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ppt课件.ppt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概 说,含义: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及其所属脏腑,与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相表里。生理:(1)主表、统摄营卫 (2)参与水液代谢和津液的气化升降病理:卫外不固、营卫失调、经气不利。卫外不固:太阳主表,风寒外袭,太阳首当其冲。若太阳肌表不固,则失去卫外抗邪之力,如:中风、汗出、恶寒。营卫失调: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风寒外束,营卫容易失调,出现汗出、发热等症。经气不利:外邪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则恶寒、无汗、身疼痛。,太阳病分类:(1)太阳本证:典型的太阳病,主要指太阳表证,包括太阳中风、太阳伤寒等。(2)太阳病兼证、变证:,太阳病兼变证,热扰胸膈 栀子豉汤类方 邪热扰肺 麻杏石甘汤 热证 阳明热甚气阴两虚 白虎加人参汤 里热兼表下利 葛根芩连汤 太少合病下利 黄芩汤 心阳虚 桂枝甘草汤 虚证 脾阳虚 苓桂术甘汤、朴姜夏草人参汤 肾阳虚 真武汤、干姜附子汤,蓄水证 :五苓散腑证 蓄血证: 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 水热互结:大陷胸汤(丸)结胸证痰热互结:小陷胸汤 寒实结胸:文蛤散 结胸危证:痞证:五泻心汤证 脏结证:,第一节:太阳病概论(111),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词解之:助词,用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头项强痛:强音僵,强硬不柔和,指头项部拘急牵引不舒,并非颈项强直。恶寒:恶音悟,讨厌之意,恶寒既怕冷。,释义提要:本条揭示了太阳病总的证候特点,故为太阳病提纲。1.太阳病的基本脉证: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2.机制:脉浮: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头项强痛:太阳受邪,经气不利。恶寒:风寒外束,卫阳被遏,不能温煦分肉。(恶寒是太阳病最早出现并贯穿始终的症状)发热(补出):正气抗邪,则发热。,二、太阳病分类中风、伤寒及温病(2,3,6),(一)太阳中风( Attrack of Taiyang channel by wind)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词解(1)脉缓:与紧脉相对而言,指脉象柔软和缓,非迟慢之意。(2)中风:外感风邪而引起的一种表证,非内科说的中风。(3)恶风:即畏风。,释义提要:本条指出太阳中风的主要脉证,对辨治太阳病有重要意义。(1)太阳中风的主要脉证发热:外邪袭表,正气抗邪,邪正交争。汗出:素体肌腠疏松,卫外不固,营不内守。恶风:汗出肌腠疏松,卫阳不足。脉缓 :营阴受损,腠理疏松。(2)鉴别要点汗出、恶风、脉浮缓。其中“汗出”最为重要。,(二)太阳伤寒(cold-stroke syndrome of Taiyang channel),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词解(1)未发热:指暂时没有发热,与无热不同。(2)脉阴阳俱紧:阴阳指脉的部位,寸口为阳,尺部为阴,意为寸关尺俱紧;紧:浮紧之像。(3)伤寒:证候名,指伤于寒邪的表证。与前所述之广义、狭义伤寒不同。,释义1.太阳伤寒的病因病机 卫阳郁闭、营阴郁滞。2.太阳伤寒的主要脉证恶寒:风寒袭表,卫阳被束,不能温分肉。头痛身痛: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太阳经气不利。呕逆:风寒袭表,卫郁不宣,肺胃失和。脉阴阳俱紧:卫阳郁闭,营阴郁滞。或已发热,或未发热:经气郁闭较轻,正气达表抗邪较早,则发热;反之则发热迟。无汗(补出):卫阳郁闭3.太阳伤寒早期的“或已发热,或未发热”问题。(1)太阳病恶寒可以早于发热出现。(2)发热的早晚视正气的强弱、经气郁闭轻重而言。,4.与“中风”的鉴别无汗、恶寒、脉浮紧5.中风与恶寒的区别中风当风则恶(轻)恶寒虽居密室之中仍然有所恶。(重)6.外感病恶寒与内伤病恶寒的鉴别外感卫阳郁闭,(恶寒)得温暖而不除。内伤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肌表,(恶寒)得温暖即止。,(三)温病(epidemic febribe disease),原文 (1)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2)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吸必鼾,语言难出。 (3)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4)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 ,若火熏之。 (5)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词解(1)温病:广义伤寒之一。(2)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引起的一种变证,不同于后世温病学的“风温”。(3)脉阴阳俱浮:寸关尺俱见浮盛之脉。(4)直视:眼球运转不灵活。(5)失溲:溲(sou),指大小便失禁。(6)被火:误用火法如灸、砭、熏、温针等。(7)时瘛 :四肢阵发性抽搐。(8)若火熏之:像火熏一样,形容病人的皮肤颜色暗晦。(9)惊痫:若痫之状,睡眠不安,惊惕,四肢抽搐。,释义提要:讨论了温病的主要特点及误治引起的变证。(1)温病的脉证特点:发热:病因不同,温热之邪充斥表里。(与伤寒、中风的发热机理不同)渴:热邪伤阴。不恶寒:无卫阳被遏,故不恶寒。,(2)温病误治后的变证温病初起的正治之法辛凉解表,忌用汗、下、火等法。误汗:辛温发汗,既可劫阴,又可助长温热之邪化火,使热邪充斥内外,故身灼热,汗出,脉阴阳俱浮;热伤津气则身重,肺窍不通则鼻吸必鼾;心神受扰则多眠睡,语言难出。误下:复用下法,夺其阴液,化源枯竭,则小便短少而不利;若热势进一步加剧,热扰神明则直视失溲。误火:若再用火攻,温热之邪得火之助,熏灼肝胆,胆汁外溢而发黄,热极生风,则发于惊痫。,3.中风、伤寒、温病鉴别,三、辨太阳病传与不传(4,5),原文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若吐,若躁烦,脉数急者, 为传也。(4)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5),词解(1)伤寒一日:一日,约略之辞,指外感病早期。(2)脉若静:脉率不快,与下文“脉数急”相对而言。(3)脉数急:形容脉率较快。,释义提要:以脉证来判断太阳病是否发生传变。(1)传变的脉象:浮缓、浮紧(静)数急(或由浮变沉)(2)传变的证候: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太阳颇若吐,若躁烦阳明、太阴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阳明口苦咽干目眩少阳,四、辨太阳病病程的变化,原文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 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8)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0),词解(1)行其经尽:经,太阳经;指太阳病阶段结束。(2)若作再经:再,发生传变;经,阳明经。指传往阳明。(3)风家:家,患者,经常患某病的人。(4)不了了:尚未彻底治愈。,释义1.太阳病自愈的时间:外台密要:“人身经气六天循环一周,七日来复”。七又为阳数。说明太阳病有自愈的可能,但需要一定的时间。2.太阳病不解,内传阳明。,五、太阳病欲解时,原文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93)词解(1)巳至未上:巳午未三个时辰,915时。(2)申至戌上:申酉戌三个时辰,1521时。释义(1)915时:太阳阳气旺盛之时,阴得阳解。(2)1521时:阳明阳气衰减之时,阳(邪)得阴解。(3)意义:疾病的痊愈与自然界阴阳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是时间医学的较早文献之一。,六、外感病辨阴阳的要点,原文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词解发于阳,发于阴:阳指三阳病;阴指三阴病。,释义提要:辨别外感病三阴、三阳的要点。(1)发热恶寒发于阳太阳:发热恶寒阳明:但热不寒少阳:往来寒热(2)无热恶寒发于阴三阴病通常阳虚阴盛,故表现为无热恶寒。,(3)阳数七,阴数六朱熹:“天一生水,而地以六成之;地二升火,而天以七成之。”故阳数为七,阴数为六。阳病在阳数愈,阴病在阴数愈。此说可作参考,其价值尚待研究。,辨寒热真假,原文 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得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 词解(1)太:通大。(2)皮肤:浅表,在外。(3)骨髓:深层,在内。,释义提要:根据病人的喜恶来辨别寒热的真假。(1)真寒假热:身大热反欲近衣被(2)真热假寒:身大寒,反不欲得衣被。(3)脉证合参:到疾病的极期,病情往往错综复杂,有时单凭病人的喜恶是难以辨别寒热真假的,必须结合口渴的程度、饮热或饮冷、大小便、脉象、舌苔等综合判断。,第二节:桂枝汤证(12,13),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词解(1)阳浮而阴弱:(2)啬啬:(3)淅淅:(4)翕翕:(5)啜:啜(chuo),饮,喝。(6) :(zhezhe)小雨不停,形容微汗出,皮肤湿润。(7)周时:二十四小时。(8)粘滑:粘滑类食物如糯米,芋头,莴苣等。(9)五辛:蒜、薤、韭、胡 与芸苔。(10)酪:乳制品和醋。 (11)鼻鸣:即鼻塞。病人鼻塞呼吸气粗而似鸣。,释义提要:讨论桂枝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和方药。(1)桂枝汤证在病因上是感受风寒之邪(以风邪为主),主证有发热恶风、汗出脉缓等,故习称为“太阳中风证”。(2)证治分析,桂枝汤证治简表,病因:外感风寒(风邪偏胜) 阳浮:卫阳浮盛病机:阳浮而阴弱阴弱:营阴不能内守 发热风邪袭表,卫阳浮于外与邪相争 恶风寒卫气不固,腠理疏松 主证 汗出卫气不固,营阴失守证候 脉浮缓表病则浮,营不内守则缓 头痛太阳经气不利 副证:鼻鸣干呕风寒外束,肺胃不利。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汤方解,桂枝:辛温,解肌祛风君药芍药:酸寒,敛阴和营臣药生姜:辛温,助桂枝解肌祛风 佐药大枣:味甘,助芍药益阴和营甘草:味甘,调和诸药使药,桂枝汤煎服法小结,(1)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2)服桂枝汤后吃热稀粥并保暖全身,微汗出者佳。(3)服药1次后汗出病愈则停用后服,如不汗则再服,又不汗,可缩短服药时间,半天左右服完3次。(4)病重者昼夜服药,可以服用23剂药。(5)禁生冷、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桂枝汤证病案,刘,男,48岁。初夏患感冒,头痛、发热、汗出,在发热不甚时,而欲撤除衣被以自已,然恶风虽去,而发热汗出又来。切其脉浮缓,舌苔白润。 辨为太阳病中风证。投桂枝汤温服,啜粥取汗而病愈。 (伤寒挈要),临床应用(1)流行性感冒:(2)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致的自汗:(3)关节炎:(4)神经痛:(5)过敏性鼻炎:(6)妊娠反应:(7)皮肤病:,第三节:桂枝汤证的兼证、变证与禁忌证,一、桂枝汤证的兼证(14,18,20)1.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词解(1)项背强几几:几,音shu ,短羽之鸟,伸颈欲飞不能。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急,俯仰不能自如之状,系项背强之严重者。(2)反汗出恶风:反,反而。太阳病之项背强几几多为营阴郁滞,经气不利,应无汗恶风,今汗出恶风,故用“反”以强调。释义,桂枝加葛根汤证治简表,病因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太阳经 气受阻。症状: 汗出恶风(头痛发热脉浮缓)太 阳中风,营卫不和。 项背强几几风寒外束,经气不舒,阻滞津液不能敷布,筋脉失于濡养治法: 解肌祛风,升津舒经方药: 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方解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葛根升津舒经且助解表。注:(1)林亿: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2)桂枝加葛根汤和葛根汤均以葛根为主药,说明葛根是治疗项背拘急疼痛的要药,葛根现多用于颈椎病、高血压等引起的项背不舒,头项疼痛。,2.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中风兼喘证),原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词解(1)喘家:常患喘息的患者。释义提要:外感风寒引发宿疾气喘的证治。以方测证,本方适应证有2个条件:(1)太阳中风证。(2)内有宿疾,外感风寒所引发。,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简表,病因病机:内有宿疾,风寒袭表所引发。 风寒迫肺,宣降失常。症状: 太阳中风证(汗出恶风头痛发热脉浮缓) 太 阳中风,营卫不和。 咳嗽气喘风寒迫肺, 肺气上逆,宣 降失常治法: 解肌祛风,降气定喘方药: 桂枝加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解肌祛风调 和营卫,加厚朴杏子降气定喘,消痰导滞),3.桂枝加附子汤证(阳虚漏汗证),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曲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词解(1)漏不止:汗出不止。(2)小便难:小便量少而且不通畅。(3)微急:轻度的拘急。,释义提要:太阳病发汗导致表阳虚,汗出不止的证治。(1)仍用桂枝汤为主治疗可知发汗前是太阳病,发汗后恶寒不除,表证仍在。(2)漏汗不止,表明过汗伤阳,表阳虚弱,卫外不固。(注:发汗后见漏汗不止为本条突出的证候),桂枝加附子汤证简表,病因病机:太阳病发汗太过,损伤阳气,阴亦不足,而表证仍在。症状: 汗出不止肌腠疏松,表阳不固 表证仍在(恶风头痛发热脉浮缓) 小便难阳虚不能气化,且阴液亦伤。 四肢微急阴伤不能濡润治法:扶阳解表方药:桂枝加附子汤方解:桂枝汤调和营卫,附子温经扶阳,固表止汗。,桂枝加附子汤病案,患者,头痛发热恶寒,病人欲求速效,既服用中药发汗,同时自己又购服西药阿司匹林过量,以致当夜汗出不止。其脉浮弱,热虽退但仍恶风。投以桂枝加附子汤二剂。病势退,后以党参调理数日而愈。 (广东中医1963年第1期),二、桂枝汤证的变证(15、21、22、24、 25、26),、太阳病,误下后,表证仍在(气上冲),仍当解表, 若表邪内陷(气不上冲),禁用汗法。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 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词解(1)气上冲:病人自觉有气往上冲,表明虽经误下,但正气仍较足,正气可以与邪气交争。若不上冲,说明正气不足,邪气有内陷之虞。,释义本条属于误下后的治疗,以气是否上冲作为使用桂枝汤的指征。气上冲:表明虽经误下,但正气仍较足,正气可以与邪气交争。正气得药力之助,表证可解。气不上冲:正气不足,邪气有内陷之虞,需扶阳解表,方可凑效。不可单用桂枝汤。,、太阳病误下后,表邪内陷,邪陷胸中,胸阳不振。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2)词解(1)脉促:脉急促或有歇止,与胸满同见,是表邪内陷,胸阳不振的表现。(2)微恶寒:脉微、恶寒,阳虚的表现。,释义 表邪内陷,胸阳不振,故桂枝汤去芍药之酸寒;取桂枝、甘草辛甘通阳,兼能解表;生姜、大枣调中。若脉微恶寒、说明阳虚较甚,加附子温经助阳。,、太阳中风重证当针药并用,原文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词解(1)风池:足少阳胆经穴位。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与乳突连线之中点,两筋之间凹陷处。(2)风府:督脉穴位。在后项入发际一寸,枕骨第一颈椎之间。,释义 太阳中风桂枝汤汗出而解。 用药后 表证未解,反增烦闷(感邪较重的缘故) 针药并用(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 (以针刺疏经络泄邪,汤药祛风解肌表),、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而证未变以及转属阳明的处理。,原文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与前法。()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词解 (1)大烦渴不解:指口渴较甚且发热不退。,释义 服桂枝汤微汗出病解。 (发汗太过) 若大汗出,表证仍在,阳气未伤者(脉洪大) 仍与桂枝汤(25) 若大汗出,表证虽在,但阳气已伤桂枝加附子汤(20) 若大汗出,化热伤津, 转属阳明(表证已无) 白虎加人参汤(26),方解以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清热,加人参益气生津,用于病转阳明,气阴两伤。,三、坏病处理原则及桂枝汤禁忌证,原文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7)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词解(1)温针:针刺与艾灸合并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操作时针刺一定穴位,将艾绒缠绕于针柄上,点燃,使热气透入。(2)坏病:即变证。因误治而病情恶化,证候错综复杂,难以六经证候称其名者。(3)不中:河南方言,不可的意思。(4)观其脉证:观,诊察;观其脉证,通过四诊了解病情。(5)知犯何逆:知,知道,明确;犯,发生之意;逆,反常变化。知犯何逆,指辨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证。,释义1.坏病的主要特征:(1)原始证候已经发生变化,不复存在。(2)不属于传经之变,难以用六经证候称其名。(3)证候复杂,变化多端。2.变证(坏病)的治则:观其脉证:四诊合参。知犯何逆:找出疾病的症结所在。随证治之:(根据变化了的证候)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2.桂枝汤禁忌证(1)坏病,桂枝不中与之。()(2)太阳伤寒,桂枝汤不用(16)(3)湿热内蕴禁用。 () (4)里热盛者禁用。(),四、太阳病轻证(23),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虐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词解(1)如虐状:指发热恶寒似虐非虐,而呈不规则发热。(疟疾寒热发作,定时有规律)(2)清便欲自可:清,同圊,厕所之古名,此处作动词用,即排便之意。(3)脉微缓:相对浮紧而言,即买不附近而趋于和缓。(4)阴阳俱虚:阴阳指表里,即表里俱虚。(5)热色:红色。,释义 (1)太阳病日久的三种转归 脉象由浮紧趋于和缓正气来服,病邪欲去(愈) 脉微而恶寒表里俱虚,不可汗吐下。(传里) 面色反有热色邪郁肌表,日久不解(仍在太阳),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简表,病因病机:太阳病日久不解,邪气虽微,但拂 郁不解。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 病久邪微、拂郁不解 证 候 面赤身痒外邪郁闭,汗出不彻, 阳气不能宣发 治 法:辛温轻剂,小发其汗 方 药:桂枝麻黄各半汤(桂麻各取原方三分之一),太阳病小结第一部分:太阳病纲要(1-11),、太阳病提纲: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太阳病分类: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俱紧者,名为伤寒。(3)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 太阳病传变与欲解: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若吐,若躁烦,脉数急者, 为传也。(4)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5)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 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8)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0)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辨阴阳: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辨寒热真假: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得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第二部分:太阳中风证治(12-30),(一)桂枝汤证主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二)桂枝汤证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14)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18) 桂枝加附子汤证(20),(三)桂枝汤证变证:,、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桂子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与前法。()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坏病处理原则及桂枝汤禁忌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坏病,桂枝不中与之。() 湿热内蕴或里热盛者禁用。(、),四、太阳病轻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五、 桂枝汤证疑似证:干姜附子汤、芍药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