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心理学 第二章第一节ppt课件.pptx
主讲人:刘维维,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第1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解锁关键词:实质,目录,选择题、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选择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选择题、填空题,知识点一发展的概念【初步理解和识记】,阅读教材P22-P23,找一名同学举例说明发展的内涵(一)概念:发展是指个体 生命全程中系统 的和连续性 的变化。(二)内涵:发展首先是一种变化,而且是发生在个体内部的变化,发生在个体之外的变化不能称之为发展。并不是所有内部的变化都可以称为发展,用“系统”来描述变化,意指它们是有序的、模式化并且相对持久的。发展是一种连续性的变化,连续性是指个体自身保持跨时间的稳定性或者说对过去反应的连续性。,解锁疑难点:发展是一种连续性的变化,发展是一种连续性的变化,连续性是指个体自身保持跨时间的稳定性或者说对过去反应的连续性。,解锁疑难点:跨时间的稳定性,猜猜照片中的明星是谁?,美美哒,beautiful girl,解锁疑难点:对过去反应的连续性,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1.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定向性)2.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3.发展的不平衡性4.发展的个体差异性,知识点二发展的主要特点 【识记、理解、运用】,回忆杀 Q: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方向性、顺序性、定向性、连续性、 阶段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考点聚焦,Q:活学活用 真题,Q:活学活用 真题,解锁疑难点:,陵节而施: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一刀切:原指切蛋糕时只考虑了某个人的要求,在蛋糕上横切一刀,不从整体考虑、不管其他人需求的分蛋糕方式。比喻忽视他人利益、只为一方利益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导致实施中片面、极端,不可避免地损害他人利益。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Q:活学活用 真题,深度解读,启智明理,1.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定向性),一般情况下,个体的身心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比如,个体身体和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可以概括为头尾律、近远律 和大小律 。,头尾律,是指儿童最先学会抬头和转头,然后是翻身和坐, 接着是使用手和臂,最后才学会腿和脚的运动,能直立行走和跑跳。近远律是指个体身体和动作发展是从身体的中部开始,然后延伸到边缘部分,越接近躯干的部分,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所以头部和躯干比四肢先发育,手臂和腿比手指和脚趾先发育。大小律是指儿童先学会运用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运用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四五个月的婴儿要取面前放的玩具往往不会用手,而是手臂甚至整个身体,儿童手握铅笔自如地一笔一画地写字,往往要到六七岁才能做到。,2.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对照教材P24-P25 表2-1,3.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心理的发展可能因发展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水平而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从总体发展来看,整个发展不是等速上升,而是成波浪形地向前推进。大约在婴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到了青春发育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在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止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有所不同,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发展的个体差异性造成了同一年龄阶段上的不同儿童在心理上的差异。尽管一个正常儿童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的个体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的速度、发展的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例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开窍较晚。拓展知识:教材P26 阅读栏 2-1 白痴学者,知识窗:电影雨人,选择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发展心理学家把心理发展的一个阶段区别于另一个阶段的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或“年龄阶段”。具体而言,有三层含义:,年龄特征,年龄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时间维度,人们一般从四个角度来衡量一个人的年龄大小,一是实际年龄,二是生理年龄,三是心理年龄,四是社会年龄。不同的个体在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化的发展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同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成熟也并不同步。年龄特征是指某一年龄阶段的整体特征,所谓某一阶段的整体特征是指某一年龄段大多数人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心理年龄特征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知识窗:母亲印刻 阅 读 教 材 P28 - 29,印刻现象(imprinting)是在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的,是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印刻现象首先由英国自然主义者斯波尔丁在刚孵出的雏鸡身上发现,并且还观察到这种反应不管所追逐的能活动的生物是否是自己的同类。 后来,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兹把动物的这种行为称作印刻,并曾用鸭子做实验,验证了这一事实。劳伦兹发现在刚孵化出的小鸭面前,像鸭子那样摆动自己的双臂,摇摇摆摆地走路,小鸭子像爱母鸭那样地爱他,在幼小时跟在他身后走,到了性成熟期,则向人类而不是自己的同类求爱。,但是,印刻现象和一般的反应不同,它只在一定的时期内发生,小鸡“母亲印刻”的发生是在出生后的10-16小时,小狗则是在出生后的3-7周。 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作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形成的印刻行为作为动物的习性保存下来,并且是不可逆的,即一旦形成就不能修正和还原。倘若幼小动物的印刻过程遭到阻碍和中断,母亲与幼小动物就不会相互认识。,“关键期”这个概念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主要是指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如果发展中的有机体接受到适宜的刺激,就会展示出生来固有的某种适应性的发展模式,过了这个时间段,再给予同样的刺激却不会产生持久效应。,“关键期”的概念,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在人类个体早期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获得某些能力或学会某些行为的关键期。在这个期间,个体时刻处于积极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这时期能得到适当的刺激和帮助,他的某种能力就会迅速地发展起来。 如1-3岁为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0-4岁为视觉发展关键期,5岁以前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期,10岁以前是外语学习和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期。,“关键期”的体现,解锁疑难点:过了这个时间段,再给予同样的刺激却不会产生持久效应?,为了避免过分强调关键期的重要性而陷入“宿命论”的陷阱之中,许多学者认为用“关键期”这一术语来描述人类的发展更为准确,因为敏感期的时间限定没有关键期那样严格和精确,过了敏感期某种发展还有可能出现,只是发展更加困难。,对“关键期”的评价,敏感期 是指特定能力或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种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敏感期”概念的提出,谢谢观赏,下次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