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课件.ppt

    • 资源ID:1412221       资源大小:2.79MB        全文页数:10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课件.ppt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与教育,A,社会化发展与教育,B,情绪意志发展与教育,C,本章小结,D,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一节,01,02,03,04,注意与教育,感知觉与教育,记忆与记忆力的培养,思维及其品质的培养,05,想像和想像力的培养,0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07,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五、注意与教育,(一)注意的含义,(二)注意的分类,(四)注意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三)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基本特征。,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不能孤立地存在,它是任何心理活动的开端,又与整个心理活动相始终。,(二)、注意分类,1.无意注意(1)无意注意的概念(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什么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2.人的主观因素:人的需要、兴趣和情感已有的知识经验。人对事物的期待 人的身心状态。,2.有意注意,(1)什么是有意注意(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什么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由于它是受人的意识调节和支配的,所以,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2.合理地组织活动;3.稳定的间接兴趣;4.坚强的意志力。,(四)注意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尽量减少刺激物对学生的影响在学生内部状态上下功夫,2.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明确目的、任务和意义,以引起有意注意;给予信号,适时提醒;提出问题,强制注意;提出批评,给予警示。,3.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注意。在社会实践中,两种注意不能截然分开,可以不断地相互转化。,巧妙地利用两种注意交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教学活动中把两种注意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使学生在理解学习目的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利用无意注意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安排学习。,(三)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一、注意的范围,一、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寡的注意特征注意范围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知觉对象的特点(二)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二、注意的稳定性,(一)注意稳定性的含义 注意的稳定性又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二)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活动的组织安排。 3.人自身的特点。,三、注意的分配,(一)注意分配的含义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指在从事某种活动时,同时把心理活动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上去的特征。(二)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 1.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 2.活动间的关系。 3.活动的性质,四、注意的转移,(一)注意转移的含义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征。(二)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原来活动的吸引力。 2.新活动的特点。 3.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一、感知觉与教育,(一)定义,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二)二者关系,相同点:1)感觉是知觉的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与基础2)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3)都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区别点:1)产生性质不同。感觉主要来自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在感觉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整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2)反映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不同属性、不同部分以及相互关系形成的综合、整体的反映。3)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三)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个体对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阈限(或称绝对阈的下限)。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刚刚产生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的最小变异量叫差别阈限。区别出同种刺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就称为差别感受性。,(2)感受性的变化,.感觉中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联觉现象: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刮擦声引起皮肤的发麻。.感觉补偿: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技能来弥补。,四、 知觉的特性或基本规律,(一)、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的理解性 (三)、知觉的整体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一)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指当面对众多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度,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主观因素: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个体已有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思维定势与情绪状态。,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知觉的理解性以知识经验为基础;词语对人的知觉具有指导作用;个人的动机与期望、情绪与兴趣及定势等对人的知觉理解有重要影响。,(二)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接近原则: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相似原则: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完整倾向原则: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连续原则: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三)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类型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恒常明度恒常颜色恒常,(四)知觉的恒常性,1.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1)直观教学形式及其特点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五)感知觉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2教师要应用感知规律,有效促进直观教学。,第一,根据教学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第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1)强度律(2)差异律(3)活动律(4)组合律第三,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补充知识:观察的品质,1.观察的目的性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2.观察的客观性指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3.观察的精细性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4.观察敏锐性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牲特征的品质。,补充知识:观察力的培养(主观题: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或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4.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5.学会做观察记录;6.观察后的归纳、总结;7.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二、记忆及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记忆 的定义,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是指对输入信息通过编码、储存、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检索和提取的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三个基本环节。,1.按照记忆内容或特点的不同划分,.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语义(语词逻辑)记忆: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以个体体验过的某些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动作(运动)记忆: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情景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空关系中的某个事件的记忆。,(二)记忆的类型,2.按照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长短划分,(1)瞬时记忆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只保留一瞬间并未被主体注意的记忆。其特点是保持的信息量较大,但是未经加工的原始状态,保持时间短,一般不超过2秒钟。,(2)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其特点是:具有意识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觉通道编码,容量为72个组块。(3)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其特点是:组织性、备用性,容量几乎无限。,三种记忆的比较,(四)记忆过程,1.识记2.保持和遗忘3.再认和重现,1、定义,识记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和记住客观事物的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分析,识记是输入信息和初步编码的过程,识记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开端,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是保持的必要前提。,(1)根据事先有无明确的目的,可将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事先既无预定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特点: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偶然性。有意识记: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特点:具有高度的自觉性。(2)根据识记的材料有无意义联系和学习者是否了解其内容,可将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2、分类,补充: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识记的目的与任务;活动的内容与性质;识记的方法;材料的数量和性质。,(1)定义,保持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得到保留和巩固的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分析,就是信息的进一步编码和储存的过程。保持是识记过程的继续,是整个记忆过程的中间环节,同时也是实现再认或重现的重要条件。遗忘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地再认和回忆。包括暂时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两种。,(2)保持中的信息加工,保存在记忆中信息并不是一成变的,而是处在加工过程中。加工过程经历了以下两种变化:保持内容减少:遗忘,遗忘曲线或遗忘规律,该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揭示了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1),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干扰理论最明显的证据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2),*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3),提取失败理论: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4),动机性遗忘理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因此也称压抑理论。弗洛伊德是第一个把记忆和遗忘看作是个体维护自我动态过程的心理学家。,3.再认和重现,再认和重现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是提取的两种基本形式。 重现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能够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过程。再认个体对经历过的事物在重新出现时能够把它识别出来。,(五)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1)要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与任务;(2)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3)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具体化;(4)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2.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一般说来,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3)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超额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又称过度学习。它是巩固、保持和防止遗忘的有效方法之一。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相关,一般超额学习在50%左右效果最佳。,补充:记忆的品质与培养(简答题:什么是记忆?记忆的品质有哪些?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一)识记的敏捷性识记的敏捷性:指识记速度快慢方面的特征。 提高学生识记的敏捷性的方法: 1、明确识记的目的,避免浪费时间; 2、集中注意,(二)保持的持久性,保持的持久性:指识记事物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特征。 培养学生保持的持久性方法: 1、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2、进行及时和经常的复习。,(三)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正确性:指对记忆内容的识记、保持和提取的精确程度方面的特征。 培养学生记忆的正确性的方法: 1、必须进行认真的识记; 2、在复习时要把相似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 3、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好像记住的事物区别开来。,(四)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准备性:指从记忆中提取所需知识速度快慢方面的特征。 培养学生记忆的准备性的方法: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四、思维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概念与特征,定义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是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是认识的高级形式。,(二)思维的种类及特点,1.根据思维的形态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又叫直观动作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利用具体形象或依靠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语词逻辑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要借助语词、符号来思考问题。,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1)经验思维人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经验思维。(2)理论思维理论思维则是依据科学的概念和推理,判断某一个事物,解决某个问题。,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思维得出结论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是否有清晰的认识来分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分析思维也称逻辑思维,它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根据思维所指方向可分为:1.辐合思维也叫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2.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4.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创造性分为:1.常规思维是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着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2.创造思维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思维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5.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三)思维的品质及培养(简答题),1.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敏捷性(2)思维的灵活性(3)思维的深刻性(4)思维的独创性(5)思维的广阔性(6)思维的批判性,2.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1)教材的选择与合理使用,改进教学方法。(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3)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4)提高学生言语表达水平;(5)提高元认知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策略;(6)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01,想像的定义,02,想像的功能,03,想像的类型,04,如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四、想象和想象力培养,(一)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高级认知活动。,(二)功能1.预见功能2.补充功能3.代替功能,(三)类型,1.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1)无意想象又称为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无意想象的特殊形式是梦。(2)有意想象又称为随意想象,指根据预定目的,在一定意志努力下,自觉进行的想象。,2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1)再造性想象(2)创造性想象(3)幻想,(四)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1.培养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3.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1.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的认识发展,它要解决人的智慧是运用何种机制,经历什么过程,怎样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这类问题。2.(认知)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人们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已的知识。3.认知发展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是心理发展的事实!1.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皮亚杰提出的“阶段”具有4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性。(4)交叉性。,2.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第一,单向性、不可逆性。第二,不能理解守恒原理。第三,“直觉的”思维特征,第四,自我中心趋向,第五,集体独白第六,泛灵性,认知上获得两大成就:客体永久性及表象思维。,(1)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运算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2)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主义。,第一,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和纯符号思维。第二,应对潜在或假设情景的能力出现。能够对没有经历过的场景和情形进行推理,甚至接受明显的与事实相反的情形。第三,能够运用系统化的实验来解决问题,(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1.将同化与顺应结合达到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创立新的图式。2.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帮助老师识别出学生是否达到掌握某项学习内容所必须具备的认知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目标。3.皮亚杰的理论强调认知发展的累积性,即新的认知结构总是建立在原有的结构之上的。这就要求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学生才能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整合起来。,七、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一)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二)维果茨基理论的教育意义,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1)两种工具:物质工具和精神工具。(2)两种心理机能:靠生物进化获得的低级心理机能,和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2.心理发展的本质,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1)内化:(2)“最近发展区”,(二)维果茨基理论的教育意义,1.儿童通过内化过程来学习,所以,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学生的楷模。2.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对于教育具有重要启示。3.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杂地联系在一起,当儿童不适应学校语言时,教师需要塑造而不是破坏儿童的自然语言。,两种理论的比较,皮亚杰:认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熟的作用。皮亚杰理论是建立在发展的阶段性之上的。维果斯基:认知发展是儿童将外部环境中的信息内化的结果,换句话说,儿童是从周围的人那里学习。内化是连续发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不存在明显的阶段。,第二节 社会化发展与教育,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三、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一)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含义(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一)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含义,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Ut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ullamco laboris nisi ut aliquip ex ea commodo consequat.,表1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二)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1.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一)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含义(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一)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含义,柯尔伯格强调道德发展与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之间的关联。柯尔伯格主要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表2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三水平六阶段,(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1.首先要了解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2.提供稍高于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思维模式,使之与现有的水平加以比较,引起冲突。3.帮助个体体会冲突,使他们认识到采用下一阶段的判断方式更为合理。4.把下一个道德阶段作为当前道德教育的目标。,三、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一)父母教养方式(二)学校教育(三)同伴关系,(一)父母教养方式,1.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将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儿童的方式。四种方式:(1)权威型教养方式:接受+控制(2)专断型教养方式:拒绝+控制(3)放纵型教养方式:接受+容许(4)忽视型教养方式:拒绝+容许,2.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一般来说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学业成绩。(2)自我价值感。(3)心理健康。,同伴关系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1.满足儿童多种心理需求。2.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3.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4.有可能压抑个体的独特性。5.个体盲目遵从就会产生过错行为。,一、情绪情感的定义,情绪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需要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第三节 情感意志与教育,二、功能,1.适应功能:2.组织功能:3.信息功能:4.动机功能:,(一)情绪的种类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划分: 1.心境: 定义: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特点:缓和又微弱;持续时间长,弥漫性。引起原因:生活中的一般事件。,三、情绪情感的种类,2.激情,定义: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特点:第一,有激动性和冲动性,力量强烈;第二,发作短促,冲动一过,迅速弱化或消失;第三,发作通常由专门对象引起,指向性较为明显。引起原因: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强烈刺激;对立的意向和愿望冲突;过度的抑制或兴奋。激情的双重作用:积极的激情和消极的激情。,3.应激,定义:指人对某种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冲动。引起原因:遇到危险情境需采取重大决策时。作用:积极作用:使机体具有特殊的防御或排险机能;消极作用:会产生注意和知觉范围缩小,行为紊乱。,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二)情感的分类,四、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一)定义教师的感染力指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二)作用1.教师的感染力是吸引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2.教师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3.教师稳定的情绪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4.教师的感染力有利于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三)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2. 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3. 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4.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四)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1.要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2.培养正确的人生观3.锻炼身体4.培养幽默感5.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五、意志与意志品质培养,(一)定义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据此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内外部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二)意志行动的过程,1.采取决定阶段(1)双趋冲突:“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两者不可兼得时的内心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2.执行决定阶段(1)根据既定方案积极组织行动,实现预定目的。(2)克服困难或障碍,实现所作出的决定。,1.良好的意志品质,(1)意志的自觉性(2)意志的自制性(3)意志的坚持性(4)意志的果断性,(三)良好意志品质及其培养,2.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获得锻炼意志的直接经验。(3)充分发挥集体与榜样的教育作用。(4)引导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加强自我锻炼。(5)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注意事项

    本文(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