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与教学ppt课件.pptx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2019年1月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20个学科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2年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背 景,立德树人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修订)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主题教学、综合性评价),立德树人工程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工程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工程,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总体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教育部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意见.docx,三大目标 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 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 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五大任务 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五个学段(包括职业院校)。 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避免有的学科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的现象,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学校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五个学科。 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大任务 统筹课标、教材、教师、教学、考试五个环节。 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 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五种力量。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五大任务 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五个阵地。 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十大措施 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017年12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修订完成;2019年1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启动) 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 (三科统编教材2016年9月起,在14个省部分学校实验 ,2017年9月在全国起始年级使用; 2 01707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 ) 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20170925) 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09 ;教育部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意见201609;中考命题评估) 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 (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2019年试点) 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 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加强课程实施管理。 (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开设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做好生涯规划。),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课题组2013年5月成立,5所高校,90多名研究人员核心素养内涵梳理与界定对OECD,UNESCO等国际组织,美、英、法、日等国家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进行研究,梳理出核心素养32个指标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学生核心素养:系统梳理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成德和自我完善的教育思想,厘清传统教育中所重视的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课题组基于以上两方面形成的核心素养指标,征询社会各领域专家意见,即基于社会现实需求归纳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对现行课程标准(义务教育19门课程标准、高中16门课程标准)中所关注的学生核心素养指标进行分析,梳理出36个核心素养指标形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20160913发布)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核心素养的基本定位,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基本特点,核心素养的研制,全面发展的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的建构,各领域之间相互促进、互相补充,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领域内具体指标紧密关联、循序渐进,构成一个严谨且具有前瞻性的结构体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的主要表现(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的主要表现(2),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的主要表现(3),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三纲 六目十八点,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立德树人工程|落实到小学到研究生课程中|修订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以高中课程修订为突破)|研制中国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 两者关系确定每一个学科核心素养|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建立学业质量标准作为课程标准部分 | 作为课程内容、教学、评价(高考)的基础,核心素养的功能,画像:核心素养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表征 将领域化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具象的个体发展目标,明确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特征 架桥:核心素养是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操作化 建立起教育方针宏观要求与具体教育教学的有机联系 指引:核心素养是对学与教方向的规定 明确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方向,引导其朝着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努力 核心素养的三大功能,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包括学科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文核心素养研究,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语文核心素养研究,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思维品质的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研究,3.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方法。,语文核心素养研究,4.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拓展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谁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数学核心素养研究,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有独立性,又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数学核心素养的凝练,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教育终极目标的体现 在学生身上表现出的特质 三会 :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数学核心素养的凝练,三会的具体化 数学的眼光:抽象、直观 数学的语言:模型、数据 数学的思维:推理、运算,数学核心素养提出的依据,数学学科的特征 数学课程目标的历史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中的核心概念 时代发展的特征,数学核心素养提出的依据,数学学科的特征 是什么?,数学课程目标的历史发展,“63大纲”中的课程目标: 基础知识+基本能力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和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而且迅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适应参加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数学课程目标的历史发展,“03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拓广能力+数学情意+一般情意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数学课程目标的历史发展,“03标准”中的课程目标: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拓广能力+数学情意+一般情意高中数学课程的六条具体目标是: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以及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义务教育数学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10个核心概念,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10个核心概念,实验稿: 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修订稿: 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时代特征的体现,为什么是六个核心素养? 数学抽象 逻辑推理 数学建模 直观想像 数学运算 数据分析,英语作为外语学科的特点(1) 丰富的语境创设、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设计成为关键。,(2) 英语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渐进性特点,其过程直接指向核心素养的发展,它既是语言知识与技能整合发展的实践活动,又是文化感知和文化意识不断加深的过程,同时还是思维品质和外语学习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研制,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制,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地理实践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观念 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与责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 社会责任,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高中课程方案与课标修订思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调整课程结构促进学习动力机制转变,学生完成相应课程规定课时的学习并考核合格,即可获取相应学分。 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为14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8学分,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不少于42学分(其中,参加高考的学生应修满语文、数学、外语学科的上限学分),选修(选修)课程不少于14学分(其中,校本课程不少于8学分)。,学生修习要求,课程标准的结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 学业质量标准 实施建议 附录A 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附录B 案例,语文课程内容安排,数学课程结构,物理课程结构,化学课程结构,生物课程结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设计 跨章节/领域的主题/单元教学 主题(单元)教学.ppt 问题解决式的综合学习 体现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框架,核心素养可测吗? 核心素养如何测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核心素养与考试成绩的关系,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核心素养与考试成绩的关系 考什么? 知识、技能记忆、训练(有限度) 能力、素养深度学习、解决问题 怎么考? 时间、题型时间与题量、开放性问题 中考命题评估(语文、数学、历史试点,今年会扩大),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