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精华超实用)ppt课件.ppt
古代文化常识,濉溪二中语文组整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无比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蔚为壮观。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对于建设新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概述,中国古代文化,第一节 天文地理,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恒星和行星的区别,把恒星作为行星运动的坐标,并划分若干区域来识别它们。例如“二十八宿”就是最著名的恒星集群。古人还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二十八星宿角、亢、氐(d)、房、心、尾、箕(j)、牛、斗、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mo)、毕、觜(z)、参、井、鬼、柳、星、张、翼、轸,古人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古诗与星宿,1、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写景之句,以星衬月。,2、王勃滕王阁序“物化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咏物之句,以星衬物。,3、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4、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笑牵牛”写唐玄宗和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地理并称。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称代指中国,沿用至今。,九州:冀州、青州、兖(yn)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禹贡九州图,赤县、神州 代称中国。上古时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中国又指春秋战国时中原各诸侯国,后又泛指中原地区。“国”则是古代诸侯王的封域。 九州、九土、八荒、五服九州九土是传说中的我国古代中原的行政区划,又可泛指中国。八荒即八方。五服之古代京畿外围的地方,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 山东、山西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西为山西。 关内、关外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相对者为“关外”。 三晋、三楚、三秦战国时晋分为三(赵魏韩),后人把原晋地称为“三晋”。秦汉时分原楚地为西楚、东楚、南楚,即“三楚”。项羽灭秦后,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封给秦的三个降将,后泛称关中地带为“三秦”。,中原、塞外、江表狭义的中原指河南省及其附近的地区,广义则指黄河中下游或全流域。长城以北地区为塞外,又称塞北。长江以南地区称江表,长江南岸苏南、浙江一带,又称“江东”,三国时为孙权统治。 都、鄙、邑周时四县为都,夏制十为都;“都”也指京都。鄙是周代地方组织之一,五百家为鄙,也指小邑,又指边远地方。 两都、三都、两京、五京东汉洛阳为东都,称西汉旧都长安为西都,合称“两都”;加上“南都”宛,合称“三都”。东汉洛阳、长安又称两京;宋代则以开封、洛阳为两京;明以后称北京、南京为两京。唐代有五京:东京、北京、南京、西京、中京。,六大古都今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北京古称“蓟”,又称“燕京”。西安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久的古都,明时始称西安,古称长安。洛阳为九朝名都。南京,秦汉时称“秣陵”,孙吴时称建业,晋称建康,南唐时称金陵,朱元璋改称应天府,清代称江宁府,太平军称天京,另有“石头城”“白下”之称,为 六代古都。开封古称大梁,汴梁,汴京,宋称东京。杭州古称钱塘,又称临安。 姑苏、维扬、京口今苏州别称“姑苏”;扬州别称“维扬”“江都”;镇江古称“京口”。,西河:指魏国黄河以西地区。,练习,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河内:黄治以北的地区。河东:黄河以东的地区。,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山东:指崤山以东。,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4、马超韩遂尚在关西(赤壁之战) 关西:函谷关以西。5、江表英雄,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江表:(长江之外的)江南地区(从中原看来,这些地区在长江之外)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姜夔扬州慢) 淮左:淮河东面(古代称江河东面为左,西面为右),第二节 纪年纪时,自古至今,太阳和月亮运行的轨迹,是我们人类最大的表盘,寒来暑往,春秋更替,社会生活在日月的轮动中渐进。中国古代对时间的划分非常细致,有生活情趣,也富有文化内涵。,(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3)年号纪年法(如: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古人纪年,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就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壬辰年,1911年,辛亥年,2010年,庚寅年,2011年,2012年,辛卯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前135)。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1795年,历60年。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像康熙、乾隆时期史称“康乾盛世”。又如唐玄宗用“开元”为年号历28年(713740),史称“开元盛世”。,关于中国古代纪年,在社会动荡的年代,如北宋末年、南宋末年,皇帝频繁更换年号,如,徽宗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如理宗之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宝祐、开庆、景定等,企图借不断更换含有吉祥意义的年号来振兴国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古人纪月,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十二个月: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纪日,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十五日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古人纪时,1、天色纪时法2、地支纪时法3、五更报夜,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天序数纪时对应关系,天色纪时、五更纪时与现代纪时对应关系,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更定:“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张岱湖心亭看雪),练习一,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暮春:“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王羲之兰亭集序)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关于古诗文与节日,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节日,元旦,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满井游记,花朝,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上元,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陆游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社日,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春秋时期介之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绵山中,晋文公为逼他下山,下令放火烧山。介之推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寒食,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上巳,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端午,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向织女星祈求智巧,称为“乞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七夕,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中秋,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腊日,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伏日:夏至三伏,伏日指进入初伏的那一天。 至日:是冬至和夏至的合称,皆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是节气的起点。如“淳熙丙申至日(此处指冬至)”。,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第三节 姓名字号,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姓,姓作为一种族号,他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称号。 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 姓的由来已久,从许多古姓如姜、姬、嬴、姚等都有女字偏旁。我们可以推测,大约在母系社会中就有了姓的分别。 例如: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少昊ho是嬴姓,太昊是凤姓。到了周代,王室及同姓封国鲁、晋、邓、卫等都是姬姓,异姓封国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氏,氏是家族的标记。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 列国公族多以“孙”系氏,如鲁国的孟孙、叔孙、季孙氏。有的因出于公室,就称公孙氏。同样的,出于王室的,便称王孙氏。有些以所居职官为氏,如司马氏、司空氏。有些以所封地名为氏,如韩氏、赵氏。不过,最多的是以祖父的字为氏,如秦将百里术,字西乞,其孙以西乞为氏。齐文公子字子高,其孙以高为氏。氏和宗法制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古人要分立家支,往往就要命氏。 必须说明,在先秦时期并不是人人都有姓氏,姓只是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有的,如果一个人本来有姓,后来沦落成为卑贱的奴隶之流,姓也就失掉了。至于氏,得自世功官邑,身份低的人自然也无从具有。,名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在古代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名,字是成年举行冠笄礼时,由来宾中的尊长代取的,用以表德,它与名有一定的联系。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 如:诸葛亮字孔明,白居易字乐天,文天祥字宋瑞。 有些名与字是相反相成关系:如王绩字无功;管同字异之。,字,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号往往即兴而起,不一定和名之间有联系。但号往往用一些漂亮或高雅的字眼,因此号又俗称雅号。,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父亲起的,弱冠仪式后起的,自己起的,古人名字号,李白:,青莲居士,半山,王安石:,贺知章:,四明狂客,少陵野老,杜甫:,白居易:,香山居士,李商隐:,玉溪生,欧阳修:,六一居士,苏轼:,东坡居士,黄庭坚:,山谷道人,秦观:,淮海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陆游,放翁,罗贯中,湖海散人,陶渊明,五柳先生,秋瑾,鉴湖女侠,辛弃疾,稼轩,梁启超,饮冰室主人,唐伯虎,六如居士,张志和,烟波钓叟,谥号,帝王将相死后,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称号。 谥法例举: 褒扬类民无能名曰神 靖民则法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扬善赋简曰圣 敬宾厚礼曰圣 照临四方曰明 谮诉不行曰明 经天纬地曰文 道德博闻曰文 学勤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刚强直理曰武,贬斥类:外内从乱曰荒 好乐怠政曰荒 不勤成名曰灵 好祭鬼怪曰灵杀戮无辜曰厉 好变动民曰躁 不悔前过曰戾 祜威肆行曰丑壅遏不通曰幽 动祭乱常曰幽好内远礼曰炀 去礼远众曰炀,怜悯类早孤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年中早夭曰悼 在国遭忧曰愍祸乱方作曰愍 慈仁短折曰怀,(1)人名 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 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 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人名称谓,(2)一般称谓 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称康有为为“康南海”)。 有几项连称的,一般是先官名,次籍贯,后姓名,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官名)天台(籍贯)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马副使(官名)鸣录(名)。”,(3)谦称。 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仆、不才、不佞、不肖、愚、鄙人等。女子自称妾。晚辈自称小子。,(4)敬称。 对君王称陛下、大王、皇上(已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足下、大人。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平辈间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1)不然,籍何以至此?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2)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苏武传),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如:1.“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班固苏武传,李陵称苏武的字)2.“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李商隐李贺小传,李商隐称李贺的字)3.“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孙权称鲁肃的字),古人称呼他人时称字。,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称烛之武就直呼其名,师说中韩愈称李蟠也直称“李氏子蟠”。,班固,字孟坚:孟,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曹操,字孟德:孟,排行第一。“德”(行)与“操”(守)同义。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超出,“退”为约束、退守。,练习二,刘禹锡,字梦得。“锡”同“赐”,“禹锡”为“大禹所赐”之意,故字为“梦得”。,李商隐,字义山:商隐,即殷商隐者之意。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饿死,李商隐字“义山”与名呼应。,姜夔,字尧章。“夔”是尧的乐官。,秦观,字少游。“观”与“游”同义。,陆游,字务观。 据说陆游的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所以用秦观的名为字,用秦观的字为名。又取列子仲尼 “务外游不如务内观”之意。,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1)登东皋以舒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王勃滕王阁序),清代的宋端己,字耻夫。,清代的张孟词,字腾蛟。,(5)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阁序),(4)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清代的奚疑,字子复。,清代的戴殿江,字襟三。,第四节 礼仪制度,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古代社会,大到国家政治活动,小到家庭生活,人们的交往,都要在“礼”的约束和指导下进行。礼仪的制度化,使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伦理道德色彩。,周礼中确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 吉礼:即祭祀之礼。 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 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 宾礼:诸侯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 嘉礼: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吉礼,主要指祭祀自然神和祖先的礼仪。,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包括丧礼、遇到饥荒时的荒礼、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事的吊礼、国内发生动乱时的恤礼、有外敌入侵时的禬礼等。凶礼都是在发生不幸事件之后,祈求和平和减轻灾祸的礼仪。,古人对“死”的讳称很多,因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帝王将相士大夫与平民百姓对“死”都有严格的称呼,“天子死曰崩”,诸侯、王死叫薨,帝相及士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平民百姓就称死。,古人对“死”的讳称,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薨、崩、百岁、千秋、晏驾等。 2、父母之死: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涅磐、圆寂、坐化、羽化、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亡故、长眠、长逝、谢世、殒命等。,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宾礼,诸侯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包括朝、聘、盟、会、遇、觐、问、视、誓、同、锡命等一系列礼仪制度。,嘉礼,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无所不包,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宗法,七出:古代社会丈夫休妻弃子的七种理由:一无子,二淫乱;三不事姑舅,四哆言,五盗窃,六妒忌;七有恶疾,有此七条之一者,丈夫便可将其离弃。七庙:古代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右三昭三穆,共七庙。,宗法,布衣、百姓、考妣 布衣,是用麻或葛织成的布所做的衣服,为平民百姓代称,后来也多指未做官的读书人 。百姓,是战国以前对贵族的总称,因为那时只有贵族称姓,战国时渐成为平民的通称。父母别称考妣,后指死去的父母 。 望族、寒族 有声望的世家豪族为望族,寒素之族叫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 黎民、黔首 黎民,即平民、民众。黔首,是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礼俗,三从四德,三纲五常 封建社会强迫妇女遵守的道德标准为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时代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封典、封禅 封典,封建时代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的荣典。封禅是古代祭天地的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子之功,称封;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礼俗,避讳 指凡遇到君王、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为避免直接说出,则改用同音字或缺笔的办法来回避。帝王、孔子之名,众人共讳,称作公讳。避家人父祖称家讳。,避君讳,阴历一月古时叫“政月”,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以后就把“政月”改为“正月”。 汉光帝名叫刘秀,曾一度把秀才改称为“茂才”。 汉明帝叫刘庄,当时竟把庄子一书改称为严子。 王嫱字昭君,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晋朝有个叫王忱的人,一天去看望桓玄,桓玄用酒招待他,王忱因为刚因吃过药忌冷酒,因此叫仆人去“温酒”,谁知桓玄听后突然大哭起来,原来他的父亲叫桓温,一听“温”字就要痛哭流涕,王忱讨了个没趣,只好匆匆告辞。 最令人惋惜的怕要算唐朝号称“诗鬼”的李贺了,就因为他父亲名叫晋肃,“进”与“晋”音同而犯家讳,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韩愈因此愤而作讳辩,质问道:“父亲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如果父亲叫仁,儿子岂不是不能作人了吗?”,北面、南面、东向 古代朝堂,君主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拜,故君王称南面,臣子称北面。如“室坐则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为卑,西向最下”。,八仙桌排座次, ,北,礼俗,坐、跪、跽、箕 两膝着地,臀部贴在脚跟上为坐;直身为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谢罪、表示尊敬;跪起,准备起身,但双膝尚未离地,是为跽,又叫长跪,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臀部着地,两腿伸直,形似畚箕,叫箕踞,表示傲慢的态度。 婚礼 女子出嫁叫“归”,回家省亲叫归宁,而被夫家抛弃回归母亲家叫遣归。古代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六礼”(“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举行婚礼时,夫妇在青布帐篷里交拜,这帐篷叫青庐。,礼俗,丧葬、祭礼 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古人丧葬有棺有椁(外面的套棺)。装尸之棺叫“柩”,死人入棺待葬叫“殓”,停棺叫“殡”,埋棺如穴叫“葬”.在丧礼中,根据亲疏关系穿一定规制的丧服,有“斩衰”“齐哀”等五服之说 ,丧服又统称“缞绖”。古代天子供奉七代祖先,祭品用三个太牢(牛、羊、豕(猪)三牲全备 );诸侯五庙,用一个太牢;大夫三庙,用少牢(羊、豕各一 )。为人饯行要祭路神,叫“祖”;要洒酒于地,称“酹”。 拜 古人把拜分为九种。最重要的是“稽首”:跪于地,头扣地多时,是臣事君之礼。顿首,以头叩地,同时要面色失常、言语失声,只在有急事求人时才用。“肃拜”最轻,拱手而已,类似现在的作揖。“再拜”是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有时用作敬辞。,礼俗,歃血、衅钟 古人定盟,双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旁,表示信誓,叫歃血。重要的器物如钟、鼓制成,杀牲或杀人以祭,将其血涂在器物上表示诚敬,称为“衅”。,科举,校、序、庠、学、国子监 学校夏称“校”,商称“序”,周称“庠”,都是民间办学的性质。学,太学,国子监,是国家的高等学府;隋朝改国子学为国子监,设国子、太学、四门、书学、算学等科,主管官称祭酒,学官称博士,入学者称监生。 贡举、察举、制举 古时官员向君王荐举人员,泛称贡举,后来“分科”贡举,也称科举。汉代由郡、国考察举荐,经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职,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秀才)等科,叫察举。除贡举外,皇帝亲自殿试取材,称为制举,也叫制科。,科举,九品中正 魏晋南北朝史的选官制度。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分为九品,依品授官。实际上以家世为重,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 发展变革 隋朝以后各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故称科举。到了明清,正式科举 凡举业的读书人,未通过第一级考试前通称“童生”。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科考名列第一为元。明清两代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得第一,连续考中解元、会元、状元者称连中三元。,四级科举考试表,八股文与试帖诗,八股文是科举时必须完成的文体。因题目取自四书 ,又称四书文。内容以朱熹四书集注为依据,形式有死板的规定。试帖诗,是唐代以后科举考试规定的一种必须完成的诗体,因题目常冠以“赋得”二字,又称赋得体。其结构略同八股文,五言八韵,而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职官,六部:隋代开始,中央政府尚书省下分吏、户、礼、兵、型、工、六部。部首长为尚书,副职为侍郎;部下设司,司长称郎中,副职为员外郎。 州、郡、道、路、府、省 :”州“为行政区划,历代数目不同,上古说九州,汉时十三州,三国十八州,唐三百多州。大州又称”府”。汉时,州设刺史,又改称州牧,为军政最高长官;宋代州的长官 为“知州”,都由朝臣担任。“郡”,行政区域名,秦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隋唐时改郡为州,郡长官为郡守,汉时称太守,后来作为知府或刺史的别称。”道“,唐代始设的行政单位,略相当于汉代的州;宋时改”道“为”路“,清回复为”道”,属省管,比州,府大。唐代“府”隶属于“道”,宋隶属于“路”。省本事中央官署名,指中书省,后来成为行政区名 。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巡抚”。,职官,参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又叫车右、陪乘。 曹 :古代官署内分科办事的单位。 刺史: 汉分全国为十三州,布置刺史一人,掌管郡守、县令之权,与秦御史监郡相似,也称州政牧后成为掌一州大权的长官。 国子监:官署名,掌管五品以上官僚子弟,或称国学或称太学,设祭酒一人,司业二人。 将军:武官名。先秦以卿统率军队,故卿亦称将军。 郎:帝王侍卫官的通称。执掌护卫配从,是皇帝的近臣。有议郎、中郎、郎中、外郎、侍郎等各种名称。,职官,御史:先秦为在君主左右掌文书档案,记录等事的官。秦汉以后开始有弹劾纠察过失之权。 左右拾遗:唐武则天时置,负责进谏,荐举。唐代门下省称左省,中书省称右省,故属于门下省者,称左补阙,左拾遗;属于中书省者,称右补阙,右拾遗。 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枢密,其后握权之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涉朝政甚至废立君主。 庖:厨师。夏代有庖正之官执掌王的膳食。 卿:古代高级官员与爵位之称。有上卿,亚卿,少卿,九卿之名。,古代官职升迁用词,一、授予、提升官职类 除、拜、征、辟、举、荐、赏、察、授、擢、陟、简、拔、二、调动官职类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转、徙、调: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补:补充空缺官职。,古代官职升迁用词,三、降职、免职类 贬:降职 左迁:降职 谪:被流放或降职 罢、免:免去官职 黜、废:罢官、贬退 四、兼职、代理类兼:兼任 领:兼任行:代理官职署:代理、兼任,于是辞相印不拜张衡传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连开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举孝廉不行张衡传 五人得封于大堤之上 五人墓碑记起为太使令张衡传,:,谪:降职贬官、调往边远地区。 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贬官。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如 “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去:解除职务,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特别说明:,官员特殊的专用名词,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张衡传: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 骨,征拜尚书。下车:指官员刚刚到任工作 衡下车治威严, 张衡传视事:做官,关于古代社会出使的礼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涉及的出使礼仪有:斋戒(洁身净心,以示虔诚)、递上国书。 苏武传中涉及的出使礼仪有:持节、带礼物。,练习三:,