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总复习(上)ppt课件.pptx
(上),小学奥数总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单位“1”转换,知识点梳理,基本步骤:1、确定单位“1”, 2、准确找出“量”与“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3、确定乘除法, 4、统一单位“1”。 在题目中常常出现几个不同的单位“1”,这时需要将它们转化为统一的单位“1”,以便于比较和发现数量关系。,典型例题精讲,例1. 妈妈买来一桶油,第一次倒出全部的 ,第二次倒出余下的 ,还剩下6千克,求这桶油原来共有多少千克?,解 析,整体对应式:6千克+第一次倒的 + 余下的 “1” 第一次倒出 ,单位“1”是这桶油 第二次倒出余下的 ,单位“1”是(1- )= 的 即是全部的 = 解:61 (1 ) =12(千克) 答:这桶油原来12千克。,例2. 甲校人数是乙校人数的 ,乙校人数是丙校人数的 ,甲校比丙校少450人,求三校各有多少人?,解 析,统一单位“1”,抓住中间量“乙”。甲校人数是乙校人数的 ,单位“1”是“乙”,乙校人数是丙校人数的 ,单位“1”是“丙”, 可以转化为,丙是乙的 。 乙:450( )=750(人) 甲:750 =600(人) 丙:750 =1050(人),例3. 商店运来白菜和土豆共630千克,运来白菜的 与土豆的 一样多,商店运来白菜、土豆各多少千克?,解 析,方法一:按比分配解决 白菜 =土豆 白菜 =土豆 白菜 : 土豆=11 : 10 白菜:630(11+10)11= 330(千克) 土豆:630-330=300(千克),方法二:统一单位“1” 以白菜为单位“1”,土豆是白菜的 = 630(1+ )=330(千克) 630 -330=300(千克) 答:运来白菜330千克,土豆300千克。,例4.新光小学有音乐、美术和体育三个特长班,音乐班人数相当于另外两个班的 ,美术班人数相当于另外两个班的 ,体育班有58人,音乐和美术各有多少人?,解 析,2+5=7 3+7=10解答:58(1 - - )=140(人) 140 =40(人) 140 =42(人) 答:音乐班40人,美术班42人。,例5. 甲乙两户共养鸡2700只,如果甲卖出所养鸡的 ,乙卖出300只,则两户余下的只数相等,两户各养鸡多少只?,解 析,看图分析,解 答,2700-300=2400(只) 1- = 2400(1+ )=1500(只) 2700-1500=1200(只) 答:甲户养鸡1500只,乙户养鸡1200只。,甲户养鸡:,乙户养鸡:,例6. 兄弟四人合修一条路,结果老大修了另外三人总数的一半,老二修了另外三人总数的 ,老三修了另外三人总数的 ,老四 修了91米,问这条路长多少米?,解 析,统一单位:以总路程为单位“1” 老大修了总路程的 老二修了总路程的 老三修了总路程的 =420(千米) 答:这条路长420米。,例7. 哥哥和弟弟共有人民币108元,哥哥用去自己钱数的75,弟弟用去自己钱数的80,两人所剩的钱正好相等,哥哥原来有多少钱?,解 析,哥哥的钱(1-75%)=弟弟的钱(1-80%) 哥哥的钱25%=弟弟的钱20% 哥哥的钱:弟弟的钱=4:5 哥哥:10.8(4+5)4=4.8(元) 弟弟:10.8-4.8=6(元) 答:哥哥原来有4.8元钱。,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抓不变量,解决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步骤,1.要找准单位“1”2.是要看所给“量”3.要决定乘除法4.是乘法知道“1” 5.要除法求出“1” 6.是“量”“率”要对应 特别提示:画线段图是解题的关键,画图时,要先画单位“1”,典型例题精讲,例1 .小强和小明各有图书若干本。已知小强的图书本数占两人图书总数的60%,当小强借给小明20本后,小强和小明图书本数的比是2:3。两人一共有图书多少本?,解析,小强借给小明20本之前; 小强和两人图书的本数比是: 60%=3:5 小强借给小明20本之后; 小强和两人图书的本数比是: 2+3=5 2:5 20(3-2)=20(本) 共有书:205=100(本),例2. 一批葡萄运进仓库时的质量是100千克,测得含水量为99%,过一段时间,测得含水量为 98%,这时葡萄的质量是多少千克?,解析,刚进来时,100千克葡萄含水量99% ,葡萄干的含量是1-99%=1%, 1001%=1(千克) 过一段时间后,测得含水量为 98%,葡萄干的含量是1-98%=2%,葡萄干的质量不变,12%=50(千克) 答:这时葡萄的质量是50千克。,例3. 某校六年级上学期男生占总人数的54,本学期转进3名女生,转走3名男生,这时女生占总人数的48。现在有男生多少人?,解析,方法一: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都在变,只有六年级的总人 数不变,本学期转进3名女生,转走3名男生之前,男生占总人数 的54%,转走之后男生占总人数的1-48%=52% 总人数: 3(54%-52%)=150(人) 现在男生:15052%=78(人),解析,方法二:用比例解决 解设:六年级有学生X人,男生54%X,女生46%X. (54%X-3):(46%X+3)=52%:48% 200X=30000 X=150 现在有男生:15052%=78(人),行程问题相遇问题,知识点梳理,解答行程问题的基础,在于正确理解并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三种量之间的如下关系: 路程 = 速度时间 S= VT 时间 = 路程速度 T=SV 速度 = 路程时间 V=ST相遇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类型,解答相遇问题要紧紧抓住“速度和”这个关键条件。相遇问题的基本关系是: 速度和相遇时间 = 路程 路程 速度和 = 相遇时间 路程 相遇时间 =速度和 速度和一甲速度 =乙速度,典型例题精讲,例1. 甲、乙两列火车从相距824千米的两城相向出发,6小时以后还相差200千米没相遇,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求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解析,解:824-200=624(千米)6246 = 104(千米)104-48 = 56(千米)答:乙车每小时行56千米。,例2.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在距中点32千米处相遇,求A、B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解析,甲、乙两车的速度差:56-48=8(千米) 甲、乙两车的路程差:322=64(千米) 甲、乙两车的相遇时间:648=8(小时) A、B两地间的距离:(56+48)8=832(千米) 答:A、B两地间的距离是832千米。,例3. 甲村,乙村相距6千米,小张和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个村后马上返回)。在出发后40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小王到达甲村后返回,在离甲村2千米的地方两人第二次相遇,问小王和小张的速度各是多少?,看图解析,解答,二次相遇,小张和小王一共行了三个全程:63=18千米行驶一个全程用40分钟,行驶三个全程共403=120分=2小时小王行驶的路程是6+2=8千米,用2小时,小王速度是:82=4千米小张2小时行驶18-8=10千米,小张的速度是:102=5千米。 答:小王速度的速度是每小时行驶 4千米,小张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例4.甲、乙两人分别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相遇时距A地120米,相遇后,他们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立即返回,在距B地150米处再次相遇,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看图解析,甲、乙二人两次相遇一共走了三个全程。第一次相遇距离A地120米,说明甲乙走一个全程时,甲走120米,速度不变,走三个全程,甲共走1203=360米。走一个全程多150米 。 360-150=210米 答: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210米。,例5. A、B是圆的直径的两端点,甲在A点,乙在B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他们在C点第一次相遇,C点离A点有80米,在D点第二次相遇,D点离B点有60米,求这个圆的周长?,看图解析,甲、乙二人走半个圆时,第一次相遇,甲走80米,相遇后,又走一个圆,二次相遇,共走3个半圆,甲走803=240米,走了一个半圆多60米,所以半圆长240-60=180米,圆周长1802=360米,例6.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在两地之间往返行驶(到达另一地后就立即返回),他们在离甲地3.5千米处第一次相遇,在离乙地2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他们两人第四次相遇的地点离乙地多远?(相遇指迎面相遇),看图解析,解答,二次相遇时,小张行了:3.53=10. 5千米相距:10.5-2=8. 5千米 两人第四次相遇,共行24-1=7个全程 小张行了:3.57=24.5千米 24.58.5=2个全程余7.5千米即第四次相遇时,小张行了两个全程多7.5千米,第四次相遇点与乙的距离:8.5-7.5=1千米,例7. 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每分钟甲走90米,乙走75米,丙走60米。甲、丙从某长街的西头、乙从该长街的东头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乙相遇后恰好4分钟乙、丙相遇,那麽这条长街的长度是多少米?,看图解析,甲、丙的路程差:(60+75)4=540米 甲、丙速度差: 90-60=30米甲乙相遇时间: 54030=18分全长:(90+75)18=2970米,练习: 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甲和乙的速度比是5:4,相遇 后,甲的速度减少20%,乙的速度增加20%,这样,当甲到达B地时,乙离A地还有10千米,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行程问题追及问题,知识点梳理,运动的物体或人同向而不同时出发,或不同地点出发,后出发的速度快,经过一段时间追上先出发者。这样的问题叫做追及问题。 追及问题的三要素:“追及路程”、“速度差”和追及时间。追及问题的基本关系是: 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路程 追及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典型例题精讲,例1. 妹妹以每分钟40米的速度从家步行去学校,哥哥比她晚8分钟骑自行车从家出发去追妹妹,哥哥每分钟骑行200米,哥哥几分钟可以追上妹妹?,解析,路程差:408320(米) 速度差: 200-40=160(米/分钟) 解:320(200-40)2(分钟) 答:哥哥2分钟可以追上妹妹。,例2. A、B两地相距1200米。甲、乙两个人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若相向而行,8分钟相遇;若同向行走,60分钟甲可以追上乙。甲从A地走到B地要用多长时间?,(和+差) 2=大数,(和-差) 2=小数,解 析,例3.两条公路呈十字交叉。甲从十字路口南1350米处向北直行,乙从十字路口处向东直行。同时出发10分钟后,二人离十字路口的距离相等;二人仍保持原来速度直行,又过了80分钟,这时二人离十字路口的距离又相等。求甲、乙二人的速度。,解 析,速度和:135010=135(米) 速度差:135090=15(米) 甲的速度:(135+15)2=75(米) 乙的速度:135-75=60(米) 答:甲、乙二人的速度分别是每分钟走75米和60米。,例4.上午8时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8分钟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他。在离家4千米的地方追上了他,然后爸爸立即回家。到家后他又立即回头去追小明。再追上他的时候,离家恰好是8千米,这时是几时几分?,解 析解法1,小明8:08从家出发 爸爸8:16从家出发 爸爸的速度是小明的几倍:(48)43爸爸走4千米所需的时间:8(3-1)4(分钟)爸爸的速度:441(千米/时) 解:爸爸所用的时间:(448)116(分钟) 161632(分钟) 答:这时是8时32分。,解 析解法2,图上可以看出,从爸爸第一次追上到第二次追上:小明走了 : 8-44(千米)爸爸骑的距离: 4 8 12(千米).这就知道,爸爸骑摩托车的速度是小明骑自行车速度的 1243(倍).按照这个倍数计算,小明骑8千米,爸爸可以骑行8324(千米).但事实上,爸爸少用了8分钟,骑行了41216(千米).8分钟少骑行24-168(千米),可以得到摩托车的速度是88=1(千米/分),爸爸骑行16千米需要16分钟.881632.所以这时是8点32分。,例5. 从时针指向4点开始,在经过多少分钟时针正好与分针重合?,看图分析,解析:指向4点时,时针和分针角度差:430-0=120度可以当做行程问题分针每分走360125=6度,时针每分走3060=0.5度速度差为6-0.5=5.5度1205.5=240/11分钟再经过240/11分重合,例6. 马路上有一辆身长为15米的公共汽车,由东向西行驶,车速为18千米/小时。马路边的人行道上有甲、乙两个人在练长跑、甲由东向西跑,乙由西向东跑。某一刻,汽车追上了甲,6秒后汽车离开了甲。半分钟后,汽车遇上了迎面跑来的乙,又过了2秒,汽车离开了乙,问,再多少秒后,甲乙两个人相遇。,看图解析,解析,先把“车速”化为每秒1810003600=5(米)甲的速度为每秒:5-156=2.5(米)乙的速度为每秒:152-5=2.5(米)汽车离开乙时,甲、乙两人之间相距:(5-2.5)(0.5602)=80(米) 甲、乙相遇时间:80(2.52.5)=16(秒),例7. 如图,一个圆周长为90厘米,3个点把这个圆周三等分,3只爬虫A、B、C分别在这3个点上,它们同时出发,按顺时针方向沿着圆周爬行。A的速度是10厘米/秒,B的速度是5厘米/秒,C的速度是3厘米/秒,3只爬虫出发后多少时间第一次到达同一位置?,解 析,A第一次和B相遇时间:30(10-5)=6秒, 以后每次相遇时间间隔为 :90(10-5)=18秒, 所以A、B相遇的时间6,24,42,60,78,96,114,132,。 B第一次和C相遇时间:30(5-3)=15秒, 以后每次相遇时间为 90(5-3)=45秒, 所以B、C相遇的时间为15,60,105。 所以3只爬虫出发后60秒第一次到达同一位置。,例8.快、中、慢三辆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公路追赶前面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这三辆车分别用6分钟、10分钟、12分钟追上骑车人。现在知道快车每分钟行400米,中车每分钟行320米,那么,慢车每分钟行多少米?,看图分析,2400,3200,骑车人4分钟 800米,行程问题-流水行船,知识点梳理,(一)基本概念 船在江河里航行时,除了本身的前进速度外,还受到流水的推送或顶逆,在这种情况下计算船只的航行速度、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叫做流水行船问题。古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船速:是指船本身的速度,也就是在静水中单位时间里所走过的路程 。水速:是指水在单位时间里流过的路程 。顺水速度和逆水速度:分别指顺流航行时和逆流航行时船在单位时间里所行的路程。,(二)计算公式,流水行船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 。三个量(速度、时间、路程)流水行船问题还有以下两个基本公式:顺水速度=船速+水速(1)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2) 由公式(1)得:水速=顺水速度-船速,船速=顺水速度-水速由公式(2)可以得到:水速=船速-逆水速度,船速=逆水速度+水速。已知船的逆水速度和顺水速度,根据公式(1)和公式(2) 得到: 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典型题,例1. 甲、乙两港间的水路长208千米,一只船从甲港开往乙港,顺水8小时到达,从乙港返回甲港,逆水13小时到达,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流速度。,解 析,顺水速度:2088=26(千米/小时) 逆水速度:20813=16(千米/小时)船速:(26+16)2=21(千米/小时) 水速:(2616)2=5(千米/小时) 答: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流速度。,例2. 某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它从上游甲地开往下游乙地共花去了8小时,水速每小时3千米,问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多少时间?,解: 从甲地到乙地,顺水速度:15+3=18(千米/时), 甲乙两地路程:188=144(千米), 从乙地到甲地的逆水速度:153=12(千米/小时), 返回时逆行用的时间:1441212(小时)。 答: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12小时。,例3.甲、乙两港相距360千米,一轮船往返两港需35小时,逆流航行比顺流航行多花了5小时.现在有一机帆船,静水中速度是每小时12千米,这机帆船往返两港要多少小时?,解: 轮船逆流航行的时间:(35+5)2=20(小时)顺流航行的时间 :(355)2=15(小时)轮船逆流速度:36020=18(千米/小时)顺流速度:36015=24(千米/小时)水速:(2418)2=3(千米/小时)帆船的顺流速度:12315(千米/小时)帆船的逆水速度:123=9(千米/小时)帆船往返两港所用时间:36015360924+40=64(小时)。,河流中相遇问题,车辆相遇问题:单位时间内路程和等于甲乙两车的速度和。 路程=时间速度和 在河流中甲、乙两船速度和。推导: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 =甲船船速+乙船船速。结论:两船在水中的相遇问题与两车在陆地上的相遇问题一样,与水速没有关系。,水上追及问题,车辆同向:路程差=速度差时间 两船同向:路程差=船速差时间推导: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顺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速-乙船速。结论:水中追及问题与在静水中追及问题及两车在陆地上追及问题一样。,如果两船逆向追赶时,也有:甲船逆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速-乙船速。,例4 小刚和小强租一条小船,向上游划去,不慎把水壶掉进江中,当他们发现并调过船头时,水壶与船已经相距2千米,假定小船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水流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那么他们追上水壶需要多少时间?,解 析,速度差=船顺水速度-水壶飘流的速度解:路程差船速=追及时间24=0.5(小时) 答:他们二人追回水壶需用0.5小时 。,例5.甲、乙两船在静水中速度分别为每小时24千米和每小时32千米,两船从某河相距336千米的两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如果同向而行,甲船在前,乙船在后,几小时后乙船追上甲船?,解 析,解:相遇时用的时间336(24+32)=33656 =6(小时)。追及用的时间(不论两船同向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336(3224)42(小时)。,例6.一只小船从A地到B地往返一次共用2小时,回来时顺水,比去时的速度每小时多行驶8千米,因此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驶6千米,求AB两地间的距离。,看图解析,解 析,例7.一条船往返于甲、乙两港之间,由甲至乙是顺水行驶,由乙至甲是逆水行驶。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8千米/时,平时逆行与顺行所用的时间比为2:1。某天恰逢暴雨,水流速度为原来的2倍,这条船往返共用9时。问:甲、乙两港相距多少千米?,解 析,平时 : T逆:T顺=2:1,所以, V逆:V顺=1:2, 设平时水流速度为V水,所以平时逆水航行速度为8-V水, 平时顺水航行速度为 8+V水, (8-V水):(8+V水)1:2,所以V水8/3km/h, 暴雨时:水流速度为:2V水=16/3km,所以逆水航行速度为:8-2V水=8/3km/h,顺水航行速度为:8+2V=40/3km/h,V逆:V顺=1:5,T逆:T顺=5:1, T逆=9(1+5)5=7.5小时, 8/37.5=20千米 答:甲乙两港相距20km。,例8. 有甲、乙两船,甲船和漂流物同时从河西向东而行,乙船也同时从河东向西而行。甲船行4小时后与漂流物相距100千米,乙船行12小时后与漂流物相遇,两船的划速相同,河长多少千米?,看图解析,解 析,因为漂流物的速度就是水流的速度,甲船顺水航行,速度=船速+水流的速度,4小时相距100千米,就是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就是船速。而乙船12小时与漂流物相遇,乙船是逆水行驶,与漂流物的速度和就是乙船的速度。乙船在静水中行驶的路程就是河长。 解:船速:1004=25(千米) 河长:2512=300(千米) 答:河长是300千米。,工程问题一般工程问题,知识点梳理,1、计算有关工程的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的问题叫工程问题。2、工程问题中有整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它们讨论同样都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3、分数工程问题的特点:一般没有具体的工作总量,工作总量通常用单位“1”表示。 4、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典型例题精讲,例1. 生产一批零件,甲单独做需要15天,乙单独做需要12天,丙单独做需要10天,如果甲、 乙、丙三人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解 析,把一批零件看成单位“1” 甲工作效率: 乙工作效率: 丙工作效率: 三人合做需要的天数: 答:甲、 乙、丙三人合做4天可以完成。,例2. 一件工作,甲做9天可以完成,乙做6天可以完成。现在甲先做了3天,余下的工作由乙继续完成。 乙需要做几天可以完成全部工作?,解析,甲工作效率:乙工作效率:甲做3天完成的工作量:余下的由乙做需要的天数: (天) 答:乙需要做4天可以完成全部工作。,例3.一房屋由甲乙两个工程队合盖,需要24天完成,现由甲队先盖6天,再由乙队盖2天,共盖了这间房屋的 ,如果这间房屋由甲队单独盖,需要多少天完成?,解 析,工效和: 1 24=合盖2天: 2= 甲队的工作效率 :( - )(6-2)=甲队单独盖所用的天数:1 =60天,例4. 某工程先由甲单独做40天,再由乙做28天就可以完成。现在甲乙合作35天就完成了,如果先由甲单独做30天,再由乙接着做,乙还要工作多少天才能完成?,解 析,甲乙工作效率和:甲的工作效率: 乙的工作效率:甲做30天完成的工作量:剩下由乙做需要的天数: 答:乙还要工作42天才能完成。,例5.一项工程甲单干50天完成,乙单干75天完成,两人一起合作,中间乙休息了几天,这样从开工到完成共用了40天,求乙休息了几天?,解析,甲的工作效率:乙的工作效率:甲40天完成的工作量:乙完成的工作量:乙工作的天数:乙休息的天数:40-15=25(天),例6.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30天完成,两队合作期间甲队休息了3天,乙队也休息了若干天(两个队不能同时休息),结果用16天完成任务,乙队休息了多少天?,解 析,甲的工作效率:乙的工作效率:甲工作的天数:16-3=13(天)甲13天完成的工作量:,乙完成的工作量: 乙工作的天数: 乙休息的天数:,例7.有甲乙两项工作,张明单独完成甲工作要10天,单独完成乙工作要15天;李亮单独完成甲工作要用8天,单独完成乙工作要用20天。如果每项工作都可以由两人合做,那么这两项工作都完成最少要多少天?,解 析,张明完成甲的工作效率:张明完成乙的工作效率:李亮完成甲的工作效率:李亮完成乙的工作效率:共同完成甲工作效率和:共同完成乙工作效率和:,张明和李亮完成甲工作:张明和李亮完成乙工作:共需要的天数:李亮完成甲工作,张明完成乙工作张明8天完成的工作量:剩下的工作共同完成:需要的天数:8+4=12(天),方案一,方案二,例8. 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10天,乙单独做需15天,如果两人合做,他们的工作效率就要降低,甲只能完成原来的 ,乙只能完成原来的 。现在要求8天完成这项工程,两人合做的天数尽可能少,那么两人要合做多少天?,解 析,甲的工作效率:乙的工作效率:合做时甲的工效:合做时乙的工效:甲乙合做时的工效:,解设:甲乙合做X天。 答:甲乙合做5天。,例9. 搬运一个仓库的货物,甲需要10小时,乙需要12小时,丙需要15小时。有同样的仓库A和B,甲在A仓库、乙在B仓库同时开始搬运货物,丙开始帮助甲搬运,中途又转向帮助乙搬运。最后两个仓库货物同时搬完。问丙帮助甲、乙各多少时间?,解 析,甲的工作效率:乙的工作效率:丙的工作效率:把整个工作量看做“2”完成需要的时间:,甲8小时完成的工作量:丙帮助甲用的时间:丙帮乙所用的时间:8-3=5(小时),答:丙帮助甲3小时,帮助乙5小时。,速算与巧算-分数拆分,识点梳理一、简便计算方法:,二、裂项求和的规律:,典型例题精讲,例1.,解 析,例2.,解 析,例3.,解 析,例4.,解 析,例5.,解 析,例6.,解析,例7.,解 析,例8.,找规律,例1.,的积中有多少个奇数字,多少个偶数字?,思路分析:如此大的因数,不可能按一般方法列竖式去乘,一定存在着某些规律,使问题得到简化。 我们可以从“简单”入手去寻找规律:,不难发现:积中有数字1、0、8、9,其中1和8的个数相同,比左边因数中1的个数少1,积中0和9只有1个。 所以,积中有700个奇数字,有700个偶数字。,例2. 一个数列1,2,2,3,3,3,4,4,4,4,5,5,5,5,5,那么1997第1次出现在第几项?,思路分析:这个数列中1有1个,2有2个,3有3个,4有4个,1996就有1996个。 11996这些自然数中一共的个数是:,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说明1996这个自然数结束后,这个数列中已有1993006个数,1997第1次出现在它后面,所以1997第1次出现在第1993007项。,例3. 计算,思路分析:,根据这个规律,把原式拆分后,再利用加、减抵消的方法进行简算。,例4. 已知最简分数可以表示成:,试说明分子m是1993的倍数。,思路分析:此题所有加数的分母是个自然数列,调整一下写,可以是,从这个结果看,无论括号中的结果是一个什么样的分数,根据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知道积的分子m一定是质数1993的倍数。,例5. 在一个圆周上标出一些数,第一次先把圆周二等分,在两个分点旁分别标上 和 ,如图(1)。第二次把两段半圆弧二等分,在分点旁标上相邻两分点所标两数的和,如图(2) ,。第三次把4段圆弧再二等分,并在4个分点旁标上相邻两分点旁所标两数的和,如图(3), 。如此继续下去,当第八次标完数之后,圆周上所有已标的数的总和是多少?,思路分析:第一次等分和是,第二次等分和是,第三次等分后,和是,第四次等分,,各次总和分别是,每一次总和都是上一次的3倍,因此和是一个公比是3的等比数列。,例6. 如下图,虚线框中的9个数的和恰好是162,请你像这样用一个长方形框出9个数,其和恰好是1998,其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思路分析:,作业:1. 把自然数中的偶数2,4,6,8依次排成5列(如下面所示),把最左边的一列叫做第一列。 第1列第2列第3列第4列第5列 2 4 6 8 16 14 12 10 18 20 22 24 32 30 28 26问:数“1986”出现在第几列?,所以1986出现在第2列。,数论问题,知识点梳理,我们常见的形式有数字谜,计数,行程,综合应用题等。涉及到我们学过的因数、倍数、余数、分解质因数、整除性等知识点。所以要求同学们一定打好基础,熟练掌握,才能灵活应用。解决数论题目的主要方式就是分解质因数(把合数表示质数乘积的形式),我们一定要有分拆、分解、分类讨论的思想意识。,一、 整除的特征:(1)2的倍数特征:末位数是0、2、4、6、8的数.(2)3、9的倍数特征:各位数之和是3的倍数或9的倍数.(3)5的倍数特征:末位数是0或5.(4)4的倍数特征:末两位数是4的倍数.(5)8的倍数特征:末3位数是8的倍数.(6)11的倍数特征:奇位数字之和与偶位数字之和的差是0或11的倍数.,二、分解质因数:指的就是把一个合数表示成质数乘积的形式的过程。 唯一分解定理:那么N的因数个数n=(1+p1)(1+p2) (1+pn) 三、辗转相除法 辗转相除法主要针对两个较大数求最大公因数而言的。 就是用其中较大数除以较小数,得余数r1;接下来每一步都用上一步的除数除以余数r2以此类推,直到除尽为止,最后一步除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典型例题精讲,例1. 9600共有多少个因数?,解 析,9600= 因数个数=(7+1)(1+1)(2+1) = 48(个),例2. 七位数A1994BC能被9, 5和8整除,试确定数字A、B、C的值。,解 析,(1)此七位数可被5整除,则个位必须为0或5; 此七位数又可被8整除,则个位数C一定是0. (2)七位数可被8整除,则后三位数4B0可被8整除, 故B只能为0、4或8。 (3)七位数又能被9整除,则各位数字之和可被9整除. 故当B=0时,A=4; 当B=4时,A=9; 当B=8时,A=5. 所以符合条件的七数为4199400、9199440或5199480。,原数:A1994BC,例3. 求2821和1519的最大公因数。,解 析,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因数28211519=1130215191302=12171302217=6(2821,1519)=217,例4.有一个三位数,被4除余1,被5除余4,被7除余2,这个数最小是多少?,解 析,设这个数为X, X4=A1 X5=B4 X7=C2 每个算式中,每次商减一,余数就增加一个除数,这样可以得到同余是“9”,再求4、5、7的最小公倍数是140,再加9等于149。,例5. 要使1858413552( )乘积的末五位数都是0,( )中应填入的自然数最小值是多少?,解 析,要使乘积末五位都是0,就要使这五个因数中有5个2和5个5。所以要把这四个数分解质因数,看缺少几个5和几个2,括号里就填出它们的乘积。 解: 185=537 共有4个2和2个5 135=527 缺少3个5和1个2 84=2221 5552=250 52=2213 答:括号里填250。,例6. 有一个整数,用它去除70、110、160所得的三个余数之和是50,这个整数是多少?,解 析,把三个数加起来的和减去50,把所得的差分解,可以求出这个整数。 70+110+160-50=290 290=2910 这个整数就是29。,例7. 四只同样的瓶子内分别装有一定数量的油,每瓶和其他各瓶分别合称一次,记录千克如下:8、9、10、11、12、13。已知四只空瓶的重量之和以及油的重量之和均为质数,求最重的两瓶内有多少油?,解 析,每个瓶子称3次,所以把称量的结果之和除以3得到各称量一次的和。 8+9+10+11+12+13=63(千克), 633=21 (千克), 21= 19+2, 所以油重19千克,四只瓶子共重2千克, 每只瓶重25=0.5千克, 最重的是13-0.52=12千克。,例8. 商店有6箱货物,分别重15千克、16千克、18千克、19千克、20千克、31千克,两个顾客买走了其中的5箱,其中一个顾客买走的货物质量是另一个顾客的2倍,那么商店剩下的这箱货物重多少千克?,解 析,因为拿走的一定是3的倍数,把所有的数加起来,再减去20才是3的倍数,所以,剩下的是20千克。 15+16+18+19+20+31=119千克 1+1+9=11 11不是3的倍数, 11-2=9 , 9是3的倍数。 答:剩下的是20千克。,例9. 两个自然数的积是5766,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31,求这两个数。,解 析,两个数的乘积等于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乘积,所以,用它们的积除以最大公因数等于最小公倍数,再用最小公倍数除以最大公因数,将得数分解质因数,再乘以最大公因数就是所求的这两个数,注意讨论符合条件的数可能不止一组。 57663131=6 6=23=16 131=31, 631=186; 231=62, 331=93 答案有两组:31,186和62,93,,例10. 某校2012年的学生人数是个完全平方数,2013年的学生人数比上一年多101人,这个数字也是一个完全平方数。该校2013年的学生人数是多少人?,解 析,设2012有学生 人,2013年有学生 人, (y+x)(y-x)=101 101=1011 y=51 x+y=101 x=50 y-x=1 5151=2601(人),最值问题,知识点梳理,一、积最大的规律(一)多个数的和一定(为一个不变的常数),当这几个数均相 等时,它们的积最大。用字母表示,就是: 如果a1+a2+an=b(b为一常数), 那么,当a1=a2=an时,a1a2an有最大值。,由“积最大规律”,可以推出以下的结论:,结论(1): 所有周长相等的n边形,以正n边形(各角相等,各边也相等的n 边形)的面积为最大。 结论(2 ):在三度(长、宽、高)的和一定的长方体中,以正方体的体积为 最大。(二)将给定的自然数N,分拆成若干个(不定)的自然数的和,只有当这些自然 数全是2或3,并且2至多为两个时,这些自然数的积最大,而且不要出现1。,例如:当和是14时 (1) 14=2+2+2+2+2+2+2 2222222=128 (2)14=3+3+3+5 3335=135,(3)14=3+3+3+3+2 33332=162 (4)14=5+5+2+2 5522=100,二、和最小的规律,几个数的积一定,当这几个数相等时,它们的和相等。用字母表达就是:如果a1a2an=c(c为常数), 那么,当a1=a2=an时,a1+a2+an,有最小值。 例如:面积为64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88=64 322=64 164=64推论: 由“和最小规律”可以推出,在所有面积相等的封闭图形中,以圆 的周长为最小。,典型例题精讲,例1. 外宾由甲地经乙地、丙地去丁地参观。甲、乙、丙、丁四地和甲乙、 乙丙、丙丁的中点,原来就各有一位民警值勤。为了保证安全,上级 决定在沿途增加值勤民警,并规定每相邻的两位民警(包括原有的民 警)之间的距离都相等。现知甲乙相距5000米,乙丙相距8000米,丙 丁相距4000米,那么至少要增加_位民警,解 析,现在甲、乙、丙、丁和甲乙、乙丙、丙丁各处中点各有一位民警,共有7位民警。他们将上面的线段分为了2个2500米,2个4000米,2个2000米。现要在他们各自的中间插入若干名民警,要求每两人之间距离相等,这实际上是要求将2500、4000、2000分成尽可能长的同样长的小路。 由于2500、4000、2000的最大公约数是500,所以,整段路最少需要的民警数是(500080004000)5001=35(名)。,例2. 如图所示,在一个正方体表面上,三 只蚂蚁分别处在A、B、C的位置上, 它们爬行的速度相等。若要求它们同 时出发会面,那么,应选择哪点会 面最省时? (小学数学奥林匹克预赛试题),解 析,我们可将正方体表面展开,如图,则A、B、C三点在同一平面上。这样,便将问题转化为在同一平面内找出一点O,使O到这三点的距离相等且最短。 所以,连接A和C,它与正方体的一条棱交于O;再连接OB,不难得出AO=OC=OB。故,O点即为三只蚂蚁会面之处。,例3. 有三条线段a、b、c,并且abc。判断:图5.94的三个梯形中,第几个图形面积最大?,解 析,三个图的面积分别是: 三个面积数变化的部分是两数和与另一数的乘积,不变量是(abc)的和一定。其问题实质上是把这个定值拆成两个数,求这两个数为何值时,乘积最大。由等周长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原理可知,(ab)c这组数的值最接近。 故图(3)的面积最大。,例4. 某商店有一天,估计将进货 单价为90元的某商品100元 售出后,能卖出500个。已 知这种商品每个涨价1元,其 销售量就减少10个。为了使 这一天能赚得更多利润,售 价应定为每个_元。,解 析,卖价110时,利润为110-90=20元,售出500-1010=400个,盈利20400=8000元; 卖价120时,利润为120-90=30元,售出500-2010=300个,盈利30300=9000元; 卖价130时,利润为130-90=40元,售出500-3010=200个,盈利40200=8000元; 卖价150时,利润为150-90=60元,售出500-5010=0,可以盈利600=0; 综上所述得,当售价为120时,获得最大利润9000元。,例5. 有10个人各拿一只水桶,同时到 一个水龙头下接水。水龙头注满 第一、第二、九、十个人的 桶,分别需要1、2、3、9、 10分钟。问:如何安排这10个人 的排队顺序,可使每个人所费时 间的总和尽可能少?这个总费时 至少是多少分钟?,解 析,第一个人接水时,包括他本人在内,共有10个人等候,第二个人接水时,有9个人等候;第三个人接水时有8个人等候 第10个人接水时,只有他1个人等候。可见,等候的人越多(一开始时),接水时间应当越短,这样总的等候时间才会最少。因此,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