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任务和价值ppt课件.pptx
1,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第一章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任务和价值,(一)思想政治课的性质认识的发展文化知识教育课(智育说) 德育课(德育说)德智兼容说 思想政治教育说 公民教育说,伴随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该课程的综合化、 人文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对该课程性质的错误 认识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对该课程功能的认识,2,一、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专题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讲:顾训宝,“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突出了公民思想品德教育的首要地位(为我们理解性质提供了新思路),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1996年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2001年,但是把思想品德教育和常识教育并列表述,容易导致人们对课程性质的争议。对课程形态和类型的定义过于狭隘,仅仅定位于“必修课程”,3,2003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4,“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2004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5,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专题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讲:顾训宝,(二)思想政治课的性质1.思想政治课的制度性质 思想政治课的社会主义性质2.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 政治教育课 思想教育课 品德教育课 心理教育课 文化知识教育课,6,3.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性质,所谓德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很显然,无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或是该学科的内容、特点方面,还是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来看,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智育课?,德智统一课?,德育课?,7,(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我国古代虽没有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等的提法,但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思想和做法却已存在。儒家提出“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的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明人伦”、“舍生取义”;董仲舒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化民成性”,“从义而远利”。中国共产党自建党起历来重视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西方国家的教育情况看,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德育范畴也很明显。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封建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乃至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西方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称为“德育投资”。,8,(2)从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来说,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任何一门课程的性质规定着其内容,其内容体现着该课程的性质。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包括两大方面:知识教育和做人教育。知识教育:初中阶段进行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常识、法律常识等教育;高中阶段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常识教育。做人教育:心理品质、民主法制、劳动观念、三观、时事。无论知识教育还是做人教育,都是德育范畴内的教育,体现着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性质。,9,(3)从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上来看,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思想政治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二是具有理论教育性。三是具有德育的主导性。四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以上四个方面的特点,都充分反映了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性质。,10,(4)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来看,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学校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途径很多,如读书会、团队活动等,但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径是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原因在于:一是思想政治学科有一个完整的教材体系;二是只有通过其课堂教学,才能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三是专职政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和实施德育。可见,与其他学科和其他途径相比,思想政治课的“根本途径”,充分反映了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性质。,1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专题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讲:顾训宝,(三)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特征(1)方向性、思想性、科学性的内在统一(2)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德育教育的内在统一(3)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动作用、社会教育的内在统一(4)整体性教学与局部性教学、普遍性教学与特殊性教学、连续性教学与阶段性教学的内在统一,12,思想政治学科的功能是指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本身所具有的基本效能。,二、思想政治课的功能,(一)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1.导向性功能,导向性功能,目标导向,价值导向,行为导向,追求真、善、勇、美,辨别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目的,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目标,13,目标导向,目标导向:思政老师通过教学活动把中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发展的倾向性向教师预设的目标引导。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引导中学生学会做人、遵守社会公德;第二层次引导中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三层次引导中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14,价值导向,价值:客观事物对主体人或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积极作用和意义,它就有价值。价值导向:通过思政学科的教学,把教育内容向有用性的、意义性的方向引导。思想政治学科在教学中有价值导向的内容有:第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特理论体系;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思想、新观念;第三,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先进文明成果。,15,行为导向,行为导向:通过教学对中学生的某些行为进行某种倾向性引导,使其行为达到真、善、勇、美。行为导向从内容上来说包括人格导向和行为方式导向两种。人格导向:指通过树立榜样,以榜样的人格魅力来感召中学生。如感到中国人物。行为方式引导:引导中学生效仿一系列已整合好的行为,并使中学生按此行为去行动。,16,2.规范性功能,规范性功能,对政治方向的规范,对思想观念的规范,对道德行为的规范,个性化功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理想、信念,(个性人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3.个性化功能,对个性塑造的积极启发、对个性完善的合理建构、对个性发展的正确疏导。,17,能力、兴趣、气质、性格,规范性功能,对政治方向的规范:就是要使中学生在政治方向上达到一定的要求,做到:政治理想远大、政治信念持久、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态度鲜明、政治品质优良。对思想观念的规范:就是使中学生更新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意识,树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意识。即正确的政治思想意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等。对道德行为的规范:就是使中学生由“他律”转变“自律”,学会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遵纪守法、爱党爱国、人格完善、身心健康和具备良好生活习惯 的人。,18,(二)思想政治课的社会服务功能,1.社会政治服务功能 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需要,为培养一批符合一定价值标准和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人才奠定基础。,2.社会经济服务功能 通过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社会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社会文化服务功能 表现为对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特别是本国本民族的各种形态和层次的道德文化、法律文化、经济文化、政治文化、哲理文化的选择、整理、吸收、融合与更新。,19,思想政治课要强调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统治阶级主导文化的维系功能,以及对传统文化中不合时代发展趋势的部分的变革功能。,20,三、思想政治课的任务,1.完成基本理论传授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2.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并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完成各种能力培养任务思想政治学科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1,4.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保持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与身边的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障碍,形成健全的人格。5. 完成政治教育的任务 进行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的教育,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6.完成思想教育的任务 对中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2,(一)建国前至1985年的课程建设(二)1985年至2001年的课程改革(三)2001年6月至今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我国在中学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设立政治课程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共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光绪年间,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推动下成立的新式学堂就已设有“修身”一科。,四、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探索历程,23,(一)建国前至1985年的课程建设,1.建国头七年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7-1966)期间3.“文革”十年(1966-1976)4.拨乱反正、恢复发展期(1977-1985年),24,1.建国头七年,建国头七年: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课程设置对改造旧学校、创立新型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体系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并教育学生懂得社会发展规律,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高无产阶级觉悟,分清敌我,反对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的反动思想,肃清亲美、崇美、恐美思想,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树立热爱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思想情感,熟悉国家根本大法,增强法制观念等方面收到了很大的实际效果。,25,先后开设:青少年修养、中国革命常识、共同纲领、社会发展史、政治常识、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等课程从初一到高三都开设时事政策课和组织学生参加政治运动1954年起开始逐年减少政治课(到1956年,高三宪法课,其他年级全部停开政治课),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削弱。,26,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7-1966)期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政治课得以恢复和加强到了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工作重心的转移,盲目地照搬苏联经验,取消了中学政治课程,只在高三保留了每周一节的宪法课。这种做法不仅严重削弱了中学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忽视了政治课程的经济服务功能和社会科学价值。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严重的失误,中学政治课和其他工作一样,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个时期的前期和后期深受左倾错误的影响,以政治运动代替政治课,严重地破坏了中学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削弱了其积极的功能。,27,1957年,教育部发出通知:原定各年级政治课的内容改为以反右派斗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政治课变成了运动课、形势任务课)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所有学校都必须开设政治课1959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第一个中学政治课教学大纲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是政治课以政治运动为中心改为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教育的转折点。(开设道德品质教育、社会发展简史、中国革命与建设常识、政治常识、经济常识、辨证唯物主义常识等课程),28,3.“文革”十年(1966-1976),这一时期中学教育遭到毁灭性破坏,政治课也未能幸免。19661971年,学校被迫实行“停课闹革命”,政治课基本停开。19721976年,各年级虽然都开设政治课,且课时多,但内容以阶级斗争为纲,形式以“语录”、马列和毛主席著作选读、政治文件、报刊文选,以及政治运动和大批判为主。中学政治课程设置政治实用主义倾向严重,忽视社会科学基本常识教育,违背了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基础教育规律。,29,4.拨乱反正、恢复发展期(1977-1985年),这时期的政治课程设置建设是与当时思想领域“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任务相适应的,因而它比较注重“完整地、准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但有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的倾向。,30,1978年秋,全国使用统编教材,开设社会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常识、辨证唯物主义常识、政治经济学常识等四门课。(“左”的痕迹仍然存在),1981年新编教材,开设青少年修养、社会发展史、法律常识、政治经济学常识、辨证唯物主义常识。,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能着眼于社会政治需要,充分发挥其社会政治服务功能;能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经验:,教训:,轻视课程理论的研究和指导;对课程的性质和功能缺乏科学认识,片面强调政治服务功能;政治实用主义倾向严重,课程设置为政治风云所左右;轻视中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和水平,用政治灌输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和基础文明教育,用共产主义完人标准来要求和塑造中学生。,31,(二)1985年至2001年的课程改革,第一阶段(1985-1991):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这是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历程中的纲领性文件。为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国家教委于1986年制定并颁发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大纲,规定初一到高三各年级依次设置公民、社会发展简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科学人生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这一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改革任务主要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32,第二阶段(1992-1993):1992年3月国家教委在总结改革实验大纲实施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制定颁发了全日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全日制中学从初一至高三年级,各年级不再分列课名,统称“思想政治课”。,与改革实验大纲相比,大纲(试行)有一些新的特点,比如强调了课程的整体设计,强调了教材的可读性和基本事实的引入。这表明对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33,第三阶段(1994-2001):1994年8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思想政治课改革历程中又一个纲领性文件。1996年4月和1997年4月,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和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相继颁发,并于1998年8月组织编写了新教材。,1985年至2001年的课程改革首次采用课程标准的方式规范教学行为,但课程形态和课程结构单一。,34,35,评 价:此次改革首次采用课程标准的方式规范教学行为,表达教学内容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形式等方面都有突破,加强了学问性知识和社会生活的结合,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思想政治课的素质教育功能。但是课程标准仍然把思想政治课定位于国家必修课程,导致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无法及时反映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缺少学生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以至于创新教育功能、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严重不足。,(三)2001年6月至今的新一轮课程改革,2001年6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并颁布了首批17个学科18个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其中包括德育课程的两个课程标准即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2003年5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至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已全部纳入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之中。,2004年3月2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改革力度很大,新课程以模块的形式呈现。,36,小结:我国德育课程发展的阶段特点,第一阶段:1949-1985 以政治运动为中心,第二阶段:1985-200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三阶段:2001-今 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学生本位,37,38,五、与时俱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个概念。“素”指事物的基本而长期稳定的成分;“质”指人的品质。 素质,指人的长期稳定的基本品质,也指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即遗传素质。 人的素质由品德、智力、体力、心理几方面要素构成,包括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后天习得因素和个人心理因素。,素质教育,应试教育,39,素质教育的概念,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人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培养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品质等。 简单地说,就是指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40,2.特征,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是面对全体儿童青少年,要求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除以上三点基本特征外,研究者们还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许多其他特征,如基础性、育人性、时代性、实效性等特征。,(全员性),(整体性),(主动性),41,3.核心,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全体国民的健康人格,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合格的人。,而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同时要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这个角度来说,思想品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给个人的 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所以思想政治课在促进学生人格成长 中负有重要责任。,(一)新课程改革的 历史背景1.社会的变革要求思想政治课要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在于高素质的国民。为此:,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概述,42,1999年,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0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阶段开始新课程改革2003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高中阶段开始新课程改革,43,2.旧课程的弊端引发新课程改革弊端在于:第一,教育观念落后,德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第二,课程设置、教材结构不尽合理第三,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的状况第四,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第五,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待优化第六,教材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尤其缺乏第七,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纸笔测验成绩3.国外中学公民、社会课程的改革为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44,(二)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的理念和追求1.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课程建构的基础。第二,以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为新课程的追求。第三,以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将积极的价值引导寓于鲜活的生活主题当中,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新课程倡导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并行。,45,2.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第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第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新)。第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新)。第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新)。,46,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要贴近实际,贴近时代 首先,我们所说的实际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必须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分析、反思我们的时代任务和时代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分析、研究中国的现状和历史,具体分析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问题。其次,我们所说的实际还是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实际,47,第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识发展规律来编写教材,把对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用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写进教材。选取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地说,就是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48,贴近学生决不意味着放弃原则。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与学生自身的利益和未来的发展是完全一致的。真理从来都是益人的,谬误永远都是害人的。我们必须走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和切身利益相对立的误区。马克思主义作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是真理,人类发展需要科学,社会进步呼唤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49,第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新),紧扣社会生活的主题,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力图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努力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知识支撑的课程模块。,50,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常遇到的一种现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方法时,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好的思想和理论反而引不起学生的关注,这一现象表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51,第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新),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基础的奠定和课程设计的开放性、实践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者是手段,前者是目的。 新教材致力于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新教材不再片面强调学生的知识来自书本和教师,不再片面强调学生既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的差异和冲突,而是把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出发点,认为学生凭借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对许多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52,新教材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给予,而是把形成知识的过程的体验、把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新教材在给予学生知识的时候,并不是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提供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判断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值不值,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中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编写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出发,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促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因此,我们在编写过程中特别关注的问题是,是否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和路径,是否促使学生自己得出并表达结论。,53,第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新),着眼于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力图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它要求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54,3.新课程对思想政治课课程建设的贡献(1)初步建构了具有本课程特色的基本课程理念(2)创建了融合式综合课程在课程内容上,突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融合,兼顾学科之间和学科内部知识的综合在课程学习方式上,强调灌输引导与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认识与实践的整合: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在课程形态上,加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融合。教师可以把小品、角色模拟等探究性活动融入到政治课教学中,也可以把政治课内容贯穿到德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之中。,55,(3)优化了课程结构体系课程结构由单一的分科性的国家必修学科课程走向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56,七、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范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性)与教学(知识性)内化与外化理论与实践传授与接受,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范畴,也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基本概念,是人们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和理性符号,也是人们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工具。,(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是指经过专门训练,掌握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定教育能力,能对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品质培养的教师。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受教育者是指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培养的对象,即各类中学生。,58,(二)教育与教学,从狭义上讲,教育是特指思想政治教育,即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性”;教学是特指传授知识的教学,即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性”。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性,是指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使学生学会做人。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性,是指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特理论体系等基本理论知识。,59,(三)内化与外化,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教育、帮助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心理因素矛盾作用和情感的中介,将社会要求的良好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范畴等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信念。外化:是指受教育者将良好的思想意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念,通过意志的中介,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一个在内化基础上再由内向外的转化与发展过程。,60,(四)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学科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和丰富的理论基础。其理论内涵是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基本理论知识。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发展简史等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也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其理论基础包括课程形式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课程形式的理论基础是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指教育学、心理学、德育论、唯物辩证法等。实践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实践、课外教育的实践、社会活动的实践。,61,(五)传授与接受,传授:即传递和教给,是人们以各种方式向他人传递和教给各种知识信息的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内容,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特理论体系等基本理论知识的本身意义;二是这些理论知识中所蕴含的内在教育思想。接受:即认可和接纳,是指人们对语言及其他中介表征出来的信息或知识的择取、理解和整合过程。即学生对教师通过语言或非语言载体所承载的各种知识信息进行选择、理解、整合和内化的过程。,62,八、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强调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孔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自爱”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不学礼,无以立。”,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孟子,小资料: “忠”“孝”“恕”“悌”的含义,忠:孔子曰“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yi)孝: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恕:“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悌:悌(ti,意为“敬爱哥哥”)者,弟也。“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颜渊,“敬爱堂”里门上坊悬挂着一个一米见方的大“孝”,这个“孝”字上部酷似一仰面作楫、尊老孝顺的后生,而那人面的后脑却分明象尖嘴猴头,其寓意是尊老孝顺者为人,忤逆不孝者为畜牲。据说这个孝字是南宋大哲学家朱熹造访西递时所书。,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 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吾日三省吾身”,曾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 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值得借鉴的西方道德传统,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礼仪经济伦理中的合理成分人道主义思想的合理内核,生命价值原则善良原则公正原则诚实原则个人自由原则,美国流行的 “五条基本道德原则”:,九、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1、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2、法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3、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4、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5、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1、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1)英国德育课程发展的历史,19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的学校德育基本由教会扶持,学校普遍开设宗教课程,学生被强制诵习宗教教义并以此作为道德行为准则。学校德育主要通过宗教课程来进行,宗教课程等同于德育课程。,19世纪70年代以后,国家取代教会开始管理教育,提倡教育世俗化,试图削弱宗教对教育的影响。著名的初等教育法(1870年颁布)中规定:公立学校不准具有宗教性质,不属于任何教派,没有实施宗教教育的义务。然而,此规定遭到了强大的宗教势力和传统派的极力反对。1944年英国政府所颁布的著名的巴特勒教育法令对此作出了妥协,规定所有学校进行全国统一的宗教教育,宗教课程得以重新开设。,20世纪60年代后期,英国在学校德育方面开始进行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决定建设专门的德育课程。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组织的两个道德研究机构得到英国政府的经费资助,编写了一套德育教材,包括供中学用的生命线和供小学用的起始线。以此为标志,英国学校德育课程化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英国中学现行德育课程包括宗教必修课和道德选修课。其中选修课由学校或教师自由选定。,英国德育课程发展的历史,(2)英国德育课程的内容(11方面), 使儿童理解道德的价值,尊重不同种族、宗教和观点;, 有关社会意识、公民意识及个人义务责任;,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有关就业中的工作制度、雇主关系;, 帮助儿童了解世界,了解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有关商品社会中的消费问题;,英国德育课程的内容, 有关婚姻爱情及家庭问题;, 学习文化传统和各国优秀文化;, 参加社会事务及福利事业;, 使儿童能理解并效仿生活中最优秀的范例;, 有关暴力、吸毒、凶杀、死刑、性解放、酗酒、 核战争等问题。,(3)英国德育课教学形式,中学每周开2-4小时宗教课,由专人或牧师讲课,讲圣经的历史、宗教节日的来历、解释宗教典故等。,宗教课教学方法以灌输、劝导为主。,英国中小学每天早晨都举行严格的宗教仪式,合唱赞美歌。,德育课的教学形式,以生命线为例,有一下几个步骤:,展示情境,请学生回答,收集材料,角色扮演,评论角色,总结,2、法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国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课题。1881年,第三共和国颁布费里法案,废除了学校原先设置的宗教课程,开始在学校设立公民道德教育课程。因此,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历经百年,本身可视为法国学校德育课程的一个特点。,德育的内容有五个方面:人权教育;民主生活教 育;国家政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勇敢、荣誉、正直、正义、宽容、仁慈、善良的品德。,3、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德国学校是从教会教育机构中演化而来的,因此宗教课程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校的核心课程,学校德育的任务主要由它承担。,德育的内容包括:第一,个人道德行为,包括礼貌、诚实、正直、纪律、劳动习惯、协作精神等;第二,人际关系道德教育,如助人为乐、群体观念、尊重他人劳动等;第三,社会和职业道德教育,包括社会公德、爱护公物等。,4、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美国政党多元化、政体三权分立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忠诚、尊重人权、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思想言论自由和有思维能力的人。,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中学开设了“公民”课程。,德育的内容主要有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三类。,美国中学隐性德育课程很多,课外活动和班会是比较典型的两种。,5、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学校德育历来强调独立设置课程的重要性。德育课程主要有两门:一是道德教育课。该门课程具体内容根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德目安排,由班主任负责教学。教材由各出版社根据德目编写,教师可以选用,也可自编教材; 二是公民课。该课程在初中阶段开设,其主要教学任务一是让学生了解社会,让学生通过对社会政治生活知识和社会经济生活知识的学习,明了作为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深入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二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德育内容有爱国主义教育、个性教育、人生观教育、国际化教育、劳动教育几个方面的内容。,思考题,1、简述思想政治课的性质。2、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功能是什么?4、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特征是什么?5、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范畴有哪些?,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