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ppt课件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气的性质与制备教程.ppt
第一课时 氨,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氮的固定: 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化合态的氮的方法。,自然固氮:豆科植物固氮,人工固氮:工业合成氨,雷雨天产生一氧化氮气体,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液氨泄漏,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液氨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厂区内寒气逼人。,材料,一、氨的物理性质,(1)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小,(3)易液化(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周 围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迅速变冷)(有致冷作用,常用作制冷剂),(4)极易溶于水(体积比1:700),实验4-8,氨气的喷泉实验,实验现象:,1、烧杯里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2、烧瓶内溶液呈红色,实验结论:,1、氨气易溶于水2、生成了碱性物质。,问题一:要产生喷泉,关键是什么?,问题二:如何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1.减小容器内的压强,2.增大容器外的压强,要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二、氨的化学性质,(1)氨与水反应,NH3+H2O NH3.H2O,氨水显碱性的原理,氨水很不稳定,大部分,小部分,思考,氨水中含有哪些微粒?氨水与液氨有何区别?,纯净物(非电解质),混合物(NH3H2O为弱电解质),NH3分子,氨水和液氨的区别,离子:,分子:,NH4+、OH- 微量H+,NH3、 H2O 、NH3H2O(主要),没有碱性,具有碱的通性,1、为什么在氨气泄漏现场会寒气逼人?,2、消防队员应该如何除去白茫茫的氨气?,3、附近居民怎样做才能避免受伤?,?,液氨气化吸收热量,喷水,使氨气转化为氨水,用湿毛巾捂住鼻孔呼吸,尽快逃离现场,(2)氨跟酸的反应 与挥发性的酸反应有白烟,NH3+HCl=NH4Cl (白烟),NH3+HNO3=NH4NO3 (白烟),2NH3+H2SO4=(NH4)2SO4,可利用NH3遇浓盐酸产生白烟的这一特性检验NH3,NH3 能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空瓶生烟,从氮元素的化合价考虑,氨还有哪些性质?,讨论,具有还原性,NH3,-3,(3)与氧气反应,氨的催化氧化,(氨的催化氧化,工业制硝酸的基础),N2,工业制硝酸,NH3,NO,NO2,HNO3,O2,H2,O2,H2O,铵盐不稳定,受热易分解,(2)化学性质:,铵盐,(1)物理性质:,铵盐均是易溶于水的晶体,由铵根离子(NH4+)和酸根阴离子构 成的化合物,密封保存在阴凉处,NH4HCO3 =NH3CO2 +H2O (易分解的酸),NH4Cl NH3 HCl (易挥发的酸),注意:组成铵盐的酸根离子对应的酸是氧化性酸,加热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NH4NO3分解生成N2,铵盐与碱反应,应用:a.实验室用来制NH3,b.用于NH4+的检验:,加热时,能与碱液反应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的物质一定是铵盐,铵盐作氮肥时不能与碱性物质共同使用,(4)氨的制备,a、氨的工业制备,b、氨的实验室制法,2NH4Cl+Ca(OH)2 = CaCl2+2H2O+2NH3,原理:,思考,能否用NH4HCO3、NaOH、KOH,易吸水结块且高温下会腐蚀试管,(3)装置:,固+固加热型,(4)收集:,向下排空气法,(5)验满:,(与氧气的制取装置相同),(1)药品:,氯化铵晶体、消石灰固体,(2)原理:,2NH4Cl+Ca(OH)2 = CaCl2+2H2O+2NH3,a: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红 b:遇浓盐酸产生大量的白烟,棉花的作用,防止空气对流,c、尾气吸收:,用硫酸吸收多余的氨气.,倒扣漏斗法,d、干燥装置,CaO、碱石灰等碱性干燥剂无水CaCl2不能用来干燥NH3(形成CaCl2.8NH3),大肚容器法,难溶溶剂法,除了利用上述方法之外,实验室有无其他简单可行的方法来制得氨气?,浓氨水,方法二:加热浓氨水制氨气,NH3H2O = NH3+ H2O,原理,浓氨水,固体CaO(或NaOH固体),原理:,方法三,1、吸收水分,减少溶剂。 CaO+H2O=Ca(OH)22、放出热量,升高温度。,(5)氨的用途:,氨的用途,致冷剂,制取氨水,制氮肥铵盐,制硝酸,能将NH4Cl 、(NH4)2SO4、NaCl、 Na2SO4四种溶液一一区别开来的试剂是( ) A NaOH B AgNO3 C BaCl2 D Ba(OH)2,D,如图,锥形瓶内有气体X,分液漏斗内有液体Y,如果Y流下,过一会儿,小气球鼓起,气体X和Y不可能是( )A、X是NH3, Y是KCl溶液B、X是SO2, Y是NaOHC、X是H2, Y是浓硫酸D、X是CO2, Y是KOH,C,在 8 NH3+ 3Cl2 = 6NH4Cl+ N2 反应中,若有2 mol N2 生成,则发生氧化反应的NH3的物质的量是( ) A.16 mol B. 8 mol C. 3 mol D. 4 m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