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的象似性ppt课件.ppt
,学习汇报:语言象似性研究综述,提纲,一、引言二、象似性研究的历史演变 1、历史渊源 2、象似说与任意说之争(三阶段) 1 ) 两论相持时期( 古希腊时期 19 世纪末两论相持) 2 ) 索绪尔时期( 20 世纪初 60 年代, 任意说占上风) 3 ) 后索绪尔时期( 60 年代以来, 象似性得到承认, 且渐占上风)二、定义和分类 1、定义 2、分类三、语言象似性研究的进展四、语言象似性研究的发展态势(走向) 1、研究范围 2、理论基础 3、跨学科研究 4、研究方法五、对语言象似性研究的综合评价 1、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和补充 2、对语言教学的意义 3、不足之处,一、引言,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语言相对于任意性的另一个基本特 征。对于全面揭示语言的本质属性及其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汇报简要介绍语言象似性的历史演变、定义及分类, 语言象似性研究的进展、发展态势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目前的象似性研究作出评述, 指出其中的不足。,二、象似性研究的历史演变,1、历史渊源 语言象似性观念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对“词”与“物”关 系 的 争辩以及我国先秦哲学家关于“名”与“实”的讨论。不过,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并作出较多研究的主要是符号学家。早在1902 年符号学家皮尔士把符号分为象似符(icon) 标记符(index)和象征符(symbol), 其中,象似 符又分为映象,符、拟象符和隐喻符三类,这种区分构成了象似性研究的符号学基础。现 代 语 言学家对“语言是否具有象似性”问题一般避而不谈,或持否定态度,主要 原 因 是: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已深入人心或是因为人们对象似性的认识过于片面和肤浅(张敏1998)。 但上世 纪 50年代以后,语言学研究的重点逐渐从语言结构本身转向语言形式背后的认知系统其中的一个焦点就是象似性,1965年,雅各布森最先对语言的任意性提出 挑战,语言的理据性研究渐露端倪。自8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象似性逐 渐成为语言理据性研究的核心议题。研究表明,象似性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特性。最早系 统探讨象似性的是Haiman(1980,1985b),他从同(isomorphism)和动因(motivation)两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从象似性以及经济性与象似性磨损两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句法动因。此后更全面的研究不断涌现 ,涉及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共时和历时文学和非文学 等多个视角和层面,象似性研究的对象和范 围逐步确立,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2、像似说与任意说之争,象似性即能指 和所指 之间存在共同点,这种联系在语言的语音形式和语法结构中都有所体现,但由于索绪尔在现代语言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语言任意性原则在近代以来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象似性被认为是偶发性的,对语言系统影响不大,而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王寅将两种观点的争论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 ) 两论相持时期 象似性和任意性之争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对“词”和“物”到底是按规定还是按性质的“唯名论”与“唯实论”的学派之争。“唯名论”认为语言符号和意义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是随意的约定俗成的结果;“唯实论”认为名称和事物间存在自然的根本联系,名称描摹了事物的固有属性 ,“唯名论”与“唯实论”争论的实质就在于关于语言是否存在象似性。,2)索绪尔时期,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就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换句话说,语言符号的声音、形式和语义之间没有任何自然的、内在的或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两者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或无理可据的。他将此原则看作是掌控整个语言系统的第一要义,统治语言研究领域将近一个世纪之久。,实际上,索绪尔对任意性的论述并没有把语言的任意性绝对化,他曾把任意性区分为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后者承认某些情况下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应用存在理据和联系。因此,本文将讨论的句法象似性,可以看作是索绪尔相对任意性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而不是对任意性学说的彻底否定。与索绪尔同时代的美国符号学的先驱,著名哲学家皮尔斯(C.S.Pierce 1932) ,则针对任意性的程度不同将语言符号划分为象似符(icon)、引得符(index)和代码符(symbol)。,Haiman把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分成两大类:成分象似与关系象似。前者指语言成分与人类的经验成分象似,换言之,就是形式与意义相对应;后者指语言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与人类经验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对应(转引自朱永生:2002)。然而,在索绪尔理论大行其道的年代,Pierce,Jakobson, Haiman, Lakoff和Langacker等学者对象似性的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和重视。,3)后索绪尔时期,从 20世纪60 年代起,许多语言学家开始认同语言的象似性是客观存在的。这一时期的代表学者是海曼(John Haiman) ,他沿用皮尔斯的研究成果,进一 步将句法层面的拟象象似性划分为同构性(isomorphism)和理据性(motivation)。同构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指拟象符的能指和所指成分的一一对应,这一特性同时适用于词汇和语法结构;,而理据性的主要倡导者是雅各布森(Jacobson,1956) ,指语言结构直接反映客观事实或概念的结构,但理据性不是普遍的。理据性最直观的例证就是象声词。其他象似性还包括基于语音模仿和情感联想的语音上的象似性、基于词汇结构的词法上的象似性和基于语序的句法上的象似性。目前研究热点已从后两者转移到句法象似性上。,二、定义和分类,1、定义 许国璋先生在1988年首先将iconicity译为“象似性”,但并未对其下定义。沈家煊先生(1993)于1993年在其句法象似性问题一文中对iconicity一词做了如下描述: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于任意性而言的,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两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可据的。,王寅(1999)根据象似性原理,又归纳出标记象似性、话题象似性和句式象似性三条原则,并在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象似性一文中将符号的象似性定义为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映照性相似的现象。纵观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语言符号具有高度的象似性。王寅,2006:508)象似性在论语言符号象似性中被定义为:语言符号在语音,语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研究“象似性”,主要强调言语形式是体验、认知、语义、语用等多种外在和内在因素促动的结果。(存在映照性象似的现象。(王寅,2006:510),2、分类 象似符(icon)最初是由美国哲学家CharlesPerice提出来的。他指出象似符可分为三类:映像符(images)、拟像符(diagrams)和隐喻符( metaphors)。其语言象似性就体现为映像象似(imagiciconicity)、拟像象似(diagrammaticaliconicity)和隐喻象似(metaphoricaliconicity)。映像象似性包括声音和形体象似;拟象象似性主要表现为句法象。,之后,美国语言学家JohnHaiman将象似性分为两大类即成分象似与关系象似。成分象似是指语言形式与所指意义的相对应,关系象似强调的是语言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与人类经验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对应,类似于拟象象似性(王玉珏,2006(6):120-122)。另外,Haiman还将关系象似进一步分为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等等。,三、语言象似性研究的进展,国外的语言象似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又主要体现在以上介绍的象似性国际研讨会及其论文集中。从这些研讨会和已出版的论文集的名称变化可以看出 国外的象似性研究大致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即:从最初的“句法象似性研究”发展到“语言象似性研究”再到“语言与文学象似性研究”。可以看出,象似性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研究层次逐渐增多。,有关象似性的六部论文集,1、 Fischer&Naenny 在形式模仿意义:语言与文学象似性 的绪论中指出了象似性作为一种创造力对于语言和文学的重要性。他们用大量实例讨论了映象象似性和拟象象似性,认为:映象象似性在实际语言中虽不起主要作用但在文学语言里作用重大;更抽象的拟象象似性则广泛存在于更高的语言层面上 。2、在有理据的符号:语言与文学象似性之二Fischer&Naenny (2001),Noeth(2001)中区分了两类象似性, 即向心象似性(endophoric iconicity)和离心象似性(exophoric iconicity)。“形式模仿意义”的象似性是离心的,而出现在词语重复和对称结构中的 “形式模仿形式”的象似性是向心的。3、论文集从符号到符号化: 语言与文学象似性之三(Mueller&Fischer,2003)中主要出现了以下三个新的研究动向:一是对手势语的兴趣,具体地说是对“符号化”(signing,即符号语言的手势模式)的兴趣。 手势符号和符号语言结构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明口语的象似性基础以及口语象似性演变的方式。,4、由外及里与由里及外:语言与文学象似性之四(Maeder et al. 2005) 的标题反映了所收录论文的方向性。象似性所涉及的认知过程是从大脑“之 内”转向大脑“之外”( 即概念或思想的外在表达的过程),亦即“由里及外”(inside-out)的过程。 5、毋庸置疑的映象:语言与文学象似性之五(Tabakowska et al. 2007) 的出版标志着象似性研究项目组前十年研究已经结束,并由此进入了第二个 十年研究期。该论文集有两个新动向: 一是电影和多媒体表演被纳入“文学”体裁的范畴之中;二是生态象似性(eco-iconicity)理论的提出。 6、 符号的力量语言与文学象似性之六(Conradie et al. 2010) 涵盖了两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即象似性的综合理论探讨以及象似性与翻译的交叉研究。Ellestroem,(2010)在“空间思维观”的基础上指出,形式都有意义,意义都有形式。,四、语言象似性的发展态势(走向),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语言象似性研究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深度逐渐增加。未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走向。1、研究范围 象似性研究有两大路径:一是从象似性内部研究象似性;二是从象似性外部即从其他学科的角度探讨象似性。就前一路径而言,象似性研究的一个总趋势是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从最早的句法象似性研究发展到一般的语言象似性研究,再到文学中的象似性研究。目前,象似性研究的范围已扩大到非文学领域的语言象似性。今后的象似性研究还会渗透到非言语交际,甚至非语言的领域。2、理论基础 在象似性的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指出有两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要深入研究象似性与经济原则和抽象句法规则之间的关系(周红,2005:52);二 是需要加强研究象似性的生理学基础和象似性的可检验性(张喆,2007:73)认为象似性研究项目组前十年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索象似性的理论基础,而在第二个十年里研究的焦点将转向象似性或象似化综合理论的探索上。,3、跨学科研究 象似性研究的另一路径是从纯语言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至少有三种方法:一是就象似性理论与隐喻、转喻概念整合等其他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交叉研究;二是将认知语言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理论用于象似性研究;三是探讨象似性理论对其他学科的应用价值。 4、研究方法 现有的象似性研究多采用定性的方法,随着技术和研究工具的不断完善,未来的研究有多样化趋势。比如,在实施跨学科研究和英汉对比分析时,可以采用实验统计、分析以及语料库数据分析等方法,以增强象似性研究的实证性和客观性。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可以了解人们对语言象似性现象的认识程度,为象似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五、对语言象似性研究的综合评价,1、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和补充 近年来, 尤其是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语言学家越来越关注语言符号象似性, 比如语言符号象似性理论是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 打破了索绪尔任意说的统治地位, 使人们认识到语言符号与现实之间并非任意, 而是有理据的, 这种象似不只是表现在拟声词和象形字上, 也不只是音和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如: sl 开头的词多与“滑”有关, sl i de,i p,sl y,sl ap 等) 更重要的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即语言结构直接映照经验结构, 是理解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关键。同时也是对索氏任意说的补充。语言能指与所指即语言形式与其所指意义之间, 应该是象似性与任意性并存。 2、对语言教学的意义 象似性理论使语言学习者认识到语言并非杂乱无章, 并非绝对任意的, 而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在语义层面, 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总结发现有些词根/ 缀具有某种意义, 含有该词根的词则都含有词根/ 缀之意。如: hydro水, 与水相关的hydrocool er 水冷却剂, hydrodynami c 水力的, hydroel ect ri c 水力发电的, hydroenergy 水能, hydrograph 水位图, hydrol ogy 水文学,hydromot or 水压发动机, hydropress 水压机,hydrosci ence 水科学, hydrosphere 水界, hydrot ransport 水力运输。事实上, 从词语的音、形平面到句法篇章语用平面都具有象似性,发现各个层面的象似性有利于促进语言教学活动。,3、不足之处 象似性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 强调体验性, 离不开人类的经验和认知。那么, 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人们共处在同一个世界里,应该有着相同的身体经验。那们他们的语言应该具有相似形, 尤其是在“句法象似性”这一重要概念上应该很相似, 甚至相近。但是, 实际情况是世界很多语言在句法和词汇上都有很大差异。比如, 句子语序除了SVO( 主- 谓- 宾) 这一基本语序外, ( 主要有英语汉语等) 还有SOV( 如日语、土耳其语) , VOS ( 如马拉加斯语) , OVS ( 如: Hi xkoryana ) OSV(如阿拉伯语)。对句法结构( 语序) 上的差异, 认知语言学家还没能给出合理解释, 这显然不是象似性能全部解释的。 象似性无法解释一词多义现象。按照象似性原则, 一定的语言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 形式相同, 意义相近。因为一个词( 语言符号) 就是一个概念的映象。那么, 该如何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呢? 语言中那些同义词、一词多义、有形无义、有义无形是一种偏离常态的“病态”(pat hol ogi cal devi at i on from t he norm)。这样仅仅以“病态”来解释未免有些牵强。,Bibliography,卢卫中,2003b,象似性与“形神皆似”翻译【J】,外国语(6):62-69.沈家煊,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2-8.王寅,2000,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简史【J】.山东外语教学(3):41-42.王寅,2001,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王寅,2002,象似说与任意说的哲学基础与辨证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1-6许国璋,1988,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究之一【J】,外语教学与研究(3):2-10.朱永生,2002,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2-7.张敏,1998,语言象似性的认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Haiman, J. 1980, The Iconicity of Grammar: Isomorphism and Motivation. Language: 56.Haiman, J. 1983, Iconic and Economic Motivation. Language, 59:781-819.Haiman, J. 1994, Iconicity A. In: R. E. Asher(ed.) 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 Oxford: Pergamon Press.,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批评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