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与汉书的体例ppt课件.ppt
比较史记与汉书的体例,并说明汉书改变史记体例的理由,前言,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班固编撰的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汉书与史记相比起来,在编篡体例上有了一系列的创新:它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形式;顺应时代潮 流,取消了“世家”体例;在继承改造史记诸志 的基础上,新创立不同的志。班固以自己的世界观 审核了史记的各种材料,利用时作了很多 增补、移动、删节、订正工作。这些创 新在内容上突破了史书只载政 治事件和为人物立传的局限性。,2,自行添加标题,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与汉书的概述,2,自行添加标题,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帝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余字。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班固世代为望族,家多藏书,父班彪为当世儒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采集前史遗事,旁观异闻,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亨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撰成汉书。其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注疏汉书者主要有唐朝的颜师古(注)、清朝的王先谦(补注)。 汉书开创了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汉书尤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史记与汉书的概述,比较史记与汉书的体例,本纪/纪,世家,在世家这一体例中,史记与汉书时没有任何相同之处的。史记中入选世家者,不在乎年代之久远或封地之大小、名分之有无,只在乎有功或有德于天下:如陈胜、孔子,都是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要影响之人。司马贞史记索引:“世家者,记诸侯之本纪也。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反观汉书是没有世家。班固受大一统思想和统一政权之影响,他认为毋须用此 体例区分正统和其他政权。,列传/传,表,书/志,汉书改变史记体例的原因,史记与汉书都出自卓绝的历史学家之手,他们都具有史家的实录精神和正义感,所以,两部史书都歌颂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两部史书对于封建王朝的政治黑暗,帝王的荒淫、权奸的昏庸、外戚的专横都有揭露批判。不过,无论是歌颂,还是批判揭露,汉书都远不如史记的广度和力度。这不仅因为史记是私修,汉书是官修;而且决定于作者的思想。司马迁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思想和进步历史观的伟大思想家,而班固则是一位受封建正统思想影 响极深的儒者。,汉书将通史改为断代史之理由,汉书成书之目的是对史记的补充和续写。史记续篇的人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彪认为他们或仅是材料的堆砌,或文字鄙俗,都不足与史记相匹配,遂着手写作汉书。到了其儿子班固接手汉书时,目的已有了更动。他不仅是为了继承父亲遗志,也是要远借从司马迁以来修史的传统,更是为了宣扬“汉德”。他认为,西汉的治乱兴衰 给人启发,而写出一部“汉史”正是史家的责任。他尊 正统,认为史书就是要宣扬“五德终始说”和王权 神授。因此一改史记将汉置于后的方法,断代 为史,宣扬汉德。,班固在汉书里极力为汉王朝的合理性作辩解,他十分自觉地以汉臣自居,多次出现“我汉道”等语,又避明帝之纬,显然于尊显汉室为主。对于班固,司马迁史记若从政治立场来看,就是不尊汉室,是必须避免的错误,因此可以说汉书创造断代史体,并非因为学术考量,而是政治考量。班固割离古今的今史体,其目的就是为了“尊显汉室”和“宣扬汉德”。,汉书把史记里的本纪改称纪之理由。,司马迁创“本纪”并不专记帝王,而班固却改为帝王专纪。司马迁创“本纪”之意是为全书之纲,有纲纪天下政治之意,凡当时在政治上起主导中心作用的人物均可立纪,而班固只以天子入本纪。二者之纪所记载的范围不同、时间的不同,而略有形式上的不同而已。在比较高祖本纪与高帝纪,司马迁立篇名为高祖本纪,班固立篇名为高帝纪,一个是称刘邦为“高祖”,一个是称刘邦为“高帝”,两人立论观点的异同。汉书的纪比史记更具有以帝王为中心的特色。司马迁在撰写“本纪”体例时,是以“时势主宰者”的概念作为他写作的立场;班固在撰写“纪”体例时,是以汉代为中心,作为他撰述的出发点,而这样撰史态度的不同,从他们对高祖称谓的差异,也可隐约表现出来。,班固把世家除去之理由,班固将汉书里的世家除去的原因是顺应时代潮流,表现为班固因事制宜的作史见识。第二则受到他父亲班彪的思想所影响。汉书乃尽该为列传(按班固传:该世家为列传,系其父彪变例)。传者,传一人之生平也。王侯开国,子孙世袭,故称世家。今改作传,而其子孙嗣爵者,有不能不附其后,究非体矣。班彪认为“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也就是人君有专制的威权,大臣没有成百年基业的权柄。这与汉武帝极力消除地方诸侯势力的推恩众建政策有关。,班彪在后汉书.班彪列传则写道:“司马迁序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卿士特起则曰列传。又进项羽、陈涉而黜淮南、衡山,细意委曲,条例不经。”。班彪表面上认为把陈涉放入世家,把黜淮南、衡山放入列传,是条例不经,所以取消世家。班固也在汉书.叙传中全文记载了班彪应答隗嚣之辞,表示他认同武帝推恩众建的政策和汉代的复兴是因为“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之下,班固取消世家,其实也能够突出君王的地位,显示出班固的尊君卑臣。,班固把“书”改称“志”之理由,汉书中的“志”共分十篇,是专记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由于汉书已用“书”为大题,为免混淆,故改史记中的“书”为“志”。神化西汉皇权、拥汉为正统的思想,其目的是为论证东汉王朝的正统性和神化东汉皇权服务的。因此,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的“五德终始说”和王权神授的封建神学说教,便成为汉书的主导思想。为了宣扬“天人感应”、灾异祥瑞的封建神学思想,汉书首创五行志,专门记述五行灾异的神秘学说,还创立睦西夏侯京翼李传,专门记载五行家的事迹。汉书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顺序排列为将律历志、礼乐志、刑法志、食货志、郊祀志、天文志、五行志、地理志、沟洫志、艺文志。,班固对“表”更动之理由,班固更动表,是为了彰显汉室形式之强。史记的表带有的箴砭淡然无存,让人读表之后,不知汉室功过和天下大势的转变。如史记的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和汉书的王子侯表。司马迁的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抓住了武帝采取推恩之策,王子封侯成为常态,中央独大,诸侯被削弱的历史特点。班固则将西汉一代的王子侯笼而统之囊括于一表,未区分武帝推恩、后世例行等各阶段特点,并在表序重点指出武帝推恩。,从二者所体现的历史观、历史思想上来看:司马迁不完全信从孔子的儒家说教,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为一些被世俗瞧不起的小人物立传,宣扬追求物质财富为人的本性,为秦末的反秦斗争唱赞歌,都表现了司马迁进步的思想倾向;在政治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分裂;主张任贤施仁,反对酷吏暴政;在哲学问题上,司马迁的认识论,有承认天人感应、天命支配人事的一面,还有怀疑天命,以至不相信天命的一面,甚至明确表示了否定天命的思想观点。,史记、汉书历史观,从二者所体现的历史观、历史思想上来看:班固新儒学作为主导思想,汉书中充斥着天人感应、五德终始、谶纬怪异等思想,宣扬天道、迷信,充满了天意支配人事的说教,集中体现了班固错误的历史观。同样论述仁义道德的产生,司马迁则强调经济所起的决定作用,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相吻合。而班固所谓“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则是迂腐的道德说教。,史记、汉书历史观,结语,史学家章学诚曾在文史通义中说过:“迁史不可为定法,固因迁之体,而为一成之义例,遂为后世不桃之宗焉。”历来,“史之良,首推迁、固”,史风汉、史班或班马并称,两书各有所长,同为中华史学名著,为治文史者必读之史籍。 史记与汉书为中国古代历史散文之典范。比较而论,体制上,史记发凡起俐,创千古之业,汉书完善定型,为不祧之宗;思想倾向上,史记明天人之分,汉书主天人之应。史记可以为正史与杂史的巧妙结合,汉书则开后世正史一途。总而言之,史记与汉书是中国史学史及文学史的两座高峰。二者各有千秋。史记与汉书在作者、体例、历史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和优势,都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