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ppt课件.ppt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城市建设史,参考书籍,中国城市规划史纲 汪德华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张京祥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贺业钜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城市建设史,导言,学习内容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原始社会明清时期)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1912年1949年)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史(1949年以来),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城市尤其是古代都城的规划建设特点;掌握我国历代城市建设中所反映的主要规划思想与经验;,学习内容,了解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社会背景,掌握不同社会背景下的重要规划思想;,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熟记并掌握各个历史时期典型都城的规划布局特点。如:齐临淄、赵邯郸、秦咸阳、汉长安、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等。,中国城市建设史,我国历史朝代梗概,2、奴隶社会: 夏代(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066年); 周代(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 即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1、史前(原始): 即有正式记载前的中国境内人的发展史。经历了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父系氏族、三皇五帝的传说,直至建立夏朝。(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中国城市建设史,3.封建社会 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20年) 三国时代(曹魏、蜀汉、孙吴公元220280年) 两晋时代(公元265公元 316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 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9年) 宋(公元979年公元1279年) 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西夏(公元1032年公元1227年) 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了解原始社会的社会背景、生产与生活情况。,掌握原始居民点的选址与布局有哪些特点,原始居住形式有哪些。,了解城市产生的时间以及社会背景。,学习目标,原始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情况,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旧石器时代,1.旧石器时代初期,使用简单的石工具,生产与生活完全依附于自然采集。居住方式为穴居、树居,未形成固定的居民点。,2.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制作技术有所提高,仍以自然采集、狩猎为主,集体狩猎促成了原始群(50-100人)的形成。居住方式仍为穴居、树居。,3.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制作工具更为精细。生产方式仍为自然采集、狩猎、渔猎。居住方式为穴居、巢居,逐渐形成母系的原始氏族部落。,原始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情况,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中石器时代,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人类会制作细石器、陶器,开始出现农业,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及狩猎业中分离出来,开始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新石器时代,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聚居村落规模扩大,居民点分布较为密集。如: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狩猎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在此之前,人类过着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生活,生产工具简单,生产力低下。,小结:,原始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情况,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西安半坡遗址,1953年被发现,面积近5万平方米,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村落遗址,也是新石器时代典型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是我国乃至亚洲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原始的居住形式,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穴居,人类最早的居所出现于距今5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旧石器时代以天然洞穴为主,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工具构建洞穴,如用树木搭建窝棚、或用工具在黄土崖面上挖掘洞穴。,原始的居住形式,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穴居的演变发展,穴居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原始的居住形式,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巢居,独木巢居多木巢居干阑式建筑地面建筑,原始的居住形式,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干阑式建筑(巢居的演化),采用多桩密集排列架空的形式,多适用于我国西南亚热带地区,如广西、贵州等,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原始的居住形式,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半穴居,是穴居与巢居的一种结合,如西安半坡遗址。早期为方形袋穴、穴深0.8米,4米*4.3米,屋子中间及四周有支柱,树枝编篱笆涂泥成墙,木料相接用捆絮,屋子中央为火坑。,原始的居住形式,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西安半坡遗址,房屋遗址平面尺度示意(网格5米*5米),原始的居住形式,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地面建筑,接近半穴居的形式,穴更浅,为2238厘米。房屋平面有圆形与方形两种,方形屋内立柱形成屋脊。如西安半坡遗址后期建筑。,原始居民点的选址与布局,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从而产生了聚族而居的居民点。人类第一次社会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产生固定的居民点。,原始居民点的选址特点,地势高爽,土壤肥沃,靠近水源,向阳,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简单的功能分区(生活区、墓葬区、制窑区),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居民点的建筑布局,聚落中心为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周边环绕着小的住所,普通居所呈向心式布局。公建与普通住所在建筑体量上有明显的区别。小屋子仅住45人,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居民点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总体布局: 聚落有明显分区,居住区是主体;居住区外围有壕沟围护。 壕沟的东部及东北部为墓葬区,西南临河河岸为陶窑区。 居住区分五个组群,各以一个“大房子”为主体。组群围绕广场布置,房屋门朝向广场。房屋分为小、中、大三类。,墓葬区,居住区,陶窑区,城市的产生,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城市产生的社会背景,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从而产生了剩余产品,这就使得原始社会生产关系开始解体,奴隶社会形成。,城市的形成,原始社会财产公有制;奴隶社会财产私有制城廓池沟(防御性);(夏代:“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剩余产品商品交换交易场所市(交易性); (形成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及商业从农畜牧业中区分出来,分化出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城市的产生,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城市的含义,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小结,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的居住形式,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中石器时代,农业从畜牧业及狩猎业中分离出来,即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产生了原始的居民点。,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选址:地势高爽、近水;分区:居住区、墓葬区、生产区(陶窑);建筑: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城市的产生及含义,城市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形成于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城市具有两重含义:即城(城池,防御性)与市(市场,交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