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注意ppt课件.ppt
请在下表中,找出3个连续的数字(如3、4、5),第三章 注意,学习要点:一、注意概述二、注意规律及其应用三、注意的品质 (特征) 四、注意理论,一、注意概述,(一) 什么是注意?(二) 注意与心理过程(三) 注意的意义和功能(四) 注意的外部表现(五) 注意的种类,一、注意概述,(一)什么是注意?(美)詹姆斯:“注意的本质是意识的聚集、集中。指离开某些事物以便有效地处理其他事物。”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在众多的对象中选择某一对象。 集中贯注于所选择的对象,同时离开其他心理活动。 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集中性,(二)注意与心理过程,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不能直接反映事物的属性、特点和功能,是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注意总是伴随着心理过程,并贯穿始终。脱离心理过程的注意不能独立存在,而离开注意,心理过程也无法进行。,(三)注意的意义和功能,意义:注意对人类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对心理活动起着积极的维持和组织作用,是人类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重要保证。知识掌握的必要条件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把注意形象地比喻为通向心灵的“唯一的门户”,知识的阳光只有通过这扇门户才能照射进来。(注意障碍)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功能:选择的功能 保持的功能 调节与监督的功能,几种注意障碍,1.注意增强:注意增强有两种,一种是注意指向外在的某些事物,如具有妄想观念的病人,常围绕着一个有系统的妄想,过分地注意看他所怀疑的人的一举一动,甚至某些微小细节都保持高度注意和警惕。另一种是指向病人本身的某些生理活动,如神经症患者的疑病观念,这些患者常过分地注意自身的健康状态或那些使他忧愁的病态思维内容,其他任何事件都不易转移他们的注意力。2.注意减弱:表现为主动注意明显减弱,即注意力不集中,患者不能把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并保持相当长的时间,以致注意很容易分散,即使看了很长时间的书,结果仍不知所云,就像没读过一样。多见于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症。3.注意狭窄:患者的注意范围显著缩小,主动注意减弱,当患者集中于某一事物时,而其他一般易于唤起注意的事物并不引起患者的注意,多见于痴呆。,4.随境转移:表现为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增强,但注意不持久,注意的对象不断转换。如处于兴奋状态的躁狂症患者,注意力易受周围环境中的新现象所吸引,以致不断改变话题和活动内容,而这种注意力不能持久,外界的偶然变动又会将患者注意力吸引到另一方面去。 急性躁狂时,患者言语的不连贯性,主要由于注意的对象不断转换,思维联想太快所致。5.注意迟钝:患者的注意兴奋性的集中困难和缓慢,但是注意的稳定性障碍较小,患者对回答第一个问题完全正确,但对他接连不停地提出第二、第三个问题时, 他人回答就显得缓慢,主要是由于注意的兴奋性缓慢和联想过程的缓慢,多见于抑郁症。6.注意固定:患者的注意稳定性特别增强,可见于健康人和精神病人。如某些发明家和思想家,固定注意一定的观念,牢固的观念控制了他们整个的意识。如具有顽固妄想观念的患者,将注意总是固定于这些妄想观念上。有强迫观念的患者,也存在这种状态,患者觉察到这种注意的集中与固定性而无法转移。其中,注意减弱和注意狭窄最为常见。,(四)注意的外部表现,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可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 n 适应性运动的出现 感觉器官朝向 呼吸:吸气变短,呼气相对延长 (屏息现象) 表情动作 :托住下颌、眼光呆滞在某处n 无关运动的停止 注意作为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和外部行为表现之间,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学生集中注意的表现,双目凝视黑板或老师,视线追随老师,对老师生动的讲解常喜形于色,遇到疑难紧皱双眉,等待老师的解释等。,你的学生注意听讲吗?,注意的几种相关情况,不注意没有注意当前应该注意 的对象,注意了别的事物似注意貌似注意,却“心不在焉” “想入非非” 似不注意貌似不注意,(五)注意的种类,根据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注意分为: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什么力量使某些对象成为你注意的焦点?,目的性选择,刺激驱动,有意后注意,1、什么是有意后注意? 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2、特点 (1)有自觉的目的性和明确的方向性; (2)不需用意志努力来维持; (3)坚持时间长、效率高,根据指向对象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 环境注意(外部注意) 自我注意,相互转换交互抑制,原因:过于自我注意克服:顺其自然,加强外部注意,怯场、口吃?,二、注意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及其运用引起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及其运用影响有意注意维持的因素 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及其运用,1、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人的主观状态 (需要、兴趣、态度、情绪、身体状况、知识经验、期待心理等),2、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善于运用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尽量消除与教学无关的刺激物的干扰充分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考虑学习者的需要、兴趣、情绪状态和知识经验,评一评:,今天是某小学林老师第一次上公开课,她穿着漂亮艳丽的新衣服来到教室,用早已准备好的彩色粉笔把黑板边缘装饰得格外醒目。开始上课了,林老师显得镇定自若,她先宣布了期中考试的成绩,并鼓励大家再接再厉。在正式讲课中,林老师言语平静、流畅,由于准备的内容十分丰富,她便加快了速度。正当林老师专心致志地讲课时,偶然发现有个别同学在开小差,她立即点名批评,制止了这种不良行为,然后继续上课。一节课很快地过去了,林老师从容地走出了教室。 请运用所学的无意注意规律对林老师的公开课进行评估。,(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及其运用,1、影响有意注意维持的因素活动目的性 有意注意是服从于活动目的的注意,明确的活动目的性,有利于有意注意的维持。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兴趣:直接兴趣:个体对活动的过程感兴趣。 间接兴趣:个体对活动的结果感兴趣。 无意注意主要依赖于直接兴趣;而有意注意主要依赖于间接兴趣。,活动的组织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形式单一的活动容易使人产生厌倦和疲劳感,从而导致注意分散;反之,多样化的活动则有利于提高大脑的兴奋性,维持有意注意。内外刺激干扰 外部干扰 内部干扰(身体状况、情绪状况等)个体的意志力 个体的意志力是有意注意维持的重要保证。,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引起和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培养间接兴趣合理地组织活动 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适当的提问排除干扰,优化教学环境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三、 注意的品质(特征),1、注意的范围(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一心能不能两用?)4、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相同吗?),1、注意的范围(广度),指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清楚把握的注意对象的数量。注意的广度研究: 最早汉密尔顿的示范实验(撒石弹子) 耶文斯(黑色背景上的白盘子上撒黑豆) 速示器(1/10秒)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对象越集中、越有规律,范围越大。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任务多,知识贫乏,范围小;任务少,经验丰富,范围大,2、注意的稳定性,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时间上的特征狭义的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注意的起伏现象)钟表声、双关图广义的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分心(注意的分散)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 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指向于其他的对象上。 原因:无关刺激的干扰 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要求:将视线盯在一点上,头不要动。,注意稳定性的年龄差异,据研究,57岁儿注意保持时间平为15分钟;710岁是20分钟左右;1012岁是25分钟;12岁以上是30分钟。,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一心二用”严格来说,做不到(双耳分听实验) 中国最早“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在一定条件下,注意的分配是可能的。 条件: 1、只有一种不熟练 2、活动间形成一定的联系(动作系统、动力定型),6 2 7 追随耳,4 9 3 非追随耳,双耳分听实验1,4、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注意转移的影响因素 :原来注意的强度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注意转移和注意分散的不同(见下表),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的不同,注意转移,注意分散(分心),四、注意的理论,19世纪末期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促进了人们对注意的重视。1908年冯特出版了情感与注意心理学,对注意进行了最早的论述。机能主义学派也强调了注意的选择性功能。但随着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兴起,注意的研究几乎完全被排斥。随着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注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注意的实质和内部机制已提出了很多有影响的理论。,注意的几种认知理论: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注意的衰减理论注意的完全加工理论注意的资料限制和智源限制理论,(一)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布鲁德本特是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主要观点:人在同一时间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需要过滤器调节。过滤器相当于一个开关,按照“全或无”原则工作,接通一个通道(,通过这一通道的信息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其他通道被阻断,信息不能通过。双耳分听实验是过滤器理论的实验依据。,刺 激,输入通道,选 择 性 过 滤 器,反应,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单通道模型),开关,(二)注意的衰减理论,代表:美国心理学家特瑞斯曼。主要观点:当外界输入的信息通过过滤器装置时,被注意的信息能完全通过,不被注意的信息也能通过,但在强度上出现衰减。该模型指出,不同刺激类型的被衰减的信息的激活阈限是不同,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的信息,如自己的名字,危险信号等的激活阈限低,容易被激活,从而接受进一步的信息加工。依据:双耳分听实验(如下图) 生活现象(专注于某一对象时,其他事物可能听而不闻,但一旦有人提到自己的名字时会有反应),双耳分听实验2,追随耳: 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非追随耳:Knowledge of on a hill实验结果:大多数被试听到: 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追随耳,非追随耳,物理特性分析,选择过滤器,意义分析。,反应,特瑞斯曼的衰减模型,过滤器理论和衰减理论的比较:不同:前者认为过滤器装置起过滤作用;后者认为起衰减作用相同:1、主张人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同一时间必须对信息加以筛选和调节。 2、两个理论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前,只有经过选择后的信息,才能受到进一步的加工。 因此,两者合称为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三)注意的完全加工理论,主要观点: 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模式识别之后,在信息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也叫后期选择理论。,追随耳,非追随耳,感觉登记,知觉分析,反应,反应选择(后期选择)模型,反应选择,(四)注意的资料限制和智源限制理论,上述理论都试图解释注意对信息进行选择的机制。而该理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注意,即试图解释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和认知活动的。该理论认为,人的智源(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不同的刺激对注意提出的要求不同(资料限制)。当刺激越复杂时,占用的智源就越多,当智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如:一个熟练司机可以边开车边和别人交谈,但在交通拥挤时,可能就得小心翼翼,交谈也停了下来。,主要知识点:,名词: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分心掌握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注意的功能、注意的外部表现。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教学中应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影响有意注意保持的因素有哪些?教学中应如何运用这些规律?衡量一个人注意的品质(特征)有哪些方面?了解几种注意理论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