份、确立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尝试。,英国民族语翻译代表人物,乔叟杰弗雷乔叟(1343-1400),英国文学之父,被公认为中世纪最伟大的英国诗人。他的众多作品中比较著名的有公爵之书,声誉之屋,贤妇传奇,托爱乐斯与克莱西达,最为著名的要数坎伯雷故事集。乔叟在促进和中世纪英语白话的正统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文学语言主要是法语和拉丁语。,主要翻译作品,乔叟的最早的作品之一是法国著名骑士诗玫瑰传奇,在翻译玫瑰传奇中,他首次将八音节对偶句引入英语。乔叟还翻译了罗马哲学家博埃齐乌斯的著作哲学的安慰。,人物贡献,乔叟从法国文学中引进了各种各样的押尾韵诗章,取代了古英诗中的押头韵。在翻译中他首次将八音节对偶句引入英语,也首次使用了五音步抑扬格的押韵对偶句,也就是后来的英雄偶句诗体。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他也轻松自如地使用了英雄偶句诗体,这在整个英国文学史上都是首创。除了乔叟对英语诗体学的贡献以外,他还发展并改进了文学艺术自身,而这些在其它任何中世纪文学作品中都是见不到的。在特洛伊勒斯与克利西达中,他向世界展示了最早的现代小说。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他将诗歌艺术进一步向戏剧与小说艺术靠拢。乔叟的翻译为英国翻译打开了广阔前景,并为确立英语成为文 学语言,对英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英国民族语翻译代表人物,威廉卡克斯顿威廉卡克斯顿(1422-1491)英国第一个印刷商,通晓英、法、德、拉丁文。在莎士比亚之前对英语影响最大的人。到1491年去世时,他出版了约100本书,其中有24本是他自己的译作。他印刷的书中其中也包括坎特伯雷故事集、特洛伊勒斯与克里希达、罗宾汉故事小唱和马洛里的亚瑟王之死。,主要翻译作品,从1469年开始,他开始翻译法文特洛伊史回顾1477年,卡克斯顿出版了在英国本土印刷的第一部英文书籍哲学家的名言或警句,这也是第一本印有出版日期的英文印刷品。1481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带有插画的英文书世界镜鉴,这是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书,也是他从法文和拉丁文翻译出来的。伊索寓言、列那狐的历史到1491年卡克斯顿去世之时,他已经出版了近百部书籍,其中74种是英文书籍,有一些还是长篇巨制,他自己亲自翻译出版的书就达24种。在这些“卡克斯顿版”的书中,以孤本或残篇留存到今天的尚有1/3,是英国最为珍贵的“摇篮本(incunabula)书籍。,法国民族语翻译背景,法国翻译起源于中世纪末期。这一时期,中产阶级开始出现,民族情绪开始高涨,中产阶级比较富有,可以买得起昂贵的手抄原本,而且对自己的拉丁文水平充满自信(因为法语是在通俗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于是开始翻译拉丁文作品,翻译随之兴起。当时的法国王室雇佣译员为宫廷翻译各种拉丁语和希腊语作品。,法国民族语翻译主要代表人物,宫廷译员的代表人物有让德维尼约尼古拉欧雷斯米(Nicholas Oresme)马尔卡劳米(Jean de Malkaraume)阿尔基洛彼罗(J. Argyropylos)等。维尼约于 1340 年翻译了拉丁文本圣经;欧雷斯米于 1377 年翻译了亚里斯多德的作品;后二人在同一时期翻译了维吉尔、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文学家和哲学家的著作。,影响,这些翻译作品对当时乃至当下法国的翻译界和哲学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这一时期并未出现论述翻译问题的著述,翻译活动处于一种主观、盲目、孤立的状态,未出现集体性翻译。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翻译活动兴起,翻译理论处于萌芽状态。译论未发并不代表翻译理论未产生,或许当时的翻译理论只存在于单个译者的头脑中或口语中,未诉诸于文字,这并不表明当时的译者对翻译没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意大利民族语翻译,但丁阿利基耶里 (1265年1321年)13世纪末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开拓人物之一,以长诗神曲留名后世。他被认为是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也是西方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翻译作品及思想,论俗语飨宴但丁有关翻译和民族语的论述。论俗语中,但丁对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等问题做了精辟阐述,对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和用民族语从事翻译的问题都起了重大的作用。在飨宴中除了盛赞俗语优点,还对翻译问题做了明确论述,得出了文学作品不可译论。这是最早关于文学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的讨论。,意大利民族语翻译,利奥纳多布鲁尼发表论文论正确的翻译方法,对翻译理论问题做专门论述,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布鲁尼作为中世纪末文艺复兴初期的西方翻译理论的权威地位。译者应当尽可能模仿原作风格,像亚里士多德用希腊语写作那样,用译语进行创作。任何语言都可用来进行有效的翻译;(认为语言差异在翻译中不可逾越是因能力低下。)译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才能做好翻译。翻译的实质是把一种语言里写的东西正确的转移到另一种语言。(许多人有对某事的理解能力,却不具备亲自去做该事的能力。),因此,要做好翻译,译者的第一任务就是获得对所译语言的知识。译者第二任务,是掌握译入语言,获得完全驾驭译入语言的能力。此外,译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鉴赏能力,以保证翻译不会破坏和丧失原作的完整和韵律。第一论点非布鲁尼创建,可说实际上是古代西塞罗和昆体良关于“与原作竞争”之说的翻版。第二论点说的是语言的可译性原理。与但丁“文学不可译性”的看法形成对立。第三论点谈优秀译者必须具备的条件。概括而言,布鲁尼以译者,译文语言为中心,强调译者在处理原作方面的自由,这实际上是人文主义思想在翻译中的显现。被认为西方翻译史上人文主义的最早代表之一。,德国民族语翻译,尼古拉斯封维尔在1478出版的译文集,有篇论述翻译原则和方法的序言。维尔的序言采用15世纪流行做法,即引用名家言论来印证自己观点,为逐词对译辩护。,翻译思想,维尔的翻译观要点:准确翻译拉丁语能得出最优美的德育风格。主次对译能推广拉丁语。为了忠实原文,宁可牺牲译文的易懂性。维尔的论述可看出,当时反对直译,主张意译的大有人在。意译者强调,他们的翻译原则是让读者能看懂译文,并不排除对拉丁语的模仿。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斯坦豪维尔:在序言中称他的风格是“低劣”而“粗俗”的。但序言中却改为“优美”。,中世纪末期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对这一时期德语风格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意译派主张发展民族语的风格,实用人民大众活的语言,直译派则主张模仿拉丁风格,实用“高雅”的贵族的“文书腔”。直译派利用拉丁语的优势以及拉丁语现成的修辞规则,为他们的译法提供理论基础。意译派背道而驰,未能使自己的原则和方法上升为理论,在争论中处于劣势。但意译派关于翻译中应使用人民大众的通俗语言的方法,却真正代表了德语的发展方向。,小结,西方中世纪的世俗翻译活动中涌现了大批翻译理论家,他们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同其他领域的活动一样,翻译并不依赖理论而存在,然而,翻译的实践总是引出理论并推动理论的进步,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翻译的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翻译既不是在所有时候都是创造性的、文学性的,也不是在所有时候都只是传递客观信息的。因此,翻译理论的研究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指导翻译实践、揭示翻译活动的客观和内在规律为其唯一目的。,谢谢观看,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